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第一部我看完之后思考停滞的电影,即使演员的情绪还满满的附着在自己身上,却不知道该写点什么。就像故事里结婚十年的夫妻,知道彼此需要好好谈谈,却完全不知道如何开头,也不知道怎样平静交谈。上一次看电影哭,还是诺兰的《星际穿越》。
我们常形容好的夫妻好得仿佛是一个人,是和睦的利益共同体,是共同书写的同一个故事。可是当两人最终走向离婚的时候,你才发现所谓婚姻从来都是两个基于同一时间线的独立小说,虽然故事中的人物都是一样的,但很可能一个人写的是少女文学,一个写的却是鬼故事。就像关在两间牢房的囚徒,面临不可避免的困境。
亲密的关系从来没有平等可言,总有一方默默付出,心力交瘁到承受不住,也总有一方自以为牺牲得多,永远理直气壮。当崩溃的一方选择结束,开始漫长的离婚过程,两个人也终于开始当面对质彼此的口供,终于开始发现过去种种的假象,终于开始辩驳自己的真心。
畏惧婚姻,可能是畏惧离婚时的所有不体面。不论事前再怎样文明的约定和平分手,无论有无过错,无论是谁的过错,离婚最终都会演变成血淋淋赤裸裸的肉搏,因为在最后的温情落幕之后,只有利益是真实的,也只有输赢是可以量化的。一个无意的失误,一句无心的戏言都可以用来攻击对方。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说出平生最恶毒的话去诅咒彼此,直到一方放弃投降妥协。
你们像恨得死去活来的仇敌,过去的相爱仿佛是一个笑话,共度的时光仿佛是一场骗局。你亲手杀死了这段婚姻故事里的你,也杀死了陪着自己的对方。
不过影片还是很温情的,起码双方都想要争取孩子的监护权,因为这是这段婚姻里唯一真实美好的纪念品。但是真实世界里往往是一方潇洒的放弃离开,多年后看着镜子里自己的白头发,才堂皇的希望重回孩子的世界。
大量的长镜头与自我剖析的独白是对演员演技的无声认可,两个主演都值得一个奥斯卡的提名。邓恩饰演的律师更是神来之笔。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值得期待。
婚姻故事,没有好人和坏人,也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有过笑,有过泪,你们是在彼此心灵划下伤口的共犯,也是相互利用改变人生的同谋。
10分钟的吵架名场面太过真实,诧异编剧是多懂生活才写出这样的台词。
一:Nicole认为Charlie没有遵守契约,没有照顾她的感受搬到洛杉矶。但Charlie却认为这不是一个契约,只是她的一句随意表达,就如同要买个柜子一样,是无足轻重的事情。婚姻中有太多的时刻就是如此,对同一件事情的份量认知完全不同。一方认为对方是严重违约,另一方却并不将其视为契约,甚至连口头承诺都算不上,只是某种“说过的话”。
二、女方开始在叙述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咄咄逼人。例如,Nicole说的是“我们双方的律师都将我们妖魔化了”,而不是单纯指责一方。但Charlie的回应却是“诺拉更过分”。无法就事论事,用同样标准来对待处在争端中的双方,而只盯着自己的利益被损害了。
三、谈及孩子感受的时候,男方始终认为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继续居住在纽约,是女方的教唆,而不是孩子的真实想法。这里面有两重问题,第一是男方无法面对孩子做出的选择,很大程度是和自己的行为相关,第二是就算和自己的行为相关,只要自己有合理理由,也可以不承担责任。既然自己不用承担责任,而必须有一个人为这种损害了自己利益的事情承担责任,那女方就必须背负起教唆的罪名。这其实已经是在给争吵中的一方定罪了。后面还有更多给女方定性的言语。 四、后面有很长的一段,Charlie一直在评判Nicole,从自己的角度上评判如果Nicole离开了他,也不会幸福,因为她并不想有自己的声音,只是抱怨没有自己的声音,评判她邋遢,评判她演技退步,评判她装作受害人身份等等。这里甚至都不是评价,而是评判。评判意味着他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有权利以法官的身份或者高人一等的地位给对方定性。Nicole并没有用同样的方式攻击回去,她的语言集中在表述自己在婚姻中的感受。无论是“觉得婚姻是地狱”,“自己完全变了一个人”,“和你上床都觉得恶心”,都是从自我角度出发的感受,而不是攻击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直到最后,才集中爆发为“大家说你是个自私的人”,注意这里仍然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定性对方,而是一种恍然大悟,原来别人对你的评价是有道理的,原来我现在才认识到这一点。 五、Charlie给自己的出轨行为洗白的一段真是名场面中的名场面。第一是把再次把责任推到女方身上,“你应该难过的不是我fuck her,你应该难过的是我跟她在一起很快乐”。因为你让我不快乐了,我就天然正义地拥有出轨的权利,同时需要反省的人是你,是你让我不快乐,导致我的出轨。其实我还不太想出轨呢,都是你逼的。第二是,我年少成名,为了和你结婚,已经放弃了睡更多妹子的机会。这已然是对你最好的恩赐,你居然会为了我只睡了一个人而生气,真是太不明事理了。Charlie的这种自我牺牲感,和“ 你失去的只是一条腿,她失去的可是爱情”是一个重量级的世纪自恋。 六、最后的捶墙爆发,Nicole说的是:我不敢相信我竟然要认识你一辈子。仍然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表述,包含对自我的厌恶和自责。而Charlie的回应是“You are fucking insane”。仍然是贯穿始终的“YOU”,定性,评判。
在后续一长串的诅咒之后,仍然是Nicole展示出了不忍和柔情,去安抚情绪崩溃的Charlie。而Charlie的一句对不起,却是这十分钟里唯一的不真实。因为“对不起”意味着如果不是出于礼节性的道歉,他开始有了基本的反思。但在实际生活中,如同Nicole所说:你的自私已经完全内化了,你甚至都感受不到自己的自私。也许这个地方,Charlie说一句:“你不要再逼我了!”才更符合人物的自恋与自私。哪怕他意识到自己一长串诅咒的丑陋一面,但需要承担责任的仍然是女方,因为如果不是女方步步相逼,他本来可以继续是那个温文尔雅玉树临风的才子。 贯穿这十分钟乃至全片的核心,归根结底是在现有权利结构下女性的觉醒和男性的不自知与对女性觉醒的不适应,以及这两者带来的不可调和的冲突。Charlie一再强调过去的生活在纽约的生活才是对的生活,是值得延续的生活,其实不仅是涉及亨利在哪里生活的问题,而是在缅怀那个他曾经拥有绝对优势的权利关系。来到洛杉矶,意味着一切权利关系的扭转和强势地位的丧失。很多人同情Charlie,是因为看到他一步步地失去,陷入困境,却没有看到正是因为他原来是拥有最多的那个,才会有后面的失去。而Nicole,本来就一无所有,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人人都记得导演是谁,却不记得那个女演员叫什么)。而一无所有的Nicole,到最后还在给予,为Charlie点菜,在他诅咒自己去死的时候安抚Charlie,给Charlie系鞋带。 Charlie只是在同事面前唱了一首歌,一首动听的歌。
Nicole在Nora的办公室袒露心声的时候,我注意到Nora的办公室墙上有一幅很奇怪的摄影作品:
这张照片好在哪里?为什么要拍游客在美术馆看画的背影?摄影师拍这张照片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这张照片的构图的重心全挤在右边了,左边多出一张小画,还故意留着一把空椅子?
这是我当时注意到这幅作品的第一反应。
这张照片的原图我没找到,但因为它的场景特别像是在米兰的布雷拉画廊里拍的,而我正好这几天想去布雷拉逛一圈,于是就有了去布雷拉找照片里的这张画的打算。
果不其然在布雷拉里找到了:
布雷拉应该是在这几年修整过了,不但墙壁颜色换了,许多展品的位置也都换了,因此摄影作品里这幅画左边挂着的小画也没有了。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幅画的原图:
这幅画是由意大利画家Paolo Veronese为威尼斯修道院画的Cena in casa di Simone(《在西蒙家的晚餐》),是Veronese晚餐系列中的一幅作品。作品描绘了西蒙请耶稣吃饭,耶稣赦免罪妇抹大拉的玛利亚的场景。在宴席中,西蒙告诉耶稣,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当地的罪妇,耶稣却回答西蒙:“我来到你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她却用眼泪洗我的脚,并且用她的头发擦干。你没有用亲吻礼仪欢迎我,但她却从我进来以后就不停地亲我的脚。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她却用香膏抹我的脚。我告诉你,她所表示深厚的爱证明了她许许多多的罪都已经赦免。”
一般来说,艺术作品的主体和重点都会被放在画面的中心,但Veronese却在画面中心位置画上了一只猫和一只狗在为食物缠斗的过程。而作品的重点——耶稣和抹大拉的玛丽亚,却被画家放在了画面最左边的位置。
耶稣并没有在看抹大拉的玛利亚,而是在观察画面右方宴席中发生的一切。他在看大人,看小孩,看猫狗,观察着人间发生的一切世俗情节。
现在再回看那张摄影作品的时候,就可以合理解释为什么摄影师会把最左边的那张椅子空出来了。
摄影师模仿Veronese的特殊构图,让耶稣的观察对象透过二维油画,同时也囊括到了人类的现实生活中。
而在《婚姻故事》的这个场景里,导演也同样模仿了摄影师的构图方式,将Nicole放在了沙发最右边的位置,再一次升华了油画原作中耶稣观察着右方发生的一切世俗故事的场景。
这是Nicole第一次和Nora会面的场景,此时Nora正坐在左边在聆听Nicole倾诉。
Nicole最后一次在办公室和Nora交谈的时候,Nora告诉Nicole,女人自古以来就负责完美,不能有任何瑕疵,而人们却可以接受男人不负责任。耶稣死的时候陪在他身边的是他的母亲,创造耶稣的上帝不仅没出来帮一下忙,连他的母亲在受孕的时候,他的父亲朱塞佩都没有出来贡献一颗精子。
----------------------------------------------
摄影师在构图的时候,将左边的一幅小画也拍了进去,弥补了左边座椅的空缺。尽管在布雷拉里这幅小画已经没有了,我还是找到了这幅画的原作,是一个画家描绘耶稣降临的自画像。
“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这句据说出自特吕弗但是找不到出处的话,似乎很适合用来形容《婚姻故事》。电影讲述的正是这样一种爱情中的两难状况——尽管我们在情感上依然需要彼此,但我们同时也深刻意识到这段感情阻碍着我们去实现个人价值。
这就是鲍姆巴赫通过电影告诉我们的事:既有爱情无法解决的事情,也有事情无法解决的爱情。需要注意的是,这既不是为了歌颂爱情,也不是为了劝退婚姻。正因为爱情和个人价值都如此重要,这注定是一个双重绑定的结构,并不会因为语序的变化而落入某种道德结论。选择任何一边都是一道深渊,而另一条未被选择的道路则会即刻像幽灵一样冒出,形成一个痛苦而吊诡的循环,这也是《婚姻故事》如此让人心碎的原因。
爱情中有太多这样的困境。很多人相信,爱情中存在着不可饶恕之事,比如出轨。然而爱情中同样存在着不可偿还之事。爱情常常让我们想死,也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杀死我们——当我们选择了和某个人一起的人生,就是杀死了其他的可能性,可能是少睡了很多女孩,可能是放弃了心中的梦想。但是爱情又常常让我们活过来、活下去,哪怕是在我们诅咒对方去死之后,我们依然需要抱着对方的大腿哭。这些矛盾都形象地反应在男主片尾在酒吧里的独唱中——Somebody hold me too close, Somebody hurt me too deep, Somebody sit in my chair, And ruin my sleep, And make me aware of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我们在很多浪漫爱情电影里看到过爱情的开端。在最开始的时候,爱情是那个X factor,是无法说清一二三的神秘感觉,是让择偶条件清单短路的额外之物。但在《婚姻故事》里,鲍姆巴赫拍出了爱情的终结。于是我们发现,到了最后,爱情依然是剩余之物,是在经历了所有的撕扯、诅咒、清算后,依然无法被抵消的东西。就像一杯茶,喝到最后,杯底仍有黑黑的渣滓、茶末,它们曾经是茶的一部分,现在却不再有被喝的价值(事实上你也无法真正喝光一杯茶,那些剩余物总能顽强地残留在那里),上海人管这个叫“结结头”。鲍姆巴赫在片中反反复复地拍的那些相似的片段——半夜修门、剪头发、点沙拉、系鞋带……他在拍的正是爱情的“结结头”。
《婚姻故事》中那些充满幽默和辛酸的细节,不知是否来自鲍姆巴赫本人的离婚经历。有人说他是在前妻孕期时出轨,《婚姻故事》不过是他对于这段经历的粉饰,也许真的是这样。我们在影片看似公平的叙述中,仍然能感觉到那些微的偏移。女方总是更占上风的那一个,她率先提起诉讼,掌握全局,又先一步move on。而男主,这个后知后觉、疲于应对的可怜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角,他的软弱、被动让观众无法不宽恕他。电影中,斯嘉丽有各种各样的哭泣,但是亚当司机得到的才是最关键的一哭。
我们应该让导演的私生活去影响我们对影片的判断,或者仅仅看到了一部好片子,就去假装无视电影背后可能存在的真实问题吗?在这里,我们要记住的依然是这个双重绑定的结构,没有一方可以掩盖另一方。对这个问题唯一错误的回答,就是给出一个确定的回答。继续烦恼,继续困扰,对待婚姻和故事我们都应如此。
故事的一开始是妮可和查理关于“为什么我爱他/她”的陈述,二人一一列举对方身上自己所爱的美好之事,两个人都很诚实地事无巨细写了很多,其中不少也许这个世界上只有对方才能写出来。直到镜头切到两个人在咨询师的沙发上,这一段大概都可以被当作是两个相爱之人互叙情意。他们之间的感情是真诚的,就像他们后来的恶毒一样发自内心。
当咨询师要求两个人分享自己写下的东西时,妮可却拒绝了。事情急转而下:妮可是好莱坞长大的星二代,演了个喜剧片里的角色一脱成名,查理则是崭露头角的青年先锋戏剧导演,妮可放弃了影视剧事业跟查理去了纽约,在他的剧团里做女一号。在外人看来郎才女貌,然而两人之间矛盾重重,妮可渴望开拓自己的演艺事业而不是在查理的翼下,两人感情转淡,查理也和剧团里另一个女人出了轨,婚姻早已摇摇欲坠,终于迎来了最后一根稻草——歇影已久的妮可接到拍摄机会带着儿子回洛杉矶,并决心就此离婚搬出纽约。查理虽然知道自己的婚姻举步维艰,但并没有做好离婚的准备就被妮可的律师下了令状,只得被动开启法律程序。
影片中各路律师轮番上阵各显神通的场面大概可以劝退很多想结婚的人了。很多评论甚至有非常朝阳群众的风格,认为如果不是律师在中间捅刀这两个人不至于彻底离婚。然而离婚律师的工作是为当事人争取到最大的利益,而不是做和事佬让人家破镜重圆。如果不想离婚,劝和的人多的是,从街坊邻居七大姑八大姨到婚姻咨询师,何必雇佣收费昂贵的离婚律师。法庭对簿当然伤感情,但是已经进入法律程序,关注重点就是如何在作为法律契约的婚姻中保证权益,而不是感情,所以在这过程当中没有任何人有必要或者责任去呵护两个当事人之间的余温。婚姻作为法律契约,它不保证两个人永远相爱,也不保证忠诚,它和感性没有关系。
被律师牵着走的妮可和查理精疲力竭,回到最一开始的“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事,不需要律师”的想法。一日夫妻百日恩,我们都痛恨和曾经相爱无间的人进入锱铢必较的回合,希冀能够把事情变成“这是我们之间的事情”,可是用感性是不可能去解决理性的问题的。就像查理的律师说的,她们从疯狂出发,我们从理性出发,最后在理性和疯狂之间落定。一半的疯狂依然是疯狂,但至少能够有些理性,虽然这理性也只有一半。
查理和妮可再一次试图开诚布公地对话导致了全片高潮的吵架对戏。妮可问查理,你到底明白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去洛杉矶。查理不明白,妮可想去洛杉矶的意愿在他看来和她想买个橱柜差不多,是夫妻生活中诸多不了了之的线头之一。
查理不欣赏妮可吗?未必,开头查理说“她是我最喜欢的女演员”。然而同时,他也对妮可想做编剧导演的愿望一笑置之,可能是像妮可说的那样出于嫉妒和压制,也可能是从查理的角度他就没有觉得妮可有这方面的天赋。妮可说“他看不到我”——很多时候两个人走不下去,并不是因为看不到对方,而是看不到对方想要你看到的,无论真实与否。自我实现往往需要外在的目光来成全,在亲密关系中尤为重要——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导演的第一步是有人开始用看待一个有才华的导演的眼光来看我,如果别人看不到我的才华,那么你就更应该支持我;如果别人都能赞赏我,那么为什么偏偏你做不到?
影片中所有人提到洛杉矶都反复提到,空间。对于每一个住在鞋盒子里自己打拼的纽约客来说,“空间”大概可以算是一个很痛的词。而对于妮可来说,空间不仅仅意味着大房子和日落大道,空间是对她自己未来的隐喻。妮可抱怨查理控制欲很强压抑了自己的成长,“我变得很小”,但实际上从和查理的第一次见面妮可就知道查理是一个独断自我的人,她接受了,和当时的未婚夫分手而追随查理有多少就是因为她被查理的才华和独断吸引我们不得而知,关于这一部分妮可只一句盖过“和本在一起觉得自己的一部分死了,但是当遇到查理,就发现死的部分没有死,只是休眠了”,妮可崇拜查理,当她对查理的戏剧有所贡献的时候她觉得很自豪,她无条件地支持和追随他。妮可没有自己的事,她一直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她的选择和查理的决定比不重要。和所有人,妮可都在说是查理想要这个,是他想做这个想要那个,我想做什么但是他不愿意。直到诺拉打断她:“我想要知道,你,你想要做什么。我们要做的是,讲你的故事。”
倒不是说妮可为查理多么奉献了自我处处妥协,与其说是查理遇事专制,还不如说是妮可对很多事情自己也并没有一个坚定的主见,让查理牵着头走,是感觉十分良好舒适的压制。只要有独断的查理,妮可就可以有一个停滞不前的借口。查理说“这生活一直都是你想要的,直到你不想要了”并没错。
她并不特别,在很多二人关系中,如果有一方意向总是很坚定,而另一方并没有明确的想法的话,一般事情都会由喜好明确的那一方决定。短期来看可以解决不少纷争,甚至有的人会觉得是默契:“你看我们家这些事都是我老婆说了算我跟着走就好”,但长期以来未必是好事,如果没意见的那一方是真的从善如流倒还好,只是很多时候那沉默的一方要不然是反射弧很长不能给出即时反馈,要不然是按下自己的想法小忍则忍,长期下来爆发是一个必然。
妮可想要离开查理的原因,和她当时毅然决然离开未婚夫追随查理的原因是一样的——在这段关系中她觉得自己没有活得像自己,为了找到自己,她决定离开。
当然寻找自我未必总是要通过抛弃婚姻实现,如果挡道的仅仅只是婚姻,那人生简直是太美好了。
你以为你的谢场是双方对峙,你以绝对优势的理智和口才将对方辩得体无完肤追悔莫及,蓦然回首才发现你百般不易,直苦苦哀求你回头痛骂自己是混蛋瞎了眼。
然后你潇洒挥挥手,甩了渣男过新生活。
才不是这样。
人怎么可能醒悟。如果人知道要后悔,如果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自私,那么两个人的关系也不会走到这一步。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就是因为人不能自省,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才不会求你原谅,因为在他那边的故事里,明明错都在你嘛。妮可给查理下的定论可谓渣男金句:“你和你的自私如此融为一体,你甚至都不知道这是自私”。
在查理看来,我虽然出轨了,但是我和她在一起开心啊。我虽然出轨了,但是只睡了一个人,明明我之前有机会睡那么多人的,都为了爱你而放弃了,这还不叫牺牲吗。
妮可崩溃的那一刻说“我不能相信我认识了你一辈子”。
那个当时和你结婚的女人是我吗?为什么她如此陌生。
每段亲密关系中都有恶毒的一面,它一直都在,恶意是爱意上的瘤,只不过一直被压抑——从坐在马桶上不关门,到说话带着丈母娘的口气,甚至于希望对方干脆出门车祸一了百了——越了解这个人就有越多的证据去厌恶这个人,因为你知道她/他所有缺点的来龙去脉,你知道冰山之下所有的不堪。这恶意一旦被释放了,也就再也回不去了。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如此脆弱,经不起考验,撕破的脸皮永远拼不回去,如果还想像成年人一样当朋友就忍住了内爆吧。
故事的结尾,妮可和查理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各自幸福,各自快乐。妮可当时拒绝念出来的“我为什么爱他”的最后一段是——“我还会继续爱他,但是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确实没什么意义,题目都说了,这是关于婚姻的故事,没在谈爱情。
这部由寡姐和司机一起组合《婚姻故事》,如果你没有拥有过伴侣,或许这只是一部离婚官司的剧情片,但如果你拥有伴侣并且还有小孩,那么这部电影将会是一份礼物,收下它并慢慢品味它,后劲非常大。
截稿前,《婚姻故事》已经拿到了各种奖项和提名,其中就以6项提名领跑明年金球奖最为风光,相信影片到时会有所斩获,而且估计也会在奥斯卡上同样大放异彩,影片有很多经典同类型电影的影子,比如英格玛博格曼的《婚姻生活》,还有奥斯卡最佳影片《克莱默夫妇》。 为什么这部讲述两人感情的电影这么好,因为这部电影正是讲述我们自身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以其说这部电影描述的是婚姻的生活和故事,不如放远一些看,这部电影其实是对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思考。 故事讲述的是剧院导演查理和演员妮可多年前因一部戏走到了一起,两人互相欣赏,并最终走入婚姻殿堂,并有了一个可爱的8岁儿子。 原本幸福的一家人,但欢声笑语中,其实却隐藏着现实生活和时间的腐蚀,查理和尼克两人的亲密关系开始疏远,并开始分居,关闭彼此的内心交流通道。
在影片的开始,两人就互相“表白”对方的优点,让我们观众很好了解角色的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原来他们婚姻已经走到边缘,正在接受心理咨询。
而这一切的导火索,是妮可因为一出电视剧想要去洛杉矶发展,原本妮可欣喜告诉查理这个消息时,没曾想却遭到查理的冷嘲热讽。 终于在这段婚姻中隐忍多年的妮可,选择不再去忍耐查理的一切,决定离婚。
在这场离婚的经历中,8岁的儿子自然成了两人难以达成的关键,于是两人不得不请了各自的律师,而律师才不会为对方的情面去考虑,而是把这场婚姻诉讼变成自己律师威望的对决场地。 这也最终导致寡姐和司机彼此也撕下了体面和尊严,从客气到互相辱骂再到诅咒对方,两人对这场婚姻正式走到了尽头。他们这场互吵的戏份,也成了影片甚至是今年电影的荧幕经典,两人饱满的情绪和表演,让人折服。
如果《婚姻故事》只是一个简单的婚姻诉讼剧情,那我一定不会把这部电影推到这么高的位置,影片的厉害之处,是在两人婚姻被埋葬后,一切都看似好死不相往来时,两人的爱却都还在,那种:“我依然爱着你,但我总是不小心伤害你”的情愫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最后,一切的结果和答案其实都不重要,曾经许下守护彼此的同林鸟,最终还是回归到自我的个体,但这时候的本我,却饱含着泪水和爱,如果还爱着对方,给予双方最好的结果和自由,或许这也是成全自己和对方爱的方式吧。
What I love about this film is 它是那么的温暖又那么令人心碎。它是坐在粉色毛绒抱枕上的Scarlett Johansson,笑着哭着讲述着属于她部分的婚姻,讲述着她的爱与挣扎。它是在转身离开房间的Adam Driver,一道门,将他温柔的眼神关在房间之外。它是从无话不说的欢乐时光,到凝望菜单时房间里漫长的沉默。它是彼此望向对方温柔的眼神,也是房间里相隔最远两个座位上躲闪的目光。它是所有最深情爱意所有点点滴滴所有曾经拥有的回忆都变成彼此憎恶对簿公堂的理由。它是脆弱与崩溃之后抚摸在彼此发丝之间的手。它是镜头懒散晃动,它是生活片段的蒙太奇,它是台词在欢笑与尴尬之后令人哽咽难言的留白。它是彼此最细微情绪的表演。它是风浪后留给彼此最后的温柔。如果生活是一面白墙,那么婚姻就是墙上拳头砸出的那个洞口。
离婚把一个男人自我营造出来的幸福世界给撕开了,昔日所有的事情都得围绕他来转,至于妻子、孩子怎么想,他想当然地觉得也是按照自己的来。所以在离婚的撕扯中,他感觉自己倒霉透顶,所有人都在针对他羞辱他毁灭他,而他只能笨拙地应对,结果也很失败。夫妻之间那些微妙的相处细节,一旦拿出变成攻击对方的利器,便会分外伤人。两位演员把这种爱恨交错的复杂情绪演绎得好好。另外它也让我想起了《革命之路》。
爱在离婚诉讼时
能共苦 却不能同甘。婚姻走到这样,施暴者同时也是受害人 。墙上的破损尚能修复,关系的裂缝应当如何修补。不是不爱了,而是婚姻一词对爱情太过沉重了。
毫无深度。
比起得到(或造就)令人欣赏的爱侣,我们永远更喜欢成为值得欣赏的自己。就像你和你的恋人合影,照片拍完后你总是先看自己拍得美不美,而不是先去关心对方被拍成什么卵样,一个道理。这道理如此简单,偏偏爱情故事都不这么讲,以至于有时候讲出来真实得令人怀疑。人们习惯用爱和不爱去阐释所有结合与分离,但真实的核心是,比起自我实现(如果有可能的话),爱便没有那么重要。
爱情中无法完满的种种,吵架戏十分精彩,当然关于“完美母亲”和“像上帝一样不在场的父亲(甚至不用f*ck呢)的讨论更甚。结尾确实好哭,虽然不能在一起,但想起来深爱的感觉还是会流泪😭(片头亮出Netflix的大红N时全场鼓掌,不知道在戛纳出现会不会被嘘)
#2019威尼斯第三场#此片过于真实,请谨慎观影。很简单的生活场景,交代东西仿佛每个人都有所经历。关系中的彼此看不见、付出与妥协、丧偶式育儿、吵到开始互骂对方祖宗八代、砸墙摔东西,但真到离别之时,又有一丝怀念,觉得没有好好告别…大概相爱相杀,这就是爱情吧。为司机的演技打call
拿了伍迪·艾伦的剧本,但小老头绝不会写出这么笑中带泪的结局。从纽约到洛杉矶,从一见钟情到咬牙切齿到互相凌迟到精疲力尽,离婚如同一场风暴过境,将所有心存善念的点滴化成冰雨。能够平静做成前夫妻的万中无一,讽刺的是——他们需要比经营婚姻还努力的经营离婚才行。我的年度最佳两性电影。
看的胸口闷,以为自己心脏有什么问题。就是想大口的、彻底的喘气。期间还把窗户打开了,蒸了两锅菠菜馒头。太压抑了。大家都恋爱吧,不要结婚。一生的承诺太久了,所有参与者都疲惫不堪。
临近片尾的一幕,已有新欢的Nicole听到Charlie要搬来洛杉矶定居时两人相视无言,她随即又略有哽咽,此幕应该是全片最细腻又最有力的一幕了。它分别讲述了两件痛苦的事:当一个人已经停止她一直的期待时她所追求的事却意外地达成了,以及当一个人终于学会为她人牺牲自己时他想为之奉献的人却已经离去。电影在一次次的谈话中慢慢揭露双方的精神世界,女方在婚姻中有多退让在离婚时就有多狠毒,男方在婚姻中有多自私在离婚时就有多不知所措。到了结尾,无论观众更倾向离婚的哪一方,都不会觉得另一方是在无理取闹甚至还能共情另一方。本片和《蓝色情人节》在爱情破灭这个题材达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完美(一个始于相互欣赏的关系,一个始于不对等的恋爱关系。我想这也是Nicole最终还能和Charlie做朋友的缘故吧)。
3.5;比起老伯劝退婚姻的最高作《婚姻生活》(致敬《芬妮与亚历山大》一幕,必须感叹一下),残酷性仍逊不少,密集台词打造的撕扯戏剧性,过于着力于表演而削弱整体深度。律师那番关于缺席的上帝父亲倒是痛快,镌有当今时代的特征。婚姻的假面就是如此容易卸掉,爱和恨的浓烈度相当,更容易捆绑,对对方寄予的希望一旦变成失望,恨意便如野草滋长;两人如困兽般互吐毒箭,每扎上一个洞就是我在你生活中留下的证明,用恨反证爱,用破碎的愤怒宣泄不甘的选择。若双方都有极强的个性或较高的自我追求,婚姻真的是一个累赘。
4.5 其实是“离婚故事”。绝对不是那种很容易感同身受的故事,就算是离婚夫妻也很难经历这种山崩地裂的行同陌路,太残忍了。鲍姆巴赫这个人本人来说,确实总是那么自我沉溺、还处处带着文青的酸溜溜的讽刺,他期待亲密关系,却内心深处对其表示怀疑,甚至还会对女性产生恶意揣测,这些小细节都体现在他的很多电影里。但是!我真的不可自拔地喜欢他这种毫无保留的,甚至有些残忍的扒开伤口拿来笑的精神,作为一个艺术家,性格上的缺憾有时候就像宝石里的杂质一样,没有或许更好,但这样才成就了他。两个主演都太好了,根本忍不住会跟着他们狂流眼泪😭
看到最后眼眶湿润,一场漫长、繁琐、时而撕得很难看时而又充满温情的美国式离婚,关系的破裂虽然不太容易做到体面,但他们还给彼此和孩子留足一份爱。美国这套制度虽然很复杂有时还有些荒谬(比如派个观察员上门观察父亲跟孩子如何相处时的慌乱和尴尬),总体还是蛮人性化的,不能一起生活也依旧是最亲密的家人,不会拒绝承认已有的感情。演员方面,寡姐的表演已经很程式化了,走不出她早就炉火纯青的那套;而男主Adam才是宝藏演员,他太好了,戏全在他身上。很多火花四射的飙演技段落,很多金句台词,很多幽默瞬间,一部悲伤又颇有幽默感的片子,对现代夫妻关系提出新的思考:“圣母玛丽亚还是处女就生出耶稣,人们要求女人完美无暇,可耶稣他爸呢?根本就不露面,连fuck都没有!”
重点是一点都不黑色,爱与恨都有点无伤大雅的意思,无感
它讲的是爱情,它讲的是婚姻,它讲的就是生活本身!这电影对于生活的呈现实在太真实、太细腻、也太残酷了。虽然已经尽力温和及略抒情的方式来处理这段关系,但还是看得人触目惊心。两律师激辩那场戏以及之后一场长时间的争吵,都看得人难过到心痛。从我们应该考虑分开,逐渐演变成我恨你、必须马上离开你。真是眼睁睁看着大家从相爱到仇视,甚至彼此恶毒起来,越发的狰狞。我们怎么变成了这样?亚当·德赖弗与斯嘉丽·约翰逊演得都太好了,各种小的情感细节:温柔的、善良的、愤怒的、尴尬的……每个细节的转换与呈现都特别棒,感觉也融入了很多自身的体验与投射。片子有非常多用心的小细节可以仔细品味,都很有用意。这不仅是一部电影,这是一面镜子,照向每一个人。
婚姻中没有对错,只是细碎的感知和错位期望让彼此疏离。艺术家和好丈夫很难统一成为一个人设,此片强烈建议所有喜欢艺术家的文艺女青年观看!
我的父母现在也很容易吵架,他们十几岁就结婚了,应该是初恋就结婚了;我一直觉得,婚姻不适合有独立三观的人,因为独立的三观很难妥协;婚姻是一个妥协和迁就的过程,对有独立意识的人说来说太难了。我还是不想结婚,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世界才能接受这一点。
触目惊心,十分钟的吵架像刀割般的疼,说着伤害彼此的话,却刺痛自己的内心。婚姻二字,在宣誓的时候有多神圣和美好,在别离的时候就有多虚伪和自私,结婚把彼此黏连得越紧,离婚就把对方撕扯得越深。两个人不能在一起,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因为因爱生恨。围城之中,谁又能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去搜找曾经拥有,如今却气若游丝的爱呢?
特写的撕逼确实很有效,但是对婚姻的解析就如影片唯一的那场法庭对峙一样,矛盾而流于表面,反倒是对LA vs NY的展现很到位。不用比伯格曼,跟「蓝色情人节」都差着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