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男朋友经常在闲聊时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我会摊开左手掌心,跟他讲从小就有人说我的生命线很短。跟他一比,果然短了一半还多。所以,我大概只能活到你的一半年纪。余生还有那么长,到时候年老色衰也不可能再找到什么合适的人,一个人过日子得无聊成什么样。
于是他也开始为我的长寿打算,让我按时睡觉,少喝酒少抽烟,换掉需要加班的工作,远离令我焦虑的老板。他说:一生计划看两万部电影吧,如今你才看了三千多部,按一年350部计算,还得活48.57年,这样你大概活到80岁,我到90岁死,等你死了还能怀念你几年。
我说:如果哪天得了重病,千万别插我一身管子让我接受痛苦的治疗,一定要飞去北欧某个国家让我安乐死。如果你真的比我先死,那我可能一刻也不想多活了。
还有,我死的时候真的不希望爸妈在场,最好我的死亡成为一条简讯,在一切尘埃落定后发送到他们的手机上。这一切的前提是,我笃定我的爸妈一定会比我晚死,因为他们一辈子都顺遂快乐,尤其是我妈,年轻时候脾气太大,一点不顺心就暴跳如雷,骂我打我也是家常便饭,所有负面情绪都抒发出去了,怎么可能不长命百岁。而我自小体弱,心思又多,还是讨好型人格,所有的不快乐都藏在心里,能多活一年就得多感恩上天一次。
我们从不忌讳谈论死亡,而我有的朋友则不是,以来自山东和东北的朋友居多,偶尔提到不吉利的话,他们会立即要求在场的人一起“呸呸呸”,赶走所谓不吉利的兆头。我们没有这种习惯,反而觉得越常提到死亡,死亡就越不容易靠近自己。大概跟见到鬼跟他握握手是同样的道理。
去年,我的一个朋友得癌症去世了。他走的时候挺平静,在病房里还会寻思着每天点些什么吃,他说某一天从床上起身的时候忽然头脑失去意识一口气提不上来以为就要过去了。从那以后,他就对死亡不那么恐惧了。反正,该来的总会来。
所以,他也很少哭了。除了得知自己病情的时候哭过一场,再之后就是奶奶忽然打电话跟他说做了一场梦,梦到他身体不太好,问他是否一切还好。那时候奶奶还不知道他得了重病,放下电话的那一刻,他缩在被子里哭了。
小S在《康熙来了》中曾因为吴克群翻唱已故好友杨明学作词的《我不难过》而失声痛哭,她说去KTV要常点这首歌,不要因为怕想起死去的人难过就避免提到他,否则他会以为活在世上的人都忘记了他而感到伤心。
死亡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每天连如何活得更好都想不清楚,更别说去思考如何迎接死亡。电影中倒是经常有人死去,动作片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犯罪片拍连环杀手冷血无情,爱情片拍生离死别天各一方,战争片拍炮火连天横尸遍野。死亡在银幕中每天上演,不够惊艳的死法甚至会让我们感到无趣。似乎从另一种角度说,我们早已看惯了死亡。
所以,还能如何通过电影更好的描绘死亡呢?关于《死于明日》,我想说的话都在短评中了,再复制粘贴一遍:如墨水滴在宣纸上,以极为私人与间接的手法晕染出最宏大的影像质感。缺席的逝者与在场的生者共同勾勒出死亡飘忽不定的虚无感与触手可及的实体感。死亡以回忆、亲历、忘却三种释义,完成其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重自证。
于观众而言,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参与着死亡。倾听者、回忆者、对话者、探视者、偷窥者、讲述者、还有死者。死亡在发生的那一瞬间即被定格,死者被遗忘在原地,而生者则如潮水一般继续向前滚去,与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
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对此,我无比赞同。
因为深圳BC的影展活动,再一次看了这部形式和主题都很新颖的影片,而且还在现场连线中听导演聊了很多关于电影背后的故事和思考,让我对这部电影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导演说,其实这是一部从关于“生”的电影。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导演是用一种很温柔且平静的方式在叙述“死亡”,但其实,影片讲的是在死亡前一天人们如何“活着”的故事。在死亡的前一天,每个人都在平常且努力地活着,没人能预知死亡,所以一切都如此平凡和日常。我们在上帝视角,通过“死”的角度去看“生”,感慨且唏嘘。
导演曾在杂志社实习,所以他尝试把故事内容用“杂志”的形式展示出来,所以就有了这部融合多种媒介形式的“多元作品”。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文字、图片、声音、纪录片式的影像和采访等多种展现形式,围绕着同一个话题,像万花筒一样丰富地展开。导演采用了和Instagram一样的方形画幅,用了很多安静的长镜头,都在强调和展现人们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真实感。
当有观众问道,你是如何选择这几个关于死亡的故事的,导演回答,虽然不能做到全面,但他想要尽可能多得呈现不同形式的生和死。电影呈现的6个故事里,有的死亡很突然,有的死亡很平静,有的是自己选择的,有的仿佛是在命运中的铭铭安排,有的带来悲痛,有的却也带来欣喜。不同的面向,不同的人生,走向的仍是同一个终点。
故事中穿插的3段采访片段也很有意思。第一位年幼的小女孩痛哭着,对死亡感到未知的恐惧和抗拒;第二位稍微懂事一些的小男孩,对死亡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但他并不清楚应该要用什么姿态去面对死亡;第三位百岁老者,不害怕死亡甚至已经在迎接死亡的到来了。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每个时代在不同的阶段,对死亡都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导演也说,这部影片拍摄制作于2017年,这也仅代表他自己在那时候对死亡的看法。对于现如今正经历疫情时代的我们来说,死亡自然又演化出一段不一样的故事了。
任何关于“死亡”的讨论,最终还是会回归到“生存”。我们通过电影看了那么多关于死亡的故事,最终将好好思考,我们如何珍惜生活,如何不负此生,如果我们,真的,将死于明日。
01:计划参加毕业典礼的大学生被突如其来的货车撞死
02:商人于证卷行在睡梦中死去
03:飓风亚历克斯袭击葡萄牙海岸,数百人丧生
04:女摩托车骑手被倒塌的电线杆砸死,当时她正在对着小狗拍照
05:MH370失事
06:著名泰国影星被转弯急停的车辆所撞,当时她正在下车帮助因为摩托车祸而受伤的骑手
07:邓的朋友在Facebook上说,邓在当天晚上自杀前发消息给他......这是我最勇敢的时候,再见我的朋友,
08:资深音乐家在春蓬省的家中,宁静死去
“浮生一日,浮游一世”
”死亡毫无感觉,痛苦如影随形“
-死亡是好是坏?
-重要的是你的人生是好是坏
"我还是更喜欢变成虚无"
小孩觉得死亡好难过,老人觉得死亡是解脱
我会在哪一场意外中终结,被爱和恨都遗忘,吹过阳台的风也不会记得我。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8442人甚至更多人在死去,死亡如此平常,人生总是如此。
离开这人世间 有千万种方式
这部影片描写了六段生命的最终24小时 六个真实的故事六种不同的死亡形式
“明天”来临前画面是圈起来的方形 “明天”到来后可视范围才变宽 镜头的戛然而止或缓缓延续都以某种方式在观众心底激荡出一层又一层情感的涌动 由时间创造的张力尽显 我个人觉得导演的分寸感非常棒 时间轨 画幅的变化 不疾不徐的推摄 恰到好处的长镜头 让一切都显得既朦胧又动人 导演把死亡拍成了一篇散文 没有一帧死亡的画面 偶尔夹杂着儿童或老人的访谈对话 更多的是白描叙述 我印象最深的点是影片左上角的时间码 计时器即计数器 观影时长70:21 死亡人数8442 具象量化了死亡带来的焦虑感
“即使你对这一切都已经了解了,还是会难过吗?”“是啊,还是会畏惧死亡、孤寂和消失。”
如果一句话让我来形容这部影片
那就是—用人类的日常反映人生的无常
泪点极低如我,也没有半点触动。对真实死亡事件中当事者死亡前一天的搬演,还有音频,照片,纪实采访等媒介元素。六段事件大部分都是意外死亡,意外前夕当然都是风平浪静的,表现破碎前的平静是很能调动观众情感的策略,这些案例的选择挺讨巧的,相对应的意外死亡能带来的关于死亡的讨论也更单一,它很难和纪实部分干瘪的讨论死亡的文本内容做等量齐观。
同时在刻意挑选过的案例呈现中,又夹杂太多编导刻意的讨论,节奏的克制平静,日常化的表达也无法抹灭这种刻意,小画幅的聚焦又在提醒这种搬演性,有一种很微妙的搞不懂对方到底想不想让人共情的排异感。其实选择死亡前一天,并非是对一个人的死亡有什么特殊性,而是这部片最大的戏剧性所在。真实的死亡数据的跳动,和片中对死亡简略抽象的言谈,前者是给人以压迫感,后者是让人去看淡死亡,这还谈个啥啊。我觉得这片要是讲死的虚无就太贪心了,死未必虚无,生才虚无,叫生于虚无倒是更扣题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用小清新口吻讨论死亡的时候,难免陷入了炮制心灵鸡汤的嫌疑。这部有关死亡话题的作品更像六支商业广告片。第一个女生聚会的故事像是高级酒店广告,绝症妻子与遇上空难丈夫的一段像人寿保险广告,男生遭受女生拒绝后跳楼的一段则像是防止自杀心理辅导宣传片。这并非一部情节完整的虚构剧情片,而是由六个真实死亡案件改编而成的拼贴实验之作。六个故事之间并没有实质联系,全依赖对小孩与百岁老人的采访纪录片段穿插衔接。 导演的出发点与用意具有高度的原创性,拍摄人在意外死亡前这个特定环境中的短暂故事,以及死亡给旁人带来的影响。然而,受篇幅所限制,剧本无法以戏剧性转折为重点,人物及其关系的刻画并不能迅速堆积起足以引起共鸣的渲染力,最多是抒发一下“世事无常用心过好每一天”这种浅显老套的价值观。 拍得最有电影感的只有从美国归来的姐姐探望弟弟,以及女模特在女星遭遇意外后取代其工作的两段。前者的摄影用光很迷人,后者用长镜头显示女模特脸部表情的复杂变化,也是一绝。这回导演依然在表现形式上施展创新:方形画幅、柔光滤镜、左上角时而出现的死亡人数标记。不过这类小花招似乎除了淡化死亡话题的沉重意味之外,没能留下更多发人深省的时刻。
在一生一死之间,深奥繁杂的伟大命题里,穿插肤浅粗糙的表演。不就是所谓的人生?
生命序列各次级环节间的串联其实十分微弱,所以遭受颠覆或发生脱序(比如死亡)便应当属于常态。正如德勒兹所言,“小津的看法是:生命原本单纯,但人们却撩拨静水地将它复杂化了”。这部电影便是在抚平褶皱,用极具灵晕的影像缝合生命的裂缝,复合人们的创伤,一切皆一如既往地规律着。4.5
拍得真美。已死之人仍在你脑中踱步,只不过每一个动作都在倒计。镜头太温柔了,但每一寸又都指向死。回忆死者的时候,确实是这样的心情。
很喜欢这部泰国散文电影里面的好几个段落,导演的想法和设计清晰又明确,一开场手持拍摄四个女孩的闲聊,到后来替补女演员在固定长镜头下的情绪涌动。
2.5 / 每个段落单独拎出来都还不错,尤其是窄画幅内的调度甚是迷人。但是实质的内容完全是短片体量,组合在一起就是空洞的N次方。对“死亡”试图进行平等超然的数据式或金句式概括恰恰抹杀了死亡本身的复杂性,连虚无本身也是如此的轻薄。所能想象的对东方生死观最扁平单一的呈现(大概和一篇微信推送效果相仿)。想回头再去看看《布米叔叔》。
70分钟的片 比两个小时还漫长 节奏这么慢 近景长镜头被滥用 描写日常生活对主题表达完全没有意义 真是又臭又长 无语 想往文艺片靠 也不是用这么低级的装逼方法吧
诚如村上所言:“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亡是日常的一部分,当观众以提前知晓结局的方式回溯生的寻常,会感知到惋惜之外的惊栗——死亡如此突如其来,宛如呼吸般正常。从普通人对“死亡”的理解出发,撷取前一天的光景,我们既痛心又欣慰地看到他们曾如此饱满充实地活过,如此说来,死亡亦不足惧。第一场结尾清洁工安然收拾,天台姐弟对话,情人间对死后的安排,长镜哭戏,越拉越远的安静离世,每段都自带亮点,切入点与爆发点都很有力量。
加入GDH以后,导演第一次独立筹资拍电影,很多旧作的梗,合作过的众多女星友情客串。他的作品大多源于亲身经历或思考,而这一次把目光瞄准了死亡,或者说死亡来的前一天。那些手持摄像所刻画的,是不同个体的平淡日常,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第二天要死去。本想引导观众思考,但似乎又给出说教意味的结论
很漂亮的形式姿态,看出了《湄公酒店》的感觉。PPT电影也许最适合用这类极度轻的质感去拍,那么,单薄反而可能会成为优点。轻盈透亮,谁不喜欢呢?
一向的文青風,感覺派,輕描淡寫,嘗試各種方法來捉緊對死亡不安的氣氛,幾種媒介並列只是試圖貼近當代人的日常生活,並不意圖要探討什麼,分析什麼,甚至成為後設式電影(似乎我們的理性總會攻佔純粹的電影觀感,總以為電影是一種論述和立場表率),因為死亡難說也不好說,他努力地去說的,其實都是好好活著。
3.5 娓娓道来的人间故事,每秒2个,分秒的时间换算成死亡的数字,也诞生出希望。
有針對死亡和無常的抒情,但沒有探索,更難言討論。都是老生常談。雖然淺薄,但也算是一部使人有好感的作品。死亡觀很「國際化」,沒有任何宗教信仰、鬼神傳說、在地社會文化的介入。
我们还有那么多事情来不及做,吃那家小店的炸生蚝、剪短脚趾甲、参加毕业典礼,可生命的倒计时码在头顶已濒临尾声。少年对死亡充满好奇,老人对生存满是疲惫,女明星对死亡情绪复杂,音乐家对生存无波无澜。第一次听说有死亡这回事,孩子哇哇大哭,抗议生命犯规。吹灭104根蜡烛,这人生还得走下去啊。
形式上比较新,不像是电影,更像是大数据的影像化,将伪纪录片与短片集式叙事结构结合起来,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想象主角们最后的时光,引发关于死亡的思考。很多时候,死亡是随机的,但更多的是关于生命中重要而美好的时刻,和它们转瞬即逝的本质。
Very Sad Pictures Ltd.
有人赞美ppt,有人则不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明天和意外,你不知道究竟哪个会先来。看起来,更像是一部关于死亡的泰式小清新,探讨了生命与意外的不可知,也许前一秒你还开心地吃着炸鸡,但下一秒就有可能撞到汽车。电影摘录了真实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呈现一种命运的未知,但少见的是,却没有死亡那样悲天悯人的伤感气息,只是展现事实,让观众去理解。我们终将死亡,未来不可预知,活在当下,请过好每一天一分一秒,等死亡来来到的时候,便可以尽量少的留下遗憾
SAFF节竞赛片。泰国导演的创新之作,混杂故事、纪录、文献研究等多种元素,探讨死亡主题。长镜头别开生面,不少精彩闪光处,不仅在外在形式,还在内涵上。总体单薄了些,是其缺点。
时间码,正方画幅,短片组合到记录采访,形式上是完整的,但依然像篇关于死亡的命题作文,出自同一个人的短片集。最喜欢序幕的“你不知道哪一个会死”,姐姐拍照完全是《36》重现,一镜到底实现得最好的是女星殒命。音乐家溘然长逝,又完全是河濑直美附体。死亡很严肃,拼贴玩的志趣还是很浓。
@天山 一度哭得喘不过气。对长者与孩童采访式提问,关于死亡的无差别、不可预料、死亡对于生者的意义。替补女演员哭戏长镜太细腻。镜头语言诗意灵动。生活化场景有禅意,静谧如流水。古典钢琴配乐加分。需要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