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个人记忆财富里最宝贵的那只储物柜,这里埋藏着最单纯的心灵、最青涩的情愫和最勇敢的追求。无论是苦楚或甜蜜、快乐或哀伤,青春永远是伴随在人生道路上的邻居,不一定每天都能相见,却会时常问候招呼,往昔的人事和心境就会浮现在眼前。
以生物学的视角,青春的标志是男女第二性征的发育形成。电影《我心雀跃》从一节生物课开始,恰当好处的预设了主题的青春气息和故事的线索脉络。
初夏温热的阳光,学校刺耳的铃声,就像青春里躁动的荷尔蒙。女学生刘唯唯急匆匆赶到教室的一刹那,借着知性女老师的目光,镜头缓缓扫过一位青春期的女孩全身,初具女性特质的娇嫩身材,娇羞紧张的形态下慌乱掩藏着背后的贴画本,隐喻着青春期女孩都会有的个人秘密。
好奇是青春期男女的重要心理特征,在他们稚嫩的眼睛里,外面的世界每天都是充满新鲜的发现。尤其是对异性的关注就像一股喷涌的浪潮,瞬间爆发着不可阻挡的力量。由于同龄人的魅力尚未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因而青春男女的注意力,更多投向了年长的异性。每天接触的年轻老师,自然而然就是学生们课余饭后的关注焦点。
故事就在第一个镜头交代的人物里慢慢的铺叙开来,新来的年轻女老师叶楠迅速成为男生眼中的女神形象,从容貌到修养的魅力都彻底征服了躁动中的青春男孩。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透彻的道出了此类男孩的心路历程。
在《我心雀跃》里,男生对女老师的好感表达没有那么浓烈大胆却更符合东方的含蓄传统,他只是在生物课比其它课程听讲更加认真,只是千方百计相当生物科代表,只是想在上课之外还能有机会与老师相处。
男生对女老师的恋慕,女生对男老师的钟情,是这部电影情节的两条主线,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后者是前者的深化。
关于艺术作品双排情节的主次问题,小说家金庸曾经有过明确的观点。《射雕英雄传》中,江南七怪大漠寻找郭靖的故事描述的绘声绘色,而丘处机如何找到杨过却着墨不多。央视改编射雕时,某位编剧自以为是添加丘处机探寻杨过的过程,被金庸严加反对呵斥。
《我心雀跃》的重心过渡到女学生刘唯唯和男老师邹野身上,没有任何的突兀不自然。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唯唯出现在男老师邹野的办公室,宽大的空间对于陌生的男老师和女学生有些压抑窒息。一声尴尬的咳嗽,一眼娇羞的瞥视,初次相逢,简单的来不及说一声招呼就已结束。
青春的故事都是偶然的起因,短暂的开始,然后漫长的延续着。或许刘唯唯迟到时遮遮掩掩藏在身后的贴画本,冥冥中已经被命运安排他遇见一位美术老师。然而命运的天意也需要认为的接着地气,刘唯唯后来能与邹野不断接触,源于一位青春少女杂揉娇羞和大胆的茅盾状态。贴画本是两人相处了解的纽带,也是刘唯唯记录校园生活的载体,她的同学会在上面写下毕业寄语。
邹野作为专业的美术老师,他对学生在自己领域的兴趣天分肯定会多出额外的好感和关照。青春的副作用,使得少女无法甄别惺惺相惜的情谊和异性相吸的情愫。邹野抓住刘唯唯瞬间的侧面为其画像,只是一位具备美术才华的人对艺术的敏感。然而,青春少女的一厢情愿,既是美好存在又是残忍破坏。
当刘唯唯伸试图伸手搀靠邹野的一刹那,他们的单纯关系只能戛然而止,却又是那么恰如其分。才华与美貌,本是世间美丽的结合。可是在干涩的青春里,有才华的男老师与懂情怀的女学生,只能是一种无疾而终的错位。邹野选择离开,既是对自己的解救,也是对刘唯唯的保护。
《我心雀跃》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澎湃,也缺少激情涌动的刺激,羸弱的故事性好似影楼里的糖水片。不过,我们回首自己的青春岁月,不就是在细水长流的平淡中悄然走过吗?很多人为自己的青春编著精彩的画面和理想的剧本,残酷的光阴现实却宣布青春只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青春片从来都难逃矫揉造作和用力过猛的硬伤,《我心雀跃》有别于欧美的炽热发泄,也有别于日韩的细腻缠绵,更有别于当下商业名义下的情怀泛滥。真实是这部电影的最可取之处,情窦初开不是青春生活的全部,也不是电影情节的局限。
阳光明媚下,少男少女并排而坐,清脆爽朗的笑声胜过华美的音乐奏章。夜幕降临时,无忧无虑坐着运煤的三轮车,快乐远非时下空调轿车可以相比。
法国作家莫迪亚诺的《青春咖啡馆》写道:随着时光的流逝,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到最后会让你觉得特别滑稽可笑和微不足道,对此你会投去孩子般的目光。
刘唯唯以为邹野的人体画主角是她本人,实际却是邹野的夫人。刘唯唯的男同学以为自己的恶作剧害了邹野,其实恶作剧发生前他已决定离开。等到世事通达,青春的荒诞如此滑稽、如此可笑。等到时光流逝,青春的荒诞早已微不足道。
导演刘紫薇在大学毕业十年后,将她在高中时的初恋故事搬上了荧幕,那是一剂岁月变迁后永葆青春的良药。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比例,不是衡量电影情怀诉说的标尺。故事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主演孙伊涵那时还尚未出生。当刘紫薇向孙伊涵转述那个年代的点滴时,情景是否就像电影里刘唯唯与叶楠的对话。
刘唯唯问叶楠是否有喜欢的人,又问喜欢一个人的年纪是什么样的年纪。叶楠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清脆的笑声。青春本就不是追逐答案的过程,笑声才是青春存在最大的意义。
《我心雀跃》的名字来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诗作,诗里已经为这部电影和所有人的青春做出了清晰明确的注脚。
当天边彩虹映入眼帘
我心为之雀跃
初生时即如此
我现在仍不变
将来也会如此
否则我宁愿死去
我真的算不上电影的发烧友,甚至不是个影迷,之所以跑到西宁来看FIRST的电影节,完全是机缘巧合。电影节的第一天,我和黄经纬看的是一部名叫《我心雀跃》的“惊人首作”。惊人首作,就是处女作,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这也是FIRST的宗旨。真没想到,刘紫微的这部首作,是一部艺术上如此成熟的作品。整部影片可圈点的地方很多,但我对三个地方感触最深:
1. 影片主要讲述一个高二女生刘唯唯(孙伊涵饰)对美术老师邹野(宋宁饰)无果的暗恋。但是,对于具体的情节展开,编导却安排了两条线索。一个是刘唯唯对邹老师的暗恋,另一个是男同学对生物老师的暗恋。这个设计很有意思,因为高中生的课程应该很繁重,但是其他的课程和老师都没出现(英语课出现了一次,但是女主角逃课了),影片只表现了学生与生物女老师和美术男老师的交往。我觉得编导通过这个设置可能表达这样的观念:对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说,语数外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所以编导独独把生物老师和美术老师突显出来,其中生物课对应着学生的生理变化,美术(艺术)则对应着学生的心灵成长。
不过,影片对男学生喜欢女老师和女学生喜欢男老师的表现也不太一样。男学生喜欢女老师虽然是辅助的情节线索,但是却大胆、热烈、直接,女学生喜欢男老师是主要故事,但表现得羞怯、含蓄、委婉,这既是一般的性别事实,也似乎传达了编导对青春期男孩的恋爱更倾向于生理方面、而女孩的恋爱更倾向于情感方面的认识。事实是这样的吗?我想编导应该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影片通过男学生的视角来观看女老师的时候,女老师丰满性感,衣服把她凹凸有致的身体刻画得很立体,镜头划过女老师,也往往给人抚摸的感觉;但是女学生眼中的男老师不一样,男老师的身体被衣服遮盖得比较严实,更多地是给出一种稍带寂寥和冷冷(不是高冷)的气质,特写也主要是他画画时的动作和眼神。
2. 影片讲得是师生恋,确切地说是学生暗恋老师,但是编导显然认为在这种情感关系中,双方地位是不对等的,也不可能对等。
首先,是社会伦理关系造成的不对等,这一点不需多说。
其次,是生活经验的不对等,老师是成年人、过来人,不论爱与被爱,老师都不是第一次,但学生是初恋。
再次,这个电影讲的是学生对老师的单恋,在这种关系中,恋爱者显然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这符合一般的恋爱规律——谁先爱,谁先死;谁爱得多,谁先死。何况是学生暗恋老师呢?
影片对这种师生关系的表现很艺术。一是只要是女老师和男老师的特写镜头,都是主观镜头,都是学生眼中的老师,但是老师眼中的学生(除了男老师给女学生画像那一段),没有给出特写镜头。
二是有一个细节,女老师到教室找女主角,女老师和学生有个简短的对话,这时给女老师的镜头是清晰的,学生眼中的老师是清晰的,老师的一举一动在学生眼中尤其是喜欢他的学生的眼中都是清晰的,但是当镜头给到学生的时候,老师眼中的学生们被虚化了,模糊成了一片,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忽视”和师生关系的不对等。不过我不认为这是编导对老师的批评,而只是一种清醒地写实。
3. 影片中的女学生刘唯唯平时喜欢做剪贴画,她也是因为这个才与男老师发生对话的,她本想借老师的钉书机把剪贴画本钉起来,可是男老师告诉她钉起来效果不好,应该用麻绳缝起来。当她向男老师“表白”被拒后,她还抱着一线希望让男老师在她的剪贴画本上留言。对于这个剪贴本,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这个剪贴本原本没有封面,是美术老师建议做一个封面,但封面的做成很偶然。刘唯唯平时也喜欢收集各式玻璃瓶,在一次酒后恣意的蹦跳时,她不小心把玻璃瓶打碎了,但是她没有把破碎的玻璃片当成垃圾丢掉了事,而是突发灵感,用各色的玻璃片粘贴成了美丽的封面,这让美术老师也很惊讶。看到这里,我想说,编导的仁慈和善意很感动我,她没有也不会把这场无果的恋情拍成青春残酷物语,她想方设法让那破碎了的美好事物找到了另一种美丽的存在方式。
二是男老师辞职消失后,给刘唯唯寄回了她的剪贴本,但是他没有按照刘唯唯的请求在上面留言,刘唯唯是遗憾的。但是他为刘唯唯重新装了线绳,原本刘唯唯装的线绳很松散,剪贴本拿在手上要散的样子,可是男老师给他重新装过的整齐结实,使整个本子浑然一体。男老师虽然没有在她的本子上留下任何实体性的痕迹,但是他却促成了女孩情感世界的完整性,也促成了女孩情感经验的理性化。这一点,让我不得不反省一个合格的老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和发挥怎样的功能?
总之,《我心雀跃》是一部既写实又唯美的成长电影。虽然首作,确实惊人。除了几个特写镜头稍嫌啰嗦,其他方面都达到了一定侯艺术水准。尤其是整部片子对情绪表达的节制,显得成熟老到。我看过的大陆生产的同类影片,还没有这么好看的。希望更多的观众能有机会欣赏到它。
1.关于贯穿电影的那只鸟,珍惜保护动物。用它的各个姿态来体现女主的心理状态,开屏那里很明显了吧。
2.照在女主脸上的光。是她发现了那张邹野为她画的那幅画。对女主而言,那幅画本身自带灯光吧。(我想邹野有那么一瞬间的心动过女主,至少我为你画画时,你成为了我下笔的灵感)
3.邹野的爱人应该已经离世。细节1.灵感消失,再也没有了创作的灵感。细节2.校长说,是邹野的爱人,而没有说是曾经或从前的,想必是......
4.邹野大概是因为发现自己无法控制也对女主对了心所以决定离开的吧。
5.拔了鱼的插销,因为知道自己要走了,徐京一直处于不务正业的状态,除了邹野谁会如此容忍他?无非是想断了他的念想(这次鱼养成了真的赚了钱,估计他连学都不能念了,本来就不好好读书),让他不要在该学习的年纪选择去赚钱吧。
6.最后空白的同学录。但是整本同学录都已经装订的很好,也体现了邹野的用心吧。
7.叶楠老师。她心里是羡慕女主的,更羡慕她那个年纪,不经历社会与现实的洗礼,悸动的心不光是女主,还有王雨夜和女主的朋友。在那个年纪,才可以不受任何影响,不计较得失,单纯的喜欢一个人。
8.情感实在是太细腻了,真的很喜欢这种表达手法。女主也做了很多当年怀春少女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但是那种偷偷的喜欢,就连名字放在一起都觉得莫名开心,这种心情,没有体会过的人不会懂得的。
看这样一部电影是舒适的不费劲儿的。风声,笑声,树叶的沙沙声,老式自行车的吱呀声,三下五除二就铺成了整个故事的背景,几个正当季的少年少女,鲜活而灵动,个性特质也被勾勒得极为细致切实。
主线内容我倒不想多述,无非是青春期的懵懂和萌动,片名中“雀跃”二字,足矣。越平常普通的情节越不易拍摄出想要的效果,所幸本片没有落入俗套,导演巧妙地用变化的蝉鸣细述她和他一次次相见时的心绪起伏,这是我以为的本片最美妙的地方之一。
女性导演的细腻优势也在片中崭露无疑,对美的把握很独特到位,将这个年龄段的少女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选角都很符合人物特点,爱捣腾的有点小机灵的仗义男孩徐京,管事儿的班长,又皮又油的王雨夜,温柔知性的生物老师,以及本片的男主角——一个独特气质的美术老师邹野,都表现得很出色。
但我四星中的整整一星都献给那个最吸引我的高二女孩——刘唯唯。纤细,修长,细腻,坚韧,浪漫,有对美的无限热爱和憧憬,所以她拥有最干净最坦率的感情,那不是暗恋,走出校门时她挽上他的手臂,那便是她最直接的告白。但她又不易碎,被拒绝后的相处中她眼神偶尔闪躲,却不是后悔,她从来不曾放弃。无论是初见时她的驻足凝望,还是老师离开后她冲进校长办公室的质问,无一不表达着她的热烈。
结尾看似戛然而止,却也真实到令人动容叹息,再美妙的相遇,再激烈的碰撞,再无奈的分别,也无法改变这就是保质期只有一个夏天的单恋,一段独属于她的成长故事。
这部电影几乎满足了我对青春期所有的美好幻想,清纯、青涩而不失童真。青春期的我们是敏感的,正如影片中刘唯唯对美术老师邹野的情感,谈不上爱情,那只是青春期荷尔蒙水平的上升,但正是这份懵懵懂懂、不知所措的好感,给人留下了无限的美好和回忆。
那时的我们不谈物质与金钱,只留下那一份懵懵懂懂的喜爱,说是单相思也好,说是幼稚也罢,我相信每一个度过了青春期的人都会在电影中找到自己。
这些年的华语电影确实有不少演技相当不错的女演员,例如汤唯、舒淇等等,或许她们演的青春爱情都还不错,但是岁月已然不在,多少还是有一些违和感的。本片一开始的时候,我就发现女主角真的是嫩的可以捏出水来。查了一下演员的资料,果不其然,饰演女主角的演员孙伊涵是98年生人,今年也只不过是19岁。
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禁为女主角捏了一把冷汗,这么年轻能演好电影吗?会不会又是一个颜高低能的小鲜肉?还好这部电影没有让我失望,就像我开头说的那样,满足了我对青春期的一切美好幻想。女主角很好的将青春期少女的青涩、懵懂展现了出来,那份少女时期的不好意思与突然间的大胆被她展现的淋漓尽致。
就我个人而言,由于是上学晚的缘故吧,高中毕业的时候我都已经20岁了,看着身边都是比我小的同学,从来没有觉得青春跟自己有什么关系。直到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又觉得自己的青春被重燃起来。无独有偶,我的高中完全与影片中有着相似的经历,自己独自暗恋着别人,或许对方也知道,但都藏着憋着不说,这才是真正苦涩的青春。
转眼间自己已快是三十岁的人了,已经到了“孔圣人”说过的“而立之年”。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真的能立起来吗?儿时的梦想,一件接着一件的破灭,现在能坚持下来的,唯有工作之余的读书和看电影了,但是我相信只要心不死,青春将会永远伴随在我的身边!!!
6月5号的晚上,去电影资料馆看了国产青春片《我心雀跃》的首映。
不得不承认,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这样干净的青春片了。
是的,干净。
我搜肠刮肚,只找到了“干净”二字。
在这个时代,拍一部干净的电影,太不容易了。你得抵抗住多少诱惑,按耐住多少蠢蠢欲动的念头,才能拥抱内心的干净呢。
想想,都觉得艰难。
不信,你去看看近些年的青春片,不是用堕胎、劈腿、狗血的三角恋情,为流动的荷尔蒙加码;就是用时代符号、集体记忆,去营造廉价的怀旧体验,赚取观众的眼泪。
即便是较为优秀的青春片,也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写青春,实际却盯着青春之外的世界。
《黑处有什么》的野心,在于刻画一个荒唐的时代,而青春,只是它窥视时代的一双懵懂的眼睛;《少女哪吒》的野心,在于揭示成人世界的虚伪,它更像是一次拒绝长大的宣言:“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而在《我心雀跃》里,我却看不到任何的野心。
它牢牢地守在青春片的格局里,讲了一个只与青春有关的故事,丝毫不肯越界。这其实很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沦为平庸之作或是无病呻吟的少女情怀。
可是,导演刘紫微却用一种近乎偏执的固守姿态,像打地鼠一样,击退了所有的企图,回归了一种最纯粹的表达。
如同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但在青春的味蕾还没有被腥膻油腻层层覆盖的时候,白开水却有着刚好的味道。
《我心雀跃》的故事很简单,讲了一个女生对男老师的暗恋,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
听起来很俗,对不对?
对。
我承认它很俗,很常见,甚至难以摆脱掉电视剧的质感。
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平淡中藏着新意。
片中的男生王雨夜明恋着生物老师叶楠,女生刘唯唯暗恋着美术老师邹野。
发现了吗。
这是一场没有主科的青春。
没有语文,没有数学,没有物理,没有化学,唯一的一堂英语课,还被唯唯逃掉了。
在这场青春里,只有生物和美术。
生物,是人在成长中必然要面对的生理变化,正如唯唯面对镜子,带着猎奇的眼神,仔细端详自己的身体。
美术,是不断发现美、留住美的过程,正如初恋的记忆——唯唯远远地看见他,在晦暗的人群中,独自闪耀。
影片就是用这样的人设安排,隐隐地向我们透露讯息:比起那些高考中的必考科目,认识“性”与“美”,才是成长中最最重要的两堂课。
而认识它们的方法,不是考试,而是体验。
正如,在教室的窗前,一束阳光洒落,叶楠穿一件紧身的暖黄色线衣、一条白色休闲裤,站在亮黄的光晕中。
只见镜头缓缓向前推动,一寸寸扫过叶楠凹凸有致的身体,像是带着向往的“抚摸”,却毫不猥琐。原来,那是唯唯的视角,她看着眼前这个成熟的女人,有些新奇,更多是羡慕,于是回到家,她要对着镜子期待自己。
少女们渴望长大,通常是从目睹另一个女人的美,开始的。
与亮堂堂的教室相隔不远,是邹野的办公室,那里阳光很少停驻,静谧,带着些许幽暗,恰似少女的心事。
就是在这里,唯唯借装订毕业画册的缘由,和邹野有了一面之缘。
此后,这个少女的心里,便种下了这个男人。和同龄人相比,他的脸上,棱角分明,眉宇之间盘踞着一股英气。
邹野对唯唯说,这么好的画册,用订书机订可惜了,应该做个封套,用线装,才好看。
唯唯悄悄记下,如同写下生活的新方向。
在大部分的青春片里,成人世界都是危险和虚伪的代名词,是一个剥夺了清纯的地方。而在《我心雀跃》里,少女的成长却不是因为窥见了成人世界的残酷,而是发现了成熟的美。
这种美,既有爱的清浅味道,也有性的诱人轮廓。它也使得成人,在青春片里,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位置。
记得在首映礼上,几位新导演都对本片做了点评。
其中,《心迷宫》的导演忻钰坤提到了“久违”,《黑处有什么》的导演王一淳提到了“少女心”,《少女哪吒》的导演李霄锋提到了“自然”。
而他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细腻。
是的。
要想把这么简单的故事拍出感觉,除了细腻,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印象很深的一处,是邹野为唯唯画像的一场戏。
光很足,甚至有点过曝,将少女的肌肤照得晶莹剔透、薄如蝉翼。
透过邹野的眼睛看过去,只有艺术的灵感;而少女的喘息、闪躲,却像是在暗恋的男人面前,第一次赤身露体。
这里,刘唯唯的扮演者孙伊涵的表演,很有层次。
镜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她的脸上,但时间却不曾凝固,而是随着她的一颦一笑,始终雀跃地流过。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
走在路上,唯唯去拉邹野的手,却被这个男人拒绝。
此后的唯唯,只得远远地看着邹野,直到他消失在自己的生命里。
一切,就是这么淡淡的,走向结束。
应该说,我很喜欢本片的结局。
我也曾经说过,一部文艺片的所有情节,都是在为最后一分钟积蓄力量。
就像《风柜来的人》中,阿清站在闹市,大声吆喝着盗版磁带,却等来整个社会的集体沉默;就像《一一》里的小男孩洋洋,对逝去的外婆说着:“我觉得,我也老了”;就像《站台》里,主人公们最终回到小镇,男人昏睡,女人抱娃,过上了曾经无比厌恶的生活……
在《我心雀跃》的结尾,在镜头的注视下,我们一起目睹了唯唯完整的青春。
离开后的邹野,从远方寄来了唯唯的毕业画册。
只见,五彩斑斓的封面,是唯唯用破碎的玻璃,拼起来的,此刻,邹野已用细细的麻绳,为画册做了精致的装订。
唯唯翻开画册的最后一页,并没有看到期待中邹野的留言,不过,她并不悲伤,而是随手将画册扔在床上,起身,轻盈地出门,关上。
这时,镜头停在了门后的那幅画上,正是那一天,邹野笔下唯唯的肖像。
原来,他早已用这种方式,为这个女孩的青春,留下了最值得记忆的瞬间。
史航说: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青春应该有不同的装订方式。
这句话说得特别好。
同样,青春也应该有不同的打开方式。
我们的青春片,除了残忍、炙热、张扬、不顾一切,还应该有纯真、青涩、淡然、不事雕琢。
应该说,《我心雀跃》是一次不计后果的尝试。
在电影市场奔腾的洪流中,它低调地转身,逆流而上,最终游到了清澈的上游。
暗恋是一种病。在年幼时喜欢上自己的老师,本身就是青春时最美最羞的一件事情。女主在校园里的各种小心思,直挠心底。2016版《少女哪吒》《青春派》+《我的少女时代》。女主真是杨颖附体啊…
青春本是一地色彩斑斓的碎玻璃,随性拼贴即可成画,何必煞费苦心追求丰满羽翼?孤望旧巢,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而不自知。
这应该是我们八零后正常的青春,懵懂,憧憬,假装偶遇,在背后多看一眼就很开心,刻意的经过一些地方,还有失望,再大一点就很正常的谈恋爱,然后就像紫薇导演说的过安分守己的生活,堕胎,虐恋,互残我的朋友圈以及看到的朋友圈都没有,致青春!
@2016西宁FIRST//一个优美清新的青春短小品,特别北京。导演从女性视角出发,着重拍了很多青春期少女美好身体的镜头来表现暗恋的思绪和少女情怀,从光影中get到了中国女子高中生的美好。
好看,不是因为故事,电影内容其实非常单薄,“好看”之处在于摄影和角色,美轮美奂的光影,对于青春期少女心的把握恰到好处,生物课与美术课的大胆隐喻,师生恋或者单相思这种心猿意马的懵懂与躁动刻画的很棒,可惜大环境下,这个故事未能进一步发挥,有些遗憾,但仍然强过绝大多数青春片
这部电影像一根奇异的枝蔓,展现了青春片原本应该具备的样貌。让我想起那部《野马》。
男女主同框的戏都有点尴尬,青春期女生对自己身体的欣赏意识觉醒拍得也不够自然美好。感觉在处理带有自传性质的角色时,陷进去了,表象和导演内心认为的自己重叠在一起,有很多莫名之处
跟想象中的感觉很不一样 不过片子还是挺好 艺术气息弥漫却一点都不觉得油腻 OMioBabbinoCaro一放出来心都醉了 尤其主角妹子一直有淡牛奶的美好感 果然青春都是别人的啊 想我高中的时候哪儿懂什么艺术 哪儿还能披长发穿露背吊带啊 戴着大框子眼镜混学生堆儿里自己妈都认不出来 哈哈哈哈
二刷印象好了些,摄影比较突出,女主很抢眼。
这才是清丽脱俗的青春片好吗~
少女情怀总是诗。
孙伊涵的表演眼前一亮,从情窦初开的被动到主动,带有酸涩的不知所措,看起来清澈、单纯,把女生的小心思拿捏的相当精准。在种种“成人意识”的主导下,少女在单方面的成长。学生爱上的未必是老师,而是爱上了成长本身。用房间折射出学生与老师的性格,是美术方面的独特之处。
正如导演所言,非常法国电影。小清新,生活流。镜头充满对年轻的痴迷和对细节的热爱,不执着于定位90年代,却拍出了能引起全年龄段共鸣的青春岁月。几位主演的表现都非常到位。比较不能理解几次渐黑的转场处理,情绪上有些脱节。
这才是女性?东方?视角的“暧昧”吧,点到为止,尽在不言中…“发乎情而止乎礼”的结局虽然顺应主流伦理,但是镜头意外定格在“爱人”的速写之上仍然余味无穷,答案揭晓之时无奈也是故事-梦幻结束之时,只留下物-艺术聊以祭奠。
#FIRST10# 孙伊涵好美!暗恋的情愫,青春的成长。在国产青春片里面真的很优秀,摄像,灯光,每个方面都很成熟,背后的支持团队都不小。但是故事讲得比较平,总觉得缺少一点点青年影展的惊喜。#女主是我们益阳人啊,那天要不是背后站了一个190+的大汉,应该去要微信的,后悔!
作为一部青春片,竟然没有劈腿、堕胎、作死,把少女的感情和心理描写的十分细腻,青春片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尽管影片作为处女作仍有瑕疵,但每当图兰朵的音乐响起,我心雀跃了😍
故事不说了,导演有些镜头有想法,但还是缺乏对情感有帮助的镜头设计
少女的胸和脚踝,死掉的鱼和残掉的花,挂满教室的裸体素描,喧嚣的蝉,用过的勺子,留白的本子,摔碎的玻璃........中国拍禁忌的含蓄程度,没谁能比了。以及这片子就讲少女情愫的啊,少女情愫不就是无病呻吟,要什么北京变化年代感。
更像是数码时代的成年人对打口碟时代的青春期的想象和建构,但明知是刻意地符号化拼贴,还能让人常常会心一笑,靠的是漂亮干净紧凑流畅,以及人人都想(但其实都别吹牛逼)代入其中的多幕剧。导演明白一件事,美术摇滚黑板报并不必然深刻得过王者农药,只是速度和密度改变了身处其中的感受。
三星半。这是一部特别慢的电影,有多慢呢,像一节课那么慢,像一整段青春期那么慢。萌动不就是这样吗,自作多情地扑腾翅膀,却始终没有飞起来。如果要我拍一部电影的话,大概就会拍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