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秋到2018年初,单身妈妈伊维特带着儿子格里高利成为我的租客,持续时间超过7年。其间格里高利由小学念到高中毕业,身高由1米2长到1米95。
我正在写一篇回忆文章,作为房东,也作为经常被拖欠房租的受害者。伊维特按时交房租的月份远远少于拖欠的月份,比例大约为1:5。根据合同,只要拖欠一次,我就有权利告到法院,结果很可能将她和孩子强制驱逐,扫地出门,但我们一直保持协商,从来没有真正对簿公堂。直到最后搬家的时候她含着泪,连声跟我说遇到了天使。目前她仍然拖欠着不小的一笔金额。
缺少强制驱逐,扫地出门场景的直接见证,我想到求助于电影。美国电影如同一个巨大的影像数据库,极少漏掉主要的社会议题。我用“关于强制驱逐的电影”搜索,2014年出品、包括好几位电影明星的《99个家》(99 Homes, 2014)立即进入视线。
对我个人来说,美国式现实主义其实比法国新现实主义更接近现实,因为我相对丰富的实际生活经验。至于说中国标榜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则不提也罢。电影《99个家》的背景放在次贷危机后的佛罗里达,其中对于eviction即强制驱逐、扫地出门的刻画极为细致,普通美国人遭遇不顺导致失去家园的痛苦只能引起观众对资本主义运行中无法避免的弱肉强食元素的深度忧虑。除了三位主要演员外,几段eviction场景都以真实人物出演为主,包括执行强制令的警察和负责搬迁的工人。
《99个家》(<99 homes>)是一部相当硬的美国电影,讲的是次贷危机后在美国佛州奥兰多,一个又一个无力还房贷的业主在被警察和房地产经纪商从自己的房子里被扫地出门。本片为现实主义题材,拍的也十分写实。当然不是说剧情就没有糖衣包裹(sugar-coating)了,总还是有那么一些,不过远远没有让全剧甜到成为一部无脑娱乐片就是了。
影片采用了双男主角设定,唯一有足够戏份的女配身份还是其中一位男主的妈妈,这也是我觉得这部影片够硬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直奔主题,不必拿情情色色、船戏稳戏之类的桥段来讨好观众或乱凑戏份,毕竟这不是一部言情剧。
我挺喜欢这类“硬“模式的电影的,首刷是在2017年,最近因为读了锦灰一堆的影评颇为感概,就又去二刷了一下。这里我特别想分享的是二刷时引起我注意的两个小桥段,事关心理失落。
壹
男主之一丹尼斯,在这场房贷危机中就被从自己的家里瞬间扫地出门了。不得已的他只好开着皮卡车,带上自己的儿子和妈妈,去汽车旅馆安身。一家人到那里下了车,汽车旅馆院子里站了好些个围观群众,其中一个阿姨一看丹尼斯皮卡车上满载的大包小包瓶瓶罐罐,就很会心地问丹尼斯你们是不是要在这里住上一阵子?丹尼斯想也没想就答道:“我们就住几个晚上而已。”听了他这话画面中的几个人都面露笑意,阿姨更是直直地回了一句:“两年前,我们也是这么说的。” 说完她还不忘冷笑了两声,哼哼。
Dennis:Just a couple of nights.
Auntie:Two years ago, that’s what we said.
我们人类属于社会性动物,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被他人认同的心理诉求。在这一桥段中,丹尼斯正在有意无意地想与“只能住汽车旅馆”的人生设定划清界限,然而在旁人(那位阿姨和她身后的几个)看来,早已经把他们一家和这个设定做了认同了。好比上一句说的是我不想你们以为我是这样子,下一句回的是喔我们眼里你已经是这样子的了。从丹尼斯的角度,他自己都还没来及接受自己新的社会地位设定,周围的公众却早一步替他接受下来了,实在无可奈何。
贰
另一个桥段发生在影片中稍早的时间段,警察在丹尼斯家里执行法官签发的驱逐令(eviction order) ,对丹尼斯和他妈妈一再讲,给你们2分钟带走你们最想带走的东西,然后马上离开这房子。
显然2分钟完全不算是一个宽裕的整理重要物品所需要的时间。丹尼斯就很生气地问那个警察,你说的2分钟是写在你的规定上的吗?他的言下之意不难理解,就是:你说2分钟就2分钟吗,不要拿着鸡毛当令箭好不好,我们也是有尊严的,你这只给2分钟的做法实在欺人太甚了,我要你拿出这执行的依据来。
警察的回答只有简单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却把丹尼斯完全地击倒了。警察说:“2分钟是对你们额外的恩惠。”
警察能这么说是因为,在那一刻,这所房子的属主已经是发放丹尼斯房贷的银行了,丹尼斯一家没有任何法律权利在房子里多待上1秒,所以给2分钟真的是在法外施恩。
Dennis: Can I ask is that ‘two minutes’ on your play board?
Sheriff: Sir, the two minutes is a courtesy.
比起汽车旅馆那一幕的言语认同,警察采取了更直接的行为上的认同。警察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我们同情你们作为失房一族的弱势,所以主动向你们提供人性化执法————就是那开始还让丹尼斯觉得气不顺的“2分钟”疑似霸王规定,竟然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怜悯及施恩。而且都不用你主动祈求,我们替你考虑好了,现在直接就给予你,因为你弱势呀。
丹尼斯对于自己的社会等级设定是什么时候接受下来的好像并不重要,因为周围的警察也好,吃瓜群众也好,在第一时间就已经按照他的新设定与他互动了。个人尊严尚高高在上来不及调整,被贴上的社会认同阶层标签早到了它该到达的低处了。在丹尼斯听懂这两幕的话外之音时,所感受到的那种心理失落感,真是令我无比同情。无论如何,这不会是他想要的外界认同,但他彼时彼刻所能得到的认同就只有这最最现实的一种。心伤?心痛?心死?我也不知道丹尼斯是哪一种确切心情,但个人尊严和自我认知的疾速下沉,就不会是一种容易品尝的滋味。我不需要被怜悯,但是怜悯就像送达的外卖,已经被放在家门口了,没有人理会你什么时候准备好开门去收货。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本片太过接近真实,话题沉重,糖衣又包的太少,据说上映后从票房收入看片子并不讨喜。对于全片的评价我这里不说了,大家可以去看一看,看过自有见仁见智。我这一篇文章只想聊聊自我认知和公众认同之间巨大撕裂所带来的那种苦痛,这是我们人生真实的一部分,很多人也都曾经历过,这共情大多数人应该也能感受到。
是为记,致真实且酸涩的两次心理失落。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DUOYUx2
“不要对房地产动感情”。后次贷危机时代的《华尔街》,预设道德立场的气息略重,更想知道假如老板不犯法那男主要取什么立场?哦要么导演的意思是会干这行的没有不犯法的?
一群油国土豪投资拍的讲美国资本主义人吃人的故事
andrew能演个开心一点的电影么
「Only one in a hundred's gonna get on that ark, son. And every other poor soul's gonna drown. I'm not gonna drown.」
Michael的演技和加菲的工装啊我的天!加菲好美味啊!Rick那一脸的“我在包养你”哈哈哈哈。连妈妈都忍不住问“你老板给你做了这些 他想从你那里得到什么?” 这真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关于美国次贷风暴对普通家庭的伤害,1%和99%的故事。我最爱的果然是加菲,哪怕他把一个年轻水管工老爸演成了男神高富帅~~~~~~~~~~~~~~~~(重度花痴,评分不具参考性)
仿佛看到了几年后的自己:)
自影片开始这位伊朗导演便使用一种极为辛辣的笔调反映经济危机时期房地产公司的丑恶嘴脸,影片的取景地在美丽的“童话之城”奥兰多,然而在这110分钟里展现的是一个极为黑色的奥威尔式故事,由受害者逐渐变为施暴人,残忍至极的人类世界法则,美国不同情弱者,别国更如此。4.5星
不懂金融 看不懂。。。
最后你变成了你讨厌的样子。全片压抑。
片子是拍得不错。问题是:银行家、房屋中介、地产公司,全是流氓;但群众真的无辜吗?“我有老婆孩子,我辛辛苦苦”所以我有道德上的制高点,于是我违约了银行就不该收我房子?那当初为啥明知买不起还要买房子?#安德鲁加菲尔德演技比迈克尔-珊农差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美国的“强拆”与房奴“,其实故事还算抓人,但是同样的节奏、同样的配乐、同样的表演反复来回,真是折磨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要是必须施与人呢!被房地产绑架的“家”早就分崩离析。 不过,现实中的人在资本面前,不会发善心,也不会有什么抵抗力,“适者生存”说的没错。
99家园看完,压抑到最后的爆发,加菲演技赞,儿子康纳好可爱,脸上有可爱的雀斑,所以结局是怎样,戴罪立功?妈妈和儿子去投奔舅舅?看到评论说加菲把单身水管工爸爸活生生演成了高富帅,我只能说加菲长相太正,看他做坏事都好心疼。
不知道Ramin之前是怎么傍上Herzog的,两人在TFF都是成双成对的出现,但是Ramin拍的剧情片都是一股小学生作文的味道,从主题出发,然后放点流水线上的东西,一点自己的喜好都没有.
看的有点压抑,不过比起天朝,已经是天堂了
这片的男主角就是标准的投票给川普的选民啊。
毕竟按揭就是无中生有弄出个房子来住的,供不起就要丢房子在签贷款协议的时候已经写清楚了。再要进一步皆大欢喜就只能共产了。小加菲接片子有潜力啊。
道理我都懂,然而加菲的儿子为何是个小卷毛,这样我很难不乱想啊ˊ_>ˋ(话说回来,电影一般,叙事扁平,加菲演破产蓝领单亲爸爸还是嫩,还好迈克珊农演技在线镇了场子
全片都很压抑,看的时候就想到国内强拆,美国的钉子户比国内弱太多!看到那个老爷子被赶出家门坐在那自言自语默默流泪就觉得异常的心酸。结局很正直伟大理想化,但现实一定比之残酷太多。加菲演技也算是长进不少,虽然还是偶有面瘫,不过该爆发的情感还是处理的不错,有胡子的颜还是那么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