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没有吃饭,抱着半个西瓜和两升水重看了《公民凯恩》,又看了一部四小时的关于精神病人的纪录片,看不懂的意大利语字幕和听不明白的云南昭通方言像是纪录片里人们不被理解的言行,让我整个人都有种昏昏沉沉的下坠感。
四方的牢笼、简陋的床铺、赤身的人们、便溺的气味,但导演刻意回避发病过程、边缘化“医院”概念以及聚焦个体的拍摄形式,让那个阴暗逼仄甚至肮脏的环境萌生出了一丝微妙而难以言说的温情。脱去上半身衣服在铁栏内奔跑的男孩;坚持洗脚和整理床铺的回族小伙;女儿在探望时询问父亲的近况;穿天蓝色衣服的男孩借手机反复对着电话说“爸爸,过年了,那你要来接我”;除夕夜妻子在烟花声中对被收容的丈夫喊“你想不想下来睡我”;相爱的男人和女人隔着铁栏拥抱彼此。原始的、生猛的、不加修饰和干涉的记录,从画面内窥见另一类群体的生活,连日常也在真实细节的拉扯下变得沉重。
片尾字幕出现后我在评论里看到导演采访的摘录。那个借手机问“什么时候来接我”的男孩后来自杀了,奔跑的男孩在被送进去之前刚刚考上大学,在报到途中由于堵车而焦虑发作,被迫中断了他今后的人生。我想起他说“我只有回家才能明白一切道理”,又想起片中那个唯一回家的人,他每天都在外面漫无目的地走路,从白天到夜晚,背影渐渐穿过橘红色的灯光没入黑暗之中。我想起这些摇摇晃晃的身影,像是噩梦般绝望而诡谲,一切都笼上一层孤独和无力的色彩。
我终于大哭起来。
导演:直接影像/抛弃主题先行/认识欲望的差异/目的会改变初衷和用途/个体和社会的自然体现:人性自然/拍摄前构造起拍摄与拍摄物的联系?/数字时代大量素材的剪辑逻辑:在拍摄期间对主体的抓取时就已经了然于胸/脱离剧本
诗人:真实/平视
作家:记录型创作
观众:凝视与行动/有序与无序
我:在有导演意识中对拍摄内容的无序的宽容
王兵不加节制的细碎生活内容的展示真是非常折磨观众。
无论出于怎样的目的,即使是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这也很难让人耐下心来。任何生活,拿着放大镜观看,它都是不堪忍受的,因为信息密度太低。所以,人们在生活中,其实是会选择忽略很多信息的(这种选择是近乎本能的,否则,人们可能会因为生活所包含的庞大细节而让自己的大脑爆炸)。
所以,看王兵的纪录片,总是忍不住会想,去关注某些人,去关注某种生活状态,真的需要这样吗,需要以这种近乎绝对自然主义的方式展现吗?
观看或者阅读时接受高密度的信息是人们的习惯。所以,当观看时,我们进入的反而是日常生活所特有的那种低密度信息状态,这种反差,很多时候,会让人不适到崩溃。
如果是自己处于生活之中,我们的本能会协调注意力聚焦在那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但在观看时,这种协调永远是失效的,因为我们的习惯就是让我们在这种时候聚精会神。我们在这种时候选择走神,反而是在违抗习惯了。
然而,我们又不能不走神,毕竟,让一个人在走路的时候只想走路这件事简直是不可能的。
其实王兵片子没有必要一分一秒全部看完的,那是一个平行现实,中途跑出去抽支烟,给女朋友打个电话,或者睡一觉都没关系的。但单反把目光落在那个银幕上的时候,你便已经开始经历了另一种生活。能把这种体验落实到纪录片里,王兵走得确实蛮远的。
第一部王兵。字幕显而易见地对于纪录本身造成了伤害,身为云南人能更为清晰地了解片中人痛苦乖张的呓语,但也能理解:即使经过语言的不断转手,法国依旧对于王兵以及他的直接电影保有难以置信的关注与尊重,哪怕笨拙。从微观个体入手,在细腻审慎的剪接中建立非叙事性的联系,无限贴近现实的渐近线。我更愿意将其看作孤本电影。
国内比较少有的精神病院记录影像。
@vimeo
@Metrograph. 我的前排是一溜白人的后脑勺。这被凝视的感觉太强烈而诡异了,我时而看着银幕时而盯着他们的后脑勺,我无法把自己跟他们放在一起,我觉得自己属于银幕那头。影片里有一位病患回家探望,在沉默的一夜之后直接趿拉着拖鞋出走了,摄像机一路跟在后面,从白天跟到晚上,画外是马路和风声。到某一点时摄像机决定不跟了,眼看着那个人头也不回地走远。我的脑子里像是点燃了一个雷,炸响后的回音里喊着,他就是我,他就是我,他就是我。
这次资源只有西班牙语字幕,所以尽管都是中国人但不知他们在说什么
1. 小哥大晚上开杯面吃,说明天回家可不能饿着,不能让妈妈以为他们饿着我 2. 蹲在碗筷收集点吃饭的大叔对剩饭来者不拒,一大哥倒给他饭的时候整个碗都掉进人碗盆里了,连说对不起,大叔一路猛吃头都没抬 3.小哥往家打电话说你们什么时候来看我啊,爸爸说太忙了过几天,小哥喃喃道,上次你也是这么说
题材选的好,素材的积累应该也不少,可惜拍的不是女精神病人。被收容者(就不叫精神病了,因为有些似乎不算)三大特点:嘴馋、裸睡、随处尿。在这个每人只有一张破床的封闭院落的三楼,肉体成了最后的慰藉——有多次没发现性接触的同床而眠
手持摄影廊间徘徊,聚焦病患录制疯爱,所有层面的人的生活都值得展示。
其实并不觉得长或折磨,一开始看进去了就好。王兵从某种程度上给了我很多新的纪录片方面的认识,以前自己一直追求一个人物,一个故事,真的只是纪录片很多形式中的一小部分。王兵极少地与被拍摄者交流、尽可能地留下素材、不懈地跟着那些“疯”的人奔跑,他让我觉得自己离那里很近
对准那些对“镜头”无动于衷的人,是王兵表现真实的方法论。
抛却了社会学的视点、意识形态的架构,对疯狂地狱作了极端细腻日常微观化的纪录。
當時不以為然,但看了這部才終於理解了M說她不喜歡《方繡英》的原因。某些題材下當主題與個體經驗重合時干擾無可迴避,觀影過程就像是一個“被迫”喚醒過去的過程,痛苦再度浮出水面。(除非自己變作另一個人。)而這一次視角與感興的變質究竟有幾分與其相關,很難講清。1214천장관
王兵能看到你看不到的地方,那些已经被遗弃的角落。
没有因果只是记录,看完大汗漓淋,就像在疯人院住了四个小时,王兵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被折叠的世界@AnthologyFilmArchives
太沉重太难过到不想说什么。中间出去买咖啡上厕所,在洗手时一个澳洲姑娘进来,边扯手纸擦眼泪擤鼻涕边说太intense了受不了。
小哥在铁栏杆中一圈一圈地跑步,说着我明天就要回家了。身在异乡的我触动极大,感觉心灵痛彻。感觉自己也被困在一个循环往复的道路上,无法回家。
大部分精神病人在不发作的时候其实还是很正常的。精神病患的生活真的很压抑,在牢笼里奔跑的那一段我真是忘不了。他们有一个牢笼是保护他们而设置的,那我们牢笼外的人呢。
我认为这是王兵的纪录片里最差劲的一个作品了!我看过剧情电影《夹边沟》,也看过王兵的《铁西区》,这些片子的感觉也比这个《疯爱》要好。而王兵导演的新作《疯爱》,镜头之长不剪断,叙事有问题,情节可谓极其无聊,只是对生活的简单记录罢了!随便去精神病医院看几次就拍出来了,很不负责!
看的不那么愉快,问题很多,但是能拍这个还是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