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1984

HD

主演:阿福坦迪尔·马哈拉泽,伊雅·尼尼泽,Zeinab Botsvadze,Ketevan Abuladze,David Giorgobiani,卡希·卡夫萨泽,梅拉布·尼尼泽,Nino Zakariadze,Nano Ochigava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忏悔1984 剧照 NO.1忏悔1984 剧照 NO.2忏悔1984 剧照 NO.3忏悔1984 剧照 NO.4忏悔1984 剧照 NO.5忏悔1984 剧照 NO.6忏悔1984 剧照 NO.13忏悔1984 剧照 NO.14忏悔1984 剧照 NO.15忏悔1984 剧照 NO.16忏悔1984 剧照 NO.17忏悔1984 剧照 NO.18忏悔1984 剧照 NO.19忏悔1984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忏悔1984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瓦尔拉姆·阿拉维泽下葬的第二天,他的尸体被人掘起来放在他家的窗前。挖墓的是一个女人,她在法庭上的供词和回忆使人们重新回到独裁者阿拉维泽残暴肆虐的年代。他将不计其数的无辜者冠以“人民公敌”的罪名投入监狱。阿拉维泽的儿子最后幡然省悟,亲自将父亲的尸体从山崖丢下了大河……本片中他使用令人惊叹的造型手段,以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罪恶与惩罚、忏悔与醒悟的故事。本片是阿布拉泽三部曲的第三部,前两部风别为《愿望树》和《祈求》, 《悔悟》被认为是苏联电影改革的“第一只春燕”。  40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1987年)开心半小时紧急搜捕令WiFi过敏的少女20世纪少年 最终章我们的旗帜氪星 第一季家园冒险王(国语版)废柴王妃有点拽凤凰劫2004一场足球赛无名者的攻击金叶行动影之花独立人间第一香盾牌第三季天才冲冲冲最后生死恋新宝可梦有情有义独自等待沈马特开心红尘囧探刘小唐2神鬼传奇 (上)公寓大楼里的谋杀案 第二季八歧之大蛇的反击在名建筑里吃午餐 大阪篇马路天使不离婚的男人―绿帽夫与恶毒妻的欺骗之爱―一双绣花鞋2022北极故事猛鬼街5:猛鬼怪胎突围行动玛莎·约翰逊的死与生终极追缉令在校园里我的学霸男友尼罗河的新娘教训新·杀手悲歌特级院线海王2:失落的王国 英语版爱情是什么

 长篇影评

 1 ) 当斯通遇到塔尔可夫斯基


有的时候偏见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损失。比如对前苏联电影,我们一贯只认为优秀的就是俄联邦那几个大导演大制片厂的作品,实际上一些小的加盟共和国也有优秀的电影,比如斯大林的故乡格鲁吉亚。之前对格鲁吉亚电影的认识,只有那部如诗如画、童趣盎然却被同看的女生指责为黄片的“27个遗失的吻”,那次的印象已经非常之好。看到这部“悔恨”是在一年前,由于对政治题材的一贯兴趣和对中盛品牌的相信,使我没多想就买下这部。然后就是压箱底,直到一年后我想写政治题材电影了,才记得翻出来看看,这一看——可就不得了——我被彻彻底底地shock了。

之前看过政治题材有不少,最爱的斯通,优质派的加夫拉斯,还有一些或商业或边缘的政治题材,但这部绝对不一样。几乎所有的政治题材电影都不忘记将自己要写的政治事件突出突出再突出,甚至有以此讨巧的嫌疑,看到“悔恨”拿了康城的评委会大奖我也有这样的预判,不想完全错了,但看到最后,发现政治完全是个幌子或者说吸引人的噱头,影片核心还是宗教人道主义关怀下的人性本身。

电影的情节不算复杂(没看过电影的跳过这段),一个格鲁吉亚小城的老市长去世了,这个明显影射斯大林的人物似乎有着比斯好点的人缘,人们痛苦着将他埋葬,可是下葬后接连三天,他的尸体被人挖出放在院子里,亲友们愤怒了,终于在第四天守侯时抓住那个嫌疑犯——居然是个女人。在法庭上,女人娓娓道来,当年自己的家人和其他无辜的老百姓是如何受到这个市长的政治迫害,只要自己还活一天,这个市长就别想安居九泉。老市长的儿子——现任市长曾经是这个女人儿时的伙伴,但他为了自己的地位名誉和家庭,矢口否认这些事实,可是最初怀着对破坏爷爷尸体的人的恨,开枪打伤女人的他的儿子却痛苦不已。父子两大吵一场。后来一家人开会,发现这个女人最多只会被罚款,根本不会坐牢,于是一家人合计将这个女人关进疯人院。他自己此时已经压力巨大,而儿子带着对父亲的恨和对女人的悔饮弹自尽了。失去了儿子的市长终于崩溃了,他亲手挖出老市长的尸体,扔到了山下。

虽然看起来电影的戏剧结构很经典,有种古典悲剧的美感,但实际上,电影并没有那种经典电影的浮躁。矛盾冲突是很尖锐的,但导演却又给影片赋予了生活化的节奏,影片的开头用了半小时左右的时间缓慢地进行剧情的铺垫,镜头的运用接近于自然主义,甚至让人觉得有点乏味。但当进入回忆阶段后,那种苏联诗电影的风格开始显现了,且不说中间大量出现的梦境场面,和古典音乐——特别是歌剧唱段的大量使用,让影片的叙事不仅没有显得不连贯,反而一定程度上造成一种视觉奇观,画质虽然不是精致的商业大手笔,但想象力和象征性让你应接不暇。比如开始老市长瓦尔拉姆演说,他阳台下面大街上的自来水管缺在那时候破了,任人们如果堵塞都没有用,所有在阳台上的人都淋成落汤鸡,造型很像希特勒的瓦尔拉姆在水中仍然礼貌地微笑着,但这一幕已经隐隐告诉我们,人的反抗是像水柱一样压制不了的。当瓦的独裁统治固定的时候,还是阳台的中景,可以清楚地看见阳台旁边有个绞刑架。另外,影片对瓦尔拉姆的塑造不像是现代独裁者,反类似于尼禄这样的罗马古典暴君,他热爱艺术,自己的男高音唱得非常棒,他的爪牙全部穿着骑士的盔甲,骑着马去抓人,甚至连他们审判犯人的时候,也是在花园里放上钢琴,边弹奏边审(这个段落我想起辛德勒名单里那句著名的“巴赫?”“莫扎特!”),而女秘书则蒙上眼睛,举起天平和利剑作女神状。这些部分足以证明,影片是志在在实际的题材基础上大量务虚,使电影产生种寓言感,而这些又是建立在斯通一样尖锐的题材和爆发强烈的剧本结构上的,塔尔可夫斯基的镜头柔化了棱角,但却将电影的立意定位得更加高深。

谈到苏东影片,无论极权主义怎么森严,那里深厚的宗教土壤使电影中总觉得和教堂里弥撒一样神圣的味道。这部电影更是如此。一开始市长和女人的父亲——一个艺术家的初次交锋就来自于宗教。市长要在教堂里进行科学实验,而那会损坏那座年代已久的文化遗产,于是艺术家据理力争,市长让步了,但心里也埋下了打击的根子。后来当市长的霸权已经完全建立起来以后,教堂被完全拆毁了,在人们众目睽睽之下。但讽刺的是,当新市长被良知和现实的地位拉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他仍然跑到地下室去忏悔,通过他的口,说出一句最讽刺和无奈的台词:我自己白天是宣传无神论的,可是我感到罪恶的是我的衣袋里还揣着一把十字架。这时候,他的人格已经几近分裂了。而更有意思的是,地下室中那个吃着鱼听他忏悔的的家伙——居然是他已经死去的父亲。而下一幕当我们都以为刚才是梦境的时候,出现在法庭里大汗连连的市长,手中居然抓着副吃干净的鱼刺!一下子,幻境和真实的界限被打破,影片有了一种超现实的味道。影片的结尾,一个老妇人问那个被当作疯子的女人:“这条路是通往教堂吗?”“教堂已经没了。”“没有教堂了,那这路还有什么意义?

电影在老妇人蹒跚地向前走去的远景中结束了,像一首诗划上了句号。

 2 ) 掘坟、抛尸和自杀

一部知识分子文艺片,情节通俗易懂,现在看来简直属于铁幕国家专属的类型片,足以满足各类阶层和外界对体制的想象。它不需要任何注脚,认为这种事情的存在本身已经成了常识。所以这样的片子播放的时候,就在传达那么一种态度:“我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其实也是霸道而不讲情理的。
        它煞有介事地虚构一个子虚乌有却人所共知的时空,搞出一众人格简单的典型角色,一套驾着马车,全副盔甲,没有面孔的国家机器,连一丁点想把故事说得隐晦的意向都没有。这里体现的是另一方面,也就是特定历史环境下,“公开性”的大行其肆养肥了文艺的胆子。文艺作为宣传机器的一部分被放行,充作某种思潮的探路兵,就像其一贯被赋予的意义和职分一样,就不显得稀奇了。 故事情节如您所知,是一位逝世的独裁者被人掘了坟。掘坟女子被扭送公检法,而此枚女子自以为正义,当庭痛陈反右家史深仇大恨,被掘坟的前第一家庭束手无策,最后女主角貌似以被神经病的方式处理了(-_-)。但那慷慨之词竟击溃了独裁者之孙,一枚俊秀青年年轻而敏感的心,他世界观崩溃,他绝望而自杀。他父亲痛失爱子,自己也崩溃,终于亲手把爹地从地里挖出来,从山崖上极具象征意味地抛掉,冲突竟这样解决了。正义似乎被匡复,弑父确凿已完成,这毫无道德感可言。

       这里自然有想当然的成分在里面,比如以那种一番庭上陈词就叫人崩溃的例子。知识分子喜欢夸大自己的阵营拥有的言辞力量,因为那是他们仅有的武器,这也可以看作一种小家子气的心理安慰。这样的故事在当时的年代可能会被看是成年童话,但它却真的在若干年后令人惊讶地变成现实。卫星国的骤变后,苏联也就那样令人瞠目结舌和理所当然地崩溃解体。在过去曾被隆重地致敬偶像,在事情起了变故之后被抛弃和践踏。正义理所当然地被匡复,就像影片试图表现的那样,而掘墓人却一无所有,这就出乎意料了。

     此时我想到的是京师某个声名远扬的基督教会组织(愿神使他们身体平安,灵里也平安),据说在平日的敬拜和聚集中颇受属世权柄的逼迫。当权者的手段很下作,也并不高明,无非围追堵截,一再驱散,并声称那些单单仰望神的人是“别有用心”或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的人。但这却是非常实用的招数——因为渐渐地就真有信徒顺着权柄的指挥棒入戏了。人家说你是政治性聚会,你说自己只是清心仰望神。可是在聚会和交通中谈论神的竟渐渐少了,更吸引人的是如何“非暴力不合作”地争取本属于我们的权利”,借鉴静坐示威的方式以政治死士的心态聚集,乃至于讨论用何种战略战术“从技术上战胜敌基督的围追堵截”,这样一来你就真的是别有用心的人了,以至于在执法部门奉命办差的时候气急败坏地冲上去咬人家的胳膊,不伦不类似禽兽也。无论如何,当宣讲神的福音的圣所充斥着属世的杂音之时,魔鬼败坏人心的工也就成了。你没有因着属世的权柄而放弃属灵,但那种抗拒的方式使却使坚持成为枉然,坚持本身使坚持者失丧神的生命。我看到电影里的掘坟者,就想起这样一群善良的人们。 马太福音8章22节里,耶稣告诫门徒的话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这不是说耶稣基督不尊重死者,不让门徒回家埋葬老人,行全礼事,奉孝亲人。主耶稣是最爱生命的,他的关怀直抵灵魂。但凡死者也都要去他那里报到去。腓立比书第三章里,使徒保罗也大有感动地对他的弟兄们写道:“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这是一种积极属灵的态度。毕竟死者已经死了,死者既死就不再属乎此世,即便曾是我等所爱,再为其操心也于事无补。至于我们所恨恶的,亵渎那已死的尸身,除了炫耀一种态度,和满足狭隘的报复心理,不会有别的助益。前面说到,处于中二病年龄的俊俏青年用爷爷的赠品枪自杀了,还专门给枪身一个特写镜头,叫观众看见伟大领袖他的爷爷给皇孙的亲笔题字。观众可以理所当然把这看成先辈的罪孽杀掉了无辜孩子,在惋惜的同时可以满足自身的良心和道德优越感需求。心里阴暗一些的还可以借着一位官三代和既得利益者的自我毁灭而暗爽。可这自杀的事本身,对所有已发生的事都是于事无补的。单是人格幼儿的无能怯懦,并不能感动所有观众。倘若这位青年有真的信仰,他会知道造物者所要的是鲜活的人在世界上经历和行走,而不是胆小鬼的自杀了事的一条死命。而以自杀所献上的祭,自然赎不回你祖父的罪,连替自己赎罪都不够格。

       一切经历过的事,人总是生出悔意却无法回头去弥补和改变。这就导致一种常见的态度——想把过去从时光的坟地里挖出来,那么容易地就扔掉——那是幼稚而不负责任的事。我们须得正视过去和正视先辈们的过去,而非谴责和逃避。就像颇有一些人混进基督教会,僭夺神的权柄,盗属灵的词语为己用,把神作为审判他人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掘尸者与那被抛下山崖的死人生前所做的,并没有本质分别。我们也没有必要把一些尸身保鲜防腐置于水晶的祭台里,祭拜人手造的偶像会有何益处?那样的供奉只会余下遗毒,正如女主角在被告席上说的一样,你纪念他,他就还活着。但那些被埋葬的尸体也无非是就像无数被废弃被遗忘的时光一样,在一切的尽头处溃烂分解掉。同理把埋在地里的尸体挖出来的人,那尸体会占据他的全部世界,也就真的长久地住在盗尸者的心里了。

      影片的最后让老太太与女主角煞有介事地探讨“通向教堂之路”这样的问题,不信神的人用神的殿堂说事是让人无可奈何的。瓦尔拉姆之路毫无疑问不是通向天国与救赎的路途。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非黑即白的逻辑就是成立的。反对瓦尔拉姆之路的人,未必都走在通向天国的路途上。比如那些挖绝户坟的,应该是还没上路吧。

 3 ) 【251】《忏悔》——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不配被埋葬的人

《忏悔》 Monanieba 年代:1987年 / 国家:格鲁吉亚、前苏联 / 导演:钦吉兹·阿布拉泽 / 主演:阿夫坦迪·马克拉泽、雅倪倪茨

    影片中的那位国家领导人阿尔拉姆,让我联想到最近朝鲜的紧张局势,其始作俑者也同样是一个集强权政治和极左思想于一身的“狂人”。不过导演用了更加具象的暗示来彰显阿尔拉姆的张狂,脸上的一瞥小胡子,酷似历史上另一位“大独裁者”,而他又是一个男高音歌唱爱好者,动不动就引吭高歌一曲,与其说他是个心狠手辣的刽子手,其实更像一个政坛小丑。他将庞大的机器进驻教堂,并最终导致教堂的毁灭。在苦难面前,人们失去了庇护,独裁者视信仰于粪土,最终将会像那面破碎的镜子一样,导致自我意识的分裂。
    彼时的苏联还未解体,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国家引导下,竟然会有如此辛辣讽刺的政治隐喻影片,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事。更何况,阿布拉泽还用20年的时间,拍摄了《祈祷》《愿望树》《忏悔》三部曲,把格鲁吉亚人的生存状态、命运和渴望,囊括在三部影片中,令世人得以了解严密的社会体制下的人如何丧失了信仰。不过影片却用一个更加戏剧化的噱头来引入,阿尔拉姆死后被下葬,可是离奇的是他竟然阴魂不散,连续三次出现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如果起初是惊悚,那么到后来就愈发的荒诞和搞笑。诈尸其实也是一个隐喻,因为这样一个专制主义者“不配被埋葬”。


骇点
    第12分钟,一大早,儿媳突然发出惨叫声,阿尔韦赶紧跑出门,发现阿尔拉姆的尸体竟然出现在院子里!而且,他还不是平躺着,而是如同一个雕塑一般,一动不动地伫立在树下,好像是在思考什么事情似的,这更显这件事的诡异。影片的气氛以就此急转直下。




亮点
    第88分钟,阿尔拉姆站在阳台上进行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他呼吁:“我们应该警惕,善于认出敌人……每三个人中有四个是敌人。”他还引用了中国一位古人的话,“孔夫子说过……”应该叫“子曰”更恰当吧。镜头仅框住他的面部,大特写下他的疾呼更显面部的扭曲,暗示其强权野心的暴露无遗。


加我微信jingyurizhi

 4 ) 人类失去信仰,世界将会怎样?

当信誓旦旦的宣言化为魔鬼的咒语、赤色心灵的外表无法掩盖腐朽的本质,我们还能靠什么来维系人类最不应退化掉的道德?在《悔悟》的尾声,阿布拉泽似乎给出了一个简洁的答案,难道这就是社会进化带给我们的启示?
其实,影片并没有因为题材的沉重而显得步履艰难,相反却自始至终的畅然而魔幻。仇恨、愤懑和撕心裂肺的痛苦被描抹得如此自然——尸体出棺时没有惊恐,亲人离散时稍许伤感,甚至连青春少年的毁灭也只是一丝淡淡的哀怨。
借用已经并不时尚的描述,阿布拉泽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超现实”的灵魂图景,然而其中的“超”字,却蕴涵着双重含义:超脱与超级。前者的语义不言自明,而第二种解释恰恰巧合了时下流行词语的意义。难道不是吗?整部作品中随处流露出虚幻场景与现实的融合——市长和他的帮凶在画家全家面前小丑般的伪善、警察们的全副铠甲、市长不散阴魂的嘴脸……而这些,反而让我们感到的是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
影片中的一些场景精彩异常。当留着标志性小胡子的市长出现在公众面前讲演时,无法不让人联想到那位大独裁者的形象,而他的鼓吹更是有趣:“……中国的一位智者孔夫子说:‘黑暗的房间里很难找到黑猫,更何况里面没有。’显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艰巨的任务,但我们坚无不克,只要我们想,就能在黑暗的房间里找到猫,即使里面没有!”而他葬礼上悼词中的一句话又让我们醒悟:“他有非凡的天才,能把敌人变为朋友,朋友变为敌人,这是多么超众的天才!” 面对这样的权威,我们还能说什么?
不知能不能把《悔悟》冠以反思、伤痕之类的名头,因为大量幽默、非现实元素的融入,淡化了原本浓烈的悲情色彩,至少与中国影迷所津津乐道的“第五代”回望“那十年”的凄苦创作是如此不同。这是一种回望过去的释然心态?还是对“悔悟”的希望?抑或是找回了遗失的信仰?让我们体味影片结尾的那段对白,共同思索答案吧。
——“请问这条路通向教堂吗?”
——“不,通向教堂的不是这条街。”
——“那么要它干嘛?要不通向教堂的路干什么?”
…………

 5 ) 忏悔

阿布拉泽的格鲁吉亚三部曲的第三部,前两部分别为《祈祷》、《愿望树》。三部曲贯穿了相同的主题——格鲁吉亚传统的毁灭。《祈祷》是因为民族仇恨,《愿望树》是因为封建专制,《忏悔》是因为独裁统治。

影片已经脱离了诗电影的范畴,有完整的故事结构,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但仍有许多情节采用了诗电影的处理手法,比如桑德罗被审判是在美丽的野外,被处刑时如同耶稣受难。因为他们本就是无辜者,不应该被施加不公正的审判和刑罚。在诗电影中,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同时影片也受到了费里尼心理现实主义的影响,无闪回切入梦境和想象,外化人物的心理活动,让观众可以了解阿贝尔和托尔夸克的心理变化。

和《愿望树》一样,影片的主要人物都具有象征意义,所以可以从人物入手对影片进行分析。

一、瓦兰姆

瓦兰姆是慈父的化身。在影片中被描述成喜剧演员、小丑,外表永远和颜悦色,但为了野心和欲望可以滥杀无辜,是魔鬼的化身。

飞在空中的瓦兰姆风筝是个人崇拜的象征。而他的两个随从都是歌唱家,可以随时在为他唱赞歌。不断出现的穿着盔甲的士兵更是暗示着他就是当代的皇帝。连送葬的人都认为“他应该埋在万神殿中”。

教堂代表着基督教,是格鲁吉亚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艺术文化。而教堂中的机器代表着用科学发展为基础奴役人心的体制。机器的运转导致教堂出现裂痕,正如爱因斯坦的遗言中所说:“对于科学真理的盲目追求,使我们忘记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和荣誉,我们的世界正面临着危机的威胁。”但瓦兰姆却执意要进行实验,甚至要拆除教堂,因为他阻碍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当机器全功率运转甚至可能导致小镇被炸毁,即国家的毁灭,暗示着导演对于核威胁的担忧。

瓦兰姆想要邀请桑德罗“将劳苦大众画成圣母的样子”,以此来启迪人民,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暗示着sh主义现实主义时期,政治干涉艺术创作自由,影响了整个国家的艺术事业发展。导演更是直言不讳的指出sh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逃避主义,它逃避真正的现实,以一种虚假的现实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而导演也借桑德罗之口指出只有“精神上的牧师和道德上的英雄才能给民众启迪”。 而瓦兰姆的核心罪行还是大清xi运动。桑德罗和米哈伊尔只是无数受害的“无辜者”的缩影。他们被以“和无政府主义诗人勾结”、“秘密组织结社”等莫须有的理由抓捕,无法获得公正的调查,还要被威胁彼此诽谤指控,提供虚假的证据,甚至连很多荒谬的无稽之谈都被直接采信。正如狼和兔子的寓言,每个“无辜者”都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而瓦兰姆却冠冕堂皇的宣称自己是执行人民的意愿,是为了集体的利益。

后来瓦兰姆变开始产生了一种妄想症,开始虚空索敌,制造出一群不存在的假想敌,想要在暗室中抓到一只不存在的黑猫。于是更多的“无辜者”被无情处决,成了一场残酷运动的牺牲品。到了晚年,他甚至把太阳假想成敌人,认为太阳要窥探他的灵魂,终于在这种举世皆敌的妄想症中结束了一生。

瓦兰姆死后,人们丝毫没有认识到他的错误,甚至用时代的局限性、目的的正义性这样的借口为之辩解,于是错误继续在体制熊猫蔓延,更多的无辜者因之丧命。 二、凯蒂 凯蒂是受害者的后代,她代替所有“无辜者”向瓦兰姆复仇,对于凯蒂的庭审其实是对于瓦兰姆的审判,将他的罪行公之于众。她要将瓦兰姆的尸体挖出坟墓三百次,让他的尸体无法在地上休息,这是天主对他的判决。罪恶的灵魂是沉重的,所以邪恶之人无法飞上天堂。 同时凯蒂也象征着那个时代的清醒者,她知道瓦兰姆的罪行,不被错误的思想误导。但正常者却被诬陷成精神病,而杀人凶手却被当成了神,讽刺了那个疯狂时代的黑白颠倒。 三、阿贝尔 瓦兰姆的儿子、政治上的继承者,同时也是现代的统治者。瓦兰姆在他们身上活着。瓦兰姆的思想造成了他们良知的分裂,逐渐失去信仰和道德准则,分不清善恶的界限,为了权力和欲望不择手段,排除异己滥杀无辜。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是谁?自己玩去哪里?自己为了什么而活?所以最开始阿贝尔丝毫不为父亲的行为忏悔,反而认为凯蒂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随着儿子的自杀,他终于发自内心的忏悔,认识到父亲和自己的错误。他挖开了父亲的坟墓,将他的尸体扔下山坡,替所有的“无辜者”完成了审判。

四、托尔夸克

瓦兰姆的孙子,同时也是年轻人的代表。他们没有受到错误思想的洗脑,依然保有良知,所以可以发自内心的忏悔,并乞求受害者的原谅。但是他们也会很快发现这个国家都建立在谎言之中,仿佛是一个良知的坟墓,最终只有绝望的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影片的结尾老妇人向凯蒂问门前的路是否通往教堂,凯蒂说不通往教堂,老妇人又问那要这条路做什么?这是阿布泽尔导演对于慈父道路的完全否定,它毁灭了这个国家传统的道德和艺术。

 6 ) 戈尔巴乔夫与《悔悟》的一段往事

       1986年秋天,戈尔巴乔夫在审查电影《悔悟》之后,对前去访问的三位意共人士吐露过这样的秘密:该片有好几个场面他是强忍着泪水看的。他说,片中的一个情节——秘密警察敲一位无辜音乐家的门,要在没有任何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把他投入监狱-使他回忆起祖母讲过的关于他祖父被捕的那天晚上的故事。后来戈尔巴乔夫又对他的助手说:“一定多制作些拷贝,使全国每一个人都能看上这部电影。”这是第一部不留情面地揭露斯大林恐怖统治的影片。

 短评

神作,荒诞却写实。神化的偶像,被蒙住眼睛的法官,全副武装的正义使者,被害的疯子自杀的勇士,分离的母女,为了伟大事业而毁的教堂,还有欢乐的颂歌……一切一切一切,跟身边发生的没有什么两样,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

5分钟前
  • 嗨嗨
  • 力荐

三星半。还行吧......想表达的都已经淋漓尽致了,极左和独裁虽然伤痛但春天已经来了.....超现实的段落不算太做作,不算太矫情,不太影响整体印象,也就可以了,叙事啥的也能看,就是后半段太拖,一下子缺乏力度,不够斩钉截铁当机立断。

6分钟前
  • 韩梦想
  • 还行

http://www.56.com/u29/v_NTk2MTU0NDI.html#video_comment

9分钟前
  • 黄人王中王
  • 力荐

——“请问这条路通向教堂吗?”——“不,通向教堂的不是这条街。”——“那么要它干嘛?要不通向教堂的路干什么?”…………

14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故事讽刺意味蛮强的,就是片太长了。。拖沓

19分钟前
  • 菜菜MJ
  • 推荐

一部黑色幽默不沉闷的政治讽喻片……

24分钟前
  • 秦幽轩
  • 推荐

太 8:22 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

27分钟前
  • Yurikhan
  • 还行

体制框架内伤痕电影中的神作: 摄影优美而不落俗套 叙事结构与节奏匠心独运 大量明显的符号指代所发散的人文精神亦是丝丝入理... 窝心中的电影楷模大概就是这样子吧(2022.2.15/重看)

30分钟前
  • 稻草铃
  • 力荐

8。第4000部标记,时隔三年看完留下的最后部阿布拉泽作品,更喜欢他的早中期作品

34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8/10。现代派手法比比皆是:阴暗得像宗教裁判所的水牢和囚车,被捕者在圆木堆上刻写名字供亲戚寻找,异见人士对就职典礼表现冷漠(女孩吹泡泡而父亲关紧窗户),祖父害怕历史污点曝光想射下围墙外的太阳,堆满掠夺来画品、父亲吃剩的鱼骨象征专制精神遗留,结尾老妇通向教堂的路口预示苏联改革走向末路。

38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诅咒你的名字、生活和事业!”祖孙三人最后落得个被曝尸、发疯和自戕的结局。片子荒诞、嘲讽的如此精彩不啻为抽向独裁者的响亮耳光。两个多小时的观影过程一点也不显得漫长。五星推荐!

42分钟前
  • 枯川满
  • 力荐

苏联,1984,第一只春燕。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不是统治的首要问题。魔幻现实的记忆、想象与梦,他们穿越塔式潮湿的矿道,却终究逃不出命运的囚车,而你死于阳光灿烂。城市的英雄不能长埋于地底,要大白于天下。你从未死去。

47分钟前
  • 狐不鸣
  • 推荐

Deplorable that this is still cogently relevant.

48分钟前
  • 介意
  • 力荐

生而疯狂,死而荒诞,可展现的都是老大哥的闹剧,不同国度的观众所看到的比喻都是不同的,而在这部电影之外,再次证明艺术终究对真实的力不从心的模仿。

53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集权专制的一个显著的表征是在民众中寻求政治的合法性,在行为上既欺愚民众,更框骗自己。《悔悟》:一部荣获1987年第40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电影,讲述一个集权专制罪恶与人性忏悔、惩罚的故事。作为导演阿布拉泽三部曲的第三部,本片被认为是苏联电影改革的“第一只春燕”。

58分钟前
  • 枫林挽秋
  • 力荐

阿布拉泽7部故事片完成。苏联二次解冻时期最著名的政治电影,戛纳评审团大奖+费比西,同时也是深刻内在于中国电影史(尤其是四代五代创作高峰期)内部的影片甚至思想资源。“跟被埋葬的独裁者死磕”,人物原型是臭名昭著的贝利亚。整体而言太过舞台剧化,拍得好的还是那些比较飞的段落(比如梦境),本片的政治意义和文化价值更为重要。花絮有两个纪录片:Lavrentiy Beria+Veriko Andzhaparidze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对“权威”的一种挑战,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宣战!

1小时前
  • 阳光普照
  • 推荐

1.祖輩的崇高變得可疑,家族(民族)的光鮮記憶其實只是藏汙納垢,信仰面臨崩塌的危險,一種對於篤信價值的幻滅感蔓延侵襲,歷史陰影最終扼殺了後代;2.寡頭只是極權的傀儡,民眾也是,意識形態下的集體迷失,狂熱的非理性是群體的標籤,易於煽點的革命狂縱和暴力慾望。威權恐慌並不曾遠離,虎視眈眈。

1小时前
  • 蘇小北
  • 推荐

就有过类似文化经历的人来看,感觉这个忏悔太轻飘飘了,孙子的自杀和儿子的崩溃都是激情性的,并没有经过一个思考和认知的过程——这种恶放在一个人头上,是不是有点太避重就轻了?当然,说这个人象征一个集体也可以,但是“外人”绝对不像这里面描述的这么无辜。

1小时前
  • 安魂
  • 推荐

总有些人,爱抢占道德制高点,之后,向低地挥舞怜悯之袖。一口老锅,里头放些宗教、道德、人性,变着法子翻炒,坐赢不输。

1小时前
  • AP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