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杀人犯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史蒂芬·艾弗里,Danielle Ricciardi,Laura Ricciardi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剧照

制造杀人犯第一季 剧照 NO.1制造杀人犯第一季 剧照 NO.2制造杀人犯第一季 剧照 NO.3制造杀人犯第一季 剧照 NO.4制造杀人犯第一季 剧照 NO.5制造杀人犯第一季 剧照 NO.6制造杀人犯第一季 剧照 NO.13制造杀人犯第一季 剧照 NO.14制造杀人犯第一季 剧照 NO.15制造杀人犯第一季 剧照 NO.16制造杀人犯第一季 剧照 NO.17制造杀人犯第一季 剧照 NO.18制造杀人犯第一季 剧照 NO.19制造杀人犯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要醒来,要思考,要反抗,要坚守

断断续续花费了好久才看完这部纪录片。

即使在法制相对健全的美国,依然可以手握权力“制造杀人犯”。

且不说Steve Avery是否有罪,本应极力辩护的律师劝他认罪,做有罪推定的检察官,以暗示手法逼供侄子的警察,和检察官合作的辩方律师。再加上媒体的引导,提前盖棺定论,使舆论也倒向了Steve Avery的另一边。

还有,媒体的导向性掌控着舆论,也不知道是不是这部纪录片的倾向性,我总能从里面看出媒体人的丑恶以及民众的盲目。

Jerry Buting和Dean Strang,我想我会一直一直记得这两位辩护律师。看过不少律政剧,辩护律师在法庭上巧言善辩大杀四方,但我觉得都不如这两位来得精彩。宛如武侠小说里被误解却坚守正义的侠客,在众人的对面,负剑而立,遇神杀神。其实也不是因为他们在所有人都认为SA是杀人犯的时候站在了舆论的反方,而是因为,选择质疑本就是律师的职责,而维护正义更是律师的天职。他们没有忘记这一点。

Dean Strang总有种悲天悯人的神情,辩护失败后,每次提到SA和SA的侄子,他总是眼圈泛红声音哽咽。我总是会被这样的场景感动。一个著名的刑辩律师必然是见过无数的阴暗与邪恶,却依然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即使在辩护结束之后,也依旧为SA奔走,试图找出启动重审的证据。我时常想,如果所有的法律人,都如DS这般,该多好。

现在我倒宁愿相信SA是真的杀了人。否则,有两个人在监狱蒙受不白之冤,而有一个杀人犯却逍遥法外。

多可怕。

 2 ) 他也许是个十恶不赦的恶棍,但他没有杀人

“既然他是个恶棍,放在外面也会危害社会,找个理由把他关起来挺好的。”
这是看完《制造杀人犯》之后一部分人的观点。
按照社会上的标准来说,Steven Avary不算是个好人,甚至在大部分人眼里,他就是个混蛋。
把家养猫浇上汽油活活烧死;拿着枪威胁平时相处不好的表姐;在纪录片里出现的前女友在纪录片播出之后发声说他对她屡次家暴并威胁如果和他分手就伤害她家人;曾和他一起服刑的狱友说Steven说过要专门建一个地方用来折磨和虐待女人。
这些真实发生的和传言中的恶行,随便拿出来哪一条都让人不寒而栗。
但Steven是个恶棍的事实,并不能成为当地执法机关制造伪证,陷害栽赃他的理由。

这部片子在播出了短短1个月的时间就轰动整个美国社会,引起无数讨论和一片唏嘘。为什么?因为这个一向以司法制度完善健全自居,号称以无罪推论对待任何一个公民的国家,居然出现了这么大的丑闻。更因为很多美国人认为,如果应该保护他们人权和自由的执法机关成为了栽赃陷害的代名词,那Steven Avery和Brandon Dassey噩梦般的经历,也很可能发生在他们任何一个人身上。

一些客观冷静的观众在看完这部片子之后,认真地从网上搜查到了纪录片中没有提到的不利于Steven Avery的证据:
1. Steven Avery在事发之前屡次打电话给受害者的公司,明确提出要受害者去他家拍照。
2. Steven多次用匿名电话打给受害者,以此掩盖自己的号码和身份。
3. 受害者生前和同事说过她无法忍受Steven,并指出他有一次在她去他家工作的时候只裹着一条毛巾出来见她。
4. Steven的DNA在受害者车盖上找到。
5. 在Steven车库里找到的带有受害者DNA的枪壳出自他平常挂在床头的枪。
6. Steven在事发之前买了手铐和绳子,和Brandon Dassey认罪时描述的样子吻合。

针对这些证据,Steven曾经的代理律师Dean Strang在某次采访中解释说,由于整个拍摄过程所记录下来的庭审录像长达240个小时,纪录片导演在控制片长的前提下,已经做到了将控方和辩护方的最有利证据包括在内。而被忽略的这些证据中,有一些已经被证人证实无法成立,被法官驳回,或没有达到可以证明Steven有罪的程度 (采访的油管地址 //www.youtube.com/watch?v=2IpalmgaUKc)。

也许有人认为这些证据可以间接证明Steven有犯罪动机,但是根据美国法律的“无罪推论”,想要定他杀人罪,是需要找到可以证明他杀了人的直接证据的。然而控方所提供的所有证据,都无法证明受害人是被他杀害的。

按照常理来判断,在经历了几天的讨论过程,陪审团应该像《十二怒汉》中一样,因为无法找到确实证明嫌疑人杀人的证据,以Steven无罪来作出判决。

然而,12个由当地人组成的陪审团全员通过,Steven杀人罪成立,判处终身监禁。

后来纪录片交代,刚进入讨论阶段时,5个陪审员认为Steven无罪。但是有3个人,从庭审还没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认定了Steven有罪。于是,和《十二怒汉》类似,这5个人被说服,同意了有罪的宣判。

根据后面的报道,陪审团中有几位和本案涉及的司法人员有直接或间接亲属关系。还有的成员,早已经根据Steven平时的品行和控方扭曲性的媒体报道,在开审前就做好了决定。

在案件审理前就已经带有个人偏见的陪审团,恐怕是公正判决的最大敌人。

片子播出后,有很多人惊呼,“我这辈子都不要去Wisconsin“。于是当地人站出来说,“你们根本不了解Steven Avery,不知道他平时的为人多恶劣,简直就是个变态”。

他也许是个让人厌恶的混蛋,学校里教的自我保护课程也许就是为了防备他这样的人,大人们也许会教育自己的孩子永远不要接触这样的人。但是,到目前为止的所有证据都无法证明这个混蛋在这个案子中杀了被害人。

不能证明他杀了人,那他就是清白的,就是被诬陷的。至少这是美国法律认可的事实。

我无法控制地把Steven Avery的案子和Robert Durst的案子相比较。那个平时充满个人魅力的老头,杀了自己的邻居,肢解了他并弃尸,被陪审团认为是正当防卫,迅速恢复自由身。这个平时智商不高,平时品行恶劣的男人,在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他犯罪的前提下,两次被错判入狱。

这样的差别到底是什么造成的?身份?地位?金钱?智商?这些都有。

还有一点,大概就是因为Robert Durst是用善良外衣把自己丑恶身份隐藏的很好的凶手,而Steven Avery却是个不懂法律人情而把自己弄得声名狼藉的恶棍。

他也许是个众人唾弃的恶棍,但他没有杀人。希望新的证据和他的新任律师能再次帮他重获清白。


 3 ) Teresa Halbach案的控辩事实 - 《制造杀人犯》原案事实整理

(提示:本文超长,大量剧透)
==

前言:

本文是笔者在观看2015年12月圣诞节播出的记录剧集《Making a Murderer》后,对2005年时任疑凶Steven Avery的辩护律师Jerry Buting所说的一句话产生了兴趣而写。 辩护律师Jerry Buting在剧末接受制片人的访问时说:‘若要翻案,就要像上一次那样用新科技寻找证据才行’(大意)。笔者感兴趣的是:到底法庭上呈现了什么证据?带着这疑问, 特意重新搜索相关文章察看控辩双方的确认事实,下面列出的各点虽然不是全部,但也足够令读者深思。

本案的前因后果请到Netflix观看《Making a Murderer》剧集。为求阅读方便,下文中的‘疑凶SA’指被定罪的凶手Steven Avery,‘死者T’指受害人Teresa Halbach。

=====

控方06年提供给陪审团的证据(确认事实):

01)车上有六处的血迹是疑凶SA的,这血不存在实验室保存血液所用的液体,即非实验血。

02)车的引擎盖下面有疑凶SA的DNA,是否疑凶SA的手心汗没法确认,DNA倒是确认。

03)死者T的部分骨头与轮胎铁圈黏在一起,指死者T部分残骸和车胎一起点燃。车胎起到助燃作用,车胎是现场随处可见的物件。

04)疑凶SA当天曾用化名,他妹的名字叫死者T来,原句为‘叫早前来过的女孩来’。
死者T曾在月前和同事谈起她不愿见疑凶,因疑凶有次只穿一条毛巾就开门见她。死者尽管其后因拍摄车辆原因再有几次见疑凶,但死者T觉得疑凶SA有性骚扰。

05)疑凶SA当天曾用‘消除来电ID显示’(×67功能)电话在2点~3点打了3次电话到死者T的手机。而在4点后反而不用这功能直接打电话到死者手机。(检方推测是疑凶SA前3次是引诱死者T接听电话,4点后那次是刻意的不在场证明)

06)死者T的手机最后几则语音留言被从手机发出的信号删除。(检方推测是疑凶SA拿到手机后删除对己不利留言,因在手机中不一定要再次输入密码,重拨即可。)

07)死者T的部分物件例如手机,相机,PDA,裤上的钮扣等和死者T的牙齿都曾被烧过,但没烧完,被发现的地点是疑凶SA家的后面。

08)能确认的死者T烧尸的地点只有两个,都在疑凶SA家后不到20尺的地方。另一个辩方所称在疑凶SA家外近1英里所找到的不明碎片无法证实是否死者T的骨头,因疑凶SA家人有在附近打猎的习惯。

09)疑凶SA当天有长时间在家后点火烧东西,点火一事并非只有疑凶SA及其16岁外甥确认,另有目击证人确认。

10)死者T的头部确认被枪击一次或以上,其中一颗子弹的弹壳在疑凶SA的车库被发现,部分弹壳有死者的DNA。

11)疑凶SA的枪一直都是挂在床前的(有照为证),该枪与上述在车库被发现有死者T的DNA的子弹弹道撞击对比吻合。(检方据此说明:因时间先后关系,警方不可能事先偷了这枪再去杀死者T,最后挂回疑凶SA的床前)

12)死者T的车钥匙在疑凶SA的房间被发现。 钥匙只有疑凶SA的DNA,死者T的DNA不存在。(检方推测疑凶SA洗掉了死者T的DNA)

13)疑凶SA曾在案发前买了手铐,脚镣铁链等物品。

14)死者T公开行程上最后见到的人是疑凶SA。

15)疑凶SA约有五天时间自由地清除各种凶杀痕迹。

16)疑凶SA的前牢友说疑凶SA曾对他宣称‘要建立一个可以随意强奸,折磨奸杀女人的房间’ ‘最佳的尸体处理方法是烧掉’’,原因是疑凶SA想报复女人的性侵诬告让他坐牢多年。

===================

辩方的反驳

01)车上的血仍有可能是实验室的保存血,FBI最后一周的‘非实验血’测试有缺陷。

02)引擎盖下面的疑凶SA的DNA既然无法确认为汗迹,那也有可能是别人拿了一件疑凶SA穿过的旧衣服抹上去的。 若真是手汗的话,为何只有疑凶DNA而无指纹?负责化验引擎盖的女化验员承认她没按规定换上新手套去打开引擎盖,她当时仍用同一旧手套去取证。这说明她有可能因接触现场其它疑凶SA物件后无意或故意印上去的疑凶DNA。

03)车胎铁圈与死者T的部分骨头混合只能证明凶手的确曾用轮胎助燃来焚烧尸体,也有可能是某人(疑指坏警察)在封锁搜证的八天内,利用现场看到的车胎所做。

04)疑凶SA为了卖车,用不同化名联络潜在客户不是罕事。借妹妹的名要求杂志社派相熟的人来很正常。性骚扰属实与否无法判断,但有男人会在结婚前去性骚扰别的女人吗?

05)疑凶SA和死者T或许不投缘,前面3次用消除来电ID功能找死者T不算反常,第4次用回正常电话找死者正常。

06)死者T的语音留言也可从网络删除,只要知道密码就可。死者T的前男友因猜中密码(密码是死者T姐妹的生日)而能从网上打印出死者T手机的通联记录。

07)死者T的手机钮扣等物件烧后被发现在疑凶的家后面,不代表疑凶SA是凶手,也有可能是坏警察所为。

08)焚尸的地方确认是两个,但也确认了尸体不止在一个地方被焚,等于尸体曾被搬运过。只是被谁搬,由哪里搬到哪里无法确认。也可是坏警察从另外的凶杀现场搬来焚尸。

09)疑凶SA在一个废车场晚上烧东西玩与凶手焚尸不一定画等号。

10)若真由专业的坏警察栽赃疑凶SA的话,车库的弹壳有死者T的DNA不难做到。 这杂物众多的车库明显存有多时没清理的痕迹,死者T若在这里中枪的话,溅血到哪里去了?不可能全部抹去的,警方连车库地面敲起化验都没找到死者T的血迹。 另外,若疑凶SA真的处心积虑行凶,为何会留一个明显的弹壳在此?

11)对有打猎习惯的疑凶SA家来说,枪弹吻合很正常。真凶想栽赃疑凶SA只要在现场找个弹壳,设法弄上死者T的DNA就可。正如汽车引擎盖下有疑凶SA的所谓‘汗迹’一样,用死者T穿过的衣服抹上都是可能的。

12)有人会蠢到在自己的房间留下死者T的车钥匙,这么明显的证据来让人找自己的麻烦吗?而这钥匙又恰好有自己的DNA的?若疑凶SA的话,他起码可以带着手套连自己的DNA都不留在这车钥匙上啊?反正死者T的DNA都洗掉了,不差自己的。

13)买手铐,脚镣铁链等是准备和未婚妻婚后情趣用的,与死者T无关。

14)那只是死者T公开行程的最后见面,不等于疑凶SA就是最后见死者的人,更不等于是真凶。

15)那警方也足足有八天时间来封锁现场搜证,或栽赃啊。

16)除非另有可靠证据证明,否则在检方的压力面前,任何前牢友的话可信度为零。

===

除上述基本确认的事实外(第1-15点都是科学能证明的,第16为证言),还有一个基本事实控辩双方不经常提到但在网友中也引起过争论,就是死者T的车子。

正面意见:这部在疑凶SA家废车场找到的车子,为何疑凶SA不用现有的压车机处理掉?正因这车被人发现才引起警方的搜索。若疑凶SA筹谋已久,特意挑在未婚妻醉驾坐牢,家中无人时犯案,会留这么一个明显的大证据在家吗? 车子被另有其人的真凶,比如坏警察开来这里载赃的可能性反而更高。

反面意见:因为疑凶SA无法百分百处理掉这车啊。 无论用压车机或其它方法处理都会有残余,只要让警方找到残余的车体,疑凶SA的罪名就确认了。 不小心让人看见疑凶开走这车弃置别处又是死罪。 相较之下,放在废车场慢慢处理,必要时说别人栽赃更安全(废车场的记录表明2005年曾有多达4000部车在此处理)。更何况,疑凶SA在杀人后最急处理掉的应是尸体。

====

2006年判决后几个相关的事件:

1) 疑凶SA在2006年被定罪判终身监禁,不得保释后,曾在2009年提出一个指控。他指控他的两兄弟(Earl Avery and Charles Avery)才是真凶,动机是兄弟俩当时忌妒他将有3600万美金的赔偿。

2)片中2005年帮疑凶SA辩护的前女友Jodi在2015年该记录片播出后,公开承认她认为SA是凶手。因为疑凶SA多次威胁要杀她,她在2005年前也有几次报疑凶SA家暴她的报案记录。

3)2005年负责此案的检察官Ken Kratz在该记录片播出后,接受电邮访问指出该记录片缺乏了约80~90%的证据展示。比如片中只提到疑凶SA曾把一只猫扔入火中烧死,但没提到的是疑凶SA是先把汽油淋在猫上的。

4)疑凶SA和他的兄弟几人,2005年案发前都有不少记录在案的性骚扰报案。 例如他兄弟Charles Avery曾被妻子指控用电话线勒颈后再强制性交直至昏倒,此案后来妻子选择不告了。另一个兄弟Earl Avery在1995年也被起诉第四级性侵其两个女儿,Earl认罪不上诉并因此坐牢45天和监守行为三年。

======
 
结语:

部分此案相关的办案人员,特别是控方的检察官Ken Kratz,都是令人带有很多疑问的人。执法部门的办案程序与中立性也备受指责。笔者无意在本文中为何人喊冤或喊‘正义已经得到伸张’等话,笔者希望的是读者能再次审视最基本的事实,作出自己的判断!

完) 2016-02-03于纽约

 4 ) 本案最新进展

早上刷牙时,先生冲进洗手间告诉我,他刚刚从网上看到布兰登的案子在12号已经翻案,如果三个月检方拿不出新证据,这个25岁的孩子将在九年冤狱后被释放,是不是也意味着他那个蹲了27年的舅舅也有望洗刷冤屈。难得看他这么兴奋,可见这部逆天的纪录片带给人的冲击。10个小时的取证举证辩论资料应当是非常枯燥的,但那么非专业人士熬通宵一口气看完,不仅是因为案情的离奇,也是因为它所揭露的司法体制的黑暗让每个人感到坐立不安吧。我每看完一集都异常压抑,对一个学法律的人来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发现自己所信仰依赖的那套程序与体制无法起到作用,让人倍感无力与无助。很欣慰的是,在这部纪录片里,控方辩方受害方表现得都是很冷静理智,没人去煽动媒体或是泣血上访,而是坚定的在现有的体制下争取权力,可见即使这套体制中的人存在瑕疵,它依然是运作良好值得民众信仰的,最终它也发回了应有的作用。法律人员和摄制组整整支持了主角10年,真心希望他们的坚持改变得不只是这一个悲剧。

 5 ) 他人即地狱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对“他人即地狱”的最好的诠释。 你选择去相信了什么,你眼中只能看到什么。都是执念。 这个纪录片真的拍的太好了,要坚持看到第二集。我在netflix上看了,就欲罢不能。 我觉得真的像Steven Avery的律师Dean Strang在影片结尾说的一样吧,“时到今日(案发十年后),我情愿觉得Steven是有罪的,不然如果他真是清白的,想到他在监狱里的这些日子,为了一件他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儿,真的是让我内心觉得十分的崩溃与恐惧。” 也许就算他是无罪的,他的社区的人们也不希望他走在大街上,觉得他对他们会是人身威胁吧。毕竟大半辈子都在监狱渡过,而且有18年都是冤枉的,没有心理变态真的是个很坚强的人。 真的让人心酸的是Brendon这个小孩,入狱的时候才16岁,他看起来真的是被吓坏了。而且入狱十年后,他变得非常胖,我在想是不是注射了改正强奸犯的雌性激素。Steve的妈妈在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让人很难想象。 就像jinx纪录片里说的一样,死者已经不能开口说话了,法官们是在做上帝在做的事儿,替死者做主。也许永远没有人知道真相是什么。但仍旧希望有一日可以真相大白。

 6 ) 贫穷有罪,富裕无罪——观纪录片《制造杀人犯》与《厄运》

文/@hasukihaga (hasukihaga.blog.163.com)

       犯罪纪录片似乎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从2014年的广播节目Serial Season 1,到2015年的HBO六集纪录片The Jinx(译《厄运/纽约灾星》),再到2016年1月Nexflix的十集纪录片Making A Murderer《制 造杀 人犯》(简称《制 造》),当事人、案 件及美国刑事司法 制 度都成为节目探讨的热点。
        Serial 1是去年本科最后一学期的非虚构写作课上所布置和探讨的话题,但该节目的热门以至于在图书馆借书都听到前台工作人员在讨论该话题。自上月《制 造》上线且成为热门话题以来,陆陆续续地挤出时间把该片和《厄运》一起看完。

       《制 造》由两位女性导演Laura Ricciardi和Moira Demos跟拍长达十年之久。两位导演因同为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系研究生结缘,除了是事业伙伴外,还是生活中的伴侣。其中,Laura Ricciardi在从事纪录片行业前,毕业于纽约法 学院,且曾是一名律师。在2005年11月,这两位四十出头的电影系毕业生在准备毕业作品时,注意到Time杂 志所刊登一篇关于Steven АVery的报道后,决定开始拍摄这个故事。
       而《厄运》的导演Andrew Jarecki,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英语文学专 业,并同时修 习了舞蹈与戏剧专 业,在拍摄此片前已有纪录片和剧情电影的拍摄经验。《厄运》是由他在2010所拍摄的电影All Good Things(译《所有美好的东西/美丽破绽》)的意外衍生之作。此外,他创建了电影评分和购票网站Moviefone,并因《厄运》获得灵感,开发了一个微电影概念的iOS应用软件KnowMe。

      《制 造》的拍摄时间长达十年,旨意于由拍摄对象Steven АVery的两次入 狱经历来揭 示美国刑事司法 制 度的漏洞与不公。拍摄开始时,Steven已再度入 狱,因此,故事由新闻、法庭录像、АVery家族等相关人员采访和拍摄所组成。两位导演身处镜头与荧幕之后,由剧情和画面来引领观众。该片本身并未着重于Steven是否为Teresa Halbach案的真 凶,相反之,作为观众可强烈地感受到Steven与其外甥Brendan Dassey在整个调 查审讯审判过程中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
       而《厄运》的拍摄对象Robert Durst是剧情电影《美丽破绽》故事的原型。他在观看电影后对其导演Andrew极为欣赏,并亲自致电邀请对方对自己进行人物采访。因此,剧情由Robert和导演Andrew的对话主导进行,并且在最后两集里,导演和制片团队共同出镜,将自身置身于故事中,作为重要证据发现者的身份,参与并影响了剧情的进展。而导演的角度,从一开始对这位知名而古怪的人物的好奇探究,一步步变成了对其罪行的调 查和证实。

       Steven АVery来自美国中北部威斯康辛州东部,一个有着八万 人口的Manitowoc县。他的家族经营着一个废车回收场。АVery家族给人的印象是:未受高等教育、智力平庸或低下、性格古怪且不合群、不与社区居民来往。Steven的智商为70,在18岁和20岁分别犯 下了入室盗窃和虐 待动物罪,并因后者而服刑9个月。他在23岁时,和一位表亲起争执,并用 枪 威胁了对方。这位表亲和她的丈夫,一位兼 职警 察,从此视其为眼中钉。
       同年,在一起当地模范女性居民的性 侵犯案中,Steven被当作重要嫌疑犯,尽管力证自己清 白、证据中有诸多疑点,他仍被定罪入 狱。在服刑了18年后,因DNA技术的发展和威斯康辛州大学 法 学院的“无罪计划”项目的协助,Steven在2003年免罪释放。重获自 由后,Steven对该县(包括其前任治安官和地方检 察官在内)提起3600万美金民事赔偿的诉 讼。在漫长的诉 讼进程中,2005年,该县居民Teresa Halbach失踪并被发现死亡。在调 查过程中,Steven的血液等“证据”分别出现在Halbach的车内和Steven的车库中。随后,Steven那正在就读高中的外甥、智商检测约70左右、有学习障碍症的Brendan Dassey在警方的诱导下“提 供证词”并且“认 罪”。在Brendan的审判过程中,其公派律师意图协助警 局让Steven定罪。最后,两人于2007年被 判终生监 禁,上诉至今一直被驳回。因为用光了公派律师的名额,Steven如今在监狱里自学 法 律,准备继续为自己上诉。
        Robert Durst来自纽约知名的地产开发商Durst家族,在曼哈顿中城拥有十多栋写字楼,并且是纽约新世贸中心一号大楼的开发商之一。他是家中长子,但却像是被放逐而隐 形的一员。他自称在7岁目睹了母亲徘徊在自家楼顶跃下前的最后一幕,尔后一生接二连三地与三桩命 案牵连:第一任妻子的失踪案、大学要好女性朋友的处决式枪击案、及伪装化名在德州期间的邻居肢解案。
       第一任妻子在两人关系僵持、提出离 婚后,自1982年起消失至今。大学知己、Robert的“发 言 人”在纽约警方于17年后重启失踪案时,在2000年的圣诞节被“处决”。当他于2001年在德州隐姓埋名时,因邻居入室的恐 吓而“自我防卫”,然后因无法处理才选择“肢解”。在2003年的审判中,他花费180万美元雇用的律师团队,和他在法庭上所施展的口才和风趣,令他成功地从谋杀罪名开脱。

        Steven АVery给人的印象是简单且笨拙。年少莽撞无知,但在二十出头遇上喜欢的女生,虽然是单亲母亲,却很热忱地爱着对方,急切共组家庭。被释放时,脸上有明朗的笑容,并大方地原谅当时对自己恨 之 入 骨的受 害 者,并与之握手言和。第一个妻子虽早已离开自己,但他很快遇到新的爱人,虽然是个爱惹麻烦的人(醉驾),可他充满期待,开开心心地迎接新生活。当他再次遇上大 麻烦时,笨拙地不知如何辨别执 法人员在搜证过程中的伎俩,再度深陷无奈、不甘时,却依然不放弃,哪怕学习能力平平,却钻进法 律图书馆,同时让家人将自己所有的卷宗送来,一边学习法 律一边研究自己的案子。
       相较之下,Robert Durst则是一脸狡狯。他像是大局在握,游走在边界,屡屡挑战极限。当他支付25万保释金后,故意逃走,并诡 辩自己的逃脱为保释金规定设置的不合理。在庭上,他轻 松自如地作答,并施展风趣魅力——陪审团在听到他的回答后竟然笑出了声。面对相处得不错的纪录片拍摄团队,他在电 话里坦然自若地谎称自己去马德里,然后又毫不在意地留下音频证据说自己在洛杉矶,只是谎称去度假了——他没有一点儿担心,不留一点儿后路,也不害怕被别人发现真 相。在最后一次采访中,当导演呈现了关键证据指出他和第二桩案子的直接联 系时,他脸不红心不跳,淡定地指出该证据与案子的紧密联 系后,却丝毫不谈自己与证据的关联。然后在录 音设备未关闭的情况下,在使用洗手间的时候,对自己说“被抓到了”。

      尽管七十多岁的Robert Durst现在身处牢 狱之中,可这两部片子给人的最深印象仍是“贫穷有罪、富裕无罪”。
      家境平平、家族在社区中毫无地位甚至深受鄙夷的АVery家族,在第一桩冤案发生时早已被人心定罪:智力愚笨、邋遢的生活环境、孤僻的社区角色,再加上与执 法人员家属的矛盾,Steven АVery就像是社区的是非箭靶,接连遭逢不幸。
        而Robert Durst,出生为地产家族第三代,不仅继承了家族财富,还有聪明头脑,从小没有任何用钱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他便可以玩 弄世界于指掌中。在第三桩案子中,他在犯案过程中将关键性证据隐藏起来,以至于审判过程中各方不得不接受他自我防卫的辩词。当面对诉 讼,他有收费昂贵的律师为他精心演练准备庭审,他施展风趣——还有什么能比“来自纽约巨富家族剑走偏锋且被放逐的长子”更能吸睛的来头呢?而他的大学知己,当初亦是因为拜倒于他的魅力而为他守住失踪案秘密,因而招来杀身之祸吧。甚至是他在牢 狱中,囚犯们听闻他的来头,都对他恭恭敬敬,令其感到甚是威风。
         比起不断被灾 祸找上 门来的Steven АVery,Robert Durst更像是乐在招灾惹祸其中。

      另外,在Serial 1和《制 造》中,两个故事皆有公派律师的失职所致的当事人被定罪。而诉 讼过程之长和程序之复杂,尽管有上诉的寄托,但人生最宝贵无比的青壮年时光在高墙中消愁黯淡(Serial 1的当事人Adnan Syed于2000年入 狱,时年18岁;Brendan Dassey在2007年入 狱,时年17岁)。尽管Robert Durst已身处高墙内,可如今已73岁的他,人生大半部分时光都在享乐妄为。
       再想想辛普森案那估价约600万美金的“梦幻律师团”——或许是贫穷有罪,富裕无罪吧。

 短评

在片中你看不到有《十二公民》组成的陪审团,看不到《Lit to me》和《犯罪心理》中的神探,是不是《一级谋杀》我不知道,但被告居住地的居民都把被告的一家视为不安定因素是肯定的,一个想让政府赔款3600万(也就是大家的钱)的嫌疑人,关进牢里可以省了这笔钱,这让我想到了《狗镇》。

9分钟前
  • 倪娜
  • 推荐

美国版呼格案,真的让人心酸。司法公正道阻且长,这一点全世界都一样。

12分钟前
  • CR.
  • 力荐

重要的其实并非Avery是否是真凶——是的,我对此持一定的保留态度——而是渺小个体与偌大机器在体量上无法匹敌的差距,never stop questioning the system。

1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毛骨悚然。从前只是从媒介的权力到权力的媒介,现在直接变成暴力的媒介,而这种暴力甚至延伸到司法机关。如果连司法都不能公正,和媒介一起把暴力、刻板成见、诱导询问、事前审判加在两个智商70的可怜人身上,那么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值得信任?就像内容分析法中带着结论找材料。想起《十二怒汉》。

14分钟前
  • 猫苦艾。
  • 力荐

"Poor people lose. Poor people lose all the time." --- Steven Avery

16分钟前
  • Tracy
  • 力荐

唯一不同的是,提出疑问的权利。

17分钟前
  • keke
  • 力荐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至少他们还有提出质疑的权利。不管Avery是否真的有罪,美国的司法体系绝对存在问题。没有<纽约灾星>好看的理由大概是男主的面目模糊,个性还没有他父母和律师鲜明。

18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剧情太过离奇震撼,看的几度悲愤。所以可以理解周围的美国人为什么都totally freak out了,他们或许能接受人性的黑不见底,但估计难以直面这种司法的一败涂地。

22分钟前
  • 绿岛
  • 力荐

描述了一个一手遮天的邪恶警察系统捏死一个美国红脖子,两次,的故事。看完之后觉得再无程序正义,人间正道。还是自己做蝙蝠侠吧。

26分钟前
  • 嘴客
  • 力荐

纪录片引领美国民众对于司法的公正性的质疑到达一个高峰,12月18日Netflix开播,人们开始再一次对剧中主人公的卷宗有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涉案人员电话号码被翻出,誓要让这些为非作歹的打着“保护人民”幌子的警察不能有一个安静的圣诞节,更讽刺的是Steven硬生生自学会了法律,等待一个公正机会的来临

29分钟前
  • L
  • 力荐

分别看完oj、纽约灾星和这部,结论就是,先不提是否有罪,富人总比穷人更有机会逃离牢笼。这部的标题取得有意思:到底是官官相护制造了一个虚构的杀人犯,还是在十八年冤狱后,内心的冤屈将他变成了魔鬼。唯一不完美的还是此片对弱者的偏袒比重较多,不过依然感谢摄制组的十年记录。等待真相大白。

33分钟前
  • 桔柿今
  • 推荐

最可怕的是看着所谓的执法者站在法庭上义正言辞的说谎,还自以为一副正义使者的嘴脸,简直太他妈丧心病狂了。第一次体会到纪录片的魅力:现实远比drama狗血,而可悲的是你知道完全不会像drama一样会起死回生。人性的恶意,体制的漏洞,媒体的煽风点火,就那么血淋淋摆在眼前让人战栗。哎。

34分钟前
  • Soffee Yang
  • 力荐

纪录片的态度是明确的,但并没有影响对案件的详尽和双面描述。它所提出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案件的独立问题,而是体制,是程序正确对调查和审判的关键意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好莱坞式剪辑手法的运用,一集留一个扣子,让人看得欲罢不能。这是一部了不起的电视纪录片,跟NPR的Serial系列可对照。

38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美版呼格案。只能说幸运的是,Steven还活着,还有两位英雄曾为他极力辩护,还有两个导演围着他拍了10年。重点在于,永远要质疑体制。

43分钟前
  • Redux
  • 力荐

從最初看到新聞報導開始追蹤,到十年後最終成片發行,有兩年半的時間兩位導演都是一直住在Steven Avery家所在小鎮里的,鏡頭里那些漫天大雪的空鏡也是她們的日常。所以除了案件始末、訴訟流程的真實呈現,還能看到Avery一家的情感歷程和受訪者們的坦誠態度。即便如此,導演自己卻未過多介入故事本身。

46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力荐

网飞真是什么题材都摸。最后一集历任律师碰头讨论后续可能性的时候真是太飙泪。我们等着后续。

50分钟前
  • Clarke
  • 推荐

看的时候请不要有亲朋好友在身旁,以免你气愤过度伤及无辜。

54分钟前
  • carrypotato
  • 力荐

一天看完!扣半星因为中间法庭录像过长拖了节奏,十集真的太费神。叙事方面远远不如《辛普森:美国制造》,但案件本身来说比辛普森这个传奇故事更能让个体/普通人感到洪荒的悲凉。一生冤牢,我来世界为何事…

55分钟前
  • 差生小明
  • 推荐

在世界上都可以名留千史的案子,曲折离奇到编剧都不敢这么写,背后折射出美国司法体制的病态及漏洞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60分钟前
  • 明天就现充
  • 推荐

一边倒的叙事方法远不如Serial,胜在故事离奇,很多剪辑过于取巧,但考虑到一开始被所有电视台甚至包括HBO嫌弃,可以理解很多打破逻辑顺序是为了卖得好。叙事技能超强,十年跨度,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证据,能讲清楚就值得四星以上

1小时前
  • Z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