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2021

已完结

主演:黑木华,杉野遥亮,久保田纱友,若林拓也,平岩纸

类型:日剧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1

 剧照

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2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3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4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5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6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3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4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5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6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7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8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9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的姐姐不仅仅是安然

因为预告片先入为主,一直以为讲述的是安然和安子恒的故事。后来在镜头对向套娃的时候,猛然醒悟“我的姐姐”原来还是姑妈。忽然又意识到,安然的舅舅,或许他也是安然母亲的弟弟,又是一位姐姐。

在看之前,我难以想象在姐弟这样一个亲情线的故事里。“重男轻女”的问题如何讲述与化解,女性的困境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样的矛盾该如何处理,也担心着剧情陷入姐姐因为亲情扶养弟弟妥协不考研的陈词滥调之中,我自己的想象力很难跳出出这个圈,哪怕是送养,面对我们固有的观念,亲情这个话题又如何体现呢?我担心着,却又好奇着。很惊喜,编剧的处理比较巧妙。而且能看出,整部电影很有野心。但觉得剧情走向还是有点零散,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有些地方的元素也没看太明白,比如寺庙的镜头?

写写一些自己的感受。

关于女性的困境。那场在医院的谈话,安然说出“小时候姑父偷看我洗澡。”姑妈是愣了一下,坏人无处不在。安然对着自己的姑妈能如此自然地说出来,已经足够勇敢,个人感觉也是后来两个姐姐之间关于“套娃”的一次铺垫。

依旧是在医院,安然对着关上的救护车门大喊:“你们这是谋杀。”在孕妇转院的走廊里,两个女儿跑在病床之后。我就明白了,他们想要个儿子。面对孕期子痫,医疗原则应该保大弃小。“我已经尽力了”“你问过本人的意愿吗?”是沉默。安然虽然辞职,依旧追出去,对着他们歇斯底里,她想救人。孕妇的老公说了一句:“她自己愿意生。”

细思极恐,恐而生畏。女性真得能够自己掌握生育权吗?“愿意”背后是多少个有形或无形的手掐着她的脖子,逼着她,像是施予给她的最高荣耀,而本人却没有拒绝的选项。

随后镜头扫过孕妇的两个大小女儿,在哭泣。那种哭泣更像是配合环境演出的效果,女孩们或许隐隐约约感受到她们会失去母亲,或者是因为责骂,她们没有意识到有了一个弟弟之后会如何长大,或者更糟糕的是没有母亲只有弟弟,又该如何自处。安然能够读懂,她不想让他们再重蹈覆辙。

包括去男朋家里吃饭时,依旧逃不脱,结婚生子的命运,这似乎是女性最应该去走得人生之路?

关于姐姐的困境。“因为你是姐姐。”所以很多事情就理所应当吗?姑妈和姐姐的对话的那个场景最为触动我,当镜头疑向“套娃”我突然意识到,姑妈何尝不是“我的姐姐”?她是“重男轻女”思想里,最完美的姐姐,最理所应当的姐姐。为了照顾弟妹的女儿,放弃做生意,只有一个上学机会,那只能是弟弟,哪怕是吃西瓜也在深夜里不能被姐姐知道……对于很多姐姐来讲,已经习惯了。但习惯了不代表是正确,也不能因此而言,所有的姐姐都要这样。“套娃也可以是不一样的。”安然后来离开,姑妈念起俄语,这是她被迫放弃了的梦想。桌面上放着一半完全不同的套娃,被阳光笼罩着,我的姐姐—安然会不一样。

编剧对于剧情的设计太巧妙了,在第一次我以为弟弟要被领养的时候,恰恰没有,我以为这对夫妇和弟弟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弟弟和姐姐相处的越来越融洽,我以为剧情会走向姐姐和弟弟相依为命,努力奋斗过上美好生活的理想走向时,突然之间,弟弟过于懂事,主动联系了那对夫妇,为了然后他们收养他。这是姐弟情里,最让我动容的一段,尽管我在怀疑幼儿园的小男孩真得会这样懂事吗?但是小孩察言观色的能力,天生的敏感与灵性,我相信这样的走向合理,又格外心疼这么小的孩子如此懂事,再见面,互相试探的纠结万分,拒绝签字,安然还是叫住了安子恒,泪流满面,不顾一切,“我只想和你在一起。”至于未来怎么样,以后再说吧。 我的姐姐,这次和以前的都不同。

安然和男朋友的悸动、亲吻,拥抱都发生在夏天,男朋友出现也永远是晴天,暂且说他也曾是安然的一道光。尽管还是分开了,但他离开时说得那句话,会让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被爱过,这份力量就已足够,种种细节,他还是不适合她。

和朋友看电影时玩笑着说,至少她还被人如此热烈和专一的爱过。

像是我前不久听到的一个词“夏日情侣”,他与安然,像是黄昏时分伴着橘子花香味晚风,吹着暧昧模糊的晚霞。每天都有,但却转瞬即逝,像梦一般。抓不住的,镜头呈现给我的也是这般感受。

整部电影,泪点最戳我的是弟弟拨出的那个电话,我觉得不合理却又心甘情愿地觉得就是合理。还有表姐可可出嫁时,安然舅舅没去,但安然去送红包和拍照,可可笑着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

而姐姐所体会到的那种不公,其实我更多的是愤怒与无奈,只会觉得自己真得足够幸运,作为独生女在无数个幸存者偏差中长大,独生政策下的女孩们也不都是宝贝,有一些也是特定环境下短暂地存在罢了。

最后的结局,怎么说呢,我希望它是我所希望的那样。

 2 ) 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的评价两极分化,我觉得各有各的道理。

电影的优点在于,它展现了姐姐们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困境和不为人知的辛酸。电影拍得非常朴实,许多细节看似轻描淡写,却真实动人。几位主演的表现非常到位。

重男轻女的议题一直都存在。

上一代各种叫“招娣”的女性,独生子女一代各种不惜交罚款也要生儿子的父母,以及开放二胎、三胎后越来越悬殊的二孩、三孩男女性别比,无不昭示着社会普遍存在的对新生婴儿性别的偏袒。

电影中,那位生了两个女儿的高龄产妇一家,不惜冒着产妇的生命危险“拼”一个儿子,便是重男轻女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由于女性是实际怀孕和生育的人,所以,“生不出儿子”的罪名,总是被强加到女性身上,使得许多女性自责、内疚、不惜拿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但新生婴儿的性别,实际上取决于男性的精子。女性根本不该背负这些苛责,更不该不断为“生儿子”这个饱含性别歧视的目标承担健康和生命风险。

这种偏袒,不仅表现为生育前人为的性别筛选,也会贯穿在部分女性的成长过程中。

在父母不断表达生儿子的意愿、对女儿的嫌弃以及对儿子明目张胆的偏爱时,身为女孩,经常会自责:“为什么爸妈更偏爱弟弟?是我的错吗?是我做得不够好吗?”

这种困境,并不会随着长大而烟消云散,而是大概率会贯穿人的一生。有的女性不断督促自己变强、赚更多钱、为人处世更周到,并不是完全出于个人理想和个人意志,而只是为了解决童年时的困境——为了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这样一个广泛存在却一直不被讨论和关注的话题,如今可以出现在大荧幕,我认为是好事。它让姐姐们被看到,让姐姐们的困境被关注到。

这种困境最令人痛苦的地方在于,姐姐们所面临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敌人。电影里,没有一个绝对的恶人,每个人看起来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困境,也都有温柔和善良的一面。但砸在姐姐们身上的铁拳,却是真实存在的。她们无法把自己人生的悲剧归咎于某个具体的人,也正因如此,她们无处使力、无从逃离,只能在父权制的天罗地网中苦苦挣扎。

但电影的缺点也很明显。

电影的叙事有点杂乱,节奏较慢,对几个重要情节没有充分展开,比如安然的父母为什么把她寄养在姑妈家,安然成长过程中还遭遇什么性别歧视等等。这几个情节对观众共情安然至关重要。

作为女性观众,几个蜻蜓点水的细节就足以让我共情到安然,理解她的刚烈、决绝和矛盾。但电影还有大量享受着性别红利却浑然不知的男性观众,轻描淡写的背景交代很可能让观众难以对安然产生共情。

而电影最为人诟病的,是结局,这导致许多观众愤而给出差评。

虽然结尾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开放式的,并没有给出安然最终的选择,但她放下签字笔、带着弟弟离开领养家庭,看上去像极了接受“姐姐”的身份、并与这个身份和解。这显然与她之前大量的抗争背道而驰,也让许多观众对电影传达的三观极度失望——无论父母如何对待姐姐,无论姐姐对弟弟多么没有感情,她最终都会承担起“扶弟魔”的责任。

老实说,我对结尾也是失望的,哪怕是戴着镣铐跳舞,电影也可以结束在姐姐纠结要不要签字的刹那,留一个彻底的开放式结尾。

虽说姐姐最终与“姐姐”的身份和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性别歧视、情感绑架、道德绑架三座大山下,人很难凭借一己之力挣脱天罗地网。

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道德绑架和情感绑架实在太多了,即使电影本身是复杂的,掺杂了复杂的情感和无奈,但复杂的东西一经广泛传播,很容易被理解得极为简单粗暴,进而成了进一步绑架姐姐们的筹码。所以,我完全理解部分观众对结尾的愤怒,尤其是有弟弟并且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环境中的女性的愤怒。

但我并不想因为结局而彻底否定这部电影。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珍贵之处在于,对于广大独生子女和广大男性来说,这不失为一个了解姐姐困境、了解重男轻女现象对女性造成的伤害的途径。在当下这个越来越割裂的社会里,我们尤其需要渠道去理解彼此、共情彼此。

要知道,一个人做出的选择,未必出自个人意志。显然,安然哪怕最终决定抚养弟弟,也违背了她最初的个人意志。姑妈虽然一再为弟弟牺牲自己,但不代表那就是她的个人意志。高龄产妇虽然自己说愿意冒险“拼”儿子,但这背后,又有多少双手正掐着她的脖子呢?又有多少社会的PUA强加于她呢?

我们要看到的是这些选择背后的无奈和困境,而不是用一句“这是她们自己做出的选择”来简化问题,无视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性别歧视、道德绑架和情感绑架。

通过这部电影,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到姐姐们的困境,不要再参与到绑架姐姐们的队伍里。也希望姐姐们不要为自己的性别而自责、内疚。如果你不想为家庭做出牺牲,不想被弟弟吸血,想要追求自己的人生,那么,你完全可以站出来说“不”,因为出生不是你能决定的、弟弟的出生也不是你能决定的,应该为弟弟负责的是决定生育他的父母,而不是你。你没有义务为别人的决定做出牺牲。你首先是你自己。

每当面临人生选择,女性一定要多问自己几句:“我快乐吗?这是我自己想要的,还是别人强加给我的?”

 3 ) 学朋友写观后感之第一篇

这并不是一部站在女性立场讲话的电影。

以第一场戏为例,安然爸妈手机里没有安然的照片,这本来就是个视觉信息,但是被处理成交警的台词,一句带过了,让本来就有“姐姐”经验的观众去想象这种感情,没有“姐姐”经验的人得到父母双亡这个信息就够了。这两个信息在这场戏的主次是拍反了的。是不是有意为之,我还不确定,毕竟第一场戏。

安然的困境,家庭和社会让她养弟弟,但是她不想养弟弟。几个层次,一是从情绪出发,不想养,没好好拍(第一场本来应该完成这个任务,闪回也在完成这个任务);二是实际情况,不能养,几乎没拍——为什么不能养?因为挣钱难,结婚难,这个弟弟要不要花钱,耽不耽误她挣钱学习?没拍,安然男朋友的家人对弟弟恶作剧的反应,没拍(现在安然非要读研的心理被处理成赌气我也是服了,男朋友分手也处理成他妈的性格问题,这些都可以间接的理解成“不能养”,但是非常间接,同样需要观众有“姐姐”经验)。

直接的,用戏、用影像拍了啥?弟弟的可爱,弟弟的牺牲懂事,反向抛弃自己成全姐姐。

我就说这个故事可能在文字上成立,电影化根本不成立,姐姐没法和弟弟“打”,牛逼的张子枫没法和这个天才小演员打。弟弟无辜,且是弱势群体,不战而胜。但是编剧导演,到底想说什么呢?当弟弟牺牲自己还被姐姐打哭了之后,你们留给姐姐什么选择空间了吗?

姐姐只能跟姑妈打,另一个姐姐。我妈在我大一跟我说,想要个孩子,但是怕她跟我爸出事了我相当于多个儿子,负担不起。我妈还没为我舅牺牲过什么梦想,这是一个母亲会考虑的事情。这里面的姑妈,有文化背景有理想,被环境压垮了,反过来压迫姐姐,这应该是这个故事的开始(事实上,这也确实是这个故事的开始,只不过被截胡了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不会写剧本吧。)

片子里面的女性群像,都很匆匆,堆在一起,没有前因后果,我就说鸡贼吧,我自己也这么干过。

我打个一星吧。

 4 ) “亲情”“女性”两不沾,完败又添乱

我好久没看过这么让人失望的电影了,失望太大不是因为我审美挑剔,是它造势不小,抬高了我的预期。带着“重男轻女”与“独立女性”这样的标签把期望值拉满,来势汹汹,然后在混乱的叙事剪辑和单薄落俗的剧情走向中将好感摔得稀碎。

1. Shadow阴影

电影名叫《我的姐姐》,人物片,一个好的人物角色能让观众感受到她的立体与成长,很多编剧巧思不够,往往会搬出套路“shadow”来凑,这部片也是如此,片中的姐姐人物成长背后的“shadow”是“重男轻女”的家庭观念,同时也是“女性成长中亲情爱情等羁绊下的艰难抉择”。单从这两大阴影的厚重度来看,完全撑得起一部深度影片,国产电影中实在是很少去讨论这两大严肃话题,这部片子也是看到缺口想吃螃蟹,可惜想得是好,能力不够。

“重男轻女”的渲染在我看来不够,一场10s左右的“父亲的暴打”回忆,一段狗血的“改高考志愿”的人物独白,就想撑起来“重男轻女”下的女性艰难,着实有些糊弄了,这让本就生活在2021年的进步家庭教育下的绝大部分观众,真的很难产生共情,唯一不错的片段就是医院一位女性冒死也要生下第三个男婴的时候,这个主题方才在母亲角色的赴死和愚昧的家庭选择下有了那么点沉重的意思,除此之外,大部分就是在无病呻吟。

接着说“女性追求自我成长”过程中的阴影,也完全在胡扯,一个“考研去北京”的说辞加三两个背书学习的镜头拼拼凑凑,你就想告诉我这个“女性”多艰难她多独立她面对巨大苦难得到了升华和成长?核心处理的方式存在问题,shadow的建立全依靠台词说出来,但凡多两个呈现苦难的镜头观众也不至于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 “就这”“就这”?真就是立意竖得老高,问题倒一个都没呈现出来,没有连环打击的“shadow”主角如何成长,人物如何立体,强大独立的“feminist”人设又怎么立的起来,口口声声说要走出阴影追求自我的人生,你的阴影就这么单薄,你的人生就这么随意?女权主义者看了都觉得不好意思,那些被拐卖至深山处生三个四个还要继续生直到生出男孩子才罢休的农村妇女,那些南下打工端盘子或是流水线里将每月2000工资寄给老家盖房弟弟的文盲女工,那些在被父母告诫要省吃俭用因为要给弟弟攒钱娶媳妇这样理所应当观念下成长而悲哀到不自知便献出了一生的乖女儿们,哪一个不在阴影里挣扎,你用这部片子去展现女性追求个人发展、去宣扬女权何止是一种降低水准,简直是一种侮辱。

2. Symbol符号

讲完叙事讲抒情,众所周知电影的情感表达要通过各种符号去呈现,观众通过Signs and Meaning in the Cinema走进镜头世界,既能感知人物的身份与内在能量,又能与环境营造的氛围交互产生共鸣。符号,元素意义重大。而这部电影的失败之处除了破碎的主题叙事过于单薄无法让人共情之外,各种莫名其妙的、断裂于剧情递进之外的、让坐在影院观众看完一头雾水的元素与符号充斥绝对是另一个主要罪魁祸首。

姑妈莫名其妙的套娃理论和那几个俄语词汇的背诵,姐姐在天台蒙着帽子在伤感忧郁的滤镜下反复重复着似有深意实则与剧情毫无干系的歌词,突然插入的拜佛镜头中摆上一家三口的告牌,这些符号的意义在哪呢,导演用了大量时间拍这些镜头是想表达什么呢?它是具备多么深层次的隐喻和何种丰富而有待层层结构的内涵以至于让观众在一部叙事的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电影中产生一次又一次的割裂感,这些纯粹为抒情服务的镜头作用却甚至比不上一部抒情mv。

电影语言和符号努力创造抒情的目的是要实现情感的有效传递,但是如果这些符号是错误运用的、风马牛不相及的、让人无法理解的存在,那么画面的抒情在观众的眼中就变成了一种“矫情”,一种“无病呻吟”,大部分观众无法理解开头近半个小时的方言叙事在烘托形象上发挥何种特殊性及不可替代性功能以至于不能用普通话来讲,也无法在一堆表达不清楚意思的台词和莫名其妙的镜头推动下主角吧哒吧哒掉落眼泪时跟上情绪节奏一并走向高潮,算了,看过电影你就知道,这部片子的叙事破碎到连基本的开端发展结局线里的高潮都没有。

而且我甚至可以说剧方这种矫情是无意识不自知的,不然他也不会搞出来一堆观众根本无法理解的符号和隐喻,似乎在用一种模糊不清的表达去给观众以留白,让观众产生情绪联想的空间,但现实是剧情转向突兀生硬又莫名其妙,留白没产生,疑问一大堆。由此可见编剧的不真诚与不走心,好好的题材却不愿挖心思构细节,纯粹的落泪和伤感的怼脸拍营造的忧郁感使得剧情表达显得廉价又叫矫情,拉低了整部电影主题的质感。

3. 写在最后

批判这部电影不是本意,对一部片子失望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让人难过的是对女性题材的惋惜,惋惜文艺工作者没有切实体察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功能存在着诸多的压迫,没有找准看清女性追求个人成长中的众多问题与阻碍,导演是女性,编剧是女性,演员是女性,有人夸细腻,我想问问看了片子的人,你真的觉得细腻吗,如果细腻还会在今天还把重男轻女定位成父母偷改志愿不让女儿上大学,还把一个独立女性的成长看作靠自己上大学读书立志考研去北京最后又突然放弃?太单薄了,如此浮于表面的理解才真真切切地表现出社会对女性问题理解的粗糙,放佛漫不经心的掠过,未曾施舍半点怜悯。

流水女工与农村妇女家庭中亲情的两难选择成了“看不见”的苦难;职场、学术圈中的聪明女人在打压下成长绽放出的光芒被“覆上纱布”;一场国际风暴中站出来显示自信态度的女性魅力我们“避而不谈”,一个疾病时代来临之际义不容辞坚毅出征的女性抉择在荧幕中成为一种“隐形”。反而二十年前的套路被搬上舞台来迎合今天的女权运动与性别潮流,我看就是在投机取巧。

然而难过的事就在于此,恰恰是这群被口口声声冠之以“细腻”的女性同胞,模糊了真正抉择下的是非,混淆了关键切要的女性问题,也掩盖了实际发生的悲剧与苦难。

要知道在性别讨论中不宣扬feminist有时候不是问题,宣扬错误的feminist才是问题——成心或无意,总归是在添乱。

 5 ) 不被爱的人如何学会爱人?

昨晚下班后,一路冒雨赶去看《我的姐姐》,虽然用光了一包纸巾,也确实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好片,也很想好好写一篇影评,但很难下笔。

这是一个危险的议题,豆瓣某篇高赞影评就出自我熟悉的朋友之手,我知道她的故事,也懂她的代入感,更明白她的愤怒,作为一个葱省女孩,这一切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还是想表达一个非常不讨喜的观点: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女性意识觉醒只是为了battle吗?我们对抗不公只是为了赢吗?伤害只有回击一条路可走吗?我们变得强大之后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当我们真正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成年人以后,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这可能也是片中纯女性主创团队真正想探讨的话题。

1/两代姐姐的选择

片中不管是“姐姐”安然,还是“姑妈”安蓉蓉,都曾经是重男轻女思想的受害者,她们都曾是一个不被爱的“姐姐”。

作为上一辈的“姐姐”——安蓉蓉的选择是,“从生下来他喊我一声姐姐,我一辈子都是姐姐”,所以,哪怕是偷听到半夜妈妈偏心只给弟弟吃西瓜还嘱咐“不要被姐姐听见”,她选择不计较;考上大学俄语系,当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的时候,她选择牺牲,把受教育机会让给考上中专的弟弟;当弟弟生了女儿,她再次选择放弃去俄罗斯做生意的机会,回来帮他带娃;这种无条件、不计成本的付出,甚至是牺牲,一直贯穿着弟弟整个人生。连弟弟的葬礼,她也是主事人;甚至弟弟去世以后,她是有想法负担起死去弟弟育儿责任的,只是老公突然中风阻碍她的进一步牺牲罢了。

这是一种完全不计得失、无条件的付出,同样也是一种没有边界感的付出,甚至是一种建立在完全放弃个人发展、甚至让渡自己人生和小家庭利益的牺牲,所以,自己的女儿也会开口质问她,“咋有你这么无私的人哦”。

很显然,这种无私奉献的“姐姐”,哪怕是绝对伟大,无比善良的,在现在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的语境下,这样一种伟大的“姐姐”,不再被赞美,甚至某种程度大家是反感的。

而另外一个“姐姐”安然,她最初的思维模式,可能与观众更有共鸣。她代表的是全新的一代“姐姐”,因为接受了高等教育,拥有独立人格和更强大的自我后,新一代的“姐姐”。甚至她从没有“姐姐”的自觉,因为弟弟出生较晚,她的自我认知是“独生女”,弟弟几乎是在她将近成年之际,家庭的意外闯入者,某种意义是她原有独生女生活的“侵略者”。再加上,父母长久以来重男轻女,带来的不安全感、轻视甚至是伤害,又缺乏共同生活经历,安然前期对弟弟感情的淡漠,虽然有点不近人情,但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按照片中安然的童年经历,她大概率会成长为一个性格残缺的人,因为缺爱,所以她无比爱自己,爱到甚至有点自私的程度;因为遭受太多不公,一旦羽翼丰满,她大概率会变得防备心很重、甚至极具攻击性的;她的要强,她的努力,她的愤怒,甚至都不是为了自己,这是一个哈利波特魔法世界里“默默然”一般的存在,她终究变成一个愤怒、独立、甚至近乎于冷漠自私的成年人,如果你凑近去细看,那些尖刺、盔甲背后,还是那个无比渴望父母的爱却只换来无数次失望,那个脆弱悲伤的小女孩。

2/姐姐之外“我”的人生

很多影评应该都是出自于这种深受重男轻女思想危害的姑娘之手,这种愤怒肯定有共鸣,大家对结尾happy ending的处理很失望也情有可原。甚至有友邻提到这不是《我的姐姐》,干脆改成《我的弟弟》好了,因为一切以弟弟视角讲故事,连故事走向也是以弟弟利益最大化为先的。

但我有个问题,可能讲出来特别讨厌,但大家一定在动气之前,先问问自己:

如果你是安然,那这种愤怒究竟因为什么?

如果说父母去世弟弟不是你的责任,那父母重男轻女做错事又关幼年的弟弟什么事呢?哪怕他有一天或许会成为舅舅那种不靠谱的大人,但目前为止,他只是一个父母双亡、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儿童,而哪怕你对这一切无比讨厌,哪怕他的出生是建立你痛苦的基础上的,但这都不是他本人的选择,哪怕真的这一切都是罪恶丑陋的,但错真的不在他。

当然,这只是作为“姐姐”的问题,如果抛开姐姐的身份,安然作为“我”,一个独立、成年的自由意志,仔细去看看,她的选择真的只是出于单纯为“我”考虑吗?

安然努力学习,必须去北京考研的执念,归根结底,是因为高考填志愿时,父母重男轻女,把她去北京读临床专业的志愿偷偷改成川内读卫校,正是基于这种不公,她才会如此愤怒,所以即使在川内也能考研学临床,本地也有了情投意合的男友,她还是固执的只想逃离。

或者准确说,想争口气,告诉爸妈,她这个女儿也是不错的。仔细想一下,这真的是她作为“我”,一个真正独立的成年人真正想要的吗?

很显然不是,她是选择了与姑妈完全不同但却殊途同归的途径,来试图证明一个“姐姐”的存在合理性。如果说姑妈那一代的姐姐试图用无条件的付出,来向父母证明养个女孩也是有用的,姐姐比弟弟更孝顺、顾家;而安然一切看似自我甚至冷漠的选择,也变相在为了证明这个“姐姐”也特别好,比“弟弟”更优秀,她可以更优秀,是更强大的后代。

为了争这口气,她可以再痛也坚持分手,她可以假装对弟弟没有感情,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不被父母所爱的童年阴影在作祟,是作为“我”的困境和迷茫。给弟弟找领养家庭,表面看是更独立、更自我的选择,其实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不曾被好好爱过,所以长大之后,她为了争这样一口气,为了得到过去求而不得的父母的认可和爱,她甚至拿爱情和对弟弟的亲情来换,看似是彻底跟过去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决裂,其实还是深受其害,她某种意义上,也变成了父母那种“不懂爱”的成年人。

这一切无非就是安然这个成年的“我”如何与过去那个不被爱的作为姐姐的“我”自我和解的故事,如果单纯讲一个姐弟大爱的故事,很显然,没必要这么纠结和矛盾了。

很显然,大女主一路逆袭的爽剧确实更拉风,乘风破浪、无坚不摧姐姐也更讨巧,但本片纯女性主创还是选择这样一个很勇敢的主题,用这样一种不讨喜的方式,给出一种过于理想化的选择,对此,我个人是支持的。

这是一个关于自我成长的故事,当一个不被爱的小女孩,长大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女性,她如何去原谅,如何与往事和解,如何放下被伤害被轻视的过去,毫无负担、没有阴影的、纯自由意识的做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选择,努力去过好自己人生。

放下过去吧,我们早已不是那个愤怒、悲伤的小女孩,睁眼去看看吧,真挚的爱情,美好的人生,就在触手可及之处,而我们真正拥有的力量,从来不是为了复仇,而是有得选,可以选择用更为温和和正确的方式对待他人,对待我们珍贵的人生,去努力改变这个世界运行规则,让黑暗和丑恶退散。

放下,才能涅槃重生,而原谅,不是圣母,更不为任何人,而是从此之后,可以真正自由选择,做真正想做的事,爱值得的人,过好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

 6 ) 为什么一定要把弟弟扔了才算新时代独立女性?

个人观点。

影片前半段,太让人生气和窒息了,舅舅屁事不干就知道打麻将,混吃混喝爱贪小便宜。姑妈任劳任怨照顾半死不活丈夫,成天为全家人操碎了心还要强迫安然养弟弟。爸妈重男轻女,甚至连死了都一刀一刀地扎姐姐的心,警察验证安然身份的时候都说,爸妈手机里只有弟弟的照片。男朋友是个妈宝、窝囊废,遇到事情只会逃避(看到安然和别人吵架,这个男的就只会拉住安然我就生气!!)

安然在一瞬间中承受了太多,爸妈给她抛了一个生活的难题。是牺牲自己养弟弟还是把弟弟送养追求梦想?

姐弟的相处细节都过于真实,比方说弟弟不懂事,抓坏面包,大吵大闹,平常我和弟弟相处,也经常分分钟想把他扔出门。

又比方说,嫌他哭的太吵的时候,只要假装走掉,他一定会着急地赶紧跟上来,生怕丢了姐姐。

安然一个人无力地抵抗,拼命想要挣脱束缚她的牢笼,几乎没有人是真的支持她的。

但是电影的设置,姐弟两人在情感上是递进的。

当全世界都在为难姐姐的时候,只有弟弟是真正只在意她感受的人,姐弟两人通过相处成为彼此世界里唯一的暖光。

所以,如果是我,我也不会签协议,不是因为我是姐姐,而是因为我想和他相依为伴。

到了影片最后,弟弟对姐姐的意义 已经从爸妈重男轻女生下的“男孩” 转化成了“这个小孩 是我爱的小孩 我舍不得再也不见他”

还有一个打动我的点,就是安然和姑妈那么激烈的吵完架,过了两天,姑妈还是像没事儿人一样给姐弟俩送来吃的,收拾好家里,带走垃圾,当安然在医院被欺负的时候,她破口大骂,第一个站出来保护安然。

姑妈好像是每个中国式家庭里都有的女性,看到她我好像真的看到我的大姨大姑,为了弟弟妹妹读书牺牲自己,早早下工厂打工,忙忙碌碌一辈子都只操心家里的鸡毛蒜皮。

父权制社会的不断压迫下,让她的思维模式固定于:女性一定要为家庭付出,姐姐一定要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以至于忘了自己当年也是想要做生意闯荡俄罗斯的女孩。

如果说安然的形象是一个坚韧不屈,拼命和命运抗争到底的女性形象,那么姑妈,则是致敬了上一辈千千万万牺牲自己成全家庭的苦命女人。(另外我觉得姑妈角色的设定,就是在批判亲情绑架,就是在批判以往的固有思维,批判姐姐必须要养弟弟这件事情)

而影片的最后,导演又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我们去哪儿呢”

对呀接下来去哪儿呢?影片没有给出答案。

但是影片从头至尾,塑造的安然的性格,表明她不会放弃自己的前途,她像顽强生长的野草,春风吹又生。

所以,换个角度想,就因为我们将安然定位成新时代独立女性,就要求她签下协议,送养弟弟,卖了房子,奔向北京,开启自己的人生,这不也是一种道德绑架吗。

女权,首先就是要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力,当笔握在安然的手里,怎么样的选择也是她的事情,并不是说,她不签这个协议,就一定要一辈子被弟弟束缚住。也不是说,签了这个协议,把弟弟送养了,在其他时候,就不会向命运屈服。

Ps 片名叫踢皮球不是更好吗?明明整个片子都是姐姐的视角,片名却非得用弟弟的视角。

有些情节确实设置的很刻意,和小红花一样的弊病,拍的有点碎片,刚开始有点难以入戏。

而且 感人的点基本在预告片里都知道了啊!!看之前期望值很高,看的时候感人的点基本上还是那几个咯(从电影的角度我会打三星 但是因为这个题材想多加一星)

——更新

谢谢大家的评论 其实我前面有说 导演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

我想说说我自己对结尾的理解

就算有感情 姐姐还是去准备签协议

是在对方要求 再也不能见弟弟之后

安然才犹豫了

然后感情驱使她带弟弟跑走

而且后面有一个 安然突然停下来 很迷茫甚至于有点难过的表情 我觉得她也在思考 到底去哪儿呢 这个问题

对于每个人对这个结局之后的想象 一定都是不一样的

没有人说安然一定会带着弟弟去北京 也没有人说安然一定会留在家里搭上自己的前途

错的是重男轻女的父母 不是安然也不是弟弟

 短评

三星给演员们,结局让人太恶心了。典型的男权社会下的“政治正确”,女人就要牺牲,被亲情捆绑。就算不从情感角度出发,那大家理性思考一下,姐姐现在只是小姑娘,如何养育好一个娃,送出去给富裕的家庭养对两个人都好,弟弟还小不懂事,姐姐也不懂事吗?还要媚男到什么时候?

8分钟前
  • Whatever
  • 还行

我能理解喜欢这片的人,但我是很不喜欢的,甚至看不下去。因为几乎每个情节都在意料之中,大多数地方的拍法也全都提前猜到。哪里什么情绪,哪里该发火哪里该哭,观众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很有规划,但换句话说就是极其套路。所以,哪怕背后是非常好的真情实感,哪怕张子枫、肖央、朱媛媛都很精彩,也被套路给损耗了。这对新导演或者院线片来说也许算好事。但我只能刷手机了,尤其是这个弟弟,太假,那些台词都不是小孩说的,而且句句精准到位,编剧实在让我受不了。而且对主题和人物的表现方面,编剧也不用废笔,场场为他的目的服务,实在太刻意了,缺乏生活中真人的感觉。

11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较差

看到结尾我就知道,这片儿肯定要挨骂。很多人肯定觉得它不够女权,甚至是打着女权反女权,不然最后姐姐怎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我觉得吧,电影好坏先放一边,姐姐做任何选择都是可接受的,只要影片给足了理由和铺垫,以及只要这个选择是她自愿做出的就可以。我们说女权或说任何人的权利的时候,不是规定Ta一定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才算是维护了自己的权利,而是看Ta是否自愿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后者才是Ta真正的权利,才是Ta真正掌握了自己的人生。

13分钟前
  • 子戈
  • 还行

摄影很好很有设计感哦。女性电影,隐隐担心并非女权电影,我也分不清楚。跟《82年生》相比代入小男孩视角柔化了冲突,弟弟表演过于小大人了,台词写的也有点糟糕,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女性视角。一二幕搭建的特别好,第三幕有点拉胯了,每一场戏都煽情等于没一场煽情。仔细想想拍的太MV了,咔咔怼特写上音乐,何必呢。结尾很喜欢,好的电影应该带给观众思考而不是瞎给答案。今年是张子枫年。如果迷雾剧场能上就是肖大宝年。

16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推荐

看完最大感触:只有成为真正冷血无情的人,才有可能摆脱痛苦,这是儒家的诅咒,能破除的中国人寥寥无几。情节看似由急风骤雨般的冲突构成,实际上全是如履薄冰的斡旋。剪辑是加分的,几乎抹除了所有令人“生疑”的空隙,让这场风暴尽量逼真。

2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21世纪的女性回归自我了吗 没有

23分钟前
  • 废物仙子罢了
  • 还行

我其实不喜欢这个结局,如果在签字的地方就留白,可能会更好吧。这个故事没有解决实际性的问题,人物也不能算跟自己和解了,很难受,让我想起地久天长的那种难受

28分钟前
  • 杨骁艾
  • 推荐

姐姐天生就是没有底座的套娃,是没有残障的瘸子,是挖掉了西瓜瓤的瓜皮,是装进了保温杯的咖啡。生育证明像与生俱来的一纸符咒,经文是女孩要被迫独立和牺牲。天生沾染了长女如母的气味,却跟弟弟拥有不同的爸爸。可尽管他是肉包子里的花椒,仍是姐姐要捐出的功德。她说从此经文她来诵,而功德都赠我。

3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其实可以不要那么多刻意煽情,有些话从小朋友口中说出来就假了。好的是关注到了中国姐姐这个身份带来的苦难以及长久以来做出的牺牲,但结果是新时代追求个人价值的姐姐仍有可能选择老一辈的“苦难”,从被逼迫到自愿,这弧光不值得鼓励,无法展开的某些原因和结尾的亲情绑架让人叹气。张子枫的演技还是顶得住怼脸特写的。

31分钟前
  • 理易封
  • 还行

最后安然带着安子恒跑出领养家庭的时候,忘了把银行卡带上,这个事儿让我很挂心。

33分钟前
  • 查无此人
  • 推荐

它本可以是《何以为家》,但它选择了《以家人之名》。

36分钟前
  • 關於藤井樹.
  • 还行

全片最震惊的一句话“从小被表哥当沙包,被姑父看洗澡”。

40分钟前
  • 滋养丰富风味绝
  • 推荐

坚持了47分钟,一边剧烈精神呕吐一边出来了。我以为我受得了这种题材,算了,放过我自己。没看完,不打分,不是受众,及时止损……(听说结局了,还好提前出来了,不然我可能会徒手拆了电影院)

41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垃圾结尾。结局是这样,这部电影的意义又是什么。为什么现在的电影都喜欢讲四川话。

42分钟前
  • XM7–局外人
  • 还行

可能还不够好,但它值得被看到。它所涉及的东西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都探讨得太少,而在这个时代也尤其需要,即使只是被提起。演员们真好,坚强的张子枫格外可爱;朱媛媛的角色让我想到很多身边的人,她像妈妈、像姑姑、像她们那个年代过来的很多女性的集合,你可以轻松地质问很多“你为什么不……”但最后她就是选了最难的一条路,出于本能、规训或者爱,但她本身终归是伟大的,但也不该被伟大绑架;肖央彻底改变我心里的印象,很有戏的人,层次全出来了。影片的节奏有问题,情感有多次的断点,转折强硬,太突出戏剧性了。很多生活化的段落太过“工整”,少了闲笔,流露出太强目的性;尤其是弟弟的台词,句句“一针见血”,没了孩子本性的天真,只有大人“睿智”的设计,就会让看的人识别出来,再难融入,好在小朋友太可爱了,所以依然抓人,哭了好几次

45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感动中国》好歹还能做到——主题明确、态度明朗;本片,并不。从独立到奴隶,这是不敢动。

46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原剧本叫踢皮球一语三关,编剧设计了三组姐弟关系用女主产科护士的身份设定勾连起几代女性的困境,困境中细密编织了无数议题,扎实严肃,尽管琐碎但克制沉稳。人物之丰满,几乎每个角色都在最后翻转出来立住,被迫放弃念书的姑妈,不得已放弃孕妇的产科女医生。第二幕结尾连续两场震撼人心的和解与独立的大戏,对孕妇家属怒吼发问“你都有两个女儿了,为什么还要生儿子?”它讲的不是一位当姐姐的女性的个体遭遇,是强制引产上环计生政策到二胎政策放开被迫生子之下所有无法摆脱命运的女性,生育困境的背景笼罩于全片。最巧妙的是开放式结局,当所有人跟随导演的细微视角去体会她溺水般挣扎的困境,选择似乎不再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拍给所有人看的“知晓我命运”的故事。无论是社会意义,还是行业意义(有话语权的女编剧把女导演带了出来),都是典范。

50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推荐

姑妈那条线 就是两代人的悲哀

51分钟前
  • WRONGCOLOR
  • 推荐

作为有两个姐姐享受社会红利的弟弟,我一直对我的姐姐们抱有亏欠感,即使如此我也无法完全了解她们作为女性所遭受的困境。而《我的姐姐》则真实地将这种困境展现出来,女性就像套娃,一代代被装进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套子中,压抑感和无力感充满我的胸膛,眼泪不争气地在眼眶里打转。除此之外,我还蛮喜欢这个结尾的,因为它展示了女性最强大的情感力量:爱与善良,影片通过姑妈鼓励年轻女性“套娃不必非得装在同一个套子里,自己的路自己走”,同时用这样的结尾告诉她们不要放弃爱与善良,因为女性独立和爱与善良从来都不是二选一。作为男性和弟弟,我们能为姐姐们做点什么?或许就从尊重她们的意志、了解她们的困境、支持她们的发声开始吧!男人要有内自省性。P.S.张子枫拿影后吧!PP.S小时候的安然是王圣迪(普普)演的,她未来也会拿影后的!

54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从强制一孩到开放二胎,历史的组合拳就这样无差别地打在姐姐们的身上。而当姐姐们转身想为自己的生活奋力回击时,却只绝望地发觉无处下手——因为往往并没有什么十恶不赦的大坏人,让她们窒息的正是这充盈各处的厌女空气,以重男轻女之手,穿梭于日新月异的时空,如出一辙、驾轻就熟地扼住一代又一代女性的咽喉。(姑妈送走安然后喃喃自语俄语单词的那一刻泪崩了😭

59分钟前
  • 狗不见🌈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