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陈丹青是他请辞清华美院和某次酒后愤愤的说:“两千年文脉已断”,他一直是个很有争议的人。前年看《文学回忆录》,喜欢的不得了,这才又一次看到他的名字,《文学回忆录》是木心上世纪八十年代客居纽约时期讲述的他自己的世界文学史,在这长达五年的“文学远征”中,作为当时听课学生之一的陈丹青认真整理那五年的听课笔记结集出版,逾四十万字。我看时只觉得妙语连珠,于是满篇画着标注,读到此书由衷喜悦的同时也感谢陈丹青的细心编著。 扯远了,说说陈丹青的这个“脱口秀”,名叫《局部》,估计是取“绘画的局部中蕴藏着无数的细节”之意,每集开场的巴赫大提琴(Cello Suite No.1, Prelude )真是太应景了。陈丹青表面看着孤傲,他是有这个资本的,但一看到他提前做好的一板一眼的笔记,毕恭毕敬的评说,你就知道这个老先生真的是细致入微且毫无傲气,全是孩子般对艺术的真诚。看完这十六画意犹未尽,但知道了一些皮毛就会越发显得无知,所以关于艺术理论性的东西我更加不敢多说了。可是最近记性差了,又怕看完就忘,索性以Tag的形式列举一些关键字,当做简单的观后笔记,方便日后自己查阅(Tag以顿号间隔)。 第一画、千里江山图:王希孟十八岁、早逝的天才、宋徽宗、青绿法、委拉士开兹《宫娥》、“十四岁以后心就不纯了”、“观察之眼即是天分”、十八岁的感知是全息的(就像浑身是摄像头)、“《清明上河图》是世俗繁华的史诗,《千里江山图》是锦绣河山的颂唱”、明清文人画确立了老人符号。 第二画、死亡的胜利:戈佐里《博士来拜》、托斯卡纳圣墓园、撞见的大快乐、《死亡的胜利》《地狱》(布法马可)、黑死病后的狂欢、 “最好看的欧洲画不是油画而是湿壁画,就好比中国最好的画是魏晋唐宋的工笔重彩”、 “早期简单而生猛,元气淋漓当属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毕加索《格尔尼卡》未必好过北魏壁画”、吓得肝儿颤、云冈石窟、“艺术顶顶要紧的是本能”、“美感需要导引和学习——贡布里希”、米开朗基罗在奥利耶多的取经、西方不避死亡素材《哀悼基督》《马拉之死》、“尸体作为尸体是活生生的”、罗聘《鬼神图》、“东西方对待死亡的看法截然不同,我们绘画的伟大传统是《千里江山图》,不是《死亡的胜利》”。 第三画、人民的胜利:《爸爸永不回来了》、蒋兆和《流民图》、文革遭批斗、中国20世纪最好的人道主义画家、“同情心和恻隐心相比国家和民族永远不是主旋律”、“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孟德斯鸠”、从“反共卖国的大毒草”到“现实主义的爱国主义作品”、“不是蒋兆和先生有历史问题,而是我们的历史大有问题”。 第四画、初习的作品:梵高《海边的渔夫》、梵高霍(van gogh)、南漂少年梵高、库勒慕勒美术馆(一次买300幅的阔太太)、“傻在绘画上行得通,一笔下去憨,再一笔还是憨”、“后印象派三大师——塞尚,高更,梵高”、大巧若拙、左翼画家珂勒惠支《囚人》、王式廓《血衣》。 第五画、巴黎的青年:塞纳河北岸卢浮宫,南岸奥赛美术馆、“气息不搭,画的意思便打了折扣”、“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的时代的氛围,灵光一去不复返”、巴齐耶《巴齐耶的画室•拉孔达明街9号》、“意气洋洋的年轻人,一切开始的时候,是最好的时光”、1870普法战争、早逝、场面性的群像、兼有科学和诗意的温和、“光线运用极佳《夏日》,明亮均衡”、年轻人充满希望的清瘦、印象派这群乌合之众的集体记忆。 第六画、谁养艺术家:印象派、莫奈《日出印象》、雷诺阿《舞者》、未完成的画、订件、委托作画、王公贵族的装饰物、文化部长达维特《拿破仑加冕礼》、戈佐里《博士来拜》(炫耀四百佣金)、委拉士开兹《侏儒》系列是有钱有闲的消遣、艺术赞助史、self-employ、印象派伯乐-卢埃尔、文革后“翘尾巴”的时代、巫师-奴隶-公会会员-自由职业、“自由造就了梵高也弄死了梵高”、“艺术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谈论次数”。 第七画、绘画的放纵:未完成的画、舒伯特《未完成交响乐》、“户外与画室内,时间与速度的差别”、“巴比松画派—米勒、柯罗、杜比尼”、柯罗《南尼大桥》前后两幅、“马蒂斯《蓝裸体》,绘画跟媒材玩”、马奈《贝尔特•莫里索肖像》、“户外作画和吸管颜料的诞生有关”、“达维特《拿破仑跨越阿尔卑斯》,安格尔等与印象派相比及其精细,导致印象派及野兽派无法进入沙龙”、“背景音德彪西是Golliwogg's cake-walk (from Children's Corner)(小明和王猫用的也是这个配乐,好有趣)”、普桑的均衡与古典性、“塞尚和毕沙罗在蓬杜瓦斯共同作画,塞尚的openwork(打开,未关闭的画)影响至深”。 第八画、非正式魅力:未完成的画第三期、毕加索的《格特鲁德•斯坦》、弗洛伊德《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梵高没有一幅画是不好的,每个人是自己的太阳”、马蒂斯《舞者》、“中国的文人画中一切都是假的,重要的是味道”、“音乐中的印象派—德彪西”、“马拉美—诗不是意象,是字和词”、“中国的文人画是高级官员,一群闲人在玩艺术,不是订件,而是高雅的寄托,与物传神,尽其妙也”、“如何是士夫画?戾(隶)家画也(所谓书画同源)”、“中国的非正式(unofficial)书法更受推崇”颜真卿《祭侄文稿》、陆机《平复帖》、“碑不如告,告不如书-《书论》”、“如今不是尽其妙也,已是谬甚也”。 第九画、瓦拉东母子:花样百出的巴黎画派、横跨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的安德烈•德朗、“瓦拉东是雷诺阿,德加等人的模特”、《出浴》等独有的女性视角的女人体画、“同时做到两件事,文化诱发和本能驱使”、“倔驴塞尚,疯子梵高,侏儒罗特列克,怪人高更。讨生活的穷姑娘瓦拉东”、毕加索是西班牙式的魔性、“法兰西少男少女的鲁,代表电影:特吕弗《四百击》,路易马勒《再见孩子们》,帕维尔•丘赫莱伊《小偷》”、瓦拉东与安德鲁(她儿子的朋友)入画《亚当与夏娃》、郁特里罗(瓦拉东的儿子)的城市风景画、醉醺醺言道:“这是谁的展览?” 第十画、民国女画家:关于女性画家的政治正确、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没有艺术史,只有艺术家”-贡布里希、赵孟頫的太太管道升《烟雨丛竹图卷》、文淑(文征明的玄孙女,嫁与赵灵均为妻)《萱石图》、民国的关紫兰下笔胆气十足、民国的大家闺秀与上流女性与绘画的气韵、中原绘画入骨的斯文与历史的大气、关良49年后由野兽派转而画戏曲人物、丘堤的静物画必俗而简静(温良恭俭让入了画)、丘堤的《窗外》与上海早已失去的表情(结尾的BGM特别好,不知其名)。 第十一画、徐扬的功德:徐扬等宫廷画家的《乾隆南巡图》和《康熙南巡图》、明清宫廷画的气势、歌川广重与梵高、中国的长卷画与散点透视、移步换景。长卷画的旷观在古代好比当今的纪录片、中国绘画的写实主义、描写局部复杂到极致、“明清宫廷画比唐宋富丽,比元明雅驯”、“文明的承平期的绘画格调常会趋于烂俗,但未必不好”、“本期在乌镇录制,乌镇的修缮准则是修旧如旧,重温繁华江南旧梦”、谢谢那些为我们留下历史记忆的画家们。(真是想知道片尾曲的名字,网上查了下好像是张亚东为视频专门作的曲) 第十二画、讯息与景别:维托雷•卡帕奇奥绘画中的透视与闲笔的趣味(可惜网上找不到他的画,只能截陈丹青视频的图)、”“西洋画不用长卷而玩纵深,比如穹顶壁画,效果等于广角镜”、“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等导演的景别(eg:《一九零零》和《同流者》),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费里尼的《梦书》(一直想买)的绘画非常好看、人的观看本能以致理性管不住目光、《公民凯恩》里拍摄的变化带动了电影的发展、勃鲁盖尔俯瞰式的人物群像、“今天的媒材变了,我们不在需要南巡图和卡帕奇奥,但人的观看意志是不会变的”、(本期讲了很多电影名导,绘画和电影确实是有相通之处的,或者进一步讲,艺术总有相通之处) 第十三画、俄罗斯冤案:(本期录于木心美术馆)“在欧洲我们是亚洲人,在亚洲我们是欧洲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语道出俄罗斯的尴尬处境)、美国的古典音乐差不多是斯拉夫人撑起来的、“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分庭而不抗礼,自成高峰,没有俄罗斯文学的欧洲文学是不可想象的”、“列宾的《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苏里科夫的《女贵族莫洛佐娃》《攻克雪城》简直好透了,美术史好就好在一山总有二虎”、西方尤其是美国对苏俄的油画并不认同、“中国的先秦悲伤故事也有阳刚气,但到了《西厢记》就只剩哀怨了,可俄罗斯悲伤事也血气方刚”、“苏里科夫的画在回应东正教的传统,他是刻画事件中表情的天才,笨拙而极有力,组构在大场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西方觉得俄罗斯的绘画是文学的附庸,那么西方的绘画又何尝不是圣经的附庸?”、19世纪的俄罗斯像是中国的唐朝、“俄罗斯绘画的灵魂是苏里科夫而非列宾,俄罗斯文学的灵魂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而非托尔斯泰”、艺术最最要紧的到底是刻画美还是同情和善良(描绘苦难)、“俄罗斯艺术的固执和骄傲是一种过时的品德,她毫不在意世界的眼光。” 第十四画、圣马可教堂:新绘画三翘楚(3C)与新表现主义、“一幅好画的标准是你会不断愿意看下去,而且每次看都会有新的领悟”、“如果你到佛罗伦萨只有一天时间,哪都别去,就去圣马可教堂”、安吉里柯-圣马可教堂二楼的《受胎告知》《哀悼基督》、“在二楼的小禅房里,你会有专心修行的念头,哪怕只是片刻,只是一个幻觉。看完以后下楼,你就变回俗人。”、湿壁画的格局依照建筑自身的构造决定其宏伟程度(比如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所绘的《创世纪》)、欧洲最最耐看的还是宗教画、“十三世纪前的画神性太多而人性太少,十五世纪后半叶则人性太多而神性太少”、在圣马可的小禅房你会看到文艺复兴的曙光、简朴静穆而神圣。 第十五画、巨人的战役:派格蒙祭坛的大理石雕刻、“一脸的冤枉,非常憋屈的样子,没有用的,你永远也看不完的,你无法说什么,只能闷闷的看”、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跟《巨人的战役》比,米开朗基罗简直是个小弟弟。他要是看到了,汗毛竖立,他会自叹不如,远远不如。”、“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艺术没有进步这件事情、“古希腊像是人类的儿童时代,但在雕塑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元气淋漓”、“各民族,各文化之间的艺术不可以率尔比较”、“古巴比伦和古希腊及先秦的雕刻是坟墓的艺术,而古希腊是人的艺术”。 第十六画、杜尚的决定:马塞尔•杜尚与1912年断然放弃了绘画、杜尚和“达达主义”重新定义了艺术这个词、艺术的能指与19世纪相比已经无限扩大、 “你拒绝一件事和你接受一件事,其实是一回事”、“艺术早已声名狼藉,绘画的传播功能如今已经终结,我们活在一个不是绘画的时代”、“绘画已经不再光荣,所以我们现在是一个闲聊绘画的时候”、“不强求自己,也不强求人家”。 那么,第二季再见吧。 每周一期,是为记。PS:可惜豆瓣影评无法插图,就这样吧。 2015.9.29
🌟第七期-绘画的放纵🌟
上海的晴天很美,这座城市的雨季多过晴天,从树影中筛出鲜活的光芒,罩住熙熙攘攘的万物。这样的季节会想到莫奈的《日出.印象》,对于和笔者一样喜爱在户外流连的画家们,他们尽情捕捉良辰美景,若他抓住了那六点钟一瞬的景致,想象着他们提起绘画工具心满意足,也许还哼着欢快的小曲离去。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回家路上,八九点的太阳又是另一番景象,画家的笔触凭着拼时间、感觉、才华、阅历和状态开始获得足够的温暖,才会在画布盛放生命的一柱光,后世的一段传奇。我们能在画布中看到颜料、笔触、涂抹、不断覆盖,这些媒材是把画家的生活活成一场艺术盛宴,目睹着画作许久后它也成全了我们生活的日新月异。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再到后来,野兽派的崛起让印象派总存在不适感,从毕加索拆散绘画的角落,各取一端,就有了立体派,也影响到了后来的抽象画。他们的绘画更加尊重自己的初心,于是作品开始有了生命力,在印象派与野兽派之间,莫奈阅读日出,发现了艺术的日出,毕加索阅读灵感,发现了艺术的潜意识秘密,在印象派与野兽派之间,我们欢迎各种欣赏绘画的观众。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毕加索认为,画作配上框子之后就死去了。画家对画作绞尽脑汁的反复琢磨,在绘画中尽情放纵,这种生命力让它能继续依靠画家决定。笔者认为观众在欣赏画作的时候,它也以另一种形式活着,带我们领略旧时光的外面风光,满足我们对世界无尽的探索欲,粉碎隔开我们与世界的这道屏障。
🌟第八期 —非正式魅力🌟
疫情持续许久,这样膨胀的消息里,看着陈丹青先生交流绘画心得,至少艺术成了生活的冥想点,于是聆听音乐、阅读书籍、了解陈丹青先生讲述的艺术,让碎片生活变得更加连贯起来,不再是飘荡在时间与空间之中。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在陈丹青先生的轻柔细语下,那种充满着旧事的胶片质感镜头浮现,在他的语言中勾勒出不一样的文人墨客作画,惬意山水与西方油画相映成趣,更加感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洒脱又极具儒雅韵味,笔尖倾诉在纸张上是行云流水的意境,想必他们是酣畅淋漓地挥笔,真是逸笔草草,尽其妙也。他们在作画中追求绘画中的一切皆是虚幻的,切莫把绘画当真,画这幅画的心情比较重要,无所谓是否画完。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关于对书法的了解,陈先生言简意赅地指出“碑不如告,告不如书”,意思是石刻的碑文不如墨写的文件,墨写的文件却不如私信的草稿。这也说明在非正式场合的表达往往体现出艺术的魅力,书法离不开随笔而写的一种自在随性的心境,这就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只是今人多少是爱怀古的,可是看到至此唯有拙见的笔者不禁有了疑惑,难道只有不断歌颂曾经的艺术成就来一场心灵的文艺复兴,而不去探索与鼓励今人的文字、音乐与绘画等艺术形式继续发扬,笔者惟愿不薄今人爱古人。
🌸第九期 —瓦拉东母子🌟
印象派进入了转折时期,陆续出现了毕加索、勃拉克和马蒂斯等人,随着民众对画家更加有包容性后,这时候冒出了“巴黎画派”,那里出现了一位女性画家苏珊.瓦拉东。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这次介绍瓦拉东的事迹令人感到十九世纪的巴黎真是一个美妙而奇异的地方,她做过很多工作,服务员、杂技马术演员、洗衣工、模特等工作,在做模特工作期间,她也一直观察这些画家是如何处理工作,仔细聆听他们对艺术的看法。在与他们交流的时候,使她更加无法压抑自己对美的感知,或许这种美也来自于她的身心被痛苦折磨后从混乱的巴黎社会中创造出来的。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瓦拉东无意作画得到了德加的认可与鼓励,她就开始继续作画。她的绘画方式没有像男性目光审视洛丽塔的生命之光、欲念之火,而是出于女性对其他美丽女性的身体投去了欣赏的态度,因此呈现出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她笔下的女性也没有那种甜美、丰腴、高贵和性感的风格,而是充满着野性的味道。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瓦拉东曾经是社会边缘人物,她凭借着纯粹强健的生命力,野心勃勃、热烈奔放的心灵使她更加强健,顺着艺术的道路,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沿着自己的轨迹安宁地前进,最终演奏了属于自己的命运节奏。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
今天继续说说陈丹青的《局部》,这次是增补版。我准备分集好好说一说,可能在说的过程中,如果有偏题的行为,请见谅。 《局部》出了11集,我现在看到第八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浅显易懂的美术节目,我暂时还不知道如何形容这节目,至少它不是娱乐、综艺类节目,而人文方面也不是很强。姑且把它定性为美育类节目。 和其他节目相比,陈丹青在讲美术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用一种近乎于低的方式来谈,在谈的过程中,有他自己的美术理念和美术想法在里面。我们从第一集就能明显的看出来。 第一集、 《局部》的第一集题目叫:千里江山图。我第一次看时,以为陈丹青就是讲画,因为我负责了一档美术类微信,当然大多数时候是在说日本的设计、西方美术史,一般不敢涉及我们国家的美术。仔细看这节目,陈丹青讲《千里江山图》时,在读完题跋后,会顺带说一下,断句如果不准确,希望国学家海涵之类的话。这并非陈丹青的谦辞,而是我们国家的美术提倡书画一体,古人写东西,没有标点符号,今人在解读时,会从字到画,整个解读,所以断句不准确,影响很大,陈丹青在讲这幅画时,并没有放开来讲。 不过这毕竟是第一讲,有些生疏也是一定的,我们看后面的节目就知道,他越来越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不说这个,继续说节目内容。我们国家的美术是不好讲的,其原因无非就是一些考证、主旋律、画作分析等等,都不好讲。除了这些,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撕逼太严重。有个词叫:文人相轻。这个词用到绘画上也是一样,艺术这东西,在我们国家很难说谁谁谁最牛逼,谁谁谁就是大师。就算是知道,写出来,也会有人去扒他们的黑历史。这里就不详细说了。陈丹青在《局部》的第三集里面已经提到,感兴趣的看了这一期节目,想要详细了解那幅《流民图》的,可以去网上查资料。 第一集,陈丹青其实是借《千里江山图》引出王希孟,表达的是年轻人在绘画上的天赋,列举一系列西方在艺术成就上非常牛逼、年轻有为的画家、音乐家、作家等等。从个人感触方面来说,陈丹青一是在鼓励年轻人,要有思想,要敢想敢做,当然这并不是说像一些互联网上一些90后那样吹牛逼,艺术与创业开公司是有非常大的差别。艺术可以是个人,企业必须全盘考量。 这里可以扩展一下,为什么我们国家这么多学美术的,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年轻人能画出伟大的作品?如果看过陈丹青在《锵锵三人行》上的演讲,我们会知道,他其实非常不喜欢讲美术,而一讲,便对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不满。你会从他的语言里会听到「学美术没什么用」、「画这么好干嘛,已经有摄像机,根本就没必要拥有这么多画家」等等。只要讲美术,他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他之所以不喜欢孩子学美术,最大的一点就是那些孩子不是真心喜欢画画,只为应付考试(也就是艺考),还有一点就是,画得好真的没用,画家并非比武,靠技艺取胜,而是靠纯粹美和思想。这一点他在《局部》后面几集里讲梵高,最为强烈。借用他自己说的,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是反艺术的。 我们不能说整个国家出不了美术人才,出不了伟大的画家。或许更多的原因是这个社会关于艺术的培养是有问题的。 最后说一下,关于王希孟这个人,我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是,这个人在史书中是没有记载的,而《千里江山图》没有其本人的款印,画上的题跋是蔡京所著。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国家的美术难讲了吧! 第二集、 死亡到底是什么?在第二讲里,陈丹青讲了名叫《死亡的胜利》的一幅画。大多数时候,《局部》的标题可以忽略不计,陈丹青在讲一集时,可以延伸出很多内容,比如讲死亡,会涉及到中西美术的对死亡的看法,会涉及到美术的培养和教育,会涉及到战争等等。 说我们是一个破坏的国家,或许不那么为过,如果《死亡的胜利》这幅壁画出现在我们国家,被破坏成碎片后,会有人去修复吗?当然这幅画并不会出现在我们国家,因为我们国家的主旋律是《千里江山图》,并非《死亡的胜利》。大多数画寄情山水和人物,很少涉及死亡的命题。就算涉及死亡和鬼魂之类,中西方之间在绘画上的差异也会很大。比如在灵魂表现上,西方在表现灵魂时,会是赤裸裸,会用一杆称来称灵魂的重量,太重的就下地狱,轻的就上天堂。而我们国家会忽略这些逻辑,鬼魂是能穿上衣服的,这在西方美术是看不见的。 节目里讲到,《死亡的胜利》这幅壁画可以和敦煌壁画相媲美,那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许多历史原因,如果要了解,可以去看一本叫《美的历程》这本书,书里第五章和第六章,从各个层面讲诉了魏晋时期的书法、绘画、诗词等。一个时代它艺术形式的出现和产生,有其必然性,敦煌壁画之所以那么惊天地泣鬼神,也是如此。就正如节目中所说,梵高不可能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一样。 节目中提到的美术的教育问题,对此我是赞成的。对美的追求如同读书,需要人去引导。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识字,也不可能一生下来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纯粹的美。读书之所以要人引导,是因为现在阿猫阿狗,无论是谁都能出一本书,读多了那些人写的书并不好。美也是这样,需要人去引导,可惜的是,我们从小就没人去引导过如何认识美,接触美。如果有谁提起美,就是土豪、牛逼之类的语言脱口而出,仿佛学美术就高人一等,其实不是这样。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去对待美术,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陈丹青讲美术,我想就在上一堂美育课。 第三集、 讲中国美术,是一件蛮难的事情,这件事可以从政治、社会、历史等等各方面去总结、归纳。我们国家的美术喜欢撕逼,喜欢遮遮掩掩。陈丹青没有,于是第三集他讲了蒋兆和的《流民图》。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书里有一句画说的很妙:一幅画对于一个文盲的意义,好比一本书对一个识字的人的意义。我们每次去看美术展览,尤其是自己国家举办的展览,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展览都是在讲抗战,讲那些很壮烈的故事。借用陈丹青的那句话:我们国家的主旋律是《千里江山图》,而不是《死亡的胜利》。现今很少有人知道蒋兆和的《流民图》也是这个原因。 很多时候,去看美术史,会很有趣,比如画家画画,都是谁要求他画?谁出钱包养他们?为什么埃及金字塔里的壁画脸谱型那么严重,而到了希腊,又那么的光华璀璨,文艺复兴又那么喜欢抠细节,搞得那么繁复……这一一切的一切看下来都非常有意思,如果再回头看看我们国家的美术史,对比之下,会发现西方永远在寻求变化,在寻求逻辑,在寻找自我。我们国家大多寄情于山水和人物,很少将画作投向底层人物,千百年来出一个,却又被活生生扼杀。 《流民图》到底怎样,我们这里不去评价,借用孟德斯鸠的一句话: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 一个人,从一个时代、一个世纪去看一幅画、一系列画,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画家有时候并不完全在画画,我想更多的,是在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点。 第四——八集、 第四集和第八集有很多雷同的地方,我一起讲了。个人觉得这几集最有意思的是陈丹青说的两个问题:梵高的画为什么那么好看?一幅画怎样才算画完? 先说第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喜欢梵高的画,但为什么喜欢,没人能说清楚。大部分人一说梵高的画好,就说他用色喜欢用对冲的颜色,并且用的非常漂亮。要么就说《向日葵》,说他很大胆的把向日葵摆在画的正中间,大片大片的黄涂抹上去,令人着迷。无论怎么描述,梵高画的魅力,迄今为止,我没见人说清楚明白过。 陈丹青讲梵高,也没讲清楚。这并不是说他不知道,而是内心感受,已很难用语言去描述。他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憨」。在我看来,或许用纯粹美更好一些。梵高这一辈子画画,是真喜欢,他生平没靠画画赚过钱,没开过影展,更没人要求他去画画,去改画。他只是喜欢画,仅此而已。也就是是喜欢到纯粹的地步,使得他的画,美的自然,也正是纯粹的爱,才让他永远拥有一种孩童般的眼光看世界,孩童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梵高看见什么就画什么。不多不少,不增不减,老老实实。 很多画家终其一生都在追逐这种纯粹美。陈丹青也是,可惜很难达到。可以说这是画家一种终极追求,在很多人看来这或许很好笑,觉得如果是这样,那自己也能画画。要明白的是,画家在经过不断的绘画训练后,再走回原点,和就在原地踏步的人,是很不一样的,这是一种对美追逐的过程,除他自己,别人无法感受。 之后再说第二个问题,一幅画怎样才算画完。我当初看陈丹青讨论这个问题时,很惊讶,在我的印象里,画总有画完的时候,怎么可能没有完就拿出来了。后来才发现,他所说的完,已经上升到一种哲学上的高度,类似于人是怎么来的,人应该去哪儿等等。 美术到了「印象派」这一阶段,就变得无法琢磨,因为这一帮子人画画,基本上都是画给自己看的,画山、画水、画人等等,都是自己画着玩儿。他们不会为了谁去改画,就是为了单纯的快乐,当然这也导致他们过得都很清贫。 那一幅画到底怎样才算画完?没有答案,也可能有答案。不过我更多的相信,一幅画无论是画完,还是没画完,在每个艺术家看来,都有他特别的意义所在。我们不需要去纠结这个问题,太过于痴迷,反倒会把自己变得模糊。 最后,美术史没完,我只是抛装引玉,希望你能对美术感兴趣。谢谢你能看到最后。 --------------------------------------------------------------------------------------------------------------------------------------------- 昨夜翻阅张佳玮所写《莫奈和他的眼睛》,看完后久不能眠,思前想后甚觉堵得慌,只因这本书吊书袋子太过严重,书中对莫奈及印象派所写知识,甚为潦草。 1、 莫奈生平比较简单,以前做微信,曾有幸查阅资料,得知他是印象派代表人物,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启蒙美术老师布丹,结婚两次,妻子卡米耶、爱丽丝,有一帮印象派的好哥们,晚年眼病,死于1926年,一生所画500多幅画作,无非如此。 莫奈生平就同一杯白开水样,倒是张佳玮用吊书袋子的办法东平西凑,将它扩展开来,只是这种扩展方法,太过草草,对整个印象派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学背景、演变过程以及莫奈的绘画技法都了解得略为肤浅,不够深入透彻,甚至有些断章取义,春秋笔法的意味在里面。 对于莫奈及印象派那帮老哥们我了解得不多,也未在现实生活中看过真迹,如果要粗略的了解莫奈生平,个人建议上维基百科查阅就好,若要了解印象派绘画技法,最好的方式是看原画,自己去感受,不要被太多华丽的形容词所误导。张佳玮所写莫奈的传记,我是不敢苟同,也不推荐阅读的。 一部好的个人传记,从个人角度来说,要么是根据史料有所发挥和研究,要么就本本分分记录人物。如果充满大量形容词并配以不够深入的历史背景加以发挥阐述,甚至揣摩每个人的内心戏,只能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不足为信。 不过印象派的发展确实历经磨难,书中所言不假,用陈丹青在《局部》里的话说,这帮人走得太过前卫,以至于很苦,促使学院画派瞧不起他们。 只是现在西方对学院画派所犯下的错误几乎闭口不谈,不知为何。 2、 看完书本,闲来无事,我所幸翻出剩下4集《局部》看,陈丹青说是讲画,倒不如说在讲自己的喜好,历史,文学以及内心感受。他坐在那里,讲俄国列宾、苏里科夫,说俄国家画手大气粗,是饱含历史的画作,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些都无可厚非,只是现在大多数人在谈美术史时,从西方,美英法德等国入手,甚至在西方的美术馆里,都很难见俄国画家的画。这是文化霸权主义?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陈丹青在视频里不想用这种词,说一用便落了下乘。不过我倒觉得俄罗斯19世纪后对文化输出确实弱掉很多,至少我们国家西化倾斜是不言而喻的事。说文化霸权,还是俄国文化有些太过拘谨,或不如西方百花齐放有趣。 3、 之后说看画,去美术馆看过画的人,对一幅画的感受,与电脑和书本上看来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我以前看《蒙娜丽莎》,对着电脑和书本,以为是幅大画,后来翻美术史,书里写达芬奇无论在哪儿都带着《蒙娜丽莎》,心里总有不妥,直到在网上看见罗浮宫里的展出,才发现那不过是很小的画。当然,米开朗基罗在教堂墙壁上画的《创世纪》更为惊人。一幅画在现场看,位于何种位置,对于欣赏者来说,都有不可思议的感受。 我个人既爱,又恨在美术馆看画,爱是迫不得已,恨是一幅画与美术馆的场景不合,像一场面宏大悲伤的作品,配上白色的墙面,挂在那里,隐隐有不舒服之感。若遇到一些雕塑,摆放位置狭小,无法转圈看,也是一大损失。不过全世界大多数的美术作品都已不在原位,希腊的在英法德都有,中国长卷画若太长,无法完整呈现,也不行。唯有那些西方教堂和东方古建筑里,人走进去能看见一幅幅漂亮的壁画,基督教,佛教的画,历经岁月,虽微有裂痕,却古朴的摆放在那里,使人静穆。 4、 在《局部》倒数第二集,有个观点非常有趣:超越。透过电脑屏幕我第一次看见一组名为《巨人的战役》的雕塑,镜头里那些遒劲的肌肉、挣扎的面孔透露出来的胆魄与气势,时隔千年,经久不衰。 真正的艺术家心里知道,希腊雕刻家的胆魄和能力,自己是无法超越的。无论是有人将罗丹比作伦勃朗,还是亨利·摩尔与希腊雕刻家相提并论,谦逊的艺术家们会慎重告诫别人,提醒自己,前人之作无法超越。那种伟大,是一种虔诚的佩服。 这不禁令我想到文学,古人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那真正的文学,有没有所谓的高低之分。或许真正的文学家,在心里也会有几位无法超越的前者吧。 5、 最后说说现代艺术,我去年差不多去川美看过几次美术展,九大美院的作品来罗中立美术馆展出,我也跑去看过,看时只觉处处惊喜,欢喜不已,整个美术展可以呆一天,一幅一幅画仔仔细细的看。有的巧藏机关,如发现,会心一笑,有的甚为不解,像小时候做奥数题,抓头挠耳,看明白后哈哈大笑,看不明白则暗自伤叹。 现代艺术很不好讲,仔细说来,何谓现代艺术,有的人觉得塞尚死后,也就是从1907年算是现代。有的人则认为从杜尚开始算作现代艺术。从表现上来说,艺术已抛开雕刻、绘画,已如行为艺术,表演艺术,观念艺术等等百花齐放的种类。我就看这些一件件从眼前闪过,猛然惊醒,恍然明白去年在各大美术学院所看的作品,无不有这些艺术的痕迹在里面,走过一圈,回到原点,内心悲喜交织,到最后到底是伤心失意多过欢喜,那一刻也明白拾人牙慧的含义。 现代艺术已超过了绘画和雕塑。它是前进还是倒退姑且不论(现在也没法论,或者很难论),但绘画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已在退去,人们不必去看一幅画明白佛祖或者耶稣在传什么教义,也不必因为彰显家中气氛购买一幅画。现在也几乎很少人靠绘画或雕刻为生。一切的种种,都意味着这个时代,已经不太需要绘画,它正在被边缘化。 那艺术该何去何从?陈丹青没说,也没法说。或许,我想,一切都应交给时间这把公平的尺子,它自会引导艺术向前走。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
🇷🇺第十三期 .俄罗斯冤案
俄罗斯人公认的民族灵魂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出“在亚洲,我们是欧洲人,在欧洲,我们是亚洲人”,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祖国沉淀着无限的热爱与对俄罗斯社会现状的悲悯,直到今日俄罗斯依然面临这样的处境,深刻揭露了俄罗斯与欧洲的现实关系与心理纠葛。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话说这次视频看完后,你会慢慢回味和享受俄罗斯是如何将艺术活成了波澜壮阔的盛宴,自从十七世纪彼得大帝强行脱亚入欧,18世纪末俄罗斯艺术走入黄金时代,尤其在文学、音乐和艺术等表现的很强劲,没有俄罗斯的欧洲文学也是少了如此精彩的一页,托尔斯泰、契诃夫、普希金等人的作品显示出庄重与深邃,而以画写史的列宾、苏里科夫也在画作中栖息着俄国岁月的凝重,在时光轴的画卷的这一端积淀着俄罗斯人的心魄。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俄国画匠列宾、苏里科夫都是俄国历史画匠,他们擅长建立盛大恢宏的场面,里面每个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记忆犹深的一幅画是苏里科夫画的《女贵族莫洛卓娃》,描述了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时代,由于尼康主教的宗教改革导致宗教分裂,旧派坚持守卫传统,反对背叛传统,破坏宗教的民族性,莫洛卓娃则是旧派的追随者。沙皇得知后逮捕了莫洛卓娃,扔到雪橇上遭到酷刑,莫洛卓娃最终在博罗夫斯科土牢中死于饥饿。画面中给你最大的震撼是莫洛卓娃是那么理直气壮信仰着自己的真理,她的思想、情感带有振动的频率去影响了围观的民众们。画家也用笔触记录了一个慌张的时代,笔者对这个时代的念想也戛然而止。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俄罗斯是欧洲列强一个迟到的国家,它也是最难被征服的国家之一,连称霸欧洲的拿破仑、疯狂的希特勒都折戟俄罗斯,俄罗斯的人民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其实一个国家的文化就代表了它的生命力,一个不断思考、不肯服输的民族既能耐住莫斯科的异常寒冷,也能迎接属于他们的历史进程。
⛪️第十四期.圣马可教堂
本片围绕着“淡“,“淡”是一个使人心生平和的文字,一个富有意蕴的字眼,它如那淡雅幽深的禅意,在淡墨中勾画一抹浅淡本色之美,一份对时空的思念之情,一份远离纷繁杂芜的眷恋之心。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北宋时期水墨淡彩法,笔法灵活,敷色清淡,画面有一种闲适之风。这次在遥远的圣马可教堂也有一位知音名为安吉里柯,他曾居住在一间间鳞次栉比的禅房之中,满墙记录锦绣繁华的湿壁画颂歌,千古依旧。《受胎告知》有着甜美、温柔而坚毅的圣母向神明表达内心的虔诚。所绘的人物看上去是那么淡雅恬静,表现出宗教的神性与人性的情意相融。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尽管我们对基督教的了解还是有限的,可是也能从画中捕获共情的内心,艺术的内在性充盈着丰满的爱、怜悯与仁慈,透过笔墨释放光辉,成为文艺复兴光芒乍现的一瞬间。
🇬🇷第十五期 .巨人的战役
古希腊雕塑一直给我们留下了唯美、高大与残缺,在西方众多艺术瑰宝中,古希腊艺术雕塑留给后世美的境界是难以企及的。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今日我们随着陈丹青先生的讲解以崇敬的态度欣赏《巨人的战役》,你会看到它是正在强烈的表现了搏斗和纠缠,人与人,或是人与猛兽,或是人与蟒蛇。好几组雕像从肢体、表情的伸展都表现出最激烈,最优美的一瞬间。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古希腊雕塑一改早期的拘谨风格,运用写实方式创造性的雕刻人物在剧烈运动的状态,从经过岁月洗礼的《巨人的战役》痕迹中可以看出它依然表现出连贯的运动感与节奏感,表现出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活力,展现了人体的均衡比例之美。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它成了空间中凝固的永恒。同时也从雕塑艺术中寻觅到他们追求家国情怀与人性理想,以深沉、 质朴表现出希腊人 追求独立、自由和理想 精神。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希腊雕塑因为历史缘故出现了凋敝,可依然不影响他接近神与人的比例,此后的雕塑家都有自知之明表示再也无法超越希腊雕塑。于是希腊雕塑以光辉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永远的载入文化史册 。
之前还担心只是绘画史介绍,也怀疑公众形象越来越公知的陈丹青会让人失望,没想到他竟这么掏心掏肺的把自己的发现拿出来分享,是我小人之心了。非常值得看,国内这样的纪录片多一些就好了。
陈丹青讲话不紧不慢,从容的知识分子;艺术真美啊。音乐,绘画,文学,都美极了。感谢上帝。
我觉得陈丹青有些过于贩卖苦难,貌似只有成功人士谈起苦难来才更加权威,诚然该被历史记住的人物与艺术,值得铭记。
看醉了!陈丹青离开大学是对的,在网络上给所有人上课!
好东西为什么好,不那么容易讲出来。陈丹青最厉害的是,不绕开问题,不故作高深,而是托出自己的恳切感悟。
去看了首映,一开演陈丹青就躲到观众席后面了,结束后他说,简直不忍看,自己跟个傻逼一样,像个老干部坐在那儿,没什么好说的。。说完匆匆就下去了。大家笑成一团,可惜我看不到主办方有多尴尬。。。还是很好看的,期待下一季
每一集慢慢看,为什么这么喜欢陈丹青讲话呢…
单是听他说话,就觉得挺舒服的
其實這一部並不適合對藝術史毫無了解的圈外人來看,因為其中的見解相當個人化不說,都是他很奇怪的跑偏見地,不完全符合主流藝術史的客觀表述,容易把圈外人帶偏。但幸運的是我和他的見地不謀而合,特別是對意大利濕壁畫的部分。
有观点,有偏爱的男人是多么珍贵。
到目前为止,最有吸引力的一个,比梁文道,马世芳的更加吸引我。其实陈丹青的语言因为不太被新闻联播体污染,很有魅力。他个别的用词特别讲究,听来都是惊喜。
不需要美术造型道具特效,他一个人一张嘴就够了,所谓最强大的不插电PPT。。。另外,陈老师有一双佛耳。。。
倒不是陈丹青讲的多好或者节目做的多棒,只是我们太缺乏这方面的教育了,所以才不得不在三十岁后一点点的补回来。
陈丹青做这个节目就是念稿,和他以前文风一样,内容都主观极了。但大概还是会去买他的书。有几集视频做的超有趣,而且放出了非常多我以前没见过的画,非常多,赞死。
知识分子的良心
终于明白道长说的那句“人人都喜欢陈丹青”
看理想系列中,对这一个最担心,会不会坑掉啊,怒打五星。
陈丹青的自媒体真的要好好办下去,因为看看这个,人真的就平静了好多。什么时候能平静的讲烦恼讲苦难讲幸福就真的成长了。
“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 陈老师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很多地方话语点到即止,听得心头一紧,必须关了视频看看窗外,努力多看两眼这个世界的明亮。(片头是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Prélude – Yo-Yo Ma;有一集俄罗斯民谣《山楂树》特别好听)推荐第六集和十三集
他好像知道,过几年,他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