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1 澜沧江源 黄河源 长江南源 学校 环保 巡山 #冷知识——可可西里有个帅炸的警官 e02 牦牛的奶 肉 皮 毛 粪 #牦牛黑瞳倒映的小女孩比小女孩更美 e03 民族技艺也算是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式微直至消亡在外人看来远远不如他们痛心 e04 和技艺有些重叠部分,草原上的藏民具备一种天然的被统治阶级美德,靠天吃饭,信仰的更迭反而没那么简单。(奈何草原外这种美德远比想象普遍。 e05 启程这个标题倒是用心了,收尾集展望升华意料之中。前集没见过世面的中老年藏民难以放弃草原是具有代表性的;而新中生代的试错成本仍然不高,草原能否留住他们还很难说。藏传文化的涅槃重生可以是个极为包容的母题,这一集完全可以细讲每个故事再扩充成另一部纪录剧集。
整体看下来,导演组在介入藏民生活上有几处处理地生硬了些,但瑕不掩瑜,功底感觉还是蛮扎实的。分集导演的风格相去较大,难分优劣。
玉树宣传片
高四 地理老师组织看的
我几乎喜欢9台的每一部纪录片,和其他社会类纪录片一样,这部也有有梦想的青年,话说挖虫草真赚钱。
感觉当地推普大概是19世纪末贵州水平吧,教学还是土话为主,但稍微上台面一些的名牌,名称,报告,就都是普通话了
一天看完,比较喜欢第二集牦牛和第三集手艺,很多地方即使去过,其实了解的也不多,感谢纪录片。不过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忘了...
CCTV-9
以三江为引子,源才是重点。青海玉树的杂多乡的民俗风情,自然风光以及藏族人对这片土地和生灵的热爱与敬重。从蹦迪的舞曲到老东西博物馆,街舞与互联网+,藏族在不断吸收各种汉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为己用,比其他藏区纪录片更为难得是聚焦了当下藏族年轻人的出走与回归。
最近几年走红的三江源题材,从不同的主题出发,前后追踪拍摄对象近一年,很不错的初识。不知道是每次拍摄时间不够长还是剪辑问题,代入感还是差一些。
自然过少 人文太多
怎么说呢,风景是美的,人也是朴实的,但整在一起就很涣散。要么人文一点,要么历史地理一点,好吗?
介绍三江源人文、生活状况的片子,可以一看,第三集开始的配音太差了。
其实拍得挺好,每集的主题也很清晰。可惜总觉得缺点什么,除了配音明显差点,可能是觉得内容缺乏灵魂吧。
澜沧江,长江南源,黄河,两条中国的母亲河和东南亚重要水系,都发源于青海玉树州地区,记录三江源头藏区的生活。藏区题材,风景大片,无论航拍还是普通摄影,高海拔的草场和高山草甸都足够震撼,但整体主题很乱,虽然每一集都有一个作者理解的主旨,但仍旧故事很乱,切换很快,就是诸多藏区生活的堆砌,没有任何的层次和逻辑。另外,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改变,确实会影响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但这不完全是负面,生活在都市享受便利的艺术工作者当然需要更原始更纯粹的文化去拍摄和记录,但对于生活在藏区的居民而言,便利和轻松的生活也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不觉得手工劳作就一定有利于培养感情,而机械劳作会让亲情疏远,为了念旧而念旧,自私。
e01 澜沧江源 黄河源 长江南源 学校 环保 巡山#冷知识——可可西里有个帅炸的警官e02 牦牛的奶 肉 皮 毛 粪#牦牛黑瞳倒映的小女孩比小女孩更美e03 民族技艺也算是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式微直至消亡在外人看来远远不如他们痛心e04 和技艺有些重叠部分,草原上的藏民具备一种天然的被统治阶级美德,靠天吃饭,信仰的替换反而不会容易,奈何草原外这种美德远比想象普遍。
一天三顿小烧烤,每餐一部纪录片
青海玉树海拔4千米以上是黄河源头,上游湄公河下游澜沧江。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现在也有专业的巡逻队在那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所以藏羚羊在这几年数量有着明显的增加。牦牛对于村民是非常重要:产奶、耕地、吃肉,为完善品种,用野牦牛与家牦牛混交。牛粪可以当柴烧有股淡青草味。牦牛的颜色也有白色、黑色、黑白混色。它们尾部的毛特别长,后腿下方也有又长又粗的像拖把一样的毛来抵挡寒冷。草编技艺非常传统和环保,使用去了毛的牛皮绳和芦苇草编制而成的别具一格。8
这几天吃中饭的时候播的。听着藏语有种纯净和沉静的力量。喜欢第三集他们在找摇篮、搭黑帐篷和办博物馆,小女孩跟着爷爷做手工草编,泪目了。我想到我爷爷教我下象棋,我走到绝路时总是会思考很久想要破局,他笑笑说:“无咯”,我就会不愿意,他继续笑着等我“破局”。
除了后面那个奇怪的配音,都挺喜欢的。
都挺喜欢
只看了两集,很有意义。尤其是三江源头的藏族人对于水源保护的使命感以及牦牛的全身是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