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看到这本书名,“恶”与“童”的结合让人嘴角泛起不安的笑意,“日记”又是多么刺激的字眼,让人想当个窥探的窃贼。想不到,书还没看,却偶然遇到了电影版,改编自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长篇处女作《恶童日记》。
一对双胞胎男孩,在战争中被父母“抛弃”,寄居在乡下外婆家,那是一个让人看了会吓哭的老女人,狰狞的长相,庞大的身躯,凶恶的行为,但在这对男童与外婆的对峙中,反倒一天天暖化了。然而,一切不能改变战争带来的可怕硝烟,在经历了抓小偷被人痛打之后,他们互相殴打以学会忍受疼痛;在得知小兔子母亲又聋又瞎后,他们蒙眼塞耳以习惯未知的恐惧;在目睹了森林里逃兵饿死之后,他们绝食四天以忍受饥饿……战争磨灭了童真,甚至人性,他们以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可在这样的成长中,难保他们不会成为下一拨法西斯吗?每一天的生活都被他们图文并茂地写进日记本中,甚至一片叶、一张照片、一只蟑螂都有一块属于它的位置。这本日记可以保存到电影博物馆,不应只是一个道具,我好奇,它现在身在何处?
在许多个重要的电影场景中,镜头都拍下了双胞胎紧紧牵手的画面,我以为他们会生死不离。但影片结尾,他们以牺牲自己的父亲来达到兄弟分开的目的。这么残忍的事情其实在不稳定的战争中似乎也不足为奇,父亲可以是养育之恩,但也可以只是一个身份,一个叫父亲的陌生人。对于最终兄弟俩的分开,而且有可能是永世分离,对于他们这么突然的决定,我想是为了在残酷的世界中生存下来,他们必须练习独立存活,抛弃亲情和依赖,让自己在这个世界里活下去的唯一方法是把自己变得比这个世界更加冷酷无情。其实,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无奈的母亲,一个无奈的父亲,还有一个无奈的老人……
人,性本善。
今年上海电影节的最后一部片,大光明看完《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拦擦头去上海影城了,刚刚好赶上。快九点开始放完要十一点了,时间不太好,好像只排了一场,但目测中等大小的厅是坐满了的。小说也算不上特别有名吧,但当时差不多身边的人都看了,高中理科班,很少有这种大家突然都抢着读一本书的时候,讨论的很热烈,第一次看到这么酷炫的小说,那种新奇感。听说拍电影了特别激动,网上又找不到,万万没想到能在大屏幕上看到。
想着要记点什么,因为考试周所以一直也没空写,今天补上。
“一切须属真实。我们所描述的是我们所看见的人、事,所听到、所做过的事。”
这,是全部“日记”的首要标准。尽管在读过后面两部小说后,我们也许要对“真实”二字打上大大的问号。Lucas和Claus,字母的组合是否意味着双胞胎不过是同一个人呢?真相在不断地被推翻被重构,暂且抛开复杂多变的叙述,把《恶童日记》当作可信任的叙事来看,毕竟这是一部电影,不能要求每一位观众都熟知前因后果,请先试着相信这个故事。
生活的主题是练习。练习饥饿、练习挨打、练习寒冷、练习辱骂、练习恐惧、练习冷漠、练习残忍。
只有这样才能强壮,才能活下去。活下去。
“恶童”是不是“恶”呢?要看从什么角度去评判。在世俗的逻辑里,他们的行为是无法被理解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宇宙的中心,不是可以任意践踏的蝼蚁浮游。在双胞胎的逻辑里,他们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即一种把感性的情感降到最低的理性,全然否认人性的尊严而把人等同于自然的物。神父不轨,所以理当被勒索;女仆戏弄饥饿的人,所以理当被毁容。他们为什么不愿随母亲离开外婆家?为什么故意害死父亲?
双胞胎用“练习”把自我与外界隔绝开来。我不接纳,因此我不能给予;我不给予,因此无以接纳。他们获得了在恶劣环境生存的资本,代价是让心和感官失灵。
“冷漠作为一种无感觉或缺乏感觉的状态,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对抗焦虑的手段。当一个人持续面对他无力应对的现实和精神困境时,他最后的防御手段就是最终连对困境的感觉也放弃了。”(罗梅洛《爱与意志》)
小兔子的母亲,一个聋哑人。她即不聋也不哑,却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到最后还是无法承受这残酷的一切,连这种生不如死的生活也不要了,乞求两兄弟帮她解脱。她只做到表面的冷漠,却做不到心的冷冻。
据说能在纳粹集中营里活下来的,都是“没感觉”的草木人,近于先秦道家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心斋”、“坐忘”。唯有如此才不至于绝望崩溃到疯掉。
里尔克说,“如果我的魔鬼离开我,恐怕我的天使也会逃走。”没有生命的原始动力——爱与恨交织到的不可分割的“魔鬼”,那么人性的美好也就不存在了,只剩下冷漠。人并不完美,但人的希望就在于那好的一部分能创造出什么。双胞胎的极端理性是可怕的,“理性不仅论证了利己的正当性,并且也赋予了利己一种在非理性的自然中不曾具有的力量:人类的自我意识是理性的结果,而这种自我意识能加剧人保存生命和扩张生命的冲动”(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也就在此时,和母亲离开不过增加让一切练习前功尽弃的可能,父亲不过是用来跨越地雷区的踏板,因为“保存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电影的摄影风格不花哨,写实干净,语言凝练。冰天雪地的东欧、厚厚的皮革、外婆做的看起来像呕吐物的食物、家里陈旧破败的器物都特别真实。两个男孩,眉眼清楚,是双胞胎又各有特点,算得上小帅哥了,各个方面都蛮符合小说的。外婆的家是普通平房,这跟我想的不太一样,想象中外婆家应该是那种堆满乱七八糟杂物,结构复杂,虽然狭小又五脏俱全,带阁楼地下室那种,类似巫婆居住的地方,有口大坩埚时刻泛着泡,煮着内容不明气味颜色都诡异的汤水。外婆也是神秘的、精明的,而不是眼前这个粗壮简单体格庞大的农村妇女。
对日记本身的表现很棒。看小说时只能自己脑补,但电影能把细节做得精致,涂涂改改的痕迹,连环动画似的小人打架。杀死的虫子标本看着恶心但效果不错。
不足之处大概是浮光掠影了些,小说里那种孩童语气的简洁是电影没办法体现的,只有大量旁白,又会造成电子有声书的感觉。小说的情绪和气势大大削弱了,显得只像个由片段拼凑出的奇特故事,而少了那种因无处不在的叙事口吻造成的情景感。
108分钟过得很快,比起现在动辄两三个小时的电影而言。这种电影看着不会让人开心,只会觉得闷闷的,像没下成雨的阴天,想哭又没有泪点。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两个懵懂的少年如同刚刚融化的铁水,社会这个模子把他们铸成一把尖刀,最终刺穿社会的身体。战争的残酷在于让人赤裸裸的接受赤裸裸的人性的鞭打。当我看到两个孩子在分离时把日记传来传去,我感动了。
前段时间刚刚看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张震也是一把尖刀,可惜这把尖刀的模子不是社会,社会不认识他,最终注定为社会所杀。
失败的最终是我们自己。
两个在战争年代的折磨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恶”源于“善”,即使对女仆的好感也不能阻碍对其人格的痛斥;烧了小白兔家的房子给予母女二人悲惨命运的解脱;尊重意愿帮助外婆安乐死,并为她入殓(其实还挺想专门探讨一下外婆这个人物的)。
在残酷的环境中,人人都只为能生存下去,兄弟二人并不喜欢痛苦、饥饿和寒冷,但是他们必须征服这些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他们看似做了许多打破伦理道德的事情、有过一些冷漠无情的言行,实则全然生活所逼迫、一切只为了能够坚强地活下去。
生活要求他们收敛住自己的感情和怜悯,生活要求他们适应命途多舛和蹉跎。母亲、外婆、父亲相继在眼前死去,影片想说这还不够,只有经受了底线的打击才能在那种动荡的年代完全地成长。最后,从未分开的兄弟俩头也不回地诀别,只留下遍地野草荒芜,空荡的天空中响彻着人生的凄凉。当彼此都经受了最后的历练,都在痛苦中成长得更加强大,还有什么能将他们打败,生离死别、悲惨屈辱通通变得一无是处。
不论是哪种人生,也许不会像影片中这般悲惨,却都会遭受着一次又一次底线的考验,不断历练着人的韧性。许多曾经无法接受的事情、行为、思想,都在惨痛无情的遭遇中一点一点地接受、习惯甚至利用和喜欢。有些触及底线的情况,也不得不被现实需要所屈服。如果想要使自己轻松地适应生活,就不得不使自己变得坚韧,忍受住痛苦才能够使人不断成长。说到底,也许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
战争使人扭曲,困境使人坚强。★★★★☆
我变坏只是为了适应这个“不坏就活不下去”的世界
恶童是狡诈生活的产物
另类反战。战争场面的虚写,不仅没有削弱故事,反而更加残酷。几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还有就是老奶奶的表演,不能再赞。
potato soup
一开始以为是一个狼外婆的故事,谁知道还是儿童青春片,那个女仆人给兄弟俩上了一堂性启蒙的课,小兔子在高潮中死去,狼外婆安乐死,母亲父亲都死在他们眼前,因为训练过,所以他们可以承担肉体精神上的痛苦,最后一堂课是兄弟二人分开,喜欢结尾的画面。电影真尼玛虐心。最好的学习是在生活里。三星半
很典型的歐洲電影,簡單,但每一個細節都意指存在的真相,具有振聾發聵的力量。要想在這個世界上存活,得能忍受痛苦,忍受飢餓,忍受別離,殺死親人,放棄愛的回憶。惡是這個世界的通行證,片子入木三分告訴這個真理。
外婆的冷漠只是对于母亲不孝的惩罚,终究还是抵不过亲情。。。
说实话,把我给看郁闷了!我要静静呆会~
11.1 过于致郁了。哪部战争电影不致郁呢。
没看过原著,影片的感觉就是以双胞胎视角看待战争和世界的,为了生存必须学会一切痛苦,肉体和精神上的,有些情节处理得非常冷酷,但也不乏人性光辉,如两位与鞋匠的故事。只是与父母在感情上的变化处理得有点突兀,感觉没多久就似乎能够脱离并利用他们了。总的来说很赞,两小哥又帅又会演,期待下部
看着好怕怕
倒不必带着道德评判去看,人性在特殊的环境中,从善到恶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事实演变。
在地狱,只有剥离人性才能生存。
#BIFF# 很忠实的文学改编电影,加入了手绘动画元素,Voice-over的段落控制得很节制。只是小说太强大了,电影总归还是略逊一筹(总是比不上自己脑补的那一部)。
记得是出国前买的小说,一直堆着没看,结果倒先看了电影。或许没有小说的先入为主更能够客观地欣赏电影。很冷静,为了生存,他们把自己从身体中抽离,从头到尾,每段对话都是毫无感情的,即便是母亲的告别。看完之后,才发现从头到尾,我全身都是冰凉的。或许这就是此片的极致。即便是悲痛,也是冷的。
对自己残忍,才能面对残忍的世界!
致大学毕业那会儿那段浑浑噩噩的日子!
好想看续集(但最好是换个人来拍)
苏联《自己去看》悲天悯人,德国《恶童日记》学会残忍,中国《三毛从军记》好死赖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