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真心以为是个寻常的儿童绑架案,然后却是个案中案。反转得措不及防却又精彩至极!想鼓掌!善与恶,从来都不是那么绝对,黑与白,中间还有着灰!
感叹于阿弗莱克精湛的演技,优雅的声线的同时,我反复思考电影本身的一句台词:“人行事要像狼一样机敏,又要像羊一样清白。”一个人可以同时成为狼和羊吗?正如片中阿弗莱克最终选择了法律程序上的正义之后再次陷入内心的泥沼中——孩子回到不负责任的母亲身边真的会有美好未来吗?程序上的正义和结果上的正义有时候就是不可调和的。何为正确?大概只有命运能做总结。
因为从不同的人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电影的结局很让人深思,不知道男主角是否会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强烈推荐!然后想想,你会怎么做?
《失踪宝贝》是本·阿弗莱克真正意义上的长片处女作。
从演员转导演的角度看,这部处女作堪称惊艳。它丝毫不见新人导演的稚嫩,相反,它很沉稳,而且极具思辨性。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道德困境的故事。
在美国波士顿的多尔切斯特街区,四岁女孩阿曼达在家中无故失踪,私人侦探帕特里克受雇追踪女孩的下落,他一步步深入案件,卷入黑帮的内斗,翻出警方的黑料,最终真相在几经沉浮后终于浮出水面,但摆在帕特里克面前的,却是一个无比艰难的抉择。
是的,所有有关道德困境的电影,探讨的都是抉择。
这个抉择的艰难之处在于:怎么选都是错的。
因为无论你选什么,都将有某种东西被牺牲。且牺牲的程度已经大到不能简单用“代价”二字来概括。
它可能是情义、是人命,甚至是道德,是正义。
在《失踪宝贝》中,导演通过精巧的剧情设计,历经三次反转后,才把那个终极的道德困境推到每个人面前。
原来,所谓的“女孩失踪案”,实际是由警方主导的一场阴谋,为的是把阿曼达从毒虫母亲的手中救出,交给黑人警探杰克抚养,给女孩一个更好的生活。
得知真相后,帕特里克来到杰克的房前,看着阿曼达可能拥有的幸福生活,陷入纠结:是选择报警,把阿曼达送回亲生母亲身边,还是转身离开,成全她此刻的幸福?
那一刻,这个选择,同样握在观众的手中。
不知道你会怎么选。
也不知道你做出决定时,是否无比笃定。
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留下一个开放的结局,让观众悬在两难之中,而是让帕特里克做出了选择。
他的选择是:报警,带女孩回家。
相信很多人都没法理解这个选择,更何况影片已通过不同人之口,一再告诉我们海伦是个多不靠谱的母亲,把阿曼达送回到她身边,很可能是个更危险的决定。
那么,帕特里克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这是解读这部电影的关键。
我觉得《失踪宝贝》这部电影特别适合那些高举正义和道德的大棒,在网上到处打人的“良心审判官”们集体观看。
因为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最朴素的正义观和道德观”在复杂的现实面前彻底失效的过程。
为什么会失效?
两个原因。
第一,现实中充满不可控的变量。
第二,选择者与旁观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我们从后者说起。
影片中,负责调查女孩失踪案的是一对情侣组合——帕特里克和女友安吉。
最终,安吉因为无法理解帕特里克的选择,与他分道扬镳。
为什么会这样?
正是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安吉更像一个旁观者。
她只看到了海伦身为母亲的严重失职,就凭借一种道德本能,认定把阿曼达从她身边夺走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而帕特里克才是这个案件真正的抉择者。
他所掌握的信息比安吉要多得多,并且,他越是深陷其中,就越感到痛苦。
这时候,置身事外说些“政治正确”的风凉话是简单且无益的,真正困难的,是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
帕特里克最终做出报警的决定,也并不是因为那样的决定是绝对正确的或善的,而只是因为经历了一切后,他的内心冒出了那样的答案。
他都经历了些什么呢?
他曾经因为阿曼达下落不明,迁怒于一个娈童者,朝他的后脑毫不犹豫地开了枪。
那一刻,他见证了自己内心坚守的原则是如何轻易被冲动摧毁的。
还有,他认识的警察雷米曾为救下一个孩子,恶意栽赃他的父亲。
这件事给了他极大的触动:如果我们默许了采用非正义的方式去寻求正义,那么这世间还有正义可言吗?
以及更富决定性的事件。
毒虫母亲海伦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后,当着帕特里克的面痛哭流涕,她说:“我知道我搞砸了一切,我现在只想让我的女儿回来,为此我愿意戒毒。”
这是这位蛮横无理的母亲在片中唯一一次示弱,而帕特里克是唯一的见证人。
正是上述这些事实——这些隐藏在一个艰难抉择背后的复杂变量,促使着帕特里克做出了那样的决定。
当然,我们还是没办法说,这个决定是对的或是善的,因为道德困境就是一团模糊的现实,让人难以理清善恶对错。
我们也只能说,这个决定是理性的,是可以被理解的。
相反,安吉以及那些永远高举道德大旗的旁观者们,看似被道德的神圣光环笼所罩,凛然而决绝,实际在那天真的笃定之下,包藏的是任性的幼稚。
这是《失踪宝贝》想要提醒我们的事。
放下道德那耀眼的光,才能学会怜悯世人的苦。
偏形而上的部分聊完了,我们聊更现实的部分。
《失踪宝贝》的英文原名是:Gone Baby Gone。
很显然,这里面隐含着两层“失踪”。
第一层好理解,是纯情节层面的,也就是女孩的失踪案。
那么第二层是什么呢?
围绕阿曼达的失踪案,所有人为寻找她进入我们的视野。
但细看之下,就会发现,每个人最终寻找的并不是“阿曼达”,而是投射在“阿曼达”这个符号之上的自己的欲望。
阿曼达的舅舅要通过阿曼达骗取一笔赃款。
舅妈格外疼爱阿曼达,是为了弥补自己无法生育的遗憾。
警员雷米急于救出阿曼达,只因他对正义怀有一种极端的偏执。
探长杰克的女儿早年惨死,他答应抚养阿曼达,也是将她视为女儿的替代品。
就连帕特里克,其实也有私心,他曾因冲动杀死娈童者,而救回阿曼达,也视为重新恢复内心失衡的秩序。
这所有隐秘的心理动机,使得阿曼达不再是“人”,而成了一个道具,一个欲望的投射物。
所有人看似都很关心她,但实际上并没有人真的关心她。
就像影片的结尾,阿曼达回到家,无聊地看着电视。
一旁的帕特里克为寻找她历尽千辛,但直到此刻,两人才第一次面对面说话。
帕特里克指着阿曼达怀里的娃娃问道:“她就是玛莉宝吗?”
阿曼达回答:“是安娜宝。”
影片定格在这个意味深长的画面,凝滞的空气中全是心碎的声音。
原来,我们找寻了整部电影的女孩,我们那么渴望得到她,但实际上,我们连她最喜欢的娃娃的名字都搞错了,原来我们从未真正了解她。
这太糟糕了。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阿曼达在被寻回后,又成了彻底的失踪者。
她像是从未存在过那样洁白、透明。
这是《失踪宝贝》在道德困境之上,为我们上演的另一出悲剧。
在影片开始,有一段经典独白:
小时候我曾问过神父要如何能上天堂,并能保护自己不受到人世间邪恶的伤害?
他告诉我,神对他的子民说,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如蛇,驯良如鸽子。
灵巧如蛇,驯良如鸽子。
这大概就是说:善良又智慧吧。
又有几人能做到?
不知道。
我只知道:身在狼群,是羊的宿命。要想不变成狼又不沦为狼餐,一只羊需要很小心,很自省。
与其说帕特里克替小女孩做了选择,不如说他是替自己做了选择。
从电影的背景看,他做私家侦探的经历不长,而且以前吸过毒,还混过街头。后来改邪归正,做了寻人的私家侦探,还主要是找逃债人的这种寻人。所以他没有很丰富的经历。
摩根弗里曼这个老队长,经历过丧女之痛,特意成立了失踪儿童部门,应该对于这种事见的多了。莱米那个老警察,经历的则更多,为了救孩子栽赃过毒贩,为了拯救失足妇女,娶了失足妇女。他们俩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在一次次艰难的选择中逐渐明白了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坚持什么作为底线。帕特里克,经历还太少,就这件案子来说,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要做出最后的选择,而是一系列的选择链条让他走到了最后一步。他一开始并不想接这个案子,只是因为女友爱心爆棚想试试,介入之后,简单的调查他发现自己原来的人脉给警察提供了不一样的背景,就开始自信心爆棚,警察早就设好了局,他介入进来以后,警察刚好利用了他。莱米早在雷丢失十三万一周后就开始了布局,想找到这笔钱,做假交易,栽赃给雷。雷则在两周后才知道自己的钱被手下贪污。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丢。帕特里克介入之后,警察就让他私下接触雷,促使矛盾激化,怕他不上钩,还伪造了小女孩的衣服,信,电话记录。最后骗他入局。他作为平民,其实替警察挡下了一部分负面影响,也给他制造了内疚,这时,他就想如果下此遇到这种事情,一定不能手软。那么第二件小孩失踪案,他开枪打死了恋童癖,就是一次矫枉过正。他很后悔,觉得自己不该违法。这时,他又做出一个选择,下此不能矫枉过正。第三次,他发现事情的真相之后,就决定把这件事交给法律,但结尾证明,他可能又错了。
所以,他其实是被自己的自尊坑了一次,被警察坑了一次,被自尊又坑了一次,最后被母亲坑了一次。说到坑,我觉得那不算坑,只能是后悔,后悔这个事情,在经历不丰富的时候,会很有杀伤性,遇到的困难抉择多了,就要坚定起来某种标准,这个标准在多次检验以后,就会成为这个人的人生信条。所以,帕特里克在这个电影里有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至于最终他面无标准的坐在沙发上会形成什么样的信条,就要靠他自己了。但一定要坚强和勇敢。
本·阿弗雷克更适合做一名导演。凯西是个好演员。
小本的导演处女作。这家伙真是拍商业片的奇才,把一个儿童绑架案件讲述得如此悬念相扣而又发人深思。娃娃脸主角是小本的弟弟,果然是基因恐怖的一家子。他最后的选择就像一把双刃剑,坚守了原则但也划伤了孩子,有时候正确也是在做恶。
too dramatic. 社会意义与道德思考虽值得推荐,但表现手法过于直白。导演与编剧处理都发力过狠。
足够好的剧本,特别是在道德的选择上。拍得不够紧凑,Casey Affleck的表演给人感觉没有力度。
excellent!!!峰回路转的悬疑故事带来的是对于道德的思考,阿弗莱克的导演处女作不止让我感到惊喜甚至惊艳。非常喜欢这部片。不过要指出男主角妻子的这条感情线索稍显不足导致多余的感觉。
曾经的孰对孰错,往往要在日后才能看得清楚。年轻的另一面就是幼稚啊~~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都很难说其剧作不好,但这个片子的剧作有问题却是肯定的。其实片子可以分为三段,貌似结局,原来如此,真相大白,但是第一部分所占的篇幅稍显大了一些,用力也比较狠,导致跟后文有点脱节。这是一部需要耐心观看的电影,一定要看完全片才能明白其中的妙处。
无比惊艳的导演处女作:悬念的设置,破绽的拆解,道德与法理的纠缠,剧情张力十足,每个细节都那么精准。结局处那一丝怅然若失的感觉真是太合我意。
期待导演拍港版类型的枪战片,绝对惊心动魄。
这是否又是一个道德两难的问题,一路看下来心情挺沉重的,突然想到那句“不要滥用你的同情心”,为什么不问下小女孩愿意选谁呢,人们总是喜欢替别人做出决定。小本弟弟不仅有张娃娃脸,而且还有点娃娃音
內些說男主角弱說男主角聲音難聽的我要咬死你們!!!!(#‵M′) !!
本·阿弗莱克拿下两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小金人成为伊斯特伍德式的传奇只是时间问题~~
“小时候我问牧师,怎样才能上天堂,不被世上的邪恶所吞噬?他说,上主这样告诉祂的孩子们:‘你们是狼群中的羔羊,你们既要像毒蛇一样精明,又要像鸽子一样清白’”。
一波三折,跌宕不堪的剧情让我对没有多少爱的前身是帅哥演员的导演徒增满分好感。而且看似余地十足的结局实则是导演的立场,尽管这立场巧妙得让你仍然无法摆清自己的立场。以善良为出发点的行为,因为人与人的差异而陡生意料之外的转变。谁没有年轻过,坚定地想靠自以为正确的准则来改造世界。
据说是大本的导演处女作,慧眼如炬选了丹尼斯勒翰的小说进行剧本创作。视听语言不属于很惊艳,但也实实在在为叙事服务,故事蕴含的力量一步步释放出来。经过线索的拆解、峰回路转的悬疑反转,最终指向极富争议的道德困境。最后随着主人公做出选择给出了令人意难平的结局,余味很足,结尾还有恰到好处的一抹惆怅p.s. 啊我好爱大本!虽然他没露脸但还是好喜欢!
女主角太他妈像迈克尔杰克逊了
2016-04-23想看...圣母片,为了一个小女孩所谓成长,死那么多人,逻辑也说不清。
本·阿弗莱克起步不低诶
阿弗莱克哥俩配合,剧本不错,执行也不错,结尾形成选择的困局,让角色纠结的同时,也逼迫观者在心中做出选择。
B同学这个正剧范还真不容小觑,虽尚略显青涩,过几年岂不要成又一个东木?起承转合、悬疑惊悚,都处理的很淡,老道却不老套,本子扎实的让人羡慕。正剧考教演技,难得一帮老戏骨帮衬,兄弟还格外出彩,这故事捯饬的一点不闷。最难得是B同学从这部到Town,从个人化的风格到内在取向,都是我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