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eLumiere #WitnessingHistoryFilmsbySergeiLoznitsa
影片以时间线推进立陶宛“杜丽”之路,其中以大事件做切分伴随着导演对兰茨贝吉斯的访谈内容做剪辑,我觉得影片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放弃由主要参与者叙事的形式而只是让其作为引子利用历史影像作为主要部分讲述一场“众”的故事,这种影像的呈现方式也恰恰印证了成功的原因。以开场展现起源,后波罗的海之路,经济封锁,1月“时间”,梅迪尼恩凯,最后会面,返国讲话,出席联合国会谈作收尾,结构清晰,内容扎实,影像有力,让4小时的电影完全不会觉得冗长。
视觉上,历史影像带来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展现大多面对水羌,羌口和泡火都没有低头的众,这可能也是“先生”在最后面对导演出言问询如此快速给出答案的原因。听觉上也主要采用影像的音频。
影片中印象最深是两位女子的画面,深夜“有型”面对着泡口眼中噙着泪并大喊口号的立陶宛女子和搬运着铁丝网去堵进攻维尔楼的墙的女子都展现出了一种极强的民族韧性。看到这里后排很多啜泣声,感觉观众有不少经历者。
本片获2021年IDFA国际竞赛单元最佳剪辑奖,最佳影片奖。
颁奖词丨
重现历史并非易事。难上加难的是,要将历史呈现得惊心动魄、紧张而紧凑,让人觉得身临其境。在每一个艺术层面上,本片都代表了一项不朽的成就,充分探讨了一个人、一个国家和一个历史时刻在全球争取自由和自决权的斗争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评委会表示:2021年IDFA国际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奖授予谢尔盖-洛兹尼察的《兰茨贝格先生》,该片内容丰富、扣人心弦,令人惊叹。
电影简介丨
谢尔盖-洛兹尼察是一位伟大的东欧历史记录者,他的纪录片作品既涵盖了相当近期的事件,如《Maidan》(2014年)中的乌克兰叛乱,也涵盖了更早的历史事件,如《国葬》(2019年)中的斯大林葬礼。他在展示历史时总是保持警惕,巧妙地使用档案资料,让观众身临其境。在这部讲述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从1989年到1991年脱离苏联的影片中也是如此。这段涉及大量歌唱的和平抗议活动被称为 "歌唱革命"。
作为独立运动的创始人之一,现年88岁的谢尔盖-洛兹尼察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激进的历史转变的中心。他敏锐的思考得到了大量关于示威活动、党代会和苏联军事干预的档案片段的补充。冗长的档案片段见证了兰茨贝里斯和他的同胞们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所需要的耐心。这是一堂关于苏联解体的引人入胜的详细历史课。
推荐正文丨Joost Daamen
通过这部关于立陶宛独立斗争的压倒性的精心构建的影片,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再次证明了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东欧历史记录者。这一次,是通过对立陶宛政治家Vytautas Landsbergis的采访。他的故事通过1989年至1991年的档案图像的展示,以非常细致的方式将这段历史视觉化。
兰茨贝里斯先生引导了对一个政治过程的非常精确的研究:立陶宛人通过一场高水平的政治博弈成功地脱离了苏联的革命。富有魅力的兰茨贝里斯先生是这一运动的创始人和推进者之一,也是为这一独立斗争后立陶宛共和国的第一位国家元首。
在采访中,兰茨贝里斯先生将我们完全带入了所谓「歌唱革命singing revolution」的疆域:革命无处不在,立陶宛是一个小国,这个故事并不广为人知,但其结果还是非常令人激动——即使你可能知道历史结果。这条通往独立的特殊道路的展开就像一部真正的政治惊悚片,导演洛兹尼察放大了一个特定国家历史上的某个时刻,让你觉得自己作为观众就在那里,共同经历。
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采访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导演洛兹尼察作为一个电影创作者的创造性和视觉力量也不可或缺。他知道如何从一大堆档案材料中找出不同的角度来构建一个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故事。兰茨贝格先生的个人故事和那些档案记录以一种共生状态呈现出来,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流动的故事,让你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正在重温它的目击者。与洛兹尼察的其他作品一样,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为精心使用的假声保留的。导演用他的声音设计使那个时代变得栩栩如生。
如今,每个人都可以用智能手机拍摄一切,充满无限可能。但在那个年代,胶片和电视台的Hi8摄像机是唯一的影像记录工具。幸运的是,当时发生的一连串历史事件得以被如此完整而精彩地捕捉和保存下来。洛兹尼察在纪录片中使用了同一时刻的几个不同镜头,通过剪辑,展现出不同的面相。在他对时间的游戏中,观众沉浸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虽然这个故事要四个小时才讲完——这听起来很漫长,但这个复杂的故事确实需要这么多的时间才能讲清楚,而到最后一刻。观众的收获值得。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你会意识到这电影中的这群人是多么勇敢,聪明,他们敢于给历史带来如此激进的转变——通过相对非暴力的方式。
历史总以某种方式复现
82/100
4.5 一个英勇的国家,一个幸运的国家
8+ 時間上也就隔了一年半 立陶宛人民好樣的
@London Curzon 洛兹尼察怎么会让我失望呢?!电影分为历史素材和采访总统两部分。导演亲自采访的是立陶宛前总统,他陈述的时候很平静。步枪战火和挡在坦克面前的素材让人想起国人的经历,可贵的是,前苏联还有洛兹尼察在战斗,国人之中还会有谁?
我为什么这么跟风狗……
4小时不冷场,立陶宛见过大爷兰德贝里盖斯本人出镜,慈父倒了,还有京子,所以…
Truth and justice.
7。#idfa2021最佳影片+最佳剪辑
波罗的海之路
放在当今俄乌战争背景下看颇值得玩味。能理解立陶宛为何如此共情台湾了…时势造英雄 说自己不愿当政治家的总统先生笑起来还蛮可爱。导演自己做的音乐不错 Reprise #cinemadureel2022 #laScam
极其珍贵的档案梳理,异常平静却又笃定的斗争力量。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极为重要的影像回响。
对“非政治历史系”观众不太友好 大段会议发言 开会好累的….
之前只在历史课本上被老师“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三连带过的国家的历史,第一次有了一些认识,相比黑塔利亚消解了严肃感的处理方式,这个真实很多。唱歌抗议、在议会大楼里就地宣誓入伍、宗教祈祷和武力冲突处在同个物理空间。主人公说经济封锁时期被苏联军队腐败救了(黑市卖燃料),过于真实。@早稲田松竹
#HKIFF# 也有经济封锁也有军队威胁,感觉立陶宛没被“收复”好像只是因为遇上一个坐在独裁者之位却相对软弱/犹豫/要脸的人。因为世界其实拿不要脸的独裁者并没什么办法,或者也没那么在意。有点沉浸式意思。就是这导演是什么开会爱好者,难怪给片子弄这么长…
这老狗就是目前立陶宛外长的爷爷,祖孙三代以反苏反共为家族传统
学习他国历史
#CineLumiere #WitnessingHistoryFilmsbySergeiLoznitsa 长评-力量源自于众。影片以时间线推进立陶宛“杜丽”之路,其中以大事件做切分伴随着导演对兰茨贝吉斯的访谈内容做剪辑,我觉得影片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放弃由主要参与者叙事的形式而只是让其作为引子利用历史影像作为主要部分讲述一场“众”的故事,这种影像的呈现方式也恰恰印证了成功的原因。电影结构清晰,内容扎实,影像有力,让4小时的时长看下来完全不会觉得冗长。历史影像带来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听觉上也主要采用影像的音频。印象最深是两位女子的画面,深夜“有型”面对着泡口眼中噙着泪并大喊口号的立陶宛女子和搬运着铁丝网去堵进攻维尔楼的墙的女子都展现出了一种极强的民族韧性,后排很多啜泣声,感觉观众有不少经历者。
89-91年的历史画面结合对Mr. Landsbergis 的采访 全景式地展现了立陶宛人民争取独立的不屈奋斗史 他们手拉手铸成自由之链 他们勇敢地挡在坦克前 叫喊着法西斯 民主自由来之不易 看了更能理解立陶宛现在的做法
【HKIFF46】光是把三十几年前的纪录影像找出来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更不用说如此细致、完整的梳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多么可贵。今昔对照,时局变幻,警醒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