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不起的夜晚》啦~看电影前把期待值拉满了,看完后确实没有辜负期待,很惊喜,又吓人又好笑,喜剧+惊悚元素融合,气氛烘托特别到位,上一秒被吓到还没反应过来,下一秒就立马爆笑哈哈哈哈哈,而且是那种反转反转再反转,戏中戏中戏
从背景音乐、灯光氛围、音效等都有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导演真的很会拍,演员也很会演,都很自然,真提心吊胆,范丞丞有给我惊喜到,形象改变好大,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我都没看出来是他😂,他真的蛮适合演喜剧,土味豹哥
记录一下看了两场的了不起的夜晚 故事的开头叙述了自媒体博主豹哥和他的好兄弟猴子和狗子艰难的创业过程,他们之间发生了点小摩擦不过还是决定干好今晚的最后一件“大事”。他们来到了一个惊悚片片场,本想拍一个幕后花絮但是却意外拍到了“意外身亡”的女演员变成“鬼”,三兄弟和剧组演员上演了一场与“鬼”的逃跑大戏。 主题主旨:电影讲述了了小人物也有大梦想,无论是处于事业低谷的豹哥还是导电影遇阻的导演,他们都在为了梦想一步步的努力!电影的最后也呈现了这部电影的创作历程,就是导演真实的追梦之路。 我们那个影院有四十多个人,她们真的都看的很开心也很兴奋,我朋友有点胆小,她看的时候真的紧紧拉着我的手,一会吓得不行一会又哈哈哈大笑,他们的反映也真的让我觉得这部电影和范丞丞牛逼!了不起的夜晚是真的了不起!
记得很多年前看过妖妖灵,那时候就非常喜欢惊悚喜剧这样的题材,刺激中又带着搞笑,这种观影体验真的很爽,但那之后这种题材真的很少见了。今年马凯导演的了不起的夜晚来了我便早早期待,这部电影一开始我还想象不出一个自媒体博主是如何和惊悚片剧组发生故事的,海报上演员们的服装也看不出什么联系。随着电影一环接一环,一会惊一会笑,我又找到了当初的那种感觉,就是刺激!不再是以往坐在电影院中呆呆的看完全场的感觉了,永远不知道后面要发生啥,一直在嗯?啊?哈哈哈。虽然结尾处煽情起来有一丢丢那啥,但是瑕不掩瑜吧,整体还是不错的,是有意思的。
这是一部用拍电影的故事讲述故事的电影。
用电影讲述电影的类型,并不罕见,这几年甚至频繁出现爆款呢。
远一些的,八十年代丁荫楠的《电影人》,近一些的,翻拍自《魔幻时刻》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
再比如《扬名立万》、《梦工厂》、《雨中曲》、《热带惊雷》《不是闹着玩的》……
无数电影曾经向观众们展示过电影人的热情、疯狂、荣耀、堕落、执着、谎言、智慧、笨拙……
这些电影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以一部戏中戏作为剧情推动的动力,通过这一出戏中戏,展现拍摄电影的细节(猎奇心态),展现电影人的精神(精神共鸣)。
《了不起的夜晚》同样,也将充沛的感情注入了剧本中,注入了故事中。
它也再一次告诉观众,推动影片的核心动力,应该是故事。
所以用小《扬名立万》来称呼该片,既是表明了两个电影在题材方面的相似性,也可以充分肯定该片剧本的含金量。
说起来,二者还真是有一些微妙的缘分,《扬名立万》的大部分主创都是万合天宜的人,而《了不起的夜晚》的监制呢,是叫兽易小星。
这两部电影都有让人拍案叫绝的剧本,甚至可以说,两部电影的价值都是体现在剧本上的。
本片是我见过最多的剧情反转线,连续反转了五次!
短视频up暗访鬼片剧组拍视频——陆续将计就计偷拍up被吓的镜头——up了解真相后再次将计就计——剧组资金链断裂索性将整个经过拍成电影——最后高潮主角再次打破既定剧本。
马凯终于又一次证明了自己,中邪不是昙花一现。
该片风格非常复杂,我的评价就是——用喜剧作为底层逻辑,用惊悚作为推动剧情的动力和氛围催化剂,内核是电影人对电影的热爱,而最后用兄弟情为影片做了升华。
看完这部电影,会发现它和几部电影有微妙的联系。
首先开头的纪录片风格在提醒我,奥,果然是《中邪》导演的片子,随后影片的反转剧情线就是20年大火的日本电影《摄影机不要停》基本类似,而里面几个演员对于表演和电影的热爱,又让人想起《喜剧之王》和《我是路人甲》。
前5分钟,马凯使用了在《中邪》中体现的现实主义风格,以手持录像机的画风和素人的表演风格,展现了一段最像《中邪》风格的惊悚桥段;而后在进入正常叙事后,像其它涉及到拍电影的影片一样,开始展示拍电影的流程,这一段对于普通观众依然有吸引力,电影拍摄的神秘感,从电影诞生以后,就从来没有消失过。
随后陆续的几次装神弄鬼的反转,马凯完全摒弃了《中邪》中更加黑暗、更加残酷的色彩,把恐怖惊悚的程度保持了一个底线,一个基础出发点——
不再是为了复仇,为了贪欲,本片里的人性是善,是单纯,他们所有的动机都是为了一部成功的电影、为了表演、为了观众。
这种动机的调整为影片的氛围始终笼罩了一层亮色的罩子,无论再血腥、惊悚的桥段,都没有捅破这层罩子。
而最后的30分钟,所谓的真正戏中戏一段,我看到了《摄影机不要停》的影子:
临时编写的剧本——剧组为了守护成片,杀出僵尸重围……
荒诞到不能再荒诞,对吧。
临阵磨枪的演员,演员不够,导演来凑,特技演员不够,主演自己上。
看似混乱不堪,却有一个隐藏的秩序或者说是大家有高度的目的性,这一点和《摄影机不要停》特别像。
这部电影再次证明了编剧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电影的热爱是有多重要,里面的人,可以说,都是在电影行业底层游走的过客,而就在这电影的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却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告诉我们为了理想而奋斗是多么光荣而自豪,而幸福的一瞬间,莫过于与人分享这光荣的一刻!
影片在最后一刻,当几名主创因为剧组解散,陷入绝望时,服装、化妆、灯光、摄影出现了,可以用到一个词——
从天而降
在聚光灯下,仿佛救世主。
他们此刻将生计问题抛诸脑后,此刻所有人的想法空前的一致——
电影一定要拍完。
此刻每个人都是值得自豪的英雄。
对于影片最后一个反转,即我所谓的剧情升华,究竟是好是坏呢?
但从情节上来说,让主角的好兄弟“猴子”负了伤,这一点略带强行,而后“猴子”伤情越重,却不愿电影因他而停机——
可以,但是动机要让观众信服,我们可以自己去推想,也许是为了救命钱、也许是为了一部凝结大家心血的作品,但是单从影片表达上,这一方面没有做出渲染,使得这一块为了表达兄弟情所做的升华,可以成为“强行”二字。
至于演员方面,我对范丞丞了解不多,里面的演员其实都挺让我脸生的,只有梁龙的表现很惊艳,以后干脆就拍电影吧。
演员演技这块是整部影片我唯一觉得不值得多称道的东西。
但是并不代表电影对于刻画人物不上心,马凯在创作时,对于小情节的呼应,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个技巧用得非常娴熟。
比如在影片开头和结尾,小山和豆这对影片和“里影片”和“里里影片”里的搭档,在面临生离死别时候的状态,前后之反差,真正做到了遥相呼应;再比如女主小红对于恐高症的变化。
每一种呼应,都代表了人物在影片中的成长。
这种前后呼应的技巧,马凯在之前的《中邪》中,在一个更大的剧情框架里体现的更为明显。
该片在惊悚要素上,其尺度之大,近十年实属罕见,简直感觉仿佛电影局不存在一样的尺度。
吊死,断头杀之类的,我当时都惊了,不是因为吓人,是因为这个能过审。
而影片非常理智的是,在所有的惊悚桥段里都以一个幽默的爆点作为结尾,力图冲淡恐怖的要素,但是还能够保留类似的味道。
疫情以来,惊悚片在北美的地位越来越高,毕竟它一般来说成本更低,而受益更高,而从观众的角度看,惊悚片同时满足了人类对死亡和快乐这两种欲望:我们一边走向死亡,一边为它只发生在银幕上而感到高兴,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电影最可怕的时刻既尖叫又大笑的原因。
内地惊悚片的问题在于当这种恐怖是虚假的时,当观众无法从惊悚片中取得他们想要的那种安全感的时候,我们如何让观众感到高兴。
如果说马凯的《中邪》更接近北美惊悚片的出发点的话,《了不起的夜晚》中马凯没有放弃惊悚,这一次他试图将惊悚作为喜剧的一种另类元素,而非一个独立的类型。
那么这部电影,究竟是会尖叫多一点呢?还是笑声多一点呢?
无论是哪种声响,当它在你的耳边此起彼伏时,也许比电影更有意思呢。
这部电影表面上是讲在惊悚片场发生的一些啼笑皆非又惊悚诡异的事情,但在我个人看来,它的内核是导演马凯的真实想法以及经历通过摄像头抽象化,进行艺术化形式的表达,电影关注的落脚点就是小人物,其中青年导演,青年演员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何存活,自媒体博主在短视频这条道路上如何能够拍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短视频,导演如何在能满足资本无理的要求同时,能够达到观众预期,演员如何创造信念感,青年演员的受限性以及困难之处在于哪。在剧里剧外,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演员都永远在为角色服务,即使恐高,即使连脸都不露,但依然坚持完成对角色的表达,我就是他,他就是我。 因此电影的总体脉络理下来,更像是描述这部电影主创人员的经历。惊悚电影的市场本身就受限,低成本新模样会使大众的关注点更弱,但如何能够突破这世道所限去达到更高的远方,去到梦所在地方,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这部影片现在要面对的问题,也希望能够给小众电影一个站撸头角的机会吧
有点尴尬的剧本杀,前期有点惊悚,中间一点点好笑,最后一点点尴尬,剩下全是尴尬。福西西开头扮相有点像黄渤,演的最好的是我龙哥。5次反转,先是惊喜,后面就显得有些无聊,这个作品要是上了喜剧大赛,应该能拿个好名次,但是真要是作为院线电影的话就不算合格。更像前些年的微电影剪辑一下,缝缝补补的学生作品。可以看看,花钱就不值当了
路演看的,摩托车雨夜斩首那段本来惊喜了一下,如果顺着这个故事拍下去,本来可以是一部不错的犯罪片,甚至大胆一点可以往邪典的路子拍,结果紧接着来了一个超级无敌烂的反转,剧情急转直下变成了温情合家欢大团圆,谁懂我是真的无语爆了,不知道主创花了五年写的剧本是就是这个样子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因素删改了,结局是真的很割裂,烂尾中的烂尾。
失望哈,吓,没吓点上,笑,笑没笑够。惊悚+喜剧值得鼓励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才俊导演们大胆一试,但别总想着靠煽情、励志(和yygq)来夹带私货吧。可惜了,成为不了爆款。[点映]
绝了绝了,马凯你太狠了,我夜里包场看这个,一开局就被吓到……………今晚连看三部电影,终于盼到包场,结果却无比期待有人聒噪,吃爆米花……好多场面我都不敢正视,甚至打开了音乐壮胆。不看预告和简介,这次跟头栽最狠。我平时都不看手机的,这次找朋友聊了几句,坚持到42分钟,还是落荒而逃。那个破落的三层小商场,也没人,就像那年玩恐怖密室后的场景,我一路跑下扶手电梯,听着有人用对讲机说,看电影那人是不是跑了啊……我退场前还想过,员工发现恐怖片现场明明有人检票,结束后却没人出来会不会很恐怖……跑到大街上,还要走好一会儿才能见到活人……感谢没有跑出高反,也感谢路过两个酒吧,有俩人难听地唱《喜欢你》《男孩别哭》,让我回到人间。我本来就是想给马凯蒋龙蒋诗萌捧个场的!其实挺有意思的,以后有人陪再刷。
第三幕的垮塌毁了整部电影,但前两幕又让人不忍苛责。要是马凯走地下路线就好了 // 230411与三位友人重看,一致觉得第三幕可以作为导演的直白反讽(虽然依旧与前两幕基调不一,但临场高体验得以延续,结尾止于周一围“这tm是艺术”即可,反讽达到顶点)
《了不起的夜晚》是一部体验感很丰富的电影,导演汲取了很多有趣的元素,打造了一部突破常规的惊悚喜剧。电影比较适合在影院观看,伴随着大家的笑声和被吓到的尖叫声,氛围感满满。
看的超前点映,我愿意给他5星来补分了
假恐怖、硬煽情、不搞笑、毒鸡汤,同是“元电影”,全方位被《摄影机不要停》吊着打。
哈哈哈哈挺好笑的啊!国内稀缺的类型混搭,惊悚+喜剧更挑观众,尤其惊悚部分碍于创作限制变成了对国产特供惊悚片的挪揄和自嘲,因此重心还是更侧重于无厘头搞笑(上厕所那段最佳)。后面的反转和升华反倒比较常规。马凯这条路在国内环境下太难走,这样温和的挑战和尝试可以鼓励。
有点失望,半出好戏。确实有比钻石还宝贵的“惊悚·喜剧”加持,笑点够密不俗,也有众多我喜欢的“喜剧大赛”演员的加盟,悬疑反转好几次也不差,但,最后泄气的太快,是,我知道导演第一部戏,胎死腹中,为了院线上映的这一部,憋了太久,可,弥漫的鸡汤味,让整个片子有点变味,可惜。
是那个不爱洗脚的蒋龙吗哈哈哈3月25点映喜有,惊悚也有,蒋氏三姐弟稳定发挥,没出错但也不出彩,反转套反转 三番四抖,底虽然有点强上价值但彩蛋也能看出来,这才是导演想表达的核心。开头人设铺垫不足,导致角色行动的动力不太充分,总体来说惊悚喜剧题材稀缺,还是值得一看
难得能有一部除了开心麻花之外能让在座观众放声大笑的喜剧,有惊喜有反转更有正能量!绝对的黑马
其实就是把《新半斤八两》鬼撞鬼的桥拉长了。开场饭店、公司的戏应该拿掉,直接由宫内戏起,由戏中戏冲破四面墙解构拍鬼戏。第一次反转出现的时机有点晚,前面的恐怖已经撑疲了。第二次反转是不用回溯解释的,因为和第一次反转的功能是重复的。最后该做制片—导演—演员的压榨关系的讽刺了吧,咋变成用改戏反映群演酸楚了呢?可以拍感动,但请在尊重故事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再去谈感动。
本片就像是老婆饼,虽然打着惊悚恐怖的类型标签,但肯定是没有鬼的,于是在这一设定之下,很多惊悚吓人的桥段背后一定隐藏着正常的故事逻辑,这自然也消融了这一类型电影的悬念和包袱。一切谜底揭晓后的桥段其实干瘪无味不少。当然,虽然是《摄影机不要停》和《逐梦演艺圈》的杂糅,但确实也玩出了特色和风格,如果放下先入为主的期待,其实观影过程还是不错,有小惊吓也有搞笑,整体6.5分吧……
拍的是糙了点,但看到了一个导演对电影的初心
短视频入侵电影的典型例子,不仅仅是形式、风格,还是主题、创作意识上的全面影响。倒不一定是坏事,可能是另一种形态。这个影响迟早会来,以本片的完成度来说,还是满意的。对于马凯,能够从《中邪》的悲剧中走通一条大银幕之路,用喜剧包装恐怖,不失为一条聪明、有效、值得鼓励的路子。一些关于想拍电影的初心,还是真诚且动人的。
内地版的《喜剧之王》+《回魂夜》+《大内密探》。众所周知,内地的恐怖片的谜底不是演戏就是做梦,而本片也迫不得已的选择了前者,导致本片的惊吓程度先天不足,单纯当作恐怖片看待肯定无法及格,甚至不如《保你平安》那几分钟密室逃脱的戏。好在马凯还是利用片场这一环境制造了一些周星驰式的无厘头的笑料,试图把喜剧和恐怖做一个糅合,算是后天进行了一点补救。不过最后这个友谊第一的结局真是大可不必,冲淡了那么点仅有的悬疑和喜剧气氛,情没煽起来反倒显得有那么点像春晚小品的强行升华了。
周一围最后痛哭流涕说这TM是艺术是对本片最大的讽刺,只拍出了夜晚,没看出哪儿了不起。
前20分钟像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番外。因为知道院线必不可能有怪力神佛,所以每个反转都必然是意料之中;从蒋龙演完第一场"真的被吓"之后就越来越难看,直到最后,三个人坐在雨中互诉衷肠,崩的不忍直视…可以看出,导演本人对于"拍了一半就散伙的戏""玩闹般的资本与制片人""出不了头的群演"深有体验…
自媒体与电影的握手言和,看到最后竟有点眼眶湿润。开头是马凯非常擅长的那套《中邪》拍法,在现实环境中展现闹鬼,能够产生一种有反差的以及不和谐的惊悚感。既然主要场景被设定在片场,作为全封闭式空间,那剧情必然包含了非常多的假定性,这就考验了马凯构建一个新的世界观的能力。打破叙事媒介的尝试算得上成功,根据片尾滚动字幕的彩蛋可以看到整部片子也有马凯的自传性色彩。不讲道理的制片人有解散团队的权力,但很矛盾地,如果没有制片人所制造的高压环境,又没办法催生一个比较优秀的剧本。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只是为了让片子能够在电影院上映,在大银幕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最后的拍摄过程真假交织,明知是在演戏却又能感受到所有工作人员充沛而饱满的情感。这些煽情是廉价的,是所有做电影的人所进行的一场盛大的意淫,可是真的很感人。
其实中间有大概一个小时很好看,前后半小时看得非常痛苦,整体是把喜剧大赛搬上荧幕的感觉,别扭。结尾没拍成摄影机不要停,又尬演又强煽情的,非常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