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看波伏瓦的传记,影片里有好几处严重错误。
首先,海狸不是萨特给波伏瓦取的,是波伏瓦的第一任情人马厄。波伏瓦一开始并没有看上萨特,相反她更喜欢长得帅颜值高的马厄。
其次,萨特也绝对不是影片中欲求不满的人间泰迪,正相反他甚至没有波伏瓦的肉体欲望强烈,比起肉体享受,萨特更喜欢心理征服的过程。到后来他和波伏瓦处于一种精神上共生,肉体生活中对彼此都可有可无的状态。
最后,波伏瓦绝对不是影片里那种会为“偶然爱情”吃醋的人,正相反,甚至连在战时他们的通信中波伏瓦都能很开诚布公地和萨特讨论她的新恋情。萨特甚至还为她如何平衡和闺蜜奥尔加老公在一起的局面出谋划策。
最后,这部片子拍的基调简直厌女到不能再厌女,不仅没有突出波伏瓦作为女作家/哲学家的独特,更只是将她简单物化成为了萨特的附庸。
我想这让我觉得困惑,也感到恶心。
比如他们名义上的沒有婚姻,和所谓世俗的有婚姻并没有区别。他们不能离开彼此,到底是为了爱还是为了各自的名利?或许是为了有更大的力量去推进运动改变世界,“为同一理想而一起工作是更伟大的爱”,波伏娃的一句话,成了萨特永恒的控制她的把柄。
小团体是腐败堕落的温床,是萨特布置的用来豢养这他们两个人以及其他蛀虫的地狱。萨特的私生活让人感到恶心,他幼稚,逃避责任,除了伟大的思想外一无是处。他以为思想可以征服世界。或许他做到了。
波伏娃也没有那么纯粹,明明有了爱人,还是屈从于萨特。所有人还是存在于关系之中。撕破几乎不可能。最讽刺的是我们一开始就在电影里看到波伏娃的独立自主自由平等,但是整个片子她依旧受萨特支配。这电影还是男性视角。
露米不是他们俩哲学的产物,他们两个的关系才是自己。
「带有腐败光环的梦幻 堕落的快感 仿佛两个愚蠢又无耻的利己主义者 低级 低俗」
确乎如此。
还没看过他们两人的任何著作,只是先对这位女权主义者和她的爱情感兴趣,所以找来这部电影先大概了解一下。之后还是会慢慢去读著作的,因此单从一部电影视角收获的感受可能也会改变的,在此只谈谈当前的理解和感受。 之前一直觉得波伏娃和萨特的感情很美好,甚至羡慕,觉得那样的情感才真的是灵魂的袒露,才真的是志同道合的伴侣,才真正具有革命性,才不反人类。然而看完这部电影,我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实她很痛苦,其实她是痛苦的!我忘记了美好的呈现背后必定是真正的付出。是的,对波伏娃来说,她收获了她“终生的感情”,然而这只能说是一种另类的亲密关系,甚至是扭曲的亲密关系,因为她要摒弃他的身体,她不能和他做爱。就我个人的理解,对于两个正常的个体,这样的关系至多只能算是一种联结深刻的情感,而不能称为爱情,至多可以说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因为他们显然各自还是有生理需要的,然而却不能需要彼此,不能,不愿,出于心理原因,而非生理。 身体只是表达情欲的工具,然而当两个正常健康的人不能通过身体获得身和心的融合时候,个人认为这份亲密关系是不及格的,或者说没有那么的亲密。可以说它是另一类的亲密关系,而非男女间。虽然说婚姻里的亲密关系最终也会从性发展到无性,但那种衰变的性质是和他们不同的。 以我现在的视阈,还不太能明白为什么相爱的人会这样折磨彼此。比如一个女人因为爱一个男人,去帮他找其他女人送上他的床。不知为何,这让我想起宫廷戏里嫔妃为争宠送其他女人给皇帝的桥段。当然嫔妃争宠是有制度的压迫因素的,波伏娃却是是心甘情愿的全心付出,只为让爱人高兴。然而她确实还是痛苦的!我想爱情终归是一件私有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时生理健康的,爱情终究不能绕开生理的占有,身和心总是自发的需求着统一。萨特要的是“偶然爱情”,这和为单纯未了生理刺激产生的行为不同,也就是说他并不会因为单纯的生理吸引和一个女人上床,性行为依旧伴随着某种心理上的爱慕,这才是让波伏娃痛苦的。 然而我不懂,为什么这些,作家,会在情感方面用这种方式相互折磨?比如萨特和波伏娃,比如虹颖自传小说里写到的和妹妹共侍一夫的痛苦,比如谢烨默许英儿的存在,甚至帮助她来到顾城身边。痛苦,却还这样做,是真的爱的太过深刻,以至于这种情感变得扭曲压抑而不自知吗? 在一对男女关系中,爱和被爱是相融又终究有差异的。总有一个人是付出更多点,另一个是被爱更多一点。就我个人感觉,萨特在这段情感里被爱的多一些。看到波伏娃向萨塔诉说她想结婚这段,明显感觉她是一直付出终于累了。被爱的人相对轻松一些,也有资本自私一些,然而付出终究是要有对等或者想对对等的情感反馈才能平衡的呀。 我想波伏娃最终选择的是事业、亲密伙伴,而不是 爱情,也不是亲情。他们的感情,没有亲情那么的黏着无法分扯开,也没有亲情那么的平淡如水。他们两的关系永远是有一点点距离的,我想,那个距离的源头就在于,在恰当的年纪里对于对方身体的心理抗拒。
公众号:Mae有光疗愈(yaoyoulight)
要做个独立女人真自虐。
活生生把波伏娃拍成了一个怨妇,你大爷的!
婚姻是信仰的约束,心甘情愿的束缚,高于任何存在主义的个体追求。小女子敢爱敢恨就行了,少提什么女权主义,矫枉过正的人生多半是痛苦的。
把他们结合在一起的似乎不是欲望,甚至于不是精神或者是思想,而是一种更为永恒的东西,类似于一种存在的质地,他们是同样的。只是仍然代价惨重,受尽煎熬。也许是担心与世俗靠的太近会伤害这样一种联系,但是实在不能够确定。不能够离开,正如同不能放弃自己。
萨特与波伏娃一直在用背叛的方式来确认对方的忠贞。就像邪教中的父神与母神,四处捕猎年轻美丽的情人宰杀在祭坛上,以鲜血唤起对方的激情。他们都深知再无人有那样强大的灵魂来与自己匹配,只有彼此才是白头偕老的soulmate。果然,他们做到了。
当存在成为一种主义,便没了自由,也没了存在,除非存在的目的只是一种坚守,而最终都会跌入虚无。
‘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
西蒙娜以为自己可以接受开放式的情侣关系,但又无法将情感和理智分门别类。她每次选择跟别人发生关系都是在得知萨特跟别人发生关系之后。她并没有输给女性独立的浪潮,输给的只是自己的感情和对于自己无法控制感情的自责。在她一步步走向更爱萨特的过程中,在自己女权主义的驱使下,越觉得自己罪孽深重
在这个版本的叙事里,显然波伏娃更愿做萨特定制的波伏娃,在一种不自觉的同谋关系中,被自己参与设计和定义的“伟大”绑架终生、骑虎难下。果然任何主义都值得警惕,它让我们一不小心便画地为牢,成为阶下永远的囚徒,不再听从内心真正的呼喊。萨特强大的洗脑术堪比巫术,两人之间哪有爱情?不过是战友同壕的利益使然。
一直觉得波伏瓦的一生都在赌气,跟沉闷不幸的童年赌气,跟虚伪自大的男权赌气,跟软弱迂腐的女人们赌气。她太聪明,什么都能洞察到底,却最终还是困在了自己的矛盾里。她一边坚毅地贯彻着自己的女权准则,一边又在心里渴望忠贞又世俗的爱情,她就这么拧巴着过了一生。她能写出《第二性》,真是伟大。
反正就是千万不要爱上聪明但又长成歪瓜裂枣的男人。长得难看又蠢的,安分;长得好看又聪明的,魅力;难看但聪明的,绝对不靠谱。又自卑,又觉得自己很腻害,其结果就是自我膨胀。自卑更可能会导致自我膨胀,一个总是有饥饿感的人更容易暴饮暴食。反而是不要觉得好看又聪明的抓不住,他们自信,所以还是相对善良的,而且他们还往往清高,不兴将就。自身够硬的话,就要找最好的,比如加缪。
“在文学里,我们可以做任何事。” “我们之间没有婚姻,也没有分离。”
萨特这样不凡的头脑娶的也是大俗女,波伏娃这样独立的灵魂也摆脱不了小女人的情怀。定义真的自己,到底是该看我们所做的选择,还是那些我们不能选择的?
萨特男人师表,喜新从不厌旧;波娃女性楷模,吃醋决不嫌酸。
如果这确是现实中波伏娃和萨特的爱情故事,那真是太让我失望了...一边是以需要创作灵感为理由到处寻花问柳的花心萨特,一边是在备受冷落的处境中用出轨报复来捍卫平等独立的波伏娃...难道只要有了相互坦诚的遮羞布就可以掩盖纵欲和滥情的荒谬?
波伏娃太美了。知道对情人和这家咖啡馆都是高一时候的事。花神里的爱情,空气里都萦绕存在与虚无,知道了七年,向往了七年。才子萨特这个情感上的混账,蹉跎了波伏娃的岁月,却冷冷以为当soul mate就能对得起情人的一切。不过萨特说的,没有波伏娃就没有萨特,没有萨特就没波伏娃倒是中肯的。
跳脫出婚姻與丈夫的約束,卻墜入了另一個無形的枷鎖,波伏娃終歸是女性。用出軌來捍衛兩性的平等,其實她的心緊緊的依附於薩特的任性中。對於這種實驗性的平等爭取,無疑是蒼白的。若不想依附於男人就應該具有男性的自私,而可悲的是女人的意識裡沒有完全的自私~她的“第二性”才是最好的反擊~
平等吗?萨特随心所欲的和别的女人结婚,却以“不可分离的另一半”为理由阻止西蒙娜嫁给她四十一岁时相爱的另一个男人,而这个争取独立自由的女权主义先锋每每为这样的软语相胁所牵绊。在这部电影里只看到了一个被萨特在精神上绑架的披着独立外衣的西蒙娜。
当Simone见过Sartre的美国情人后,画面留下模糊的背影。影片中的Sartre确实让人感到恶心,但却是他促成了Simone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刺激。与其说Simone是Sartre的终生伴侣,不如说Sartre始终支持着Simone开展女权运动。
传统妇女通过筑巢持家获得安全感,女权主义者则经营事业编织荣誉光环囤积,她们总会本能性地被那个能够在她们事业道路上掌握主导权的男人所牵制,久而演变成潜意识依赖性,最凶猛的爱欲也很难动摇这种感情需要在女人心中所占的地位。PS看萨特的男演员很顺眼 女主角也是 她长得像SKins里的K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