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岛海战是二次大战中对美国和日本双方都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海空大战。在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的时候,日本为赶在美国强大的工业将生产出日本无法相比的航母和飞机之前,就打垮美国的有生力量,迫使美国媾和,制定了周密的攻打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据点中途岛的计划。海战的结局是美国虽也遭到重大伤亡,但日本失败了,元气大伤;而更要紧的是从此太平洋战争就变成美国进攻,日本退守的局面了。日本被打败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美国的军事情报机构破译且用一小计确认了日本即将攻打中途岛,从而不受日本详攻阿留申群岛的迷惑,将主要军力布置到中途岛;再就是当日本进攻中途岛的舰队一时未找到美军时,将已装好准备攻击美国航母的飞机上的鱼雷换下来换上重磅炸弹,以对中途岛发起第二波轰炸,而恰在此时,美国的航母和战斗轰炸机群出现了,日本的航母还要让对中途岛进行第一波轰炸的飞机先下落到航母上,从而耽误了战机,结果被美军打得落花流水,再也直不起腰杆来。 要把这样一场史上空前悲壮激烈的海空大战用电影表现出来,本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影片能拍成这模样已是不简单的了。影片除了应展现出战斗场面外,理应还展示出日军的骄横杀气和美军全军上下在珍珠港被日本偷袭和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时决心要打垮小日本的豪情壮志。前者,影片表现得差不多;后者,影片也很用了心,然让那做父亲的驾了战斗机飞上天,显得有点牵强。影片还插入了一段那父亲的飞行员儿子和一个日裔女孩相恋;做老子的还托人将那女孩和其父母从集中营放出来的插曲,虽然在二战期间是有美国将甚至已归化的日本侨民都关进集中营这回事,然影片插这么一段,实属多余,反而冲淡了主题。当然,从另一角度也可以说,这些插曲是成功的。
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战役之前日本取得的战果是日本海军运气和实力的巅峰。当然,这场壮丽伟大的战役以日本海军在实力和运气上不济而遭到惨败。虽然中途岛战役本身极具戏剧性,也非常适合搬上银幕,但是遗憾的是本片远远配不上这场伟大的战役。 首先,《虎虎虎》珠玉在前,本片相形见绌,而且还“借用”了好多虎虎虎中的镜头,让本片多了一丝山寨色彩。片中日方角色全部英语对白也少了历史真实感。插入的日本移民女子和美军军官的感情戏就更加不用说了,简直是扯淡。最重要的是,在美国海军舰载鱼雷机到达战场前,中途岛的陆战队和陆军航空队已经对南云机动部队进行了数次并不成功的空袭,虽然没有战果,但是出色的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力,打乱了南云的部署,消耗了直掩队的燃料。为企业号和约克城号俯冲轰炸机的成功突袭打下了基础,但是在影片中,这些全部没有,对战役战斗的进程没有交代清楚,这时本片最大的不足。 另外,本片给我留下唯一深刻印象的地方,也算是亮点,就是麦克拉斯基带着第六俯冲轰炸机中队进入战场时,下达命令 “投弹开关切到自动位置” 切换后,某架飞机的飞行员惊呼 “我的炸弹掉到海里了,这个自动开关不可靠,这特么的是谁发明的?!” “是东条,不然能是谁?”一名飞行员答道 然后,那个失去炸弹的飞行员问道“我怎么办,冲下去冲日本人吐吐沫吗?” “你跟着俯冲,吸引高射炮的火力” 这段对话就是这部影片唯一让我忧印象的亮点了,什么叫做“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呢?这就是了。
It exemplifies the combination of planning, courage, error and pure chance by which great events are often decided.
很多重大历史事件背后其实都有偶然性因素。所谓必然性,是长期来看的,也就是某个性质的转变是迟早的事情。但为什么在此时发生,却有许多偶然性。比如一战的导火索、英国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利用的风向等等。能承认这一点,就说明很务实,而比奇侠传的抗日剧好了好多个等级。
后半部分的空战和海战拍的不错~
难看死了,感觉是某个拍过《大转折》或者《大决战》的中国导演执导的战争片,聚集一群演技大神让他们一本正经地念台词,塑造一个又一个毫无灵魂的人物,大段大段乏味的对话戏和刻板的叙事节奏让每一分钟对于观众来说都是煎熬,看历史书都不会这么无聊!
经典的战役,只是由于拍摄时间久远,没什么视觉效果,真希望有好的翻拍。
1.类似于之前日美合拍的《虎虎虎》,《中途岛》也摆足了历史正剧的姿态。模型特效和背景投影有一定的年代局限,直接调用的一些纪实影像倒是很有史料价值,粗粝但极富冲击力。令人无法理解的是,片中日军舰队和机队升空的一些镜头居然是直接挪用《虎虎虎》的?(专门比对了,确信无疑)这算是什么操作?2.半吊子的军迷、历史迷很容易陷进两个坑,一是好为事后诸葛亮,觉得失败者就是傻逼,总是能避开正确选项,然而后来者又无需面对战争迷雾,怎能体会历史当事人的困境?二是迷信实力决定论,否认战争和历史的偶然性。尼米兹自己都要盖棺定论地提一句运气的重要性,这也算战胜国的气度了,只可惜影片本身对这种偶然性的刻画是不够清晰的。
跨国恋情啥的,还是美日恋情,挺尴尬的,特别是之前珍珠港被炸了.....那个上校老爸,最后是光荣了吧
演员阵容太华丽了,因为技术上达不到所以只能插入真实画面,反而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的奇妙感,其实美日双方都有相同的境遇,都有主将受伤不能出战,都在赌,美国的决策者果断坚定,相信下属的判断,多方努力下成就历史上这一以少胜多的战役。就是不明白为啥要安排飞行员和日本少女的爱情故事……腕儿多到三船敏郎都没啥发挥空间。
海战精彩。而全片唯一出戏的设定就是众日本军官聚在一起用英语谈笑风生的时刻。三船敏郎演了英语八级的山本五十六不知感想如何。
主演的巨星包括:查尔顿.赫斯登、亨利.方达、格伦.福特、罗伯特.米彻姆、克里夫.罗布森、詹姆斯.科伯恩、三船敏郎。当时还是新人的汤姆.塞莱克也露脸演了一个小角色
新旧两版连看。76版着眼约克镇号,侧重指挥层和战略描写;19版着眼企业号,侧重军人个体描写。前者节奏拖沓还强行扯上日裔美国人,但对双方的描述更加客观;后者对“为什么要开战”做了详尽的解释,但个人英雄主义感过浓。此外连看完最大的困惑就是:闹不清楚哪段儿是史实,哪段儿是戏说……【不过单论“爽”,两者做的都不错】
评分偏低,连简介都在吐槽片子平庸,但我觉得非常好看。前半程双方的情报战与高层决策是70年代战争片的精华所在,不仅不显拖沓反而让人身临其境地捏一把汗。后半段巧妙规避技术限制,把真实的历史镜头剪辑进来,可以称得上神来之笔。是一部即使和去年的《决战中途岛》相比也不过时的经典。
战前准备扣人心弦可惜被为了体现人文关怀、种族和平而莫名插入的爱情副线给冲淡打乱节奏。大战一起漫天交织飞舞的飞机有点分不清敌我,而且开战前井井有条的各舰队、各战线一下子搅成一锅粥,导演功力还是有点欠缺呀。
真实的历史上美国人的运气太好了!导演并没有把这一点准确的表现出来。空战场景乱糟糟的,让人失望!
日本人都讲英语,说得很不错但对白太美国。絮絮叨叨的排兵布阵,和华盛顿的分歧,顺便还关心一下夏威夷的日裔美国人生存状况。戏剧化挺多,守岛部队不满意真是……事实上开战之前尼米兹亲自上岛视察,前线需要的能给的都给了。另外亨利方达的腰围太不对了(x | 查到了,三船敏郎是找人配的音= = 叫Paul Frees。
美国打赢中途岛之战绝对不是靠运气,应该说,日本人运气好,才能挺过那么多次空袭直到SBD把三艘航母送入地狱。如果美国人运气好,陆军的B17,B26,陆战队的复仇者,或者鱼雷机都有可能对机动部队造成损失。
得益于七十年代相对落后的摄影技术,本片加入了很多真实但是画质很差的真实片段,这让影片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土鳖依旧拍不出比这个更精彩更真实的战争影片,看看脑残的《甲午海战》吧,Holy crap...美帝描写联合舰队和土鳖描写侵华日军...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这片前面铺垫得太久,紧张感上不来,不过我小时候对一个场景印象很深,就是最后美国那架受伤的战机,尝试回到航母失败而爆炸。再者,美国人至少那时在电影上很诚实,不仅场面诚实,连胜因说得也很诚实,就是运气好。
如果去掉画蛇添足的感情戏,76中途岛绝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战争片。中途岛战役本是一场多线作战、几经曲折的大战役,要从这样复杂的战役里找到平衡叙事的角度和叙事节奏实在不易,无论是对敌我阵营的人物的描写,还是一波三折后双方的损失与牺牲,76中途岛都给出了中肯的描述,这也能给观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高度还原中途岛之战,明星云集,海战精彩,不过比起虎虎虎,节奏略拖沓,日本军官全都英语八级水平,以及一段可有可无的爱情故事。
★★★☆ 虽然场面上有投机取巧之嫌,可是聚集了詹姆斯·柯本、亨利·方达、三船敏郎这些腕儿啊......
中途岛之战之前,尼米兹对罗斯福说,太平洋就剩这些军舰了,军舰之后就是西海岸。 言外之意,如果输了,日本就会直接到达美国本土。美国在太平洋失去基地,大西洋方面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扭转颓势。 这要是中国人思维,这两艘半航母肯定退守了。 可是美国佬就是好赌,出其不意的进攻了日军。 五分钟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