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记忆的符号-中国电影百年寻音集 (CD8)》
(专辑虾米音乐/网易云可听。虑及虾米即将关闭,暂将歌词备记在此。)
原为闽粤地区传统童谣。不同版本,唱法、歌词各异。
演唱/陈娟娟
词/蔡楚生
曲/任光
月光光 照村庄
村庄破落炊无粮
租税重重稻麦荒
月圆圆 照篱边
篱边狗吠不能眠
饥寒交迫泪涟涟
月朗朗 照池塘
池塘水干种田难
他乡流落哭道旁
月亮亮 照他乡
他乡儿郎望断肠
何时归去插新秧
月依依 照河堤
河堤水决如山移
家家冲散死别离
月黯黯 照荒场
荒场尸骨白如霜
又听战鼓起四方
月凉凉 照羔羊
羔羊迷途受灾殃
天涯何处觅爹娘
月明明 照天心
天心不知儿飘零
风吹雨打任欺凌
月微微 照海水
海水奔流永不回
苦儿无家不得归
月凄凄 照破衣
破衣单薄碎离离
冻死路旁无人理
月茫茫 照高房
高房欢笑如颠狂
苦儿饥饿正彷徨
月惨惨 照海滩
海滩无人夜漫漫
1、b站版本,仅有63分钟,在由农村——城市的转变时只能靠脑补构建剧情—逃难,声音的使用上,有音响及音乐而无对白非常影响观影体验。2、24分钟处小男孩在雨中的美好想象画面是个人最喜欢的部分。3、就此影片而言,其现实性面临内部及外部双重挑战或曰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内部层面,现实性的画面呈现本身(尤其是农村部分)就带有创作者的发自主题讲述方面的现实想象,这也是三十年代“左翼”倾向电影所带有的问题,外部层面,是现实性和戏剧性这一在某些方面的略显对立,尤其在整个残片的主体故事讲述中,即:由一近似于《城市之光》的贫穷“乞丐”救助落水富翁进而得以体验“更美好生活”,富人因缺席的家庭悲剧(亲生儿子的不幸离世)而将“乞丐”男孩作为自己孩子的镜像投射,遂而将其进行阶级化(教养)改造。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这其中,现实性的贫富差距及流浪儿童的悲惨生活更多的成为背景板,聚焦点或目的在于儿童的教养实现(最后部分以被解雇仆人的教化语言得以确立),无论如何这也是一个进步,挑刺过于严苛反而适得其反,当然。对儿童“素质”教育的呼吁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取向。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艺术反映着时代生活,而电影作为一种第七艺术亦是如此。1937年正值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电影因此肩负着时代的使命。这就使得蔡楚生小资产阶级趣味的创作思想开始发生转变。
这部电影中继承了郑正秋的小人物传统,揭露的正是在国家危亡下小人物的不幸与悲哀。不同的是,郑正秋的电影反映着旧市民的审美趣味,如《劳工之爱情》中为了追求自己爱情的水果贩人。而蔡楚生,他将镜头对准了在战争中最弱势的群体—儿童,充满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用大量的笔墨渲染身处混乱的年代中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的孩童,将小资产阶级混乱不堪的爱情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用细腻的生活、心理描写刻画出孩童们的内心世界:譬如,在小三子被一个好心的管家收留,从一轮明月中看见了自己的父亲母亲朝他慈爱的微笑,他的嘴巴一瞥,眉头微锁,眼眶里分明闪烁着泪光,即使历经风雨,万般艰苦,陪在他身边的不是父母,内心终究有一坛苦水无法诉说;譬如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熟睡中的自己被开过的汽车溅了一身的水,他无处栖身,在雨夜中慌乱地走着,抬头看见年轻的夫妇抱着自己正在啼哭的孩儿亲了许多次,他此时只能通过哭泣表达自己的内心的委屈与凄凉。蔡楚生通过这次令人动容的细节和心理描写,将身处底层的儿童表现地淋漓尽致,同情之余还有愤慨,发人深省....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孩童流落到如此境地?
小时候读的《三毛流浪记》诚不我欺。戴铜盆帽的胖警官突然就在脑海里复苏了|明日青春影展@ 万象
联华电影公司出品的《迷途的羔羊》是蔡楚生导演1936年的电影,也是中国第一部儿童电影。打开这部电影看,显而易见的是左翼派导演对底层劳苦人民特别是孩子的关切。雨中这场戏尤为出色,先后以狗,麻雀来代指小三子的悲惨童年。再往后小三子进豪门一梦,成了那个荒唐年代不可或缺的时代镜像。
资料馆修复的真差,30年代的片子放现在看挺无聊的。12.11@深圳湾万象影城
残片,结合1936年出版的《联华画报》《迷途的羔羊》特刊号,及1984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电影集(第2卷)》分镜头剧本,算是大致梳理了完整故事。导演在当时使用了少有的切入角度,纷乱时局中自然是风花雪月的影片当道,大众不一定想在影院里又看到愁眉苦脸的社会纪实,剧组又大胆起用了新人演员与大量小演员,其题材与拍摄组织的开创性对影史的发展由此显得这般重要。赤裸描绘社会的残酷、不公与荒诞,又不乏戏剧性的夸张对立处理,很好的抓住了观影者的注意力;把悲情格局掩饰到喜剧手法中,以笑果引导出泪珠,巧妙传递出对社会的讽刺与真挚呼吁——弱者的声音,借助胶片,让大家都耳闻目睹、亲身感悟、产生共鸣,这正是悲喜剧的高境界。2020首届明日青春电影展 @ 万象影城深圳湾万象城旗舰店3号厅
现实层面的关照与揭露,之流浪儿,细节表现突出;之上流社会的比较,运用戏谑,卓别林式的镜头语言和蒙太奇、叠化等表现手法着重控诉社会。未看到完整版,遗憾。
已有版本画面还是有点模糊,叙事手法很经典好莱坞,对于人物塑造运用了大量对比的手法,通过多线叙述呈现故事,虽然很多都很多描绘太过直白,但2、30年代真的跟得上全世界电影的发展的。
4.1/5 左翼时期联华出品的儿童片,有《操行零分》的味道
残片,《三毛流浪记》从这借鉴了不少啊
影片是在不停地走调,不停地走神,儿童的形态!
剧作非常工整,能看到很刻意的设计,好人坏人每个角色各司其职。表现“残破”表现得非常好。拷贝失去了很多桥段,包括天灾人祸如何让孤儿成为孤儿,最后老仆死去孩子们的艰难处境等等。影片开头指明要探讨教育问题,片中两处被学校的驱逐和冷眼与最后老仆的教导形成对比,说明如何教育小孩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坚强幸福的人。
小孩子的表情好夸张!!!!!!那么小就和翠儿抱在一起!!!!!
早期儿童电影,就是从乡村转向城市那一点有一点太突然了吧……批判阶级,批判上层社会的阴谋,不过这种不适必然通过阶级彰显
情节上参考了《三毛流浪记》,手法上使用默片的喜剧表达,小演员们的表演生动感人,看得人笑中带泪,却又悲从中来。
默片,挺花脑细胞的。亮点是各种台词。好人好,坏人坏。歌颂贫穷欢乐的好人。
待评价
90分钟的电影放到65分钟突然就没了,资料馆一个解释的人都没有,傲慢
联华
少一本(开头和结尾都有缺),上海一段,模仿了城市交响曲。无声片和有声片的过渡阶段,技术上不达标,画面空间和角度拍摄流畅。郑君里,殷秀岑表演佳,葛佐治后来正如片中一样,流落街头惨死。早年间的三毛流浪记。
看前几个镜头就知道拍的很好,镜头语言表现的还挺成熟,布景还算比较欧华,但很好看。表演上看得出来融入了卓别林式的夸张戏剧表演,设置笑料也够。带有一些小资视角的电影和革命电影不同,显然好看的多。
嗯 差不多弄懂蔡楚生的影片风格了 这部片把影戏戏剧化冲突的特点放的很大 切入点很新颖很深刻 但感觉这部片的商业性更浓一些 看的是残片不知道和原片的剧情有什么出入 小演员们表现得太好了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