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尊自信潇洒的笑容,在呢部片里可以一饱眼福了 2-悦来客栈、黄铜镇,老场景啊,在69年《保镖》里也出现过 3-侯九赌馆,个人认为很有意思的设计:游侠儿以假乱假,净赚3200两外,更重要的是给那些赌徒敲了个大大的警钟:赌博十赌九输,你开头能赢,到最后那些开赌馆的人也有法子让你输的一败涂地离场。赌馆,那就是个害人坑、是非地 4-这次的反派头目是张佩山饰演的孔武,人称外号万无一失,比起在《保镖》里的焦,他更阴险狡诈,说好听点的,他谨慎小心,但不得人喜 5-王光裕叔这次演了反派使软剑的劫匪金。而郑雷叔这次饰演总镖头,万没想到,他没倒下 6-邵氏女角的眼睛都很传情 7-另外,那时候很多人,无论是正派亦或反派,脸被划了一道,或是背被划了一道,当场就倒下。对比八九十年代的枪战片,简直…… 8-“我家上有八十岁老母” “真奇怪,为什么总是八十岁,而不是七十九岁” 9-“你不要哭,不要哭,你本来很好看的,一哭就不漂亮了,我宁愿死,都不愿意看到你哭。”很普通的词汇构成的一段话,却隐隐透着浪漫情愫,用心啊
〈游侠儿〉和类型片明星之于类型片 前两天大师的朋友圈分享了一篇《自笑平生气凌云:张彻武侠电影四十年回顾》,怀念张彻生平,都是电影和电影人的往事,写得扬扬洒洒,看完有些慨叹,由当年事及现在事:我泱泱大国尽是靡靡之音。 以前,比起胡金铨来,我本不大喜欢张彻的电影。当晚兴起,就开始重温张彻的电影。《独臂刀》、《新独臂刀》,悠悠然然又乱看了邵氏老片《乾隆皇帝君臣斗》、《多情剑客无情剑》,又转回张彻的《上海滩十三太保》(此片是个“神作”,绝对的“神作”)。。。。姜大卫是我喜欢的明星,搜索中就找到了这部《游侠儿》。 姜大卫在《铁手无情》、《插翅虎》中做了两次第二男主角后,终于等来了他第一部正式担任男主角、由倪匡为其量身打造的这部《游侠儿》。尤其人物塑造的水准之高,姜大卫的游侠儿形象之活灵活现,令我眼前一亮。 倪匡笔下的这个游侠儿没出处,骑个马就出来了,跟众多江湖儿女一样,一马一人闯荡江湖,并给了这个人物“五项全能”般的神气、要什么有什么,美貌与智慧并重,英雄与侠义的化身,可以“全垒打”,武艺超群,还善赌,给他无限自由的行为和无限自由的空间,并在“游侠儿”身上注入曹植李白诗中才有的“自由之魂”。总之,完美无瑕,着浪漫想象色彩。 有些古装片,比方陈凯歌的《刺秦》、芦苇的《西夏路迢迢》试图高度还原历史经验,而不顾当代人对历史的想象和当代经验,尤其在人物方面,可以做到情感认同却无法投射。商业类型电影,要求其人物一定要有观众的情感认同和投射,英雄片更是如此,并符合甚至迎合当代人的审美和性格想象。这也许是所谓艺术和商业的分野。倪匡写游侠儿完全在游侠儿当个现代人在写,这个灵动有趣的人物像“穿越”进了那个时空。这个自由人的思维完全是个现代人,不受遮拦。大河决堤,他对灾民讲你们为什么非要住在大河下,之前全搬了不就没这档事了,这完全是现代人的直观想象,农耕时代的人以地为生,家族以地而居,认祖归宗根深蒂固。林中逗笑女主角江灵儿一段,更是现代人的行事方式。“劫珠宝”的时候,幻想并说只拿珠宝,不杀人,这是普通观众的美好直觉。。。 作为一部英雄武侠片,瞄准男性观众自不在话下,就不再聒噪。倪匡安排的情节和塑造的人物是如何面对“小观众”和“女性观众”的。游侠儿的孩子气,说游侠儿的自由游戏更准确。开篇两段调息笨贼的情节,尤其第一段,跟小孩子玩游戏戏弄小伙伴几乎无分别。开玩笑假意卖剑,不想真被人买了后又追悔莫及去追回,这不能不说是过家家思维。把一锭银子的一个角掰下来作为饭钱;随意把钱送给别人,发现自己没钱了,又跑回去要一部份回来。这些情节多少有些似孩子在做游戏,传统的大英雄是做不出来这些的;也正是这样的游戏人间“少年英雄”让这个角色真实而有趣,熠熠生光。 技安说之所以有《大话西游》,是周星驰已不缺男性观众,缺的是女性观众。于是就有了紫霞仙子,就有了爱情。《大话西游》也成了周星驰的转型之作,其后喜剧为底必有爱情,再其后有了功夫和特效。爱情元素,清新质感,是为女性观众准备的。《游侠儿》在这方面处理得很萌动清新。姜大卫的笑容以及等到林中逗笑江灵儿,善良怪僻诙谐坏坏的个性已跃然而出。装死桥段更是煽情利器。这个爱情情境正是两个不谙江湖的骄傲少年男女在混乱风尘刀光剑影中爱恨聚散永别。 张彻、倪匡合作了十多年,其电影人物在电影的一段时间内会走向或者成为另外一个身份或者立场,然后再恢复,曰苦难,曰历练,这是他们百试不爽的编剧法么。这几天连看的几部张彻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情节就是“初生牛窦对抗江湖老鸟,才华横溢怎奈一时玩不过老奸巨猾”,人说张彻电影中武侠英雄之路就是他的电影之路,是吃过多少前辈的亏。。。。张彻镜头里的英雄情感炽热,性格强猛而少转折,因此多以悲剧收场。他的英雄正和他自己升任导演的历程一样,由于怀才却不见用于当世,空有满腔赤诚,但受制于环境的局促与命运的播弄,所以在雄伟豪放中,总带着一丝悲怆愤慨。 张彻的自述中,他在武师替身队伍中发掘了这位故人之子姜大卫。在已观影的不知多少部张彻电影中,个人以本片为最佳,其电影品质气质与其他张彻电影有大不同。张彻是如何照顾《游侠儿》和这位故人之子的。 视觉元素 首先是绿色,如此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满屏满屏的绿色是张彻电影中少见的,南瓜棚一段打斗场面略平面,可惜。总之,这份绿色的轻松生机温婉属于游侠儿。 骏马,胆敢取“游侠儿”这个名字,没有骏马怎么成,游侠儿没有骏马怎么成。周传基老先生说中国电影里的马跑得没外国的快,直到田壮壮和《新龙门客栈》的出现。《关山飞渡》的马戏追逐被奉为经典,也就是说骏马这一男性生命力和美感的象征,快慢俊丑是直接关乎电影质感的,关乎观影感受和观众臆想的。《游侠儿》的马是经过挑选的,其俊美属于游侠儿。 短剑,典型道具典型性格典型人物,这是密不可分的。张彻电影英雄多使极具阳刚的武器,多少有些生殖崇拜,大刀,厚刀,断刀啥的。《独臂刀》就直接可以是个器械电影。与之对的人物,多坚毅有勇力,招式直接,有“硬桥硬马”的扎实,也有一板一眼之弊处。金庸小说中谁武功高低,使的兵器就能区分。二流都用刀用剑,或者奇形怪状的兵器暗器啥的,真正高手都不用兵器,徒手抑或草木皆可为剑,独孤求败的诗说得很清楚。短剑的精而贵重、灵巧洒脱属于游侠儿。 武术设计,整体而言,并无过优之处。要说道的是同兵器同工的轻盈灵活,尤其是直来直去划上划下的轻功,这种完全不顾人体学的设计,在别的武侠电影司空见惯,在“硬桥硬马”的张彻电影中是不多见的(张彻时代的武侠电影服装道具是考究的,人物多穿短打,不会为写意美感而忽视写实质感,楚原电影则不同,服装飘逸华美,人物造型鬓发飘飘,巾飘带舞,《独臂刀》中师傅对众弟子说一会敌人要来了,都准备好动手,大家都把长衫脱了,换短装。李安的《卧虎藏龙》找到写实写意的平衡)在代表作《独臂刀》中有些武术设计完全是比力气大,关公对李奎那种。游侠儿的轻功也直接拉开其他人物武功一大截。本片的慢镜头,直直接接地展现轻盈灵活的美,同样这份灵活身展甚至是神奇属于游侠儿。 最大的视觉标示——姜大卫的笑容(参见海报)。在张彻众多弟子中,最有灵气甚至邪魅就是姜大卫,唯一有灵气甚至邪魅的也是姜大卫,他没有传统大汉勇夫的体魄。正是其独有的灵动乖僻,让他独树一帜,秒了许多女观众,它属于游侠儿。 正是这样的灵活葱郁气质,让《游侠儿》有别于张彻其他电影,有别于同时代其他电影。香港武侠电影多少有些偷师日本武士片,而《游侠儿》不能不说是属于中国传统诗意的“游侠儿”写照,它的自由乖僻更是中国侠文化哲学境界的一抹亮绿。 现在提得最多的就是类型片。风靡的类型出现对于对于电影产业来说,就像命运境遇 之于人生百年,似无因果又有他的道理。它无不受到社会思潮、民间意识、观念环境、科技进步(尤其是电影科技的进步)、以及电影天才出现的影响。在惨淡的美国萧条年代最风靡的是最热闹的歌舞片。越战后出现了大量反思战争和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每个时代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类型片,也有属于那个类型属于那个时代的天才巨星。有说演员重要的,有说演员不重要的,到底是明星塑造了角色,还是角色塑造了明星,傻傻分不清。请问同时代还有谁可以演《游侠儿》。。。。但事实是姜大卫演了。类型片需要类型片编剧、导演,也同样需要类型片演员。卓别来、周星驰之于喜剧,德尼罗、帕西诺之于黑帮片,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之于功夫片,姜大卫狄龙之于武侠片。。。好莱坞工作一说是明星制不无道理。现在的大陆有哪些类型,小清新,喜剧,近来魔幻抬头。之前和老曹聊天,魔幻和战争会起事,但冷兵器已经被拍冷掉了,热兵器我们多是败仗,无服众的优越感,苦药不能天天吃,所以近期要看魔幻的能量了。碍于成本、人力、技术,魔幻代价太高,动作片无接班人,常年中仍是靡靡之音的天下。让靡靡之音来得更多更猛,他们走了,就是下个时代。 须记住,《游侠儿》的年代是1970,姜大卫23岁。
在武侠创作的历史上,游侠儿这样的侠客形象怕是独一无二。说他愚蠢,他却心思灵巧智斗恶人;说他聪明,他却轻信坏人终至为错误付出性命的代价。他是一个孩子气的大侠,也是一个认真执拗的孤胆英雄。这些特质复杂地集中于一个人的身上,让我对倪匡、张彻、姜大卫的组合有了新的一份惊喜,不知这三个人对游侠儿这个角色的特质谁的作用更大一些。
年轻的姜大卫,真是耀眼的让人无法直视,一直挂在他脸上的笑容,让人知道游侠儿的内心简单的只有一个理想世界。(以下剧透慎入)
接下来说一些很有趣的细节:游侠儿因为把钱给了穷人而自己没钱吃饭,不大大方方承认,反而先是拖延时间,再是卖剑换钱,然而又不舍得真的卖剑,拿了五两银子,出门还要去追没追到,接着还要说早知道弄不回来,该要他100两银子,这回亏了本了。可过了几天还是要把心爱的佩剑偷回来。(这段的翻来覆去简直太棒了,真正行走江湖的大侠绝不会这么做)
遇到有人在赌庄被骗,心生怜悯,又把身上的钱给了赌徒,马上又要回来掰下一角(与之前把所有钱给了穷人作对比,这次涨经验了)。
自己进去赌庄先以骗治骗,骗了3000两银子,经过好一番打斗终于强行拿到了银票,一转身又能把一半银票分给赌场的打手们。(到底是要跟赌场作对咋滴?)这里我觉得他的动机单纯是打坏人,至于打完了接着怎么办,他还没考虑过。
轻信恶人帮恶人去打劫(当然他自己以为是去截珠宝赈济灾民),劫到了银子还要问一句,我们辛苦厮杀了一场,也要得些好处才是。经验老道的恶人说,你若贪图这些财宝,便不叫人佩服。他便马上作罢。(像小孩子一样,有好玩具还是想要的,但别人一说这不是大英雄,那我马上不要了)
这些细节的设计,可以说在我这么多年看的武侠片或小说里从未曾有过。它们都太生动地描绘出一个首次踏足江湖却身负绝学的少年,很孩子气,所有的事情对他来说都是一场游戏,他在游戏中锄强扶弱还做了回神仙,但他身上也有一些小虚荣心、小傲娇,甚至一点点小贪念。很多看过的朋友都觉得游侠儿可爱,这便是可爱的缘由,这份可爱太真实,太人性化,但在那个遍地老谋深算的江湖世界里却有如天使下凡。
而姜尊对这个人物的演绎,我真心要说,以后的所有演过机灵男主角人设的演员们,都无人可以超越。他的机灵里还带着一点憨憨的气质,这种独特气质绝对是老天爷赏饭,相比于后来者们挤眉弄眼的演绎机灵,游侠儿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精美感,不带一点刻意。
再到后来,知道自己错信恶人之后执意去追回镖银,身体被扎穿还要在墙壁上硬把剑挤出来(其实这时候他本可以走,保命再图日后呗),但是他却用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衣服堵住伤口坚持去追反派(扒衣服细节好评)。被反派打倒之后还要挣扎爬去拿自己的双剑(此处还给了慢镜头)。
这些有点执拗的细节,跟前面的小机灵小心思相对比,才真正展示出前面这些多个维度的性格背后的底色——内心执着的坚持。这或许是孩子气的另一种表现,不能做错事,假如做错了事,那么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纠正过来。他的内心不容许自己有错误,甚至于女主质问他抢劫镖银的时候也羞于吐露自己的错误,只有在终于追回镖银,临死的一刻才会笑着说一句:我.......上了人家的当了......(这一句的表演真的大爱)
最最让我喜欢的一段是,游侠儿死之前,他还是要去拿自己的剑,当拿起双剑又怦然落下,他才忽然错愕,发现自己再也拿不起剑的时候,才意识到死期将近。我不知道尊是怎么揣摩的角色,但是在我看来,20岁之前的我,是从来不觉得自己会死的,仿佛世界都在围着我转。所以我深深地发现这个细节的精彩之处,即便身受重伤,游侠儿依然认为自己不可能会死。直到拿不起剑的那一刻,他才知道自己真的要死了。少年对生死的概念从这一个动作表达的淋漓尽致。所以说姜大卫是老天爷赏饭吃一点也不为过,他对每一个角色的演绎,细节太值得推敲,很多类似的人设也能看得出细微的差别。很难想象20多岁的演员可以做到这样。
另外还想感叹一下那个时候香港电影人们凑在一起天马行空地乱整,出现的意外惊喜真是让现在这个年代的人汗颜。比如,女主让他陪自己走,他说他有事要做翻身上马便走,连再见都不说一声,如此反套路(喂,这是女主好伐,你是男主好伐?)。还有那段著名的八十岁老母,不是七十九,也不是八十一。
最后还是要花式表白姜大卫,太灵太会演了。张彻是他的伯乐,但张彻遇到他何尝不是捡到了宝。有了他,那个刀光剑影的硬汉江湖才变得生动有趣;有了他,那些或机敏聪慧或孤傲绝尘的侠客才有了眉眼和面目。
下一篇,要去谈谈<<保镖>>里的骆逸。
真的真的爱死姜大卫。
配图来一张十三太保吧
比起新上映的作品,越来越爱看老片,一是因为能经过几十年筛选出来的老片都有一定的质量,不回踩坑;另一个原因是觉得,那种很朴实的拍摄手法、很简陋的置景、甚至有点low的剧作条件下,影片可以更加纯粹的“传情”,这种传情,我更愿意用“真诚”来形容!
古早的武侠片有种说不出的江湖,看着看着也变成了“邵氏孤儿”。
很喜欢《游侠儿》,是武侠大宗师张彻在1970年导演的作品,姜大卫主演的作品。有帅哥有美女,这是江湖必备;其次,故事有意思,讲了一个初入江湖的少年,机制、正义、武功卓绝,却因为不谙世事中了歹人奸计,稀里糊涂地帮着坏人截了镖,最后为了弥补过失,单枪匹马杀回狼群,挽回了损失和尊严,也丢掉了年轻的生命。
故事很传统,可是那种武侠世界的浪漫和年轻人的意气风发,真的是当下电影里罕见。也难怪电影频道时不时就重放一下。
老片子后劲儿大,如果我们把游侠儿(主角名字)看成是每个年轻人刚进入社会是,那份纯真与理想的化身,那整部影片就是悲凉底色的现实主义作品了。我们大学刚毕业那会儿,不也是刚学完一身武艺,揣着正义和抱负潇潇洒洒就下了山,遇见不平事,凭着一股年轻气盛冲上去,交到了朋友,更多时候是招惹了什么人自己都不清楚。然后呢?在一次次事情中,被欺骗、被忽悠,败给自己的想当然,败给自己的天真,经历过一次难以承受或无数次挫磨,就那样遍体鳞伤地si在出入江湖的那几年。
年轻时候交朋友,那里管什么家世渊源、也不太在意性别年龄,谈得来就是朋友。就这么简单!游侠儿的爱情也是,凭着对一个陌生人的好感、凭着自已是个“侠客”应该帮助别人,就自然而然地对别人好。第一次见江灵(女主角名字)哭,他说:你本来很好看的,一哭就难看死了,我宁愿死也不要看你哭。然后就倒在地上装死。初见这一段的时候,真的笑死,他们还都是孩子。为了哄江灵,游侠义一共撞死装了三次,最后一次他再也没有醒过来。一定要看原片,看到最后是说不尽的悲伤和惋惜,不知道哭的是这段还没开始却已经几近完美的友情、爱情,还是一个本可以成为大侠竟无奈枉死的年轻人,亦或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那个曾经灿烂灵动、现在已经死去的理想。
所有的一切,就这样消失,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江灵年迈的时候,会不会像《泰坦尼克号》里的rose一样,回首半生,暮然记起,自己年轻的生命里还有一个率真可爱的“小侠客”《游侠儿》。
其实张霹雳有的电影剧本类似于京剧折子戏,这就是其中一例。单看剧本其实比较单薄,拍摄手法也没有太出彩的地方,但妙就妙在角色是给阿尊量身定做的。阿尊的游侠儿,简直就是唐传奇里走出的少年侠士,鲜衣怒马,心比天高,却命如纸薄。“姑娘你别哭,哭了就不好看了。”“真奇怪,老母总是八十岁,不会七十九,也不会八十一。”台词很有腔调。配乐也不错,尤其记得小姜伴着锵锵的民乐(是琵琶吗?)声骑马的样子。最后游侠儿当然一贯死了,但荧幕里的少年在合适的年纪香消玉殒,也是一种“幸运”:试想少年游侠已经老去以后,会是怎样的光影?只有让生命定格在年少时,才能永远丰神俊朗,英雄少年。 又:结尾定格颇具神韵,有古代小说留白的意境;李丽丽幻想片段的拍法好像十三太保又用了一次,连配乐都是一样的。 又又:那时候的威亚技术应该还不很成熟,像人挂在缆车上一样🤣
这部里面倪老爷子的经典台词相当多--凡人都是他家祖宗鬼孙子...= =
这狗血剧情
★★★
简直是为姜大卫度身定做,好一个鲜衣怒马游侠儿,能遇到这样一个风姿绰约的游侠儿也是今生有幸,可惜最后还是张彻钟爱的悲剧结尾
真难得看到这么年轻的郑雷,好不习惯,印象里一直是港剧里的霸气老脸好不好~天塌下来当被子盖的单纯青年小姜,气质无限贴近“游侠儿”三个字~不设找零自己掰什么的好欢乐~~
7.0/6.6
卖萌有错,卖萌有罪啊——“姑娘你别哭,我宁愿死也不要看见你哭……”那灵动诙邪的笑容,圆溜溜眼咕噜转转转的小眼神太挠人啦~~如果可以,兽性大发的我想把姜大卫终身囚禁在心窝中,让他永远不要离开我。
白马饰金羁,连篇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就如同影片中姜大卫每有近景镜头便会咧嘴一笑,这笑中的单纯恰对应着“游侠儿”的性格,以及影片的主题。喜欢江湖中如此单纯的人物,一如喜欢苍凉现实里那些坚持自我的、孩子一般的人儿。
姜大卫死得好惨,功夫好没头脑,太年轻没心机,左一剑穿心,右一剑穿心,李丽丽这么喜欢他都不知珍惜。难怪都说张彻是基情大导演,培养的契仔们组成基情大本营;邵氏时代的姜大卫俏皮、机灵,却像性冷淡,不知道如何谈恋爱;邵氏时代的狄龙英俊、洒脱,却不知如何怜香惜玉,有兄弟就够了……
死得冤啊,总是太傻太天真啊!结尾再现意气风发,真是难忘。“小姑娘别哭啊,我宁愿死也不愿看你哭……”然后整个儿人就搁地上了,真会把妹啊!总是笑啊,笑得YD啊~卖萌可耻啊~小得瑟儿!(“我家有80岁老娘”“真奇怪,老娘总是80岁,不会79也不会81”o(╯□╰)o;助导:午马
邵氏 张彻 姜大卫 李丽丽 午马 倪匡 最能表現姜大衛先生浪子本色的電影, 很榮幸在電影院看, 單眼皮酷得不行的姜大衛, 真是那時代的代言人, 6070年代全球風起雲湧的青春反叛浪潮...時也命也...下一年就出了更酷的李小龍....
张彻能遇见姜大卫何其幸运,所有想象都得托付,变得有形有质,绝不会有“还是差一点”的遗憾。就像大卫已经在大理石里面生好了,只等米开朗基罗把他挖出来。
勇者无畏,侠者无敌。
姜大卫帅的这叫一个天崩地裂
中午醒来电视台在播 23岁的姜大卫第一次扮电影主角 连人物也很傻很天真 总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混江湖么 到底清无鱼什么的 ...“天下乌鸦一般黑 天下银子一般白” “再美的女孩子 一哭就不好看了”“说起来真丢人,我…上了人家当了” 哟喂~ = = 张彻+姜大卫+午马+倪匡 你们都好年轻~
内心纯粹的赌徒愿赌服输。
别看,看了之后你会永远记得姜大卫的那个笑容。
游侠儿看游侠儿
整部戏中邪魅一笑多少次?无胡金铨之韵味深长,无新派武侠之奇趣诙谐,张彻之作,得一艺工血热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