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这版鸟人有些思绪,其中我并不觉得艾尔喜欢birdy明显甚于喜欢女人,相反的,我完全能理解艾尔对birdy的感情。我的有些朋友会对我说"我真的很喜欢跟你待在一起,很快乐。"而我明白我对她们来说的特别之处,因为我会在公园里看到小孩子在草地打滚然后自己也去打滚,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甚至觉得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和灵魂。也许在我身上朋友们发现了一种天真的力量,就像没有被世俗化不会长大的自己。对于艾尔来说也许birdy也是如此,艾尔是个正常性取向的青年,他有自己的需求。但是如果在一个单纯满足自己的异性和真正的朋友之间选择,我想他选择birdy完全合乎情理。在我二十年的生命中也遇到过很多朋友,异性之间会是单纯的荷尔蒙作祟,而同性却不止于此,更像是一种直觉。对我来说他们的降临真的就好像一束光照进来,我不会在乎时间距离也许只是为了坐在一起,说几句话。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该轻视友情的份量。尤其是在两人都经历过战争的炮火之后,青年时期的友情就更显得可爱和珍贵。
另外一点是,如果鸟人生活在现代就好了,他可以玩蹦蹦床,去蹦极,滑翔翼,跳伞各种满足在天空的愿望。他的动手能力很强,再学习一些知识,自己一定能做出很多东西。 我也想飞,人类不是一直想飞吗?
birdy幻化成鸟儿的主观镜头,天空变换的仰拍镜头,很多次转场都是打开birdy的卧室门。情节的双管齐下,看似缓慢的情节其实暗潮涌动,处处对比自然和机械的冲突,结局的意外让人会心一笑。
1、禁锢和自由之间的战争,是越战的注脚,同时越战也是这个故事的注脚。2、莫名的让我想起余杰两本书的名字:《想飞的翅膀》和《思想的芦苇》。3、凯奇是我最觉得遗憾的演员,越走越不像样子。
这样的人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吧,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但又自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也许马奇男孩是受了这个影响也说不定。两位主角的关系太暧昧了,不过有些东西的不明朗或者说是欲盖弥彰倒也不错。很多场景很惊人,那个年代的电影真是令人惊艳。
开放式的结局聪明极了,既没有留下哀伤也没有大团圆的俗套。
期待2014年的《鸟人》而先看了这部1984年《鸟人》,而且还特地挑了这个30周年纪念日,无奈白天的“奔波+叙旧”,导致精神状态不佳,以至于最后没有在2014.12.21当天看完就休息了。——终于,看完了!不过,对这个非比寻常的故事依旧不是很感冒,另外,对年轻貌美的凯奇也不是很吸引我。……-2015.02.08
越战,梦想,基友。各种展身材,“没有话要对他人说”,结尾萌得掉渣!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La Bamba
艾尔喜欢鸟人明显甚于喜欢女人 鸟人喜欢鸟明显甚于喜欢人类 两个情感上明显异于常人的人 在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后竟用正常人的意识决定将精神病院当做最后避难所 这该是对战争最有力的控诉了 影片结构出彩 三段时间的交错闪回埋足了伏笔 两人的感情倾向也随着剧情的推进逐渐浮出水面 隔网摄影运用得也很棒
水准之上。两位男主人公的情感关系开始的有些突兀,凯奇对于鸟人的态度并没有在转变的层次进行深入刻画,倒叙开场却变成交叉叙事。我想原著里对鸟人的转变及其精神塑造应该是更为充分的,而本片中导演似乎没有更妙的办法只能用歇斯底里的方式来呈现其态度。片中的同性情谊太模糊。总体上可以更好,83分
孤独的人啊我爱你,就像碧海蓝天,要上天入海。但是最后一幕你怎么能跟我开这种玩笑,该归去的必然要归去。
“我想死去,然后重生成一只鸟”。痴人痴事,如果乔布斯没把苹果做成功的话,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其实也不过是个"鸟人"。8.2
光影处理;框、笼子视觉符号元素;超低角度镜头;模拟鸟飞翔镜头;仰俯拍;跳楼时间镜头vs一代宗师;镜头节奏;正反打利用时常和景别推进内心情绪。这时候的尼古拉斯·凯奇还是很会演戏的。是我年轻的时候不懂,重看才发现这才是电影男男cp的正确打开方式,太赞了。
不屑为人,渴望做鸟;不屑行走,渴望飞翔。
note:oh Birdy... the gorgeous Birdy, shell shock from Vietnam war, and cannot even touch his pain. Someone if only met once in the lifetime.
鸟类之于Birdy的意义就如同Birdy之于Al的意义一样,他们都从禁锢内心的环境里努力挣脱出去寻找自由,可惜走上的却是更加摧残身心的战场……不愿解下绷带的Al和整日像鸟一样蹲坐的Birdy一样,害怕面对自己害怕面对外面的世界。这个以释放一切的飞翔之姿落得一个轻快的结尾,画风转变虽然快,倒是让人心头一松,不用为两个人再揪心下去了。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碧海蓝天》,一个想上天一个想入海,有些东西是天生的,解释不了。
他们拿走了我的鸟笼,他们变卖了我的车,他们带走了你和我的Perta,他们将我关在牢笼,可是我要飞,艾伦,和你一起远走高飞。
之前仅根据剧情简介和剧照预判影片会过于压抑、隐喻过于直白,实际观感却比预想要好不少。费城少年的疯狂往事尽管蒙着往昔的金色光晕,但已然暗藏着残酷与凶险。年少时他们可以在意识到自己上当之后转而解救一群流浪狗免于电击杀卖的命运,长大后面对更加巨大的谎言、更加坚固的铁笼和更加残酷的死亡,却只能选择以缄默反抗,想象中的飞翔在现实中的形态正是蜷缩。| 特别有意思的是医生秘书这一角色,他的战后应激反应创伤症状是禁不住频繁地吐口水,实质表现出对这个世界的不适,然而在现实层面,他又严丝合缝地嵌入权力机器的运作之中,是强权管控的执行者,而又是被掌权者判断为需要“被治疗”的人,如此分裂却又统一于一身,或许比“鸟人”的极端形态更具普遍性。
一个真爱,一个真痴。
艾伦·帕克永远是冷暴力的制造者和理想主义的崇拜者
开始我以为是一个追求梦想的片子,后来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反战片,人性思考片。主人公在家庭,社会的压力下一个有一个梦想的破灭,特别是在越战中的痛苦感受,一个纯粹的像鸟儿一样的人,就被逼成了神经病了。挺煽情的剧情,却是一个很意味的结尾。不理解导演的设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