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粤语《小Q》上映时,身为广东人的我迅速奉上电影票钱!
我不仅支持粤语文化的推广发展,更欢迎好的电影作品打破文化和地域的限制,通过接地气的改编,以崭新又不失原味的面貌来到我们面前。
主演任达华和小Q都配合得很好,听着熟悉的粤语配音,我很快就投入到电影当中。
《小Q》不以催泪为噱头,只以人与狗狗之间的情感交融为叙事主旨,从而深度刻画关注关爱盲人身心、盲人与导盲犬的生活需求;所以在观影时,其中3处情节让我既感动又揪痛:
01、主人公把小Q带到公园放它离开,他说“我没得选择,但是你有”,然而小Q虽然在他的怒喝下跑开了,但暖心又极通人性的它,最后还是乖乖地跟在他身后;
02、主人公决意自杀时,故意横穿马路,幸得机智敏捷的小Q扑过去将他推开,才使得他在车祸中保住性命,并让主人公从此觉悟,不再愤世嫉俗地度日,成为主人公的人生转折点;
03、尾声时,小Q已经又老又病,却依然不忘自己的使命;在好不容易等到主人公回来后,它依然坚持继续身为导盲犬的工作。
电影所传达出的人文关怀和治愈感性部分可圈可点,共情部分处理得不错,人和狗狗的感情深刻且令人动容,让大部分观众都潸然落泪。
那么电影就十全十美了吗?当然还有一些需要改善和可进步的空间。所以接下来,我就和大家一起探讨,关于电影中美中不足的部分。
首先,从电影的第一声“小Q”开始,母胎粤语的本人听了之后,十分明显的感受就是觉得拗口。
因为在粤语口语表达中,称呼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宠物,都不会用“小”这个字。通常我们会叫“Q仔、QQ、阿Q”等这样的称呼,这样才是比较接地气的粤语说法。
如果别人的名字就是“李小明”此类,那我们一般会叫“阿明”,很少会叫“小明”,不然就称呼全名。
其次,电影中所展示出来的场景,无论是马路街道、寄养家庭、主人公住宅还是公园,都太乌托邦了。
不止室内空间大,而且人少车少。只有在小Q机灵救主那一段,才看到马路上,为情节需求而出现的数辆车和路人。
还有小Q被赶出大楼那一幕,其真实情况是:孤身的它很肯能在半夜就被别人掳走。所以这一桥段沿用日版的《导盲犬小Q》是不够接地气的,因为人文素养和社会措施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还有,电影中只描绘主人公与小Q这一对盲人和导盲犬组合,缺乏面向其他盲人和导盲犬的表现;而且由于主人公的经济实力好,又有人脉,所以导盲犬协会的人员,才优先配了导盲犬给他(电影中有这个台词出现)。
所以以上2点,都模糊了真实的一面,让观众想象不出一般人使用导盲犬的可能性和机会,这一方面显得狭隘。
01:
导盲犬是工作犬,在寄养家庭学会“社会生活”后,在它们1岁到1岁半时是要回到训练中心,由训练员开始安排训练,这时的它们需要培养“工作状态”,是不会再回到寄养家庭。
所以电影中表现由寄养家庭的主人来训练小Q,在通过考试后,还能再回到寄养家庭中,这一情节缺乏考量,而且也没体现出导盲犬的专业性,只是体现小女孩和小Q难舍难分的情感,为后来小Q再次回到寄养家庭生活,做一个感情外露的铺垫。
02:
在电影中,训练导盲犬,与训练员协助人狗配对磨合的部分,都表现得太过简单、不够深入,没体现出成为导盲犬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对比日版的《导盲犬小Q》就解释得很清楚,有不少在训练基地的情节,还有训练员带导盲犬上街认识障碍物的过程,普及导盲犬完成训练的全过程;而且在盲人和导盲犬的磨合期也是在训练基地完成的,一直到他们的训练达标后才可离开,而不是把导盲犬直接送到住到主人家里。
03:
导盲犬协会的工作人员没有体现出足够的人文情怀,他们明明是为残障人士服务,但是对脾气暴躁的主人公就缺乏耐心和同理心;不愿意配导盲犬给他,几个人在会议里讨伐主人公,并决定要收回小Q。
这一段的感情冲突表现得有几分本末倒置的意思,他们仿佛重视狗多于人,却又没解决人狗相处的核心问题,只是为了体现工作人员爱护导盲犬的一面。
角色职业
港版主人公的职业,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西式蛋糕师傅,其实这个职业设定,对于电影故事的推进欠缺力度,也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也缺乏香港特色。
日版渡边先生的职业,则是从事与盲人相关的工作,一边协助其他盲人学习打字,一边为盲人申请政府福利;从侧面表现出渡边先生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一面,传达了良好的精神世界。
配乐
在电影里,配乐是给画面插上翅膀的点睛之笔,因为它是随着剧情和感亲深入发展时,在听觉方面给予抚慰的精髓所在。
所以恰当的配乐,往往能为画面增色加分,并且成为观众的记忆点,从而让更多人喜欢这部电影。反之,如果配到不适合的音乐,虽然也能成为观众的记忆点——却是哭笑不得的记忆点。
所以,当我在《小Q》中听到《你是我的眼》时,我真的瞬间出戏了。不是说这首歌不好,而是出现在这种人与狗狗相依为命,忠犬治愈人心的情节和画面里,激昂的歌调表达不出小Q含蓄无言的情感,更描绘不出跨越种族,相互扶持的细腻深情。
而日版中的配乐以充满节奏感的纯音乐为主:当小Q还小的时候,配乐就会符合小Q的童真与顽皮;当小Q离开寄养家庭时,分别的配乐是轻柔伤感的;当小Q与渡边先生磨合时,配乐是轻快诙谐的。
情感层次
主人公在盲之前就已经是个不太好相处的人,他对己对人的要求都很高,所以身边的人不容易理解和接纳他;长期孤独、自我的他,在盲了之后变本加厉地挑剔暴躁,执拗又自怨自艾,非常抗拒小Q。
而且电影里只有小Q表现出对主人公的亲近,只有它在不断付出和坚持,而主人公则一直剧烈暴躁地反抗,前期甚至对小Q举止粗暴,态度没有软化、接纳的痕迹。
在情节上,无论是训练上街还是感情交流,一人一狗都没有培养期和过渡期。
就连表现他们感情的转折处,也只有小Q在车祸中救了主人公这一段;接着主人公幡然醒悟,他与小Q的感情就一日千里了,出来了大段相处融洽,相互依偎的情节,以光速来形容也不为过,缺乏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
在日版中,渡边先生先是抗拒小Q,然后在训练员的劝导和指导下,慢慢掌握和小Q相处的方式;而他自己从不待见小Q,到后来允许它进屋睡觉,再到和其他盲友、同事炫耀小Q的聪明。这情感是有迹可寻的,是连贯真实的。
两者对比起来:
日版的感情表现得更为丰富、细腻有层次,感情都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必然发生的。
港版的感情表现以冲突为主要表达方式,大起大落,以生离死别后的思念为最美记忆。
详略不当
就如前面所说,主人公和小Q的情感发展太过快速,过渡部分没有处理好,比较跳跃。
而且感情融洽后,又花了过多的时长去描绘他们的美好生活,有点太梦幻、拖沓,显得是为演而演;尤其还安排“狗肉节”做强烈冲突,小Q被偷狗贩掳走又幸运被找回,这段情节有种强行加戏煽情,强行加深主人公和小Q感情的套路感。
日版则重在表达故事,很仔细地描写了小Q成为导盲犬的一生,从出生、训练、工作、陪伴到死亡,叙事均匀。而且适量地加入了关于其它盲人和导盲犬相处的情节,还有其他人对导盲犬的态度,比较全方位表达人文素养。
宣传导盲犬
电影除了传达人与动物相处的情感,体现人文情怀,更多的意图是想宣传导盲犬,同时想让更多的人关注盲人和方便他们的生活。
在港版上,宣传主要体现在主人公带小Q出国旅行,让导盲犬(工作犬)上飞机、坐地铁等,主要表现在公共场所方面;让观众知道这不是什么VIP特权,而人文关怀的服务。
在日版上,宣传导盲犬主要表现在学校给学生普及知识,让学生亲眼观看导盲犬是如何工作的,就算身边掌声如雷,导盲犬也是工作状态中,不惊慌也不兴奋。
两部电影在宣传导盲犬这部分,都是升华之笔,延伸并丰富了电影的意义——不只是单纯的娱乐和治愈,更深刻地发扬人文精神,促使大家关注盲人、残障人士的生活。
结尾处,最催泪的一幕,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幕:重病的小Q,坚持为主人公执行最后一次导盲任务,富有仪式感地告别它的工作生涯,完美地诠释了“一条狗的使命”;
随着主人公一句“你可以收工喇”,再次把观众的情绪一下拔高,这一部分的情感渲染和情境表达,人与狗的相互拥抱,既深情又沉痛,比日版的娓娓道来更令人动容。
电影虽然说着他们圆满又遗憾的人生,却也提醒我们珍惜和充实的自己人生。
《小Q》的口碑不错,虽然尚有不足之处,但也算瑕不掩瑜;毕竟没有完美的作品,只有更好的作品,在可成长的空间里,希望这一类电影能越拍越好。
文 / 董小琳
上一次在电影院里哭得泣不成声,还是去年看《小偷家族》的时候。
这一年来,每天在家庭、职场间疲于奔命。似陀螺的我,既没有心情,也没有能力,安静下来,感受内心的澎湃起伏。
感动,已然成了现实生活中,最遥远的奢侈品。
然而,这个秋天,一个“盲人与狗”的故事,终结了我的麻木。
这就是改编自感动了亚洲3亿读者的《再见了,可鲁》的最新影片——《小Q》。
看评论说,这部片子更适合养过宠物的人;还有人说,影帝任达华演绎的盲人,特别有代入感。
可我一个耳聪目明,从没养过狗狗的家庭主妇,怎么也会如此感同身受,哭到哽咽呢?
回到家收拾好情绪的我,对影片中的情节一直念念不忘。
再三回顾后,我终于发现了“感动”背后的奥秘。
那就是,困境人生中的——希望。
所有关系的开始,都不会一帆风顺。
尤其当天才糕点师李宝庭,突然遭遇眼疾,还被人强塞了一只导盲犬,帮他打理生活。
从心理到行动,李先生拒绝得很彻底。
而从小就接受了导盲训练的小Q,则一心认定了,眼前的这个人,就是要追随一生的主人。
一方冷似冰山,一方暖似骄阳。
两下碰撞,会出现怎样的化学反应?
【第一次抛弃:坚决不接受】
影片刚开始,编剧设计了一段“幼年小Q与李宝庭”的偶遇。即使怀中的小Q不是导盲犬;即使当时的李先生,刚刚病发。但从他的脸上,已经看到了深深的厌恶。
于是,当训练有素的小Q再次出现在完全失明的李宝庭面前时,对方从表情到动作,没有一丝一毫的回应。就像是一座冰冷的雕塑,让观者心生寒意,也不禁为小Q的未来,捏着一把汗。
“我怎么了?!我不需要人帮!”
一次好意的帮助,终于彻底点燃了李先生的怒意,小Q被不由分说地赶到了大街上。
大雨倾盆,小Q躲在车下,望着主人家的窗口,整整一晚。
有好心人要收留、喂食给它,却都被拒绝。
是小Q不饿、不冷吗?
其实,这是导盲犬的一条准则,那就是:不允许接近路人,以及接受他们的食物。
作为人类,尚且无法自律到这种程度,身为动物的狗狗,怎会如此坚守?
看不见的李先生,也不是真的雕塑。这一次,他被小Q的坚持暖到了。
可失明的打击,仍在继续……
【第二次抛弃:放弃自己】
对于事业,李宝庭始终认为:好厨师的五官,一定要敏锐,一样都不能少!
而偏偏自己失去了最重要的——视觉。
于是,他将自己封闭了起来,对亲人暴躁,对徒弟苛刻。
“这么简单都做不到?都倒掉重做!”“这就是为什么你(妹妹)成不了我!”
而最怕听到的评价,却总在不经意间,飘入耳朵。
“这家主厨的眼睛好像有问题了。蛋糕还能好吃吗?”“徒弟们已经在按照你的指点做,但他们毕竟不是你,不能做出你心里的标准。”
这简直是命运在和自己开一个天大的玩笑!
李宝庭从如日中天的云端,一脚跌落。然后一直在下坠、下坠……不知道,还有多远的路,才能落到谷底。
绝望,完全占据了他的心。
“你还有的选,我没有。”
在公园的长椅旁,他要还小Q自由,没有成功。
临时改变了路线,一句“你在这里等我”……随后,他只身一人走进了车水马龙……
导盲犬的第二条准则:时刻以保护主人安危为第一要务。
发现主人有危险,小Q纵身一跳,挡在了来不及刹车的车辆与李宝庭之间。
忠犬再一次用行动,温暖了人类。
而李先生的厌世,在濒死的那一刻,也被治愈了。
【第三次“抛弃”:一人一狗,隔海牵挂】
打开心扉的李宝庭,变了。变得能坦然接受“看不见”的新生活了。
他甚至答应了,几年来一直拒绝的邀请,带着小Q去给师父贺寿。
结果谁想,半途遇到狗贩子,小Q被抓走了!
蹒跚的脚步,凌乱的狗笼,焦急的呼唤,混战的人群……各种危险杂糅在一起,将一人、一狗的友情推向了高潮。
你推我逃离死亡,我为你勇闯贼窝,从此我们便是生死之交,再难分开!
随后,李宝庭原本绝望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徒弟们越来越精进,生意越来越好。他也出了书,接受了专访……甚至,比失明前的日子更丰富、更充实。
然而,世事难料。
大师的身体再次亮起红灯,当街晕倒的他,需要到美国接受治疗。
“我和协会争论了好多次,他们怎么也不让我带你去。”“我答应你,就去半年,最多九个月,我一定回来接你。”“你等我。”
像极了恋人之间的告别,却更深更痛。
小Q回到了寄养家庭。然后每天在与李一起玩耍的长椅旁,等着他。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直等到自己再也无法自由走动:它老了,得了白血病。
那最后这人、这狗重逢了吗?
这段影片,我想你肯定不愿错过,就先不剧透了。
人的一生,大概会遇到2种重大改变——
一种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比如,与心爱之人走入婚姻,跳槽到新公司,孕育下一代。
还有一种,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却还无法拒绝、无法回避的改变。
比如,剧中李宝庭的眼疾。再或者,合作伙伴、情侣的背叛,大裁员中的被迫失业……等等。
谁都不想成为后者,可谁也无法躲避这种命运的玩笑。
不得不承认,李宝庭是幸运的,他有暖至心田的小Q,陪他走出阴霾。
可是,据统计,我国正在服役的导盲犬数量,尚不足200只。而全国的视障人士,却有近1700万人。
单就眼疾来说,都无法指望人人能遇到小Q,更何况还有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
那么,面对猝不及防的“命运玩笑”,我们该怎么做呢?
“积极乐观、不放弃”这些鸡汤,你大概听得耳朵都长茧了。
所以今天,我们不聊虚的,就从小Q这里学习:如何做自己的小Q?
1、不躲避、不放大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球的恐怖袭击,导致近3000名普通民众遇难。2015年1月29日,马来西亚民航局宣布,马航MH370航班失事,机上23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每次看到这些负面报道,我虽心有悲悯,但总感觉离自己很远。远到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忽略。
这不是说我没有同情心,而是人类意识中的一种天然假设:这个世界是安全可控的。
然而,意外在到来之前,并不会和谁打招呼。
这就导致了“一夜之间,天塌下来了”的心理落差。从而让我们在真实困境面前,又严重低估了自己对创伤的适应力。
一件事,从零瞬间变成无限大,搁谁也受不了。
而片中的小Q,却能做到应对自如。
一只被人类圈养的狗狗,它的生活从来不由自己。
从离开寄样家庭,到被新主人轰出门外,被关进狗贩子的笼子,生死未卜,因工作太久患病到无法行走……
小Q没有厌世,没有想“我的狗生就这样了”,没有自暴自弃地什么都不想干。
而是遵循着导盲犬准则,一步步地去做。
就是这么简单!
人,的确比狗狗聪明。却也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
因此,在困境面前束手无措的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继续生活的“准则”——希望。
2、“一切会好起来”,其实并不能真的好起来
有一项针对困境人群的心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一味地鼓励对方“没有什么大问题”、“一切都会好起来”,很可能降低人们努力改变现状的行动力。
也就是说,盲目乐观的人,容易寄希望于奇迹,而不愿面对现实。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李宝庭的至亲挚友一直在劝他振作起来,却不及小Q的无声陪伴。
因为小Q给他带来的,是真实的希望。
什么意思?
在《幸存心理学》一书里,有一个游泳天才的例子。
马尔滕·范德韦登19岁拿到了当地的游泳冠军。
却因为得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而暂停训练3年。
痊愈后的他一开始,并没有寄希望于大赛。而是从最小型的比赛开始,步步为营地一次次收获成功。最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10公里马拉松游泳比赛中,登顶冠军!
书中评价说,马尔滕就是那种,不相信积极思维可以战胜一切的人。
面对困难,他的态度比积极消极,却又比消极更实际。
跳出所谓的积极思维,在充分了解了现实情况以后,做出更符合实际的判断。
而这,才是真正的希望。
所以下次当你要对自己说“一切会好起来”的时候,不妨换个说法,问一问自己:“现在这种情况,我能怎么做?”
比如说,李宝庭当时的情况是,已经失明,但还有徒弟、亲人、蛋糕店,以及能帮助自己“看到”的导盲犬。那么他能做的,则是用好小Q这双“眼睛”,让生活、事业继续。
3、做!
到这里,我们有了真实的希望。然后呢?
一个字,做!
网上有人diss李宝庭去美国之前,与小Q分别的那一段剧情。
当小Q发现主人不告而别时,它追着车子跑了好远、好久……直到无路可追,才无奈地停了下来。
如果单纯从爱护动物的角度看,这段的确很残忍。
可在走出困境的努力中,做到自己的极致,是最重要的一步。
只有行动起来,伤痛才会自动后退,甚至彻底消失。
被小Q治愈的李宝庭,走出导盲犬训练基地。
这一次,他真正地抓起了小Q的导盲鞍:与路人问好,给小Q买花、买蛋糕,带它到公园撒野,主动打电话给朋友……
这一切,都是生活开始变好的标志。
所以说,遇见小Q,是李宝庭人生中,最大的幸运。
而换个角度想,小Q默默付出了一生,换得了与主人朝夕相处的幸福。
与普通宠物狗相比,它的狗生也丰富精彩了许多!
可以说,他们两个,都是幸运的宠儿。
人生,实属不易,却值得每个人好好去珍惜。
从《小Q》的感动中,我看到了“困境中的希望算法”,那就是——
真实的希望=客观地看待当下+掌控命运的能力
如果你也刚好处于人生困境,感觉迷茫无助,不妨拿来一试。
有了希望与行动,人生便有了光芒。
谢谢你,小Q!
多平台签约作者,读有趣的书,写走心的文,只为和你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喜欢的话,欢迎关注记得点赞留言,转发给您最贴心的朋友欧~
没看过《导盲犬小Q》,所以不存在对比,但失望是真的。 作为一个以治愈、温情为主题的电影,叙述好一个简单美好的故事,感动应该是很自然就会产生的,但因为一个个硬伤,感动都变成了刻意煽情,让我看得尴尬不已。 硬伤一:作为香港电影,故事地点发生在香港,原音本来是粤语,但为了大陆观众,只能配音成普通话。 但“闺女”这样的台词和配音演员偶尔出现的北方口音,配合香港的城市风貌和香港演员的表演,实在让人出戏,也让人很难沉浸在故事情境里。 硬伤二:宠物电影里,给每个宠物角色准备几个演员是很正常的,因为小猫小狗很难时时处在工作状态,多准备几个演员才能保证工作进度。 但同一个小Q,一会浅鼻子,一会黑鼻子,一会黑的上面一点红,偶尔嘴边还多出几块疤,对于看宠物看得多,能分辨狗子长相的我来说,这等于时时在提醒我这只是戏。导演挑狗子就不能挑至少鼻子一致,像一点的吗? 硬伤三:三首歌把小Q为主人做的“贡献”用歌词的方式全方位向观众进行了解读,就怕观众看不懂导盲犬作为主人的眼睛,有多伟大。 而且每首歌播放时,电影中的时间跨度都特别大,几个月到几年都用一首歌就带过去了。这特别舞台化的表现方式,让本来那些生活细节里能感动人的东西,都被直白的歌词和大声的音乐完全盖住,感动也就不剩什么了。 硬伤四:文戏非常生硬和功能化。 比如小Q抢救的时候,演员们毫不着急,而是排排坐,平静地交流着小Q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和好处。 梁咏琪看着年老的小Q在玩耍时,突然说:“小狗都是色盲,只能看到黑白,那是因为它们把色彩都给留了我们“。这突兀的台词本来逻辑就靠不住,放这里明摆着就是强行拔高主题。 因为这些硬伤,导演结尾给出一长段时间把小Q一生倒叙了一遍,本意是希望引起观众的感动,结果却是让人直想赶快离场。
采访:法兰西胶片 撰文:空山 “他(杜琪峰)是我师父,也是我半个父亲。我学的东西都是他教我的。”
说这话的罗永昌,已是53岁的老人,距离开银河映像已过六年。他两鬓斑白,讲话温和,还带着点宣传期的疲惫。
他曾是师父杜琪峰最得力的左膀右臂,两人合作近30部作品。银河映像的巅峰之作《枪火》《暗战》《黑社会》《PTU》都由罗永昌担任副导演或剪辑。
他也是演员,最近一次银幕亮相,是在《追龙2》中演欺骗古天乐的出租车司机。
但最被影迷津津乐道的是《枪火》中的一段,在黄秋生割喉杀人后,罗永昌气定神闲地说了句“我老大”。
还有《文雀》中,和林熙蕾在电梯中挤气球的神来之笔。
台前幕后,罗永昌给银河映像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游乃海出走后,他一度成为杜琪峰的重点提携对象。
但在2013年拍完《金刚王:死亡救赎》后,罗永昌便与效力近20年的银河映像分道扬镳。
曾经照耀华语影坛的银河映像,在杜琪峰的《三人行》之后近乎停工。离开后的罗永昌,创作之路也不完美,《冰封:重生之门》众星云集,但口碑和票房均以惨淡告终。
北上试水网剧《盗墓笔记》,因为种种原因拍成了“护宝笔记”,遭受不少质疑。
直到今年,一部《小Q》让罗永昌打了翻身仗。
故事改编自日本小说《再见了,可鲁》,曾被拍摄成日本电影《导盲犬小Q》,风靡亚洲。 罗永昌把故事移植到了香港,花了四年时间完成创作。
但也好事多磨,影片本来计划7月25日公映,因主演任达华遇袭,改档到了如今。
目前口碑不错,豆瓣评分7.2,评论区哭声一片。
很难想象,在银河映像的枪声暗影中走出的导演,有如此柔情。
但也有迹可循,当年他独立执导的《每当变幻时》就是银河映像中的特例,感伤忧郁,不够黑色、不够冷酷。
“有时候我跟他(杜琪峰)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杜琪峰的首席弟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导演?这篇文章可能会有答案。
第一导演:挺想了解您现在的创作状态,跟银河映像时期相比,精力、体能有什么变化吗?
罗永昌:其实没什么变化的,可能只是年纪大了一点(笑)。 我很幸运,先是老板找我,说拿到版权,要拍导盲犬的故事。其实有一点压力,因为狗狗比较难控制。预算上,也不知有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拍。 所以《小Q》资料收集很重要,我会跟很多导盲犬使用者、导盲犬寄养家庭聊,2015年就开始做了,然后才去写剧本。
第一导演:有了明确的拍摄方向是哪一个阶段?
罗永昌:其实反而比较简单。我希望去理解真正的视障人士跟狗狗的生活。 香港有一个人,收养一只狗狗。狗狗才8个月大,是残障的,不能走动的。从8个月大,到狗狗13岁离开,他每个星期都带着狗狗去郊外去散心。开车去不到的地方,他就背着狗狗上山去看风景、看日出,这个是我“抄”出来的(笑)。
然后香港因为土地紧张,导盲犬协会没有地方养狗,所以寄养家庭很重要。 寄养一年,正式训练半年也是在寄养家庭住。两岁多之前要用一个月的时间去配对视障人士,最后10岁退休。我那天在上海看到,服役的狗狗都13岁了。(狗的寿命为10~15年)
第一导演:内地为什么还能延长几年?
罗永昌:狗狗不够用,主人情愿它在旁边一起生活。
第一导演:人跟狗的感情,好像比人跟人之间的感情更值得去相信,更单纯。你以前的电影常讲人与人的复杂关系,你怎么看?
罗永昌:人跟人就是比较互动,但是人跟狗狗,狗狗不会跟你讲话,它只会表现它的情感。但狗狗差不多有一个共同点,它会永远当你是唯一的主人,你就是它的一生。 我一直都养狗狗,你讲什么它都明白的。这个是我的狗狗(导演拿出手机展示海量狗狗照片),6岁多。有时候我太太带狗狗外出大小便,它以为我跟着去,就突然站在外面拖着不走。我太太就打电话喊我。 海报里的小Q我也把它领养过来了,现在9个多月大了。
第一导演:家里6岁的狗狗,是领养的,还是买的?
罗永昌:我太太买回来的。我以前养过一只,后来狗狗病重,走路已经很辛苦。医生说你要不要让它舒服一点离开?就是戏里用的那段对白。 最后我决定让它安乐死了,现在很后悔。我跟杨采妮聊天说,狗狗要离开,自己会离开的。我们觉得它很辛苦,其实它希望离开吗?可能不希望。
那天我守在狗狗身边,看它慢慢离开,哭得比我太太更大声。之后就6年没再养了。直到有一天我开工,太太就把一只新的狗狗带回来,当时我看到就有点说不出话了。 、
第一导演:很多香港导演都是爱狗人士,比如陈嘉上、尔冬升特别反对狗贩子、狗肉节,电影里面也涉及到类似情景,您个人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罗永昌:其实有些状况,你不能一次就把它弄走。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希望起码有一个法律规定他们不能干,香港就不能干啊。 我不能说要求大家去改变,但希望让其他人多认识导盲犬。 有些人也说,拉布拉多,你给它玩、吃、睡就可以了,要它做导盲犬那么辛苦干什么呢?但我们养狗,每天出来工作放它在家,很可怜等我回来。我回来之后摸两下、玩一玩就要睡觉了。但是导盲犬真的24小时跟主人在一起,它可能感觉更幸福。
第一导演:现在一些内地年轻人,可能倾向于养宠物猫、狗,不倾向于结婚生孩子,不知道您一年在内地会待多久,怎么看这些情况?
罗永昌:我不是待的太多时间,没有工作我不在内地的,因为太太儿子都在香港。我常常说的爱跟亲人是最重要的。
第一导演:小Q这只狗狗演员就一只,还是有替身的?
罗永昌:没有替身,生出来六只,只有两只是母狗。最常用的就是我领养的这只,它是大姐姐。
第一导演:有场戏小Q在车底,躲雨看见任达华在那反复开关灯,后来小Q也去模仿,它其实在感受主人的一些东西吗?
罗永昌:谢谢你,你看得出来它在模仿。它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主人这样,但想学一下。
第一导演:这场戏怎么拍的?
罗永昌:先训练狗狗。然后我们把开关按在地上不动,训练人其实有在摄像机后面发指令,但那个开关是没电的,实际是灯光师配合它,拍戏就是这样子的。 有一只狗训练被华哥拉下楼梯,有点点暴力了,它也没有叫过,拍完之后华哥就给它东西吃,没事,它就一直跟华哥,没有生华哥气。 第一导演:狗狗会不会真的以为任达华是盲人?
罗永昌:那个我倒没有留意。但因为它训练过,当它带着华哥的时候会比平常安静。
第一导演:你有没有特意把导盲犬往神圣化的方向去发展?
罗永昌:不是我刻意,它们就是这样的。 电影里有些片段我剪了,华哥带它大小便之后,找垃圾桶它都会,到了就停在那个地方,主人就摸着它的背到头,它就知道去打开垃圾桶,全都懂。
导盲犬去过的地方,它会记得,不用每一次跟它指令。在香港也是,你叫导盲犬去提款机拿钱,它就会带你去拿钱,真的很厉害的!
第一导演:你会觉得导盲犬比其他狗,更有跟人相处的潜质吗?
罗永昌:不是。平常有几种犬去作导盲犬,比较多的是拉布拉多、金毛。 还有整个世界信息都是通的,知道这只导盲犬的爸爸是谁,它爸爸的爸爸是谁,也要计算不能近亲结合。因为三代都是导盲犬血统,才可以开始训练,完全没有遗传病,没有攻击性。
第一导演:导盲犬对这种血统和责任有感觉吗?
罗永昌:我访问过,彩蛋有一个香港女士,她是寄养家庭,养一只母狗,这只母狗怀孕生了小孩。她就跟协会说你要它生狗狗了,可不可以不当导盲犬了,太辛苦了!协会劝服不到她,说给狗狗自己选。 然后带狗狗见新的主人,它见到那个主人一见钟情,回寄养家庭比较冷淡了,可能它自己觉得有使命。
第一导演:男主角自杀的那场戏,你们怎么构想的?
罗永昌:自杀的这场,我有跟摄影师聊,有什么方法弄的特别一点。最后用一个小小的慢镜去做,好处就是把时空拖长一点点,有时间给狗狗反应。
我挺喜欢华哥的表演,他开始的时候在思考,唉,然后下了决定,走出第一步。听到有车过来,停下来等死,他就笑了。我很喜欢这个感觉。
第一导演:狗狗扑他的时候,背景里的车是特效做的?
罗永昌:不能骗人,那个肯定是特效了,比较安全,真真假假。
第一导演:您拍这个戏,有没有自己的一些忧伤给治愈了?
罗永昌:没有特别的感觉。但是我真的尽量了解视障人士是怎么生活的。 为什么我要写男主角是后天眼疾,因为香港那边比较多人去申请导盲犬,都是后天眼睛有问题。 我跟过一个小女生,16岁,整个学校就她一个人眼睛有问题,用盲人电脑学。她坚决申请一只了狗,学校也很支持。叫整个学校的学生上课,协会派人说有狗狗进来,你应该怎么样。
这个狗狗就是女校里的男生。带她去学校要一个小时,坐三趟公交车。我跟着他们去坐车。地铁里面很多人,楼梯很窄的。这只狗狗就带她走,不用一直跟它说拐左拐右。最后她毕业了,跟同学去英国旅行,她就带着狗狗去的。
第一导演:今天跟您聊天,我最大的感觉是您怎么这么善良?
罗永昌:谢谢。
第一导演:影迷都知道您是从银河映像出来的,杜琪峰是一个很高要求的人,您以前怎么在那种高压下创作的?
罗永昌:其实有时候我跟他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因为《每当变幻时》那种(温情、感伤的)我也会拍。 其实我1990年已经在电视台跟师父(杜琪峰)了,我跟他20多年了。有时候拍一些东西,有些网友就说你在学你师父。我说我是学少林拳,我出来就不会打另外一种拳。 他教我很多,教我最重要的事就是戏剧理论,在他的手上面,他可以找到演员的很多方向,最棒的那个方向。
第一导演:还能看到您以前在银河的创作风格和方式吗?
罗永昌:有机会一定会,他是我师父,他永远是我师父。
第一导演:如果杜琪峰对你说想要你回去,你会不考虑就直接回去吗?
罗永昌:对啊,对啊,有机会马上回去。他是我师父,也是我半个父亲。我当他是半个父亲的,真的,我学的东西都是他教我的。
如题如题不解释不解释,我就是喜欢。 。。。。。。。。。。。。。。。。。。。。。。。。。。。。。。。。。。。。。。。。。。。。。。。。。。。。。。。。。。。。。。。。。。。。。。。。。。。,,,,,,,,,,,,,,,,,
影片《小Q》当中的狗狗除了刚出生时萌的让人心化,大部分时候都沉稳安静到让人心疼,只因为它是导盲犬,它要经过专业训练,它要帮助主人出行、生活。
男主人公是一位顶级厨师,患疾病失明,不能接受现实,暴脾气,借酒消愁,甚至想到轻生。导盲犬小Q的出现,帮助他打开心灵,重回工作生活轨道。可以说,小Q给了男主人公新生。
导盲犬,没有宠物狗的活泼,没有警犬的神勇,但它们却是盲人最信赖的伙伴,它们是盲人的眼睛。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的导盲犬,服务盲人,走出房门,感受这个多彩世界,也希望社会给予盲人、导盲犬更多宽容与便利。
为了支持任达华,特别去看了点映,完全超出了预期,影片拍得十分连贯让人感动,任达华的表演又增色不少,他遛狗经常去的那个公园在哪里啊?下次去香港想去逛一逛。好喜欢片尾那个带有答疑性质MV式的彩蛋哦。罗仲谦好可口,郭晋安我差一点没有认出来。
因有期待,而略失望。原著书《再见了,可鲁》和日版电影《导盲犬小Q》都很喜欢且收藏多年,然而这版《小Q》的故事只是借用原来的框架,剧情方面则大幅度地篡改:没有「小Q为何能成为导盲犬」的交代,关于导盲犬的训练只是轻描淡写地略过(拍得好像什么狗都能成为导盲犬?)… 反而编排了各种过于戏剧化、刻意煽情的桥段,小女孩追车那段就挺尴尬,李宝庭自杀那段更是败笔(眼盲的他横穿过马路,差点撞到他的司机没留下半句话就走了、后面导致撞车,两个司机也安静地呆在车上,让他坐地上接电话),随后的狗贩戏也是看得想翻白眼…没想到使用了萧煌奇的《你是我的眼》,电影结束出字幕的采访反而更感动我。& 看完《小Q》后回去翻看《导盲犬小Q》的部分片段,最后小Q离世的段落又一次看得我眼眶湿润。
配音太廉价太出戏了,拍摄效果很网剧感,狗狗可爱,任达华演得还可以,整体观感不佳,结局拖了半个多小时。Gigi其实只是龙套了,对于她高开低走,没想到最后低到这么低的电影生涯😂😂😂算了算了。最后片尾的真实采访挺感人的。
梁咏琪吃了仙丹吗?还这么年轻!
国版的让人惊喜,盲人多了内心世界的描写,轻生被小Q拯救的场景设计好棒;多了小q看世界的黑白视角;最后的30m换成了盲人送别小Q,电影的基调完全是为了小Q,没有盲人的葬礼,有的是家人送别小Q,好想养一只拉布拉多。
本来并没有打算看这部电影,但是白天听闻任达华被捅了一刀,立马买票去支持一下这部片。果然,看不得狗狗为主角的电影,轻易一个情节就会被狗狗感动得潸然泪下。当然影片中任达华的演技也非常好,一如既往!
忘记是哪一年的金像奖说的那句话“唔系香港警察的cutting靓,系任达华的cutting靓。”讲真,不是任达华的身型靓,是狗狗的身型靓啊。
片子质量最多三星,但映后听导演和梁咏琪谈到拍摄时对狗最大程度地呵护与尊重,以及主创为了科普导盲犬知识而在内地坚持了很多场路演,还是拉高了不少好感。看完一直在思考作为狗可以领悟到忠诚与责任那么复杂深刻的情感,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可能这才应该被称作“一条狗的使命”。煽情和刻意难免存在,但只要是狗片,再俗的泪点都哭得出来。
走的是和《幸运是我》《我的妈呀》《黄金花》如出一辙的温情路数,商业属性不太强(注定无法大卖),这年头找个粤语版实在忒不容易了,而配音永远都是挡在港片跟大陆观众之间的一面墙,尤其是这类对演员声音表演要求比较高的电影,配音演员的情绪和节奏一旦跟不上就比较出戏,好在整体拍得算是中规中矩,放国产同类型片里完成度也还行。罗永昌跟了杜琪峰这么多年,结果最让人怀念的单飞片仍是那部《每当变幻时》。
看着挺尬的,没什么深度,感动吗?一点也不
与日版相比,做了很大的改动。立意有了突破,也很好哭。使用的技巧是“人设”的强烈反差,盲人极度的冷与小Q极度的暖来回碰撞,总会有触动人心的一刻。盲人接受小Q,同时也是接受那个内心灰暗,封闭起来的自我。突破之处在于,这段人犬羁绊不再局限在狗的忠诚,人与犬有了平等的情感关系。很喜欢影片为其情感关系的重新定义:搭档。因为,他们的生命合二为一了。任达华可以凭借在此片的表演拿个金像奖影帝。
由小说《再见了,可鲁》改编,原著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电影拍得太平庸了,甚至有点烂。影片一味追求煽情和感人,逻辑性、合理性却存在很大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杀”那场戏。李宝庭想自杀,导致几辆汽车相撞。你以为司机会找他算账,或者他会赔钱,甚至被刑事拘留……结果直接就没后文了。横穿马路导致车祸,这是犯罪啊,居然就这么完了。你想自杀,你可以去跳楼,不要危害别人的生命。其次,他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同时也是让小Q陷入危险。西蒙那么爱狗,竟然不让小Q离开他,反而还要再给他一次机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李宝庭把小朋友的棒球藏起来;陈芷乔追着汽车跑纯粹是为了煽情而煽情,就不可以给西蒙打个电话吗?李宝儿眼睁睁看着小Q穷追不舍却无动于衷,你想把狗累死吗?尤其是李宝庭趴在地上找小Q那场戏,太尴尬了。
改编的可以跟日版的导盲犬小Q相媲美!真是感人,感谢狗狗陪伴视障人士!哭的稀里哗啦
罗永昌还是适合这些温情的小品,华哥奉献了一流的演技,看到整个戏院的人泪流不止,隔壁女生哭完一包纸巾。故事虽然走的煽情催泪向,但是本土化改编做得很接地气,然而还是不忘黑一把狗肉节。袁澧林结尾度加了很多戏啊,《你是我的眼》还有《陪着你走》这两首歌不但带动剧情还增色不少,最后怀念一下我家的德牧,狗古头。番薯昌客串的老师傅,很欣慰看到他,钊锋,小巧,阿kind客串一把徒弟,算是大茄哩啡了。
我朋友说,每个嘴硬说不喜欢狗的预备铲屎官最终都成了最爱狗的那个人。这在本片男主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一个沉湎于“失去”的中年男子,生活已经狗糟糕了,还要迎接他人的善意,我都想替他说出那句“我想一个人静静”,可是他终究是个好人,这种“好”,让人分不清是狗在照顾他,还是他在陪伴狗,一起走过温暖的一程路
15岁的时候看小Q 和现在看小Q 一样看到落泪 越是这样简单真挚的情感往往越直击人心 在自由和陪伴面前 狗子选择了陪伴主人 不离不弃死心塌地 给予爱最后也得到了爱 情感是相互作用的 哪怕是一座冰川 也有被照耀融化的时刻
1.东拼西凑,特别后面太过于拖沓,强行催泪、煽情。2.李先生闯马路想自杀那段戏以及后面的狗贩子,黑人问号脸。3.李先生内心态度的转变也太生硬,看完后无感觉。
看了这么多宠物狗电影,最让人感慨的还是忠犬八公。
虽然可以理解为什么改编得这么抓马,毕竟抓马国人爱抓马了,但前面看着简直感觉像小姑娘被卖给有钱暴躁瞎老头做填房……狗换成年轻女演员就真的是《遇见你之前》了吧。《你是我的眼》响起来的瞬间我当场爆笑,要不要这么严丝合缝……不过袁澧林实在太靓太灿烂了,快抓紧时间给我演部青春片啊!
狗比人老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