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觉得,亚洲电影总是有两个极端的发展方向。要么是揭露人性,用平稳的镜头去讲看似猎奇又现实的故事;要么是体现人性光辉一面,即便是世间的一草一木都似乎是以最和谐的方式相处。
而这部电影毫无疑问体现得是前者。
于我而言,抛开导演本身得经历而言,单论电影内容,是十分得艰难。虽然我习惯了阴暗电影里对人性的剖析,却依然无法面对这个电影所发生的故事情节。
原来,人,是可以为了那么一口面包而拼尽全力地生存,尤其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群体。跛脚的哥哥,智障的妹妹,从一开始,电影的基调就是昏暗与冰凉的,哥哥寻找又一次迷路的妹妹,当他空手而归的时候,将家里那个家庭照片选择盖住。那时我便想,的确,这样的身体与家庭完全是一个负担。可至少,他们还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
最初的哥哥还保持着人性的认知,他斥责妹妹的“不义之财”,将她的存钱罐砸烂,对妹妹大打出手,为自己的看护不到位也痛恨那个伤害自己妹妹的男人,更多也夹杂着对自己和妹妹病残的身体的无奈和愤怒。
这时的哥哥还清楚自己是谁,是一个跛脚的男人,也是一个智障妹妹的哥哥。直到故事的第一个转折点——他被辞退了,交不起房租了。
故事便开始急转而下,朝着悲剧的方向缓缓发展,所发生的任何细节都是为后来的他们逐渐迷惘到人性泯灭所铺垫。为了生存,哥哥开始做一些“手工”,说是“手工”,其实也不过是将小卡片塞到纸巾里借以宣传,每个一日元,做足一百个有一百日元,为此他还考了妹妹的数学问题,但妹妹顽固地坚持是一万日元;为了生存,哥哥开始逐渐暴露人性恶的一面,他向老友借钱,借不到足够的钱,他开始决不罢休,大哭也好恳求也好,为了钱,他发挥了一个无赖最该有的本事,连老友的丧钱也借走。在这个情节发生的时候,妹妹有个耐人寻味的举动,她非常好奇地聆听老友夫人的肚子,似乎好奇着那是一个如何的生命;为了生存,得到那么一口面包,他们逐渐沦落到捡垃圾,一个酱料包都如山珍海味。在街头捡到披萨,却被一个咀嚼着石头的疯狂流浪汉所夺。再到绝望的他们连纸巾都如天下最甜的甜品。
这时候,他们已经无法再生存了,没有了那一口面包,兄妹俩都在挑战人的生存极限。
命运的转折点的到来便是妹妹的那句“我要去探险了。”然而哥哥默许了,甚至非常“聪明”地带她来到长途客车休息区。他清楚不过,这些长途奔波地男人需要地是什么,然后将妹妹推销给她们。第一次哥哥被拒,他竭力扒在窗口边然后苦苦祈求,那双眼睛已经是为了生存的渴望,为了抓住一丝希望的拼命。可他一旦尝到“面包”的味道后,他再也不会放开自己的面包,于是哥哥也变成那个流浪汉,吐出了咀嚼在口中的石头,为了生存大打出手,强者至上。有了钱,这里的情节霍然又变得积极,两个人撕开了屋子里的遮蔽物,就像是撕开了所有伪装,他们承认与认可了自己身份的转变,能够为了钱为了面包去做任何事情,阳光就像一种讽刺,有了钱,他们就如同拥有了光明,哪怕这钱来得并不光明。
在这段过程中,他经历了目睹妹妹被凌辱,自己也在心灵和肉体上被折磨再到最后能够面不改色地将妹妹推送到一个又一个人的手中。鳏夫老头、黑社会、学生哥、矮小症残疾人士还有各种人,一组组镜头切换与特写既是写出了每个嫖客对于性欲释放的渴望也写出来兄妹俩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人性沦丧。
其中,在学生哥的情节故事中,哥哥的转变最为激烈,他彻底摒弃人本性中的善,为了活下去,已经不在乎任何的事情。他被校园欺凌团体所诈,竭尽窒息死亡,也许是失禁也许是求生本能,他将大便丢向那些人,用大便变成武器。这段也是最令人不适的一段。所谓的武器,所谓的求生,不是《大逃杀》中的货真价实的武器也不是任何中二漫里各种魔法加身,而是人最习以为常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大便。他大喊:“我还能拉!有本事继续啊!"
人为了活下去,已经忘记任何的仁义道德。所以,那个也被欺凌的学生哥怔怔地看着他,原来能赶走这些霸凌的学生真正的方法就是比他们更狠比他们更恶,既是凶恶也是恶心。
老友来质问他,他还可以叫妹妹继续服侍。这时,哥哥的嘴脸几近扭曲,像极了佛经里十足该下地狱该千刀万剐的恶人。他见证了那个矮小症的男人抛弃了妹妹,妹妹在人行道上大哭,几近癫狂,而上次她的大哭还是因为存钱罐被砸。他在梦境里幻想自己是个正常人,如孩童一般。可是,一当梦醒, 在目睹妹妹怀孕的肚子,甚至憎恶地想要用板凳直接结束这个生命。人的贪婪与欲望支配了这个病残的男人所有的思考,他从肉体的残缺到心灵的残缺,他真正变成一个行尸走肉,为了一口面包活下去的行尸走肉。
最后,如同宿命般的轮回,妹妹再次不见,哥哥再次赶出来寻找。海角边,两兄妹的对视。哥哥再次接听电话,妹妹静静地看着他。此时的两个人都像是亡命天涯的人,在人生的海角边试探命悬一线。
结局停在此处,我无比希望哥哥听得不再是嫖客的电话。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最可怕的是它讲述的是我们往往视而不见或是忽略的残疾人群体。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残疾人要么是积极向上的,就像是虎克或海伦,身残志坚。最常见的也是坐在轮椅上乞讨的老人。但无论怎么联想,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将这群人同电影的兄妹俩的形象联想在一起。最多也只是在报纸上的某一角留意到一些黑社会或是偏远乡村,利用智障少女卖淫的新闻。
可,事实就是,哥哥当老鸨,利用先前为纸巾塞名片的手段自制小卡片推销妹妹以卖春,亲自给她涂口红拖着她站街,在目睹妹妹被凌辱自己发出痛苦的大叫后依旧选择继续这样方式。他在吃一口面包的同时也吃掉自己那个没有了人性的心灵。
我看后,甚至偏激地产生如果人只为了这么一口面包活着,那还不如自尽罢了。这样的人即便有后代,也是祸害。待到睡了个觉,冷静一下后,方觉这是导演的能耐之处。
先前,知乎有个热搜,谈到如果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十年后一事无成还会选择继续抚养吗?回答五花八门,都有为人父母的怜悯之心。其中,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句——如果我知道他一事无成可能身体还有残缺却还在为了活下去而竭尽全力,我只会反省自己知道了这样的未来却还要在他们出世的时候剥夺他们生存的机会而自愧不如。
回答大概如此意,结合这部电影则意味深长。从最初,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最底层的社会群体,母亲是舞女,妹妹在年幼时还会模仿妈妈服侍客人的模样。母亲将妹妹托付给哥哥,这个妹妹的确低龄,但他从来没有抛弃她,坚信着一口面包就是生存之道。这么来看,两个人做得并无不妥,为了活着而活着,在我们眼里,他们丧尽天良,而我们不知道的是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多了去,纪录片《黑市中的器官贩卖》,穷乡僻壤的男人为了一家人可以卖掉自己的肾,一个三万美元,原来为了家庭与生活,人都可以连赖以生存的器官与肉体都交由黑市衡量,各取所需。
最关键的是导演深知我们的内心。从影片的开始,老友的那句"我无法理解"就像暗讽着我们看完这电影的大多数人的感受。的确无法理解,只能感到唏嘘。再到影片的高潮,已经被生存冲昏头脑的哥哥大吼:“你们这群伪善者!”初看我一直鄙夷,再到后知后觉的如坐针毡。是的,我们往往都是披着伪善者的外表,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手画脚,我们无法无法理解只因我们从未经历。当一个人意识到好死不如赖活着,当哥哥可以用大便作为自己的武器时,他这时的形象并不会比《上海滩》里发哥高呼:“我争得的是一口气”的形象来得要差。如果说发哥喊得是为了灵魂的自由,那哥哥喊得则是为了那一口面包的渴望。
然而,我们在生活中还是能看见经不起生活考验的人。衣着光鲜却并不开心,享有着山珍海味却不自知,任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会在看新闻的时候假装怜悯地感慨:真可怜啊。
我们根本不自知。回到影片的结局,船厂老板开着车找到在沙滩的他们,漫不经心谈起当初裁员的事情,想要哥哥回厂。妹妹这时又习惯性地想带他嫖娼。气急败坏的哥哥大打着妹妹,痛斥:“你是跟任何人都可以吗?”这一刻,他终于醒悟,他对老板大叫:“你知道我们经历了什么吗?都是你啊!”
老板不自知自己可能无意间的一个举动,就摧毁了一个家庭,将两个人推向完全不同的结局。我们都不自知,或许我们在生活中也亦然。
人是为了一口面包而活,这个命题并无大碍。只是人为了这口面包选择生存的方式各有不同。我们无从评判,因为我们根本无从体验也无从理解。
我想,最后哥哥接起的是老板的电话。我相信着,重新开始的两个人还是会有着光明的未来,只是这次,他们可以用光明的方式了。
内容过于绝望
最后一幕的镜头我难以理解与阐述
看了很多人的评论,大意是说,这与开头的那一幕形成了呼应,在开头,也是妹妹离家出走不知所踪,在外出寻找的途中,接到了被辞退的电话,他们的生活从那通电话与那个游戏开始,便一直往下坡路走,一直走到绝望
原来小房间里的逼迫与压抑是因为四周都被贴上了厚厚的纸板,贴纸板则是没钱交房租,不想被外界看到
在进行不正当生意的时候…有个画面设计的很巧妙,从被强迫在身下,到自己主动“迎客”
一上一下是情节的高潮,也是妹妹有意识有性格的高潮
他们狼吞虎咽的吃汉堡,手脚并用的撕纸板,穿行在卡车司机里拉客,乞求曾经卖生意的人能有良心与善意,用被逼到生理上的粪便来击退他人
每一幕都充斥着压抑与绝望
最可怕的是,冷静的看完却无动于衷
反思身边或许也会遇见这样的人与事,但我们却什么都没做,也不能做什么,只是有一类人,最底层的一类人,他们活的那么辛苦,好像站在海角,就可以直接往下跳
2020看的第一部电影。已经很丧了,新的一年又看了如此丧到骨髓里电影,从迷信角度讲,新年一来就接触这么丧的东西不吉利呀。 无论如何,记录时代的记录者是伟大的。人类不仅健忘,还有选择性盲症。 如果我是普通职业者,我也可以如大多数人一般选择性的忽视,避而不见如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这样的边缘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而是关心我的房价,我什么时候入股市可以赚钱,明天元旦休假干什么。但我见过8岁女童被强奸,现在单位阳台依然能看见楼后面巷子里50多岁大妈在拆迁的废墟上招揽老人卖春,聋哑人利用自己的残疾优势诈骗盗窃,70岁老人以帮小孩擦屁股为借口将手指头伸进…所以我知道这部电影的真实性,知道这样事与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它们有它们发生的逻辑,有它存在的缘由。
那里面的人,也有他们的喜怒哀乐。
凡是以上帝视角来观察评价,尤其是以道德为标尺,端着咖啡在星巴克评论那些离主流人群很远,发生在黑夜中,背街小巷里的人与事,都显得特别婊。当然,以上话语自然也有同样婊的气质,好在我知道,类似电影里的这种兄妹,甚至没资格成为我们这种人的谈资的。我们不会去聊一个乞丐的八卦,也不会关心一个残疾人带着她弱智妹妹卖春到底她妹妹是享受还是痛苦不自知。除非这个弱智妹妹真的特别漂亮,身材很好,那我们会关心下价格,最多叹息一声可惜。日本人有他们了不起的地方,他们拍了很多边缘群体的电影,而且直击人性人心。所以我觉得这种电影很伟大,比如这部电影里散发出来的情绪还算克制,并没有刻意煽情夸大苦难与世间挣扎,但它真实展现了世界的另一面,特别被我们容易忽视与不太关心的另一面。 过去我有雄心壮志,希望世上走一遭多少能给他人,能够周遭世界带来一些改变。平台越大,责任越大,所以我毫不掩饰自己对职业事业的的野心与追求。不过事与愿违,2019年我也只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挣扎,事业,生活,似乎都陷入泥潭中不可自拔。这种丧的情绪,带动我接触到如电影中类似的人与事也只能是冷眼旁观。但一旦接触到如今天这种电影,我还是会产生共鸣,我知道这部电影的好,佩服电影里的演员与导演,他们肯定为了这部电影去深入观察揣摩过这类边缘群体,真实的还原记录下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哪怕通过演绎的方式,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是真实的,是这个时代真实正在发生的。它试图去理解去探寻它发生的根源,甚至里面人物的内心活动与喜怒哀乐,让我们知道,原来他们也有喜怒哀乐呀。
这部电影价值就是,拍摄出来本身就拥有了价值。远在法国住在阁楼的穷逼朋友,毕竟是新年第一天,希望你能带我离开这份丧。过去发生的事,就是让它发生吧,还是对来临的2020有点期许,不要从头丧到尾吧,你说呢?
这个妹妹是主动卖身的,也不弱智
看日本电影《海角上的兄妹》(岬の兄妹 2019),真是全程心里堵得慌。有人认为哥哥不道德,我觉得,处在这个哥哥的位置上,除非你能做得比他好,否则,是没有资格来对他进行道德批判的。这位老兄也就是个可怜人,他的“可怜相”大多因为他的道德感在作祟,但他决没逼迫自己妹妹去卖身,妹妹是主动的,这种主动似乎了不应予以谴责,因为这是在岛国日本,性禁忌没有我们这么强烈,以此谋生也并不违法。
她第一次被那个渣男奸污,渣男是以所谓的“冒险”游戏达到目的的,同时这也让她知道,玩这个“冒险”是可以得到钱的。当她哥哥被船厂解雇,走投无路、求贷无门的情况下,她主动要出门去“冒险”,她的哥哥显然是很无奈地同意了,毕竟,做这种事,虽要承受道德谴责,但也好过两人饿死。稍后,被红灯区恶棍强迫做了一次后,她哥哥得到了第一笔钱,她哥哥拿着钱问她还想不想再做这种事时,她的回答显然也是她自己的意思表示,没有被强迫的感觉。如果再作点猥琐的猜测,如同恶棍的同伙所说的,不是恶棍在强奸她,而是她在强奸恶棍,似乎她也在享受这种驾驭男人的感觉,而且,这种驾驭行为是她幼时在她妈妈的酒吧内学来的,无论仅从这种驾驭行为看,还是学以致用这种驾驭行为,都很难说她在这次性事上是被强迫的。当然,这或许也可解释为,她在性事上这种开放态度,是因为这胜过她长期被锁在家。
这个妹妹是个自闭症患者,但不弱智,弱智做不出主动卖身行为的。而且,她在处理某些事上比她哥哥更高明。比如散发KY式服务的广告贴时,她哥哥想挨家挨户发到邮箱内,但她在高处直接迎风撒向居民区,这种发贴效果显然高于挨家挨户地送了。
之所以说她不弱智,还在于她知道攒钱,攒钱是有目的的行为;她保护自己胸前挂件,显然知道它的重要性,或许这就是亲人留给她的念想;涂上口红,她便想拿一枝花再增添一点美;见兄长有难处,知道捐出存钱罐,这些都不是弱智能做出的行为,种种行为,不仅不反人性,反而正是人性的体现。当然,自闭导致智力受损,这点是可以肯定的。(文/石板栽花 2019年12月22日星期日)
截图存念
看过电影的记录
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还没够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够了嘛
想象他人的苦难,似乎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有点难度的事。就比如问,为什么这对兄妹没有保险和社会补助,就好像在问,桥洞下为什么会有流浪汉一样。
这部电影,只是把一条常见的社会新闻素材,用艺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和大部分主流日本电影不同,没有将画面打上日式滤镜,没有好看的明星在做作演出,也没有和风温情的定常主旋律。
看短评时很多提到金基德,又想起《坏小子》,确实卖春桥段有相似,但故事内核其实仔细琢磨却全然不同。《坏小子》体现了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本片则在描述一种无法逃离的苦难。
想起影片中也有一些所谓“暖”的情节,比如赚到头几桶金时兄妹在忍受了长久的饥饿之后大快朵颐快餐;奋力地撕开为了躲避收租而糊满窗户的瓦楞纸,刺眼的光亮透进满是垃圾杂物的房内;一起逛熙攘的花火大会,真理子开心地放着哥哥给买的烟火;甚至同那位被霸凌高中生的第一次,窗户后的交叠人影,竟也有一种情欲的美。然而这一切看似普通人唾手可得的“暖”,却是建立在走投无路的选择之上,才能被获得。
最讽刺的莫过于,最初因为嫌弃良夫残疾而把良夫辞掉的工头,只是因为和另一个员工的酒后纷争,轻描淡写地又来找良夫希望良夫能回去顶替空缺。这对可怜兄妹经历了这么多即将走上绝路,但在他人的世界里,这份苦难的分量还不如一场口角。
所以真理子和普通人又有什么区别?她也能体会肉体上的本能快感,也能沉入海水中享受静谧愉悦,也能倒在路边嘶吼痛哭,也能孕育和摧毁生命。
海角上的兄妹,不过是运气不太好罢了。
奉俊昊的孩子(也是今村昌平的隔代轉世?但不太帶有「觀察距離」),特別是那股過激表演帶來的馬戲團戲謔感,還有粗礪莽撞的世界觀。
除了挣扎之外还需要一点超脱性的表达
为了生计不择手段,可耻又可怜。最会妹妹的回眸一瞥好像全片里唯一一个清醒的时刻,若清醒就是如此的生活,不如浑噩地疯下去。
过程觉得是个粗糙的三级片,有点三夫的感觉,随着妹妹和侏儒在一起的快乐开始,真正的升华是妹妹堕胎后的母爱感知。过程很金基德(尺度),高潮像李沧东的深刻,结尾很今村昌平(爱和底层)。借评论里的一个总结,稍微改动一下,借评引用:“今村昌平的主题,李沧东的深度,金基德的手法。”
仅凭糊屎那一场戏,应该就会成为我今年最难忘的一个电影了。太硬核了。背后的意义也非常明确,极端绝望的他们,以这种最底层、最粗俗的方式,来反击这个绝望的世界。看评论不少人说像金基德,可能设定上确实有些许类似吧,都是极端的、人为的寓言故事,但是,金基德的内核是冷的,这个其实还有暖意。
挺普通的剧情。女的为啥非得是心智有问题才能乐在其中,《三夫》也是,受人玩弄,白昼美人天生荡妇不行吗?
侏儒症没有与真理子结婚,很好。
一开始以为是部情色片,看后发现重点完全不在这里,而是关注人物的生存处境,值得一看。在现今发达的日本社会,还有人能拍出如此粗粝而写实的电影,有些意外。
不夠好,但確實有力量,尤喜歡哥哥獨自去侏儒家、游泳池、夢與結尾。
穷则思变——作为奉俊昊的弟子,片山慎三要比师傅厉害得多。你可以说《海角上的兄妹》反伦理、反道德、反常识,但就是无法从这部现实主义作品里得出反人性的结论。因为兄妹二人恰恰是站在人性的半弧当中企图让自己残缺的人格得以完整。人性就像吸附在女主角身体上无论如何都拿不走的胎记(布娃娃),亦如死死烙印在男主角灵魂上的那个图腾(日元)。影片将个人对于幸福的追求与资本原则对于个人的剥削和压迫高度统一了起来,因此这部看似淫乱的作品其实单纯得一塌糊涂——原来活着也能体验到美好。作者并没有向口味刁钻的观众展示一种因人性发生异化而产生的畸情与奇观,而是借由真实的荒诞对于“幻梦”进行厘清、警醒和批判。倘若非要和“肮脏”或者“恶心”扯上关系,那么就是《三夫》抑或是《寄生虫》所没能做到的事情全都被《海角上的兄妹》做到了。
和母上大人一起看的尺度最大的影片,她给了8.3分
啥也不说了,年度好看电影🎦,年度『惊世骇俗』影展之一。所谓导演处女作就应该这样,已经突破我们观影极限了,我们看不见情色,只看见了小人物的伤悲,也契合了这个社会的缩影,兄妹关系维系了一个家庭,可悲的是他们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瞧不起和被抛弃的人群尽管他们只是个别存在,难道他们就该这样活着吗?这样的生活改变了不止是兄妹两个人,还有他们赖以生存周围人群,看着哥哥拖着残疾的脚挨家挨户去祈求别人的施舍他认为很正常,妹妹对着各色男人的羞辱也逆来顺受,女孩子叫真理子,不啻是对我们这个正常社会的讽刺🎦电影是刻画个别小人物的卑微人生,也是我们这个xx沦丧的社会的真实写照!这种社会现象,日本🈶,韩国🇰🇷🈶,🇭🇰也有🈶《三夫》
太苦了,也太难了,活着即苦难。是《小偷家族》触碰不到的更底层的世界。当“真理”被一次次玷污,也许不再有必要去询问生存的意义。绝望如潮水般汹涌而来,身处海岬的兄妹俩每一步都是如临深渊,只有丢弃尊严,肮脏与丑陋地活着,才能带来一点点生的希望。PS.上次看如此令人难受的日影应该是《亲爱的艾琳》……妹妹的角色如果换安藤樱演估计又是一枚影后,当然和田光沙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奉俊昊的徒弟,有着敏锐的触觉,在这个异常揪心的故事里,猥琐的生命姿态反而闪现出美好
悲伤的故事那么多,你算什么。有种倔强的丧劲儿,也屈服了也没有。简单不肤浅。
《海角上的兄妹》拍出道德制約與生存意念如何相互碰撞、撞得稀巴爛,卻也讓我們看見裂縫中開出的生命之花。日本的海港小鎮就是每個社會結構的縮影,除了貧窮的寫實,更彰顯出生活的脆弱與荒蕪。侏儒症客人將母親的難產比喻成自己不願被生下的掙扎,所有非自願的生命,都成為世界畸零的一角——生命是偉大的,但生活的姿勢卻很醜;我們像被強行拽出母體的嬰兒,在異地苟延殘喘地活過。正因為向死而生,每一次的拼命掙扎都讓他們活得更像是一個「人」。
一次对苦难的抽象扭曲的白描。寄生彼此实现共生的兄妹,妹妹的失踪成为「寻找」的直接表达形式,工作、金钱和生活的意义逐渐遗落在每段出走与寻找的路途中。电影一开始便呈现哥哥的瘸腿,与结尾处妹妹的微笑形成一种关乎表里的映照,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对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爱情与面包,都是奢侈品。
有金基德的感觉
看了下时间是2018年,无独有偶“三夫”也是同年上映,相似的背景不同的诉求,关于性关于人关于性的动机关于人的意义,似乎生理存在的种种问题总会上升为哲学怀疑,冰冷残酷,毫无美感;甚至恶心。有些事情不摆在明处似乎就永远无法重见光明,可如此赤裸的呈现,又掀起本能的抗拒,这个世界也许多数人活得还算体面,但人文关怀恰恰悲悯的都是那些还算体面的群体,在街上遇到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大多情况下恐怕依然是唯恐避之不及,己所不欲的事情这么多,就不要站在上帝视角道德批判了——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拍一百部此类影片也是杯水车薪。
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