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本片是一位画家的传记,画面自是漂亮。网站也做的好看。我还下过墙纸,用的仙鹤那张,用了好久。可惜孙美女戏份很少。但“老男孩”的画家扮相不错,都是老男人有味道。可惜即使涂了厚粉,老男孩痕迹依旧明显,少年时代应该叫小演员多演一会儿。我也知道那时初恋的戏份应该还是老的出来比较好,但是看着可以当孙mm的老男人回头含情脉脉地望着美女的镜头,唉,就是不和谐。
我觉得可以把这片子当爱情片看了,先后出现了七个女子都和画家发生故事。
画家在年轻时邂逅了他的初恋,身份地位的悬殊让他不能有非分之想。最后能为那个女人做的就是按照她的遗愿给她画画。隔着垂帘,能做的也就是用画笔去告别。看着白鹤带着灵魂仙去,这是本片最凄凉的场景了。
也许画家就是感情丰富的动物。从来不为画题词的他,为喜欢的青楼女子提“梅花一生不卖香”;惹得女子一生都为其所思。从来不为画署名的他,为侍童作画留名;累得小子一辈子都守着画,失去了发大财的机会。从来没有穿过韩服的他,为貌似初恋女子的青楼女子打整得规规矩矩滴酒不沾,可惜换来的只是“怎么还不上床?”的白眼,自己也投湖差点没死掉。还后,最后的老来一春看得我直担心老人的腰。
片子里面流露着一些画家为人的高深道理。我看了又忘了。只记得他说:画画就是画画!
可能画家向来是喜欢到处采风(还有采花?)的,一次侍童跟着他出去,终于忍受不了了,问他:画画为什么要这么痛苦!身体上的受罪可能倒是小,画家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自己的灵感枯竭,画不出来好画。最后驱壳也衰竭了,于是不如了结了自己。伟大的人总想些伟大的事。一般人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想法是不能强加于他们的。看着他死得悲壮点至少也比继续晚景凄凉来得容易接受。那么他为什么又不接受女子的好意留下呢?那幅画表达出了什么我是一点没看懂,算了不深究了。电影就是电影。
电影里画家几次乱叫唤,连网站上面的intro也是,咋听一下蛮恐怖的。
看着片子我唯一笑了一次。旁人不说笑:如果爬上屋顶就能成为天才。那么我也会爬的:)
徒具其表,因拍得卖力,多加一星,让国人多点动力。
导演将自己的体验强加给人物,硬要张承业强担起民族文化复兴的重担,通过其贱民到天才乃至隐士的奋斗历程来隐喻朝鲜民族。只可惜,作为斗士的林权泽导演不明白隐士的境界。
暴戾过足毫无灵气的崔岷植,虽然我也很喜欢这个演员。但他实在是个暴徒,而不是画家,更别说醉画仙了。他的生气和脏话还是个莽夫的,而非画家的。并不是喝了酒就解放自己、能把灵感融到作品里。片中吾园虽然嗜酒如命,却并没有醉酒后的洒脱癫狂,大睡不起,让生命悬置空无,直接就灵感喷洒了,成了1+1=2了。。。而类似这样的过程并不宜省略,省略了就成情节剧了,既不真实,又不诗意。前半部分走马观花,点而不到;后半部分好些,但关键转折、铺垫、过程仍常常省略。而这使人物断裂失真,韵味全无。而这也是试图面面俱到的必然后果,自以为只取精华。少即多的拿捏,不那么容易。
而这的根本原因就是试图面面俱到,林导让这个片子、这个人物承担了太多太多。导致历史不够历史(历史的悲壮深沉大气均为出来也不可能出来)、传记不够传记(片中的张承业是林权泽附体的怪异组合体,除了奋发图强没有别的贯穿的人物特征)、传奇不够传奇(林导希望多一些现实吧)、诗意就更是没有半点(看得出他在很努力的营造)。整个就是一个历史人物情节剧,也就能唬唬老外。
而面对我们这些从小浸淫在诗词歌乐中的人,因向往而想象过无数次的境界,面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尽管目前国人一边喊口号一边可劲地糟蹋),真伪立现。我其实也很同情这些有长期附属历史的朝鲜人,也理解他们想要找到自己的根,想要自立。但根不就在那里吗?什么你的我的,文化本来就是融合的产物,犯得着拼了命地划清界限吗?自立就意味着独立吗?而所谓中华文化就仅属于中国吗?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就真的找不到归属吗。。。远了,回过来。
引了一套套画论,仿佛一本大学教科书分的清清楚楚,可实际的创作哪像理论一样。
构图也拼命地学国画,可惜仍旧徒具其形。光影、明暗、氤氲都严重不足,更别说气象了。《董夫人》里的比他好多了。如出现多次的梅花,也并非诗人眼中的梅花,只是学徒眼中的梅花罢了。
不得不提的是片中的音乐,很民族,却也觉得有些像日本的能剧。更是证明了其复兴朝鲜文化的雄心,尤片尾曲。
梅香(梅花从不卖梅香。。。),“屋顶为什么不涂成黄色的呢”。。。甚至最后的自杀式涅槃(拍得很实,用的特效实在令人可惜,换个角度,留白多好)。。。总之,整个电影就被写实的气统领着,容不下写意。片中几无留白足够证明。充满了恨和憾的韩国片试图洒脱飘逸一把,可片尾的音乐还是深重的恨和憾。。。
还是拍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情感、体验吧,否则难免沦为东施效颦,除非你想表达的就是东施效颦。
很多评论因东方美学、东方诗画的电影实在稀缺,加之恨铁不成钢,楞把自己的热脸贴上去了。在下实在理解。只能共勉了: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附:相关历史文化可参考此文前半部分: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9408/discussion/23191226/一些真迹(感觉真迹比电影中强太多,片中的画作色彩实在俗艳):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A0%E6%89%BF%E4%B8%9A_(%E6%9C%9D%E9%B2%9C)
简介:真实的张承业是偶然显露天才(电影的开端是给姐姐画画安慰,一下人物就变小了。。。),结局只有传说:隐匿山中,不死神仙。(电影的结局是自杀涅槃,流芳百世,境界高下立现。。。)
http://world.kbs.co.kr/chinese/program/program_koreanstory_detail.htm?No=31875并非考据派,欢迎各位指正补充。
心存天地远,万境入毫纤。世事如走笔,倏忽翻浓淡。梅香醉金盏,汀鹤立未翩。山河风雨故,归处即吾园!——看完赋诗以作记,真是懊悔我怎么才看这片子,2007年在尚可老师主编的《新电影》杂志上知道这部电影,存到了现在才看。不过也好,年轻时阅历浅,没法像现在共鸣这么深。对于画家“吾园·张承业”这类人来说,就命中注定得在折腾中悟道、奉道、殉道,以此身成就不世之高伟。全片意境空明而寓意深沉,林权泽导演将东方画的美学付诸镜头语言,不似我朝艺谋国师那样爱装裱,而是朴拙内敛中遒劲苍凉,更将人生起伏与家国命运相勾连,借吾园不断求索终自成一宗的执着,来况比韩国民族历经波折重拾主体性的历史回望,手法圆融而高妙,气象为之一阔!完爆我朝张、陈、冯、姜等诸位“大导”,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果然实至名归!!!
新年第一部电影,一部“大气象”电影。传记片的关系显得平铺直叙了一些,画家和时代,灵感和艺术,画匠和阶级,一个人和朝鲜时代,谈得很多,颇有要说的话。
十多年前因为孙艺珍看过一次,那时候早到还没有开始用豆瓣,只隐隐约约的记得讲了19世纪一个韩国著名画家的故事,而孙艺珍也不过在里面客串了一个画家心中的白月光而已,出场的镜头寥寥。多年之后重看,确实有不一样的体会,算是十九世纪末朝鲜国的天才画师张承业的传记,从一个路边被欺负的小乞丐、到被发掘才华走上书画之路、再到临摹中国画成为大放光彩的画家、再到进入朝鲜末期的宫廷绘画师、最后年迈独自进入山林归隐。才华、专情、狂妄、荒淫、爱国、正直,这些标签互相冲突但是又确实集合在他一个人的身上。看电影的时候,不止一次想起了李白,他们的才华横溢和狂放不羁有太多的相似,都说李白的一生就是唐朝的一生。如果中国能有导演拍一部关于李白生平的电影,该有多么豪迈。
看的第三部林权泽的电影。画面还是林权泽式的诗意美。从春香传到醉画仙,可以看出林权泽对韩国传统文化的领悟和一贯的坚持。最后对于张承业的消失,化身在自己创造的艺术世界里,除了是对张承业和艺术家们的致敬赞美,同时也是林权泽自身的想愿吧。
人生如醉颠沛,江山如画空灵。
绘画真的是寂寞的天才之道啊。画家对艺术的追求本该独立于时代,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最后总是身不由己的深陷在时代的漩涡中。同样是关于艺术与朝代变迁,《醉画仙》不像《霸王别姬》那样跌宕起伏,但有一种清溪流泉的静美,俯仰之间不见天地只见自我——仍是佳作。
终于明白现在过得不错的韩国人为啥得瑟成那样了,以前实在是太苦了。一个醉生梦死画笔生仙的画家,毫不通人情世故,风来起笔雨来入画那么一个人,却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被要求给袁世凯的生日作画,缘何不恨!崔岷植演得实在太到位了,一位天才盖世狗屁不通多情荒淫的画家活活脱脱啊!
书成付与炉中火,了却人间是与非。
实在是看不下去。对画一窍不通啊。
叙事很流水账,时间线拉长,没有重点。摄影很美,配乐好,唯一的一场做爱戏精彩。然后不懂画,看着片中的贵族评画真是觉得好尴尬。
最大的问题是男主看起来没什么才华,也不风流,可惜那么多美女了。中国的影响那么大吗?
上映20年补。前有《曼陀罗》的哲思、《西便制》的艺术,林权泽此作在兼具以上特点并在叙事节奏上更通俗化的同时,也更照见艺术家所处时代对其艺术追求的影响。论创作:需要一种渴望;论人文画:好画何须字?绘画是纯粹的(某友曾话苏州园林最坏在楹联,曾辩已忘言);论应制:不求变就会沦为客户的囚徒;论民族性:给侵略我们的中国高官作画?? 论独立性:绘画只是绘画,它不会听你那党派宣言的号召(幻想 vs 现实主义)…… 革命,是一种幻想;保国安民,也是一种幻想。问问自己,你要做出个什么样的罐子?…… 窑火掌握一切?漫天飞鸟付诸一炬,生之有涯却可永封存于釉底。
镜头美又怎样,叙事散的一逼。2012-12-14 当时可能看不懂吧2023-05-20
大概是看过的韩国为数不多的人物生平传记片,还是个水墨画家的生平,林权泽导的不错,崔岷植演得非常出色,整体意境也出来了。反过来想一想,中国有李白,有苏轼,有顾恺之,有王维,有王羲之,可却没有导演愿意回溯他们的生平,拍出一部醉画仙,醉诗仙,醉词仙,醉书仙...还是有些可惜。
看过最美的孙艺珍,陈乔恩的脸与孙艺珍有些许神似,但气质是输了不止一筹。崔岷植和役所广司有些神似,但表演更活泼一些。如果不是结尾那一段我可能会降低一星,结尾总结点题,画家,上釉匠人,窑主对一件瓷器各有各的希望,但窑火才掌握着一切;这部作品十分的工整,宛如慢慢展开一幅有着规矩方圆的墨宝,优质作品。制作此作也不知画了多少水墨画。
一曲悲歌人生路,笔墨难画沧桑情。本片不仅是画家张承业个人的传纪,以及一代天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悲剧,也是近代朝鲜史的写照(有趣的是其中还涉及到晚清历史,以及朝鲜人真实的民族情绪),浑然天成的摄影与写意的节奏尽显「亚洲诗意电影」的风采。
众所周知“写意”是中国文人画的精魂,然而此法运用在生而为人的《醉画仙》身上却是意境全无的一道败笔。突破了美术体制的主人公最终却没能让这部作品摆脱传统传记电影的创作套路,不着眼于详尽如实细针密缕的描摹刻画只能让人物苦闷郁结的内心遁形。在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一个买醉撒泼的莽汉跃然银幕。
林权泽代表作,与PTA[私恋失调]共获戛纳最佳导演(首部摘得三大电影节重要奖项的韩国电影)。1.拍得典雅古朴,苍茫厚重。张承业的一生,走过了从贫苦孤儿到天资初露、由拜师学画到闻名海外、从模仿先辈博采众长到融会贯通自成一派的成长之路,又经历了政坛地震、内战烽火与外患频仍。最终,他依然选择了自我放逐,与火归一。2.崔岷植演得太棒,将水墨大师诠释得鲜活立体:醉画仙既展露出纵酒放浪、恃才傲物与癫狂不羁的天性,又有妥协隐忍、随遇而安的一面。3.孙艺珍饰演的两位女性(病故的千金小姐与优雅的青楼女子)都出镜寥寥,却次次惊艳。4.影片描摹了纷繁多样的画作与景致,绚烂终归平淡,那纯白瓷器上,只有一舟、一人、一壶酒,再无其他。5.对一个画家来说,重复就意味着死亡 | 新的一天的黎明到来了,但这个世界仍在黑暗中徘徊。(8.5/10)
画家找妓女,为了留种结果被抓射外面了。我童年真是性欲旺盛,关注点都在哪儿??
公鸡,牡丹,桃子,螃蟹.春心陪睡,建筑落后,中国影响,啪的突然,人头天主,师徒分离,砸烂衣柜,扇面屏风,目无尊长,创作瓶颈,给豪醉图,活的石头,吏偷学画,重绘群马,挡道被打,曲水流觞,泡菜葛根,袁李清日,二十年了,高价春宫,除暴救民,重见恩师,钻进火坑,气测义体,手艺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