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克罗地亚宪法
导演: 拉伊科·格尔利奇
编剧: 拉伊科·格尔利奇 / 安特·托米奇
主演: 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 / 德扬·阿西莫维奇 / 瑟妮佳·马林克维奇 / 博兹达尔·斯密贾尼克 / 玛拉登·赫仁 / 玛蒂贾·希吉尔 / 兹登科·杰尔克 / 罗伯特·乌格里纳 / 泽利科·科尼斯内特 / 伊莲娜·乔瓦诺娃 / 卢卡·德拉季奇 / 达丽娅·洛伦西 / 泽利科·杜夫尼亚克
类型: 剧情 / 喜剧 /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克罗地亚 / 捷克 / 斯洛文尼亚 / 马其顿
语言: 克罗地亚语
上映日期: 2016-09-03(蒙特利尔电影节) / 2016-10-06(克罗地亚)
片长: 93分钟
又名: The Constitution /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roatia
IMDb链接: tt5545674
剧情简介:
影片围绕住在同一楼却性格迥异的四个人物所展开。弗耶科是一名研究克罗地亚历史的高校教授,因一晚被一群恶徒所伤而在医院里偶遇了住在同一栋楼的护士马娅。在弗耶科离院后,她依然悉心照料着他和其年迈卧床不起的父亲赫尔沃耶。为了报答马娅的恩情,弗耶科则去帮助马娅身为警察的丈夫安特通过克罗地亚宪法的考试。由于种种诸如信仰、宗教等因素,相互之间的摩擦无从避免。但同时,他们却在逐渐地因这些摩擦而发现了人性的美好,并且相互敞开了心扉。
|本文一共1567字,你数一数看对不对
平凡人的故事才是好故事,这个世界并不是整天都有着太多的名人或者豪强存在的。那些你我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或许更加的精彩。而我们去发掘这样的故事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但是依旧是会有很多的导演去关注这些人,或者会将目光集中在这些人身上。因为任何一个故事,只要你肯发掘,那么背后显露出来的那些让人惊讶的部分会是叫人难以遗忘。
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着让人难以提及的过往。或者一个光鲜亮丽的人的背后,永远都是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故事,但是故事的主体却是因人而异的。楼上楼下,教授警察。这些我们所常见的身份背后,总是会有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楼上的教授,这是一个养尊处优的人。这样的人群在任何国家的任何地方都会有着一定的地位。正如这个教授一样,他最后依旧是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帮助楼下的警察在今后的工作中变得更加的顺利。但是对于这样的人,谁又能想到他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性别错乱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同性恋呢?看似一个功成名就的人,但是总是有着另外一面,让人感觉到惊讶的身份。
白天是受人尊敬的教授,但是夜晚却变身一个浓妆艳抹妖娆的异性。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尊贵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抑郁会在不知不觉中生成。在于它的学生交谈中提及了自己时常会有自杀的冲动。抽屉里的小手枪印证了这不是一句空话。但是教授却依旧是坚强的活着。因为这个世界总会有美好的一面的。我们不能总是用黑暗来压抑光明。
教授的父亲,一个长期瘫痪的人,对于生活也是有渴望的。他也有正常的需求,也会在和别人进行接触的时候涌现出来一些冲动。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被生活抛弃了的人,但是总是会有人在极度苦困的情况下求生。这似乎是比教授更加悲催的人设。但是即使是自己年事已高,但是依旧会保持着不错的精神。最后的最后我相信这位父亲是在安静中辞世的。弥留之际必定不会太过于冰冷。
楼下的警察其实是一个我们站在教授角度看的底层的人。干着我们平日里看见的一些琐碎的事情,但是却没有放弃生活。他虽然是教授口中被排斥的异族人,但是依旧是用自己的能力努力的活着。为了一次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测验,也几乎是动用了自己的能量去全力以赴。
或许他比不上教授这样有才华,但是依旧是有着不错的品性。对于教授的事情总是会用自己的能力给予帮助。或者这就是这个小警察的感恩。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即使是教授会使用自己的政治观点去抨击警察,但是依旧是没有打消,警察的那颗惩恶扬善的心。
警察的妻子也是一个不幸的人。和警察一见钟情之后,却没有迎来一个幸福的结局。意外让她丧失了成为一个母亲的权利。因此生活中虽然也算是美满,但是缺少了很多的温存。丈夫的酗酒以及家里缺少孩子的笑容使得她渐渐的失去了自己美丽的面庞。岁月没有放过这个可怜人。但是她却是依旧没有轻易的向生活低头抱怨,而是勇敢的努力的向前。
她会屈尊去照顾一个瘫痪的老色鬼,只因为教授给的酬劳多一些。她会为了自己的丈夫的前途去对一个曾经侮辱过丈夫的人家政服务。原因仅仅是为了改善现有的生活环境。不幸的躯体之下总是会有着一个不放弃的灵魂。当教授给她自己的母亲的衣服的时候,能看得出来,她是发自内心的欢欣。
四个性格迥异却又不放弃希望的人,聚集在了一起,然后发生了很多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故事。或许这就是生活本身。当你走进别人的世界的时候,你所看到的并不仅仅都是欢乐的一面,或许会和你之前所认知的所有的行为都焕然不同。这才是正常的人,正常且普通的人。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所能够接纳的却不尽相同。
四个性格迥异的人,四个平凡的故事,但是每一个故事都是不尽相同。结尾处的每一个人的欣喜或许是一个美好生活的开始,或者又会和昨天一样。但那又有什么呢?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需要学会接纳那些自己所不喜欢的成份。生活或许并不冰硬,或许你所不知道的地方还留有余温。
《克罗地亚宪法》是一部无法从片名一望而知的电影(看完之后又会觉得片名非常意思)。但它绝对是值得推荐的一部电影。它串联起不同的人物关注于一个共通的主题,既晓以“大义”,又关怀个体,既温暖幽默又不失表达的严肃与完整。 影片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同性恋教授和他的邻居夫妇。教授被人打伤,本身是护士的女邻居来帮忙照顾他,作为回馈,教授要帮助她有阅读障碍的警察丈夫准备宪法考试。 教授和警察之间,不止是知识分子与大老粗的差异。 教授是典型的克罗地亚人,因为历史以及家庭的原因,极端痛恨塞尔维亚人。他的父亲,如今已垂垂老矣、风烛残年,却是一位“民族英雄”(当然,从不同角度看,他可能也是一位法西斯主义者、极端民族主义者)。他曾救过克罗地亚的重要人物,而在南斯拉夫时代则经历苦难。影片通过教授提到小时候和母亲去监狱看望父亲以及父亲现在残疾的双腿,隐晦地来表现这一点。 警察却是个塞族人,当年喝醉酒误入克族人的队伍,才让他能够在克罗地亚生存下来并当上了警察。面对教授的敌意与羞辱,他针对其同性恋身份进行反击。但其实,警察先生本身并不歧视同性恋,在看到有人骚扰、欺负教授时,还表现出相当的正义感。 社会状态、历史遗恨和个人情感等,给人与人的相处带来了很多的障碍。将责任归咎于对方,自己只知道抱怨,显然不助于问题的解决。歧视与憎恨,只能带来更多的歧视与憎恨。教授与警察之间本无直接的利益冲突,但先入为主、针锋相对,反而影响了他们的相处和互助,而且让他们彼此都更加痛苦。 教授与警察的宪法课无法顺利进行下去。这一状况也有着另一层的象征意义:法律条文与现实行为之间的距离。法律的基础就是“平等”,而现实中处处都是歧视,法律无法被保障,那就是一纸空文而已。法律要有真正的意义,需要人在内心在思想上的认同。 教授与警察之间的紧张,还是可以被缓和的。护士作为中间人,有着重要作用。在警察这边,夫妻之间是满满的爱,她能够勇敢地跟异族的他结婚便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俩也有着良好的互动。而在教授这边,除了帮忙照顾他和他父亲之外,她也非常同情教授的遭遇,并倾听之鼓励之。 能消除恨与歧视的便是爱,人最本质的爱,形式不同但都同样温暖的爱。但不光只有爱,爱也需要一个自我认知的前提。双方的错误都必须及时明确地指正出来(不仅是自己也包括其他人),不能因为顾忌而有所保留。认识到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真正意识到了错误才能在之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授这个人物还值得特别来说一下。教授与警察之间算不上大问题,他的痛苦还是来自于自身。一般人对他的歧视甚至打骂,他已不在乎,他在意的只是他爱的人。他无法压抑自己的爱,却也不忍辜负了父母对他的爱。他勇敢去追寻自己的爱,但心里也有愧疚的一面,虽然与父母产生冲突,但他们之间的爱却也是无法割舍的。这种折磨将与他终生相伴。 有爱才会痛苦。教授最亲的人就是父母和爱人了。母亲和爱人已经都离开了,剩下病床上的父亲,是他在这世界最后的牵挂。 现在,他的邻居,一对善良的普通人进入了他的生活,为他孤独而且还有些偏执的心带来一些温暖与光亮。 影片并没有过于理想化地来表现双方的互动,而是赋予人物可操作的动机,从彼此实际需求出发,慢慢消除了各种偏见与障碍,达成一种互助友爱的状态。这一堂“宪法课”终于是没有白上。 小楼中升起的一点光亮,未必能照亮整个世界。打教授的极端主义青年依旧不知悔改。电影中有很有趣的一幕,教授在警局遇到被抓的青年,青年不停地咒骂,他把他所反对憎恶的人都骂了一遍(不止同性恋,还有塞尔维亚人、共产主义者、吉普赛人、犹太人等)。这一幕不仅表现了极端主义者的恶意和愚蠢,也间接交代了当下在克罗地亚容易被歧视的少数族群有哪些。 电影还有一个不断出现的在路上放置藏有玻璃渣的香肠的杀狗怪人。在他母亲误食他的香肠身亡、他自己也被狗咬伤的情况下,他依然孜孜不倦地坚持他的行为。这世界可能比人想象的更加复杂,公共问题不是只靠一些人努力就能解决的。 《克罗地亚宪法》以宪法作引子,表现了克罗地亚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并感叹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故事生动,细节丰富。尤其对重点的同性恋议题的处理颇为不俗,不只是一个温馨的故事,而且涉及到多个面向,有大有小,有主有客,非常动人。影片整体非常成熟,有的放矢,又很具观赏性。 (首发于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欢迎关注!)
《克罗地亚宪法》区区90分钟的片长,探讨的却是些多少本书也写不尽的话题:人性、宗教、民族主义、LGBT……我很佩服它的野心。但,既然片名叫做宪法,我便想从宪法的角度谈谈本片。
庄子《知北游》中有这样一段: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法学家讲,不妨把“道”替换成“宪法”,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宪法。它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又与每个人的生活难舍难分。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本叫做宪法的小册子呢?本片回答的很好,大概是因为我们还歧视少数群体,而宪法就是为了预防多数人的暴政而诞生的;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离开这本叫做宪法的小册子呢?本片也回答的很好,大概是在我们自觉地把人视作平等的个体之时——宪法的目的达到了,我们便不再需要宪法文本本身(我把片中的“丈夫通过宪法考试”做了一点可能过分也可能不过分的解读);
那么宪法是不是万能的呢?本片通过虐狗狂给出了一个思考角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克罗地亚宪法》是一部不错的宪法宣传片。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中国宪法》,希望我们都能像片中的丈夫一样,通过宪法考试。
《Ustav Republike Hrvatske》
痛苦从未离去的人生还是很美
楼上教授与楼下夫妻,不止居住环境的大相径庭,还有社会地位的天差地别,以及克罗地亚人与塞尔维亚人旷日持久的种族矛盾。一个人怎么可以是基佬,同时又是一个顽固的克罗地亚种族主义者,但现实即是如此,他不在乎同性恋标签给他带来的外界伤害与内心挣扎,穿上女装意味着面对麻木,不断翻看着相册沉湎悲痛,唯有爱让他痛苦,谁又能理解这样偏执怪异又脆弱深情的他,而那份对父亲最后的爱将随时终结,上膛的枪也早已为自己备好。
从未走出困境和痛苦,痛苦永远不会离你而去,愧疚伴随直至生命终结,但是人生这么美,何必现在就离去?有那对夫妻的鼓励,我怎有勇气饮弹自尽。平等被写进法律,伤痛终于被善消解,尽管某种超越了我们自身的事物划定了我们的身份,虽然无法靠努力改变这个事实,至少还我们每个人还能有一颗敞亮的心,来接纳与周遭世界迥异的美;用一双深邃的眼,去凝视与我们自身一致的爱。
宪法为消除偏见只指明了道路,如何&何时踏出那一步,要靠一壶咖啡、一夜畅聊感悟。
本来就不公平 弗耶科(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 Nebojsa Glogovac 饰)是一名高校教授,专门研究克罗地亚历史。在一场意外中,弗耶科身受重伤无奈住院,负责照料他的是一位名叫玛雅(克塞尼娅·马林科维奇 Ksenija Marinkovic 饰)的护士。在玛雅的精心照料下,弗耶科的身体情况渐渐好转,除了照顾他,玛雅还照顾着弗耶科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 弗耶科对于玛雅的无私奉献感到十分的感激,想要找个机会报答她。巧合的是,玛雅的丈夫安迪(德扬·阿西莫维奇 Dejan Acimovic 饰)是一名警察,即将参加克罗地亚宪法考试,但他对此是一窍不通。弗耶科决定帮助安迪补习克罗地亚历史,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意外。
还有想说的是影片对人性刻画的非常到位,其中有个情节是,教授去上班了,玛雅拿着教授给她的钥匙和安迪一起去教授的房子,看着一个房间又一个房间,幻想着如果教授去世,这个房子是她们的,每个房间布置成什么样。而最后教授要自杀的时候,她们两个像疯了一样去找他,去救他,让他当孩子的教父。在真正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善良最终占据了上风。
边缘题材啊,是我们大陆没有办法去创作的,真希望,我国也能拍些这种类似的电影,宗教,同性等等
同性恋与塞族人是克罗地亚的少数群体,对彼此却也抱有最深的偏见,偏见源于对差异的不理解,它带来恐惧,恐惧引起仇恨。父亲的纳粹军服、男人的女性裙装、虐狗犯的玻璃香肠、女人的富人之梦,在基于“自由”与“平等”的宪法的荫蔽下,不可杀死。
竟然会有这种直白简单又好看的政治家庭片。一个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兼受歧视的同性历史教授,一个竟然替克罗地亚独立而参与过八月风暴行动的“塞奸”警察(而今塞族在克不足4%)。同性异装癖教授老爸是将死的前法西斯乌斯塔沙战士,而警察老婆也算是爱上敌人的“克奸”。试问街上的萨格勒布小混混,是先打死死基佬呢,还是先打死抓他们的塞族警察?第一次去萨格勒布,我还偏偏住了个不敢在单位出柜的中学历史老师家,全圣日那天,带我去墓园看他爸妈,他也顺带对着图季曼墓碑鞠躬。感觉几乎是对着这个沙发主故事拍的。电影中的民族主义同性恋,辩称,古希腊底比斯就曾有过一个强大的同志军团,既为自己而战,更为爱人而战。故事也是按能想象的和解温情方向发展,似乎巴尔干困境就只能靠少数派来慢慢解决。
我们都是从多小的窗户望向这个世界
影片围绕住在同一楼却性格迥异的四个人物所展开
看到了萨格勒布大教堂
角色很少,矛盾很多,好在是暖心的,看得舒服。(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满嘴脏话的少年,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他,何以心中充满如此多元的仇恨?这样的新一代,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的都是什么样的故事?)
歧视未必是心存伤害,而是心存差别。被流氓殴打的异装癖同性恋教授饱受社会歧视,而他本身却在歧视生活在克罗地亚的塞尔维亚籍警察。父亲深深藏起的纳粹军服、男人悄悄剪裁的女性裙装、变态偷偷放置的玻璃香肠、警察默默背诵的国家宪法、女人暗暗幻想的富人之梦。这个世界歧视遍布,请给异类一丝包容。
一栋楼,两户人,折射出克罗地亚的各种社会现象。 有宗教、民族和性向,有偏见、误解和包容。善恶美丑皆是生活,活着才能感受生活。配乐很有格调...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1195946/
难以抹淡的偏见 一个弱势群体歧视另一个弱势群体 人人平等的克罗地亚宪法却能熟稔于心 口号式的宣言听起来有多耳熟 这部电影就有多讽刺
非常巧妙,你能想象有部片子叫你国宪法吗
举重若轻,不多不少,细节里见真章。这部电影仿佛是克罗地亚社会的一个病理切片,故事挖掘到这个深度,我给满分
所有深情都从容,不把任何议题(同性恋、民族、宗教)当做煽情噱头,最后俗套地回归到情节剧式的主题上,反而有一种难得的质朴感。痛苦永远无法摆脱,但是“毕竟世上还有那么多美男呢”。
非常喜欢这个节奏,几个人物立体饱满。男邻居准备宪法考试为主线,开始是克族和塞族的历史矛盾,到最后请教授做孩子的教父为两个民族的和解(或者说编剧的一种美好愿望)。谷歌一下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的历史恩怨会比较有帮助。教授的异装癖故事为辅线,寄托了克罗地亚未来对LGBT更包容开放的努力方向。
安特:你到底怎么想的就要自杀,别这样,你总能再找一个啊,你知道这世上有多同性恋吗?我们每天晚上都能抓到,我可以把他们的档案拿来,你随便选,管他是高的、矮的、瘦的……是要多爱一个人、用情多深?才会在其离开人世,依然恋恋不忘、铭记于心?弗耶科如此,《火车司机日记》里的伊利亚亦是如此。
我们被自己的过去牵绊,却仍放不下对他人的偏见。
原来亨德尔可以这么悲伤,原来人类关系可以这么美丽可爱。我觉得我要爱死爱死爱死这部电影了,它几乎把克罗地亚社会的绝大多数问题,关于宗教同性恋历史种族矛盾都冗杂在一起讲了,但是却一点一点都不浅层!可爱的笑点,沉默的泪点,看完鼓掌到手红泪流满面!就像片里的台词,这是我们共同的亲爱的国家
超乎意外的好看 感谢电影节 SIFF
本来对如此题材的影片兴趣不大,但此片拍得相当有趣。通过两个并非典型的克罗地亚相邻家庭,展现克罗地亚社会的现实。导演对一些敏感话题均有所涉及,但度拿捏得很好,不让人讨厌,而且影片诸多幽默的桥段,让人体会到一种真诚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