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种族主义的残酷现实,是俯视般的虚假同情而不是共情平等尊重。这问题 任重道远
第二集 吃照片的女人 女主超大牌。关于 记忆?关于遗忘? 关于女儿与母亲 母女相处?说实话这集我没悟到啥。
第三集 坐在墙上的女人。智慧和漂亮,不能二者皆有吗。 女孩女人 不要只能做花瓶啊 共勉。
第四集 身上有咬痕 事业家庭两边忙的焦虑女主,事业上的危机感 孩子面前的内疚感。
第五集 鸭子。去你妈的 警惕并远离 所有 诋毁你的朋友亲人,诋毁你,占有你全部时间和私人空间的异性,远离封闭性,保持亲密关系下开放的世界。哪怕在你不那么喜欢自己的时候 警惕pua 远离渣渣。
第六集 自己的案子自己破。对啊为什么会对女性产生如此天然的强烈的恶意。
第七集 换老公哈哈哈哈 喜欢 也喜欢结局,要懂得鼓励对方 共同引导学习进步。换老公的这种设定 也太好了!!!买一个哈哈哈哈哈哈
第八集 爱马的女人 马只是一种象征啦。女主真好看 牧师的女儿真可爱。我们要对所有的臭男人进行情理道德上的审判哈哈哈哈
是有些浅尝截止的,或者因为剧情太压缩,话题本身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深度,总之是在没有认真探讨或者探讨不明白。
还是我底子薄以至于触发的思考深度有限?
总之还是很推荐的!
ep1:u know what?一集看下来,其实我并没有完全弄懂那些意象,但是感觉到一阵沉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沉重。有性别敏感度的人可能能够共情。
ep2:看到有人说太浅了。我也生活过,我想说,生活就是这样的“浅” 我真的会被里面的一些场景和台词震住,眼泪不自觉就想流下来。很喜欢ep2…而且…我会更喜欢不把它和什么性别权利的争夺联系在一起。活到现在,我也有同样的焦虑。 因为很喜欢,所以想多说一些。 之前因为要写文,涉及到一些八十年代的事情,所以屁颠屁颠去问我爸。他有很多故事,全中国地跑,我从没设想过还有那些可能,自己没有参与过的可能。聊着聊着,不免就说到我小的时候,那些我自己都遗忘的东西。虽然谈论的时候竭力避免,但是转头离开后不免悲从中来,眼泪止不住地掉。他年纪大了,身体很不好,每年都住院,我实在帮不了什么,连记忆也缺了他几十年的阅历。我之前只是单纯害怕失去他,从那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失去他不止是失去了父亲,也失去了那些记忆——他像一个装了记忆的匣子,需要的时候,可以询问他去提取,如果失去了,你也同样失去了他记忆里的自己。
“我吃了它们,我控制不住自己。
“爸爸死了,妈妈很快就会忘记所有事情,所以我…
“就只剩我了,我一个人。
“而我得保存所有回忆。”
“——妈说过了,我们不能说那个词!”
“——什么词?”
“——remember。”
如果可以,我也想吃掉那些照片。我想吃掉几十年的人生几十年的记忆。
我害怕只剩下自己。
ep3:男人喜欢把女性虚虚地捧上去,让你以为自己轻而易举可以拥有一切——只需要按照他们的制定的规则走。实际上女性只是橱窗里的一个摆件一个装饰品一个随手可以丢弃的东西。
当“美貌”成为独独对女性的限制,在男权社会的话术下,甘愿放弃其他的资源。这就是他们的把戏。
请走下以禁锢为实的“神坛”,对他们咆哮:FUCK U
花了4个小时一气呵成看完,故事情节大多古怪且荒诞,而脑洞比比皆是。
“消失的女人——讽刺一些白人对种族矛盾自以为是的解构?却对真实的黑人女性的声音和存在视而不见 ”
“吃照片的女人——记忆都是被时间吞噬掉的”
“摆在架子上的女人——讲述嫁给亿万富翁的女人,成为丈夫的“奖杯”和“花瓶”,直到有一天,她发现离开那个不到两米的架子,就会如同从高楼坠落,但是亿万富翁的丈夫,对她已经是从宠爱到了忽视。
“身上有咬痕的女人”——讲述职场女强人的在家庭和职场之间的困扰
“被鸭子投喂的女人”——讲述恋爱中打着爱的名义,不断打压否定伴侣,从而达到控制对方的PUA话术
还有“破解自己命案的女人”“爱马的女孩——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世上还有比杀人更厉害的复仇”。
最喜欢的是第7个故事“退回丈夫的女人”。
第7集结束时夫妻的对话很内涵特别是老公的回答,值得回味并共勉:
老婆:在我们37年的婚姻里,我为你付出了一切,而你却什么都懒得付出,在我放弃你之后,你却愿意为另一个女人付出,为她做饭打扫,陪她学法语逛街。
老公:我们刚结婚的时候,我会修东西,而你只会说:你为什么那样修理?我做什么事情都是错的,只是因为没有按你的方式去做,我做任何事在你眼里都不够好,所以我就停止尝试了”
老婆:这么多年来,我以为问题是你,然后我自己过了一段时间,我意识到自己也没有那么容易相处”
老公“不,你不好相处”
老婆“我们在很多方面视对方理所当然,我很抱歉”
老公“我们是怎么了,我们努力奋斗,才来到这个富饶的城市,现在我们在这个琳琅满目的商店,我们却什么都没有了”
《咆哮》从原著小说作者到八个分集导演到每集主要角色一溜烟儿都是女性,在各种意义上都是名副其实的女性电影。
《咆哮》第一季是由八个故事组成。八个故事分别着眼于女性主角生活中突然遭遇的一个挑战,一个难题,一个情境。这些挑战、难题、情境则反映了她们的生存现实。而这些女性主角的对这些挑战、难题、情境的回应则反映了忠于自我并改变现状的丰富的可能性:
比如,第一集中,因自传性新书而崭露头角的黑人女作家万妲(Wanda)从纽约来到洛杉矶,与好莱坞的影视公司商谈改编事宜。万妲被安排进了从未住过的带露天泳池的豪华公寓。
然而影视公司的一群男制作人表示,他们不准备将万妲的作品改编为朴素的叙事电影,而要改编为更“独特”、更“刺激”的VR电影。而这种改编在万妲看来完全是对她个人生命经验的背叛、消费和玩弄。
然而,在万妲据理力争时,男制作人们似乎听不到万妲在说话。随后,当万妲在时装店被白人女性插队而据理力争时,插队者和店员似乎也听不到她在说话……
这一魔幻现实的设定实在精妙。它看似荒谬却直指“隐形”的现实——黑人在白人生活中的“隐形”,女性在男性主导的行业里的“隐形”,穷作家在傲慢的好莱坞制作人面前的“隐形”,为出席比弗利山庄名流晚宴而第一次踏入时装店的“新人”在贵妇面前的“隐形”……后者不将前者视为平等的存在,心安理得地无视前者,甚至认为自己已经相当“文明”。
正如黑人在斗争了几百年后,系统性的种族歧视(如种族隔离)等终于被推翻,而隐形的歧视,依然无处不在。漠视,就是无声的歧视。
又如,在第三集中,一位艳光四射的白人模特艾美莉亚(Amelia)搬进了亚裔富豪男友的豪宅。男友亲手在工作室的墙壁上给她打造了一个“座位”。男友希望她放弃模特事业,天天坐在那里“激励”工作中的他“既然我能赢得你,我也能赢得更多生意和财富”。Amelia欣然为爱坐了上去。
她在架子上坐了三年,终于忍无可忍而跳下架子。跳下架子前的那一刻,那几米的高度看起来似乎是恐怖深渊。而当她终于跳下来,没有摔伤,却发现人生真正的挑战还在前方……笔者认为,这个故事甚至一点儿不魔幻,就是个新时代“娜拉”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亚裔富豪男友的形象似乎不止象征了男性对女性的物化,更像有色男性对金发碧眼的白人女性的占有幻想的一个讽刺。当他微笑着说出,“我保证,我将给你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样的话时,当他向众人隆重介绍坐在架子上的女友而宴会上各种亚裔女性时——我心想:莫不是亚裔编剧吧,对那种隐隐的白女崇拜如此有经验,刻画地如此传神。而到本集结尾,字幕一出,果然是一位韩裔编剧……
第四集中,一位生产时因大出血几乎送命的黑人女性安比亚(Ambia)在产后面临着一系列危机:在公司里,作为做到合伙人层面的三位女性之一,一位男性同事正跃跃欲试欲借此机会取而代之;在家庭里,刚出生的儿子嗷嗷待哺,同样年幼的大女儿依恋母亲,而老公则是一个劲儿抱怨她的甩手掌柜。
每两小时就要挤奶的安比亚突然发现偌大的公司竟然没有一个母婴室(正如很多公共场所没有……),而虎视眈眈的男同事们正准备观赏她“胸前风光”。
随后,安比亚的胸部、脸部和四肢出现了伤痕、疼痛和流血,仿佛被狠狠咬伤。她坚持工作、出差,直到进入医院,才发现一群情况相似的,伤痕累累的——母亲。
到此,“咬伤”(bite)这个意象已经将现代女性所遭受的母职惩罚和面临的婚、育困境讲得形象生动,令人瑟瑟发抖了。而之后,安比亚的血泪之言则更引人深思:我知道我的女儿恨我不能陪伴,我的丈夫恨我不能陪伴,而可怕的是,我其实恨我的儿子,他差点夺走了我的生命,又理所当然地要夺走我的生活……而安比亚没有说出的是,每一天,现代女性都要在这样重重叠叠的恨中继续生活下去。
如果说八个故事里,困境都只是暂时解决或完全没有解决的话,那么第五集则是唯一的“爽文”。而其核心设定也极为风趣,为整个第一季带来了某些积极的力量:30多岁的埃莉萨(Elisa)结束了帮人竞选的事业,正在备考医学院。备考的闲暇,她的情感生活不太顺利:和男性约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有时,她会自我怀疑——为什么他们无聊得“像超市里的烂水果”,而我连烂水果都捡不到?有没有可能,我其实也很糟糕?……
就在埃莉萨一边疯狂备考一边自我怀疑时,一只雄性鸭子闯入她的生活。鸭子能说会道,颇懂人心,各种俏皮话儿逗得埃莉萨发笑。埃莉萨骑着自行车将鸭子载回家,开始了一段奇妙的同居生活。
然而,渐渐地,鸭子暴露了控制欲强的本性。它中伤埃莉萨的姐姐——埃莉萨生活中唯一的亲人和朋友,将自己打造为唯一理解和关心埃莉萨的生物。它在埃莉萨出门后满地拉屎,以表达对埃莉萨不陪伴它的不满。而当埃莉萨真的动怒,他又可怜巴巴:我只是因为太爱你了,我只希望和你在一起。
笔者在看第五集时笑得停不下来。这一边打击一边卖惨,一边画饼一边精神孤立,分明就是现在已渐为我们熟悉的PUA大法嘛。
难道鸭子也有睾酮吗?难道这样左右互搏就是雄性生物的本质吗?
而爱情屡屡失意的埃莉萨果然陷入了它的迷魂阵里……还好,在本集的结尾,负伤的埃莉萨终于一脚踢开鸭子,顺便踢开了来献殷勤的动物管理员。——我不是要找一个优秀的医生男友,因为我自己就将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一些评论提到本剧每集30多分钟似乎刚要升华就结尾了。而在笔者看来,30多分钟的长度不仅是下饭必备,还保证了叙事的超高质量。
八个故事涉及到了丰富的关系:女性与父亲的关系(第八集)、与母亲的关系(第二集)、与丈夫的关系(第二、三、四、七集)、与子女的关系(第二、四集)、与同事的关系(第四集)、与朋友的关系(几乎每集)……而最终都归结于与自己的关系:你想要什么?你守护什么?你爱什么?你恨什么?
社会上的种种力量总在教育我们要有羞耻心。要为这羞耻,为那羞耻。但在我们与自己的对话中,没有羞耻的容身之地。
正如第四集中,恨自己的儿子并不可耻;正如第五集中,渴望爱并不可耻,哪怕爱来自一只鸭子;正如第七集中,吃回头草并不可耻;正如第八集中,放弃复仇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能诚实面对自己,而被外在力量(他人的指指点点,“传统”的期待,社会的规训……)左右而背叛自己才可耻。
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年代。但当我沉下心来观察我的身边,我发现消费主义以“赋权”为名换着法儿地要从我钱包里拿钱,发现各种媒体以互相矛盾的话语换着法儿地教我什么是女权,什么不是女权。所有声音都在说,我是权威,跟我走。而我意识到,在这些声音之外,也许并没人真正关心我的wellbeing,也许我唯一能遵循的只是我的内心。
在这个意义上说,《咆哮》的问题意识,它那充满想象力的描写和刻画是如此深刻。而那充满克制的戛然而止是如此意味深长。它启迪我们——打破沉默,听“我”咆哮。
剧情本身非常简单,甚至有点荒谬(有谁会欣然就接受“坐在架子上”的生活要求)。但从另外一方面看也是夸张的手法表现,非常具有艺术戏剧性。
剧里有两个非常具有冲击力的画面和拍摄:
一个是当女人决心要跳下架子开始认真审视地面时,实际并不高的架子高度,从她的角度看却是异常地高,地面在她看来像深渊一样;
另一个拍摄是,女人离开架子后一系列有点疯癫的狂欢。这段剧情在女人被一个海浪冲击瞬间清醒时,立刻烘托出那一系列疯癫狂欢跳舞镜头的表现力——为了表现女人离开三年来的架子对她来说的解脱、释放,极具戏剧表现力。
最后自己开店时,又回归到坐在架子上,这剧情表达有点看不太懂。但…貌似也可以懂,就是她不再是富翁架子上的标本,而是自己店里的宣传——为自己的工作、事业、开心点做宣传。另一种不同的架子上的女人——做自己架子上的自己!
关于《架子上的女人》的分析和另一种剧作思路的可能: 女性被男性的甜言蜜语蛊惑,成为架子上的观赏品,这一荒诞而真实的构想出现在《咆哮》的第三集,堪为当代婚姻的哈哈镜写照。往往,事情通过扭曲的方式,向我们呈现真相。 而女性被男性轻而易举地怂恿上架子,正是对现实中女性被说服投入家庭放弃事业,取悦丈夫,给男性建设自由的事业空间、舒适的家庭空间——这一事实的绝妙反讽。 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让女性蜷缩在家庭这一“美妙的贝壳架子”上,“被保护、被珍爱”,仿佛光芒万丈,又带着永被丈夫仰望怜爱的浪漫主义幻想光环,实质上却是女性权利、自主性、退路和底气的步步沦丧。 架子上的女性,好比贝壳里的珍珠。美轮美奂,却是他人的囊中之物。珍珠没有腿,跑不走,珍珠没有灵魂,一件玩物。 几乎可以说,当贝壳般的架子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向我们宣布了结局,即女性被当作光华灿烂的珍珠(玩物)无路可逃的宿命。而这完美呼应女主的身份——模特,男权社会下,女性模特被寄托了无数男性对美貌的意淫和对女性的性幻想,其在身材、美貌上的锻炼打磨几乎可类比作珍珠在蚌壳中孕育的过程,而模特的美是商品这一属性格外明显。 在剧作结尾,女主逃出丈夫的蚌壳架子,却坐上了商店的架子,意味着女主在家庭和事业上两个范畴都是被凝视被赏玩被消费的物品,而有趣的是,两次坐上架子,都是女主的自我选择,第一次在婚姻中献身作供丈夫欣赏的花瓶,这虽有丈夫的怂恿,却得到女主自由意志的同意(丈夫的怂恿可看作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在这样的社会下,女主的自由意志是可疑的);第二次坐上化妆品店的货架,是在女主打破家庭的贝壳架之后,选择“娜拉出走”,返回事业决定的,而结局的镜头把事情说的很明白,即女主依然坐上了架子,和家庭中的架子不一样的是,她成为了一件商品,贝壳家上的她是被购买了(已结婚)的花瓶,货架上的她是还没有被购买用作展示的花瓶。 这一荒诞的重复,既有宿命论的诡异感,又是对女性困境和人生选择的辛辣嘲讽。其剧作最精妙之处在于,女主的人生选择表面上是两个不同的选项,实质上都是被摆上货架,任由男权社会消费——女性以为自己是有选择的,可是吊诡之处在于,命运的商家只是给电话费设置了联通和移动两个不同的名字。而你不想充电话费,只是想买奶油蛋糕,不好意思,那是男人的选项。 如果把目光放得足够远,你会发现哪有什么把女主摆上货架,女主没有结婚之前是被消费的模特,女主身处的社会在她出生前就是、出生之后也将永是虚伪而厌女的男权社会——女主从头到尾都在架子上,区别只在无形和有形间。 如果不强调第二次被摆上货架的“女性身份”,那么本集的女性主义便不会这么声色俱厉。可以从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对人的物化入手,这同样可以洞悉出现代女性的某种命运,当然,这就是另一篇分析文章了。 此外,如果只在婚姻生活里做手脚,而不延展开第二次被摆上货架的反转,虽然放弃了主题在广泛性上的“升级”,却有可能在婚姻上的剖析做到更加深入。 在此试做下改编,从女主跳下丈夫的贝壳架子开始改动。女主期待跳下架子,但是当她往下看时,两三米的高度无限拉长,仿佛有几百米的海拔,此时,拍摄女主犹豫中由于手没有抓牢掉下去。 女主成功坠地,才发现架子距离地面只有两三米。经过屡次尝试后,女主再次学会行走。导演在拍摄她接触外界、获得自由欣喜若狂的样子时,也要拍摄女主由于长期坐在架子上对外界产生的陌生和恐惧。 拍摄女主各种重返户外的欣喜,转折在一场喧闹、五光十色的野外派对上被狗追咬,此时她奔跑,但是由于长期静立腿脚不便,呼喊求救,但是人声嘈杂,别人无动于衷。无可奈何之下,她爬上树,音乐煽情之下,剪辑接回最开始她想跳下架子的时候,观众会发现之前掉下架子的种种欢乐都是她的幻想。此时,一阵有如耳鸣的音效,紧接其后的巨大寂静中,观众目睹女主一点点从半挂在架子上快掉下去的姿势恢复成原本安然坐在架子上的姿势。 再拍摄女主之前喊了多次却不回应的丈夫带小三回家,在她面前上床,而架子上的她如何咒骂,狗男女都置若罔闻。 女主口渴极了,想喝口水却不能离开架子,呼唤丈夫到唇焦舌燥的地步,丈夫终于出现在她面前,递给她一杯水并要她签一份保险(这个可以埋在前面当伏笔),口干舌燥的焦虑之下她没怎么看就签了。 结局是小三或丈夫点燃大火(也可以设置成意外或者伪装成意外),她被困在架子上下不来,活活被烧死在家里。保险公司给丈夫打了电话,或将因他妻子的不幸赔给他巨款…… 这大概就是我改编的粗略想法。
短剧本大赛优胜者总集篇,能拍三十分钟不错了,成本在那,还想拍成什么啊,比你国那些扭扭捏捏纠缠不清长达几十集片酬千万的洗钱剧好了不知道几百倍。
每一个故事,我都好喜欢,虽然最末一个少了那种灵光乍现的乐子。那么多奇巧的设定,源于女性被压制、被鄙薄、被污名、被漠视、被消声的恒久现状,所以她们需要咆哮,而我们真该好好听听这种由内至外的声响。最有趣的灵感,是在架子上的女人,以及可退换的老公。在一切豁然开朗之后,无论是接受,抑或是放下,反正有选择的人,最幸福,而不惧选择的人,最漂亮。
第四集被内疚吞噬的母亲让我改变了观点——其实直白浅显没什么不好,尤其适合国内观众。就这还不听不看闭眼捂耳朵中国女性地位很高呢,就得揪着耳朵从一加一开始灌输,说得太深他们不听也不懂
最喜欢自己破自己谋杀案和爱马女孩这两个故事,最不喜欢退老公那个,说不出理由。
创意方面都挺特别的 这种生活中的小魔幻 省钱又好拍最喜欢第六集 为自己破案的女人创意出挑 完全可以扩充成大电影第5集鸭子的最好笑 用鸭子来比喻男权也不错想要毙了杀父仇人的那个也可以扩充成大电影而且两个女孩子的友情非常浪漫架子上的女人最出圈 吐槽也挺精准的而且她结尾也还是在架子上 感觉被养废了第一集黑人女性的失语 反讽还挺狠的母职惩罚的愧疚感和吃照片的女人都做的有点简单把老公退货这个很不女性主义 不过也算真实吧 确实有人是这样 虽然很蠢很多人都嫌太浅了 但是只有30分钟 也拍不了多深 不管怎么说 能有这个短剧还是很棒如果主创是女性的话 那就更好了
每一个故事到了最后上价值的环节…戛然而止
会因为第五集,将评分打高。精神控制最为可怕,即便对方只是一只鸭子。女主低自尊,时常反省自己,工作遭遇不顺,还没找到人生目标…这种状态下,能给她带来情绪价值的人,就显得很特别。鸭子擅长观察,拿捏女主的弱点,向下兼容,表面给足了温暖和宽慰,但实则与女主之前dating的“烂苹果”们没什么两样。这件事充分说明,前期dating中,不要给对方太多信息是多么重要,没准会成为对方拿捏自己的利器。诶,最近自己真的变得好现实,不过还是要主动与积极正能量的人相关联才是啊。
第二集,吞食照片的女人,本身是一个很常见的故事,俗套但足够动人,其实我不太理解吃照片这个设定在这里有什么用处。第三集,被摆在架上的女人,我很喜欢,看到中间观众就知道女主角一定会逃跑的,如果她没有回到别墅那这就是个有点诡异但普普通通的故事,我当时觉得可能重新坐回架子上会是个不错的结尾,但编剧的设置要高明得多,真的是神来之笔。第五集,被鸭子灌输思想的女人,也还可以。(别跟我说什么老生常谈,我还嫌类似的题材不够多呢。
《咆哮》30分钟/集,每集一个女性梦魇,来自日常。好看到要用上“女人必看!不看不是女人!”的绑架词汇。
太浅了
解析女性与各人的声音、情绪、感觉、经历,将她们置于中心;透过不同的故事追求像“顿悟”般过程,并带出对这些话题的关注。结构上像是《她说:女性人生瞬间》/《听见她说》的叙事空间扩充,基调和节奏上则是更轻松、丰富版本的《我是…》(甚至有许多不错的男演员和值得关注的导演作为辅衬,站在这些主角身后);问题倒不是哪个环节有明显的问题,而是精心的呈现下总感觉还少了什么- -无论是因为篇幅所致,攫取话题的深度;还是在选择单集人物上,过于强调设定上的大相径庭。“睡前故事”的感觉替代了它标题、片头或是梗概里想要实现的更大的愿景。后四集跨越幻想色彩、类型故事、族裔以及非现代故事的天马行空倒是让人惊艳,和前四集构筑了很泾渭明的分界线;所有演员最棒的是Meera Syal和Nicole集里的Judy Davis。
推荐第三集《摆在架子上的女人》第五集《被鸭子喂食的女人》第七集《退回丈夫的女人》第八集《爱马的少女》
第一集就成功把我整暴躁了。觉得很荒诞,但现实就是这么荒诞,现实里都还没解决的问题,期待电视剧里给解决?不戛然而止能怎样?
mansplaining、话语权的缺失、存在与表达的被忽略、“花瓶妻”、被物化为男性的“奖杯”、职场天花板、隐性的怀孕歧视、母职惩罚、择偶焦虑、母女冲突、亲密关系中的PUA、“女性气质”的性别规训……涵盖的主题挺丰富,展示了各种角度、场景下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心理体验,总有一款戳中你。评论嗤之以鼻:“老生常谈的女性困境”。老生常谈?我觉得应该更加常常谈、多多谈。
非常浪费时间的一部剧,tv+破天荒一次性放出全部资源也可想而知原因。关注女性视角并探索生活中各种问题,这本身是特别好的出发点,但每一集虽然有着不错的切入点或是创意,但对于内核的深入和情节的考究丝毫没有下功夫,以至于平庸甚至流水账,忍着看完每一集,心里不禁怀疑“就这?”。浅显,平庸,无趣。另外像妮可基德曼的第三集和第七集的探案故事都不是同一种类型,还硬放在一起且视听上千篇一律的敷衍。如果想看的话,推荐一下第三集《摆在架子上的女人》吧。
每集的概念都做的蛮有意思,但质量不一,命题作文也是有好有坏的。第二集Nicole和Judy的对手戏很精彩,两位澳洲女演员第一次合作居然是演母女
鸭子跟架子女最有意思
还不错的短片集,有些创意很有趣,有些则很适合提供给beyonce拍mv,比较浅显的女性视角敲门砖。
只喜欢第三集,女性在爱情中的物化,囚禁后的抵抗,再尝自由后的疯狂以及回归现实的茫然,最终选择毁灭过去的囚笼,但也靠那个囚笼再次为自己谋利。
最喜欢爱马的女孩,最不喜欢退换丈夫的女人,一看IMDB和我的评分正好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