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象征着道德、传统、面子。女人出身贫贱,小时候就被卖给地主做下人,更懂得生存的苦。因此她说,如果卖掉小孩就能回去,那我就卖。杀牛也是女人才能狠下心做的,进地主家抢东西的也是她。
男人的变化:起初讲究礼义廉耻,宁死也不卖土地,宁愿饿死也不能偷东西。后来,大动乱使所有的道德规范全部崩塌,进入丛林状态。女人抢来的珠宝他也便接受了,并利用这些珠宝回到北方,发家致富。
回北方后,扩大土地,盖房子,雇奴隶,娶小妾。我们会敏感到:这一套和地主有什么差别?地主从来不是天生贪婪、道德卑劣之徒,而是人性的自然结果,在几千年家道上升和衰落、穷与富的循环中,我们看到:人性如此,一旦有钱,人都会不自觉地走向这个方向。而月兰警惕地意识到了,富裕后,只有她依然穿着朴素,她发现,王龙如今的趋势皆在远离大地,在从农向富商转化。而大地,象征着重农的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象征农民这一职业的神圣性。月兰正是这一价值的维系者,是大地般的母亲,宽厚、质朴、坚韧、容纳一切苦难,教育着容易因饥寒而丧失坚守、容易因富裕而变浮躁以致迷失的男人。饥荒时月兰抵死坚持不贱卖土地,正是对这一价值的坚守。
在大地上,他就是一个靠着自己力气维持生活、诚实劳动的庄稼汉,这是庄稼汉的尊严,得到的一切都来得正当,战天斗地的收成是他的荣光。一旦他离开土地,成为商人,一切都变味了。最残酷的一则象征是王龙要走月兰最心爱的、舍不得用的两颗珍珠,用于娶妾。片尾,珍珠的归还也意味着心的归还。
“那里有楼梯?”“对呀,我带你上楼看看。”王龙:“不了,我从没离开过土地。”
月兰(看到王龙重新操起农活,对抗蝗灾):“他又回到了土地上,和他的儿子们,我一直期盼着这一天。”
将珍珠归还月兰。王龙:“现在我才知道,你才是男人能得到的一切里最好的。”
王龙:“我会卖掉所有土地,只要能治好你。”月兰:“不要,人总有要死的时候。而土地会延续下去。”
最后王龙抚摸着桃树说:“月兰,你就是大地。”
赛珍珠敏感地抓住,土地对于中国农民有着近乎神性的地位,是一代代人用生命坚守下来的,绝非仅具有工具性价值。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与土地的绵延有着根本的联系。我们看到,那个时候,革命也好,天灾也好,会改变人的贫富状况,改变一部分人的职业,但没有在根本上动摇人与土地的联系。而今天,就大不一样了。
不得不承认,主演虽然都不是中国人,确实也演出了中国人对土地的特殊情感,以及具有普遍性的民族性格(或者说普遍的人性吧)
看完影片有感慨有不适。感慨赞叹啥的其他大佬都说得太多了,那我就主要说不适好了hhh
1.中国演员的选角,男演员还好,女演员真就是按照外国人对中国女性的想象选的吧。具体参照最小的女儿。
2.可能也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女性的现状吧,但看完就一句:所有人都有了好结局,只有女人被剥削一生、操劳一生的目的达到了。
本文产生于我们学校的选修课程“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其课程要求我们书写电影中的六类符号形象,及“器物、信物、人物、场景、自然、思想”六种,我希望通过本文章对这部电影的主旨思想进行进一步梳理,从而总结我的观影感受。其中我对电影中的各类符号进行了尽量正面的解读,希望各位理解。
1、器物:宝石
宝石本属于地主阶级(The Lord),是富贵与权力的像喻,同时在电影的叙事逻辑中,宝石是压迫阶级的符号,王龙家的宝石本来自于地主家的大房子(The Great House)之中,是地主家的财物,是通过剥削农民而得到的财产,王龙就是被剥削者之一,而当这一剥削者的符号因战乱而落入王龙手中的时候,王龙自己变成了剥削者。这是一个被剥削者因机缘巧合反身上位成为剥削者的老套的故事,同时他也是中国自近代以来所进行的各种自我批判的逻辑的深刻体现:所谓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但我们不要忘记,这部电影与原著小说本身出自于外国人之手,这本身便可成为一种寓言的寓言。这既是当时的帝国主义国家为寻求侵略的合法性而凭空创造的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自身在被坚船利炮攻打之后所产生的对淫威的无条件屈从。
2、信物:①两颗宝石
在这部影片中的夫妻二人的信物就是那两颗宝石。阿兰在被嫁到王龙家是身无分文,可以说几乎是一条“裸命”,被剥削到一无所有,表现了二人爱情的不是任何形式上的在那个时代属于上流社会的为显示自己的地位的无病呻吟式的定情信物,而是建基于生存之上的互相的扶持与长相厮守,是所谓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与相濡以沫,两人勤劳与热爱劳动的质朴本性是夫妻二人共同前行的依据。而信物的出现既代表着二人的阶级地位的转变,同时也象征着两人变质了的爱情。
王龙第一次将两枚宝石赠送给妻子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了两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但也就是在这样的时刻,两人的爱情本所依靠的基础消逝殆尽,新的基础得以产生:金钱(即所谓信物),从此往后,王龙走上了“奢华堕落”之路。王龙将这一信物索回就是其堕落过程的高潮与极点,而最后其归还信物代表这他对自己的忏悔,以及摒弃荣华富贵之后的向农民阶级的复归。最后阿兰咽气时宝石的滚落掌心则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二人的感情在阿兰生命的最后一刻完成了一次彻底的洗礼、一次童话般的“返璞归真”。
②桃树
两人的真实的信物想来肯定不会是代表荣华富贵的宝石,而是代表者二人真挚感情的桃树,桃树的成熟代表着王龙在走过了曲折坎坷人生路之后的心智的、思想的成熟,也代表着二人的感情终于在最后达到了一个高度化的共情。
3、人物:阿兰与妓女
这部影片最引人注目的表述在于其对于女性形象的双重表达。在故事之中,阿兰作为一个出身低下,因饥荒被家人卖到了地主家当奴隶(Slave)的女性,她的出身、相貌与才华自然与青楼妓女无法比拟,但是正是因为她的社会地位,她自身拥有了妓女在青楼中无法得到的特点:她沉默寡言,吃苦耐劳,同时又精于世事,很了解如何在当时的社会之中生存下去。这,对于影片本身,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叙事结构之中,女性是一个被极端边缘化的群体,她们唯一能够被表现在大众视野之中的形象都是极端狡猾的、靠美色诱惑男人并且经常成为男性为之倾倒并且为之堕落的对象。换句话说,女性本身地位的低下及力量的薄弱导致了其在历史中必然处于被丑化,被暴力的地位。而阿兰的形象却一反“常态”,拥有了现代思想所标榜的独立女性的形象,并且这一形象在电影中有着一个鲜明的对照,那就是妓女的形象。这是一种女性主义的表达。但这一表达的代价就是“牺牲”另一名女性,在这一层面上我更认同陈凯歌在《霸王别姬》中的对情节的处理:即妓女还俗。这并不是批评,因为这是1937年的电影。
4、场景:戏院(妓院)
这是王龙与妓女初次相识的地方,这一符号是财富的象征,王龙在其中的坐立不安,那种格格不入的不适感,凸显了财富以及权力的差距给人带来的压迫感。
5、自然:土地
土地,作为粮食的来源之处,有史以来即是人们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根基之所在,土地是依土而生的中华农耕文明最为鲜明,同时也是最为典型的文明符号,作为农耕文明的主体的农民也因此成为了扎根于土地之上的最亮眼的标志。土地之所以为土地,是因为有农民于其上耕作;农民之所以为农民,是因为有土地供其繁衍生息。二者互相定义,彼此证明。
电影的叙事正是再这层意义上展开的,当王龙离开了其世代耕植土地之时,他便彻底地将自己的阶级认同与农民割裂开来,将自我认同毫无保留地投向了所谓地主阶级(或曰剥削压迫阶级),他和与其从小一起务农的庆的决裂便是这一结论的例证。而在电影最后的高潮之处,王龙将脚踏回土地上,对蝗灾的殊死抵抗使他再度找回了对农民同胞的深刻的阶级认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与庆达成了和解。这一去而复归的叙事模式有力地阐释了何为土地与农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土地便成为了这段叙事中的不言而喻的视觉符号。
6、思想:集体主义群像
这部电影的有趣之处在于其对农民的阶级感召力的描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在临近结尾的倒数第二个高潮,也就是农民共同出动点火引水灭蝗虫的场景。这一场景试图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农民的群像,是深藏在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集体主义情结,是农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天灾的顽强力量,而就是在这一场景中,王龙完成了自己思想的转变与升华。可能王龙开始号召农民共同抵御蝗灾的初心是保住自己的庄稼,但在这一场“庄稼保卫战”中,他被农民同胞的不计前嫌和团结精神感动,并且在这一场感动之中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完成了自我认同的转向。它精确、具象地通过电影语言生动地描绘出了农民阶级的集体主义情结,褒扬了了中国底层的乡土文化。
之前好久就想看的一部电影,优酷现在正好有资源就看了,距今85年前的电影真的是很出色
王龙是一个正直,踏实,吃苦耐劳,有钱会变坏的男人;阿兰是个坚韧,吃苦,懦弱的女人;真的是旧社会中中国人的特点;有诸多的优点也有缺点,限于时代的局限性
有点愤愤不平的是阿兰的角色没有让黄柳霜来演,看了电影好多配角和群戏都有华人,包括王龙和阿兰的三个孩子;真的是好莱坞白人对亚裔的歧视,不能演主角;其他的背景板可以是中国人
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但是电影还是还原的很好,王龙就是励志小伙,有朝气有干劲,后期发达嫌弃糟糠之妻;阿兰的眼神呆滞,就是在地主家帮佣的祥林嫂的样子,唯唯诺诺,谨小慎微,嫁进夫家也没有好转,就说明旧社会对女性的思想禁锢还是很严重的。(小时候听外婆讲,她小时候在家很小就要裹脚,就是有个随便的丫头的名字;嫁给外公后就是XX媳妇,生了孩子就是XX娘,根本没有自己的名字;那些说外公外婆名字好听的一定是家里有文化的,但是大多数的农村女性是没有自己的名字的。虽然裹着小脚还是要下地干农活,带孩子,去挑水;即使怀着孕也要下地干农活,经常有在地里割麦子在地里生孩子的情况,所以那个年代的孩子夭折的也比较多,难产孕妇致死的也比较多)
王龙和阿兰真的是因为有钱才回到家乡的吗?其实这些珠宝在大城市也是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故土难离的思想还是深深的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我的爷爷和奶奶经常讲这些事情。爷爷之前在西安煤矿当工人,就是因为故土难离的思想,后来还是回到了安徽农村。这片土地有他们的亲人在,所以很难离开吧,是故土也是故乡,更是亲情的纽带。
赛珍珠真的是中国长大的,把这么好的故事展现给世界,希望有机会可以读读小说
我感觉赛珍珠比中国人懂中国,比陈忠实的白鹿原好看,比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好看。女人就是那块好地,俗语有丑妻近地家中宝,对一个农民来说,最重要的也就是女人和土地了。
剧组和导演很认真,片中甚至出现了引文版的茉莉花,有一些镜头甚至可以当作纪律片来看。看完之后我甚至都忘了这是一部外国人拍的电影,因为影片中百年前中国农村风貌就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这是部神片啊。连花鼓戏都改成了英文版唱。男女主角把中国人演的非常不错。几乎不带什么猎奇心里。最佳摄影奖很大程度上依靠末尾处的那场蝗灾。描绘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感情。但是最后重回土地的情节我觉得实际上表现的是美国价值观。
4.5星,“从一个谦逊的农民的生活表达出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在这个中国农夫的简单故事中你可找到某些中国的精神,谦恭,勇气,继往开来。。。”保罗.穆尼和路易斯.赖纳演的很棒,赛珍珠的原著加半颗星,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她对中国的爱与尊敬,虽然。。。
这个故事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真实生活在当时中国的赛珍珠的原著,好莱坞从来都很会扭曲神秘的东方,但这次没有。去年刚去世的路易斯莱纳演技超神,如果没有急流勇退说不定可以追上凯瑟琳赫本。
中英混合版《凤阳花鼓》,我乐了
赛珍珠笔下的晚清农村社会,对中国人土地情结的展现,真实而熟悉,人物形象也很中国很立体,故事起承转合顺畅吸睛。好莱坞拍成电影,主角由美国人出演,但除了那张脸真感觉不到是外国人,各方面都非常好,都很下功夫,居然是1937年上映的,震撼。
1、为什么1937年的中国人英语能标准的一比。2、外国老妞扮起容嬷嬷来毫无违和感啊!3、女主演技僵硬的一比啊为什么能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啊。4、一群鬼佬唱“飘里个飘,一哟呵!”的时候吐字准的一比啊,中文哪有这么难嘛对不对,摊手。
高仿稻香村点心——包装做得贼像,一吃满不是那味儿。不是所有农业国对土地的执念都跟你西部人一样啊= =不过有件事说的没错:中国女性很伟大,中国男性……
难得的没有违和、猎奇感,表演的精湛、文本的荡气回肠、摄影的恢宏精妙,让观众最后全然忘了那些西方脸孔演绎的东方故事,从剧情来讲,这是一个有着“悔教夫婿觅封侯”外衣然具普世意义的「望夫」式故事;但究其内里,正是女性以其大地般的温厚、慈悲、怜悯包容暴躁、迷失的男性,拥有誓与土地共存亡的坚韧,才使得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得以生生不息。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本片依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电影。黑白摄影再加上特效处理把最后一幕的蝗虫灾描绘的挺生动的,在这里不得不夸一下女主路易斯奈纳的表演,温文尔雅地诠释了当时中国贫苦农村妇女的角色,这个表演也将永存影史。
足够荡气回肠作为一个史诗,角度也客观,但whitewash就是不可以哈,还拿演员奥奖。啊我呸。【Muni这个化妆真的好像中国人,笑得
7。茉莉花开呛咚呛,赛珍珠把农民讲。
技艺高超的一流作品,无论布景服装造型乡村集市地主家的规格都非常逼真,甚至茉莉花和花鼓戏民谣改编加入进去,演员的表演都很好,尤其是保罗穆尼完美表现出了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不同于西方猎奇和颠倒黑白的中国历史剧,作者还加入了一种人对土地的热爱,当然不得不说赛珍珠的原著有很大的功劳,排除对中国文化真挚的情感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
三十年代美国人竟然拍出了这样深刻的中国农村封建题材影片,着实令人惊叹。影片塑造了在动荡的年代下受封建体制与自然灾害不断侵袭却依然坚强不屈奋斗的中国农民形象。两位主角保罗穆尼和路易斯莱纳的表演相当精湛,而本片的摄影也尤为值得令人称道,其中革命斗争场面与蝗灾场面拍的异常惊心~
8/10。珍珠是女主角的淳朴与忍让,捡起路边桃核埋入小院的浪漫手法象征大地与命运紧紧相连,因此拜见土地公、亲自示范教孩子如何讨食也绝不卖地,黄龙当地主疏远土地亲友跟着疏远,认为革命就是吃/抢劫富家被士兵处决的暴民愚昧得为之心疼,依靠儿子的西方知识抵御蝗灾(隐喻日本侵华)充满西方优越感。
太出色了,必须看赛珍珠了,作为深入中国农村生活的外国人,太能够看清楚中国各种问题的实质了。本片也改编的异常出色,细节丰富,而且演员的表演也不奇怪,非常贴近中国人了。
赛珍珠的原著很好,也苦了一批美国人煞有介事的模仿中国农民,拍摄手法还不错,台词也很传神,就是年代久了,有点距离感。
躁动的中国,Luise Rainer的表演可以媲美德莱叶版本《圣女贞德》的女主角,影片摄影也非常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