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到了31集,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但31、2过黄河的两集有点出戏,主要是历史上过河的船是大船,骡子牲口都是带上船的,电视里的小船看着很别扭,不用战机了,黄河里一个浪过来,这小船就没了,这里估计是缺经费;另一个是这两集的孩子太少了,明明是96个孩子,这里最多十几二十个,还都是大孩子,保育员比孩子都多,怎么看怎么出戏
看过电影版《啊摇篮》的估计都是40往上了,对于那段历史现在的很多人并不了解。所以电视剧版的《啊摇篮》还是很吸引我的。
这部电视剧启动其实是在2008年前后,采访了很多延安保育员的人员和孩子,但是,的确,这样一个影视项目很难拿到投资,因为题材太不吸引人了。
我们在每一集电视剧最后看到的采访画面,很多保育员和孩子都已经不在了。没能看到这部电视剧的播出,是个遗憾。
一个影视项目,诚意有了,资金也有了,但是这个剧本在编写上可能需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所以设立了素素这个虚构的人物,一些缺点和失误都由她来承担了,这也导致这个人物并不太招人喜欢。
演员虽然大牌不多,但是演技都是在线的,可是因为题材还有缺少关注,也导致到了现在都没有评分,虽然电视剧情节上有些拖沓,但是还是拍出了那个年代的艰苦和苦中作乐,最后在解放的北平孩子们站在一起的时候,也很感动。
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虽然没有评分,不是爆款,但是记录一段逝去的历史,应该说是一部有价值的电视剧。
一开始我还挺喜欢这个电视剧的,一集不落的在看,临到结尾,我突然发现了一个我一直忽视的问题。有一集是讲述托儿所在转移的时候需要找民兵去背他们,然后托儿所的人担心这些民兵会拐走孩子。后来结尾真人出镜诉说当年的事情,说如果托儿所的工作人员没有发现有人试图拐走孩子,她今天就是一个农村妇女了。我突然就觉得很炸耳朵,一边享受着农民的免费服务,一边瞧不起农民,这群孩子和地主家的少爷小姐有什么区别?这些红二代的父母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和这些孩子有什么直接关系?该享受无上荣光的应该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这些孩子。况且她们无论在建国前还是建国后都享受到了优于常人的待遇这还不够吗?
当葛六斤把丫丫放在托儿所的时候,丑子冈问了一句,你现在是什么级别?
就说明他不是一个面向全体解放军的托儿所,整个托儿所都是干部的孩子,说明它在招生上就有阶层之分。那些为他们浴血奋战的解放军战士和民兵,他们的子女却不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因为不符合规定。看到这些被众人“呵护”长大的少爷小姐说当年有多辛苦多辛苦,我就突然想到了现在的某些明星明明挣着大把的钞票,却说自己有多么的累。他们在抗日战争年代就能吃得上小米饭,条件不错的时候还有饺子包子肉,所有的工作人员士兵要把这些有限的粮食让给他们,既然他们都过得如此“艰苦”了,那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岂不是要生生饿死。
没看这部电视剧之前,我还以为是特意建立的托儿所收养所有解放军的后代。看到最后我才发现整部电视剧就是所有的人如何保护这群红二代的安全,为这群少爷小姐服务的电视剧。
从基因方面来说,某些优秀的父母会造就一些优秀的孩子,但是不代表大将的后代一定就有领兵打仗的能力。我不知道真假,反正呈现出来的给我的感觉就是托儿所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傻白甜,特别娇气,动不动就喊渴喊饿喊累说害怕。对比岁数差不多的潘冬子,嘎子,小小飞虎队这些真正吃苦冲在战争第1线的孩子来说,这些少爷小姐太金贵了。就连后来从监狱里出来那一批孩子都比原来这一批要坚强不少。我不知道这部电视剧到底要传达什么精神?反正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群人在围着一群温室的花朵打转,所有人都要为这些领导人的后代让步服务,无条件的牺牲。无下限的对这些孩子好,很少涉及到什么是非观念的教导,也没有涉及到防敌御敌的培训,我不明白建立这样的托儿所到底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保护这帮金贵的孩子?当然托儿所的保育人员那些解放军肯定是没有错的,他们兢兢业业付出了很多,我只是觉得这样变相的把别人当成长工来服务这帮金贵的少爷小姐,这种价值观让我感觉匪夷所思。
我不知道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还是电视编剧的问题,总之大家去看看就知道了,我想有这样的想法和不解的,不止是我一个人。
无意中看到这个片子,看见一个灰头土脸的穿着八路军衣服的演员在陕西的窑洞前,眼熟,想不起是谁,后来知道原来是海清,用爱奇艺的只看她专门看海清表演,演的真是不错,到后面才是全集的看,现在还没看完。我认为这是海清这些年塑造角色最好的一次,以前演的真是没设么感觉。不知道已经有多少年没看过这么感动的剧了。
这个剧让我有些分裂。一边觉得有些熊孩子真的很烦,总跑出去让家长着急,还打不得骂不得。有些没长大的保育员也实在很烦,特别是素素,完全没感觉到多少脑子。但是一边又为一些温情的时刻感动。 撤退的这一集,老乡接到任务送大家去瓦窑堡,天黑前一定要到达。中途为了配合孩子们上厕所,还动不动停下来,大撤退的背景,人人都在逃命,保育员们却体现出高人一等的骄傲,这些孩子坐在筐里被驮着走,在乱七八糟的时局里,已经快要天黑到不了目的地了,还因为孩子们饿了又要老乡停下来,吃顿好的。老乡不乐意,素素和桂枝上去一顿趾高气扬地数落,居然还说是不是工钱没给够。沈所长也只是小小地批评了一下。说实话,看老乡气得蹲在地上,起来又没事没事地说着,心里真不是滋味。这些保育员,拿着鸡毛当令箭,欺负老实人的感觉。 四星给选题,但是演技扣一星,再扣一星不合理剧情。
啊,摇篮结局了,虽然不舍,但体现的精神责任感却永存。 丑子冈临危受命,从无到有,建立起中央托儿所。她为了孩子们能吃饭,拿走了家中的唯一一口锅,为了保护孩子们,她不顾个人安危挡在孩子们面前,冲进着火的房子救孩子,疫情席卷托儿所,她三顾茅庐请来沈元晖。张静平受到党内审查,她不离不弃,深信不疑。其中一幕好笑又感动,丑子冈前去找张静平,却因为名字不对,不得入不得见。 还有沈元晖,初时不被托儿所的人承认,但日久见人心,她成为了他们中最不可缺的一人。即使她最后因为新任务不得不离开,但她还是中央托儿所的沈妈妈。 唐素素,从一开始的无所谓,暴躁易怒,满心只有葛六斤,到最后的全心全意照顾孩子,负起责任,学会放手,这一过程让人有时候气愤却又感动。她的成长,是在战火纷飞中抱起孩子,是发现亮亮受苦却不打草惊蛇,是帮助葛六斤他们抓到特务,是学会对葛六斤祝福,是最后能一视同仁的对待丫丫。即使这成长的代价非常昂贵,让人怀疑她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想要打死她,然而那表情乱飞的人却也让人不忍责备。可是想想,或许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特色,她们不在拘泥于身份情爱,在成长中懂得家国大义。的 就像葛六斤,他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数次拒绝素素奔赴战场。 还有特别多的人让人心疼,懂事可爱的华北,一次轰炸长大的葫芦,谈判不洗澡的安安,离去的囡囡,一心一意照顾孩子们的罗叔, 周桂芝,梁欣国,曹和静,马五婶,傅院长,孙靖国,李玉德,陈楚三等等,他们舍己为人,善良可爱,忠诚于党,正直仁义,终于迎来和平,孩子们茁壮成长。
挺好看的真实历史剧。演的挺不错的,每一个平凡人的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牺牲,才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周也演的什么玩意儿,她在电视剧里多出现一秒,我的眼睛耳朵就多受一份罪。资本能不能别塞这种资源咖在主流电视剧里镀金了。
开头几集当成喜剧看挺上头的。片尾比剧催泪,真实的历史永远更容易让人心里生出涟漪。
小朋友们也渐渐明白了死亡是什么吧,他们说悄悄话那里还挺让人感动的,一个接一个的说如果出事了,谁负责谁~
周也是真漂亮啊,演得也是真烂啊,要是她能一直不说话当一道静止的风景线就太完美了~
周也的演技简直尬到让我脚趾扣地,哭起来像只烧开的水壶。
很真实的电视剧。解放前,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国共双方都为了解放妇女的劳动力办托儿所。新中国成立后托儿所更是井喷式增长,51年就有14.5万所,成果就是首都的女工增加了100倍。到了现在,面对消失的托儿所,面对怀孕就自动离职的承诺书,还让人如何有动力去生孩子?
就冲它,没有精致的妆容,没有斩男色,没有护士小短裙,没有8两重的发蜡,海清一股子中年妇女灰头土脸的男人婆的样子,我要给它100分!我们女人活一世,不是为了矫情个少女姿态死都不老给男人当绣花枕头的!
周也表演也太做作 开拍前去体验下生活就那么难嘛 看来少年的你里面是本色出演
连看六集,笑中带泪,革命工作分工不同,同样伟大,建设工作分工不同,同样能筑起时代辉煌。看到二十五集,老一辈革命者的伟大壮举,建设者们的无私无畏,都让人落泪,他们用热情和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光明,新时期的历史任务交给年轻人,交给年轻一代的中国人。
请海清专注婆媳家庭妇女剧
我们每个人都坚信,等胜利那天,我们会再见面的。
献礼片能不能搞些专业演员拍 看看隔壁山海情
如果老罗叔能到达北平就好了。以后,不用再担心娃娃们的伙食了。
发现席毛的小演员和真实的老爷爷好像啊!都是大眼睛,好长的睫毛。而且,还有点皮哈哈哈,老爷爷自己都说在马驮子里太无聊的时候会薅驴屁股的毛~
上抗大这事儿,丑子冈可以要念叨一辈子了!跟孩子们“吐槽”如果不是孩子们,她早就开着飞机跟敌人一对一轰炸了哈哈哈哈,还好葫芦及时打住了她,革命分工不同!
周也的演技真是没啥进步。。
周也有点浮夸,但是我挺喜欢的。
看了前两集感觉还不戳,节奏很快,甚至导致部分地方交代没有特别清楚,配乐bgm到位。角色塑造上,女一号不再光伟正,有私心想念书不想接受任务,会使用小伎俩达成目的,用人也不拘小节比如招揽来历不明的女二号。女二号也不再是常见的工具人,来历不明满嘴胡话,饿了能抢会骗,脸皮还厚,蛮期待女二号后期的角色转变的。希望国产剧能有更多立体的女角色
这小葫芦竟然偷偷跟着转移了哈哈哈哈,憨憨的样子从被子冒出头来,太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