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影里的激情戏,葛优曾发感慨:“看起来是那么一回事,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
这话乍听起来有点扯淡:要真是那么一回事,那哪里还是激情戏,直接成A片了。细一琢磨,这话里又透着点儿苦涩:观众在电影院里看得脸红心跳欲拒还迎的那些桥段,演员在拍摄的时候指不定多尴尬呢!
就拿葛优来说,拍《手机》的时候,刚跟范冰冰见面,人还没熟呢就要拍激情戏。葛优心里七上八下的,当天中午一吃完饭就跑去刷牙漱口,严格遵循某牙膏广告里“每天两次,外加约会前一次”的教诲。《夜宴》里跟章子怡的床戏,羡煞多少男影迷,可葛优后来说起来却满脸尴尬:“和章子怡拍激情戏实在是件很难受的事情”。具体怎么难受葛优没说,可那位国际影星不好伺候倒是多有耳闻,拍戏的时候轻点重点、哪儿能碰哪儿不能碰,都得斟酌——技术活儿啊,全是学问。
新片《我的唐朝兄弟》中,女一号由新人王晓担纲。首映式上,王晓欲语泪先流,说第一次拍片就要跟姜武演激情戏,压力很大,一场激情戏拍了四个晚上才通过,用王晓的话来说就是,“当时都绝望了”。经过另一个主演胡军现场技术指导之后,王晓重新披挂上阵,结果又兴奋过头,把姜武眉心的一块皮肉都抓掉了,直接把姜武变成了灭绝师太的造型。
新人自然忐忑,老演员其实免不了要尴尬。我遍寻花边新闻,发现化解尴尬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只有一种,那就是喝酒。拍《苹果》,范冰冰“在拍激情戏前,每次都要喝酒壮胆”;拍《做头》的激情戏,关之琳为了避免尴尬,特意拿来整瓶酒与霍建华畅饮;拍《千机变2》的时候,瞿颖看到吴彦祖脱衣服,吓得跑去休息室喝酒壮胆。这些还算是“郎情妾意”、配合默契的,最惨的要属费雯丽。《乱世佳人》中那缠绵一吻被法国人看作有史以来最浪漫的吻戏,可实际拍摄过程中,费雯丽与克拉克·盖博势同水火。为了报复,盖博故意在拍吻戏之前狂吃大蒜,可怜费雯丽,一边闻着蒜臭味,一边还要作出沉迷的姿态,别说喝酒了,就算给她吃云南白药也无法弥补内心的创伤啊。
要论最专业的,老牌007罗杰·摩尔绝对首屈一指,别人都要靠喝酒来放松心情,罗杰·摩尔则已经达到了盗帅楚留香“眼中有色,心中无色”的境界。他说在电影中亲吻那些性感的邦德女郎时,闭上眼睛满脑子想的都是他的伟大祖国英格兰。问题是——谁信啊!
杀猪网
http://shazhude.net我早就说过一句话:“功夫/武侠片是中国电影值得骄傲的一笔财富,同时也是需要警惕的一个大大的绊脚石”。因为功夫/武侠片,中国发展出了傲视全球的动作类型片美学,也贡献出了第一流的武指人才,留下了数不清的经典。可也正因为功夫/武侠片,中国拍不出《大杀阵》、《御用金》那样高度写实的古装动作场面,也拍不出《天国王朝》那样兼具凝重和狂放的古代战阵之美。我们的古装动作场面,始终摆脱不了杂耍式的夸张风格,摆脱不了虚假的兵器系统,尤其到了拍战争场面,更是惨不忍睹,登峰造极的例子是《画皮》和《赤壁》。都说西方人的打斗笨得象熊,好像就我们聪明,懂得上蹿下跳,可是你看看西班牙的《佣兵传奇》,人家右手佩剑,左手断剑器,一样打得又干脆又可信。所以我说,要么是香港武指们换换脑筋,要么是中国导演们换换武指,否则中国的动作片基本上是死路一条。
内地电影的武打体系发展得不如香港完善,所以有时候反而可以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来,譬如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和《天地英雄》。而香港的武侠体系走到尽头之后,其实也在返璞归真,例如《七剑》、《墨攻》和《投名状》。现在的中国动作电影,就处在一个旧模式已经走到尽,新模式尚未清晰的境地,需要有新的人才,实施新的想法。
《苦竹林》(我还是喜欢这个名字)的好处,就在这里。杨树鹏说他不想拍武侠片,这就对了!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完全尊重个人体能,尊重地心引力,尊重对手实力的古装动作电影,就凭这一点,就很难得!
杂耍需要功夫,其实拍不玩杂耍的动作场面更需要功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数数片末的屠村之战里,出动了多少马匹。我看不超过10匹,大多数的场面里,只有两匹马在跑动而已。可给人的感觉,像是千军万马在来回践踏,要把村庄夷为平地。这就是剪辑和场面调度的功劳。整个格斗场面有张有弛,节奏得当,最难得的,镜头并不追着两个强盗狂拍他们如何杀人,而是把一场战斗中各个主体的反应都展示了出来,推动了人物塑造和剧情发展。要我说,品质无非中等,可就这中等的动作场面,在国产电影里,也足以傲视群伦了!
要说不足,那很明显。首先道具就有问题,片中十三腰间挎的日本刀,怕是于史无征吧?唐刀的形制并不是那样的。鹦哥手里拿的一把曲背小刀,似乎更像是西亚的产物,不过放在盛行胡风的大唐,倒还说得过去。
其次是演员佩戴和使用武器的法子也有问题,总的感觉就是其实演员并不知道怎么处理手中的武器,还出现了十三拿着刀鞘挖土这种很有想象力的场面。慌里慌张的动作可以掩盖掉一些瑕疵,但是人与物之间的隔阂始终是个问题。其实也不单是武戏了,整个片子的人与物之间都有这个问题。导演抓住了古代人和现代人都是要吃饭做爱骂娘的这些基本需要,但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殊细节并未得到很好地展现。当然这也不是《苦竹林》一个片子的问题,国产电影没文化,搞艺术的和搞学术的该各打五十大板。
第三个缺点属于苛责,那就是《苦竹林》并没有树立起一种特殊的动作美学来。成熟的动作片体系都应该有自己特殊的美学特征。例如功夫片里的好汉摆出南拳功架,观众自然就会运足目力坐等好戏,剑戟片里大杀阵爆发的先声总是一片从前到后掀起的“笠浪”——武士们甩掉斗笠,准备拔剑了!西式斗剑开始前,剑手总是一撩黑色斗篷,露出猩红的衬里和银色的剑柄。《苦竹林》在这方面显然没有什么野心,只停留在初步借鉴日本剑戟片的层面上。
说完武戏,对我而言就已经说完一大半了。不过还是要评价一下全片的其他部分。正如我在标题里说的,《苦竹林》此片“元气十足”!与情节相似的《麦田》比较,矛盾更集中,故事更完整,情节更紧凑,人物也更有人味儿。
全片的线索分为一明一暗两条,明的那条营造冲突,悬念有财宝、女人和府军的威胁,但是都集中在一个小村里,而且经过多次反复和渲染,开掘得相对深入。而且佐以各种笑料,比起《麦田》一本正经地勾兑出一碗白水来,更显游刃有余,更符合人性真实。暗的一条线索通过竹林、阳光的空镜头,夜吟和插秧等场面一直在暗暗使劲,最后停留在女人和稻田的意像上,挑明全片其实是一首生命的礼赞。这样,明线的生机勃勃和暗线的柔情涌动在片尾汇成一处,爆发出了强大的感染力。
《苦竹林》里的这种活力,不同于《疯狂》类型喜剧里的那种神经抽搐,也不同于《麦田》那样的拧巴矫情,是回归到人与世界关系深处的那种和谐与美。我认为,这才是中国电影应该具有的精神气质。用动作片的视角来看,当然能看到动作之美,但全片的意义绝不止于此。我很喜欢这部片子,希望这样的电影以后会越来越多。
古装片的主人公不是帝王将相、不是历史名人,而是虚构的某两个历史小人物,这本身就是大陆古装片一次题材上的突破。当然这并不保证影片会更优秀。《我的唐朝兄弟》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喜欢,尽管从理性上来看,我可以挑出很多刺来——比如配乐单听不错,但是和画面走得太近,没有收敛;还有它对一些东西太点到即止了,一些本可以让它更有力量的东西,很明显它是故意放弃了:它把《七武士》中最震撼人心的人道主义的内核消解掉了,置换为插科打诨和最后一场不怎么严肃的屠杀(这当然是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原因的);当然还有剧情上和特技上的硬伤。
但我依然很喜欢它。现在的大部分古装片,都是在假装苦大仇深,用视觉奇观来代替古人的真情实感,这可能也是古装片要拍大题材的原因——对他们来说,古代社会对当代电影最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东西在于它的视觉差异性。把这种视觉差异性搞得越大,票房就越高——某张姓摄影师可能就是这样想的。可被他们忽略的是,除了视觉差异,还有人文社会的差异、有思想情感的差异,和比所有这些差异的总和都要大的一个共同性——人的共同性。《我的唐朝兄弟》轻松而不轻贱,它和目前市面上的山寨古装片的区别在于,后者并无想要表现那个时代,而只是借古装的漂亮壳子来宣泄当代网络话语;而前者当然也有流行笑话,但它至少是想给观众看看,那个除了帝王将相、除了金戈铁马的唐代小山村,是个什么样子。
这是一股古装片的清流,并且我相信这是一个好开头,假以时日,我们会有更多的安静而贴近现实的古装片的出现。但它们不得不和山寨古装片(以《三枪》为代表)和视觉奇观古装片(以《黄金甲》为代表)并排站在一起而备受冷落,因为信而好古在这个时代,显然成为奢求。这样的影片,就算缺憾多多,叫人怎么骂得下口呢。
两星半。搞得跟日本武士片似的,风格杂乱,还有日本漫画的影子,搞笑有时有趣有时偏低俗,胡军还是蛮适合喜剧的。故事有点太单一,几拨人打来打去,一次比一次打得大,还有,大家都好爱强抢民女……起码还是比很多战争大片有趣点,反正大家都是打来打去……
没说的,今年看到的最好的国产电影,没有之一。有一千个不喜欢的理由,就有一千零一个喜欢的原因。这是一部给观影人极大回味空间的电影,尤其作为一部中国电影、一部公映了的中国电影、一部不是科班出身的集编导为一身的年轻导演作品,在粗略了解了杨树鹏之后,无法不给出五星的评价。
09年最令我惊艳的国产片儿了,日系剑戟片的走向跟毫无讳言的隐喻,你们都明白了吧,鬼子来了,再来一次~
今年不知咋的,内地电影就流行起复古风来了,又是春秋,又是战国,又是隋啊,又是唐的。春秋的《孔子》虽说还没上映,但一想起说粤语的孔夫子,就感觉有点囧;战国的《麦田》,都不知道何平在唱什么戏;那个什么《隋朝来客》,简直有点污辱观众的智商;想来想去,还是这个唐朝的故事有点意思!
不知道是不是现在国内导演们都喜欢拍些不着四六的东西,还是确实无法把握节奏,倒不至于看不下去,只是实在是平淡无奇得很,很庆幸没有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几个女角还不错,长得都挺邻家的,看着顺眼,有一半是为女角坚持下来的。很好奇这片子怎么通过审查的,有好多隐射的样子。
模仿鬼子来了的公知腔,政治隐喻得太刻意了。剧情黑色幽默感不够,镜头语言学《七武士》还不到位,人性情感浮于表面,制片人胡大爷这片扑得太理所应当了。
单从外形来看,姜武就是一加肥版的三船敏郎
李白:“我们卖诗为生”,陈六:“卖身很辛苦啊。”
以后骂不过别人就呸呸呸呸呸的吐吐沫
稻子正好 可以酿美酒稻子正好 可以煮粥喝种稻子啊 忙着收获收获时节 定在七月七月流火 正是凉快我家小儿 长了一岁我家娘子 梳头抹脸脸上擦的 是鹅黄粉啊 ——片尾曲《时或有喜》。凭这首短歌,加一星。喜欢音乐甚于电影。官军的两个头目居然是日本人演的
"稻子正好可以釀美酒,稻子正好可以煮粥喝,種稻子啊忙著收穫,收穫時節定在七月,七月流火正是涼快,我家小兒長了一歲,我家娘子梳頭抹臉,臉上擦的是鵝黃粉啊..."楊樹鵬的個人經歷很吸引人。
南方周末上剧组人等侃侃而谈,不过与其说募仿黑泽明,不如说是偷师《鬼子来了》,偷梁换柱手法的皮毛级表现。想从恶搞的泥沼中抽身,却依旧没有解决语境的问题,视角、台词、表演、镜头语言,很难说有一项令人印象深刻。使出浑身解数,想象力和技巧还是稍显匮乏。不过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多点,三星激励
稻田。夸张演技男,暴乳豪放女。黑泽青山苦竹林,不是人性,是大地的生命力……
故事都没讲好,就难以让人往更高深的地方想了。对于本片的赞扬之声,恕我愚昧,实在是无法体会...
相比同期上映的《花木兰》的拙劣炒作,苦竹林十分惊艳,除了南方周末专刊推荐之外,其他推广比较低调,DVD推出也远远快于其他院线片发布,实属异类;这部电影肯定算是国产电影的优秀作品,胡军完全没了以往那些商业大片的傻帽形象,匪气十足,特有味,姜武一如既往的有型!
畫面,設計都很有日系范er,劇情再來點就是一壺好酒
姜武好可爱,胡军好性感。对我来讲这部片是画面精致的B级片。
这个片子告诉我们:官兵猛于匪;小官僚愚民;群众没有自觉意识
很不错,在北大看的首映,蛮有思想的一个导演,而且胡军和姜武演的也不错
用散乱癫狂的外表包裹着的言之有物的小众电影,主题并不明显,无法很明确的用言语表达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