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吕弗的导师巴赞十分推崇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其电影理论就植根于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也成为法国新浪潮的美学基石之一。 1945年《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铁丝网所象征的法西斯主义禁锢了少年的自由成长。虽然这部影片的第一主旨并不同于Roberto Rossellini(1906-1977)三年后的《德意志零年》完全聚焦于一位12岁少年。
1959年《四百击》。在二战后经济文化持续复苏繁荣的自由欧洲之心巴黎,仍然以铁丝网象征对13岁少年自由成长的禁锢,为践行巴赞的理论传承意大利前辈的批判思想,略过沉重。也正因其不可承受之重开辟了少年重新认识自我的时代。
进入21世纪,电影自由自省基本主旨被深掘其源,lgbtq+思潮席卷。 2009年首部长片《我杀了我妈妈》惊艳亮相时,20岁的 Xavier Dolan可能创造了最年轻电影作者扬名全球的纪录,此纪录至今未被刷新。墙上james dean(1931-1955)和coco小姐(1883-1971)的海报表明魁北克少年同时受美法文化的双重熏陶。半个世纪划过,《我杀了我妈妈》电影技法呈现多元,但是主旨和《四百击》一致,少年的年龄提升到上限16岁。 和13岁安托万的离开不同,16岁hubert选择回归。
2011年《tomboy》。少女 Laure的年龄被刷新到下限10岁。少女心和少年心都是少年心。 她选择继续前行。
2011年《巨人》。15岁seth和13岁弟弟zak就是安托万附体,他们也选择离开。
2018《女孩》,少年心也是少女心。15岁lara选择重新出发。
2021《玫瑰男孩》。10岁Johnny 对镜自我认知。对镜自省是百年经典手法。 Johnny未来并不可知,他选择离开。
2022《亲密》。和安托万同龄的leo面对不可知的未来。 他将离开还是回归?
如果特吕弗活到新世纪,定会关注到一颗少年心可能存在多个发源,不断刷新自我认知才能实现自由疯长。
多少还是生涩了一些,只有几个片段比较抓眼球,其余部分过分清淡松散,最后也没有有力的收尾,“爱而不得那就放首歌跳跳舞”的处理方式多少有些潦草。
我在他这个年纪还只知道玩泥巴
#13thMFFF 影片直指儿童的性,且将其置于师生——一种具有“控制”色彩的——关系当中,但落在具体人物上时将“老师”角色的存在升华了,没有侵犯性,而是守护和引导,但这样的表征却更激发了儿童的性存在。(一些想法彩蛋:波兰首都是上海、麦当劳好吃、只爱可口可乐!)
越往后越焦虑,担心小男孩干出点破坏性的事情,让故事朝着《狩猎》的方向发展,幸好小男孩只是模仿了孟母三迁的行为,这也说明导演是成功的。每个基友的第一次,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感觉吧,导演试图从男孩的生活和家庭关系中寻找他喜欢年长男人的心理依据。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点了点,因为这年头的这类电影里,性取向和自我认同早就是古老的话题,现在的基友们只是感受当下的感觉。
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圣人「无执」也,故「无失」也。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圣人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有趣的是,在影片出现《Petite Nature》字样时,摄影机聚焦在了《鱼缸》身上。这或是一条「去人性化」深受性别认同困扰和海洋法系局限,像TA妈妈一样,信仰上帝「雌雄同体」的观赏鱼。上帝对于这位「圣徒」来说,意味着爱和分享。而那位被「学生」赋魅,被「小天使」误认为「圣父」救世主的老师的问题则在于,虽然在学校非宗教课程语境下,实现了自己的「学不学」梦想——致力于分享,并热衷于扮演「三位一体」游戏里「能辅万物之自然」的「圣人」角色,但在「婚姻」框架外,邀约「学生」抑或「教父」不请自来却属于不被「单亲妈妈、同性伴侣和道德律令」欢迎的「背德或者违法」行为。
孩子憎恨的那些家人的恶习驱使他离开家,却也同样会流淌在他的血液里给他带来如出一辙的不幸
#Cinemania2021# 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对老师暗生情愫,Johnny探索的不仅是正在萌芽的sexuality,也是自己之于世界的位置,想要前往的目的地。影片前半段的节奏不错,后半段却在面对Antoine Reinartz饰演的老师如何进一步处理孩子的infatuation上犯了难,导致有点草草收场的意味。作为主角的小男孩演技太好了,情感上的nuance在他的眉眼变化间一点点传递出来,完整了这个queer coming-of-age story。
#AtlàntidaFF2022 电影整体而言还是很不错,但于我而言却并不能共情。青春总是伴随着荷尔蒙的分泌,对他人产生情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但不分青红皂白地表达情感甚至给他人造成困扰则显然还不够成熟。我们在青春时光里总会暗恋一些人,但这份情感是否一定要表达出来,还需要仔细斟酌。(电影中译名明显有误,petite nature在法语维基词典中有收录,指体质瘦弱或容易害怕的人)
7。#Cannes2021Critics‘Week 40‘30/53‘
Antoine ❤️
前半段非常好,看得出来la fémis的训练行之有效。尤其是测脉搏和îles这两个细节写得尤其自然巧妙。可惜后半段尤其是结尾不知道怎么收束,显得虎头蛇尾。不过看完以后想想,如果我小时候遇到一个像Antoine一样温柔有爱心的老师可能我也会爱上吧。
剑走偏锋,选了一个相当大胆的题材,但情节设置又都很合理。一个懵懂的小男孩,过早地成熟,一方面极度缺乏父爱,另一方面又要帮妈妈一起早早地扛起家庭的重担,在这时他遇到了一个对他展现出耐心和关心,并给予鼓励的成年男性,从而对其产生了某种似是而非的情愫,并试图以成年人的方式来表达爱意,险些酿成灾难。小男孩的表现力很强,全片始终以相对模糊的“性征”呈现,在细节和情绪处理上也频繁代入主观视角,引起观众的共鸣,看得人既担心又揪心。处理这种题材找准那个“度”很重要,私以为这个导演做得还不错。不足之处在于最后,有些不知道如何收尾似的,落在了小男孩的独舞上,反而显得有些落俗了。三星半。
有和《系统破坏者》一脉相承的“表达过度”嫌疑以及“演技少年主角”设计,也同样与2020年各方撕到头掉的《娇娃们》游走在禁区之中;救赎、禁忌以及释放的捕捉固然生动,但不清楚这里的表达到底在追求什么。与其说是真切审视角色,却更只让人感到不安与刻意。
特殊儿童,自然不平常,但表现得一般
法国人真是擅长拍这种小而精的关注个体的题材,小男孩真的很灵。最后拨云见雾的转折略顺拐。
+0.5
吓晕,差点变成下一部「狩猎」,还好还好。
调度精准,温柔、体贴版的达内兄弟。又用跳舞收尾俗了点。
挺棒的,关键是我共情了。格局有点小,缺点东西一时说不清楚。
一个相当大胆的题材,但情节设置又都很合理。一个懵懂的小男孩,过早地成熟,一方面极度缺乏父爱,另一方面又要帮妈妈一起早早地扛起家庭的重担,在这时他遇到了一个对他展现出耐心和关心,并给予鼓励的成年男性,从而对其产生了某种似是而非的情愫,并试图以成年人的方式来表达爱意,险些酿成灾难。全片始终以相对模糊的“性征”呈现,在细节和情绪处理上也频繁代入主观视角,引起观众的共鸣,最后有些不知道如何收尾似的,落在了小男孩的独舞上。《玫瑰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