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属于印象派早期电影,但在遮挡镜头、模糊镜头、自动镜头等摄影技巧的运用上已经相当成熟。但叙事节奏过于拖沓,还没有形成后来印象派主张的引起观众情绪的视觉节奏。
本文不做风格分析,而是将影片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十字架抽离出来单独讨论。
十字架,代表了基督教和耶稣,是女主的信仰的象征,也折射出导演对于宗教的态度。
女主在儿子病榻旁边的墙上悬挂十字架,代表她希望上帝的光辉能让儿子康复。
但在儿子睡去之后,出现了女主和十字架的叠画在一起,说明他在内心为儿子祈祷。
在女主旁观宗教游行的队伍时,出现了面目狰狞的圣母像。然后镜头转向女主,说明接下来是女主的视点镜头,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被对着她,并逐渐远离走向黑暗,暗示着女主内心对上帝逐渐绝望。
在年轻人要帮助照顾儿子之后,他的形象和十字架靠在了一起,此时的他就是耶稣,或者说是上帝对女主的恩赐。下一个镜头十字架在屏幕正中间,年轻人离十字架最近,女主儿子抬起头来,暗示在上帝的恩赐下,他有了好转的迹象。
所以最后在女主自杀前,在胸口画了一个十字,她重归了信仰,感谢上帝的恩赐,同时也祈祷上帝可以给她儿子光辉的未来。
女主对信仰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导演对宗教信仰态度的变化。最后他还是相信上帝不会抛弃穷苦人民,他们的挣扎会换来上帝的恩赐。
西班牙舞女希比利娅,舞厅的宠儿。但她年轻时曾被一个富翁玩弄、抛弃,她独自抚养私生子。如今,孩子卧病在床。希比利娅为了给儿子看病,急需要钱——一个「神女」形象的女性。希比利娅请求老情人埃斯蒂里亚帮忙,老情人却视而不见。
一个青年画家赫德威克请来希比利娅做导游和模特。希比利娅得知画家爱上了一个女子,且进一步发现女子是自己老情人的女儿。希比利娅为了救自己的孩子,不得不采取行动。女子被父亲包办婚姻,在订婚当日与画家相见,两人却被希比利娅锁在阿尔汗布拉宫。女子也借此未出现在订婚宴上。希比利娅求助老情人无果,第二日放出两人。两人决定帮助希比利娅,女子被带回希比利娅居住的黄金屋;画家则去见女子父亲,摊牌,却与女子父亲扭打起来。最终,画家和女子私奔,也把生病的孩子带走。希比利娅则在舞厅幕后自尽而死。
虽然影史总结印象派电影,说它不那么专注讲故事,但就这部片子而言,其实戏剧性是很强的,有的地方甚至有点狗血了。并且这部影片将焦点聚在女性身上,其实很女性主义。
但电影更引人关注的,依然是它用何种形式来展示一个故事。
1.人的主观世界的视听呈现
一个经典镜头出现在影片开头的歌舞厅里:希比利娅担心自己病重的孩子,整个人的魂儿游离在外。导演采用了一种滤光器,以希比利娅的形象模糊来暗示她的内心恍惚。
当周围的女子提醒希比利娅该上场时,滤光器消失,希比利娅的形象清晰起来。
在舞台上纵情舞蹈时,有那么一瞬,希比利娅又想到了孩子(直接插入孩子的镜头),希比利娅的形象又模糊起来。
被摄主体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这一情景的拍法再今天发生了改变。如今的主流拍法反而是制造浅景深,让被摄主体处于焦内,而周边人或物处在焦外,通过模糊周边环境来进行表达。
另一边,男主角在观赏照片,或者给希比利娅画写真时,他也时不时就想到自己的情人。当他的思绪飘散时,他所看到的画面也会产生扭曲。导演借助这种模糊、扭曲来展示男主角的主观世界。而这种模糊后的画面则深受法国印象派绘画的影响。
不仅是扭曲,有时也会使用叠画的手段。此处,眼前所见与心中所念叠在一起。印象派电影常有这样的形式,如《已故的帕斯卡尔》行驶的火车与主角心中所想、《迈尼蒙坦特》女主想自杀时的脸与河流叠画。
除掉主角,导演也没少给周边的群演镜头。比如舞厅众人醉酒时,导演利用扭曲镜面来拍摄。并不是从某个人的主观视角拍摄的,仅仅只是表现他们酩酊大醉时的主观感受。在后来很多电影里,主角在迷狂状态时,都会出现类似的画面展现(比如《梦之安魂曲》)。
人物陷入回忆、插入闪回、喝醉、扭曲的视角看待周遭等极端情绪化情境,都属于印象派的特征。
2.影像绘画性
一些画面受到绘画的影响。
找关于印象派绘画的一些相关资料时,在几个视频里都提到了……窗户(获取光源)。
所以看影片里看到这个镜头,就想到了绘画的影响。但不确定是否是当时的导演有意为之。可能有过度解读之嫌。但在窗前的这个镜头确实拍得美。
3.光照上
使用更多较自然的光源。比如黄金屋楼上,墙上的光明灭闪烁,而背景还有大片阴影。后一颗镜头展现屋内在烧火,便提供了光源解释。
法国导演不爱使用人造光效,因此不同于好莱坞那种高调光、人工精准控制的摄影棚灯光。法国电影里常有大片阴影,甚至拍摄出人的剪影效果。
在结局女主的自杀戏里,女主因疼痛而跑到幕布前,形成一道剪影。而幕布背后正好是舞台正面,台上表演的人同样是剪影,但两者的影子大小形成鲜明对比。
导演也比较注重构图美感。
4.主张实景拍摄
导演莱尔比埃获得前所未有的许可,到阿尔汗布拉宫进行实景拍摄。同样也非常注重对自然光源的使用。
第28届法罗岛电影节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黄金国》,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大钊
分镜做的太好了,剪辑技巧丰富且成熟,技术和画面美感在默片里都有着较高水准。在场景和建筑中多次运用光影对比,比表现主义极端的几何感光影更加自然,十字架的意象贯穿全片,美和善真实存在于片中具体的人,但舞女在供人欢愉过后依旧走向了一个悲剧。
团团子
这部电影的几种色调真是迷人,比之前看的几部要丰富不少,不再只是特定时间下的场景对应特定颜色。节奏很慢,显得有点拖沓。十字架反复出现,标明“闹剧”似乎表明的导演的态度。
Morning
电影史上这部电影被归类为印象派作品,这无形中放大了所表达的一些原始的情绪,比如激情、仇恨等等,用小景别、景深堆人物的方式制造了镜头的丰满以突出情绪,内容上聚焦于苦难女性,而她们一直是文学作品中会关注的对象,如今用了更通俗的方式表达,因为风格所致,没有像当时的美国电影那么的直观,是用各种特技打破了叙事,将梦境、想象,用剪辑拼贴在一起,这也是它很特别,但确实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看出特技的使用,仿佛是外在招数的变幻,达到了独孤九剑的效果。服装很好看,虽然不是彩色的,但是廓形、层次都很好看,在电影色调的变化中显得更好看,也不同于美国电影女星的饱满面庞,这里启用的全是瘦削的更具现代审美的女性,也可以比较出审美的不同。
消亡之人
在我寡薄的默片观影经历中,是在形式上做出最多尝试与探索的作品。
其中效果最显著的当然是叙事,以及与之对应的色调的变化与对比。人前是万众瞩目,人后是凄风苦雨;宴上是觥筹交错,厅外是孤儿寡母;黄金国泛着壁炉烛火般黄橙红光交错的暖意,无助的人纵使裹着黑色头巾也只感到灰白幽蓝的冷意。
wonderwall
很难得能找到一部不充满“男凝”的上古时期大女主电影。
苍山古井空对月
故事比较通俗,结尾女主自刎的桥段才让我感觉没有流俗,出色的地方在于光影运用、美术布景。强烈的光影对比使我联想到后来的黑色电影,用光影传递情绪和暗示人物命运。本片的印象派风格在于对景物的动态捕捉,喷涌流动的喷泉、摇曳的树枝、飞翔的小鸟,许多构图也有明显的绘画风格。音乐也很好,与场景的氛围和情绪搭配相得益彰。结尾女主自杀这部分对影子的使用让我赞叹,用舞台幕布投射舞厅里客人们的狂欢,与女主的落寞痛苦形成对比,舞台内外的交叉剪辑形成了情感蒙太奇。埃斯蒂里尔的造型很有表现主义风格。
#FIFF28#第2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先锋运动的产物,法国印象派电影。 梗概:
一个母亲被迫靠跳舞养活重病的儿子,她像向抛弃她的富翁埃斯蒂利亚写信求助,却石沉大海。
她争取到新的短期工作,为青年画家赫德维克当模特和导游。
画家在阿尔汗布拉宫偶遇美丽的少女,希比利亚发现,她就是自己老情人的独生女儿,即将与一个老公爵定亲。
少女与画家坠入爱河。希比利亚独自去订婚宴上找富翁,却被富翁拒绝,被家丁推出门外。
希比利亚为了报复富翁,将这对恋人关在阿尔汗布拉宫中,又给富翁写复仇宣言。可希比利亚无法面对内心的愧疚,又将她们放出来。
善良的画家和少女没有发现她的恶行,画家要向富翁提亲,希比利亚邀请少女暂避于舞厅黄金国。
画家独自去找富翁,无意中透露少女被正直的希比利亚救下,激怒了富翁,二人扭打起来,富翁瘫痪,仆人心怀鬼胎,没有一个帮忙。
黄金国中,希比利亚眼看着儿子病危,向少女告知真相,善良的少女用首饰换来医药,还为弟弟买来一束鲜花。画家得知这件事,十分钦佩希比利亚,提出邀请孩子与少女同去自己的家。
希比利亚痛别爱子,在黄金国中日日笙歌,痛苦不堪。终于,她写下绝笔,希望画家的母亲领养儿子,而自己举刀自杀。
临死前的痛苦挣扎,晃动了巨幅幕布,而幕布之外,是醉生梦死的欢愉的黄金国。
最后希比拉死前幕布上的影子太亮点了。这里面色调使用太特点了吧。主要还是叙事手段,其实故事没有多好看,女人的不幸而已。
印象派的第一部杰作
《金钱 L'Argent》的导演Marcel L'Herbier的作品。在线观看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LO9oQ7FW6I/
技术至臻完美,开头一场的室内戏份中,全景与面部特写反应镜头搭配的完美至极,制造出一种奢靡堕落的情境,后部投影与前景人物又将心理状态可视化,随着剧情推进,剪接速度也逐渐放缓,使观众情感投注于女主本身的凄惨,并在最后一场戏份中完成结构与场景的对位,衬出不可逃离的宿命,与“黄金国”内无黄金的讽刺。室外戏份则大量的运用建筑,不仅使其成为人物背景与场所发生地,还利用其构造再造景框,分割空间,边缘线条与连廊描绘出景深与目光投射线,以及对阳光的遮盖中,达到与行为心境所匹配的人物光效,置身黑暗/拥抱光明。镜头极尽巧思,叠/多重曝光印象派的标志手法不谈,在滤镜选取上制造出画面倾斜变形拉伸的效果,并以染色区分心理阶段。转场中用了物体遮盖镜头的拍法,制造蒙盖与线性遮盖的“划”。字幕卡也独处心裁,多变而衬景。
印象派代表作;晕眩的主观镜头;变形镜头表示想象;叠印;
各种闪回、叠印、溶、变异虚焦镜头已运用得相当成熟,印象派典范之作,并通过不同染色效果表现人物心理和情节流动;近百年前的面貌清澈干净,线条柔美,情绪饱满,最后一幕达致巅峰。
这是有多脆弱,那个地方是有多腐蚀
一出古典主义戏剧。这情节是很有发展空间,挺不错的,可能是限于条件,拍出来的成品效果一般。音乐不错,不仅止于渲染氛围,更有淡淡的情绪调节。
电影史上这部电影被归类为印象派作品,这无形中放大了所表达的一些原始的情绪,比如激情、仇恨等等,用小景别、景深堆人物的方式制造了镜头的丰满以突出情绪,内容上聚焦于苦难女性,而她们一直是文学作品中会关注的对象,如今用了更通俗的方式表达,因为风格所致,没有像当时的美国电影那么的直观,是用各种特技打破了叙事,将梦境、想象,用剪辑拼贴在一起,这也是它很特别,但确实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看出特技的使用,仿佛是外在招数的变幻,达到了独孤九剑的效果。服装很好看,虽然不是彩色的,但是廓形、层次都很好看,在电影色调的变化中显得更好看,也不同于美国电影女星的饱满面庞,这里启用的全是瘦削的更具现代审美的女性,也可以比较出审美的不同。
印象派 毛玻璃摄影哈哈哈
一看就想给满分的片。爱也,恨也,爱恨交加。一代名伶Sibilla最终香消玉殒。
在黑白片时代就能有意识地运用色调变化来叙事和反映主人公不同的心理状态实属不易。闪回出现时也营造了不同的视觉效果。
印象派。
法国印象派的代表作之一。一批年轻的电影艺术家试图让电影摆脱美国好莱坞式的庸俗的商业化倾向,使电影真正走上电影化的道路,便从印象派绘画借鉴了许多经验,注重光的表达以及捕捉转瞬即逝的感性印象,并拓展了电影的心理叙事表现,揭示人物的意识状态,突出主观感受。《黄金国》的故事很简单,类似于《神女》的前奏。西班牙舞女为了拯救自己的儿子,便向儿子的父亲报仇,并把儿子送给了一对年轻夫妇,最后通过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故事虽然简单,但闪回、叠化、溶解、二次曝光等技术层面上的应用已经颇为成熟,阿尔罕伯拉宫白衣女子的显现以及围绕在舞女尸体旁的围观群众的消失加强了整部片子的神秘感。同时还时不时会出现对比蒙太奇,比如最后舞女自杀的痛苦便被与舞厅狂欢的群众平行剪辑在一起,让舞女的心理状态更加生动可见。
神作
愈发悲伤而遥远的吉卜赛舞蹈就似它的灵魂,凄美
导演L'Herbier几乎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镜头效果上,因此他的影片代表了“典型的印象主义”。该片集中体现了他的风格。片中,充分利用镜头的视觉效果渲染气氛,使镜头具有了主观色彩。
法国马塞尔·莱皮埃导演,片头字幕中特别注明:这是一出“闹剧”,表达了莱皮埃对汤玛斯·英斯那种平凡的轶事式的题材的轻视,他以标新立异的形式讲述了西班牙舞女西比拉的悲剧命运。
Ça, c'est du cinéma!
当卡门有了病孩子。带过滤的虚镜用的特别自然,斯堪迪纳维亚人想象中的西班牙花园,在阿罕布拉宫,画面非常水灵。卡门成了花园里的幽灵。最后善良的同父姐姐治好了弟弟。莱尔比埃导演总是与美丽的建筑相结合的。那一代大师,再也不会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