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出差

DVD中字

主演:莫雷诺·德巴尔托利,米基·马诺伊洛维奇,米尔亚娜·卡拉诺维奇,穆斯塔法·纳达雷维克,米拉·福兰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5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2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3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4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5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6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3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4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5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6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7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8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9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爸爸去出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0年夏天,萨拉热窝六岁男孩马尔克(Moreno D'E Bartolli 饰)的生活中除了伙伴与足球,还时常见到成年人小心翼翼的举止。父亲米萨(Miki Manojlovic 饰)为人风流,与一位女体育教师有染但又毫无拆散自己家庭的打算,一家四口的生活温馨而又波澜不惊。不久马尔克小伙伴的父亲被人带走,米萨则因不合时宜的言论被大舅调查,并被派到矿场劳改,父亲在马尔克割包皮的那天离开,母亲对马尔克说爸爸出差去了。父亲的矿场生涯终于结束,一家三口迁往小镇兹沃尔尼克与父亲团聚。父亲在小镇工作之余,又恢复了偷食的习惯,马尔克也结识了新的伙伴——医生的小女儿玛莎。但回到萨拉热窝的日子仍然遥遥无期。在当地的国庆典礼上,马尔克被选为献礼的少先队员,结果马尔克上台时也说错了话……  本片获1985年金棕榈奖、影评人费比西奖。小美人鱼大世界(2017)五个叔叔一个妈在/其中夜之女王2001名门绅士之考古劫心如是2018嗨!营业中第二季无尽的爱极道之妻2安迪·沃霍尔:时代日记第一季杰克·莱恩 第一季魔术师传奇燃情狙击手苍兰诀(动画版)急诊先锋:纽约 第一季漩涡公主上错身军曹大电影5 诞生!终极Keroro 奇迹的时空岛是也!!勇者大冒险第二季人生苦短狐狸啊你干啥呢刑事物语3:片山刑警在海岛红娘1998巅峰拍档第二十三季天命抉择第一季野·良犬潮湿青春分裂 2017教父2(国语版)狙击之王济公1993日烦夜烦亡灵2009艾利之书三十不立拉警报罩中任务

 长篇影评

 1 ) 让马桶冲掉

极喜欢这部电影,甚至超过后来的《地下》。这片子还是在写人,父亲,母亲,外公,哥哥,两个舅舅都很可爱。荒诞是人性格中流露出的,那是导演的态度。
电影一开始就定下了调子,弹琴唱歌的邻居,听歌劳动的女人被砸了脚。带着欢乐气氛的戏虐。电影里有几段激情戏,不过导演都很克制,有暴露但不色情。(说点题外话。中国导演,无论港台大陆,在拍到激情戏时总是掌握不好分寸,看着总让人别扭。不知道是太过了还是太假了……)
割包皮那天,父亲被带走了。更懂事的哥哥知道发生了什么,才会打了弟弟,拿了钱交给母亲。那段被感动了。哥哥年纪更大,也更知道发生了什么。
总的来说,电影是以马尔克的视角讲述,但并完全局限在孩子。电影用了大量的画外音旁白。也许,旁白也不是那么的不电影化。在有些类型的故事里,旁白会有很大帮助。这部电影的旁白大都是小马尔克的内心独白,展示的孩子看这荒谬的世界和小小心思。但这其实不是一部儿童片。
这片子能反映很强烈的导演的态度。导演看待生活的态度,和观察世界的角度。毫无障碍的传递了出来。
好几次女人都和厕所联系了起来。割包皮那天,小舅舅的女友躲在厕所里看信,藏照片。一个邻居女人躲在厕所里喝酒。最后女体育老师试图自杀时找的是根马桶绳……尤其喜欢最后自杀那个段落。女人(受了屈辱后)自杀,跳下去的一下传来的却是马桶冲水的声音。太棒了!!!简直太棒的设计!!那一刻所有的屈辱,悲愤,突然变成了大便……包括所有所有之前那些沉重的经历……真讽刺啊!这一刻被感动了!
而父亲这个角色,最后和体育老师XO……对于那时经历,两年的折磨最后XO就解决掉了。他不是花心,更像是种发泄。小马尔克还不能理解这些。
世界已经够荒谬的了,我们别在这假正经了。

 2 ) 1948年的政治与性

     人总是自主性地,选择性地遗忘一些事情,比如,从前的柬埔寨有个红色高棉,我记忆中有90多万人口被布尔布特从首都金边赶到生存条件恶劣的边地去生存,只留10万人在金边。不久前,去过柬埔寨的朋友特地把万人窟的照片发给我看,那些被红色高棉政权屠杀的生命,被排成了骷髅墙,让人感到毛骨耸然。比如,从前有个国家叫罗马尼亚,有个人叫齐奥塞斯库,另有一个国家叫南斯拉夫,有个人叫铁托。当然,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叫斯大林,还有一个对他感情很复杂的人,叫高尔基,他曾经去过古拉格,回去后对着斯大林同志说了些言不由衷的话。后来,我们的索尔仁尼琴同志在《古拉格群岛》里将我们从小心目中的伟大作家描写成了人格分裂的伪君子。

    是的,记忆中的铁托还有一个身份,是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领袖,他与斯大林闹翻了。

    而我现在的散漫思绪,完全是因为昨晚又看了一部库斯图里卡的电影《爸爸去出差》。原以为又是一部天马行空的库氏风格强烈的片子,结果竟是那么凝重,那是一部将时间与记忆拉回到前南斯拉夫铁托时代的影像(1948年开始的南斯拉夫)。

    孩子。特殊时代里的孩子。《铁皮鼓》里三岁就停止长大的奥斯卡眼睛里,纳粹时期的德国是成人世界的荒诞与丑恶,而母亲与某叔叔在桌子底下的苟且更将这荒诞推到极至,成人世界的一切都不可理喻了,于是奥斯卡不再长大。《爸爸去出差》里的7岁男孩是压抑的成人世界外存在的真爱与自由,父亲对情人半真半假地说“这年头谁还能真的爱别人”,但父亲是真的爱儿子的,母亲也是爱他的,得了绝症的小女孩玛莎也是爱他的。小女孩被送上救护车后问小男孩,你爱我吗?小男孩像个男人那样回答,你是我这个世界上最爱的人,我爱你,超过我爱我自己。

    梦游。库斯图里卡几乎在他的每一部电影里都有一个关于超越本我的隐喻。有时是人的飞翔状态,在这里,是小男孩经常性的梦游。小男孩的梦游让观者纠紧了心,又带着好奇之心去和他一起探索梦游时未知的世界。灵魂半出窍,半迷离,似乎与白天成人世界三缄其口的高压状态形成对比。梦游是孩子的自由,而在极权社会里,大人们,或像男孩的舅舅,因过度精神紧张与内心煎熬夜夜失眠,或像片中的“爸爸”,因一句带有知识分子色彩的对报纸漫画的评论而获罪,被安排去“出差”,事实上,是成了政治犯。

    电影中最美好的一幕,小男孩在一次梦游中跟着一只狗去了小女孩家。小女孩的父亲苏联医生爱怜地将他放在女儿的床上,让这一对纯真相爱的小伙伴相拥而眠。次日早晨,这一对孩子一同在浴缸里洗澡,第一次彼此见证了男孩和女孩身体的不同。充满温馨童真的一幕背后,是另一个苏联流亡者的故事。小女孩的父亲苏联医生身上,承载着另一个极权国家和他个人命运的悲剧故事,只是,在这里,导演并没有将另一个故事打开,只是从小男孩爸爸对医生的同情中看出,这小女孩,已经是他唯一的爱。不能再剥夺他的孩子了。但小女孩最终还是死了。

   大人们。这里的男人主要是“爸爸”和“舅舅”。“爸爸”有妻子和两个儿子,家庭幸福,本人也是个比较有魅力的男人,他还有一个好了两年的情人,催着他和妻子离婚,他当然不愿意,事实上,他和妻子感情好得很。他成为政治犯的过程是这样的,在与情人同一列火车上时,看一张报纸,对着报纸上的一张夸张的政治漫画发了句牢骚,“这实在太过份了”。他情人气恼地说,政治和离婚有什么关系,为此他们吵了一架。后来,得不到他婚姻承诺的情人成了告密者,将他的这句政治牢骚报告了他妻子的哥哥,妻子的哥哥,也就是两个男孩的舅舅将他抓了起来,在他的小儿子进行了割礼之后,他告诉两个儿子,爸爸要去很远的地方“出差”。

    他因言获罪,也因言重获自由,回到了萨拉热窝。他在改造地给戴着红领巾的小儿子向市长大人宣誓时写的讲演稿戏剧性地结束了蒙难的一切。因为他说了一句“铁托即党,党即铁托”,这句话,当然说对了。于是他的政治蒙难,就这么结束了。

    回到了萨拉热窝,库斯图里卡将男人们解决问题的关键安排在他妻弟的婚礼上。当年关押他的妻兄也被邀请,于是,两个男人坐到了一起,像成年人那样地交谈。另一个男人的良心也有些受到谴责,他问妹夫,你邀请我来赴宴,是你原谅我了吗?妹夫说,我想忘记,但不能原谅。不过,他们还是像男人那样碰了杯。这里还没到达高潮。男人之间,似乎有些东西也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不过是政治的玩偶,大义灭亲之类,更多是身不由己。

    男人要自己的妻子与哥哥和解,坐到他旁边,与他说说话。妻子恨恨地告诉丈夫,她宁愿死也不。但镜头一转,婚礼上,已再一次挺起大肚子的妻子冷静地坐到了哥哥的身边。哥哥在妹妹面前,现在完全成为一个受折磨的忏悔者。她说,哥哥,你睡得着吗?他说,妹妹,我睡不着。他将头无助地靠在妹妹身上。但妹妹未被融化。她又说,哥哥,你睡不着,试过白兰地吗?他又说,妹妹,白兰地也没有用。

     这个痛苦的男人,他灵魂深处的纠结彻底打动了我。他为什么睡不着?不言而喻。他是她的哥哥,他是共产党员,他妹夫的情人是他喜欢的女人,后来,那个女人嫁给了他。但他的日子,每一天都过得很痛苦,他的快乐,早已被剥夺。

    电影的高潮在于最后的清算。这个痛苦的男人在与妹妹的对话交锋之后,悔恨交加,长歌当哭,他企图自杀,砸破了的酒瓶让男人的额头鲜花直流。他被拉进室内,他的妹妹这时来到他的身边,无声地给他拿去布巾擦血。也许,这最后的自杀之举,使妹妹终于原谅了哥哥?

     另一场秋后算帐在那一对昔日的情人之间。他用性清算她,像是粗野的侵犯,又像是一场爱恨交加的做爱。这个男人这时仍然是矛盾的,他盯着她饱满的身体,恨似乎就在这欲望的身体面前消解,他对告密的情人有多少恨,还是爱恨交缠?他和她之后还将纠缠下去吗?

    我能从这个电影里读出的,这一对男女之间是很少的爱,及说不清的欲。男人爱谁?他真正爱的是与他患难与共的妻子,但他同时拒绝不了新鲜的情欲(他的政治与性都有点像在布拉格的汤马斯医生)。女人也许是出于得不到他的恨才出卖他,但她哭着说,她没想到他的妻兄真的会把他抓进去,她说,她想念他。他清算完情人后走了,留下一个周身感到耻辱的女人,她企图上吊,但没有成功,她能做的,也只能是痛哭流涕。这样的姑娘,在我们国家的某个时间段不知产生过多少。

    每一个都不是坏人,是人错了,还是时代错了?

    在整个电影里,泪流的最多的男孩的妈妈。她爱父亲,爱丈夫,爱孩子,也爱哥哥和弟弟,她承受她不该承受的一切。她得到男人的爱也同时承受背叛,哥哥的背叛,以及丈夫的不忠诚。但是,她扛下了一切,一个新生命又在女人的腹中孕育。

    最近因同事借我库斯图里卡的套装,我几乎看完了老库的所有电影。看得有些麻木,审美疲劳是难免的,已经没有言说的欲望,但《爸爸去出差》却看得我唏嘘不已,唏嘘之下,又开始泛滥了。

 3 ) 瓦尔特还在保卫萨拉热窝吗?

1991年的圣诞节,本来也不过这个洋节的,但我们打开电视收看新闻。脑袋上画地图的戈尔巴乔夫出来了,这个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早就变成了资本主义味道十足的总统,他宣布他辞职。于是,这个叫苏联的庞大的北极熊从内部把自己杀死,四分五裂,成了全世界最落魄的男人。

一个孩子看着新闻怔住了,他做梦,梦见克里姆林宫的红星星掉下来,他感到心口疼,还疼醒了。他摸摸自己的脸颊,居然泪流满面。这孩子不过十二三岁,对诸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还停留在红领巾是红旗一角红旗是烈士们的鲜血染成的这样感性的认知上。

孩子的眼光当然不精到沉着,却也指向某种真实的终极。《四百下》中的安托万是这个世界不安定的因素,《伊万的童年》中的伊万把童年当作战场,《雾中风景》中的亚历山大坚定地寻找可以指点迷津的父亲,在灼灼其华的世界,他们似乎总是被自己吞噬。而《爸爸去出差》里的马利克与《铁皮鼓》里的奥斯卡,也似乎是一对难兄难弟。

比如,拒绝长大。奥斯卡说到做到,只用鼓点来代替战争中被扼杀的语言;马利克没有那么神通,他只有借助梦游,逃避看似不懂其实心里一片明镜的周遭。奥斯卡有了女人,还不只一个;马利克也有个爱慕的对象,他不但像个小男子汉那样帮助刚认识的玛莎整理衣褶,还陶醉在同玛莎一起写作业,希望作业永远写不完的梦境里。奥斯卡最后妥协,终于迈向成人世界;而马利克则继续梦游,只是,他突然回眸,圆脸蛋上显出酒窝,似乎在说“逗你玩呢”。

影片在吉普赛式的吟唱之后,社会主义南斯拉夫拉开了帷幕。二战结束之后没隔几年,铁一般的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公然与苏联决裂,坚持走南斯拉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孩子们不想懂这个,他们只关心能否得到一个足球,或者,能看到女飞行员的英姿。在观看伞兵降落的幻灯时,马利克的哥哥拉起手风琴。多瑙河之波。优美的陈年的圆舞曲荡漾开来,铺陈少年人明明灭灭的心情。

据说,多瑙河的河水在一年中要变换八种颜色:六天棕色,五十五天浊黄色,三十八天浊绿色,四十九天鲜绿色,四十七天草绿色,二十四天铁青色,一百零九天宝石绿色,三十七天深绿色……这条欧洲母亲河,当她流经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时,会不会迟疑——这片土地,不是曾经叫做南斯拉夫吗?

说起当年那些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有我们的人”的那一大片土地,如今还剩什么印象?匈牙利,是土豆烧牛肉;罗马尼亚,是体操霸主;至于南斯拉夫,就是保卫萨拉热窝的瓦尔特。

在抵抗德国法西斯的战争岁月,瓦尔特是闪闪发光的主心骨。当南斯拉夫披上社会主义的外衣,不甘心当苏联的小兄弟的时候,瓦尔特,或者瓦尔特们,就换上了铁一般的面孔。

南斯拉夫电影《爸爸去出差》,说的其实就是一个规避的故事。1948年南斯拉夫与苏联决裂,一户普通人家的父亲因为对杂志上的政治漫画调侃两句,竟被大舅子告发,被发配到矿山劳改。在等待父亲归来的日子里,母亲只有哄骗安慰两个儿子说,“爸爸出差了”。1952年,父亲终被平反,一家人其乐融融。只是父亲的风流成性,还是让孩子们感到不能承受之烦恼。所以,也有人说,《爸爸去出差》就是南斯拉夫的“文革记忆”。

这部根据南斯拉夫诗人薛维的长诗改编的电影,虽然不像导演库斯图里卡其他作品那样,充斥着浓郁的“吉普赛的热情和疯狂,偏爱描绘世界的残酷、生活的颠簸,却绝不放弃乐观与感性,会导致又哭又笑、情绪失控的状态”,却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父亲有信仰,在极权氛围中安守本份,却控制不住到处拈花惹草,在情感上背叛了自己的妻子,甚至也背叛了相恋多年的情人。似乎,他是用一种醉生梦死的荒唐来抵制谨小慎微的外部环境。在父亲被放逐期间,由于小儿子马利克的紧张,背诵错了少先队员致辞,撰写原稿的父亲难咎其责。面对象征权力的某主席,父亲正辩解“反正铁托就是党,党就是铁托”,却突然被主席告知,“你可以回去(萨拉热窝)了”。于是,所有的韬晦都化成了虚无。曾经的束缚变成一片羽毛,轻轻地抚慰了这个男人。

母亲含辛茹苦,拉扯一个家庭,她对丈夫的花心心知肚明,怨愤之余也相安无事,她懂得把握着微妙的平衡。儿子和温馨的家庭,是男人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所以,即便父亲两翅架东风采花繁忙,却终归要回到母亲身边,回到他深爱的故乡萨拉热窝。

南斯拉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部被称为“反铁托主义”的喜剧片,展现了库斯图里卡一贯的幽默、嘲讽,而又温情脉脉。库斯图里卡也算愤青,政治上强烈反对塞尔维亚的极端民族主义运动,曾要求跟该运动的领袖公开决斗,当然被拒绝了。

这样看来,剔出那些硬邦邦的元素,影片中父亲种马似的旺盛情欲,可以有另一种解读。比如,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形象。宙斯和环地中海的无数女神女仙王后公主美女媾和,于是说希腊语的小城邦越来越多,古希腊人也乐见这种持久的精力。从神话的角度来看,暗合了原始国家形态初创后,多民族融合的一种拟人化再现。《爸爸去出差》中的父亲就像宙斯,他不受控制地与各色女性亲热,仿佛要把南斯拉夫二十多个民族缝合在一起,保持一个完整的尊严。因此,面对这样一个情场得意的父亲,孩子们在无奈的同时,也只有接纳。

于是,自北极熊分裂出很多个斯坦,南斯拉夫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塞尔维亚、黑山两个加盟国组成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出生于萨拉热窝的库斯图里卡擅长吉普赛风格的沉吟和游弋,大概也是对自己家园缺失感的婉转的弥补吧。就像影片中那个稚拙的孩子马利克。他深爱着母亲,南斯拉夫,永远同甘共苦血浓于水。他又没法不爱父亲,那是他灵魂的赋予者,他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羁绊。所以他微笑着梦游,梦回萨拉热窝。尽管,萨拉热窝已经没有当年那个瓦尔特了。



《看电影》用稿

 4 ) 伤心手风琴

之前看《钢的琴》时据说是在向此片致敬,最明显的就是那重复响起的手风琴声。但前者造了一个梦,哪怕这个梦在一个变革的年代里不合时宜,但还是美好的,而其中的伤害和背叛似乎就没有那么举足轻重了。而后者更多是压抑的,即使有温馨,但调子也是昏暗并不热烈。

男主角不得我心,好色轻浮,虽然他同样展现了温情的父爱。在高压的日子里,成人们的情绪扭曲甚至而变态。在做矿工的日子里,仍然不忘寻欢,而且还拉着小儿子当挡箭牌,被妻子骂便恼羞成怒打她。孩子们战战兢兢,在如此激烈的气氛中两夫妻又抱头大哭起来,发泄绝望。

在朝鲜局势受到关注的这个时候,片子的政治讽刺意味更加引入注目。男主角在经历了“改造”之后无奈地承认“党告诉我们,提托就是党,党就是提托。”但南斯拉夫已经颠覆。无法预言接踵而至的国家会多快面临相同的命运。

”在那个年代,亲兄弟也会反目“,没有家庭能够幸福。无论你是告密者还是乱言者,背叛换来的荣誉和安全,终究无法抵抗亲人的疏远和不原谅。舅舅在婚礼上抱着白兰地醉生梦死,体育老师把自己脖子挂上了绳子,一边庆幸脚仍然能着地,一边只得无奈的压抑哭泣。

只是还好,两个儿子非常可爱。大儿子在生活的变故中开始明白世故而且变得懂事,默默地支持着艰难的母亲。小儿子,马尔克,很萌的正太啊,犹记得他鼓鼓的小肚子,他梦游时半握置前的双手,他在父母亲热时调皮地拉铃,他钻入桌子下点燃“淑女”的裙子,他在向市长献礼时说错话之后沮丧的哭泣,还有他在小女孩病重时流着泪说,“这世上我最爱的就是你,胜过爱我自己“。虽然他们都年幼,但恐怕是最动人的爱语。

 5 ) 无题

南斯拉夫在球场上节节胜利,与国内的政治局势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一部饱满而亲切的电影,即使局外人,也会为之感动。

 6 ) 那段,看似荒诞的历史

  卡斯图里卡从来不喜欢一本正经的板起脸来说故事,纵然他所说的故事让曾经或多或少作为当事人的自己痛入骨髓。
  妈妈为了多拿一点津贴,捏造了儿子的出生日期。老叔酗酒成性,只因为他觉得“自己喝醉了,就不会说,不该说的话了。”老叔只唱墨西哥情歌,不是情之所至,而是因为“现在唱墨西哥歌曲最安全。”……
   甚至电影的主线故事也带着某种“荒诞的幽默感“,在安全局工作的小舅子因为自己的小叔搞了自己老婆,便告发对方有“反党行为”,将对方投入“劳改营”。
  但疯狂的日子最终还是过去了,“红色恐怖”的日子结束了,小叔子回家了。所有人似乎全都完全恢复了理智,小舅子祈求小叔子与妹妹的原谅,但是却被对方断然拒绝。
  因为伤痛早已铸成,伤口永不会愈合……

 短评

看的第一部EMIR这么严肃的片子 不够十分喜欢 发现他总是能用影片中极短的几个片段拍活整部电影 这其中就包括结尾部分

8分钟前
  • 一事无成孟烦了
  • 推荐

库斯图里卡第2作,1985戛纳金棕榈(全票通过)。不若老库之后的作品那么癫狂和魔幻现实,儿童视角,温静中饱含深情。戴眼镜爱电影的早熟寡言哥哥,弟弟纯真而短暂的爱情令人唏嘘。割礼被抓四处留情的父亲。配乐,婚宴与地下室撞灯偷情似[地下],厮打&4人吃葡萄,火烧裙,冲水绳上吊,梦游定格。(8.5/10)

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B】库斯图里卡好喜欢将一首配乐从头到尾轮着播放好几遍,这次是多瑙河之波。

12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很有意思呀~故事挺平淡,但是平中见陡峭。小朋友的表演非常打动人,故事琐碎却有针对性,镜头非常讲究,虽然没有鲜艳的颜色,却用音乐告诉人们这是库斯图里卡,丰富的政治隐喻,即便无法全部解读依然觉得很有趣也能体会某些意向。另:爸爸是个混蛋。

15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典型的库斯图里卡电影:儿童的性欲,尽管不是一种成人的力比多体验,但是其性质和成年人的性行为是相似的,父亲也是一种刻板形象,酒鬼、偷腥,不忠实于自己的妻子,但是是一个还不错的父亲,疼爱孩子。标题实际上有两重指涉,一是母亲在父亲被捕后的谎言“父亲去出差”,二是父亲为了缓解母亲的戒心而在出差时带上儿子马尔克。涉及南斯拉夫的战后政治斗争对国民生活的影响,类似对于中国反右和文革的伤痕书写,不过格调中有一些并非伤痕电影那么极端的东西,仍然缅怀铁托时代某些正面的价值。渴望塑造一种多元民族的平等观念,“我”向市长献出来自波族的“指挥部”这个情节,显然有很多政治隐喻可以解读。影片是以孩子的视角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的。对父亲的态度,因此不是一种家庭关系的态度,而且也涉及“南斯拉夫”这个象征性的父亲。

18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

对库斯图里卡期望太高了,所以有点失望。没有看《地下》时的触动也不够期望中的夸张疯狂。作为早期片子,看得出他逐渐琢磨出以后的题材和风格的影子。

22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惊人的相似,文革中的揭发告密因一句话被审查被劳改也不只是我们独有,只是库斯图里卡是乐观而善良的,片子里仍有人性在闪光,不像我们总是压抑的喘不过气。

26分钟前
  • Don't Panic!
  • 推荐

没有老库后来的作品那么癫狂,但是,真好,尤其对于在社会主义国家生活过的人,真是很温情很感动,可以想起很多往事

30分钟前
  • 小老鼠
  • 力荐

1.白色恐怖终究潜移默化一个人,父亲如此紧张儿子面对市长的宣誓。宣誓以及之后父亲安慰儿子,这两场戏让人感概万千;2.“我爱你胜过爱我自己”,小小年纪,就这么会泡妞,在下自愧不如;3.想要自杀,却只是冲了马桶,自己都被逗笑了,内疚、自责和罪恶感在那一刻释然;4.踢着足球,却再一次目睹了父亲的偷吃,这一次,父亲的形象进一步瓦解。或许,国家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亦开始动摇。

3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影片一个7岁便会坠入爱河的小男孩,讲诉在乌龟王八蛋统治的极权社会,他的爸爸因为一句半玩笑话而获罪,从而改变全家人的命运的故事。库斯图里卡式的癫狂已开始显现。如用抽水马桶绳子上吊,他爷爷被迫洗澡等……

35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推荐

库斯图里卡用比较写实的手法为人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发生在南斯拉夫这个传奇国度里的文革故事,“在那样一个时代,即使是兄弟也会反目。”因言获罪,古已有之,而且还是莫须有的罪名,原来古今中外都差不多。电影用小孩子的视角来表现主题,确实讨巧,但故事也仅此而已。早期老库路线还是蛮现实主义的

38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铁皮鼓》获奖才几年,金棕榈又捧出个这,库斯图里卡的不羁和深情气质使得影片不像一般政治片那样让人讨厌,但诸多已说不清是谁在致敬谁的桥段还是流于套路,这种按方配药式的隐寓和设计,现在显然已吸引不了我。

43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小男孩割包皮没麻醉。其兄正太。小男孩不懂事,夺走父母亲不容易的XXOO的机会,最后跟父亲抱着睡,母亲只好痛哭。他念错,“走在铁托同志跟着的道路上”。他和某女孩裸洗,后来女孩白血病在病车上问他“你爱我吗”,他说“世界上我最爱你”。“如果钱箱空了,就没有德先生”

48分钟前
  • 拾贝壳的猫
  • 推荐

真好,会编会导会拍。真情流露,让人动容。暗潮涌动,不寒而栗。但我对政治非常不敏感,片子的密码有很多解不开。我感受到库斯图里卡的实力,但他成不了我最喜欢的导演。

49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以孩子的视角叙述很讨巧但并不新鲜,揭东欧社会主义的疮疤正对西方口味却略显单调。库斯图里卡在早期还是保持着一种温情脉脉的矜持与冷静,倒是使本片优于那些急于大吐苦水的投机之作,可给个金棕榈毕竟还是有些高抬了。

50分钟前
  • 喷子
  • 推荐

非常有意思的片子,只不过由于没有一个重心导致看的时候不停的丢失细节,库斯图里卡放开自己的政治隐喻和讽刺风格,也能拍出如此富有生活气息的小情小调

52分钟前
  • Quresandro QD
  • 推荐

1,太多电影里都有在电影放映室里的情节,可见这帮人当初在放映室里花了多少时间。2,对手风琴好感大增。3,库斯图里卡的尾峰从不令人失望。4,不喜欢解构的影评。

56分钟前
  • Trouble
  • 力荐

在哪国哪朝,文革/白色恐怖都是可怕的,爸爸始终改不了出轨好色,像南斯拉夫人民改不了爱足球。小儿子是萌娃娃,大儿子几年后长成了流浪者帅哥。儿童视角的严肃题材,梦游是最漂的元素。 通篇“多瑙河之波”,想起后来的《父与女》

58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

父亲节特别观影:没有了此前看过的库斯图里卡电影作品里惊艳的动物戏份,也不再是讲述带有荒诞意味的故事,这部让他首次拿到戛纳金棕榈奖的《爸爸去出差》更多的是贴近现实生活的表达。“爸爸去出差”联想到中国的文革历史;反复“丢手帕”的米萨让我想起曾经对我侃侃而谈他“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行为的前同事;婚礼戏联想到《地下》;马尔克走路飞行的结尾联想起《生命是个奇迹》的飞床戏;……

6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这部电影看得时间真是拉的太长了,大概要有三个月了吧,所以都快要把前面都忘光了。但我就想说,男人的风流造成一个家庭的痛苦,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啊。

1小时前
  • 半袖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