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浪花

正片

主演:Joyside,新裤子,挂在盒子上,沙子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汉语普通话 / 英语年份:2005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北京浪花 剧照 NO.1北京浪花 剧照 NO.2北京浪花 剧照 NO.3北京浪花 剧照 NO.4北京浪花 剧照 NO.5北京浪花 剧照 NO.6北京浪花 剧照 NO.13北京浪花 剧照 NO.14

 长篇影评

 1 ) 令人遗憾的“北京浪花”

北京浪花的令人遗憾,不在于摇滚及摇滚艺人在中国的生存之多艰,而在于我们的摇滚和摇滚艺人的坐井观天。

摇滚区别于别的音乐形式,总是似有若无的就会聊及时政。一群精神生活在80年代北京城,却肉体生活在21世纪的摇滚愤青们,可曾知道美国的滚石杂志,每隔两三年,都在翘首期盼摇滚的回归?伦敦也不早再是Beatles的伦敦,或者福尔摩斯的伦敦,站在泰晤士河旁发呆,这条河甚至没有上海的黄浦江宽阔,只是听说巴黎的塞纳河更狭窄就是了。海德公园上演着各式各样的流行音乐会,戴安娜纪念广场(在海德公园里),寂静喷泉,蜿蜒无声,完全与任何噪音绝缘。这是一个没有摇滚精神,依然可以生存的很好的都市,一如我们的北京。

吃,具有中国特色的吃,各式各样的吃食,不分昼夜白天的吃。Joyside主唱边远叨叨着,肮脏狭小的房间,昂贵的北京地价时,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他把金钱都尽在吃上了?即使一个道貌岸然出入公司阁子间的白领人士,又敢花工资的百分之多少下馆子,还一身轻松在北京购房置业?难免让人想起纸醉金迷的莫扎特,贫困交加只是一个笑话,身为一个堂堂的宫廷乐师,入不敷出也只能怪他自己理财不善吧。可以肯定的是Joyside应该不会拥有莫扎特的成就,也不知道他们的乐队名是否收到了Joy Division的启发?要知道主唱Ian在从事专职摇滚艺人前,也是个正经的公务员。(尽管公务员在国外没什么了不起。)两难兼顾后,才不得不放弃铁饭碗,投身摇滚浪潮。所以,不要愤慨摇滚在中国之备受冷落,一如众多青年怀揣文学梦,难道也该休学辞职,愣头愣脑的回家写作吗?

因此,不由得更加喜欢上了新裤子。敢于迎面现实,而寻找呼吸空间的乐队,和闭上眼睛,任性生存在黑暗潦倒中的乐队,究竟谁更有勇气?不是可见一斑吗?

不喜欢刘冬虹,他把摄影师带去广场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要说些我不爱听的。青年不会永远是青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如今很多在美国当了大学教授,有些还正巧是我的教授。我看着他们的眼睛,问起你们那年,到底想讨个什么样的说法?你们幻想变革的中国,难道比现在更好吗?很多人竟一时语塞。回望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美国政府开枪了,韩国政府开枪了,对象也都是手无寸铁的学生,怎么从来没人去质问一下他们的当局呢?老刘,你叫我说你什么好?只能说你被人拿来当枪使,还茫然不知吧。

挂在盒子上,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的女子朋克乐队。鼓手沈静扎着小辫儿,模样象个高中女生。英文夹杂着浓重的口音,却非常流利。她们的音乐一听之下,我竟非常喜欢。沉浸在音乐里的女孩儿,无论多少岁,总是很漂亮。国际之路不好走,英文口音训练,任重而道远。

这个世界没有乌托邦,也没有理想国。流行乐泛滥中国这片土地时,大洋彼岸有一个叫做好莱坞的地方,制造了更多垃圾,企图同化所有人的认知。这一片遥远的土地上,所有人都穿着体恤牛仔裤,所有人都吃着汉堡匹萨饼,难道这就所谓的个人主义和个性?

很久以来,我以为中国和国外摇滚乐之所以不同,就在于国外的青年们有着生活不能承受之轻,而我们有着生活不能承受之重。轻重原来只在一线之间,当我们失去了战争,贫困等等借口,剩下的愤怒多少有点无中生有。

生活在中国之艰辛,没错!但生活在哪儿都不容易。当你们嚷嚷着中国如何如何之不如人意时,有没有想过,只是因为你是中国人,才可以这样大言不惭地抱怨。倘若你在美国抱怨,这个国度所有的民主自由都是狗屁,还会有美国人认同你吗?意料之中的结局不外乎,对你群起而攻之,并奉送“滚蛋”两字。

最后让我莞尔一笑的,是边远那个去非洲养狮子的梦想。且不说狮子不是熊猫,不需要人类为他们的生存繁衍操心。即使我们都达到了远方,又怎么样呢?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人要达到的永远只是同一城市,如果你在原来的地方不开心,不要幻想在远方,就会有一个好心情。

 2 ) 一些个微末的结论

影片的中文名叫做北京浪花
其实有些文艺得不搭界
Bubble应该是"气泡水泡"的意思
我不懂为什么一个德国人要来拍这样的电影儿
而且通片充满了怨念和悲观的情绪
可见该德国人拍了一圈帝都摇滚
最后都觉得这其中一切的理想都是泡泡
终究会幻灭掉

Joyside以前不待见
现在更觉得边远就是个废物
他在里边说:I just wanna sing ,drink and f**k
边儿上的傻妞还跟着一个劲儿笑
或许他觉得这就是范儿这样活着很牛逼
可这样的生活态度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玩个鸟朋克

挂盒的现场实在很没劲
王悦的声音也远没有她们所期望的那么强悍
贝司的伊丽娜实诚得让人心酸
可她虽说也和边远一样借钱度日却至少还是准备要还的样子
李扬帆挺好玩
逛了一圈儿超市买了一瓶水然后回屋弹弹沧海一声笑
沈静让人眼前一亮
因为她不缺吃不缺穿家里供着玩乐队
所以她很积极很明朗

沙子让人有些失望
刘冬虹和贺文进老大不小了
却依旧活在自己的幻想中
依旧看不开
他们把一切都归咎于社会
却没从自己身上想想
你们整天惦记着搞姑娘
那么多年都怎么始终是蔫儿炮一个炸不响呢

新裤子的音乐一直都稳中有进
但是他们光荣地解决了中国摇滚人最基本的自给问题
所以他们越玩儿越High
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杭盖的伊立奇明显是阔少了
晃荡了一大圈
最后带着摄影去吃西贝莜面村

关于影片中出现的很多底层画面
地铁口发名片的、卖兔子的、卖葫芦丝的、晚上歌厅里卖唱的
我觉得这些人很好
都在竭尽所能地赚钱养活自己

结论:
1.在中国这样特别的音乐环境中
别指望随随便便就能靠音乐来赚钱

2.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修养
先养活自己,有了钱再来玩音乐

3.边远在CD店里说“Nothing good”宿姐儿跟着说“Bullshit”
莫大的自嘲哦
其实你们该好好想想
怎么才能做出好的东西
抱怨没用
重要的是自己要学会成长

 3 ) 這裡有預告與製作特輯

 4 ) 是摇滚还是笑话

曾经因为一次特别偶然,当然我后来回忆起来的时候又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必然的机会,和这部片的导演George Lindt有过接触。那个是个外表温吞,内里激烈的男人。当我和他谈到这部片子的时候,我说:“这些个人都蛮好玩的。”我用了德语中“komisch"这个词,多多少少有些开玩笑的意味,他问我:“社会边缘人吗”我说:“也许。”他笑着没说话,后来我再想这一瞬间的时候,突然觉得饱含意味。我没有怀疑这个德国人拍片的热情,可是我对他这部片到底想要反映什么充满了疑惑。仅仅是因为缺乏了解而去了解,还是出于些别的什么,我不敢猜测,或者因为我根本不敢面对那个可能的猜测结果,这多多少少会有点挫伤我一向骄傲的自尊心与国家认同感。也许摇滚仅仅只是一个角度,而这个角度又恰好切合了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传统认知与评论需要,于是借助我们愤怒的摇滚青年们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何乐而不为呢。大家都特别容易愤怒,特别容易摇滚,当摇滚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得随时提防着它变成笑话。

 5 ) 随便说几句

讲的是那几个没出来的地下摇滚人的日常生活。总体来说,没什么可取的。视点太散,人物上也没有特别值得关注的东西。有的人还特傻B,当然,在他的眼里,我也是一个傻B,只是跟他不同类型罢了。有点印象,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打鼓的小妞,英语很好,看得出来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总梳着仨小辫儿,特萌!但是她们的音乐我实在没能力欣赏。有点迷幻,以前的只听过废墟,也仅仅喜欢其中的那首 像叶子一样飞。她那个坦言在台上撒尿的主唱,应该相当糜烂吧?不敢想像。挺喜欢那个说不喜欢朝九晚五的大哥的,其实没有多少人可以选择自己是否成为一个跳出生活系统的人,没有人。就连一向以独立存在自诩的艺术家也必须站在这个社会的边缘,因为你根本不可能去绝缘,你以为你是吃风喝空气的神仙散人?既然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要承受这个社会体系所带给你的种种不喜欢。孤岛文学可以写,却不能过那种世外桃源的生活。

 6 ) 无能的力量

虽然我从来就不待见joyside,虽然我也特烦外国人拍中国的记录片老问咱们6.2+2的事(用一种好奇无知天真的姿态想了解所谓的真相),虽然这的确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中国摇滚纪录片。。。但真实的冲击把那些个东西都冲散了,我看到了真实,贫穷,自以为是,无能的(我并不是在贬低中国摇滚,相反我很爱他)中国摇滚。那种感觉和我看完《后革命的时代》,甚至是更早的《流浪北京》的那种感觉接近。

中国人为什么不好好说中文?我觉得操着一口并不流利的带有京片口音的英语看上去有那么点可笑,但英语除了是lingua fraca,他更代表了一种语言上的民主。和英语有关的联想是——美国,英国乃至欧洲,老外,自由。。。我相信如果我们真拿中文写词,那如今的中国摇滚更加的什么也无法表达。至少在这个社会语境下,用英语骂一句fuck off比中文的我操你妈要来的自如的多。但恐怕真正的外国人听到了会觉得很奇异独特吧,这也是这个纪录片的拍摄者不远万里来到北京,记录下这些新时代的摇滚青年的原因?

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农村——北京的气场,能让人感到严肃,担忧,压抑,却又必须异口同声的民主。这让那些个摇滚青年也更加的忧郁,悲伤,绝望,因为他们没钱,即使是在今天,我相信他们也靠不了音乐赚钱,依然贫穷,一贫如洗,并且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别人都只是一群庸庸碌碌的傻逼,而和摇滚沾边儿的人就立马不俗了,牛逼了,男孩儿可以为了理想骨瘦如柴,女孩儿可以为了那个骨瘦如柴的男孩儿守护着他们神圣的爱情。新裤子和挂盒算是里边经济不太寒碜的,尤其是新裤子,近几年可以说混的还不错,彭磊拍片开店,其余人各有正职,大家都不光靠music吃饭,也活的自得其乐(也仅仅是看上去的),没有那么严肃,没有特别因为贫穷而变得清高不已情不自禁的自我垂怜自己,他们的音乐带着伤感,但那是不可避免的。所有的音乐都是这样,短暂的华美所带来伤感。

但其他各位的境遇就差远了,我特别讨厌用孩子来形容那么大的青年,但我也不知道该称他们为什么。每个搞音乐的摇滚青年,自尊心都如此强烈,即使他们拥有谦卑,那也是为了装逼。内心的得瑟和目空一切,清楚的写在他们的脸上,这样的任性和自以为是只有孩子才配,可他们在生理上已不是少年,心理上依然如青春期的孩子一般躁动。一切生活的错误都只是为了自我的浪漫主义情怀。中国摇滚乐舍我其谁,我不入其门谁入其门,贫穷的音乐人总是喜欢带着殉道般的摇滚精神去解决自己的生活,他们苦苦的挣扎着,但我相信他们有中自虐的快慰。这就是现当代的中国摇滚青年。一种无私的自我奉献的精神。无视权威,敌视政府,却又压抑的跟个好学生一样,彬彬有礼,看上去虚弱疲惫。那眼神中折射着令人心碎的委屈光芒。

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所反映的很多场景我们司空见惯。天安门,北京马路,大商场,郊区的无知农民,底层的用恐惧而迷茫的眼神看着摄像机的民众。我讨厌外国人用如此直接的手法来描绘出我们天天无视的身边世界,我讨厌他们用如此直白的手法去对比中国的“入流”和“不入流”,中国的“富有”和“贫穷”。可也正因为他们旁观者的单纯思维,让我不得不去面对中国社会的现实。

无能有时候也是一种力量。当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软绵绵的没有力气,当我们用尽力气表达出自己所想表达的东西之后,却依然软绵绵的,就好像卯足了劲去打棉花。
他们如王者一般的漠视着下面的人群。有人疯癫,有人无视,也有在这两群人中间犹豫的扭动身体东张西望的。哦摇滚的中国依然显得那么不合时宜格格不入奇奇怪怪让人有一种想发笑却又激动的想哭的冲动。。。

我就是那个东张西望却一直跟着节拍摇摆手臂的人。我做不到彻底的崇拜因为他们不值得我去崇拜而我又为他们的癫狂和投入所感动的浑身战栗。

最后joyside那个我不待见的主唱唱完后一屁股坐到了地上,这个被自己的音乐忽然击垮的男孩就这样让我流泪了。

这就是无能的力量。

 短评

剧情介绍的文字描述与片子本身完全相反。第一,据说历时两年,但是他们到底拍了多少素材,有多少时间真正和乐队生活在一起。第二,据说深入了生活,但是我在片中只看到大段支离破碎的采访和零星的生活片段,这叫哪门子深入。第三,强调没有加工和虚构,客气的说,导演的刻意经营再明显不过了,别以为喜欢摇滚的年轻人看点爆料就够了,不要来这儿拿所谓的纪录片唬人。

7分钟前
  • 大傅
  • 很差

他们居然在说英语!太奇怪了太奇怪了太奇怪了

11分钟前
  • 饕餮狐狸 可你别怕啊我比你更傻
  • 较差

很真实。

15分钟前
  • fatso
  • 推荐

其实讲述的是蛮浅的东西,但我收获了片子之外的一些感受.

19分钟前
  • Kurt Curtis
  • 推荐

除了真实没有其他技术性可言

23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推荐

选的乐队是刻意的么,既不代表中国摇滚的最高水准,又清高得要命

27分钟前
  • Ziggy
  • 还行

像回了趟北京

32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朵朵浪花,都是奇葩。

34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他们都是年轻人,他们的看法有点偏激,他们的日子纯混且猥琐,我已经有些不能理解and苟同了,我操因为我老了!。。。。。。

37分钟前
  • 婚礼歌手
  • 推荐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一般,摄影还行。内容倒有一定价值,庞宽也太年轻了,他爸说话声音和他一模一样。

42分钟前
  • 蓝色奇多
  • 还行

更多是以摇滚乐为引子,展现了那个时候的北京。像边远这种,穷困潦倒的音乐人为了音乐梦想在北京死磕的故事,只能发生在那个时段。我们有多久没有听过类似这样的故事了?树村、圆明园画家村,每个讲摇滚乐、民谣、当代艺术的书或者电影都要说到这个主题,导致那段时期已经被神化了,神化的原因是之后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那段时期。现在没有正在经历这些的穷酸音乐人吗?他们都在哪呢?你看向这些年的新乐队,他们身上并没有这种故事。这个社会在走向精致,音乐也在走向精致,人们不再愿意怀抱苦难,于是那些灰头土脸的岁月,就成了往日才有的荣光。

45分钟前
  • 精神少女王绥👧
  • 力荐

看的我很郁闷

49分钟前
  • 不会武功的女侠
  • 力荐

中国

50分钟前
  • Sad Lucy
  • 力荐

真实,虽然角度很普通(老外嘛),也有点猎奇,但是最起码它是真实的

51分钟前
  • RD
  • 推荐

边远真丑 沈静真逗 老刘的娘真好 庞宽他爹真帅 原来的杭盖也真可爱 就是老几位这英语实在是。。。。

52分钟前
  • 马外外,
  • 还行

我讨厌这个外国人

57分钟前
  • 渔夫之宝
  • 推荐

还是不错的,素材组织得很好。

1小时前
  • mongolialong
  • 推荐

边远真丑。他女朋友更丑

1小时前
  • y
  • 较差

假惺惺的作秀式中国摇滚和打着爱摇滚乐的旗号做梦都想和摇滚乐手上床的姑娘 无奈

1小时前
  • 酸奶阿姨
  • 还行

大家都在吐槽边远的丑和哥几个的散装英文 但我还是想打五星拉拉分 挺牛逼的 新裤子走起来了 joyside重组了 片子里的老北京挺生活化的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 这帮年轻人反叛 颓废 在阴暗的酒吧爆发出能量 比我们现在的生活真实多了

1小时前
  • R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