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凯恩的片子,我从小到大没少看,毕竟他拍了很多好莱坞商业片,在国内经常有盗版碟片卖,而我持续十多年专门看这类商业片,所以他的片子我无意间看了许多。
然而有趣的是我居然一直对他没有什么印象,看过就忘,再看到也想不起来,更不知道他叫啥,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演员啊~是因为长相寡淡还是演技没有什么特色?
好在老的慢,身体好,一个33年出生的人居然一直演到现在还那么地矍铄,想想我03年看《奥古斯都一世》时,32年出生,只比他大一岁的彼得奥图尔在片子里都老成什么样了?凯恩真是驻颜有术啊。
凯恩混了那么多年才慢慢的一点一点地爬上来也是很不容易的,演技确实不行,脸在好莱坞也不算什么优势。我觉得他能够保持多年的常青树状态,和他这种普通人比较朴实的奋斗心理有关,小心经营自己,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衰老很慢的容颜,这才是他在那批人里能一直演到现在的原因。现在就剩下他和霍普金斯了。
直到几个月前我才真正注意到他,才知道他叫迈克尔凯恩,嗯,全因为64版的《祖鲁战争》,他在里面扮演一个小军官,金发,比男一略帅。
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帅,而是他举手投足和眼神表情里无处不在自然流露的娘气,简直是娘的不行以至于看的时候我总是以为他扮演的是个同性恋,所以一直等着他和男一发生点什么,可惜,一直等到结局也没有任何基情出现,真是让我失望。
好在这时候有理查德伯顿的旁白,把后续的情况娓娓道来,音色简直太赞,磁性得要命。
大概因为这个片子里主要讲威尔士军团的故事,里面多次提到了威尔士人的好嗓音,个个都是天生的歌唱家,后来干脆出现了威尔士军旅歌唱团,果然好听。于是找一个真正的,土生土长的威尔士人来配旁白真是再合适不过。
PS:伯顿的母语是威尔士语,英语还是中学时和在牛津时学的,听起来很是优雅,应该没有威尔士口音。
当时我还不知道这片子是伯顿配的旁白,但听到他的嗓音在片头出现第一时间就可以百分之九十确定了,他的声音辨识度太高了。果然最后片尾字幕一出,确实是他,这个意外之喜真是大大地抚慰了我的心灵啊~
再说回迈克尔凯恩,后来发现他在82年《死亡计中计》里有和男人接吻的戏,去看了一下,略刺激,于是忍不住想到了《祖鲁战争》里那个娘们儿兮兮的金发军官,忍不住想他是不是有点弯呢?
然而看了粉丝的评论才知道他是个直男,他还特意强调自己从来不吻男人的,这部戏里的吻戏是喝了很多酒才做到的。唉,又是失望,我还以为英美男人吻一下男人不算啥呢,原来他这么忌讳亲吻同性吗?
想想还是伯顿有意思啊,从不强调自己是直男,对男人想吻就吻,直接冲着嘴亲上去,清新自然,一点也不做作,78年金球奖颁奖礼上闭着眼睛亲吻亨利方达那段真的好燃,哈哈哈哈~
爱看男人接吻真是一种没治的病啊,而且我还恶趣味地喜欢看俩中年大叔接吻,最好是一英一美,嗯,大概因为我喜欢的男演员都是英国人的缘故吧。
最主要的原因嘛,你们懂得,毕竟世界科技中心在非洲哈坎达。
这部片子我现在看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开头部落集体婚礼那一幕,女儿向她教士父亲提的那个关于婚配双方年龄差距大的问题,父亲的回答简直精妙绝伦。
另外所谓文明和野蛮本质上应该是一样,只是场景变化而已,而所谓的文明与野蛮之战,让文明用科技武器对抗原始野蛮,这残忍程度已让文明人显得更野蛮,文明人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所以最后指挥官在战争结束后才会讲,他感到很羞愧和恶心。
①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直到最后出现在天际线,临战紧张气氛逼人而来②在那个年代,排枪交替射击的弹幕屏障也是风头无两③临危受命,一战成名④可以想象清末中西战争的模样:个别战斗也许互有胜负,但整个战争不会有第二种结果
2008-10-18 04:05 一刷。2019-10-01 二刷,野蛮和文明的对决,84分到86分的排枪非常有警示意义。Michael Caine帅得一逼,小鲜肉啊
伟大的帝国殖民侵略者在人家地盘上死守阵线奋勇抵抗当地荒蛮进攻(对方甚至连一个有台词的角色都没有),呵。
在广袤的南非大地上,两军开演唱会,作为主唱的英国牧师,喝了酒主动开溜,毫无职业精神……
作为1964年得电影,非常不错了。
哇,看到最后发现,竟然是赞美英军作战英勇的
分数:60 1964年影片,画幅21:9的1080P高清,画质还不错,声音当然是2.0的。影片就是单一故事线的一般叙事的方式,比较机械冗长。这种以一敌十的战斗,其实就是屠杀,赢了也没什么光荣……
这个片子应该没有一个固定的价值观,站在英国方面,他要防守,开拓;站在土著角度,他又是保卫家园。英国虽然是侵略者但也是开拓者。但片子的偏向的肯定是英方。或者是夸赞指挥者,抛去命令最明智的选择也是防守而不是跑,根本跑不过土著人。防守也有优势,就是这个片子的看点,冷兵器的时代过去了,枪支才是王者。里面的排射杀伤力最强的手段。这片子深处应该也是个反战。战争打到最后会恶心的。结尾也用了美化双方,真实中应该是骑兵来了,土著吓跑了。感觉不好也就是节奏有点慢前一个小时准备,画面感觉很舒服那种草原的清爽,黄昏的安逸。
1964年的英国电影,描述在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39年后,装备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后膛枪和火炮的英军,居然被主要装备的是长矛和牛皮盾的南非土著部落祖鲁人袭击,被杀了1600多人,而一个叫罗克渡口的地方的100多个英军却守住了阵地的故事。由此可见清朝晚期清军战斗力之差,比非洲土著都弱太多了。
开篇稍有些空洞,进入到营地的人物刻画时立刻有妙趣横生的效果,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战争层层递进,规模、惨烈和心理层面都十分不俗,虽然动作在今天看来有些幼稚和虚假,但气氛依然逼真
宗教戏份结束后清静很多很多,一张嘴不仅全员掉士气还自行减员40人土著;军官7,伤员36,步兵97,没有重武器,守住了4000人进攻,祖鲁黎明中的那场同一天早7点的战斗可是1500人被全灭,从军跟着有脑子的指挥官是多重要。Colour Sgt.竟然没授勋维多利亚十字勋章,是因为他在On duty时睡着了自己拒绝的吗
104VS4000人,并且取得了胜利。这是一场英军的胜利,也是一场科技的胜利。抛开里面的剧情来谈,一定要有自己的科技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不是一个空话。
中规中矩,既反映了祖鲁人的勇猛和智慧同时也表现了英国人自己的勇敢和反思,演得最好的自然还是Stanley Baker和Michael Caine,尤其是Caine,在片中由一个军人世家出生的优雅公子哥转变为真正英勇的军官。三星半。PS:听Caine说英语真是种享受~
60年代的戰爭片拍法,現在看覺得各種荒唐好笑,但在以前來說也許是一大個技術突破吧ㄏㄏ(意外拜見年輕的米高肯恩)
根据真人真事改篇,英国历史上著名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拍出了宏大史诗的味道。但是以入侵者角度出发,颇有几分美化之意!
够跌宕~ 后膛步枪玩三段击挺爽感的~ 人物就比较简单和模式化了,时代背景么~ 另外就是能看到30岁时候的阿福老爹~
一场不光彩的战役里洗地一般的尴尬演绎,大英帝国当然要万岁。殖民者与土著人的战争,如果有正义,那也绝不是站在衣冠楚楚的那一边吧。色彩之美前无古人后鲜来者。
期待的战争场面设计和拍摄都不错,较为写实,冷兵器为主的土著步兵面对训练有素的排射步枪兵基本就是白给,单兵素质也差了太多,所以即使近了身也不见得能打赢,毕竟土著人经常面对的只是动物。
战争都是无仁义的。导演用三次集体歌表达了对祖鲁及生命的敬意。当年的宏篇巨作。
8/10。比想像中好,基本无冷场。影片的切入点很规矩,即没反思侵略行径也没丑化土著人或美化杀戮,重点是展现军人(不分敌我)战场上的成长经历及相互敬意从而避开了风口浪尖。也提供了一本祥细战术指南,英兵:集中伤员、三人一组、设牛阵、叠堡垒。祖鲁:试探火力、形成包围、败在给敌人以喘息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