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部愤怒的电影《愤怒的回顾》,越看越生气。很少有一个角色能让人如此讨厌、鄙视,本片的男主人公吉米做到了。吉米是个卖糖的小贩,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自然愤怒不堪。他每天挂着一幅臭脸,不停地对着身边的人叫嚣、挖苦、咒骂,骂人家虚伪,骂人家为富不仁,骂社会不公,骂朋友伪善,他随意羞辱自己的老婆,对她没有一丝温情,甚至老婆怀孕了他也置之不理,逼的老婆回了娘家。
吉米即使这么的讨人厌,却还有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男人、女人像苍蝇一样围着他转。老婆走了,曾被他百般侮辱的老婆的闺蜜竟然马上投怀送抱,跟他同居在了一起!真是贱皮骨头啊!吉米这回有所收敛,看得出他的色厉内荏,虽然嘴巴成天BB,但却只是嘴把式,他其实狗屁能耐都没有。管理市场的官员多次找他麻烦,他也不敢对人家怎么样;一个印度人因为卖货太便宜,被其他小贩挤走,吉米还替他出头找人理论,结果也没人鸟他。吉米这种愤青,说白了就是窝囊废,他的愤怒没有任何用处,只能伤害身边真正爱他的人。这样的人真是可恶至极!
吉米的老婆回娘家后流产了,却对吉米还抱有幻想。她找到了闺蜜,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其实就是想让人家腾地方。闺蜜识趣的走了,吉米和他老婆竟然和好如初。愿他们两永远相爱,为民除害吧!
吉米的扮演者是理查德·伯顿,就是那个伊丽莎白·泰勒最爱的一任老公。看这部电影我才发现,他们俩真是太像了!尤其是大吼大叫的时候,真是drama queen附体啊!伯顿演的话剧味十足,以现代的标准来看他的表演真是过火到了极点,怪不得他6次提名奥斯卡都未能如愿。
本片导演托尼·理查德森和伯顿一样都是英国人,从事舞台剧、电影导演和制片人。值得一提的是,托尼·理查德森曾与著名演员瓦妮莎·雷德格瑞夫在1962年结婚,之后于1967年离婚。他们的两个女儿娜塔莎·理查德森(1963——2009)和朱莉·理查德森(1965年出生)都是著名演员。他们离婚是因为法国女演员让娜·莫罗,但两人之后却并未成婚。托尼还喜欢搞同性恋,但他在得知自己感染了艾滋之前从来没有对外公布过,1991年11月14日,他因艾滋病并发症去世,终年63岁。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和她的女儿娜塔莎、朱莉。幸好和托尼早早离婚,而没被传染艾滋!朱莉演的《查泰利夫人》非常经典。
68年出生的美国摇滚歌手约翰格兰特在他的歌曲《GMF》里这样写道,“有一半的时间我觉得我出现在某部电影里,我扮演的当然是失败者。我不知道他们会让谁来扮演我,也许他们会挖出理查德伯顿的尸体。”
没错,无论是亚历克利马斯还是乔治教授,都是生活中或者职业中的失败者,偏偏这两个角色是伯顿最伟大的角色,所以银幕上的他很容易给观众留下一个固有印象,那就是一个字,颓。
伯顿在很多电影里备受批评的一点就是“缺乏感情”,因为他经常面无表情,僵硬呆滞。这与他在舞台上最为人所称道的“男子汉的阳刚激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觉得,可能这是因为演现代戏不能像他在古典戏剧的舞台上扮演的国王和王子那样,“将我带去一个幻想的国度”。既然没办法幻想,那么他就只会演现实中的自己了。
看现实中他的那些照片,在我的手机图库2000多张的库存里,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生活照是闷闷不乐的样子。至于感情?不存在的,就是颓,各式各样的颓。
他能把颓这种情绪演出千变万化的效果。不但体现在那些悲剧角色里,甚至在《愤怒回首》里的吉米这个暴躁的愤怒青年身上,也挥之不去这股子颓废,颓丧的气息。
多么有趣的一个人,多么有趣的一个演员。 他说他之所以很容易感到厌倦和苦闷,那是因为生活太大,太容易让人感到彷徨,继而迷失自我。
“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并不会持续太久。这是个混乱的时代,在现在的每一分钟,每一个黑暗的日子里,我们都可能跌回最初的混沌中。”
其实他的性情和情绪也构成了他的戏剧直觉之一,而他的戏剧直觉恰恰被认为是他的表演天赋的最直接体现。
他虽然可以在生活中轻而易举,惟妙惟肖地模仿他人,但真正的演出之后,他只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表演。这也是他经常因为对角色的解读和导演不一致,继而产生矛盾纠纷的原因了。
他在表演艺术方面有着相当的固执,虽然在电影里会为了钱折腰,不得不屈从于导演的指挥。但到了舞台上,他的固执会达到惊人的地步。
他要么干脆和导演闹翻,退出剧组;要么因为不好闹翻,而沮丧痛苦到一个人躲在化妆间里哭泣。
他曾经无比渴望扮演哈姆雷特,甚至为此放弃了他在好莱坞烈火烹油的大好前途和百万美元的合同,回到老维克领着45英镑的微薄周薪,演这个莎士比亚作品里最伟大的角色。
但到了64年,他对扮演这位丹麦王子也厌倦了,“纠结于冗长琐事,厌恶连篇累牍的引语,让我不由得对现在的哈姆雷特心生排斥。”
实际上,这个让他厌倦排斥的哈姆雷特,不正是他自己吗?正因为哈姆雷特的诸多特质和他惊人地吻合,才让一贯厌憎自己的他连带这个角色也厌憎上了吧。 67年在罗斯柴尔德家的城堡宴会上,女主人玛丽一直在宾客之中寻找伯顿,因为“有太多人想听他那迷人的声音。”
伯顿把自己藏在一群人中间喝酒,最后被她找到时,他无奈地应了一声,“没错,你找的就是我,北欧王子哈姆雷特。”
我猜想,他的左侧嘴角一定会向上微微一挑,做出一个嘲讽式的笑容。
正如《灵欲春宵》里他站在夜幕中的酒吧门口,目送着和他吵架过后的玛莎愤然开车离去,把他一个人孤零零地扔在夜色中的时候,嘴角挑起的那个讽笑。
这种笑容早在56年的老维克舞台上,他在《奥赛罗》里和他的配角约翰内维尔每天轮换着演奥赛罗和伊阿古的时候,就经常出现了。
肯尼斯泰南这样描述伯顿的伊阿古: “公开表达情感显然与他的性格格格不入。他非但不外向,反而毫不浪漫、性格内敛。如果需要与其他演员演感情戏时,嘴唇轻蔑一撇的动作便出卖了他……理查德伯顿总是有所保留,谁要是无礼入侵,就会遭到制裁。体内流淌着的威尔士血液与神秘感交织共融,让他生性孤独。” 所以,回到开头,他的表演为什么会缺乏感情?因为他这个人其实对于感情的公开表达就是不擅长的。
正如他明明吸引了万千女性,是一个时代的著名诱惑者,但他从来不会有诱惑的表情和眼神流露出来,银幕上的他看起来总是禁欲的,生活照里也是如此。
他说,他很难对于他人的痛苦表达出他的同情之情来。
这绝非他自私冷漠,相反他比正常人更脆弱,更容易感受到痛苦。他在乎的人如果有五分痛苦,他看在眼里,心中就会有十分的痛苦。这让他恐惧,做噩梦,冷汗淋漓,满脑子里都是疯狂和绝望。
但是,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人前的不耐烦,人后的默默写日记,默默地喝闷酒。 我以前是不相信星座这种东西的,但他的表现真让我不得不信了,他真是个千足金的纯天蝎。
《愤怒回首》里这段布鲁姆向伯顿提出分手时的对白,惊人地吻合了现实中两人的关系,并且预示了伯顿之后的爱情宿命,不得不说天才编剧约翰奥斯本真是太有先见之明。
当时伯顿同时周旋于希比尔、布鲁姆、玛丽乌尔、苏珊斯特拉斯博格这四个女人之间。
布鲁姆已经容忍和接受了希比尔和玛丽乌尔的存在,却在撞见伯顿在化妆间里和苏珊长吻的那一幕之后,大骂着离去。
之后,她就向他第三次提出分手,这也是最后一次,她不会再上他的当了。
导演托尼理查森要求两人在对手戏时自由发挥,想怎么演就怎么演,于是便有了以下的这一幕,本色演出。 布鲁姆并不知道,在四个女人里,伯顿唯一爱的,并且永远爱的,都是她。那三个女人在他眼里如草芥,根本不会有任何的动情。
她以为他不爱她了,她一厢情愿地把他埋藏在心底,烧掉了他写给她的一百多封情书。她并不知道,他后来给泰勒写了半辈子情书,也不过是四十四封罢了。
她匆匆地嫁给了罗德斯泰格尔。
伯顿对他充满了恶意,在日记里骂他“看起来像个半裸的混蛋”,“观众不想再看到一个混蛋在银幕上讲话了。”
这是冲天的醋意,他根本没有放下她,而是一直把她藏在心房,锁了起来,就如同他把他的橄榄球明星的梦想锁在他记忆深处的抽屉里一样。
午夜梦回,它们就会自动跳出来,将他惊醒。然后坐在床头,点燃一支烟,叹息不断。 泰勒会翻看他的日记,所以他从不敢在里面写他对她的爱。
但他写,“一直以来,我都只喜欢黑发的,身材适中的犹太女孩儿。”
“那是一段紧张,却充满魅力的关系。”
但他又不得不伤害她,对她说,“每天早上醒来看到伊丽莎白在我枕边睡觉,我都开心得好像在过圣诞节。”
布鲁姆后来回忆说,“如果我当时手里有刀子,我一定会杀了他。”
泰勒的肥胖,泰勒的独占欲,泰勒的无理取闹,泰勒对他的当众打骂,泰勒的盛名带给他的尊严受损……种种许多,让他始终想着布鲁姆的好,怀念这段最纯真的初恋。
因为布鲁姆代表了他曾经快乐恣意的青春,他对她没有任何名气和色欲上的贪恋,他只是单纯地爱着她这个小女人。
他小心翼翼地追求着她,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不碰她一下,甚至一句下流话也不曾说过。他坐在她的床边给她讲故事,朗诵,甚至是一整夜。 他以一个真正投入爱情的年轻人的方式,呵护着这段纯洁的感情,而不是像后来他引诱泰勒。
泰勒,是可以给他带来巨大名利的名女人。他对泰勒的追求,不过是色欲和利用在作祟罢了。如同他早年对菲利普一样,他想借着菲利普和泰勒对他的爱,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但是,布鲁姆的懦弱,不争不抢,让她输掉了他。泰勒的霸道,又争又抢,最终得到了他。
她是伯顿心头的那颗朱砂痣,代表了他曾经健康,曾经快乐的美好青春。
而泰勒,则是伯顿从上帝那里窃走的烈火,最终把他烧得体无完肤。
一个是纯真的爱,一个是变态的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精神问题越来越严重,渐渐对泰勒着了魔,把泰勒当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他的世界,他的生命,他唯一一个值得为之活下去的东西。
爱得太疯,以至于把自己骨髓里的最后一滴油都燃烧干净了。到了最后,即使她就在那里,他只需要往前跑几步,就能牵住她的手,他也已经做不到了。
他想回到泰勒身边,想在家里得到安息,但他还是胆怯,望而却步了。他满身泥泞,会把他的家弄脏。
临走前,伯顿一共只和三个人告别,凯特,泰勒,还有她。这三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我永远爱你。”
无论是今生,还是来世,我对你的爱是永恒的。
一直觉得这部电影才是理查德伯顿的颜值巅峰,演技也非常精湛,是他50年代的表演巅峰。虽然外貌沧桑了一点,当时的观众认为34岁的伯顿来演一个愤怒小青年实在是有点老了。然而我认为52年《断肠花》时期的那个乖萌纯真,略显稚嫩的伯顿绝对演不出这个味道来。
这部戏里他罕见地不再演面瘫了,肢体语言很丰富,尤其是他说那些欠揍的话时候的表情和动作,和挨了女主那巴掌之后的反应,实在太精彩了。
更有趣的是作为一个男人挨了耳光之后捂脸的这个反应,他做出来居然一点也不娘,更没有显窝囊。
我觉得他的反应不显娘的原因是他的技巧性处理,那就是第一个动作似乎本能地要捂脸,然而还没有捂上,手就上移到额头,变成了遮挡,是在掩饰他接下来痛苦扭曲的脸和涌出泪光的左眼。
在他被女主挪开捂脸的手之后,缓缓露出的左眼里隐然有稀薄的泪光,这在他的绝大多数戏里也是罕见的,他基本不演哭戏。
不得不说,阅历,年龄和经验的积累是好莱坞男演员的一门必修功课,这也是年轻人基本拿不到影帝的原因。
我另外还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这部电影的拍摄很是严谨,伯顿在里面有多次吹长号的表演,仔细看了一下,手势和音乐节奏完全对的上,就好像真正是他现场吹出来而不是后期配乐一样,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
对比之下,国内的影视剧里一到乐器演奏的部分,演员的手势一看就是外行做做样子,节奏完全对不上的,光这一点就显得粗制滥造了。
最有意思的是这部戏里的女主是他的初恋情人,他表达为“永恒之爱”的英国女演员克莱尔布鲁姆,她在这部戏里也是颜值巅峰。后来65年《柏林谍影》里再和伯顿配戏,就有点配不上他的感觉了。
而五六十年代的伯顿喜欢的一直是她这种娇小玲珑的黑发女子,直到七十年代实在对泰勒厌烦了才改换口味喜欢高大的金发女子的。
略讽刺的是,布鲁姆虽然是他的初恋,十七岁那年就和二十三岁的伯顿在一起了。但在他第二年娶了希比尔之后仍然没有离开他,两人保持了七八年的地下情关系,经常在老维克剧院伯顿的私人化妆间里偷情。然而伯顿一直没有娶她,她苦苦等了七八年也无果,只好嫁人了。
本片里她演的正是伯顿的婚外恋情人,算是本色演出。而且职业也完全对的上,她扮演的也是个戏剧演员。
更有趣的是,女主和男主钟情的过程也和三年后伯顿和泰勒钟情的过程一模一样。都是彼此看不顺眼,男人脾气暴躁经常对女人恶声恶气。但突然有一天男人无意间暴露了自己的脆弱一面,引起了女人的同情心和连忙,主动去接触安抚男人,然后双方对视擦出火花,一吻定情的。
本片的导演是英国大导演托尼理查德森,伯顿凭借此片获得59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然而到了68年俩人却在拍摄《黑暗中的笑声》时闹翻了。
伯顿一向早上7点钟准时到片场拍戏,那天因故迟到了半小时就被他当众责难然后开除出剧组,又通过公司发表声明昭告天下,说伯顿不守时不敬业所以开除。
实际上是因为伯顿几天前在艺术展上买了一副德加的名画,理查德森认为伯顿虚荣炫富,所以故意公报私仇。
伯顿因此深受伤害,很痛苦,在日记里称被开除的那两天是他一生之中最黑暗的两天。一年以后理查德森再来找伯顿演他的电影《安东尼与克丽奥佩特拉》,伯顿直接拒绝了,并且很疑惑他是如何做到全然当作什么都没法发生过。从此两人再也没有继续合作过。
翻译成《愤怒回首》更准确。能说是颜值撑起全片吗?男主女主,男配女配个个青春靓丽,男人们帅得各有千秋,女人们美得让人心动吗?
短评里有人说理查德伯顿是在模仿马龙白兰度,演得太用力,但是没有白兰度那种愤怒的精髓,我觉得说对了一半。
伯顿在早期是不喜欢那个方法派演员培训班出来的演戏方式的,英国传统的舞台剧出来的演员基本是体验派,也就是把角色和自我分割,一旦演戏就要完全入戏,完全把自己变成相应的角色。这样的缺点是角色和演员自我反差太大的话,容易看出演技过火,用力过猛。
而白兰度所学的方法派恰恰相反,是戏里戏外都做自己,演戏的时候按照自我的意识来演,做到自然流露没有表演痕迹,坏处在于有可能违背剧本的本意,甚至崩坏角色。
对照本片里伯顿的表现,显然不是模仿白兰度,而是想要遵循剧本和导演的要求,塑造一个愤怒青年,这是标准的体验派表演。
伯顿根据此片,获得了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英国男演员奖的提名。然而他真正获奖,则要到《柏林谍影》那次了。
伯顿所擅长的是颓废,窝囊,神经质,疯疯癫癫,酗酒,偏执,敏感,忧郁,自我毁灭,嘲讽等负能量满满的角色,因为他本人正兼具了这些特质,所以他才成就了惊才绝艳的《哈姆雷特》。
这也是他出演这类角色容易出彩,而他演其他类型角色(最糟糕的就是喜剧)就容易显得用力过度的原因,再厉害的演员也有他不适合的角色。
个人觉得,他如果真像白兰度那样用方法派的演戏方式,也许能避免很多失败的角色。
大概是他自己也有所意识,所以在六八,六九年和白兰度成为朋友之后,天天跑去片场看白兰度是怎么表演的。为此还被媒体误解,歪曲说他在吃醋,怕泰勒和白兰度搞一起,所以每天去监视他们。
两人年龄只相差一岁,都在53年分别因《裘力斯凯撒》和《圣袍千秋》得到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又双双落败。白兰度红的比伯顿早,是五十年代的超级巨星。伯顿是和泰勒相爱后才彻底大红的,那时候已经到了六十年代,伯顿称雄六十年代之时,白兰度又陷入了事业的低谷。
伯顿在自己没红,白兰度大红的时候不认同白兰度的演技,却又在自己红了,白兰度陷入事业低潮期的时候去学习白兰度的演技,可见其是个很醉心于演技修炼的演员,并不会捧高踩低,去跟风什么,是个很有原则的人,这也是他那成为一个伟大演员的原因。
我们又一次思考为什么look back in anger在法语中会被译为《野蛮之躯》。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庸俗的题目,故作诱人却可能使人们没有兴趣去看这部精彩的电影。
我没有看过约翰·奥斯本的戏剧,我不知道电影在多大程度上遵从了作者的意愿。那个“带着愤怒回首”的人,是一个心痛欲裂、暴力的年轻人,他什么都无法忍受。既无法忍受不平等,也无法忍受一成不变,他无法忍受冷淡,也无法忍受谎言。按照这种逻辑,在他的生活中显然没有什么可以接受的事情,这便导致他攻击别人。(我应该说,如果没有非常令人震惊的真挚时刻,如果不是那个绝妙的理查德·波顿来扮演主角,这个人物很容易就变成一个危险的令人讨厌的家伙。)他和一个彼此爱慕的女人结了婚,但是他不断地折磨她,因为,正如她所说,“她已经习惯了”。因为她已经习惯了,所以咬着牙不做声,一直保持这样。这通常使人想要打她丈夫一对耳光。这一对耳光最终由他妻子的朋友克莱尔·布卢姆“执行”了。克莱尔·布卢姆在他妻子离开的时候喜欢上了他。他们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最终他的妻子回来了。她失去了他的孩子,她甚至都没敢告诉过他这个孩子的到来。他们一起离开。
除了紧凑而优美的视听效果之外,这部电影的优点还在于完全不落俗套。丈夫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但是人们怜悯他。两个女人并不互相讨厌。当妻子的朋友说他的妻子在待产时,他并没有哭泣也没有立即冲向电话。他只是回答说他喜欢的一个老妇人在同一天死去了。其他的一切对他都无所谓。人们的情感中充满了吃惊、震撼、怜悯。人们理解。人们理解这个人的愤怒。一个有文凭的聪明人,沦落到卖糖果的地步,他的岳父家不承认他,他看着他的朋友在市场上被驱逐,只因这个朋友是印度人。“那么你到这个腐朽的城市来做什么?”当另外一个朋友被禁止走进市场时,他这样喊道。“在我的家乡,我是一个不可接触的贱民。“另一个朋友说。此时甚至都没有像传统电影所演绎的那样,会有人给恶警一拳。只有一张憔悴的男人的脸,他无力地与大地的腐朽斗争。他只是一个愤怒的男人。
约翰·奥斯本一定喜欢莎士比亚。大场景和理查德·波顿的狂怒中都充满了谵妄、暴力和幽默,这些我们更多地都是从戏剧中看到,而非在电影院里。这部电影演绎得非常精彩,体现了英国演员偶有的天分,这种天分轻易地征服了其他人。“伙伴”的角色演绎得也非常出色,同样绝妙的还有伦敦的美景、雾气和小号的呻吟。尤其是,如阿丽亚娜之线一样,有一个刺痛人心的、残忍的真相,电影之中突如其来的温柔并没有试图去粉饰这个真相。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快报》1960年10月13日)
英国五十年代kitchen sink式情节剧的杰作。对工人阶级的刻画丰满而具有批判性,对两性关系的白描又令人唏嘘时代的局限,情节算是于无声处惊雷。喜欢。
男猪脚是心理变态吗。。。。
理查德.伯顿为什么要演的像另一个白兰度?这真是影片最失败的地方,虽然伯顿也是舞台剧强人但是他骨子里没有这种“愤青”的气质而这种东西靠演是很难演出来的,整部片子就感觉伯顿在使劲的演,多少有点假。。。PS写这个剧的人一定恨死女人了片里两个女人完全是女人中的败类。。。
DT号称John Osborne是他最欣赏的剧作家(除了RTD)
看得我是心情沉重。还有点一头雾水,那个Helana怎么就突然爱上了Jimmy呢?alison怎么还那么大方的忍受她的好友和她的丈夫呢?那个cliff对Alison是什么感情啊?好错乱
英国新浪潮代表作,号称第一部愤青影片。剧本写实,台词犀利,伯顿对于台词的掌控能力非常强,表演相当棒~
看得我是心情沉重。还有点一头雾水,那个Helana怎么就突然爱上了Jimmy呢?alison怎么还那么大方的忍受她的好友和她的丈夫呢?那个cliff对Alison是什么感情啊?好错乱……为什么直到Alison失去了孩子,Jimmy才肯同等对待她呢?难道人都见不得别人没伤没痛的……
啧 观感奇差
1. 愤怒的理查德森,完全不想让观众感觉到舒适。2. 男女主但凡有一点改变的想法,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自我安慰。3. ——"something is gone wrong somewhere isn't it?", ——yes! but nobody dares to change. 4. 老人去世后面马上接一个孩子们嬉戏的场景,也是够狠。5. 台词精辟,值得细品
英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约翰.奥斯本的本子和理查德.伯顿的台词功底都很强悍。伯顿曾公开表示他最想要亲吻的两个女人,一个是伊丽莎白泰勒,另一个就是克莱尔.布鲁姆!这个女人不寻常!
7/10。吉米对资产阶级的愤怒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受国家的恩惠完成了大学教育,借助高知识背景与富家女完婚,另一方面,他工人阶级的出生无法真正获得妻子家的优厚资源,沦落到街边摆摊。他抱怨缺乏理想的物质社会,甚至在购物时宣称,货架上既没有西班牙和法西斯,也没有大规模失业,但突破身份局限的道路变得更加渺茫,这种迷茫转化为了对别人的愤怒,行事上刻意违背妻子的意愿,待人性情不定,时而柔情似水,时而尖酸刻薄,郁郁寡欢的态度激化了夫妻矛盾,一次次争吵中深陷对自我行为的谴责,更令人厌恶的是妻子在闺蜜的怂恿下伤心地回娘家后,吉米随之与海伦娜发生了关系。这个偏激的青年形象指向的愤怒显然焦点模糊、有些无状,虽然结尾杰米痛改前非,请求身孕不保的妻子原谅,夫妻在火车行驶的浪漫浓雾中依偎在一起,但更像一出短暂忘却现实的童话。
难看。
对于男主的刻画,令人咬牙切齿,不仅是因为他的盛气凌人、歇斯底里和易怒体质,还因为就这么一个男人竟然还有两人女人爱他爱到无法自拔,匪夷所思。两个女主的行为莫名其妙,简直无语。勉强3星送给克莱尔·布鲁姆这个演员表演时的灵气与美貌。
6.3/10,叨叨叨,叨叨叨,一部毫无意义、无病呻吟、不知所云的片子
剧本把男主的讨厌性格渲染得很足……
7.厨房水槽先声之一。影片将工业化发展进程当中的英国,渲染的多少有些阴郁、幽闭。为这一时期英国电影当中那些具有阶级意识的“愤怒的青年一代”提供了环境上的心理支撑。
同性恋罪化时期的深柜们果然是一群强调雄壮阳刚的厌女恐同者,最后克莱夫要走了,吉米小心翼翼措辞又急切表意那段确实gay到不行。影史上说英国新浪潮的愤怒青年反叛是和美国迷惘垮掉一代遥相呼应的,哈哈,呼应得好啊,海明威可不正是大男子主义深柜的领军代表人物!这片简直完美勾勒深柜一词含义。另外反映底层工人阶级和社会厌倦,我大胆猜测诺有缸也挺喜这片,Don’t look back in anger!
或許得歸功於最初的舞台劇劇本,角色關係變化合理而深刻,主角的憤怒、階級意識、厭女情結,都很有意思,Richard Burton的表演也有加分,但相較下,導演的電影語言平凡了點。另外,我不太喜歡圍繞這可惡男人的過量包容及憐憫,及他(自以為的)革命家浪漫對劇中女性所向披靡的魅力…
英国自由电影运动。一个愤世嫉俗、无所事事的男人(男主:吉米),先后俘获两个女人的芳心,并束缚两人甘愿为他天天做着熨衣服的家务活。影片中的吉米堪称“愤怒的青年”的典范,出身社会中下阶层,做着贩卖糖果的小贩子,对着自己心中的上层社会的虚伪和势利表示厌恶,愤怒的咒骂社会壁垒、教会和统治阶级。影片还存在着“殖民歧视”“移民歧视”,设置和吉米同为贩卖摊主的印度人(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巡查官时刻保持的对于印度摊主的敌意,直至将其逼走,或是对于英政府50年代移民政策的不满以及种族关系紧张的一种控诉。
#LFF4# 好聒噪,男主演得太用力过猛,完全没有我们不能白头到老的那种共情,这么演,导致感受是邻居吵架的戏码,而且还是不好看,连饭后八卦都懒得说的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