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霍啸林,赵舒城更具自觉意识。幼时的赵舒城就十分自律(遵守课堂纪律),是非分明(反对父亲杀人),这样的人,对于自身、对于他人的要求都很高,天生就有一股冲劲儿,但却也容易较死理儿。
在外求学的经历,让赵舒城更早地接触到时代的潮流,并受到其影响,所以他敢于反抗身为军阀横霸一方的父亲赵金虎。
插一点题外话,《勇敢的心》这部剧似乎蕴含着某种“弑父情结”。比起霍啸林,赵舒城的父亲无疑更具非正义性和压迫性。从小到大,赵舒城对于赵金虎的思想和行为都不认同,父子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因而他的反抗更为激烈。但赵舒城毕竟不能亲手弑父,这个任务便由霍啸林来实际操作,至此,“弑父情结“从理论变成了实际。男孩子的”弑父情结“源自于原始社会,因为他们不断成长壮大的生命力受到了来自权威的压制,弑父,意味着反抗权威的制度和现行的逻辑。”弑父情结“往往和”恋母情结“联系在一起,这在《勇敢的心》中也有表现,后面再谈。
目前来看,霍啸林的人生轨迹大致是这样的:私塾教育——家变和报仇——混迹汉口。相对应的,赵舒城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私塾教育——求学与反抗——参加北伐。一个是富家子弟家道中落、勇闯江湖;一个是进步青年投笔从戎、浴血战场。
北伐战争中,赵舒城奋勇当先,置生死于不顾,为了炸毁敌军的城门,他命令手下向自己扔手榴弹,大难不死倒在泥地里吹起号角的那一刻,确实是英雄,可歌可叹。
然而我认为,他的转变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产生的。
记得有一场街巷争夺战的戏,赵舒城带领敢死队包围了敌军,却发现对方竟是一些手无寸铁的伤兵,他愣住了,拿枪的手有点不知所措,然而,战场上容不得犹豫和思考,千钧一发之际,敌军哨兵胡乱开了一枪,赵舒城这才反应过来,于是开枪,冲入敌军,杀红了眼。不足一分钟,但内心戏十足,赵舒城的眼神不再清澈,有了一丝丝癫狂,这是他入魔的开始。
战争,带给人的创伤,不仅仅在于身体,更在于心理,所以欧美某些国家会给退伍士兵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汗,又扯远了。
赵书城成了北伐英雄,他享受着众人的赞誉,自矜、自得和傲慢之情渐渐产生,这一点从他与沈三爷谈判营救霍啸林那场戏中就能看出来,霸气的另一面,是戾气。
于是,他变得贪婪,想做更大的英雄,这时候,赵舒城上战场的动机已经掺杂了个人的欲望,变得不再那么纯粹。
军用物资被劫,赵舒城又一次死里逃生,并对帮派商人产生了仇恨(这也是他与霍啸林越走越远的一个原因),他说到做到,“我开枪从来不会手软”,一枪就结果了黄经理。他暴躁易怒,极端性格渐露端倪。
促使赵舒城转变的还有两个原因。其一,北伐军内部争权夺利,长官的压制。有一场戏,赵舒城对霍啸林哭诉不能上战场的苦闷,这场戏的容量很大,赵对的建功立业的极度渴望,北伐军的晋升机制问题,赵对霍的心理依恋,霍想要解开心结却又没有勇气的纠结,以及赵内心的善恶徘徊都包含其中。
其二,霍啸林的不得已的隐瞒和疏远。楼主以为,赵舒城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的性格,在人际关系中,他并不像霍啸林那样游刃有余。父亲娶了一大堆姨太太,家中没人关心他;身为杀人魔王的儿子,镇上无人亲近他;再加上求学时又受到同学的排挤,这样的赵舒城,只有霍啸林一个朋友。自律的人会活得很累,所以赵舒城需要霍啸林这么一个让他感到轻松的朋友,这个朋友,能在他振臂高呼的时候及时呼应,又曾在战火硝烟中救他一命,所以,赵舒城在内心深处对于霍啸林是有一点依赖的。
当赵舒城拿枪指着自己的脑袋求父亲放过霍啸林的时候,他是真诚的;当他邀请霍啸林和自己一起加入北伐军的时候,他也是真诚的,他只是习惯了霍啸林和自己站在一起,他只是希望两个人能并肩作战、成就传奇。
然而在霍啸林那里,担忧却无时不刻都存在着,杀父之仇横亘在兄弟情义之间,这一条鸿沟,霍啸林始终没有勇气跨过去,即便在赵舒城说出霍家灭门真相之后。霍啸林选择隐瞒,甚至是刻意的疏远,情急之下,他亲口否定了两人的结拜誓言“生死关头、相互保命”,这对于赵舒城,无异于是一种幻灭。
再看赵舒城的爱情,赵舒城和玛利亚相遇在医院里,身受重伤的北伐战士和救死扶伤的提灯女神,彼此的身份和形势,造就了一种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在这段爱情开始之前,玛利亚就被赵舒城的事迹感动了,所以才有那一声声的呼唤,正是这一声声呼唤,将赵舒城从死亡的深渊中拉了出来。在赵舒城睁开眼睛的那一刹那,这个美丽的白衣天使就住进了他的心里。
对于赵舒城来说,玛利亚的爱情仿佛一朵盛开在战火硝烟中的玫瑰,给他温暖和慰藉。像赵舒城这种具有革命精神和英雄情怀的人,其爱情观必定是浪漫主义的。另外,两个人都受过西式教育,思想行为也比较合拍。
有些网友不喜欢玛利亚,诚然,她有很多缺点,但有一点,玛利亚是自觉的,有一点新女性的特点。她敢爱敢恨,不掩饰自己的好恶,勇于追求理想的爱情。试想当年,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女孩,为了父亲,献身龙爷;不可否认,她是做错了,但在那时的玛利亚看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了,她也充满了痛苦、矛盾和压抑。即便如此,玛利亚也没有自暴自弃,她对待生活的态度还是积极的:不做娇生惯养的大小姐,跑到医院去当护士;虽然刁蛮,但本性也还善良:偷偷放了霍家三个女人。
对于玛利亚来说,赵舒城如同一束突然照进她生命里的光,驱散了长久以来压在她心底的阴霾:一个正义凛然的北伐英雄,勇敢坚毅,却又温文尔雅,满足了她对于异性的所有美好幻想,这是她梦寐以求的恋人,她有追求爱的权利。
鲜花和誓言、等待与期盼,他们的爱情在向着教堂一路狂奔的途中到达高潮。
爱得越深,越会介意,况且赵舒城又是一个爱较死理儿的完美主义者,他并非不爱,只是过不了心中那道坎儿,所以才会愤怒,才会借酒浇愁,才会暴躁得跟个疯子一样。
玛利亚错在过于自信和乐观,她以为坦诚相对、解释清楚就没事了,殊不知男女之间看问题的立场永远存在差异,赵舒城那句“我赵舒城宁可一生不娶,也绝不再和你这种不清不白的女人有任何瓜葛”,给了玛利亚当头一棒:明明等到了对的人,却被他狠狠地推开了。
一个高傲执拗,偏偏不肯正视心中的爱;一个天真无知,把事情想得太过简单,赵舒城和玛利亚这对苦命鸳鸯颇有点自作孽、不可活的意味,他们是激情澎湃的浪漫主义者,不会对这个世界采取圆滑的态度、采取迂回的方式。
报国热情与不合理的晋升制度、兄弟感情与跨不过的家族恩怨、浪漫爱情与无法接受的过去,这一切都加剧了赵舒城的心理失衡。除去这些外部原因,赵舒城的主观原因(即性格缺陷)也是他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行愈远的一个因素。赵舒城的偏执、冲动和急功近利,使他渐渐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况,偏偏又不肯服输,所以注定一条道儿走到黑了。
赵舒城让我想起了武侠小说里的一些人,莫容复、江玉郎、连城诀、律香川、任千行、王怜花、楚昭南、杨康还有无花和尚。人都有欲望,但实现欲望的前提,是学会调整自身和外部的关系,按照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人处事。真正聪明的人,善于审时度势,用巧劲儿,就像霍啸林那样,然而我想说的是,“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被迫观看了下这部剧,看了几集之后,忍不住怀疑自己的三观,然后打开微博想搜搜别人是怎么评价的,没看到,于是来豆瓣。
果然,看到大家都一颗星我就放心了,不是我的问题。
男主真的是……他好像演过很多这样的剧?
全剧里的所有女的都把他视为祖宗一样,各种我死了没关系,你们要伺候他巴拉巴拉,简直跟娘道这部电视剧有的一拼!
简直就是古代版的种马男频YY小说啊!!
垃圾垃圾!
看了剧后我对男主的这个演员都开始讨厌起来了!!
我只想说,相比起男主,坏蛋赵舒成显得是那么的清纯不做作!!!
没了。吐槽完毕。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姑且算是效仿初中同学世家 写一些随笔
《勇敢的心》这部电视剧,我认为拍得很不错,集集也都很吸引人。我是跟奶奶在电视上从霍啸林欲杀赵金虎那里开始看的,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马上就补了前面几集,如今已基本看完。我认为,霍啸林的确是变了,但他只是从“少爷”成长到了“老板”,他真正的本质是没有变的。赵舒城,一开始本来我觉得这个人有一腔热血,是个血性汉子。可到后来竟成走狗,残暴无比。可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舒城本性不坏,和啸林一样,都是被激励起的,被逼的。
《勇敢的心》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霍啸林帮共产党大哥韩亲仁走药品被赵舒城抓住,赵舒城用枪顶着霍啸林脑袋的时候,霍啸林对他说,如果我的死能让你看清自己,我希望你重新活一回,说年少时,我跟你一起贴无头贴子,你虽有私心,但我还是崇拜过你,跟你一起贴帖子的时候我心潮澎湃,因为我觉得我是在给全西阳的百姓谋福利!这时片尾曲的音乐响起,“草萋萋,放眼碧色连着天,春光无限,夕阳下,还在追逐风,谁家少年,满地残阳,炊烟暖”,很有画面感的歌词,描写了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这时镜头回放两人结拜时的情景,那时两人的眼神何其单纯,现在两个人却都沧桑了,改变人的果然只有时间,赵舒城忘记了他的初心。演员于毅也说赵舒城后期已经被欲望侵蚀得有点变态了,赵舒城忘记了他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其实赵的本性并不坏,他只是有点偏执,有很多事你想过了一点就成偏执了,不过了那个度就不会错,只有恰好控制在那个度内才能走正确的路。赵每次就恰好想得过了那么一点,而霍啸林就总能控制在对的度之内,赵的初心是对的,但他后来走偏了,或许如果电视剧改编成最后赵找回他的初心,和霍一起抗日会更好。希望每个人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也用来自勉。
分享于毅的单曲《勇敢的心》(来自@网易云音乐)特别喜欢这首歌,看过这个电视剧,对这里面的歌词体会得更加深刻,每一句歌词都能想到电视剧里面的每一副画面,歌词写得特别好,虽然这部电视剧尚未看完,但听后还是特别感动。
歌词写得很好,也诠释得很好。霍啸林杀赵金虎,杀沈三,表现了勇敢这词吗?这还不够,几次帮韩亲仁,娶玛利亚,娶白雪,娶桂英,都是为救她们,这还不勇敢?从码头跑到韩家,这不仁义?有这仁义之心,谁敢说他不勇敢。这还不够,导演用五十多集来作铺垫,就是为拔高升华霍啸林。他讲得很清楚,他为兄弟,为朋友,为家人,从不为自己,这才是真勇敢。反观赵舒城,只为自己,为权为名,他进攻武昌那么拼命,不就为了在政府里有个好位置吗?如何拔高升华,就是为国为民,为别人,为家人,为国人,为民族,这不就是大侠吗?
都说这是另类英雄成长史,其实不然,只能说是回归传统,读圣贤书,拜关公,闯江湖,讲义气,割袍断义,这不就是传统话本,演侠义公案小说的路子?为国为民,金庸的武侠小说不是一直在提倡吗?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霍啸林“为道”,赵舒城“为学”。赵与霍的区别,要是在昔日老人们眼里可作为教材启蒙童子,让小孩子明是非辨黑白。
杨志刚演的人物的经历,都是从小人物变成大英雄的过程,他有自己的反思与思考。拿这部剧来讲,主角从小不读孔孟,却爱《孙子》。从小调戏丫环,爬树翻墙,在家人面前谨小慎微,只为了不被逼念书。这些都是伏笔:读《孙子》,他果然有武略;翻墙,他靠此杀了赵金虎,杀了赤本;谨小慎微,他才能化险为夷。整部剧杨总是严肃的,说话自有风格,讲得却有理有节,浩气昂然。当小人物时,可爱;做了大侠,正大肃然。杨只爱演此类角色,是一种坚守。
每次听见这首歌,就觉得太适合将军和夫人的故事,描绘了将军忠义两全的一生,也道尽了夫人的坚强和生死不渝的爱!
在我心里,霍啸林确实是个当之无愧的男人,“文韬武略,天下第一”!
——致看过和喜欢《勇敢的心》的朋友
刚发现这个剧和最美逆行者一样都是男主他哥导演他演的,想起之前被迫看过的红娘子和秘密图纸,突然就一点都不奇怪了,老厌女汤姆苏了,男主先不说了,有男二的话肯定也因为各种原因在结婚之后还和各种女的纠缠不清,哪怕是路人只要不是主角这边的人下场就不会好。就是希望电视台不要老播了,换一些好看的电视剧不行吗,还一放就一天,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谁能看那么长时间电视啊,有人想看也看不全,总不能真是没人看硬推吧。
简单的说就是充斥了封建思想的,塞入大量纯粹为了恶心(如大段大段的ntr剧情和莫名其妙的死人)和狗血(好人没好报坏人火万年,开后宫又不好好开,各种意义上都是喂屎)的剧情,最后包一层抗日的皮的垃圾。
真的,不要看下去,求你了。你会在看三四集之后出现智商下降情绪激动等现象。纯粹是侮辱智商。
为了你的身心健康,闭上眼睛,捂住耳朵。最起码为了提高人均智商,请远离这坨垃圾。
对了,二星的理由是我坚信还有更屎的。
一个二百五,喊着“文韬武略天下第一”,很傻很二很做作,害死了很多人。没摸过枪就是神枪手;还有手雷打开好久都不炸,就等着敌人都跳水了,再扔到河里才炸;和冯大眼珠子杀了赌场全部的人这么大的事,号称汉口半个皇帝的沈三竟然不知道,还答应冯大眼珠子回身边卧底。这么低的智商,怎么能成为汉口的黑老大了?主人公没来由的一直狗屎运,对手不是太轻敌就是貌似强大,其实很弱。用这么弱智的剧情糊弄观众,还弄76集这么长,编剧也太次了!倒是主人公奶奶的演技很好,看得观众又恨又佩服。是本剧不多的亮点。
杨志刚每个剧的人设都是一样的,讲话也是一个样,曾经看火蓝刀锋时以为是人设让他这样讲。。。
男主念词像幼儿园小朋友一样蹦字听着太难过想割腕【
感觉可能是全世界最差劲的电视剧。男主是全世界最烂的演员:(
剧情挺有意思的啊,我18年还翻出来看了
我是被逼的。杨志刚这货的台词功力是怎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当主角的。擦。
没办法,最喜欢赵舒城了。男二秒杀男一!
为什么我却觉得杨志刚演得不错,人跟人不一样,他演出了他的特色而已吧!郭靖宇导演的戏也吸引人,有一股正气在!
天哪,百度百科竟然告诉我,霍啸林只有四个老婆!!!我怎么觉着这电视剧里,除了他奶奶以外的女人都是他老婆!!
男猪脚说话腔调听着想揍他
国产良心剧,男主演技真的牛逼
妥妥的起点种马文=。= 而且男主台词功底太差,总是木着脸往外一字一字地蹦台词。。。。。
咱觉得这剧拍的很现实:一个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处处受到官僚腐败打压,有心报国,报国无门,只能被逼迫着走向了错路。而行贿、生活作风不良、无视国家法律还私通土匪的人竟然还能混的风生水起,人人称道。简直是国民悲哀;国家悲哀;民族悲哀。前者叫赵舒城,后者叫霍啸林
吐槽的人很多,我倒罢了,杨志刚的戏看了不少,所以对他那种说话风格倒还能接受。老奶奶演得棒级了,32个赞!要吐槽的就是枪战时候的主角光环太强大,被n把枪打都特么坚决打不中
我就想问问有多少人是家里有人看被迫也跟着看的……我现在特害怕新闻联播结束……
有些豆瓣数据没什么参考价值,比如国产抗战剧。因为受众不会上豆瓣打分,就好像我六十多岁的母亲
陪老爸看的剧,觉得还行啊,我倒觉这里的杨志刚演得不错,剧情有的确实假了点,但几个主要人物都挺搞笑,反派也给力,毕竟抗战剧,结局加一星!
汤姆苏剧,男主角丑且说话像小 学生。拼命渲染男尊女卑思想,中国中年男人们就是靠这种剧喂养自己的男权意识,并做着靠运气发财拿下一方天下的春秋大梦。
我隔着电视机屏幕,都能感受到杨志刚喷我的一脸口水。那铺天盖地~~
哈哈 陪我妈妈看的还蛮好看
假到爆,主角都不会读台本。。。蹦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