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霍夫曼先生

HD中字版

主演:丹尼尔·奥特伊,吉尔·勒卢什,莎拉·纪欧多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永别了霍夫曼先生 剧照 NO.1永别了霍夫曼先生 剧照 NO.2永别了霍夫曼先生 剧照 NO.3永别了霍夫曼先生 剧照 NO.4永别了霍夫曼先生 剧照 NO.5永别了霍夫曼先生 剧照 NO.6永别了霍夫曼先生 剧照 NO.13永别了霍夫曼先生 剧照 NO.14永别了霍夫曼先生 剧照 NO.15永别了霍夫曼先生 剧照 NO.16永别了霍夫曼先生 剧照 NO.17永别了霍夫曼先生 剧照 NO.18永别了霍夫曼先生 剧照 NO.19永别了霍夫曼先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社会阶级与秩序

电影讲述了二战时期的巴黎,一名犹太人珠宝店老板为了保护其店铺,将其托付给店员后准备出逃,却未出逃成功并遭到贪欲膨胀的店员囚禁的故事。

影片中,店员一开始还是很真诚地帮助珠宝店老板,但随着其发现珠宝店老板在当时局势下的弱势,就越来越变本加厉,并扭转了其与珠宝店老板的地位,利用珠宝店老板的设计才能来掩饰其不被认可的才能。

在人类社会中,阶级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人们总是会下意识判断别人与自己的地位差距,并受到阶级思想的控制去调整自己的姿态。当一个人意识到他人与自己的“不对等”时,就容易表现出压迫剥削者的倾向,尤其对于忽然取得权力的人而言。

影片最后,拿着珠宝店老板证件准备告发他的员工却被误认成珠宝店老板,获得了报应,其善良的妻子也放弃了他,并帮助珠宝店老板逃了出去。

影片有一个“正能量”的结局,然而现实并不总是如此。

作为一部以二战为历史背景的电影,本片以战争期间的平民生活为切入点,描写了混乱的社会秩序对人性善恶的挑战,有其独到之处。然而,本片对复杂的人性的深挖还是不够深入,人物塑造与故事剧情也都比较单薄简单。

 2 ) 抛开二战德国背景,咋觉得感情线像张艺谋的菊豆?

实在是在看了简介和评论之后才来看电影的,对电影大致走向有了解的前提下,觉得电影开头设计的特别好。几乎没有一个废镜头。片头第一个镜头就交代了背景,霍夫曼高超的珠宝技艺,存有玛瑙的地下室,门外开始张贴犹太人人口普查的广告。紧接着就是霍夫曼当机立断把家人送走,夫人的话,也许轮不到我们呢,表示了多数人的侥幸,也反衬了霍夫曼的机敏。这里面所有的细节都为后面开展了铺垫。 借种这种事,老外居然这么执着,有点过分了。至少别的外文片里没出现过,两个男人,包含一个是瘸子,一个女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还带有借种情节,瘸子的女人逐渐对借种人有了感情,总想起张艺谋的菊豆。中间穿插着对财富的渴望,善良的女主,贪婪的男主,放在德国人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之下,外部的压力让犹太人缩手缩脚了。 女主怀孕了,有一段瘸子偷听的细节,加上前面女主和霍夫曼逐渐谈话,加深了解,从一开始说快点到主动亲吻,虽然刚开始也说从没做过,但我觉得做了。毕竟瘸子已经被诊断无法生育了。 估计最后的结局应该是瘸子回来,继续掌管店铺,也可能被荣格杀掉毕竟瘸子珠宝技艺太低,没有可利用价值。

 3 ) 害人害己

2022.07.28

二战中不仅是纳粹德国公开洗劫犹太人钱财,在纳粹占领的法国,普通人也开始借机窥视犹太人的钱财,人类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犹太珠宝商约瑟夫·霍夫曼雇佣的店员弗朗索瓦·莫西尔就是这样一个见财起意,趁火打劫的小人。

霍夫曼招唤来店打工没多久的店员莫西尔,莫西尔以为要解雇他,害怕的哀求霍夫曼先生“我不能失去这份工作”,没想到却是好运降临。面对纳粹即将带来的危险,精明的霍夫曼先生演的这一出“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之计堪称完美,而且公平厚道,也给了有一技之长的莫西尔一个发财的机会。如果莫西尔按照协议去做,很快能走上发家致富之路,前途一片光明。

就这样莫西尔没花一分钱接管了霍夫曼珠宝店的生意和楼上全部的家产,一下子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新家有全套的家具,生活用品齐全,卧室比他家原来的公寓还大,在这个舒适的大房子里,莫西尔妻子布朗什感觉自己像小偷一样。在那张宽大柔软的席梦思床上霍夫曼夫妇生了三个孩子,这对于一直没有孩子的莫西尔夫妇来说是多么吉利的事。别人都是借你吉言,他们是借您吉“床”。一柜子的华丽服装让莫西尔妻子布朗什欣喜若狂。

霍夫曼先生的悄然归来,仿佛一盆冷水兜头浇在了喜悦中的莫西尔夫妇头上,来了个透心凉。还好,霍夫曼先生只是没上去火车,在这里呆一晚上,明天就走,而且莫西尔夫妇可以睡在主卧里,霍夫曼先生睡在孩子的房间里,协议进行执行,一切相安无事。就那么巧,第二天法国当局就展开了大搜查,莫西尔眼睁睁看着不断有犹太人被带走,听说送去德国做苦役,检查人员查看了莫西尔的证件和买卖合同后放行,霍夫曼珠宝店幸运的躲过一劫。霍夫曼先生却没有那么好运,被堵在了自己家里,暂时逃不出去了。这个时候的莫西尔还是很善良厚道的,冒险替霍夫曼先生去找蛇头,还差点挨了一刀,主动允许和安排霍夫曼先生躲在地下室里。可是却以危险为由拒绝了帮助霍夫曼先生寄出写给妻子的平安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睡在霍夫曼的床上,莫西尔妻子却一点反应没有,自知是自己的原因的莫西尔想出了一个大胆愚蠢的想法,请霍夫曼先生帮忙让自己的妻子怀上孩子,作为帮忙给霍夫曼妻子寄信的回报。于是就发生了一场“借种”的交易。一次不中,鬼迷心窍的莫西尔百般怂恿妻子继续进行,妻子都意识到“我们会迷失的,我不想失去你”,莫西尔坚持一意孤行,进行到底。贪欲使人在迷途中愈走愈远,最终走上不归路。

经常光顾珠宝店的德军荣格少校的爸爸也是个珠宝工匠,只是在慕尼黑。不过荣格少校带来很多德军军官光顾珠宝店,给莫西尔带来财源滚滚,也引起了周围邻居的侧目而视。霍夫曼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及时提醒他要格外小心“大家可能不一定都喜欢你的新客户”,莫西尔却拿藏匿和保护霍夫曼为推脱和借口。莫西尔的妻子布朗什头脑非常清醒,告诉霍夫曼“你不该给他这家店,以前我们一无所有,现在他什么都想要”。她建议霍夫曼继续给妻子写信,履行协议,以免引起莫西尔的怀疑,至于是否真的做了,只有她们俩人心知肚明。莫西尔的妻子是个很有正义感的女人,她拒绝参加荣格少校邀请的豪华宴会,莫西尔只好一个人去了。一只皮球掉进了地下室,面对上门索要皮球的德军,莫西尔差点脱口而出,幸亏妻子及时赶到,才化险为夷,不过莫西尔的差点告密让妻子很失望。贪欲让莫西尔渐渐的丧失了人的基本良知,滑向罪恶的深渊,霍夫曼先生危险了。

霍夫曼设计的蝴蝶胸针深受德国人喜欢,很快告罄,莫西尔首次设计的系列胸针得不到荣格少校未婚妻的认可,少校对他的大失水准也很失望。少校哪里知道,之前那些精美的胸针根本不是莫西尔做的。莫西尔无奈只能再来找霍夫曼,心知肚明的霍夫曼拒绝为德国人工作,莫西尔又用霍夫曼孩子来要挟,霍夫曼被迫答应,付给霍夫曼的工钱和他之前给莫西尔的一样。莫西尔的这种主仆关系置换让霍夫曼心寒。霍夫曼制作的老系列胸针再次得到荣格少校的赞赏,少校给了莫西尔一大盒子品质上乘旧宝石让他制作,不要钱,还货源充足,来路彼此心知肚明,每一次莫西尔去纳粹总部拿货回来,在半路上都把那些旧宝石盒处理掉。就这样莫西尔珠宝店成了纳粹罪恶的代工厂。

布朗什在地下室逗留的时间越来越长,随着交流的增多两个人越来越亲密无间,布朗什是个正直、善良、单纯,与心向善的女人,霍夫曼鼓励她学习打字,实现自己的儿时梦想。莫西尔被荣格少校邀请参加各种应酬活动,常常喝的酩酊大醉回家,夫妻俩越来越隔膜冷淡。例行房事都成了“强迫”。莫西尔看到犹太人开的店铺都已经关门,人去楼空,周围的气氛越来越恐怖。莫西尔不顾霍夫曼的反对,强行把他反锁在了地下室,还趁机拿走了他的身份证。霍夫曼终于从莫西尔拿来的珠宝中发现了端倪,偷犹太人的东西让霍夫曼异常愤怒,他狠狠打了莫西尔一个耳光。

布朗什从壁炉里发现了没有被烧尽的信,原来霍夫曼先生给妻子的信和钱根本就没有被寄出,面对事情败露,莫西尔咆哮如雷,布朗什彻底伤心绝望。于是告知了仍然坚持给妻子写信的霍夫曼。愤怒绝望的霍夫曼决定变被动为主动,绝地反击。正在店里欣赏新品的荣格少校突然发现地下室里出来一个人,熟练的穿上工作服,做到工作台前工作,少校全明白了,莫西尔就是个冒牌货,真正的精工巧匠是这位先生,少校也应该猜到了这位老工匠的真实身份,因此没有询问他的名字,少校看破不说破,不过对莫西尔一语双关“您应该小心点,有一天这位先生会占据你的位置”,临上车又提醒莫西尔“你还有运气,但运气就像战争一样,不会长久的”。

面对惊恐愤怒的莫西尔,霍夫曼平静的说“你看,之前害怕的是我,现在轮到你了”。莫西尔失控的一把把霍夫曼推下地下室的楼梯,锁上地下室的门,独自去寄举报信和偷卖霍夫曼的那幅名画。回来走到离家不远的地方,被法国警察拦着检查证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从莫西尔身上拿出来的身份证照片是他,名字是约瑟夫·霍夫曼。原来莫西尔自作聪明,为了卖画,把霍夫曼的身份证照片换成自己的,画是顺利出手了,自己却被警察当成犹太人霍夫曼,急的莫西尔高声呼叫妻子,目睹了丈夫一系列作恶的妻子无动于衷的看着丈夫被警察带走。莫西尔这才叫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也算是因果报应吧。

布朗什放走了霍夫曼,霍夫曼先生持莫西尔的身份证找到了妻儿,全家团圆。布朗什试图救出丈夫莫西尔未果,她将独自面对未来的日子。结局是戏剧性的皆大欢喜,但是令人深思。在这部电影里,人性美好和丑恶的两面都被充分的展示出来。都说不要试图考验人性,可是现实很残酷,偏偏就考验了一把剧中每个人的人性。让观众感受了一把人间冷暖,世态炎凉。

 4 ) 小人物视角下的二战一隅

这是个懦弱到有些可笑的男人,他甚至连担当的勇气都没有,自以为保护了妻子,保护了霍夫曼先生,自以为肩负了天大的风险,自欺欺人的觉得发战争横财是弥补了他所失去的一切,然而事实是什么呢?贪婪,无尽的贪婪。

他获得了珠宝商店,但他却为此失去了弥足珍贵的良知。

当出现那张招贴报,我就知道这又是一部有关犹太人与二战的电影,有时我会在脑中闪出一瞬间的厌恶,怎么又来了,对于宣传,犹太人确实有一套,可以每年都拿出许多电影,并且试图改变年轻人们的认知。就像美国电影的所作所为一样,当我看到一篇报道关于采访欧洲街头的年轻人,问他们一个问题,二战中苏联红军对欧洲战场的贡献大,还是美军贡献大时,很多人回答是美军。就是这样,舆论的话语权一旦失去,是巨大的灾难。

我要自己打破以上的说辞,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位不能使自己心爱妻子怀孕的丈夫形象在我眼前活了起来,他想了个让我觉得有些变态的点子,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的用意在什么地方,但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铺垫,好像也没有展开主要的叙事方向。

人性的贪婪在珠宝面前被无限放大,而德不配位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掌握了权力之人,如果不能抗拒诱惑,那么他也定将不会走远。大道至简,民心才是权力的来源,失去民心也就失去了权力根植的土壤,那么这样的政权还如何来稳固?在一整个疯魔的社会环境下,很难保持独立的自主意识,当所有人都担惊受怕某一天会突然离开这个世界,还挣扎在饥饿中。又如何释放创造力与想象的翅膀?由此可知,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必然只会在生存线之下苦苦求生,而发达国家利用霸权,肆意封锁,穷兵黩武,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地享受一切。那么价值回归后,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消费主义的毒害会有多深。

本篇结局反转,有些圣母婊,非常不合理的角度,有些捉摸不透导演的想法,可能是想来个点睛之笔,但这样的点题,有点匪夷所思,真的是为了点题,而点题了。这部电影在我眼里并不做好,虽然中篇我对其有所改观,但这个结尾还是打回了原形。

 5 ) 跛足者梅西埃

梅西埃夫妇一直没能有孩子,但医生出具的相关检验报告并不包含梅先生的身体情况。

这里背后隐去的情节是:梅先生只让老婆去检查。而且,非常有可能的是,当他首先怀疑问题是出在妻子那边时,妻子虽觉也许不妥,但仍隐忍着接受了。

谁知道医生看着梅太的检查报告说:太太您都是正常的。

于是夫妇俩一起走出了诊所,梅先生根据排中律说:“一定是我的问题”。

这句话放在局部来看,是关于不孕不育的理,但若是放到全片来理解,它是整个故事的理。电影刚开始不久,电影就让梅西埃无意中说出了自己的本质,尽管他此时对这话的真确涵义还不明了。

这种昧于自身命运的人,让人想起背负着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当他解开斯芬克斯之谜时,表面上他是个特别了解“人”的人(他解开了“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答案是“人”),但其实他了解的只是抽象的、一般的人,却对自己这具体的“个人”一无所知。

更进一步地,电影在开头以更晦涩的方式首次介绍了梅西埃的命运:一个男人,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一路朝着镜头走来,这里采取了较低的机位,贴这地面,好让我们在看到这个男人的脸之前先看到他的脚,这正是梅西埃的脚,特写给的细节让观众们看到并意识到这是一位脚有残疾的人。

而“跛足”,正是“俄狄浦斯”这个名字作为词语的含义。

因此,可以说我们从《永别了,霍夫曼先生》中看到的故事,是一位不知道自己正朝着可怕命运一路走去的现代俄狄浦斯的故事,如果还考虑到这个男人在伦理上所犯的禁忌,那他与娶母亲伊俄卡斯忒为妻的俄狄浦斯王更可以说是何其相似!

如果说还有一点重要的不同,那就是梅西埃先生是不育的——而可怕的命运还让俄狄浦斯跟母亲生了好多孩子,但同样地,这里的不育仍具有解释的必要:从故事的陆续发展来看,梅西埃先生事实上是能够生育的,但他仍然是不育的——更深刻的不育在于他的作品是缺乏魅力的。这重大的不育是具有根本性的“没有作品”,它对梅西埃先生的打击,比他生理上的不育对他的打击还要大。

可怜的梅西埃先生,因为无知——无知于局限与命运,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他非但把自己身上本来就有的那点值得被人信任的正派外表都糟蹋的一点不剩,他还差点把自己的“乖老婆”送了人——或者在他来看,乖老婆早已送了人——并且,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梅西埃至死都不会相信,那个竟然弃自己于不顾的女人,布朗什,她的肚子里怀的竟然是自己的种。

唉,梅西埃!愿神……怜悯你。

 6 ) 另一个版本的《最后一班地铁》

同样是德军占领下的巴黎,同样是蒙马特高地上的三人恩怨,甚至地窖里同样藏着个犹太老板..《永别了,霍夫曼先生》里这些似曾相识的元素,都让人联想到特吕弗的名作《最后一班地铁》。身份的互换,人性的沉沦,《永别了,霍夫曼先生》无疑是在向前辈致敬,但在悲剧之外又拍出了不一样的反转,最后毅然绽放的,还是难能可贵的女性光芒。 从《辛德勒的名单》到《安妮日记》,二战期间遭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大部分都人财两空,即便从巴黎逃到了维希政府管辖的“自由区”,仍很有可能也会被抓入集中营。影片最后貌似给了一个家人团圆的美好结局,但联想到片名是“永别了,霍夫曼先生(Adieu Monsieur Haffmann)”,而非“再见了,霍夫曼先生(Au revoir Monsieur Haffmann)”,丹尼尔·奥托耶饰演的犹太珠宝店老板霍夫曼,很可能没有熬到巴黎解放,向曾经的伙计弗朗索瓦要回自己的店铺,这最终还是一个悲剧。 同蒙马特剧院的老板卢卡斯一样,1941年纳粹占领下的巴黎,珠宝店老板霍夫曼也没能逃出“占领区”,只能屈身于自家店铺的地窖里,在德军的严格盘查和搜捕中慌慌终日。《永别了,霍夫曼先生》绝大多数场景发生在室内,情节推动多靠对话,给人以浓重的舞台感,自始至终都围绕着三位主角的视角,考验着他们的演技。毕竟,这部影片改编自让-菲利普·达盖尔的同名戏剧,原作曾于2018年拿下多项法国戏剧界最高荣誉“莫里哀奖”,而达盖尔的好友弗雷德·卡瓦耶因为太爱这出戏了,忍不住拿来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卡瓦耶在电影版中增加了弗朗索瓦的戏份,采用了特制的变形镜头,在封闭拍摄中营造出一种“亲密者之间的惊悚感”,譬如皮球从排水口滚入地窖,德国兵上门找球那出戏,眼见着语言不通渐渐积累矛盾,着实让人为霍夫曼先生捏了一把汗。影片原本计划2020年初就杀青,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拍摄进度,现实中的恐慌情绪和社交禁令,又意外的同当年纳粹搜捕犹太人的肃杀气氛相吻合,眼前那空荡荡的蒙马特街道,仿佛是历史重现,连几位主演都有一种穿越感。 戛纳影帝丹尼尔·奥托耶大半辈子都在饰演善良、正直的角色,到了老年就成了《咪咪流浪记》里的老爷爷,而这一次的霍夫曼先生,除了甘受莫名的“屈辱”,还保留了老一辈“导师”才有的尊严感。作为一个“精明的犹太人”,霍夫曼本来盘算得挺好,把店铺假装“卖给”伙计弗朗索瓦,等战争结束后再回来,并给予弗朗索瓦适当的补偿。可就像弗朗索瓦妻子布朗什所说:“以前我们一无所有,现在他什么都想要”,人性会随着身份、地位悄然变化,经不起欲望的考验。比妻子晚了一步,没来得及逃出巴黎的霍夫曼,不仅反过来成了弗朗索瓦的伙计,还不得不成为一匹圈养的“种马”。这是影片最具讽刺意味,也让人感到荒诞的情节,常年不育的弗朗索瓦,为了让梅西尔家“有后”,居然胁迫霍夫曼和妻子交媾,这种主动“喜当爹”的脑回路,不仅妻子和霍夫曼难以理解,就连浪漫如法国人也感到诧异——真喜欢孩子,也可以去孤儿院领养一个,何必这般“委屈”自己?但如果从戏剧角度来思考,这正是弗朗索瓦人性扭曲的起点,自卑的伙计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真正留住霍夫曼的财产所有权,为自己的贪婪找到一个勉强可以自我安慰的借口,而最终牺牲的,只是妻子布朗什的情感和尊严。 还记得九十年代有部情节相似的影片《借种》,同样也是暴露了男人的自私和怯懦,最后同样由女性来独自承担。好在纪欧多饰演的布朗什女性意识觉醒得早,霍夫曼也的确是一名正直的长辈,这段显得狗血的“借种”一幕并没有真正发生过,反而是从霍夫曼寄给妻子的信中,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而反观曾经敬爱的丈夫,已越来越沦为卑劣的小人。勒吉尔·勒鲁什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看似憨厚的弗朗索瓦,自从成为店铺老板,搭上了纳粹军官后,心态一路变化,原本压在心底的贪欲,以及手艺不精的自卑,掩盖了对霍夫曼先生的感激之情,最终做出了肮胀的决定。卡瓦耶的电影剧本里,比戏剧更加突出了弗朗索瓦的心路,按照真实的历史,当年那些盘下犹太资产的法国人,最后也大都占为己有,即便算不上是“法奸(collaborateur)”,也是这场人类悲剧的告密者和帮凶。 自始至终,弗朗索瓦从未寄出过霍夫曼的信,最后却向德国人寄出了举报信,这都是因为不甘屈辱的霍夫曼做出了一个勇敢的举动:主动走出地窖,在德军少校面前不卑不亢的坐下来。这意外反转的一幕,带给当事人和观众的冲击感,堪比《寄生虫》里那个神秘的男人,同时又承载着历史的悲壮和残酷——犹太人已经没有了生命,但他们还有尊严,还有钻石般的道德感留存于世。这是整部影片最具象征意义的高潮,相比之下,最后一个反转,弗朗索瓦冒充霍夫曼去卖画的操作,虽然呼应了之前的身份互换,但在节奏上显得有些仓促,更多是满足一种朴素的民间情感——好人有好报,投靠德国佬的人,没有好下场。 在两位演技派老戏骨面前,莎拉·纪欧多反而是全片最具弧光,也最让人越看越爱的“宝藏角色”。就像电影海报里的布局,站在后景,位于奥托耶和勒鲁什之间的纪欧多,一开始似乎只是个不重要的“工具人”,其饰演的布朗什是那么纤弱,在洗衣房打工的她,连日常说话都是怯怯的,完全就是那种跟着丈夫来巴黎落脚的外省女人。但布朗什拥有最可贵的道德观和同情心,明白不劳而获的幸运“像战争一样不能长久”,尤其是看到曾经深爱的丈夫,在虚荣和占有欲下变得如此卑劣、丑恶时,毅然选择了正义的一边,这份深明大义的勇气和胆识,比《最后一班地铁》里的德纳芙更令人肃然起敬。从拒绝德国人到拒绝丈夫,电影中的布朗什看似温柔顺从,却能在关键时刻摆脱社会属性和家庭属性,追求自己的独立意识,跳出“男性纽带”的功能,这在那个年代的女性之中,实在是值得万分的钦佩。 Luc

 短评

自始至终,弗朗索瓦从未寄出过霍夫曼的信,最后却向德国人寄出了举报信,这都是因为不甘屈辱的霍夫曼做出了一个勇敢的举动:主动走出地窖,在德军少校面前不卑不亢地坐下来。这意外反转的一幕,堪比《寄生虫》里那个神秘的男人,同时又承载着历史的悲壮和残酷——犹太人已经没有了生命,但他们还有尊严,还有钻石般的道德感留存于世。这是整部影片最具象征意义的高潮。相比之下,最后一个反转,弗朗索瓦冒充霍夫曼去卖画的操作,虽然呼应了之前的身份互换,但在节奏上却显得仓促,更多是为满足一种朴素的民间情感——好人有好报,投靠德国佬的人,没有好下场。从拒绝德国人到拒绝丈夫,电影中的布朗什看似温柔顺从,却能在关键时刻摆脱社会属性和家庭属性,追求自己的独立意识,跳出“男性纽带”的功能。这在那个年代的女性之中,实在是值得钦佩的。

8分钟前
  • 艾玛达西大猫猫
  • 推荐

喜欢二战片。

13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舞台剧质感。。。

17分钟前
  • 水水
  • 还行

7分。细火慢炖中,把人性和道德里的对立面缓缓渲染成色。与撒旦共舞,与作恶同行。自私自利的因,注定结出作茧自缚的果。同时诠释了感恩这个词是多么的厚重。

20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战争期间的宝石照样可以雕琢,但人性却不一定经得起

24分钟前
  • 男高音书法家
  • 力荐

运气就像战争 不会持续太久 善恶终有报。

25分钟前
  • Dublin苍穹下
  • 推荐

底层穷人的局限性,往往翻身掌握局面之后,内心长期被压抑的不平就会变得更加的索求无度。所有的剧情基本都围绕着珠宝店内三人展开,对人性的描写很真实。三星半

26分钟前
  • RICK_小锋
  • 还行

战争小品故事,转折有意思,但给每个角色个人表现的空间都不大。

28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人性是禁不住考验的,面对危机时刻,面对巨大利益的诱惑,人性的本质才会显露。一爿小铺子,一对夫妻,一个落难的小老板,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挑战与考验。

31分钟前
  • babudo
  • 推荐

別具一格,瑕不掩瑜

36分钟前
  • Février
  • 力荐

剧本太优秀,考验人性的时代

38分钟前
  • tonight
  • 推荐

还以为又是一部辛德勒的名单,没想到是一场讲述人性之恶如何在财富里发酵的故事,有些人忠厚善良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善良,只是一直被压迫着没有伸展的机会,好运气和战争一样,不会长久。

39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这是一部以二战时的法国巴黎为背景的影片,整个场景几乎都在小小的珠宝店(包括楼上公寓与地下室),聚焦于犹太人与法国人之间的关系,实则展现的是人性。贫穷的人一旦拥有了财富,就会兴起更多的念头,拥有更多的想法。不过,正如剧中纳粹军官所言,人的好运气总会耗尽。影片叙述角度很新颖,情节也很饱满,观赏性不错。

40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喜欢这种文火慢炖的情节,述说小人物的故事,反映了大时代的悲伤。人性的贪婪不能低估,但人性的闪耀也依然存在。

42分钟前
  • 小小惑
  • 推荐

Sara Giraudeau这个角色真是太内在闪耀了。

45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果然这世界还是女人最可靠

48分钟前
  • 无人生还
  • 推荐

借精生子作为筹码的脑回路实在有点扯……妻子和老店主的互动有点寡淡

50分钟前
  • matchbox
  • 还行

你不该给他这家店,以前我们一无所有,现在他什么都想要

53分钟前
  • 托腮
  • 推荐

好片子…情节设计的很好,编剧很会讲故事,二战背景下的法国,一个非常尴尬的国家,发生的这么一个故事,人性,角色对调,前后三次对调非常有意思…

56分钟前
  • buffoon
  • 推荐

让我们赞美伟大的女性,患难见真情。(两位男主都是我特别喜欢的法国演员

58分钟前
  • peipako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