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几天的时间看完了这部电视剧。 薛岳,人物性格描写很细腻,以国事为重,移孝作忠,在我看来已经是做到了忠孝两全,打仗善于使诈,打心理战,调兵遣将很有章法,不枉战神名号,国军正面战场的描写很真实,在面对日军的飞机大炮的火力优势下以血肉之躯挡住一波又一波进攻,还有毒气弹的攻击,在这部剧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国军各派系军阀之间的斗争,而是在面对国仇家恨的外来侵略时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豪情,很好的展现了抗战正面战场的残酷,特别是川军和湘军,川军向来在抗战中以勇猛著称,湘军则是在家门口作战,用薛岳的话来说,背后就是自己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湘军顶得住,这些所谓的杂牌部队虽然不比第十军,七十四军有战斗力,但是我却认为他们确是抗战之中流砥柱。 总之,这是我看过描写抗战正面战场最好最真实的电视剧,没有之一,在所有的抗战剧中仅次于亮剑。 至于大家所诟病的彭主任,说实话,我也很无语,看大家的评论也看笑了,不过也不能要求太高,至少该表现的已经很好的表现出来了,这就够了,多一些理解吧。 再说这部电视剧的制作,我认为用精致来形容不为过,全剧日语配音,包括饰演冈村宁次,阿南惟几和东条英机的演员,和历史人物本身也很像,确实是下了功夫的,全剧剧情与史实也基本吻合(大家说的某党乱入就不说了)。 总之,此剧大赞!
有一些情节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薛将军尊翁驾鹤西去,将军移孝作忠。
薛岳将军长跪于父亲像前:爹,打我十六岁离家起。就再也没有机会长侍在您的身边,伯陵不孝,从小你就教导我,克服汉族,惟武是尚,经生坐谭,无当大局,亟需习戎,以应时变,我当不忘您的教诲,谨记家训,遵从您的遗愿,百孝不如一顺,以国事为重,移孝作忠。
然后在地上狠狠的磕了三个响头。
还有一段就是,第一次长沙会战,营田失守,十五集团军有被围之虞,蒋公主张退守衡阳,派白,陈二人至前线传达指示,将军说了下面一段话:
我长沙背靠大西南,上接湖北的第六战区,下接两广的第四战区,怎么能说是孤城呢?反观日寇,既要守武汉又要守南昌,他们进攻长沙的,除了空中支持,得不到任何增援,这才实实在在是孤军,这也是我把决战地点放在长沙的根本原因,两年多来,我们上海丢掉了,南京沦陷了,现在南昌也没了,退退退,一退再退,我们还要退到哪去,打仗打的就是士气,如果败退都成了一种习惯,那重庆也终将守不住,如此这般,那国家民族,还要我们这些军人干什么?
那就请二位长官转告委座,胜,乃国家及委座之福,败,则我薛岳自杀以谢天下。
白崇禧说:“伯陵兄,你忘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吗?”
“但军人更有守土保国之天职!就是砍了薛岳的脑袋,长沙我也绝不放弃!!”
说罢摔门而出。
借用蒋公话来说:这样的军人,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类似情节还有很多,不胜枚举,那段历史,每每读来都是令人壮怀激烈,热泪盈眶啊。
① 第一集里,由常凯申亲自代言的《论持久战》的硬广植入实在是太尬了!但是,等到后面彭中华出场了才知道,这点尬,算个P啊?
② 常凯申说话完全不像以往电视剧中的常凯申,倒是有那么点像是李德胜附了体!可以,这很TG……(多说一句:个人以为,历史上的常凯申在战略上还是大体不错的,只是因为其战术修养在微操界颇负盛名,情绪管理又是他的弱项,还经常受到各种牵掣,所以下坡路走得特别快……)
③ 剧中一些历史错误或者莫名其妙的虚构情节:常凯申说拿破仑占领的莫斯科是俄国首都(第一集)、海南岛不堪一击的“伯陵防线”被来了个乾坤大挪移(第二集)、河内刺杀汪兆铭非要安插个假人睡床上(第三集)……
④ 战斗场面还不错,当然,肯定不能跟《我的团长我的团》比。对双方将士的描写已经比近年那些烂大街的抗日神剧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尤其是对川军的多次特写,很难得。不过,本剧的黑点也很明显:重要参战人员居然怎么也打不死!
⑤ 谍战部分演绎得相当肤浅和无趣,也就香港秘密谈判那部分还算有点意思。
⑥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于1940年9月被撤销,同月,彭中华的原型之一王凌波被KMT逮捕,1942年在延安因病去世。
⑦ 可惜编剧选择性略过了第四次长沙会战,没有在本剧中看到衡阳那悲壮的47个日夜。不过,这也避免了让观众看到傲娇固执薛岳的“天炉战法”被日寇破解,以及方先觉的“泰山军”第十军因为友军救援不力而功亏一篑(另外,历史上的李玉堂夫妇最后委实可惜)。
⑧ 片尾曲《旗正飘飘》,感觉《长沙保卫战》版比《我的团长我的团》版好听!可能是因为《我的团长我的团》自带暗色调?而且我是1.5倍速度听的,伴着激昂画面,听上去更加带感(因为电视剧节奏太慢,全剧我都是1.5倍速度观看,并无不适)!
⑨ 接下来准备看更高分的《战长沙》咯,看完再评。
假期又看了一遍《战长沙》,然后弹幕上反复提到《长沙保卫战》,出于对长沙会战的好奇,我点开了~
真是出乎我意料的好看!终于不是手撕鬼子,也不是那种主角光环巨明显的雷剧了!全剧一共讲了三次长沙会战,把战争刻画的特别细腻,历史还原度非常高,把湖南人民和国军拼死抗战描绘的淋漓尽致,张丰毅也是把一代名将薛岳将军的运筹帷幄演的入木三分(马上就变成他的影迷了,他的剧都想看!),看后真的对这样的一个民族英雄肃然起敬!(剧组也特别用心,有一个薛岳父亲去世的戏,还特意用了薛将军的画像,而且张丰毅和薛将军还挺像的)像这样的好剧真的应该多拍,让更多人了解到抗战,了解到抗战的正面战场打的多么不容易,有多少的国军将士牺牲!有多少优秀的抗日民族将领!
作为一名中国人不能只知道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而忽略了歼敌10万的艰苦卓绝的长沙会战,湖南人民和川军,湘军战士的付出,同样是后辈们不能忘记的!
虽然,几次长沙会战都是国军打的。
虽然,正面战场主要是国军打的。
虽然,中共的部队主要在敌后。
但是,常凯申弃东北,决黄河,烧长沙,剿皖南,简直了。。。还有说蒋介石是民族英雄的,这是吃三鹿奶粉吃多了吧?蒋介石最多算被迫抗日,略有功劳,其余就呵呵了。那些讽刺小兵张嘎抗日的,是分不清影视艺术,还是既蠢又坏?中共一边要防止围剿,一边还要抗日,就这样还发展起来了,到1946年也有190万军队,不正说明,常凯申失败到家了吗?
彭中华扣一星
第九战区在长沙的各个遗迹我都去参观过,指挥部在岳麓山,受降地是湖大主楼
比起《战长沙》的以小见大,普通百姓的视角见证战争的残酷,这片子更像是在宏观层面的军事教科书。双方从战略战术到外交谍战,从辎重粮草到武器装备,从地形地势到天象气候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这才称的上是一场伟大的对战。关于彭中华哪方面不予评价。
让人们真正认识正面战场,重新认识抗战,几乎没有空话,剧情逻辑严密,连贯性很强,太次没有违和感,三次会战的思路都讲得很清楚,将会战与国内外形势结合得很紧密,对人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很有好处。
已经很不错了,更佳就不能播出了。我所深爱的家乡,就是这个中流砥柱的湖湘。
业界良心了,虽然还是免不了的兔子,因为你懂的。但是很大程度还原历史了。只可惜删减了好多镜头。
我爸说这部电视剧拍得非常好
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加上广电的压迫,掺杂什么奇怪的东西就不要见外了。剧是好剧,片尾曲简直牛逼大发了。
有很多大场面,看得出投资很大;还有日语配音,是制作上比较考究的电视剧;双线叙事,有大人物有小人物,人物饱满,形象丰富!
好看到爆
青山有幸埋忠骨,希望我们能正视历史,那些铁骨铮铮的英雄们值得被我们后人铭记,他们的名字应该在教科书上得到尊敬。希望有更多客观面对的历史的好剧,张自忠将军、薛岳将军、戴安澜将军、还有那位统帅,为国家民族反侵略做出巨大贡献的这些人,配得上这个国家民众的敬仰。看了弹幕,和大多数人一样都对某些成分的加入表示反胃。
在最近几年众多抗战片中,难得以国民党为主角的影视剧,虽然里面为了过广电的审查,硬加了共产党进去,但也不影响它的精彩
除了给八路强行刷存在,其他真的是难得一见的好剧,抗战之典范,历史用来还原,正道也。
正面战场真实客观的写照,难得,两党也分得很清楚,没有烂大街的所谓“弃暗投明”。
这彭中华简直胡扯,不过为了审查,表示理解。此剧正面描写国军抗日,很不错
大部分尊重了历史,一寸河山一寸血。
这是我看过的抗战篇里最体现指挥官智谋的一部作品,不是单纯的讲战士的勇猛突出了智斗。然而,最大的败笔就是彭中华这个人物,自带着圣母光辉让整部剧都显得不真实。
旗正飘飘,马正啸啸,枪在肩,刀在腰,热血似狂潮。旗正飘飘,马正啸啸,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少见的没有带政治偏见的描写抗战的剧。少见的愿意描写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而非敌后战斗的剧。少见的承认并支持蒋介石的“苦撑待变”战略的剧。少见的日军和国军乃至共军都正常刻画的剧(连冈村宁次和阿南惟几的演员都是照着真人照片选的吧)。这样的抗日剧实在太少太珍贵了。
炎黄子孙同仇敌忾抵御外辱的悲壮历史,不忘国耻是我们这代人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