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他是爱他,帮助他也是爱他;残酷的一切顺利,又是幸福的一切顺利。此片道尽了人生的丰满与虚无,有人历经波折,只为从苦海中解脱。你怎能轻飘飘地说,人间美好,何不留下?
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本身就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阿尔瓦雷斯也从反面印证,自杀的困难在于这种行为充满着企图心,却只有当一个人超越企图心的时候才能付诸行动,现实中绝大多数自杀动机是渴望迎来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结一切无意义的存在,所以大多无法实现……
生活归根结底不是哲学的,而是情感的,即使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最终也要屈从于情感。但显而易见,就连情感也是虚幻的,有时看似驾驭了它,或被它驾驭,到头来终究要化为乌有。
作家用极为克制的结尾来表达这种无力感,好似听不见回声的叹息,看似既悲又喜,实则无悲无喜。好作品。
真的没想到,一个关于安乐死的故事,可以拍得这么的轻盈而幽默。首先必须承认,此片有着非常明显的阶级局限性,连欧容自己也在电影里自嘲,安乐死如此昂贵,只有富人才能负担,而“穷人只能等死了”。这确实是一个只可能发生在富裕阶层的故事,但欧容举重若轻地做出了具有普世意义的表达。
但凡涉及安乐死,必然会涉及到人的尊严、生命的美好、死亡的意义等等等等,但欧容拒绝沉重或滥情,甚至不加以任何道德判断。而当电影把准备安乐死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繁琐文件的准备、法律风险的规避、家人与老人意愿的相左,甚至包括实际的费用问题,一一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出来时,这个迈向死亡的过程也在琐碎细节的锚定之下,真正成为了生命庸常的一部分。
勃拉姆斯的音乐、挚爱多年的艺术、深爱的家人与情人,都没有让一心赴死的老人回心转意,但那不是出于绝望,恰恰相反,当最后老人望向阿尔卑斯山那壮阔的美丽时,我认为欧容或者应该说原著作者(也就是片中苏菲·玛索饰演的女儿的原型)是在表达,求死正是出自对生命的热爱,死亡即是生命的最终一环。到结尾,当“一切顺利”这个片名的真意显露时,真的是太过动人的一刻,轻描淡写之中,有着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故事的主题,有点悲伤。
老爸年轻的时候,其实有太多的故事,苏菲玛索对此懵懵懂懂,此后父女之间的关系,也只是若即若离。
直到有一天,老爸进了医院,苏菲玛索才可以重拾这番回忆。
然而,回忆里头,有好多的不堪。
当下这头,更多的艰难。
这是一个关于“生死”的话题。我们都因为避讳选择不谈,然而,这一切终究是要来临。
老外对“生死”的话题,其实也有很多禁忌的,然而老爸选择了干净利落,相信这个决定,即便是对自己本人,也是非常的艰难的。
他也有太多的不舍,想看着自己的孙子长大。
苏菲玛索和她的妹妹,以为老爸会因为这个改变自己的想法。
然而,看完表演,老爸还是毅然决然的做了自己的选择。
还有自己的亲人,老爸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妻子,却也无法面对自己的同辈。
这是一个很难的话题。
是“死得有尊严”,还是“活得没尊严”,这个问题涉及人伦,没有对错可言。即便是当事人自己的决定,也牵扯太多的社会问题。
这其中,有很多的法律问题,苏菲玛索姐妹顺应老爸的意思,做着一件“残酷”而且违法的事情,又是为何呢?
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我们无法回答,甚至都没有勇气面对。
故事里头的老爸,对自己的妻子没什么牵挂,而他的妻子对他也没什么感觉,夫妻做成这样,还是蛮奇怪的。
不过,当谜底揭开,一切好像都理所当然。
这糟糕的关系,或许隐藏着老爸对自己人生的失望。
这些失望,大概有自己的不够坚决,社会的不够宽容。
这或许也是他如此决绝的原因吧。
然而,不管怎样,他有了两个女儿,想要坚决的割舍,大概还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
能够坦然的说再见,这并不容易。
其实对于“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有很多的理解。
好多的老外,在生前就签署了“不救护协议”,或者生命本应该绽放。
然而这个思想,和人伦是背道而驰的。
故事里头,拿一个单词做了个调侃,相当的契合。
或者,大概,就是这样吧。
一切顺利,然而其实,一切都不顺利。
女神还是那个女神,只是眼神中的悲伤,终究是抹不去的痕迹。
好像一直都蛮喜欢这种温情剧的。
苏菲玛索,好久没有看见她。记忆还停留在初吻里,晚会上男孩给她戴耳机的少女时刻,那时候的她,简直是我最心动的女生形象。
时隔经年,她都已经步入中年,岁月的痕迹在脸上打转。
电影的剧情和我想的不太一样,原以为是父亲重病,孩子为此团聚合家欢……
事实是,父亲确实病了,整个人都麻痹了,他想安乐死,可是他请求他的小女儿帮他安排。女儿经历了一系列的挣扎,最终只能放手成全。
因为法国安乐死是不合法的,所以他们只能把父亲送去瑞士的一家机构实施父亲的想法。
之后就是各种准备工作,女儿们也期待着父亲改变主意。第一次父亲因为小孙子的演奏会决定推迟安乐死的日期。她们的心放下了没多久,没想到半夜就接到父亲的电话说,再次确定下一次执行的日期。
她们的心又开始提起来。后面因为被举报,她们甚至不能陪伴父亲去到瑞士。否则她们将极有可能被起诉。
最终,女儿们和父亲一一道别,看着父亲坐上了驶向瑞士的救护车。那个晚上,姐妹俩相拥而眠,小女儿打开电脑查看巴黎到瑞士的行程,历时7个小时。
第二天,父亲到达瑞士,两个驾车的外国小伙问他,你为什么想死呢?明明生命那么美丽!父亲笑笑,没有说话。
最终,焦虑的、期待的小女儿接到来自瑞士的电话。电话那头说tout c’est bien passé,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没有奇迹发生,镜头里,父亲很整齐地躺在床上。
影片结束。
奇迹是什么呢?死亡又是什么?真的可以直面死亡吗?我只是觉得自己的期待落空了,很难受罢了。父亲的定义里是,有尊严的死去和没有灵魂的活着,他做出了他的选择。
他是开心的,那就好吧。
只是,人生只此一次。
Ozon的东西就是那样的行云流水,甚至在讲一个安乐死以及最后子女还不能陪伴在身边的安乐死的故事,却是细腻的从苏菲出发,讲她最后陪伴父亲的那段日子。
还是无字幕版,却是断断续续地能理解他们谈话中的含义,并没有对法语那么的娴熟,但是却从表情从人物状态上可以代入,这便是人物最极致以及人物状态极致的做法。一切真的那么顺利吗?似乎一切也并没有那么顺利。
父亲的安乐离去始终还是在心间上带着一层阴影,影响着女儿的判断,而女儿帮父亲安乐死这一过程却又显得那么的并不一切顺利,离异老母亲的绝绝与茫然不舍,恰恰又是最爱的兰普林,这个一演老怨妇就特别想的老美女,真的很代入。
弗朗索瓦·欧容喜欢剑走偏锋,擅长刻画不伦、禁忌的爱恋,他的电影带有浓厚的心理分析意味。从电影史看,他可以看成希区柯克和夏布罗尔的继承者。与两位前辈一样,弗朗索瓦·欧容喜欢在类型的框架下加入作者元素,而且拍片速度奇快,几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拍摄大量电影。影片的质量自然良莠不齐,时好时坏。取决于题材、剧本还是状态?我们不得而知。
2021年的《一切顺利》显得不那么“欧容”,原因在于故事的简单,叙事的平直,以及情感的质朴。这都与印象中有颠覆感的欧容电影不同。同时也可说,正是因为这种返璞归真的情感探求,欧容交出了近年来的最佳电影。《一切顺利》不该被忽视,它的价值正源自其貌不扬。
或许是这样,一旦某位技术型的导演拍电影到一定程度,技艺愈发纯熟老练,反而可能回归质朴、自然的真情。一个典型例子是张艺谋近几年的电影,无论是《一秒钟》《悬崖之上》,还是《狙击手》,与过去那类极力挖掘影像潜能、讲究浓墨重彩的电影不同,回归到朴直的叙事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我想,欧容可能也到了这一步,当然还得继续观察,仅就一部电影下定论是不充分的。
《一切顺利》讲述的无非是安乐死,围绕这个主题刻画了父女之间从疏离到和解的关系。电影以苏菲玛索饰演的艾曼纽为第一视角,描述她在父亲中风后奔波于医院与家庭间的经历。场景不断地在两者之间切换,表达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废话。电影刻意取消了戏冲突,将影像还原到日常的生活。安乐死作为一种有争议的死亡方式,本可以触发伦理探讨,父亲的死本可以引来家庭矛盾。但这些都从《一切顺利》里消隐了,或者被放在看不见的暗处。
只要我们想象类似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可能引发多少鸡飞狗跳的无语之事,便能明白《一切顺利》具有的价值。正是它的简单、朴实和轻盈,将死亡化解在稀松的日常细节里,让安乐死变得不那么难以接受。同时苏菲玛索完全破除了花瓶的质疑,极为细腻、真实地刻画出女儿面对父亲主动选择死亡的状态,让人感动。不只是影像的基调,演员的调度也需要导演的功底加持。在反复的影像操练后,弗朗索瓦·欧容的电影技巧愈发从容,表达不着痕迹,臻于化境。这是一位匠人对技艺的持续磨炼,值得我们敬重。
看欧荣从前充满灵气的影片,会给人一种大巧不工的感觉。毕竟偶有穿帮,大多镜头语言并不十分考究,即使如此依然挡不住从中四溢的灵巧气息。而今的欧荣已然变得愈加细腻且温情,渐渐地“工”了起来,传递情感多用细节进行呈现,可如此一来,反倒不见从前耀眼的灵气。整体虽然不错,但于欧荣而言依然是丧失自我风格的一次束手束脚的表达。
这片子拿金棕榈我没意见,但是不可能。眼泪只打转没流下来,给自己竖个大拇指~
#金马2021,克制的欧容,把安乐死里悲伤的情绪转化为乐观的情绪,一个字就是:稳
会拍的导演太让人羡慕了,轻轻松松就可以搞定节奏和调度,毫不费力的感觉。这种不用力还出活的松弛感,从上次的坟头跳舞就觉得欧容自由了,抛开了文学和形式,最后的情感力度反而更强了。
欧容都开始一本正经的讨论生死了,让人有些不习惯,还是那个专注奇情和尺度的欧容更让人期待。
#2021 VIFF Online# 前入围2021戛纳主竞赛。7分 。感觉跟欧容自己拍过的[时光驻留]比都差点意思,不过[时光驻留]还是一个年轻人面对死亡的感觉,十几年过去,这部已经是中年人的心态,对衰老的”物质身体“以及整个过程的展示是有意义的,父亲的”有点动摇“或”从未动摇“之间微妙的摇摆其实形成了很不错的叙事张力。基友那条线写得太抓马了(但也是蛮有新意的桥段)。汉娜·许古拉真是自带圣光……以及,苏菲玛索准确是有的,但还是跟那几个顶级法国女演员差一点点东西。看得出来这部戏欧容和苏菲玛索都挺下功夫,无奈还是温吞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细节和节奏很真实,真情流露又点到为止。欧容拍人物情感真是一绝。
《一切顺利》稳重克制的表象下又依稀可见欧容之前的风格影响,安乐死的即将到来将影片推向了一种正在减少的时间,但欧容希望与哈内克式的衰亡时间区分开来,而是尝试以一种巴洛克式的时间意识模拟终末仪式之下的日常之流,这种终结诉诸电影的时间本体,在影片中伦理没有终结Emmanuel作为女性主体在情感,生活上的合法性,却又确保了死亡在摄影机面前的潜在与不可观看,只能被抽象,或者被突然密集的戏剧冲突不断分割为时间的余数。另一方面,无论是苏菲·玛索,杜瓦利埃还是许古拉,总是能在《一》中发现那些属于过去的欧洲电影的名字,安德烈是电影的提喻,当他的面孔出现在手机狭窄的屏幕,并说”我不想这样活“的时候,是欧洲电影在新媒介面前的尼采式告别,瑞士之旅也是升向影像万神殿的奥德赛。
2.5 / 差不多是欧容最差。半小时之后就没东西可拍了。
好几处哭得稀里哗啦。感受很多:一是法国人和我们中国人很像,或者说中年城市人面对处境做事方式很像,苏菲姐俩vs我妈和姨妈、我俩姑姑,完全能代入,只是我家老人没有这老头这么浑;二是话说回来,有强烈个人意志或者说自私任性的人,往往又很多是有魅力和才华的,所以苏菲和她爸才彼此欣赏,当然这里需要苏菲的包容;三是里面每个人待人接物应对情况都有自己的方式,传话时说什么怎么说,电话放不放公放,应对警察盘问前的危机处理等等,我能有共鸣,大概因为我欣赏或理解他们所有人,也把自己带入了姐妹俩。这是一部关于家庭成员关系尤其是亲子之情的片子。每个人都很饱满,就连不被偏爱的外孙女两笔带过也看得出是什么样的女孩。不要小看这部片。我觉得很棒!
是的,穷人只能等死:)
没抱太大期望结果还是观感很佳,流畅的叙事加上完全令人信服的表演让这个很小的故事散发出一种欧容的魅力。且完全不玩弄情感只用故事本身说话,思考全教给戏外的观众自己体会。什么时候法国才能安乐死合法化啊,这电影仿佛瞬间也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4.5 笑泪齐飞。欧容就是有这种超能力,可以把如此复杂庞大的伦理问题处理得举重若轻。痛也是淡淡的,笑也是淡淡的,但看完之后的心情却一直沉下去。是那种看完了想让你给爸妈打一个电话的电影,也绝对会是今年的话题之作。
# 74 Cannes # 欧容的每部影片所呈现出的不同是最令人期待的地方,深度探讨了个人选择与亲情困境,更是把他一贯不能缺的LGBT元素以画龙点睛的方式贯穿全程,也是苏菲玛索女神近年褪去女神光环的成功作品
《感谢上帝》之后的欧荣变得克制起来,情感的藏与露都更加成熟,其实期待这部能拿个奖啥的。
这次的欧容好温柔奥,我都差点不认识他了。
和欧容还有苏菲玛索一起看了一部电影
拍得很稳的糖水片,沉重的安乐死题材用角色的毒舌幽默调剂,显得举重若轻,苏菲玛索最后那张悲喜交加的脸庞是父亲给予的生命原本的模样。
自然到毫无针脚批注痕迹。超越流畅甚是静止的流淌。片头隙碎感难进入,中段理解是一种有意酝酿。极少台词般台词,很口语。唯有母亲回应和结尾处的一切顺利有些写意。节奏全在生死的切换中达成,父女关系、父母的秘密、父亲难琢磨的脾气以及生死愿望…情感的远近,亮与暗,怀疑否定和容纳支持。片中老人两次录遗言,一次是借女儿手机翻录,镜头隔着屏幕隔着老人的脸,说的话坦然。第二次直接以手机屏画幅比为电影本体形式说出。不假借他人口。二镜老人口中说到自己无法再做到的种种才是他决心死亡的真相。安乐死并非对生绝望,而是因对生更美的希望。是一部生本能极强的电影。苏菲把缺口三明治扔了又拾、送父亲走前夜看到血腥恐怖片把情绪通过偏角释放。导演是具童心和女性主义的导演,创作生命如此鲜亮完全不受年龄限制。死亡诠释得通透谦虚,还有幽默。
By the Grace of God真的算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后导演离影像越来越远,剧作一旦完成,电影也就成型了,话语叠话语,信息加信息,如此基础、过时、随便、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