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黄仁宇在《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一书中曾这样提过:资本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政治制度或经济制度,不如说是一种承载着现代化的破坏性力量,任何传统的道德规范、社会秩序和阶级结构都无可避免地被其所颠覆破坏,从而在废墟上重新建立起现代化结构。任何一个国家在从传统进入现代的过程中,都经历了破而后立的痛苦,而中国则尤为地屈辱和惨痛。这种屈辱而惨痛的记忆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我们谈到现代化的时候总是把它说成是西方化,言外之意,现代性是一种异于我们传统文明的威胁性力量,而我们的传统生活则在想象中成为了新时代的民族神话,一个在现代化还没有入侵前的世外桃源。
影片《岁岁清明》则是这种新型民族神话的典型代表。今年的国产影片中,还没有一部电影像《岁岁清明》这样,以一种极端冲突对立的形式,把传统的生活描述得这样诗情画意,而把现代化军队入侵后的状态表现地如此血腥惊悚。其最后关于日本人杀害伊家少爷全家、吊死伊逸白少爷的部分,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与之前那种舒缓的节奏、干净的画面和优美的旋律形成尖锐对比,好似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被揉在了一起。那随着伊逸白少爷的尸体滴下的点点鲜血,洒在茶园的大地上,让人感觉仿佛在一张原本只有黑与白的中国山水画上,狠狠泼上了几滴猩红的血点,刺眼的对照越发让人触目惊心。
《岁岁清明》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似乎完全与外界隔绝的空间中,这里的时间完全停滞住了,只有一再重复的清明时节。这种刻意营造的封闭性和停滞性,越发让银幕上所展示出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变成了一幅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女主角阿敏和她的八叔只要把鱼篮扣在河里,就会有鱼跑进来,而阿敏也总会放走大部分鱼,只留下几条够吃就行,没有现代社会的贪得无厌;传统民俗的迷信不仅不显得愚昧可笑,相反,喝了女子捂过的茶就能生出男孩这样的传说,更是把乡下人的善良和无私表现了出来,让人从心里感到温馨;女孩子的春情萌动,无非是对着树林里的心形荷包自言自语,或者在山路上欢快地喊着“大兔子背姑娘了”。
而故事本身的三次清明,则无一例外都是外来者在试图进入这个画的世界。男主角伊逸白是伊家的少爷,他的另一重身份是一位在洋学堂读过书的现代知识青年。然而伊逸白本身没有表现出任何现代青年的符号特征来,除了他那异于常人的瘦弱,几乎让人怀疑他得了痨病或者抽了大烟。似乎现代知识在他身上唯一作用的结果就是让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这却反而需要世代种茶的女主角阿敏来当他的先生,教教他什么是好茶。然而这时的伊逸白,作为一个外来者和受过教育者,依然是神秘而令人羡慕着迷的,话语中阿敏父亲对伊少爷的推崇,以及阿敏对伊逸白的芳心暗许,都暗示了这点。在第二次清明,和逸白一样受过现代教育的天巧,作为少奶奶和逸白一起来到了茶园。她不仅更加瘦弱,而且真的患有痨病。她走起路来的气喘吁吁和壮实丰满、生龙活虎的阿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巧的现代知识在这里毫无用处,反而需要阿敏背着她上山。最有趣味的地方是,学医的天巧治不好自己的痨病,而世代种茶的阿敏却教了她一个偏方,说喝了阿敏捂过的茶,就能生出儿子,生儿子可以把痨病给气死。天巧固然不至于相信这样的话,但她却完全被阿敏的善良和无私所折服了。
两次清明,两个外来文化接收者的到来,都没有真正破坏这幅画中桃源的诗意生活,相反,他们都融入进了这片美丽土地,为这里的善良和质朴所感动。直到第三次清明,日本侵华,八叔被炸死,而伊家少爷再次出现的时候,却是穿着刺目的黄褐色日本军服到来。黄褐色的军服相对于这整个淡雅大地的颜色,太过刺眼,以至于其突兀地出现让整部影片显出了一种惊悚的感觉。导演可能是刻意选择了几个慈眉善目的演员出演那几个坐着喝茶的日本人,从头到尾他们没有说过一句狠话,没做出一点威胁到阿敏的动作,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了,让整个画面的氛围完全转化成了恐怖与紧张。阿敏面对穿着日本军装的伊逸白,与他完全决裂了,认为这位现代文明的接受者还比不上她这个乡巴佬,伊逸白的现代性除了给他带来瘦弱,居然还把他变成了一个没有民族尊严的汉奸。
好在导演并没有真的这样处理,而是最后为伊逸白正名了,他其实是忍辱负重,并且靠着自己的力量杀死了很多日本人。阿敏虽然明白了真相,但代价是亲眼目睹了伊逸白被日本人残忍杀害。现代知识青年通过阿敏的目光被证明没有背叛自己的传统和文化,但诗情画意的传统生活也再也不复得。逸白被血腥屠戮的画面,如同他鲜红的血滴在大地上一样,深深烙入阿敏的心中,也烙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从这个角度讲,《岁岁清明》映照了中华民族的近现代记忆和心理,
一方面是对传统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神话,一方面是对传统生活不可再得的哀伤与惆怅,以及对现代文明又爱又恨、既想接受又怀疑畏惧。影片的最后一个画面,正是一位穿着现代的小学生,站在紫云山山坡上那块曾经的茶园里,指着山下已经变成现代化都市的杭州说,快看,西湖。我不知道导演此刻的心境,是喜多一点,还是悲多一点。
但无论如何,中国毕竟不是一幅山水画,哪怕它的传统再美丽再纯净,现代化进来了,就永远不会走回头路。与其回头哀婉过去,不如重新创造未来。
好片,如雨天独坐看雨打芭蕉。缓慢淡雅水墨丹青。出彩之处是演员很接地气,典型浙江普通人,表演本色,贴近生活。情感普通不失细腻真实感。导演主题集中,没有跑偏,没有刻意安排哗众取宠的情节,淡淡叙事,不争。喜欢这类风格电影的人会被感动,不喜欢这类风格的看不进去的。大部分年轻人估计不喜欢看,因为年轻人静不下心来。只有三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才可能会有感觉。 不错。如小家碧玉。
其实在电影的开始,我也有嫌弃过演员不够漂亮,没有一般文艺片中的翩翩少年窈窕淑女,特别是天巧刚出来的时候,病怏怏的,跟阿敏健康饱满的身形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但是当天巧紫云山顶奔跑的时候,那种站在山顶的喜悦和对自己命运的悲哀,让她欲哭还休。我开始觉得她好美,就是良友杂志上走下来的民国少妇,低眉顺眼温婉可人。
在说阿敏,她让我想到了《边城》里的翠翠,善良纯朴,一样为爱痴心的女孩。但是阿敏似乎更具有活力。满山奔跑的假小子性格,怀春少女的娇憨模样,对尹逸白的好感对天巧的好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阿敏的故事背后还隐藏着阿翠的故事,关于“捂茶”的传说。善良的女孩本该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的。
看过很多360°无死角的颜,也看过很多精致到无懈可击的剧照,只可惜,动起来,美好的期盼就破灭了,再美的人,在精湛的演技也无法弥补空洞的剧情,还有怎么听都觉得不舒服的配音。我想看的电影不需要演员有多美演技有多高深,只希望他们能够带我进入故事就好。
目前,流行的抗日题材电视剧、电影,不太尊重历史,不太注重发挥教育引导正能量,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绝大多数影视作品里面,都描述了抗日力量如何英勇,如何以一敌八,如何打胜仗,智谋如何高超,武艺如何高强,枪法如何神奇。。。。如果真是这样,那为什么那么长时间、那么艰难地抗日?我们天天说要记住血的历史教训,但时下流行的影视作品里面,我们却看不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只看到了如何挨收拾,这如何来教育我们的青少年?如果让日本的青少年来看的话,他们也只看到了其先辈是如何被收拾的,怎么去教育他们?
《岁岁清明》正如片中带来一股清风,含蓄、淳朴、真实,有点类似沈从文风格,不错的作品。。。
市场上充斥的愚蠢粗糙乱七八糟的电视剧电影让人对中国的文艺市场完全失去了信心,不敢相信一个文明大国沦落到如此没文化没文明的地步,什么都没有,只剩钱了。看到这部电影,觉得难能可贵。剧情紧扣起伏跌宕风景优美淳朴,演员除了小阿敏颜值高,其他演员都是和角色相配而且个个是演技派。再看看现代的芳华之类的,无逻辑地堆砌一些社会现象,自我吹捧,简直都是不知廉耻。有他们这样的在上,好的电影怎么可能出现。
感觉还不错
影片在细节以及人物心理刻画方面堪比费穆的《小城之春》,结尾结局,垫定了此片儿悲凉的基调,剧作在人物刻画、动作设计、细节铺陈方面做的都非常好,江南茶园的那个味儿也很好的渲染了出来,古琴声、优美的摄影更是把我们带入了那个柔情蜜语江浙水乡的意境。
好喜欢这部片啊,虽说是献礼片,但整体格调还算不错,淡淡茶香隐隐琴音。阿敏很出彩,尹家少爷的确瘦。
方言电影
可以看
缓慢但并不诗意。
大兔子背姑娘了
卖萌,冷表演,像茶一样的电影。在杭州某座山上拍的,男主角像乐嘉,女主角一个婴儿肥,一个像老徐。~得耐着性子才能看完的电影。
里面的那个张纹是我发小~大家都去捧个场啊
球方言版
这片子我太喜欢了,除了表演稍微有点稚嫩,配音不太好之外,都很不错。
风景不错
乍一看很粗糙,但云淡风轻有边城的感觉,天巧很美。第二年的清明美得心醉。关于战争过于简单模式化,有些仓促。
缓慢而诗意
就因为这片子讲的是杭州话,咱杭州人就给它五分!
徐盛翔啊!
怎么拍起胶片反而退步了呢?怎么这次不用刘迈了啊?
三年岁月,两段爱情,一种相思。仅以一座茶园,就能描绘出鲜活的爱情,映衬出大时代背景中的动荡不安,足见导演和编剧功力。
杭产片。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哎,演员们把这片子给毁了。呃,杭州的龙井村,梅家坞,瓦去过咧。紫云山在哪啊在哪啊?片子中的场景好熟悉呀。喜欢。。。。不多说!
杭州话是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