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科技在进步,工业也革命了三次,但我们常抱怨如今的机器不如以前的经久耐用。
该纪录片的第一集就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疑问:各品牌公司故意将商品使用寿命缩短。目的是为了不断刺激消费者购买新一代的产品。
例如洗衣机中极易损坏的加热元件,装有密封面板而无法更换电池的电动牙刷,内含倒数计数装置的打印机墨盒。
这是营销人员在面对「人们购买商品,车辆,电脑,手机,但总有一天市场会饱和,怎么办?」难题时,作出的一份居心叵测的答卷。
我们购买不是因为渴望,而是恐惧。 当人们还知不知道「口臭」是一个问题时,李施德林率先抢占市场大肆宣传口臭影响社交,如今李施德林漱口水畅销全球。
我们恐惧容貌变老,所以整容。 我们恐惧身材走样,不断办健身卡请私教上瑜伽课。 我们恐惧生病,所以购买抗菌香皂。但实际上普通香皂和抗菌香皂没有区别,都能去掉99%的细菌,这只是营销人员的包装手段。
商家利用广告给孩子灌输电影周边产品,为产品赋予意义和情节,由此大卖。屡见不鲜如星球大战、变形金刚、还有我最爱的哈利波特。
如果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像小孩子就好了,营销人员这么想着,于是他们采取一系列手段将大人也引入坑。游戏化,每吃一次汉堡可获得一张卡,10张卡可免费领一份套餐。像不像网游中的做任务领奖励?
第二个是信用卡体系,隐形我们的现金支付,延缓支付痛苦。
我们通过消费表达「我是谁」「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但是被消费主义主宰的世界,事实上是由那些想让我们无节制消费的人所精心设计的陷阱。
很现实,把资本家的消费陷阱揭露出来,计划报废、一次性消费、鼓励换新、夸大症状制造焦虑,各种消费观念的植入,人们有时候盲目得不知道为什么要选购这样产品,资本家利用消费之的心理,给消费者营造一种没有买到这个东西就会发生很不好的事情等等,来诱惑更多的购买力。
每年到了双十一,我都做很多的功课,看很多测评,看很多评价,好的坏的广告的真实的,脑子就像是一部产品过滤器,一面接收购买商品的信息,一面筛选别人踩雷的商品,以往的双十一还好,看中了就放进购物车,等着双十一钟声的敲响,今年有了娃,涉及到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品类,而且很多大件,少则几百,贵则好几千,不得不做足功课,但是发现,无论怎么做功课,看测评和评论,都有人说这样商品不好的缺点,也有一打开全都是广告的商品,头晕眼花,难以抉择,再加上双十一预售机制,预售前购买0.1或者1元的锁定链接,还要预售前付款多少名,尾款付款多少名,又有商品标价半价计算等等等等套路,几乎很难算出该产品双十一到底多少钱,所以后来干脆放弃,拒绝焦虑,把几件确定好的刚需物品放进购物车了事,不再纠结于双十一各种计算规则,人生还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真的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购买几包纸巾几盒面膜怎么买能便宜几块钱的事情上了,再加上家里现在还放着去年双十一买的没用完的一堆护肤品小样、一堆面膜,还有几罐过期的精华和面霜,我真的累了,自己没有那么耐心去用完所有的商品,口红用来用去常用的就一两只,眼影只用两盘,粉底一支都还没用完,包包背的还是前年买的小包包,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替代品,也不需要如此多的囤货,很多东西是好用,但是一直用也会有厌弃的一天,产品一直在更新迭代,而此刻的时间稍纵即逝,活在当下,或者是更好的选择。
相比于一些身外之物,丰富内心的世界更有意义,也更能省钱存钱,回顾我一周的消费,仅仅五天,几十块几十块的消费居然累计到了56百,这点让我很惊讶,一杯奶茶20元,很舍得,也不觉得很多,但是积少成多,一本书,也是只要23十块钱,却在购物车躺了半年,即使买了,也不会珍惜,有时居然会把这本书的价值和它的价格相关联,想着买来不贵,不看也不觉得浪费,殊不知,错失了多少无形的财富!也错失了多少能成长的机会!悔之晚矣!
这一集给我的启发有3点:
一、淘汰式消费
商业资本为了刺激消费,操纵商品的报废属性,人为缩短产品的寿命。片子利用了苹果和宜家两个被消费者排队争相购买的产品举例。其实家具的使用寿命没有那么短,而宜家的广告中在鼓励扔掉旧家具换新的。而苹果是通过缩短电池的寿命和设置维修障碍来让苹果成为快消品。
快消品意味着什么?年抛,月抛,周抛,甚至日抛。也意味着更新换代特别快,同样还有是cheap,低价值。让我联想到,现在人的属性是否也是商业社会为了自身利益,人为的缩短工作寿命,设置了报废属性(当到了一定年龄你对社会公司没价值,理所当然的被淘汰)。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是否被洗脑了,被动接受了这种淘汰?流行的、主流不一定就是对的,但是如何让自己不被这种淘汰式消费了,是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二、竞争性消费
片子里提到的另外一个消费驱动因素:攀比。也就是很多消费并不是从自己真正需要出发的,而是邻居有了,我也要有,甚至我要比他的更好。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很多人不认识自己的邻居,对比的对象变成了媒体。现在的网红效应也是营造竞争性消费的一部分表现形式吧。
购买也是一种习惯。世上并无好习惯或坏习惯之分,只有有效的习惯。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上很有效。所有的习惯都在某种程度上为你服务。给不理性消费贴否定标签之前,最应该思考,为什么想要买。买这个东西是服务于自己的什么,情绪?欲望?脆弱?嫉妒?或者是喂养自己多巴胺的需求。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找一个有同样服务功能但是无害的习惯来替代它。
远离竞争,远离攀比,远离不切当的比较,决定人幸福程度的绝大多部分。
三、变相的农奴制
图片
这一点是最最最最戳我的。虽然但是不能展开说了。
把责任和希望寄托给谁,你就是谁的奴隶。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解决自己的问题,是摆脱成为奴隶的第一步。
最后,所有的一切,是商业资本为了自己的利益创造和引导的。而我们,不假思索的被卷入对自己无益的消费中。可是,人不是都是自私自利,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什么在消费中,并没有从自己的角度、利益出发呢?
今年看了不少纪录片,最近的一部是剑指消费主义的《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这个纪录片从计划报废,植入恐惧,儿童心理三个方面审视了消费主义如何侵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节制地剥削我们的金钱,荼毒我们的观念,占据我们的当下,掌控我们的未来。
为了更高的销量,商品年年推陈出新,apple公司每年都会在开发者大会上推出新功能的mac 电脑或者五颜六色的新款iPhone。对于普罗大众来讲,无论是安卓手机还是iPhone手机,电池的使用寿命只有两年,已经是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我们也接受了两年更换一个手机这样的事实。计划报废,这是商家给我们的陷阱,并且我们还会心甘情愿的跳下去。
然而,这真是合理公平的事情么?
主持人的诘问,让宜家的高管无言以对。
计划报废已经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只是,在这个由资本主义主导的社会,我们很难认识到自己应得的知情权,即使认识到,也没有办法凭借个人的力量去对抗。
商家首先把自己变成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接下来,他们又发现,强力地灌输商品升级换代的思想的效果,远远不如让顾客自己主动投怀送抱。
于是,聪明的商家利用人性的心理特点,向人们灌输恐惧。
这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人类惧怕死亡,厌恶衰老,这是由我们生理学特征决定。
诸多商家利用这一点,开发了诸多商品,声称能够延缓衰老,规避死亡的风险。比如近些年来医美的盛行,各类琳琅满目的防晒用品和保健食品。
比利用成年人恐惧心理更可怕的是,商家发现儿童才是最大的金库。
儿童是一个家庭的重心,哪怕是家长不舍得给自己买任何东西,但是只要涉及到儿童安全,健康以及教育的消费,都会不假思索地付款买单。不仅是儿童用品,孩子对于家长购物的决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在进行购物时,往往会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时,一件商品如何获得孩子的认可,就变得更重要。
在此纪录片的最后,主持人也提到了信用卡的发明是如何给消费主义推波助廉的。无现金的消费大大缩短了我们购物时的决策时间,一步步瓦解我们的延迟满足的能力。把成年人变成“i want this right now"的小孩。
尤其是愿意用隐私换取便捷的中国社会,小额免密支付,无处不在的信贷消费手段,都鼓动着我们的消费意愿。随着技术进步,只需要眨眼就可以进行支付的支付手段,无论多少次刷新都出现不同商品的app平台,都意味着我们已经对“消费”上瘾。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在新事物出现时,会分泌一种物质叫做”多巴胺“,当新事物频繁出现,多巴胺的分泌也会越多,大脑负责理智和判断的部分就会被抑制。
商家,游戏制作者,app的产品经理,都是利用大脑的奖惩回路是我们对电子产品上瘾
之前听过一种说法,我们对电子商品上瘾,基本上和吸毒上瘾差不多,无节制的快感对大脑造成不间断的刺激,从而上瘾。
双十一到了,你们又要剁手了吧?
在各种打折促销的诱惑中买买买,曾经千手观音,如今断臂维纳斯。
千万要记得留一只手,用来吃土。
如果土不好吃,没关系,冬天已到,西北风也来了,管饱。
作为一个热爱思(zhuang)考(bi)的影评人,此时此刻,我发出了灵魂拷问——我们为什么热爱买买买。
看书解惑模式走起。
在读完鲍德里亚的《消费时会》,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和德波的《景观社会》,我发现——读书太花时间,看片时间都大大减少了。
对求知欲旺盛的你而言,书要读,这部纪录片更要看。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第一季
纪录片王者BBC打造。
第一季有三集,每集48分钟。
豆瓣评分8.8,可见它的质量。
网友表示值得看,
因为长见识。
消费社会,处处都是套路。
它也说出了马云最害怕的事,见招拆招,让剁手党明白,为啥总是忍不住买买买。
因为商家有一百零八个套路操纵我们去消费。
套路一、计划报废
将产品做成易损品,降低产品使用寿命,从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这已经是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
计划报废最初被应用在电灯泡上。
20世纪20年代,几家全球垄断公司组成福玻斯联盟。
联盟签约规定,灯泡寿命限制到1000小时。
而之前的寿命可达2500小时。
协约还规定,如果有公司违约,将会被处罚。
福玻斯联盟在战后被解散,但是它们的精神却源远流长。
比如洗衣机中会有极易损坏的加热元件。
比如内置计数器的打印墨盒。
这样只要打印到计数器设定的数量。即使有墨,也会提示墨已用尽。
事实上,只要重置计数器,墨盒能够照常工作。
不用打印墨盒,照样会被套路。
苹果手机“计划报废”的电池门事件了解一下。
非苹果手机用户也不要开心得太早。
其他手机品牌为了增加销量,依旧会向计划报废低头。
在计划报废面前,物的消亡成为顺其自然的社会现象。这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逻辑,正如我们尊敬的鲍德里亚老师说,
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事实上,因为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即使明白计划报废,我们也不会愤怒。
因为持续消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女人的心情,三分天注定,七分靠shopping,这是不是在说你?
套路二、有序制造不满情绪
有序制造不满情绪,其实利用了人性中的猎奇和攀比心理。
对于某些人而言,我最喜欢看到那种我买得起而你买不起的羡慕模样。
这个套路的提出者是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斯隆。
他希望消费者像购买衣服鞋子一样,购买汽车。
为此,斯隆决定每年都推荐新款。
汽车硬件配置没啥更新,就在汽车外观和颜色上做文章。
肯定有人问了,颜色改变也能刺激购买欲?
当然,有钱人可以买来搭配自己的衣服或者鞋子。
那些换不起车的,可以换衣服鞋子手机。
苹果不是出了土豪金款吗?
商家每年都出新款,专注刺激你的消费欲望。
在金钱就是王者的消费社会,钱包的速度似乎总是跟不上产品生产,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王尔德的名言吧。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
套路三、植入广告
影视剧是当下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它也成为广告植入的风水宝地。
让影视剧成为商业的宣传平台,早已是见怪不怪的寻常现象。
有钱赚,影视制作者也乐意为之。比如知名商业片导演冯小刚在拍摄《非诚勿扰》时,单凭广告植入费用,就已经收回制作成本。
调查发现,植入广告的营销效果确实很棒,能够深入影响大众购物清单。
明星同款热销,彰显着明星超强的带货能力。
举个例子,《王牌特工:特工学院》就带动同款系列服饰的热销。
影视衍生品,足以让商家财源滚滚。
套路四、超前消费
以前的穷人是没有钱的人,不知从何时起,穷人指的是不消费的人。
然而,消费社会最大的矛盾恐怕还是人民的钱包跟不上商品价格。
买不起成为很多人的内伤。
于是信贷服务横空出世,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在网购高度普及的今天,某宝推出花呗,某东给你白条,就是让你买买买。
双十一到了,你也和我一样,收到了花呗和白条的提额权限了吧?
还有更过分的,总有大学生忍不住剁手,走上了裸贷的道路。
套路五、营造恐惧
营造恐惧,就是为了控制他人。
在《围城》中,大色狼李梅婷见到颇有姿色的小寡妇,色心又起,就开始营造恐惧,
小姐姐啊,外面坏人多,你可要当心啊。
如果小姐姐涉世未深,恐怕就会落入李梅婷的“温柔”陷阱,
奴家独自一人,仰仗大哥照顾啦。
这样子李梅婷就有可乘之机了。
▲葛优饰演的李梅婷,可谓神形具备
对消费者营造恐惧,也能够让商家财源滚滚。
比如SUV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人类的恐惧。
因为车型大,洋溢着一股“别惹我”的彪悍气质,让人更有安全感。
值得一提的是,911事件之后 ,恐怖主义的阴影笼罩着美国。
21世纪初,SUV占据了美国汽车销量的20%以上。
吊诡的是,SUV的安全性并非提高,反而更低。
因为设计,SUV的翻车率是普通车型的两倍以上。更可怕的是,60%以上的车祸都和翻车有关。
这暴露了一个事实,大众对于SUV的消费热情来自于情感,而非理性思考。
利用恐惧发家致富,汽车行业当然不是唯一。
比如嗽口水利用了大众对自己口臭的恐惧。
比如益智游戏利用了人们对智力退化的恐惧。
再比如,保养产品的盛行更是抓住了我们对衰老的恐惧。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你们有没有听过酸碱体质理论?
该理论宣称,偏酸性的体制会导致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
而这只是一个叫罗伯特欧阳(RobertO. Young)的人为了推销产品制造的噱头,就在11月2日,他要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的赔偿金。
除了上面列举的套路,节目中还谈到很多。
比如一次性消费文化,品牌授权营销、成人童稚化等等。
当然,看完这些套,或许依旧有人表示套路虐我千百遍,我待购物如初恋。
还会有人表示,我买的就是我需要的。
骚年,你还是太天真。
因为这种需要很可能是虚假需求。
还是再次掉书袋吧,哲学家马尔库塞曾经在《单向度的人》中有精辟论断,
归根到底,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这一问题必须由一切个人自己来回答,但只是归根到底才是这样;也就是说,如果并当他们确能给自己提供答案的话。只要他们仍处于不能自治的状态,只要他们接受灌输和操纵(直到成为他们的本能),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不能认为是他们自己的。
所以,扪心自问,你想买的真的就是你想买的?
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中,我们与这个消费时代暗中合谋,眉来眼去,从而用来满足自身的需求,才造成今天的困境。
正如网友所说 ,
以商业化来满足消费者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淫欲及暴食的需求,为其提供便利乃至除罪化,正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超额利润的重要来源。社交软件负责满足你的傲慢、嫉妒与愤怒,外卖业务满足你的懒惰,泛滥而便利的金融交易满足你的贪婪,而娱乐产业是淫欲的出口,食品工业的核心则是暴食者最爱的糖与脂肪。
不可否认的是,上面有些消费是生存必须。我们不反对消费,反对的是无节制消费。
这种无节制消费,不仅仅是个人财富的流逝,让人沦为隐形贫困人口。
它更是对地球资源的浪费。
老牌时尚杂志《ELLE》日文版2018年8月号,公布了一组让人相当触目惊心的数据:
“2014年全世界生产的服装超过了10兆件,比2000年翻了一倍。 我们衣柜里的衣服,有70%是不会再穿的。 送去回收的衣服,其中80%只不过是找地方掩埋了。 地球降解一件亚麻衬衫需要2周,降解一件聚酯纤维的裙子则需要200年。 生产服装需要消耗大量水,一件棉T恤就需要700加仑(约合2650升)水。 世界上20%的水污染是由于服装行业处理布料造成的。 ……”
然而当下的消费环境,一直在鼓励我们买买,很难停下来。
今年的双十一销售额更加惊人,64分钟破1000亿,比去年快了43分钟27秒。
现在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会有人立下flag,郑重表示,老子双十一什么都不买!
然而,到了双十一,会说:真香!
忍不住剁手,无节制消费,让我们在隐形贫困人口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说到这里,我拿起去年双十一囤积的纸巾擦了擦微微泛红的眼睛,继续码字多挣钱,还未结清的花呗白条信用卡。
只是今天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当年网购的初衷竟然是为了省钱!
P.s本文为特约稿,首发于毒药公众号(duyaoapp)
社会影响
○ 计划报废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厂商通过限制产品使用的时间有计划地报废产品,加速消费者的购买。最开始实施的是灯泡的厂商,在进行计划报废之前灯泡寿命2500h,之后为1000h。
○ 当营销人员意识到市场终将会饱和时,他们通过改变消费者的心理来刺激消费。这叫有序制造不满情绪。比如通用汽车,仅仅改变车的外形来营销,把时尚的因素加入车。
○ 一次性消费文化使人们以前能够使用几十年的物品快速更换。比如宜家的广告,让人们快速更换旧商品。
我们如何被影响
○ 广告针对我们的恐惧来销售产品,比如SUV,但其实SUV更容易翻车。
○ 营销人员通过制造焦虑来营销。比如降低胆固醇的药,胆固醇只是心脏病或中风的一个因素,但是广告将降低胆固醇和预防心脏病画上等号。
○ 通过人类原始的厌恶情绪营销。比如抗菌香皂盒普通香皂功能相同。
○ 对衰老的不安和脑力下降的恐惧。针对老年人的游戏。
针对小孩的营销
○ 卡通人物的衍生品。第一个这么做的是星球大战。
○ 电视的普及就能让商品直接卖给孩子。
○ 信用卡成为消费主义的重要推手,当我们用现金消费时,会产生类似于疼痛的不适感,但用信用卡时,通常消费更多。
○ 电子支付和网上购物的盛行,让消费者更快速更不加思考的消费
消费主义盛行。要注意到商家操纵你购买的技巧,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是什么让我们购买,我们购买是为了满足什么。也许意识到自己是为了满足什么,去寻找真正让自己满足的方式才是一步步远离物质主义的方法吧。
是部愿意一看再看的纪录片,揭露了各行各业的消费背后的机制,甚至是你很难想到的行业,都和陷阱/欺骗划上了等号,他们都非常了解人的思维以及知道如何引起恐惧,促成快乐,或者延迟心理痛苦,从而最终达到卖消费者东西的目的。
我觉得,这些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只是在思考如何从人们口袋里掏钱,而不是切实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是一种悲哀
又名《富豪致富经》、《中产营销超级宝典》、《穷人是怎样炼成的》无节制消费十宗罪:1、计划报废,商品内置淘汰属性;2、有序制造不满情绪;3、技术进步丰富商品,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4、一次性消费文化,让产品失去社会价值,潮流意味着周期短暂;5、技术无法革新,就改变产品外观,如颜色;6、制造恐惧、焦虑和需求,危险/安全,健康/长寿,衰老/青春…给出解决方案;7、消费者通常只能记住一个产品信息,但足够;8、商家与权威机构/专家合作,降低或提高某项标准,让商品与标准符合;9、粘性行为,攀比和竞争心理,游戏化营销;10、信用卡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推迟消费痛苦感,而满足和释放购物欲。ps:对抗商家的即时满足,好方式是延迟满足、叩问自身、理性思考。主持人与商家言语PK的场面太乐太炫
经常反思,保持警惕。
总结!一,计划报废:被迫不断买新的;二,恐惧心理:不买就会“死”,买了我就是最“屌的”;三,巨婴思维:信用卡在手,我想买就得马上买。
前两集,主持对着电子产品/保健品/车/家具/饮品毫无波动甚至咄咄逼人,第三集,看着星战的周边,主持:我能摸摸达斯维达吗嘤嘤嘤
对消费社会来说 这是禁片
1.刻意将商品设计成易耗品提高换代的速度;利用虚荣感引导消费者盲目追新。2.制造恐惧和焦虑,贩卖虚假的希望。3.将购买行为非理性化、游戏化,不断刺激消费者分泌多巴胺。
主持人非常牛逼,逻辑滴水不漏,采访别人像是目的性看笑话,虽然不够百分百地客观,但聪明得让人着迷。
干货有限,能采访到一些牛人是亮点,但没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研究报告。
剁手党必看。。。
集一计划报废,集二恐惧心理利用,集三儿童心理,马上要。移动支付也是这个思路。关于自我克制的。非常有用,值得再看。身处现在的消费狂潮里。
现代社会的猎杀,就是大公司通过心理学手段,从情感的层面来控制人的行为,把生活剥削地只剩下消费,来从中牟利。
一直同意影评里说的“管理好自己的媒介膳食,也是管理自己的消费”。其实片里为大公司辩护的一位律师说的“需要限制儿童摄入过多糖的是监护人”并不完全是诡辩,消费主义是双方都参与才会进行得下去的秀。如果政府如同大家长一样从生到死限制每一项消费,那就并不只是偏右人群的噩梦了。调控和规则在目前的文明程度下,只能对欺诈划清界限。成为更精明更有责任的消费者应是成年人的一种积极选择,分摊到社会负担中去的度是有限的。
从生产的生产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那天起,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生产型社会像消费社会的转型。只需随便刷刷网页,就能看到时尚博主争先恐后地告诉你:要买最贵的东西才是对自己好。一旦你相信了这些鬼话,就会掉进一个个名为“女人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的营销陷阱里,开始你大杀四方的消费人生,并在日后为雪花般纷至沓来的账单饱尝苦头。把消费者的白日梦包装一番,再重新贩卖给他们,不仅可以收获用户好感度,还能增加粘性。广告作为一种刺激购买行为的重要力量,广告也是造梦的一种,那些我们购买回来的、自己或许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也被广告和形形色色的流行媒体贴上了一些十分华美的标签,比如生活方式,比如品味,虚构了一种“更好的生活”的想象。
每个人都在被操纵,但是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资本主义的三大毒药:性开放、成功学、消费主义。
读硕士的第一年,师姐告诉我,实验是做不完的,身体是自己的。看了这个我觉得,东西是买不完的,钱是自己的😂
很好笑的是不断有弹幕说“这是一个有导向性的纪录片”。xswl纪录片不是用来搞导向性的难不成是讲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