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人格

HD

主演:菲尔·丹尼尔斯,莱斯利·艾什,斯汀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7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四重人格 剧照 NO.1四重人格 剧照 NO.2四重人格 剧照 NO.3四重人格 剧照 NO.4四重人格 剧照 NO.5四重人格 剧照 NO.6四重人格 剧照 NO.13四重人格 剧照 NO.14四重人格 剧照 NO.15四重人格 剧照 NO.16四重人格 剧照 NO.17四重人格 剧照 NO.18四重人格 剧照 NO.19四重人格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四重人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79年Quadrophenia(四重人格)这部由电影的上映带起了Mod的复兴。片中内容讲述了1960年代因为出生于劳工阶级的Mods,因为无法摆脱现实的桎梏,无法摆脱自己的社会阶级,以及生活当中的苦闷,真实再现了Mods的生活。  一句话评论  Hell On Wheels!  The Year Was 1964, and The Battle Was Just Beginning!  A Way Of Life [rerelease]  We are the mods, we are the mods. We are, we are, we are the mods.  幕后制作  本片由The Who监制,配乐除了使用The Who的Quadrophenia专辑当中的音乐外,还加上Mods最爱的黑人灵魂乐等乐风,Sting在当中也有饰演一角。铁笼新港故事赌侠马华力贴身女保镖门当户怼初恋红豆冰租房惊魂热舞飞扬:舞出自由鲨鱼宝宝成长记化妆界明日之星第四季成为:米歇尔·奥巴马自传假面骑士555生死下一秒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简瑞里船长义胆雄心 義膽雄心女政委欢迎来到皇家别墅蒙克国宝险途陈二狗的妖孽人生1漂亮男人家养小丑冒牌大贼 冒牌大賊家有悍妇如何拯救一名死去的朋友永生之海噬仙灵异教徒2011阳光照射人类登陆火星 - 前往红色行星的任务特丽独行怪猫旧梦不须记特警云豹天使在美国求爱敢死队最后之恋音乐家2019我爱你,这是最好的安排殇爱超人前传第八季

 长篇影评

 1 ) 飄移在好型和好柒之間

劇情:

六十年代初至中期,英國曾有過一陣Mod族熱潮。甚麼是Mod族?就是當時的一班四十後青年在工作上上不到位或不想上位,沉迷於改裝自己的Vespa電單車,一套西裝+鴨屎綠外套+過短levis牛仔褲的fashion,沉迷於丸仔、Party、性愛及街頭毆鬥的族群。這套片,就是講這一幫年青人既型且柒的無定向生活。

描寫邊緣少年的電影有很多,為甚麼這一套會被英國人奉為經典呢?因為它很深切表達出那種「I wanna be different!」但其實誰都是這樣想,誰都是一群傻瓜的,做一些毫無意義的看似很酷其實很柒的事的那種矛盾狀態。尋找一份跟本不存在的獨特性,底子裡渴望的都是認同和一個集體身份。

例如:

-把自己的電單車改裝成這樣子在街上炫武揚威。

各位住過沙田的朋友,在八九十年代一定見過類似的改裝單車吧?你覺得好型還是好柒?

-穿著剛從洗手機拿出來的濕牛仔褲,讓它能縮水得貼身。

-泡女,很快跟一個女孩搞在一起,但很快被人飛起時卻很痛苦,並在女孩前做出痛苦狀。

-喫藥,狂吃安非他命。

-偶爾不去上班,卻忘記了拿醫生紙讓老闆痛罵。

-在酒吧喫藥跳舞,high到從二樓跳下來。

-Mods總是和Rockers對著幹,經常街頭毆鬥,但底子裡兩幫人都是無聊無謂的年青人。

-聽著一些indie樂隊,就以為自己好型好另類。


這套片就是能抓著那個年代,抓著那些無無謂謂的時光懷緬一番(電影是1979年的作品)。拍攝的手法很流麗,人物做型讓人印象深刻。初出道的Sting在片內演一個Mods裡的風頭人物,型到震(但結局裡他也不過是一名酒店裡任人呼喝的小bell boy,很諷刺)。正如導演所說,這幫Mods不是熱衷於甚麼社會革命,他們只不過是為無聊無意義的人生而反叛,構想不出任何一個更讓人滿意的社會。

現在看來,這套30年前的電影仍是很潮(個人認為比《Transpotting》更潮)。沒有大時代作背景,沒有人死,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情,沒有兄弟反睦成仇,沒有懊悔一生的青春憾事,原來也可以演釋得這樣精彩。

 2 ) 亚文化中虚妄的存在感

本来不喜欢摇滚的我,爱上了电影里面的每一首背景音乐。 冲音乐就可以打五星。 人们真的可以从亚文化中找到自身价值吗? 我的答案是,不能。 摩斯族们在亚文化中得到的是安慰,是从繁杂冗长的工作中的解脱。在这里吸毒盗窃打架可以被标榜为个性,短暂的欢愉与享乐带给他们满足和虚妄的存在感。 但这些享乐背后是无尽的空虚,是年轻人们对成长的迷茫和恐惧,亚文化对他们而言既是解脱也是桎梏。他们局限在亚文化的世界里,和外界格格不入。 但是依然佩服摩斯族们和现实对抗的勇气,虽然终将屈服于现实,但谁又能说这样的反抗不是一种悲壮的美呢?

 3 ) 四重人格,我们是Mods!

    “这是我们一代,这是我们一代,宝贝。” Roger Daltrey在伦敦奥运会闭幕会上唱起他们The Who时代最经典的歌曲《My Generation》,全场沸腾。他68岁了,嗓子依旧高亢但不再清亮,似乎也少了年少的狂妄与欢快。他没能如歌中唱的那般“在变老前死去”,依旧身体强健欢蹦乱跳——但那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死亡”永远是种象征性的修辞手法,即使在青春片里。
    伦敦,1964年。Jimmy Cooper(Phil Daniels)骑着小摩托飞驰在大街上,耳边响着《My Generation》。
    他们是Mod族,英国60年代的新新人类,自我标榜发起了“战后第一波青年运动”。他们留着法式盖头,穿着Fred Perry或者Ben Sherman的t恤,Levi’s 501牛仔裤,骑着意大利产的Vaspa脚踏摩托。当然,还会再添点工人阶级式的行头,比如背带裤、马丁靴和M65军大衣(传说这么穿只不过是为了怕弄脏昂贵的西装),品味永远最重要。有人说他们是“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花花公子,过度痴迷时尚”,但也有人反驳“Mod根治于50年代的垮掉派文化”。而他们自己则说Mod取义“modernist(现代主义者)”,意味着爵士乐和萨特。其实,他们和后来那些企图借政治或者摇滚乐反抗父权或者生活无聊的青少年们没什么区别。
    Franc Roddam导演的《四重人格》来自The Who同名摇滚歌剧专辑,也是Mod族的圣歌。不过,原来Jimmy cooper被剧烈的社会压力击垮从而精神分裂、产生四种人格的概念化故事变成了Jimmy Cooper闲逛、追女孩与Rocker族(参见马龙•白兰度的电影《飞车党》)大打出手,无所事事的人生。当然,和所有青春片一样,我们的英雄经历了短暂的青春狂欢然后跌入了迷茫。他爱的女孩无情的抛弃了他,而他的偶像“Ace Face”(差一点没认出来这货竟然是Sting)原来不过是个旅馆小弟,在富人们的吆喝中低三下四。他开着摩托狂奔在英格兰潮湿、灰色的悬崖边,最终,将摩托甩进海中完成了仪式化的死亡。但未来还是未知。
    或许因为拍摄于1979年,影片遥望的是没有逝去太久的青春,所以没有染上那些故作姿态的伤感和莫名的乡愁——不像瑞奇•热维斯的《陵园路口》或者《海盗电台》絮絮叨叨如老人怀恋自己初恋般最终迷失于泛滥的自恋自艾中。《四重人格》如此的干净、纯粹,充满了粗糙的力量,让人动容。

Ps.如果你喜欢《四重人格》,不妨看看肯•拉塞尔的《汤米》,同样是根据The Who的摇滚歌剧改编,只不过更加概念化,将60年代的迷幻疯劲儿展现的淋漓尽致。

 4 ) 反叛精神的破灭

因为“轻音少女”电影片尾曲的关系,慕名找到这部电影。果然没有失望!值得一提的是,山田尚子导演的另一作品“声之形”的片头用的也是The Who乐队的音乐。

还有一部mod风格人物形象的动画片是“旋转少女”,其中形象最典型的是骑scooter(区别于“摩托”)穿绿色大衣的御园千绫。

电影里的这两群年轻人是一代人的反叛精神的最好的代表。机车。打架。吸毒。随着The Who乐队的音乐狂欢。主角则是这些人里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相较于别人离经叛道的出格行为,主角的种种反叛早已到了失掉分寸的地步,使得周围同辈的小打小闹相形见绌。所有车友都是工作日白天打工挣钱,晚上出来放纵一番,惟独主角能任性到一旦不爽就真的赌气炒掉老板。一群人搞不到毒品,主角就大胆去找毒枭火中取栗,后来又带头入室盗窃。没有受到邀请就带头闹事闯入聚会。一时没有抱得佳人就骑机车大吵大闹碾压花坛。把众人跳舞的音乐停掉换成自己喜欢的。跳舞为抢风头就跳到音响上扭,结果被保安扭送离开。

有过追求与憧憬,很快又陆续破灭。好不容易和心上人得偿所愿,很快发现她并不对自己钟情。第一次见到Sting惊为天人,一同进局子上法庭与有荣焉,可是最后却发现对方也不过是个酒店门童。在电影的结局里,反叛的挣扎与不切实际的憧憬,终于伴随着机车一起摔得粉碎,只剩下电影开头里主角的一脸茫然与疲惫。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时代一群人中的一个人的反叛精神的破灭。很自然联想到了“海盗电台”,关于一个时代一群人的反叛精神的不死。

 5 ) 从Quadrophenia看Mod

看完了Quadrophenia(四重人格)这部1979年的影片,心里说不出的滋味。正如片名对The Who乐队1973年同名专辑的致敬意味一般,整部影片充满了对20世纪60年代伦敦青少年部落中,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及生活方式的追忆。
  
"WE ARE THE MODS! WE ARE THE MODS! WE ARE WE ARE WE ARE THE MODS!"

    这个镜头是整部片子最令我记忆犹新的地方。1965年的伦敦,Jimmy厌恶他那永无休止的工作和顽固不化的父母,但他不得不忍受着一切,为了他的Mod身份,他拉风的Lambretta绵羊机车以及同样可人的Mod女伴儿。

    这部堪称掀起了:“Mods”风潮复新的影片,听说在1994年时,如果你不能连续的背出三句Quadrophenia中的对白,你将不能进入Camden Britpop酒吧。呵呵~在我看来也许只能用那句:“痛并快乐着。”来形容这群二战结束之后的60年代伦敦青年不断寻求的阶级存在感与空虚失落的矛盾心态最真实的写照了。

    然而时隔四十多年之后的今天,在复古、回归这一系列的时尚风潮之下,人们的追忆也仅仅只能建立在追忆一种精神或生活方式的最外在的表现而已。


更多:
http://www.douban.com/note/28693985/

 6 ) 跟影评沾不上边儿

短评码不了那么多字。长篇我又写不来。
最后一刻由四星改成了三星,纯属个人爱好。这被吹捧为可与trainspotting媲美,再加上THE WHO的亲自打理和STING叔。直观上来说4星+是无可争辩的,三星以下很可能会被鄙视太过主流没有青春。可现在正是我的态度,TRAINSPOTTING这种片子只适合高中那个年龄段。年轻无畏,一心想成为spot center,rebellious。

虽然有些片段让你恨不得掐死这群年轻人。但不失年轻的可爱。

某一瞬间,那些装满镜子的motor让我犯了密集恐惧症。

that's all


 7 ) 小评“亚文化”在电影中影响和在中国前景 ——以英国电影《四重人格》为例

  作为英国电影史上的杰作之一,《四重人格》在1979年上映后,就饱受欢迎,经久不衰。片中对1960年代伦敦青年群体,也是青年亚文化史上最著名的代表族群——“Mods”(“摩登族“)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刻客观反映。使其在没有过高艺术成就和商业成功下,成了经典“邪典”片和亚文化电影之代表,根本原因,就在其片中对亚文化的关注和呈现。

 
作为意识形态所包含的内容,亚文化即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局部的文化现象,是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索持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它不仅包含着与主流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与观念。它受“婴儿潮”影响,以青少年为中心。因此,服饰,歌曲,流行文化,便作为其生活方式的体现,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而“摩登族”就是在亚文化和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的六十年代的典型代表,他产生于50年代末的伦敦,并在6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有着独特的“嗜好”,并将这个“嗜好”提升为区分自己族群和他人的标准。这些“嗜好”在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片中的主人公吉米是典型的“摩登族”代表,他经常攒上一月的工钱用来买订做西装(摩登族的标志性服饰),并在出外时用派克大衣进行包裹。听黑人R&B音乐(通常是“摩城灵魂乐”)和英国摇滚乐(The Who,The Kinks等乐队),并通常购买Vespa摩托车来作为交通工具(便进行装饰),每年夏天要去布莱顿海滩集会。而片中更是有这样的台词——“当你是一个Mods,你必须24小时都得是Mods”。Mods族的人员通常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并与另一个亚文化族群——Rockers(听50年代早期摇滚乐,飞车党打扮,开哈雷摩托,大多出身中产阶级家庭)保持敌对,并时常发生冲突。这成了片中的重要情节,并不时体现,如吉米去澡堂洗澡,听到隔壁有人唱着“猫王”的歌曲(Rocker族听的歌曲),便大唱其族群代表歌曲来互争。然而出澡堂后,却发现唱歌者是以前最好的朋友。

  作为艺术成就和商业价值普通的影片,《四》的追捧不是特例。事实上,亚文化充斥着西方人生活的角落,电影更是其重要宣传场地。电影中大量亚文化的出现,对电影本身的影响有着如下两点:

    1.亚文化角度平实,产生于青年人间,并通过其生活方式来形象的反应影片中历史背景和时事环境,这与传统地再现方式——历史和新闻不同。历史和新闻对社会背景描述过于宏观,抽象,时而沦于空洞。在表现角度上过于单一,笼统,并且扁平。让人毫无印象。而亚文化角度平实,方式形象,跟电影的视觉化表述不谋而合,甚至起到了衬托作用,给观众以更加直观的冲击力,仿佛亲临现场。“影片中背景时代的“亚文化”高度还原,可信度和感染力远胜过几个高难度的电影镜头。”

2.在表现亚文化的大多数电影中,在剧本主题却都保持了“大众性”。比如《四》围绕年轻人的生活主题——在某个族群中得到归属,得到朋友尊重和异性欣赏,最后却归于虚无,抛开摩登族本身,这又是一个典型的青年成长的故事。又比如著名的《周末夜狂热》,虽然是一部反映迪斯科音乐的电影,但是电影依旧是一个青年无用武之地,最后有所归宿的故事。
具有共性的剧本的主题配合着对片中年代亚文化的精确再现则让影片更有感染力,故事上更有深度和广度,让观众回到“片中的年代”或是“自己的年轻时代”。“我认为电影创作不应脱离社会,每当我构思时,都要问自己,是不是发生在你周围,是不是你周边的事情。”(马丁西科塞斯访谈,1990年)

    然而在中国,作为当今电影票房最高和娱乐行业最发达的国家,亚文化或者是流行在我国,却呈整体空白,偶有碎片之状。整个国家在如今网络全球化的时代却依旧只停留在热点营销和官方语境两个状态。在电影中,更是毫无体现。这也不是说我国没有亚文化。(我国有着诸多的青年族群)。但是在电影当中就变成了“结婚买房”“婆媳关系”这样落后孤立的,与世界不相连的状态,给人一种春晚小品的既视感,更让人想起“世界流行拳击,中国独自禁拳”的尴尬状态。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在我国的电影制中出现大量的山寨和“中年热点”,在剧作和呈现上都给人以“隔靴骚痒”之感。原因不外乎就是跟当年我国的青年亚文化没有关联。没有关联,这就使得剧作上没有真实性,呈现上没有形象化。电影只是沦为“周末放松”的工具,与西方“艺术作品反应时事状态”的理念南辕北辙,要想观众和创作者本身在欣赏电影和研究电影中有所共鸣和收获,对亚文化的加入和诠释在片中就得必不可少。

    《四重人格》不仅是一部优秀的邪典电影,也是对60年代“摇摆伦敦”,婴儿潮时代青年形象和生存状态的真实反映。同时,这部电影也告诉了我们在技术研究和创作深度外,电影创作的第三标准。同时它的成功也是西方电影创作者创作思路的正确反映。对社会的关注,对族群的反映。亚文化根植与社会,根植于各样的意识形态,亚文化是社会的最好反映,是电影创作的最好素材和电影艺术展现的第三武器,《四重人格》无疑是此类电影里的优秀代表。

 短评

Mod党大战Rocker党。在小Vespa上安那么多倒后镜不怕开车时候别到行人吗?

5分钟前
  • Zeno!#Schizo
  • 推荐

原来这就是摩登

9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真诚。

13分钟前
  • 巅峰Futurama迷
  • 推荐

We are the mods!

14分钟前
  • Ariza
  • 推荐

mods vs. rocks 好难选啊,我和blondie站一边[抠鼻] 屎丁尼玛就是个瘪三!!!

18分钟前
  • Theodore
  • 推荐

豆半上那些自以为了解mods,穿的mods的跟风青年们,你们抽空还是买张这个看看吧,花不了你多少钱.

21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推荐

門童sting可愛

23分钟前
  • 推荐

英伦mods风物志,没的说,青春挽歌,操蛋情怀

28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一个巨大的讽刺。Mod们视这部电影为Mod精神的复兴,但电影里唯一一句真话却是:“我才不在乎什么Mod啊Rocker啊,骨子里大家都一样。”Mod无疑是一个关于年轻人的社会现象,但却不是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已经用千百种方式演绎过了,而Mod只是其中一种。我们从未真诚地问过这个问题,

33分钟前
  • godannar
  • 推荐

摩特族,奔向海洋,离开海洋。早泄男孩爱上交际花,被甩。

3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酷毙了。结尾宣告着告别一种生活状态。我觉得这样也挺好,人生中应该有这样的经历。

43分钟前
  • 操蛋的教父
  • 推荐

sting在很多重要片子中都有客串啊.

47分钟前
  • 疑惑
  • 推荐

60年代Mod版skins,挺好玩的,药物,party,摇滚乐,简直一样样的哈~

49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反叛的mods们,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

53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推荐

付不起代价的叛逆都是狗屎.ps:69年版的Vespa真完美

56分钟前
  • 吮指原味鸡
  • 推荐

英剧skins应该多多少少受影响

5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很mods

1小时前
  • Sharpeipei
  • 推荐

青春已逝。。。

1小时前
  • 吐槽儿
  • 推荐

英国电影你别老指望贵国的摇滚乐救你了

1小时前
  • lcsun
  • 还行

七九年 实在是个神奇的年份

1小时前
  • 混涅洁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