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之后,百忙之中的毛泽东开始关注在押的国民党战犯的情况。根据各方面意见,毛泽东确定了对战犯的总体政策:不审不判不杀,给予人道主义待遇,组织政治学习和参加劳动改造,待时机成熟后,再酌情提出处理办法。
在公安部的具体组织下,各地成立战犯管理所,其中北京功德林管理所规模最大。原先关押在华北等地的国民党战犯,陆续向功德林管理所集中。
王英光奉命赶到公安部报到,他见到了很多“故人”。有耿直的国军中将军长陈瑞章、多疑善变的国防部保密局华北行动处中将处长的刘安国;故意捣蛋、只求速死的国民党军少将师长叶立三、迷信偏执的国民党军中将兵团司令蔡守元等人。这些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担心会受到审判,并且执迷于“蒋介石反攻大陆”,而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有满脑袋“忠孝节义”、“不成功便成仁”采取自杀、绝食、侍机逃跑的;有担心会遭到对方报复、痛哭不已,丑态百出的;有在被俘之后,即开始极力讨好解放军官兵,立功心切的;有参与了策反工作和战场信息咨询工作等等。王英光和这群战犯们斗智斗勇,最终使这些人认识到了党中央改造战争罪犯的良苦,就此,管理处军心稳定。
最终,这批战犯在王英光等功德林管教人员的带领下主动学习马列主义原理,以毛泽东思想对照自己的行为,积极投身于学习改造的各个环节。1959年,首批战犯特赦,与此同时,王英光完成了使命,和功德林的医疗人员梁冬芳收获爱情。被特赦者重新回到人间,这批人于1949年共产党在战场上打败,于1959年在心灵上被共产党彻底降服。
⭐王耀武原型跟剧中相差不大,现实中他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也是抗日名将,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投入到抗日战争,承担多个重要职位,蒋介石对他赞赏有加,而且王耀武有令对手闻风丧胆的能力,那时流传了一句话是“宁碰阎王,莫碰老王”,可见王耀武在战场上的影响力还是很强悍的。 王耀武有较高的军事能力,好像专门为战场而生的,他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明白人,即使他为国民党效力,但是共产党还是很佩服他的为人,主要王耀武有军事素养,跟其他国民党高级将领有很大的不同。
王耀武被共产党俘虏后接受了长时间的改造,他深受管理所工作人员的影响,1959年王耀武成为第一批特赦战犯,这都是他通过坚持和努力得来的。
正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特赦1959》,无疑为即将开始的重点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开了个好头。
作为一部根正苗红的主旋律剧,在当下的舆论生态中,《特赦1959》的声量和这部剧的质量不相匹配。截至目前,该剧在豆瓣上也只有680人参与评分,比起动辄招引来几十万人打分的商业剧,这部讲述建国后国民党战犯改造的电视剧实在有些冷清了。
对于不少人而言,讲述建国后战犯改造最知名的影视作品可能是传记片《末代皇帝》,这部电影刻画了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思想改造的故事。在影片中,溥仪于1959年收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特赦令,从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蜕变为新中国的公民。
事实上,1959年新中国特赦的战犯共计33名,除了末代皇帝溥仪之外,还有王耀武、杜聿明、郑庭笈、陈长捷、宋希濂等国民党高级军官。他们都曾经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这也是剧名《特赦1959》的含义。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全面胜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0余万,俘获高级军官1000余名,一场改造国民党高级战犯的攻心之战,由此拉开序幕。
事实上,早在1991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就拍过一版功德林战犯改造的电影——《决战之后》,这是一部建党70周年的献礼片。所谓“决战之后”,指的就是“大决战”之后那些被俘的国民党将领的后续故事。
对于现在的观众而言,这部28年前的老片唯一的亲切之处在于,葛优在片中扮演了国民党徐州“剿总”中将副参谋长文强。从《决战之后》到《特赦1959》,我们还是可以清晰看到时代的变迁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
与《决战之后》相比,《特赦1959》至少有两大不同。
第一,除了真实历史人物之外,《特赦1959》虚构了一些战犯。本剧出场的人物很多,但是主要剧情围绕几个战犯展开,除了杜聿明、王耀武、黄维、康泽之外,其他的主要战犯陈瑞章、刘安国、叶立三、蔡守元都是虚构人物。
这些虚构的人物,有些很容易辨识到原型。比如,红军时期变节的“刘安国”和文强的履历十分相似,酷爱易经和占卜的“蔡守元”与“罗盘将军”张淦十分相像。但是陈瑞章、叶立三无疑是把发生在不少战犯身上的故事浓缩到一个人身上,其中也不乏艺术加工。
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利于搭建戏剧结构,避免走入文献纪录片的窠臼,既遵守了艺术创作规律,也无愧于历史真实。事实上,在张黎执导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就采用了类似的创作手法。对于主旋律作品而言,这是个出好戏的好法子。
第二,《特赦1959》淡化了敌我矛盾,更加突出“人道主义”精神。根据中央的政策,功德林对于战犯的政策是“有病的治病,有伤的养伤,给予人道主义待遇,再组织政治学习,参加劳动改造。”用剧中副所长的话来讲,功德林不像是一座监狱,解放军更像是战犯的“保姆”。
尽管《决战之后》也体现了对于战俘的人道主义待遇,但是浓烈度显然和《特赦1959》不是一个量级。在《决战之后》中,为了表现解放军和战犯之间的矛盾冲突,还有一场抽耳光的戏,这样的情节不会出现在《特赦1959》之中。
所有影视剧都反映了拍摄所处时代的精神。《决战之后》和“大决战”三部曲属于同一时期,它们共同建构起了新中国的“创世纪”,更加突出胜利者改朝换代的风云激荡。
《特赦1959》则有一种用“制度自信”从精神上彻底征服敌人的勇气和毅力。由于剧中的国民党军官和台湾方面有不少人际往来,更加“积极友好”的态度也有利于开战今天的统战工作。对于两岸的观众而言,功德林往事都是一段“秘史”,温故可知新。
由于讲述的是一段“秘史”,《特赦1959》有一种天然的猎奇性。但是这部电视剧并没有止于题材的稀缺性,它在人物塑造、戏剧冲突设置、历史精神的表达上都十分讲究,称得上是一部佳作。
这部剧中的人物众多,关系也极为复杂。不仅解放军对待战俘的态度不同,战俘对待思想改造的态度也大相径庭。农民出身的副所长有一种朴素的阶级立场,对于战俘的态度一度比较粗暴,与讲究春风化雨的所长形成鲜明对比。
而在战俘内部,由于个性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烈度的戏剧张力,“明白人”王耀武和“顽固份子”黄维形成了对比。除此之外,从事特务工作的战俘与将官出身的战俘也存在一种“鄙视链”,两波人也时常斗智斗勇,展现了监狱生态的多维风貌。
从类型上来看,《特赦1959》可以当做是一部监狱片,很多场景会让人联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但是这部剧表现的内容并不仅限于围墙之内,通过战犯的回溯,本剧展现了不少中国革命战争的场景,这些场景有的是抗战英豪的高光时刻,有的则是“兄弟阋于墙”的惨烈内战,表现出中国革命的复杂性。
而通过功德林与外界的互动,新中国第一个十年的建设成就也做了不少展现。剧中着重刻画了抗美援朝战争对于功德林战犯改造的影响。
一开始,朝鲜战争的爆发让不少战犯蠢蠢欲动,他们认定志愿军打不过美军,像黄维这样的顽固份子已经开始锻炼身体“喜迎王师”。而随着朝鲜战场战局的变化,这批在解放战争被打败的国民党高级军官彻底服气了,他们甚至开始给志愿军写自己熟悉的美军作战资料。
得民心者得天下,人间正道是沧桑。《特赦1959》正是从战犯思想改造的角度,侧面表现这些主旋律电视剧一直在表达的朴素的道理,但是毫无疑问这样的视角具有很强的新鲜感。
在今天的历史节点,观看《特赦1959》这样一部电视剧,不仅是了解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更是展望两岸和平统一的图景。
文/杨文山
好多年了,很少看全一部电视剧,现在的战争剧一大票都在糊弄事,三大牛叉雷打不动:剧情瞎编,对话穿越,道具穿帮。打开一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会儿的事,一定会在步枪上加个狙击镜,又是这个炒馊了的噱头,好像非用什么狙击步枪,才显得专业,也不知道是哪门子的专业,那时中国军队从没有引进或使用过这种“宝贝”,神剧为了吸引眼球,不惜糊弄观众,我一看就换台。
再打开一个,鬼子拿着日军投降后才进入中国的斯登冲锋枪,南方的游击队拿着苏式43式冲锋枪,弄不明白是咋搞来的,看不下去,换台。吃瓜群众看个历史战争剧,不就是图个像那么回事么。这些剧已经形成规律,凡是在道具上瞎糊弄的,剧情一定更烂,不是搞笑就是神剧,基本如此,没有例外。
这次例外来了。 前几天,看网上有部剧评价很高,看了第一集,不由自主就追了下去,《特赦1959》:
两个国军溃兵拿着盖德式冲锋枪,旁边拿步枪的,上边没加那个瞄准镜,质地粗劣的军服,软塌塌的帽檐,脸上蹭着灰,这个景很久不见了,是几十年前看黑白老电影的感觉,改造国军高级将领,是大题材,这次终于回归正道了,导演下了功夫。曾几何时,屏幕上的国军,都是行军于泥泞中却军装笔挺,招摇在硝烟里而面如敷粉,一个个装腔作势,矫揉造作,把普遍受过军校教育的国军中上级军官演的不像个军人,连基本的仪容风纪都没有,怎一个扯淡了得。
拿军装来说,去台前的国民党军都是中山装式立领军服,根本就没有西装领打领带的式样,小鲜肉们却穿着满屏幕乱窜,还带着将花,可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照片大把大把的,国共两军穿什么衣戴什么帽,有大量真实的依据来参照:
神似的前提总要形似不是,历史该是什么样,还原出来很简单,还能省成本,就是粗布军装,又何必画蛇添足,最简单的最真实,黄维和老照片多像:
黄维在剧里整天面无表情,说话生硬,到了后面钻研永动机,心态在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把态度顽固、抗拒改造的形象表现的相当到位,堂堂的十二兵团司令,带着土木系的主力十八军,五大主力之一,不服、有傲气是必然的,换上士兵的衣服准备突围时被俘,很真实,黄维的个性,没必要军服笔挺勋章闪耀才能体现。吃瓜的老少爷们儿就爱看这种真实,俺们都知道,国共将领没一个是靠军装鲜亮出名的,在淮海,国民党军的重兵集团败在这些人手下:
供给制时代,有什么穿什么,不土还能叫土八路,可打起仗来,你80万靠空投吃不饱,饿的头昏眼花,我60万却有200万老百姓推小车踊跃支前,一边是官兵一致,一边是喝兵血吃空饷,不仅在军队数量上、质量上超过你,陈官庄前线,这边天天炖肉,大饼卷鸡蛋,硝烟散去,炊香飘来,弟兄们不过来更待何时。
再看这个细节:
军服的细节表现官兵关系:战犯管理所副所长,上任之前是军区教导大队大队长,是带队干部,不是扛大包的,右肩却缝着一块大补丁,明白了,这是要反映,解放军里干部替战士背枪是传统,好情节都是通过细节处理,让观众去联想。 解放军这边,王英光所长一个月津贴是六块,陈赓是十二块。被俘的最高军衔的王陵基,曾花了十几万光洋买了一批文物,主动要捐献给国家,结果鉴定全是假的。国军将领有钱,解放军没钱,初心不同,这就是时代背景。
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都曾带兵征战多年,他们的经历,在每一集里都通过对话讲出来,这一部分挖掘的很到位,引人入胜。 现在一提整编74师就是张灵甫,抗战时74军是老军长王耀武带出来的,兵带的好,抗战打得硬,要说抗日战功,必须先排上人家老王,张是到抗战末期才晋升的少将,什么都有个先来后到,更何况级别和资历差一大截。剧里王耀武的戏份最多,从地位、战功和改造表现上说,合情合理,也实属难得。
国军中有一说,三李不如一王,说的是同为山东籍将领,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在个人军事才具上,都不如老王。王耀武这个人不贪污,但会做生意,在汉口、上海、香港都有买卖,为人圆通,送礼手大,方方面面关系处的都很好。莱芜战役中,王耀武曾命令李仙洲回撤,李不听,结果全军覆没,“就是五万头猪,共军一天也抓不完吧。”就是老王的名言,功德林里还在说,李仙洲只能一声不吭。
王耀武还有一句名言,济南城破在即,他提醒部下:诸位,抗战是民族战争,国共内战不同抗战,各位好自为之。这句话是要部下保全生命,不做无谓牺牲,败局已定的情况下,王识大局,负责任,有思想。
主席让罗瑞卿给王耀武带话:王耀武抗日有功,功是功,过是过。王耀武非常感动,在功德林表现好,59年第一批特赦。 《特赦1959》确实有突破,在道具和历史背景上,导演在努力追求真实,让给耳目一新。不足之处也有,主要是人物对话用了太多现在的口语,但瑕不掩瑜,赞一声:好剧 。
公众号:阳光灿烂照天山
本来还挺期待会拍成什么样子,太让人失望了,把人民军队拍的土匪气质,增加莫名其妙的突兀故事分线,看到第二集居然在北京一天驴车范围内会有国民党残军?编剧要么是脑子不好,要么是是导演压根没看剧本,最重要的是为什么要掩盖黄维使用化学武器的罪证,制作组是果粉?求求你们快点放过那些可笑的民国浪漫吧,要拍正史剧就好好研究研究历史吧,一些剧情甚至直接照搬老前辈的创意,我猜猜你们又要说什么,“致敬”?你们的创意难道和你们的马桶一样都堵住了吗?全剧充斥着各种莫名其妙匪夷所思的奇葩逻辑,还有你们那创新的爱情故事快拿到别的题材讲吧,别来霍霍这些已经写在历史书上的人了,求求编剧收了神通吧😅
讲国民党战犯改造的心路历程的剧第一次看,很特别,美中不足剧情较为平淡,缺少一些冲突。
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这句话就是马后炮,是唯心主义。成功自有他成功的原因和道理,过程和结果息息相关,一手好牌可以赢得盆满钵满,也可以打的稀烂,看你怎么打。
质疑特赦有没有的人,不配看这部剧,更不配留下评论。无知者无畏,不是褒义词。
特赦1959看到20多集了,最打动人的是情——家国情、战友情、亲情、友情、爱情,高品质的深情感人至深。
最打动我的几个细节:1、照顾战犯的小梁护士在遭遇敌人袭击失踪了,她说的战友、恋人和原本立场完全对立的战犯们一起感到痛心,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小梁护士的祝福;2、政委知道小梁护士深爱所长,小梁失踪,政委非常自责,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因此病倒,所长前往探视,以解政委心病,彼此的战友情诠释得淋漓尽致,非常感人;
3、战犯们在功德林获得优待和教育学习,在抗美援朝战争进行阶段,自发组织起来把以往对美军的了解和建议写成文字提交志愿军参考,那种在外部战争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十分感人;
4、有关爱情的诠释也是非常高贵而至美的,秒杀一切言情剧。在家国情怀背景下真挚的爱情显得格外感人;
这是一部制作非常精良、演员表演精湛、细节真实感人不可多得的好剧,非常感人!
奶奶看的时候瞄了一眼。。。
第一集的记者是傻吧,哪有这么做采访的
自央一高分剧《原乡》以来,自己接触的当年学习中没有触碰到的第二段冷门历史。不要看不惯太伟光正的演绎,社会还是需要多一点正能量去诠释国家发展的希望。此剧对于各种细节的拿捏呈现非常出色到位。视角的切换是新颖的亮点,格调严肃冷峻又不乏人文关怀气息。以全新的立场更加客观去看待一段历史,会从中解读出更多有深层含义的事物。还有那些说“剧本太假,像念教科书似的”各位,上世纪的人说话方式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因为当时思想潮流的影响巨大。
作为一个常年守着央一黄金时段的媒体环境研究人员 这剧让我感到了满满的恶意和智商侮辱 都9012年了 剧中还可以通过算卦来验证权力的合理性
我觉得挺有意思,昔日的大将,今天的阶下囚,刨去那场疯了一样的文革,我党算是对失败者最公平的对待了
我觉得豆瓣上面的反动势力智商真的都有问题,凡事遇到这种剧张口就来“假的!”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你那么拽倒是拿出证据来证明啊,根据史料和当事人自传写成的剧本就是假的,那你倒是说说什么是真的?其实就是遇红便反的弱智罢了。是啊,胜利者书写历史,而失败者,只配编纂历史....
挺好的,好多熟面孔的老演员!
很少一部正面宣传gcd思想的片子能让人看的着迷,没有刻板的感觉,也没有那些沙雕剧情,特别喜欢所长和政委,他们教育战犯时的话也让人听着顺耳,希望以后那些正面的革命战争影片也能拍的像这部一样
有些事你只看到该看到的,这些人有很多死于1967.1968,这些人的一生就像总理说的,中国革命100年来很复杂
昨天一下看了四集,推荐,准备追央视日更。不少熟面孔,他们对各位败军之将的心理把握还是到位的
什么叫打着红旗反红旗,这就是了
除了丰厚的政治色彩,真的很惊艳。好久没看中央台的电视了
最难忘刘安国以一己之力把所有人轮流说进了医院……
这些一星评论真的太辣眼睛了,明明有参考资料有回忆录还是要凭着自己对tg的厌恶讲p话,真的厉害,一部好好的剧就被糟蹋了。
有戏剧,有思想,把国民党在政治上的问题说得清清楚楚,更重要的是还拍出了共情。你们喜欢给一星,我愿意给五星。
越看越觉得有意思。很多人一开始觉得解放军脸谱化、一副正义的愤怒脸,那就是当年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的人自然觉得夸张。可能是我对题材很感兴趣,演员完成度也挺好,所以我第一次认真追剧,以至于8月27日已经首播结束好几天了,我还停留在剧情里面舍不得抽身。第一次觉得合唱版的片尾曲很燃,已经转录了片尾曲并导入手机。周日在家下载了全集,这周再重看一遍。
但凡配音和口型差太多的都是烂片
莫名觉得挺好看的的*^_^*军统被关进了自己设计的监狱;被军事耽误的电气工程师……最神奇的是,每次我都觉得女主和政委很搭!政委大叔太可以了⊙▽⊙
评论区里那些无知、无耻的苍蝇真是让人讨厌啊
评论里有些人把反对政治正确当做了新的政治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