-->
电影以一种自传的形式,展示了米尔格拉姆人生历程中的重要的几个实验,在电击实验中,充当“老师”的实验者一次次将电击伏数加大。当然在他们加大的过程中有着挣扎,不安,但当他们提出停止实验的时候,当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告知实验要继续做下去的时候,他们大多还是继续了下去。
尽管听到里面的人的痛苦的喊叫,但他们的电击没有停止,就是因为实验室的人告诉他们这样的电击并不会造成组织的永久伤害,也就是没有危险。
因为这是实验室的人们所说的,所以他们就会相信这样的实验真的不会对受到电击的人造成伤害,即使那人的惨叫声就响彻耳边。
这是对权威的盲目认可,盲目服从。电影中有多次出现一个经典的镜头。就是米尔格拉姆走过实验室的走廊时,他的后面跟着一只大象,大象呆板的跟着他。即使没有绳子牵着大象,可大象丝毫没有要离开米尔格拉姆的意思。
对于权威所说的话,我们盲目认可崇拜,米尔格拉姆对于纳粹集中营发生了惨无人道的行为不解,纳粹集中营的建造者在法庭上也对自己的罪一概不认,认为自己所做的只是服从上面的意思。他们在服从上面的命令,权威的意思,在服从的时候,他们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思考。纳粹党并非都是冷血残酷的人,但他们对他们的元首希特勒都有一种盲目的崇拜,这种崇拜让他们丧失了自我意识,沦为了权威的工具。
在中国的教育界,学生对老师有着过度的崇拜,在学生的眼里,老师就是权威。对于老师的命令很少拒绝,这一酿成了不少惨剧。近些年来不断出现幼儿园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给明星打卡应援的视频,这样的权威命令已经开始将磨爪伸向小孩子了。然而家长们对老师也是一味的服从,在各种家长群里,家长对于老师的各项命令也是盲目执行。
整个社会对于权威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权威的服从,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伪权威相继而出的原因,权威的出现人们都已经不会去怀疑,想必大家都知道经常在电视广告中出现的卖药的权威人士,有许多已经曝光是完全做假的骗子。他们假扮权威人士,人们就会对他们信任,会去买权威推荐的产品。
在权威面前,整个社会集体呈现出一种丧失了自我意识的趋势。自我意识丧失,社会的发展何去何从,权威不代表不会犯错,而当人们一味的相信权威,权威犯的错将会无限放大,影响整个社会。伪权威的不断出现,也是因为人们已经不去质疑权威。这是可怕的。
当我们在权威面前失去自我意识,人类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这种变化是真的,持久的,很快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我们受权威影响,并且服从权威,因为人性是希望能够越来越不思考,就像《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的“熵”,这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其实人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而更依赖于让别人做决定、负责任的。事实就是这么产生的,你虽然内心很拒绝,但你还是照做了。不知不觉中,我们都成了“刽子手”,对自己,或是别人。这个实验是1961年做的,如果现今的实验不是电压而是别的,很难想象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人们对于不确定的事情更会参考别人的意见,遵守权威让人觉得“安全”,实验中电压过量后,每个人都会回头看一下设定实验的人,但并未太改变什么,反应比较大的是一个电力工程师~但其实电压的伏数是一种常识。不只是权威,还有团体的服从性影响,电影中还有线条长短的实验。电影中并不反对服从性,只是反对无节制的服从性带来的惨剧。拍摄手法也很独特,采用了莎士比亚旁白式的手法,布景配色和氛围的渲染很有种虚无的感觉。“实验中大部分人都按到了最后一级,并且没有人到隔壁房间去看一看,尽管并没有人强力的禁止,只是口头上说,你必须继续,尽管我是错的,我是过分的,我是违背人性的,你也要继续,没有原因,这是实验”。人是会被驯化的,规律可以正过来用也可以反过来用。“没有人受到逼迫!”考验的是人们会不会经过思考,而做出行为上的决定。实验的结果是让人懂得自身行为的重要性。很多人心里都会怀疑,我本不该那么做,但我还是那么做了,这是为什么,这让我很自责。我们总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内心想法所致,但有时人的行为也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这种时候,情境的力量战胜了人内心的力量。现代社会的发展某种意义上是让人越来越不用思考,越来越变成机器,以及越来越渐行渐远,孤独无伴,因为不靠合作能做到的事情越来越多。谁也为你承担不了责任,即便他这样说,即便他是权威。自身的重要性往往是被忽视的。实验的教授写的书叫做《对权利的服从》,教授是:史丹利.米尔格莱姆。65%的人会把电压升到450伏(最高),“人们没有智谋抵抗权威,这是实验告诉我的。”35%的人认为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很自责。这个数据到现今可能会很有变化。我们所信仰的,其实我们并不相信,我们所谴责的,其实自己也改不掉。多人望着天空看这个实验电影中也有,就是“多元无知效应”。现今仍然适用。影片中提到过两次卡夫卡。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实验饱受争议,也获得过获奖提名。剧中细节服装很参考那个年代的。权利与良知产生对抗。“曾有一段时间我会觉得,无论男女,在所有情况下都会做出有人性的反应,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被称之为人类,被世界接受,但现在往往是,人们看不见整个情况,只看见一小部分,人类开始分工,在狭窄的领域里从事特定的工作,我们的一举一动不得不站在高处,审视全局,我把这称之为代理状态。”(意思就是让别人代理你)一个人可以选择你是否成为代理,但是一旦进入状态就很难出去。(原话为想出去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一种权威的错误引导。不尊重事实,听而不闻,更不根据事实加以思考。“我们选择另一半时,也就选择了现在的处境。”电影的最后说了近些年重做的实验结果并未差很多甚至还更严重了。自我意识是走向解放的第一步。
都是看电影过程中瞎记的,就记录一下,很多地方没有什么前后逻辑,仅做记录。
4.5。
正好前段时间bbc对前色情明星mia khalifa有个采访,里面mia就说当时片方的人给了她无形的压力让她不得不继续拍片,其实这和本片的实验是一个道理,在很多情况下你其实是自由的,你可以选择拒绝,只是好多人从小就被教育成了那样,听话和服从,被潜意识想象出来的恐惧所支配,而驯化我们的人往往还是父母和师长。
除了实验电影兼谈了一下作者的人生,与其说是人生,其实不如说是服从实验对于他整个人生的影响吧,连死前都要点评一下护士的代理人模式,苦笑。其实蛮感动的,尤其当你是干完了一件 “对你来说很重要的,能充分表达你当时发自灵魂想表达的” 事,有人发自内心感谢你带来这样一件作品,而你觉得这一切已经和自己现在没什么关系,但是时不时又会回想一下的时候。看到最后他在实验室挥手告别的场景,有点想哭,以至于看完过后,我蔫了半天。
电影中途有点无聊,那些舞台剧式的表达方式有点用错地方的感觉,所以打不到5星,遗憾。
关于实验的道德问题,我也很矛盾,问题好像集中在,1、用无形的压力迫使受试者去做某事,2、以及让受试者伤害他人继而否定自己这,两个问题上。实验虽说从结果上并没有对让受试者对客体造成伤害,但是受试者本身的心理活动是完整体验的,而受试者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个 “好人” 这个问题,有些人其实并不是很能接受。完全理解,我完全理解,虽说这是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但是那真的是一个很漫长很痛苦的转变过程,尤其是受试者是成年人甚至中年人,没有过这种心理变化的人就更难接受了。所以米尔格拉姆的做法,1、肯定没有照顾到所有人的心理水平,如上所述这是事实,他就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冷冰冰的,没有爱的,做了一个实验。2、以自由主义的道德来看,他也没有任何实际的伤害他人,受试者本就是随时可以拒绝的,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个权利以及实力,最后对于自身恶的不接受也只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他真的没有实际的伤害他人吗?我想到另一个问题了,那就是近些年的一些职场骚扰案,不管是被强迫加班,或者性骚扰,其实真要是按自由主义的标准来看,一有苗头你拒绝就好了,对方有暴力迫使加班或者进一步接触行为犯法了自然会走法律程序。但是实际上我印象中有些发达国家把凶狠的威慑强迫加班,或者没有被拒绝的性骚扰算是犯法的,我有点不解说实话,虽然我也很讨厌职场非暴力,非语言攻击的霸凌行为,就像利用职务之便给你穿小鞋,对你工作完成度而不是人身进行攻击这些事,但是你还是要清楚,你是有选择的权利的,大不了就离开。
之前就mia这个问题在墙外和人讨论,结果基本上也还是,片方并不犯法,没有顾及她的感受这也是事实(本身也不是亲友),mia的父母需要检讨自身教育的问题,以及整个教育系统对于这些心理,法律,自由主义问题的讨论和学习严重不足,导致一出社会就像一群羊入虎口一样,悲剧就是这么一年年上演的。题外话就是,当时的讨论是,关于教育问题,应该让学生更自由的选择自身想学的科目,除了基本的语文数学外,应当加入法律,心理学,健康护理,经济学等和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实际学科,让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生物这些都分成更基础的知识,和进阶内容,对于想要考入的专业,你只需学习相应科目的进阶内容并参加联考就行了,比如你要学建筑设计,那你就要学语文123456,数学12345678,物理12,实用物理13,化学1,地理123,法律12,心理学12,其余的你可以完全不碰。当然,这是一次自由主义的胜利。
服从实验应当作为非常重要的一课在学校进行模拟和讨论,这个实验对于法律,心理学,自由主义都有很深的探讨空间,这样至少对于学校霸凌事件,尤其是受压迫者和帮凶,有很大帮助,这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保证孩子们学的津津有味。
《对于权威的服从》书本身也很不错,十分推荐,保证你看的全程背脊发麻,尤其是那些实验条件改一改,数据就走一点点的感觉,或者对于某些个体的描述,我几年前对这书最大的印象反倒是 “刺激” 二字,不摆了。
耶鲁服从权威实验改编,抨击实验的人或许是无法面对或承认人性本恶吧。舞台剧的表现手法还是挺有记忆点的,但导演什么都想要,导致得实在无趣看不动,闷,真TM的闷。/ 独立思考是通向自由的第一步。/屋子里的大象
只吐槽一点,剧中用TIP的相纸,但那个年代的宝丽来原产相知吐出来貌似不是蓝色的
用实验串联起主角的一生,形式上相当精彩,甚至可说是对传记题材叙事的一场颠覆性实验。舞台化布景、隔空对话、戏中戏、纪录素材、音乐剧、elephant in the room隐喻实体化、颜色和配乐的使用,从画面到声音都不遗余力地制造着间离感(且很成功)。Sarsgaard从头到尾对观众说话简直大型voice porn(
三种人 1.make things happen 2.watch thing happen 3.what happened?
面对违背良心的指令,人性可以发挥的抗拒力量有多少?米尔格拉姆最著名的权力服从电击试验。如果电影能全部放在实验本身、而不是试着包揽人物生平就好了。很多细节都很有意思,但越到后面就越露出疲态...
我们远没有自己想象中善良或者特别,在心理学上大家都平庸得可怜。
“独立思考是通向自由的第一步。”
电影还是不错的(字幕问题太多了。phone number自作主张翻译成手机号码,1961年哪来的手机?)
中途又睡过去了,没有看全。薇诺娜没什么发挥,很鸡肋的角色。电影院热到无法集中精神看电影。
这个实验过于著名了,被讨论过很多次,能解读的东西已经被彻底解读过了。这电影想达到的东西太多,既没有深入探讨人性之恶如何被释放和抑制,也没有探讨实验机制本身。一会陈述实验,一会陈述科学界复杂的人际关系。把控太失当。
看见表象下的人性:规则合理、权力加持下,意识服从,权力运用的狂喜与疯狂;极权或不安的社会里,没有人再有独立思考的意识
一直都很爱这个实验,它告诉你人性的残忍可以到哪里。/ 派对前在电梯陌生相遇的桥段,很有趣。/ 美术风格让人想起美剧《性学大师》。/ 薇诺娜瑞德老去太多,但演技还是很精准、微妙。/ 虚虚实实的景,和冲镜头讲话让人烦得抓狂。/ 整片很像流水账
很好看的传记类电影。简单明了,引人深思。对社会学和心理学很感兴趣,觉得教授做的实验都具有现实意义,很棒。从原本的五星改为四星,也是从众心理的表现。
片中提到的眾多實驗都已揚名,煞有介事再述並無驚喜。實驗的道德爭議只見自辯,卻無自省。夫妻私事也沒有太有趣,一部探討人性的片子對人性卻沒有甚麼洞見。Peter Sarsgaard的演出淡如水沒有說服力。抽身技倆不如《紙牌屋》節約精妙。影片既不夠紀實,又不夠風格化,兩頭唔到岸,在水中央遇溺了。
影片后半段未免有些拖沓 但是总体来说形式非常抓人 用房间里的大象 直接对话镜头 戏中戏的方式制造疏离感 而这种疏离感同时也把观众囊括在故事中 指出屈服权威的人不仅是参与实验的人也可能是普通观众 you can't rid yourself of this humanity.
拖了n久,终于把这部闷片收尾了。权威服从电击实验的还原部分都好看,开篇让人眼前一亮。如果导演不是试图在一部片子里堆砌所有的形式、技巧和语言,把舞台剧效果、打破第四道墙、好莱坞黑白老片布景、超现实手法等贪心的轮番玩一遍,大概对人物的刻画反而还能更深入点。
萨斯加德也像萧红和纸牌屋那样直接向观众讲述,社会关系学用假电击研究人的从众,双重标准和服从权威做的实验,街上朝天看那个很经典,还有常见却不认识熟悉的陌生人也很有意思,最后无非就是唤醒人类的自我意识,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Milgam这位心理学必看权威的著作值得关注。北影节竞赛片
感谢美帝教授证明党卫军看守是无罪的,元首万岁
用偏舞台剧表现手法塑造人物,结果却让角色“扁平化”了许多。过目即忘。#BJIFF#
蛋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