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德罗·马斯卡尼(Mascagni Pietro,1863—1945年),意大利作曲家、指挥家。1863年12月7日生于里窝那(就是利沃诺),1945年8月2日卒于罗马。1890年以其独幕歌剧《乡村骑士》创立现实主义的新歌剧风格,这部剧自首演以来就颇受欢迎,是他流传最长久的作品。
或许这是个音乐专业的人才会了解的名字。也可能会印在某本音乐学院用的教材上,然后上面的这些字会被用圆珠笔画下来,在某次考试中作为填空题出现。
一个死去半个多世纪的作曲家,和我们的生活联系也就这么多了。没人会拿mp3 天天塞着耳朵听歌剧或者交响乐,就算文艺青年做得深入一点,书架上摆两张德彪西也足够。如果有个漂亮得足以让我开始装逼的姑娘问我最喜欢的曲子,我就会说柯萨科夫。当泡妞变为主要目的的时候,我就会忘记我只有那么一盘已经走调了的《天方夜谭》磁带。
马斯卡尼间奏出现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教父3》等多部电影里,还被很多次用在广告片中。实际上这是他著名的《乡村骑士》的间奏曲。想起他是因为最近下载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目的不明且断断续续的看了一遍。马斯卡尼出现在马小军在房顶上行走的镜头和最后游泳池的段落里。重看发现一些和《太阳照常升起》很相似的镜头,比如火车,比如露天的电影(放的电影段落都是一样的)。但太阳里面是没有马斯卡尼了,音乐都被久石让包揽。
《阳光》看下来还是很爽,就像很久之前第一次看。最近看到一本书,一个分镜一个分镜的解析这部电影。犹豫之下还是没有买,好像当天是钱不够了权衡之下买了另外一本。又看电影才发现了连贯的重要,接连被感动了好几次。回想那书着实没啥意义。美女切成一片一片的,泡茶还不如西洋参。
又发现了久石让的失败。《太阳照常升起》的音乐按说够牛的了,我刻了一张盘翻来覆去的听了好久。但回看《阳光》才发现,大师的手笔再怎么精彩,想复制一个时代也是不可能的。《阳光》里直接整文革歌曲,听起来说不出的劲。而马斯卡尼这无比牛逼的旋律,更是把燥热而骚动的利比多烧得通红。话说,马斯卡尼还是个亲法西斯分子,不知道姜文当年想没想过这一层。而《太阳》玩起了架空和虚幻,与现实的联结远没有这么紧密。不要把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看,否则你会以为姜文在退步。真拿阳光和太阳,这个姜文和那个姜文,马斯卡尼和久石让比,后者们会很冤枉。尤其是姜文,自己被自己干掉,肯定不好受。
最后说句,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回忆的真实性很有趣,意淫和事实在一个客观被抹杀的年代里疯狂而美丽的交错着。我突然发现除了泳裤,米兰还送过马小军一支圆珠笔,说,有三种颜色。
我突然想起小学的时候曾经有那么一支笔,但翻箱倒柜怎么也找不到了。
姜文26年只导了6部电影,产量是真的不高,质量的话至少前4部是没有争议的,而且每一部电影都对应一本书,这一期的电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下部分简称《阳光》),书是《诞生·一部电影的诞生》。
姜文作为一个演员是优秀的,这个我想就不用细说了。1994年上映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他的导演处女作,当即一炮而红,获奖名单一长串,还获得1995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年度“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电影爱好者大约都知道,1995年是个经典扎堆的年份,而中国电影从来没有上过这个榜单,意义非凡。
《阳光》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王朔何许人也?和姜文一样是军队大院子弟,他红得比姜文早,在我小的时候,也就是90年代初期,满大街都是他的书,他还在电影中客串了一个配角。电影对于原著的还原度表面上挺高,甚至很多台词都一样,但看完了电影就会发现,精神内核与原著大有不同,这种保留形式更换内核的改编风格,一直保持到姜文后来的所有作品中。
这部电影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70年代初期,军队大院的一群孩子整天无所事事,逃学、打架、拍婆子(追女孩子)。
马小军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配钥匙开锁,他说自己并不是小偷,因为他从来不偷东西,只是喜欢到别人屋里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偶然的机会,马小军在别人家发现了一个女孩的照片,被深深吸引了,后来他知道这个女孩叫米兰,比他大几岁。
他喜欢米兰,想方设法的接近她,而米兰却对这个小几岁的“弟弟”若即若离,和高大帅气的刘忆苦走到了一起,马小军醋劲大发,和刘忆苦大打出手,然后又企图强奸米兰未遂,最后被小伙伴们唾弃。
就这么个故事,有什么意义吗?有人说《阳光》是一个时代的反思,那是影评人自己说的,姜文可没这么说。故事发生在70年代初,正是WG时期,成年人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从同时期的其它影片中感知,比如《霸王别姬》和《活着》。
相比这两部电影的压抑,《阳光灿烂的日子》简直是没心没肺的狂欢,你要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会觉得这个是不真实的。
电影完全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去演绎的,其内涵也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具体到青少年时期的一段情感体验,或者说是初恋也可以。电影只是把那些生活细节真实的呈现出来,能感受到什么是观众自己的事情。
翻翻网上的一些影评,几乎都是在描述故事,用各种华丽的辞藻来复述电影的情节,然后就是扯政治隐喻。我理解《阳光灿烂的日子》,并不是它的“故事”很好,也没觉得姜文是要讲个什么哲理教化世人,这部电影好就好在讲故事的手法,是镜头、台词、音乐、表演等等,是技术的东西,看姜文电影,“故事”要排到最后,他这么拍也是有原因的。
有一期姜文上圆桌派,就说起了曾经代表中国去国外参加电影节,就发现国外的电影即便不怎么样的电影,在画面、音乐等这些技术的东西上都是很好的,而国产的电影就看起来就不精神,他就想自己拍电影一定要拍有精气神的东西。
镜头语言
既然知道了是关注技术,那么我们就从镜头聊起。这里说的镜头,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应该是“镜头语言”,也包括声音的设计等等。
姜文很擅长吸收好电影的表现手法,并不是简单的致敬,而是下了功夫去研究,把好镜头的精髓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比如幼年的马小军趴在窗户上偷看几个小女孩跳舞,分镜头和《美国往事》中面条偷看黛博拉跳舞就即为相似。
幼年马小军和小伙伴们比赛扔书包,书包落下一个巧妙的转场,马小军就长大了。这个转场就类似《2001太空漫游》,原始人扔起一根骨头变成了太空飞船,浓缩了几十万年的人类发展史。
马小军在镜子面前自言自语的装逼骂警察,和《出租车司机》里面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就很像。
在卢沟桥下打群架,两边谈判正紧张的时候,一列火车从桥上开过,压住了说话的声音,紧张气氛营造得很好。这个类似《教父》中迈克枪杀仇家时轰隆隆的火车声,极其优秀的音效设计。
像这样的例子在姜文电影里面可以找出很多,如果你观影量足够多,看姜文电影就会有很多发现彩蛋的惊喜。但是整部电影并不是碎片化的,而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整体,每一个致敬的段落都和电影的情节很合拍。这也就是姜文说的,现在有些人看不懂,将来他会懂。
音乐是电影的灵魂
音乐给人的影响是很神奇的,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永远记住某个电影片段的音乐。
《阳光》结尾的高潮部分,用的音乐是意大利歌剧《乡村骑士》间奏曲。这个间奏曲也被马丁·西科塞斯用在了《愤怒的公牛》开头,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拳击手一个人在拳台上挥拳、跳跃,这段音乐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孤独。
姜文在剪辑《阳光》的时候,一直是以《乡村骑士》做基调,电影和《愤怒的公牛》内核是相通的,表面的故事都是琐碎与暴力,是想要摆脱某种控制的挣扎,但真正的内核都是深沉的孤独。马小军天天和小伙伴们混在一起,其实内心是孤独的,即使对米兰的初恋,实际是青春期的性萌动,由于缺乏引导,肆意生长成为一种占有欲,根本没有爱情什么事。
为什么姜文经常被“误读”,我也举一个音乐的例子。马小军打架拍板砖那一段,用的音乐是《国际歌》,我曾经以为这是个隐喻,这一点也被官方建议修改,说明官方的解读也有这个意思。但后来读了姜文的书才明白,用这段音乐的原因,那时候根本没电视,街道和大院都是大喇叭转播广播台的节目,到了傍晚节目也没了,就是放《国际歌》,所以姜文只是还原了记忆中的映像,是我们自己想多了。
剧本和台词
原著大约6万字,而电影剧本有9万字,非常细致的改编。
台词当然也是剧本的功力,就像剧中马小军强奸未遂,米兰问他,你觉得这样有劲吗?马小军回答:“有劲”,这部电影的台词整体都很有“劲”,不同于之前的任何国产电影。
当然也有细腻的东西,马小军的妈妈骂他的那一段台词就很细腻,斯琴高娃是老艺术家,在影片里发挥演技的就这一场戏,几句台词我们就知道了这个家庭的基本情况。爸爸是部队高级干部,长年在外执行任务,妈妈曾经是文化人,这种结合有政治因素,是建国初期部队婚姻的常见模式,这些其实在原著里面就有的。
下着暴雨的时候马小军哭喊着向米兰表白,第一句话喊“米兰,我喜欢你”,米兰装没听清,第二次再说的是“我车掉沟里了”,真是哭笑不得,两句话把马猴那种既冲动又怯懦的性格表现得很完美。
当然,你要是读了原著再看电影,会发现其中更多的妙味。比如原著里面马小军强奸是成功了,台词是“你活该”,电影改成了“未遂”。如果一定要找找故事背后的内涵,王朔的文字确有一种“批判时代”的感觉,而姜文把马小军描绘得更加孤独和无力,时代的反思也更加深刻。
从书里看到的幕后
《阳光灿烂的日子》拍摄了25万英尺胶片,创下了国产电影使用胶片的记录,这些胶片是怎么用出去的?
打完架洗澡那场戏,大冬天的演员们在澡堂里拍了30多次,马小军身上都被水冲得脱皮了,夏雨第一次演电影就拿威尼斯影帝,(多谢评论提醒,此处原来误记为戛纳影帝),他也不是什么表演天才,这个奖是磨出来的。
宁静的那张照片也是用胶片拍的,4本胶片大约23000多格图片挑出一格来冲印。
摄影师是顾长卫,他曾警告姜文:“你这么拍 ,很多都是要剪掉的” !而姜文也坦言他有点“恨”顾长卫这么说,对于创作姜文从来不考虑成本,但是后果也很严重,由于前期的投入太大,《阳光》剧组几次弹尽粮绝,差点胎死腹中。
单看电影可能以为姜文是“天才”“鬼才”,第一次拍电影就能这么牛,看了书才明白成功的关键是认真、执着、讲究。别说姜文不会讲故事,他玩的是音乐、文字、镜头,他的电影是文艺片,是风格独特的艺术电影。 所以,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我们看起来才能热血沸腾,意犹未尽,完了总觉得这背后有点什么。
于是姜文电影就成了传奇,于是有些人就会说“他的故事绝不会简单,背后肯定有隐喻”,同时也会出现很多千奇百怪的解读,我并不反对解读,只是无论什么电影都局限在“故事”里,看电影的意义也就打了折扣。
《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帮青少年句句不离粗口,抽烟喝酒打架强奸,怎么看也不会是个好“故事”,要放到现在估计很难过审,会被剪得乱七八糟,有些人一样会说看不懂,一样会被骂成狗屎。
但是后来姜文的电影越来越难懂,越来越玄幻,可能就是因为一部被禁的电影《鬼子来了》。
视频增加了几段姜文的采访:
小说,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电影,是讲故事的另一种方式,而讲故事是文学这种艺术形式原始也是核心的内容。行吟诗人、民间艺人们以讲故事为生,他们创造、转述或者改编各种神话、传说、趣事或者邻里八卦。在还没有“知识产权”概念的时代,自然避免不了彼此故事多有雷同,但这才是艺术得以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比如我们下面要评论的电影,正是因为它及其它的一些影视作品,才让故事的原创者王朔的名字被更为广泛的大众所知晓。所以,连上帝也默认了这种无害甚至有益的侵权——“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圣经•旧约•传道书,第1章第9节)。不过我私下倒是想起自己初中语文老师常念叨的“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来,觉得比起《圣经》深奥的箴言,这句话更生动活泼、喜闻乐见、深入人心。
姜文先生作为编剧和导演在1994年拍摄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发表于1992年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实事求是的说,姜文先生作为一个认真且负责的艺术工作者,基本上忠实再现了原著,他不仅忠实再现了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物所生活的特定空间——北京,更具体的小环境——军队家属大院的特定风情,并且,姜导演还在旁白中大段援用了原著的文字,以及非常微小的语言细节,比如剧中人物所讲的“圈”——指泡妞。作为一部电影作品,姜导演也将原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完整的用电影的语言刻画了出来,而且基本按原著设计了相关的重要场景——比如米兰的卧室,和主要的故事情节,以及让人非常容易注意到的是,原著中一些意识流手法的片断——如关于“老莫餐厅争执”的模糊记忆、结尾的“泳池呓语”等也生动地并且是创造性地使用电影语言再现了。更为难得的是,姜导演并没有自作主张给人物穿上一些突兀的衣服或者讲些超出那个时代的话,——在改编原著这一点上,我觉得姜文导演兼编剧给一些影视圈的同行树立了一个不错的榜样,建议中央电视台下次花重金改编名家作品时,是否可以考虑请姜导演出山,或者再不济也请他把把关,别再把圣姑拍成风尘女子,大侠拍成流氓,高手拍成滑稽配角了。
等等——我似乎离题了!赶紧回来。
等等!我似乎不仅是离题了,而且“……现在我的头脑像皎洁的月亮一样清醒,我发现我又在虚伪了”。我到底要说什么?“我想说真话的愿望有多强烈,我所受到文字干扰便有多大。我悲哀地发现,从技术上我就无法还原真实。我所使用的每一个词语涵义都超过我想表述的具体感受,即便是最准确的一个形容词,在为我所用时也保留了它对其它事物的涵义”。这部如此“忠实改编”的作品为什么并不像原著一样让人感到迷惑而且抑郁,而且为什么偏偏姜导演用了“阳光”这样一个与王朔及其小说给人印象完全不同,甚至相反含义的词?
再等等!“上帝在细节之中”,再仔细看看!
突然发现马小军有了名字,是的,小说中的“我”从来没有名字,朋友也从来不叫他的名字,似乎是一个神秘的人!——这让我联想到某些古老宗教的传统,他们认为名字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除非至亲的人,其他人是不可以知道更不可以叫一个人的名字的。而且马小军的爸爸妈妈也出场了,他们是个正常的家庭,在马小军的生活中有了重大的影响。一个严厉却慈爱可亲的父亲,一个可敬的母亲,还有一段坚贞的爱情——间接地解释几个孩子玩笑中称“你爸爸是因为男女问题被降的职”,这让孩子们由邪恶转为无知。除去貌似神秘的家庭,他也不再有复杂繁琐的转学经历——这种暗示又无法明证的某些难以言喻的特权的细节——虽然,马小军仍然是逃学的坏孩子,仍然是明明打架躲最后却阴差阳错打伤别人的孩子,但他却变得更鲜明并且更简单。马小军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在那个读书无用的年代做一些个不仅那个年代正常,在现在的年代也不是什么严重问题的小玩闹而已——逃学,溜门开锁,吸烟,打架,当然最重要的是“圈”女孩子——这一切在把小说的神秘气氛拨开之后,都变得非常容易理解而且自然,就是一个青春期少年的旺盛精力的发泄而已,尤其是关于“性”的懵懂冲动,关鸠之论古已有之,更谈不上有什么不好了。
另一方面,米兰在小说中存在的母亲却不存在了,那个只被提及一次的奶奶却操着湖南方言出现了。这个家庭简单了,却不再是那个任由男孩子找自己女儿不管的家庭了。不再有米兰的宽容父母和我的严厉父母的对比,这种明显属于青春期被禁锢的自我心理暗示和自恋倾向反映。此外,在宁静的演绎之下,米兰“锥子般锐利”的眼神也变得真实而不再是作者的自我感觉,也不再可以被未来的意识流虚化或否认。在待人处事上,米兰也变得更鲜活而且可以有迹可寻,她保留的神秘感不再来自于她本身,完全成为了一个暗恋的小男生自己不能理解而产生的各种猜想。米兰,一个心理正常甚至可以讲在那个年代少有的健康的女性形象浮现眼前,不再是一个模糊甚至任由作者情绪变化而变得美或者丑的偶像。
其中一个细节就是:在小说中当米兰第一次来找马小军,却和刘忆苦(小说中的高洋——明显不属于那个时代的名字)聊开了之后,马小军心里不舒服。于是发生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你怎么不说话?你不说话我可走了。”
“……你是不是挺爱跟不认识的男的聊?”
“你说呢?”
“……”
“还挺爱吃醋的!行了,我是那样的人吗?”
整段对话是两个异性朋友之间的对话,坦白而且信息清晰,米兰不仅聪明,而且也很懂得沟通,女性细腻且善于抚慰别人的特征很明显。关于米兰的这种细节是《动物凶猛》绝没有的。
另一个场景是紧靠上面情节之前的,马小军看到米兰和刘忆苦聊得起劲,突然变得好斗,开始揭别人的短,以及爬上烟囱,让我想到了动物们在春季里出现的行为——绝非讽刺,而且恰恰相反,我从中看到了一股雄性的壮美,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这种力量,在小说《动物凶猛》中找不到——在那里,动物都被阉割了。
第三个细节是,马小军冲入米兰家里,将米兰压倒在床上,却在米兰的主动反击中退却,含着泪大叫“有劲!”却夺门而出,将一个少年冲动却脆弱的心理表现得很到位,却不像小说中“办完了我要办的事”,还让米兰有了“被我打肿的眼睛和嘴唇”。用心理学家们的理论讲,强奸犯都是有深刻的自卑和对自己性能力的焦虑,我想,这大概反射了讲故事的两个主体的心理内容,这也是为何我更倾向使用男性而非男人作为标题的原因——很抱歉使用了心理分析这种不够科学的东西,但就目前来讲,涉及到性心理,弗洛伊德依然是最可信赖的。
其他的不同还有,马小军冒雨到米兰家楼下两个人的拥抱;摔倒在泥坑的大哭宣泄失去的痛苦,第二天的人人正常,这取代了小说结尾的我被众人排斥;形式相似的跳水,由小说中十米到七米到五米的一次次妥协,变成了对刘忆苦之前跳水的模仿,一个男性的成年象征;不再有“无声的饮泣”,变成了更有视觉冲击力的水面漂浮不动的死亡表征——死亡,也是生命的开始。
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刘忆苦在对越反击战中的经历使这个形象升华,就不再一一列举。
不过必须提及的是,傻孩子“古轮姆”。这是小说不存在的人物。查了很久也查不到“古轮姆”和“欧巴”的意思,所以不能更深入的解释这个非常显眼的暗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成年的马小军们大叫“古轮姆”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傻×”时——古轮姆清醒了,我们却变得“傻×”了。我们的阳光,似乎不再灿烂了。
我是一个俗人,对艺术没有什么领悟却想斗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艺术就像做菜,基本的原料都一样,搭配、火候、调味品这些才是让真正的大厨和食堂大师傅区别开的关键。在两个几乎同龄,有着相似成长经历的男性对自己青春期的初次萌动的回忆中,我们辨出了微妙而关键的不同,品出了截然不同的风味,也读出了一个成熟自信的男人应该具有的气度和一个性心理官能障碍并导致其他心理不良反应的男性的区别。
兹评《阳光灿烂的日子》。
为什么你们都那么牛B地看到了时代的悲剧,我却傻B的没看出什么来?
没办法,只能打五星。
性显然是姜文创作的原动力,当[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主人公爬上了高高的烟囱,他似乎把世界都踩在了脚下,正是这种年轻人凶猛的征服欲让电影显得那么可爱。无论哪个年代的青春都意味着永恒的大太阳和过不完的日子。唯一的乌云来自旁白,它无数次地提醒我们韶华已逝,人终归要被独自落在泳池里自己扑腾。
理想是用来毁灭的。一句傻逼,喊出青春最有力度的挽歌。
大陆青春片的巅峰之作。
一群红色后裔对小贵族兼小流氓式的大院生活的闷骚式怀旧。
在举国最灰暗的日子里,这帮大院子弟却在打架、泡妞、幻想,恣意消磨自己的黄金岁月,在一方小天地横行霸道但也畏惧大人。开锁、游泳、爬烟囱,少年在处理自己无处安放的欲望。闻到烧荒草的味道,是因为梦境被阳光烤黄。后来呢?后来的人生是黑白的,他们人模狗样地推杯换盏,活成了古伦木口中的傻逼。
矫健又圆润的身材啊,这才是健康的审美。
姜小军的自传式处女作,回避文革时代的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用丰富的艺术手段和荒诞的表现方式,消解权威、解构神圣,再现成长的喧哗与骚动,青春的梦幻与激情。明明是最坏的时代,却也是他们最好的时光,甩当下青春打胎片一个世纪。
90年代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姜文导演处女作,夏雨成为最年轻的国际电影节影帝。1.运用意识流、虚实结合的手法,成功反映了文革时期青少年的迷惘、暴力和懵懂原始的爱情;2.主题曲是哀婉凄美的[乡村骑士];3.纯真的意淫,回忆的扭曲与掩饰,结尾傻子的"傻B",残酷青春;4.大量过曝和逆光镜头,灿烂得唯美;5.吹气球,泳池戏。(9.0/10)
冯小刚的电影,我最喜欢的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让子弹飞》,还有《功夫》。
看看当年夏雨演技多好,浑然天成。看看宁静,看看耿乐。这么牛逼的一群人。后来怎么都混成这么四六不靠的。
高干子弟那点破事,影片结尾尤其恶心
作为处女作它确实成熟得令人惊讶;作为一场青春的自我意淫梦,它更是我所见过的最华丽、而又最粗鄙的。姜文是个才华喷涌的男人——这点将永远被铭记在影坛上,纵使他的青春已经过去,但他记忆中的夏日将永远在涌动、在迷惑,所有的欲望都流着汗水,所有的生长皆带着光辉。我记得他曾经说过,一个男人的成长,往往来源于女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对的,正如总是走进别人房间的马小军,永远猜不到有天也会有人走进他心中的房间。其实米兰不过是一场梦,是一个符号,是青春所必须的荷尔蒙。我也不知道对于那些曾经的幻灭,还有多少故去会被骂作傻逼。年少时我曾摒弃过的梦,日后竟也开始摒弃起我来。如今这些都已被时光带走,分不清真实与虚幻的我,不由得记恨起时光。而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它们将一去不返,尽管今天的阳光也一样灿烂,明天的太阳也照常升起
别人说这部片子很绝望,我看到的只是与我无关的,男生的青春期
姜文,夏雨,张一山长得太像了!
“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侯,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场对白
啥都不说啊,经典啊。。。最爱的大陆片之一啊。宁静这身材才激发少男欲望啊!
王朔《动物凶猛》——我把硬币夹紧,问她第三个问题:你和第一个男人睡觉时,他都说了些什么?。她抽硬币,我夹4紧0手4指,她无论如何4拔0不4出来,她骂道——你夹那4么0紧4,我哪4拔0得4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