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传英语

HD

主演:本·金斯利,坎迪斯·伯根,爱德华·福克斯,约翰·吉尔古德,约翰·米尔斯,马丁·辛,丹尼尔·戴-刘易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8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2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3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4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5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6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3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4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5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6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7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8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9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甘地传英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记录了印度圣雄甘地史诗般传奇伟大的一生。1893年,24岁的甘地(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受邀前往南非任律师职,决心在当地带领印度移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活动,并因此入狱。出狱后甘地回到祖国,在三八朗地区建立了高僧修行所,加入了国大党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宣传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运动中甘地曾四次入狱;在其不懈努力及国大党的带领下,印度独立终于提上议事日程,甘地也于1931年赴伦敦参加商讨独立的圆桌会议。然而随着独立的临近,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新挑战……  本片获198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最佳男演员(本•金斯利),最佳原创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剪辑共八项大奖,并获奥斯卡最佳化妆,最佳电影音乐和最佳音效三项提名。悬崖之上杜鹃花儿开上海1920二龙湖爱情故事2020十字军骑士僵尸2013高度潜力第一季德伯力克星座趣谭马戏团迷情江湖浪子禁闭岛(英语版)心动舞台下班抓紧谈恋爱迷离劫堕落2014榴花正红雪色红颜出水红莲实习医生格蕾第四季被迫杀人逃学神探唐人街探案[电视剧版]致命追踪公寓404一一天长地久不明飞行物太平洋潜艇战木曜4超玩雁儿在林梢食在云南刺客风云疯狂的外星人铁血战士:猎物猛禽小队和哈莉·奎茵爱情伴侣电影版上海灘續集(国语版)纯净爱情区域御用金西部风云谎言屋第四季

 长篇影评

 1 ) 从电影《甘地传》看甘地

《Gandhi》获得1982年5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创作剧本 、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接七项奥斯卡奖。
      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 Gandhi),被称为圣雄,在南亚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巴布”(父亲),英国的丘吉尔形容他是半裸的苦行者,这位传奇的人物来到印度时没有任何财产,而当他离开时仍然是孑然一身,他从未担当国任何官职,却被尊为印度的国父,近神的人。正如他死后爱因斯坦所说——若干年后,人们将无法想象曾经有这么一位人物生活在世上。

     观看这样一部电影,你很难做到脱离人物只考量电影本身,因为甘地的一生太具传奇色彩了,影片的开始便以一篇序言说道:“没有一个人的生平可以在一个故事里都包括进去,也不可能把每年发生的事件都给予同等篇幅,把与事件有关的人也都写进去,只能在精神上符合原来的人物精神面貌,不漏掉重要的时间,通过这些事件,把人物的人生目的和精神面貌表现出来。”在接下来的长达三个小时的影片里,自1948年甘地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暗杀,印度举国举行国葬开始,使倒叙他的生平,从1893年年仅24岁的留学英伦后踏上南非的土地开始,向观众娓娓叙述了甘地平生的若干重大事件,影片剪辑巧妙,剧情流畅,上下五十年,纵横数万里,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大手笔之作。

     饰演甘地的本金斯利是英印混血儿,当年38岁,身上兼有印度和英国的气质,这非常符合甘地早年留学英国的背景,本金斯利为演好这位不同凡响的人物,下了极大的功夫,潜心准备,在影片中,他扮演的甘地形神兼备,宛如圣雄重生一般,叫人叹为观止。

     本片导演里查德·阿敦巴罗毕业于英国皇家戏剧学院,演员出身,这部《甘地传》他整整酝酿了二十年,他的苦心孤诣成就了他迄今为止的最高成就。

     好了,终于可以聊聊甘地了:

     纵观世界伟人的队伍中,甘地绝对是特别中的特别,宗教与政治在他身上融合一气,他的思想又似乎是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思想激烈碰撞之后产生的火花。世界上有着“国父”之称的人物不在少数,但如他这般竭力宣扬“非暴力”的革命的人,寥寥无几。而且他真的做到了。

     非暴力的思想贯穿着甘地的一生,早年,他是一位留学英伦的律师和翩翩绅士,基督教中的博爱精神与他不谋而合,而当踏上种族歧视到了近乎疯狂的南非之后,哪怕因为肤色而被白人扔下火车,他的非暴力思想非但没有就此打住,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世界横遭暴力蹂躏之时,甘地建议人们走另一条道路,即非暴力主义。他宣传非暴力学说,终于发动了印度人民大众,奋起将英国驱赶出印度半岛。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的爆炸声。在欧洲大陆,正当政客们滔滔不绝地发表蛊惑人心的演说,独裁者们声嘶力竭地鼓噪一时,甘地却静悄悄地唤起地球上人口众多的国家的人民群众。他招贤纳士,既不求助于权势,也不乞灵于钱财的诱惑力,而是以下述教诲号召他们:‘愿意追随我的人们,你们必须准备以地作床,身穿粗布,黎明即起,节制食欲,清理厕所。’他建议同伙们身穿用手纺制的土布衣服,作为这支大军的军服。颜色浅淡的土布衣服,牢固将印度人民大众团结起来,正象褐色的军服把欧洲独裁者的军队联系在一起一样。”{引号内文字摘自多米尼克·拉皮埃尔(法) 著《圣雄甘地》}

    唤起敌人内心的愧疚,而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想法为常人所难理解。这种难以理解的思想在影片中被很好的诠释出来,其中一个场景,是甘地向当时的印度的革命领导人解释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我们不去听他的语言,仅从他的一系列举动中便可窥见一斑:大家坐在吉诺(印度早期革命领袖、国会议员,穆斯林,后任巴基斯坦开国总理)家豪华的客厅中,讨论下一步如何反抗英国的统治,甘地站起身,向大家解释他的非暴力思想,他边说边走向门口,从谁都没有放在眼里的一位侍者手里接过装着茶壶的托盘,并对他点头致谢,然后回身给在座的每个人斟茶,而此时,他正好说到用自己的行为唤起每个人的羞耻之心,他的这个举动,让在座的每个高谈阔论着争取人民平等反对殖民统治的领袖们全都汗颜了,当时年轻的尼赫鲁(后任印度开国总理)站起身,微笑地端起茶杯请甘地为他斟满。这样一个细节,将甘地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不吝笔墨详细叙述了甘地的两次绝食,皆因为他的非暴力思想:第一次,当印度举国都在举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长期积压在人民心中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憎恨开始爆发,运动超出了甘地最初的设想,一些地方相继出现了屠杀英国平民的事件,甘地十分不安,要尼赫鲁停止这次运动,这让几位革命领袖几乎诧异到了极点,他们认为这么好的革命形势,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一旦爆发,绝难回头,甘地听到这里,决定绝食,直至运动停止,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了,人们听到了圣雄因为出现了暴力事件而开始绝食已经奄奄一息的消息,纷纷停止了暴动,甘地自顾自的绝食着,直到他的目的实现,还未完全恢复健康的他立刻被殖民政府关进了监狱,罪名是扰乱治安,尼赫鲁气的大叫:“扰乱治安?他刚刚制止了一场革命!”于是,一场几乎要发展为暴动的运动因为甘地的绝食而戛然而止,这对习惯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我们来说实在难以理解,看到这儿,我甚至认为甘地不仅顽固,而且近似于迂腐,怎么可以以生命为赌注来制止自己的人民推翻统治者,这俨然是一个保守的分子的作派,就像戊戌变法后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
 
     我的这种想法,在看到影片中甘地第二次绝食的时候彻底改变了,这次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建立了国家,分别代表着印度教和穆斯林的利益,甘地的关于无论教派、信仰的人们都是兄弟的想法破灭了。在印巴边界,是浩浩荡荡相向而行的人群,人们背井离乡,分别到各自的教派国家寻找庇护,他们痛苦的遭遇转化为彼此的愤恨,各地爆发了严重的宗教仇杀,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互相指责对方是杀害自己亲人的凶手,冲突逐渐升级,南亚各地相继爆发了暴乱,大批教徒在骚乱中被杀,而这对于甘地来说简直如梦魇一般。甘地要求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制止骚乱,但无济于事,他毅然搬进了骚乱最为严重的加尔各答市,住进了一家穆斯林人家中,开始了绝食,是时一些头脑过热的印度教徒已经难以理解他们的圣雄此举的良苦用心了,他们认为甘地是在帮助穆斯林对付印度教徒,一些极端的人甚至高喊“甘地滚出加尔各大”“杀死甘地”,甘地毫无惧色,绝食在一天天的持续着,他的健康迅速的恶化,正如南亚半岛的情势一般危在旦夕,这一次,甘地坚定的表示,只要各地不停止这种兄弟相互残杀的事情,他便绝食直到死亡。虚弱的甘地坚持这他的思想,尽自己最后一份气力来换取南亚的和谐安宁,加尔各大的曾经愤怒的人们听到了甘地因为他们的仇恨而奄奄一息的消息,纷纷放下了刀剑,来到甘地的住处表达悔意,也有人并不能理解甘地的做法,但无法拒绝他们最为尊敬的“巴布”为他们做出的牺牲。电影中,一个满眼怒火的印度教徒冲上甘地躺着的屋顶平台,将一张饼狠狠地扔在甘地身上,对他喊道:“吃吧,吃,我就要下地狱了,可也不想背负杀你的罪名!他们杀了我的儿子,而我将一个穆斯林小男孩摔死在墙上”,甘地用微弱地声音对他说:“我知道不入地狱方法,找一个父母都死了的一样高的穆斯林小男孩,好好把他抚养大,而且要将他教导成穆斯林”,这个曾经因为仇恨而迷失的印度教徒,听到这儿,满眼泪水,跪在甘地的榻前亲吻甘地的脚,(印度习俗,小孩亲吻父亲的脚表示尊敬),就这样圣雄再一次用他的顽固感化了数亿民众,人们纷纷从无谓的仇恨中清醒过来,刚刚摆脱殖民命运的印巴两国因为圣雄而免于陷入无休的仇杀暴乱。

     我不得不重新认识先前觉得不可理解的甘地的非暴力思想,诚如影片中曾几次提到的甘地的一句名言:“There have been tyrants and murderers and for a time, they can seem invincible but in the end they always fall. Think of it, always.”(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一段时间内他们似乎是不可战胜的,但终究难逃失败。认真想想这些,永远都是这样。)其实所谓的非暴力,也就是和谐,这是人类的最终归宿,任何因暴力而取得的成果,终会为暴力所夺去,在面对棘手的问题时,暴力往往是人类最先想到的解决方式,但他永远不是最好的。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激荡不安的社会,无论是国际矛盾还是国内问题,都时刻可以成为酝酿暴力的温床,想想半个世纪前的甘地所说过的和所做过的,在圣雄的生平与思想中找回一些被我们忽视的甚至从未认识到的答案吧。

     极少数电影不可不看,《甘地传》是其中的一部。

 2 ) 印度精神

与其说是一个人的传记,不如理解为关于印度历史和文化的解读。

他们走向前去,印度教徒和回教徒肩并着肩,抬头挺胸。面对无可逃遁的受伤或死亡,一直持续到夜晚。女人抬走死伤者,直到累的筋疲力竭。可是一切继续下去。不论西方原有所谓的道德优势,今天已经一切丧失。印度自由了,因为他承受了一切苦难的折磨,既不屈服,也不退缩。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成功的,但始终就是失败的。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静默的对抗,人性的力量

 3 ) 那些甘地教我的事。。

看完《甘地傳》。。 恰好工作需要。。又仔細看了遍《讓子彈飛》。。。 兩相比較。。姜文的傻波伊之處就顯現出來了。。 命令別人“不許跪”。。跟命令別人“跪下”。。又有神馬本質區別呢。。 ——尤其在您手裡還拿著槍、不停piapia地往天上射著打鳥的情況下。。。 聰明人、明眼人、特別擅長識破他人意圖的準上帝們。。 大概會不屑于甘地的邏輯。。 嫌奏效慢是一個。。嫌娘炮嫌溫存又是一個。。大概還要嫌甘地是不是有意圖自我造神想進入神殿!(火眼金睛啊大聖您!) 甘地自我犧牲勸誡世人。。最終成功奏效。。也可以被解讀為“偶然”、“戲劇化”、“跟其國民信仰有關”、“不具普適性”。。 甘地一生坐牢4次。。每次都是淡然入獄、淡然出獄。。 國內有位先鋒報紙的先鋒報人。。因故入獄后。。再出來。。每次公開場合露面。。但凡發言。。就言必稱“我坐牢的時候”。。微博也狂躁狂傲。。俯視眾生狀。。 朋友論及此人。。覺得他是“被傷害塑造了”。。且有一種“烈士癖”。。獄中沒死,出來后。。總有一種蠢蠢欲動的求死傾向。。說起來。。跟芮成鋼的“代表癖”屬於一種毛病。。“救世強迫癥”。。 甘地也有強迫癥。。他那種叫“救人強迫癥”。。他見不得眾生不平等。。見不得報復與殺戮。。他打破了宗教與教派間的壁壘。。明白耶穌說“有人打你右臉,你把左臉送給他打”這句話的義涵和真價值。。 他走出了“狹隘”。。不但在認知上了然“忍讓並非姑息”、“愛讓人棄惡從善”。。而且能夠踐行。。知,并行。。知行合一。。王陽明有知。。在天莞爾。。 也有被打急了的時候。。每次由印度人對英國殖民者和“印奸”警察暴力反抗。。致對方死亡(類似事件發生過多起)。。甘地感到的不是復仇的快意。。而是痛心。。人不節制自己的怒火與惡意。。那雙方你死我活。。死亡再死亡、犧牲再犧牲。。是必然結局。。誰沒有父母啊?一個人的慘死會給一家人帶來無盡傷痛。。他人亦已歌,“亲戚永余悲”。。22年前慘死的年輕人們,誰還在紀念他們?。。 煽動怒火與仇恨會帶來死循環結局。。無窮無盡的仇,與殺。。 甘地:如果不能阻止暴力,那麼終止這次運動。 其他的運動領袖:我們好不容易才集結起這麼多人! 甘地:如果不能阻止暴力,說明我們的時機還不到。 中國現代史上有過類似的對話。。 嚴複問孫中山:為今之計,惟急從教育著手,庶幾逐漸更新才是。 孫中山不同意,反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孫中山的“破”是成功了。。但“立”呢? 結局如何。。如今大家也都看得明白。。 甘地亦有絕望的時候,他一生都在努力厘清鬥爭的正確的方法,尋找平靜而制勝的法門。。在二戰期間,他甚至對“非暴力”都動搖過。。但最終。。他依然相信心中的“真理和愛”:“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但他們終究總會失敗,好好想一想,永遠都是這樣。” 近期一系列的災禍。。令人心浮蕩。。但無論如何。。見危而喜、人格有異。。 我們的民族還沒有出現一個讓人敬佩、信賴的心之領袖。。沒有出現一個甘地式的——他絕食,我們便肯放下屠刀,不忍他為我們的暴行而犧牲的“聖雄”。。這個時候。。更應檢索自己。。獨善其身。。 做惡容易。。做聰明人更容易(google墻了還有百度呢)。。相較之下,做個善良的人——無論別人怎樣對待我們,我們都堅持自己的原則,善良、愛、寬容。。反而艱難、高貴。。 這就是甘地教我事。。。

 4 ) 《甘地传》--成也博爱,败也博爱

出生于浓郁宗教氛围家庭的年轻人,长大后得以去西方感受尊崇权益和自由的国家学习,矛盾的意识形态和充满苦难的生活环境赐予了他全新的思想体系,这种后天磨砺而出的天赋丝毫也没有浪费:带领印度人民走出被殖J民的阴霾、向全世界证明了一颗伟大灵魂的真实存在。他的死亡一如活着时受到贫民百姓到政界首领的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关乎着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乃至整个世界格局的改变,他是个只穿自己纺织出来的衣物的倔强老头,他一高龄之身屡次绝食解决了一次又一次全国暴B动——他就是甘地。

作为一部人物纪传片,本片以倒叙的方式先交代了甘地的死亡,万民拥戴之中缓缓走出的和蔼老人面带微笑的看着眼前的刽子手,瞬间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悬念:甘地为何如此受全民敬仰?又被哪方势力刺杀?杀他的人出于什么样的居心和目的?甘地死后的印度又将何去何从?三个多小时的片长不能详尽的将这位伟大首领的一生叙述殆尽,但也详细交代了甘地一生最主要的思想“非暴力不合作”的形成和成熟过程。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演说家,但事实证明他的博爱注定了他不会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最终印度和巴基斯坦因为宗教信仰的分裂与他的决策失误不无关系。然而,我们更能从这些几乎偏执地信仰着一个宗教而怨恨其他宗教的人民身上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丝毫未受神的庇佑和帮助,而甘地从多种宗教中汲取精华,竭力广施恩泽,他才是真正相信并贯彻了信仰的人。

同样,这也是一部历史巨作,甘地努力一生的事业同时也是印度国和人民的流血史。在第一次看到英国军官下令对平民扫S射时不免心惊,因为这些的确曾发生在这个地球村里,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下令屠杀更多手无存铁的人,以及无数无力反抗的妇女和儿童,死伤1516人。他们拼命的在一个不到足球场大小范围的围墙里逃跑着哀嚎着哭泣着,其中以试图保护孩子的妇女哭声和失去双亲保护的孩子哭声最为凄厉。这一幕,让我觉得羞耻。而后来的印度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以暴Z制暴同样触目惊心,我想,甘地早就知道了人心之恶,所以一味要求他们原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当被人打了右脸的时候,还要把左脸转过去让他打,让打人者感到羞耻,让打人者看到自己的勇气的。

甘地一生中致力于拯救弱者和女人,他说印度有两种奴隶制度,一种是女人的,一种是低等贱民的。被奴役的、被压榨的、被不公平对待的人们都是他的拯救者,在他眼中,这两种人是被世界无限剥削的同时又受尽歧视的人。联想到现在印度屡屡出现的禽Q兽事件,几乎让人们忘记这个国家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乎让人忘记了这个国家才是佛教的发源地,几乎让人忘记了这个国家出现过一个矮个子男子用一颗坚强的灵魂让整个世界为之颤抖,只剩下了对女人权益的极端蔑视。这也是当年甘地没能解决的重大问题,这里也是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这些文明越悠久、历史越深厚的国家,都是建立在剥削N女人的基础上昌盛的,一旦要求他们面临思想转型,必将以其丰富的落后经验以及极端化的兽S性作为解决手段。出现各种兽S行的不仅仅是印度,只不过人们更关注国外人民的生活有多水深火热而已。

甘地的饰演者本·金斯利,以及《阿拉伯的劳伦斯》里的主角彼得·奥图,是目前我看过的人物传记片中演技最好的:即感觉不到他们是在演戏。观影途中你会像在看一部纪录片,看着一颗伟大灵魂的诞生,看着这颗热爱着不同民族的赤子之心在人间的险恶中跌跌撞撞却目标坚定,看着他们因为太多的博爱而沦陷为了或政治或宗教斗争下的牺牲品,看着他们用仅仅几个小时的时间完美的向活着的尸体们散发一个故者的光辉。甘地死去时,爱因斯坦说,后代子孙们不会相信,世界上曾真的活生生出现过这么一号人物。不得不感谢这些伟大的演员,因为他们精彩绝伦的演出,这些领袖人物可以再一次天神一样出现在后代子孙的眼里,去感受黄沙之间的悲喜,去感受历史浪潮的怒吼。

印度独立仅仅四天,甘地便被暗杀,这是何等的讽刺。生活在苦难中的印度人民在被殖民的生活里忍气吞声,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权益遭到了多大的剥削,甘地的到来好比是一泓清泉,浇醒了他们浑浑噩噩度日的昏梦。这些教民们曾经团结一心对抗不公的英国政府和以及世界对待他们的偏见,他们可以迎头走向举头挥下的重棒而不动摇,然而屡见不鲜的暴力事件证明要拯救一个国家,半路杀出个“以爱渡人”的想法是不够的。人们习惯了受压迫,突然翻身的狂喜只会激发人暴怒和施虐的本能,教育不是对所有固守己见的决心老去的成人都管用,所以甘地可以拯救的,其实是看着他成熟起来的下一代。说句玩笑话,如果回教和印度教民斗殴至死的决心有一半拿来对抗英国政府,不用甘地出场这个国家早就独立了。

本片的摄影极美,片头的夕阳晚照在平静的河流上静静的思考,给人的视觉感是滴水穿石的舒适,平淡的生活场景下蕴育着神秘的宇宙哲学。甘地死后万民送灵的场景更是让我想起了课本里十里长街送总理的震撼,人们静静的流泪,他们的神情写满了送走的悲伤,但也有祝福这个灵魂安详沉睡的愿望。影片不断出现众多追随者自发性的追随甘地这一场景,这种看不见却能使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的力量即便在荧幕外也轻易使人受到感染。

最动荡,最艰苦,却也是最崇高、最团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时势成就了甘地,也毁灭了甘地。他是人类良心的代言者,他的爱太无私太纯净,却终究低估了人性的恶念和毁灭欲。不同的人或阶级自然对他有不同的评论和见解,但历史会告诉后代子孙,圣雄甘地之名当之无愧。

经典台词:

你只是个人,你只是一个人,对于不想做的跟你一样好的人而言会更加困难。——甘地妻子对甘地说。

他们可以折磨我,打断我的骨头,甚至杀了我,而他们所得,不过是一具尸体,而不是我的屈服。——甘地第一次号召大家不要以暴制暴,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开始成型。

两百年来能如此蔑视大英帝国而平安无事的印度人就只有你而已。——甘地好友对其评价。

这当然很蠢,是英国人决定印度人的生活方式,能够买什么,能够卖什么,何为公理,何为妨害治安,所以难怪我们顶尖的年轻人虽然有东方的尊贵气质,却一碰到西方的弱点就毫无抵抗的与其同化。——甘地与几个年轻人交谈。

如果想成为他们的一份子,就必须和他们一样的生活。——甘地第一次被捕入狱,决心只穿自己的纺织物以支持民族产业。

请你接受这个事实,任何国家的人民,都宁可要自己国家的一个坏政府,也不要外国的好政府。这是我们的问题,而不是你们的,你们总是要走出去——戴尔将军的大屠杀之后,甘地与英国政府对峙,提出独立。

想要独立自主,就必须先证明自己,才能够独立。......你们只剩一件手织衣物可穿,那就神气的穿着它。......如果一件漂亮衣物造成了你们的贫穷和饥饿,那么它便不再漂亮了。——甘地夫妻双双演讲

当我绝望时,就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怀疑这世界时,就想想这些话,然后努力以神的方式去做。——甘地第一次绝食时所说。

我知道印度还没到我要的那种独立的阶段。——第一次绝食成功阻止暴乱后,甘地又被捕入狱所说。

民族运动要激起反应才能有作用,我们会一直努力下去,直到他们有所反应或改变法律,控制权不是在他们手中,而是在我们手中,这就是民族运动的力量。——甘地出狱后决心制造私盐对抗英政府。

印度教徒和回教徒并肩而走,抬头挺胸,面对无可逃遁的受伤或死亡,一直持续到夜晚,女人抬走死伤者,可一切仍然持续下去,西方原有所谓的道德优势,都在今天丧失了,印度自由了,因为它承受了一切苦难与折磨,既不屈服,也不退缩。——民族自发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报社记者如是报道。

 5 ) 孤独的甘地

文/halleybachelor


从前学世界史的时候,总觉得“非暴力不合作”是如此可笑。毛主席不是教导我们“枪杆子里出政权”么?毫无反抗坐以待毙也太过迂腐了吧?但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却是前所未有的思想震撼。
  
  “人必须有勇气接受多次打击,表明自己虽不还手但绝不退缩,以唤起人的本性,使对方减少恨意,起尊敬之心。”印度是佛教的起源国,甘地的主张无疑跟佛教忍受痛苦、普度众生的教义是暗合的。虽然佛教在印度已然失传,但长久以来与各种教派间的相互渗透,使得印度人在心理上也接受了这种思想传统(反思到中国,虽然是世界佛教最昌盛之地,但这种平等博爱的精神吸收了中国特色以后,要么上升为愚民的工具,要么堕落为避世的借口,只剩下一帮清谈诡辩者打着永远猜不透的机锋)。甘地枯槁的形容也颇有苦行僧的味道。他提到《新约》中说“敌人打你的右脸,就把左脸也迎上去”,在这一点上,释迦的“慈悲”、基督的“爱”乃至孔子的“仁”都是相通的观点。当英军催马杀向游行队伍时,马儿却反而不忍踏向卧倒的人群,这种人性和兽性的倒错是值得深思的。
  
  “只有神能决定谁下地狱。”我们中间没有任何人有惩罚罪恶的权力,因为我们本身都是有罪的。而且杀人本身就是一种罪恶,用以惩罚另一种罪恶只会陷入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也就是国人所谓的“冤冤相报何时了”。(这令我想到《七宗罪》里凯文史派西假借上帝的名义杀人,只要明白了这一点,他的理论也就不攻自破了。)所以只有通过道德感化才能获得心灵的救赎,才是唯一的正道。所以当一名印度教徒的儿子为回教徒所杀后,他以牙还牙杀死了对方的儿子,而甘地却奉劝他去领养一名回教的孩子抚养成人,这样才能得到最终的解脱。
  
  “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最终还是会失败。”这就是儒家所说的“霸道”和“王道”的区别。(在某些理论当中,常用“左”和“右”来进行标志并一概抹杀。)武力只能逞一时之快,推行仁政和包容之心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同样是民族独立精神的体现,这与《勇敢的心》所讲述的专制时代不可同日而语。甘地的出身是熟知英国法律的律师,很清楚西方国家的民主传统,知道以暴力对待手无寸铁的平民必然是不得人心的。这与中国历史上的“主和派”也有本质区别,后者是妥协退让,前者是积极进取,后者是人格骨气的软化,后者是民族尊严的凸显。
  
  甘地不仅是思想上的巨人,也是他理论的身体力行者。无论是亲手织布做衣服,还是步行赴海边制盐,都表明了他信念的坚定和为人的务实态度。他的绝食能令三亿多人为之关切动容,这样的领袖气质和人格魅力对一个政治家来说恐怕也是旷古绝今的了。(与某些圣主不同的是,“圣雄”并不是他自封或个别狂热分子所加的名号,这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人们对民族英雄的不自觉敬仰。)
  
  值得注意的是,甘地被暗杀前有个女记者告诉他自己是他的仰慕者,甘地却认为“这是危险的”。他很清醒地意识到在政治领域进行个人崇拜的危害性。其实每个当权者只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要老想着把名字刻上石头或者用名字来命名城市以图不朽,很多独裁、暴君就不会出现,很多悲剧也能够得到避免了。
  
  可惜的是,直到如今印巴依然各执一端、冲突不断,很多地方还是因为民族和政治偏见走不出暴力的泥潭。甘地只能成为二十世纪孤独的先知者,他所创造的奇迹也只能遗作近现代史的绝响了。

"An eye for an eye makes the whole world blind."
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活着,就好像明天你就会死去。学习,就好像你会永远活着。

 6 ) 哦,羅摩

甘地死时果然说的不是oh, my god;而是hai, rama. 意思是“哦,羅摩”*。

西方主旋律电影拍起外邦的故事,总让人有一种隔靴挠痒的感觉。首先声明,我不排斥西方主旋律电影,看过很多奥斯卡得奖的没得奖的那些,我也从来不反好莱坞。但是比如《追风筝的人》这样的片子,明明讲的是中东的孩子,你看到最后就觉得怎么这讲故事的方法以及故事内涵里的那点意思跟你常看的那些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中产阶级白人故事差不多呢?以此类推,这种片子看起来制作精良,价值观精英,世界观广阔,但仔细一想你就发现它们完全是按自己的意思组织材料,它们完全没有那个意图去用中东人自己的眼光看待那片土地。

异域的地理和文化只是一种猎奇,但是政治不能不正确,更不许讲些西方观众不太明白的事情。阿富汗的故事也好,印度的故事也好,最后其实只是讨好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里的那同一个故事。

我喜欢甘地这部片子,对我有很多启发,至少点开了我脑袋上的几个穴,让我想去了解关于这个人和那个年代印度的事情。但是这也不妨碍我带着防备之心去看这个电影。比如上面链接里的那篇文章,我就觉得说到了很多点子上。

为什么电影里,甘地老人家要喊oh god呢?因为大部分西方电影观众不会知道rama是啥意思那个年代也不会去wikipedia一下。就算人家查大英百科全书知道了,有几个人会去学习印度教知识傻瓜指南,就为了搞懂电影里一句台词?所以编剧就算是要让一位印度圣雄不知所云地在临死前喊上帝,也不会让没有文化背景的西方观众看到他喊羅摩。文章里还嘲笑了看什么都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有人说那rama不就是印度教里的god吗 -- 那您的意思是印度教是基督教底下的旁枝?

抛开这个细节问题,看看电影主题。
电影着重渲染反种族歧视,反殖民主义,反暴力这三个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的主题。纵观好莱坞大片,往往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核心价值观打转转。别误会我的意思,这些价值观本身很崇高,问题在于事情往往不会简单到可以一清二白地放到这些目录底下。现实世界中往往没有那么脸谱式的正义或邪恶,往往没有那么明显的对和错。而艺术作品对待世界总是问那么几个相同的问题,得到那么几个相同的答案,总是局限在单一的价值判断里,看久了让人难免觉得老套。

回到甘地本身,重要的是把甘地当作一个“人”来看。我们看这样一个电影,崇敬一个人的智慧,以及他对世界的判断和反应;但是,传奇化,过分英雄化这个人,把他当作神来崇拜,只会让我们自己失去对世界的判断。


*查证出处:(一篇长文,关于电影形象和真实甘地之间的差距:)http://history.eserver.org/ghandi-nobody-knows.txt

 短评

相对于甘地这样一个直杀灵魂底线的人,这片子的水准是有愧的

6分钟前
  • 嘴客
  • 推荐

即使考虑到这部片子里的无数政治正确,它还是部优秀的电影。本金斯利是个一流的演员

9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一个问题:甘地在知乎,会不会被形容成白左?

11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本金斯利的演技出神入化几可乱真;3个多小时,让我明白一件事:以非暴力不合作、绝食抗议达到民族国家独立,那是有前提的,人须有信仰、须有敬畏、文明和思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秀才遇到兵,我们老祖宗早就预言过了。

1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甘地是伟大的,然而非暴力不合作能成功的前提是,如他在南非初登场就高举的标语:WE ARE CITIZENS OF THE EMPIRE!甘地是可以说服一个法制民权的绅士把善分享给更多子民,却绝不可能让一个信暴力的恶棍不开枪—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同时恶的方法又无法产生善的结果,故某已注定被神所抛弃。

18分钟前
  • 大师
  • 力荐

英雄无数但圣雄惟一,上帝无言而众生平等。

21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得胜利,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最终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23分钟前
  • therealran
  • 力荐

本质而言,剧情片没有忠于现实的义务,也没有树立道德价值标准的必要。但是剧情片肯定会有自己的道德价值倾向,也肯定会与现实产生关联,尤其传记电影,关联会更紧密。39岁的金斯利演活了甘地,整部影片在技术和表达上面也趋近完美,大结构上很有想法,是一部无死角的杰作。而现实中的甘地争议非常大。许多人认为他成为了帝国主义延长殖民统治的工具,许多人念念不忘甘地曾建议犹太人集体自杀以感化希特勒,曾告诉蒋介石不要开战,如果日本人杀了两亿中国人,那么剩下的两亿也决不会屈服,到时日本就会成为中国的奴隶。许多人也清晰地记得甘地晚年的“禁欲实验”,与自己的侄女等同床裸睡。还有祝福准备攻击巴基斯坦的印度战斗机,打了自己非暴力理念的耳光。于我而言,我看到了他的局限性,也明了他的闪光点,并清楚地知道未来不会再有第二个甘地。

28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8/10。甘地是把身体痛楚推广为新闻干政的先驱,利用警棍、子弹、绝食与身体的极端对立坚守不屈:广场屠杀中千发子弹呼啸/深井血痕,民众一批批走向盐厂大门/妇女扶起受袭人群救助;升旗仪式的喧嚣和空旗杆下的静场交融象征圣人独自承受印巴独立带来的分裂苦果,干柴烈火洒向恒河的骨灰找到了信仰归宿。

2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三小时的片长,恐怕仍忽略了诸多细节和背景。然而人物和故事原型本身实在太富张力。任何民众广泛参与的政治运动,往往容易失控,更不用说涉及种族和宗教的矛盾重重。甘地既有直面死亡的决绝,又能时刻保持隐忍、克制和冷静。虽然或许也只是历史大潮中,顺势成就的事业和功绩,但确实无怪乎是一代伟人。

34分钟前
  • Syc
  • 力荐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35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非暴力倡议者最终被暴力终结了,可终结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很明白,肉体而已。他说如果放下屠刀是为了他这个小老头不死,那就太傻了,可见意外被杀的事实,象征他对人的愚昧程度还是有所低估。他没有失败,只是还没成功,他的付出没有落空,只是修得正果的时候,要俯瞰才能见证了。

37分钟前
  • Ocap
  • 推荐

绝对经典!30年前的大片现在看来也一点不老气,宛若今天。甘地,必杀技绝食,一把盐打败日不落帝国;伟大的灵魂,让对手也肃然起敬;只是国父看着儿子分家,还是无可奈何。非暴力不合作犹如神迹,在没有信仰的中国不会显灵。而印度独立33年后英国能够拍摄出这样的电影,同样让人钦佩。

42分钟前
  • 歌辞
  • 力荐

作为20岁以下的小孩子,崇拜明星、军事家或者优秀的统治者之类的情有可原,但是随着你慢慢步入成年,会逐渐意识到某些高尚的人格力量,才是人类真正值得宝贵的东西。

45分钟前
  • 无能狂怒人
  • 力荐

如果不是遇到英国这样的文明国家,圣雄的非暴力不合作也只能是孤掌难鸣。

46分钟前
  • 羅北山
  • 力荐

85/100 伟大的人告诉人们众生平等,然后身体力行成为众生。虚伪的政治骗子也会告诉别人工作不分贵贱,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心甘情愿的替他们卖命。

51分钟前
  • SELVEN
  • 力荐

我感觉很羡慕印度人,他们曾经有甘地这样的人,唤醒并改变他们的心灵。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他相信love and truth always win, and tyrants and murderers will always fail no matter how invincible they appear. 不知道现在的人类还能不能有这样的信仰,以及对和平的信仰和对暴力深深的不喜?不同的人之间的猜疑、争夺和仇恨也似乎永远难以消除。我最喜欢尼赫鲁和爱因斯坦对他的悼词。

54分钟前
  • Adieudusk
  • 力荐

其实他一生最大的胜利并不是那些政治上的成就,而是曾凭借一己之力,带领着人们走出疯狂。这才是最难最难的。

57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一次火车之旅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从而改变了这个世界。电影最让我最震撼的地方是借他的朋友说出的一句话,甘地的最伟大之处在于能让疯狂的人平静下来。这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精髓,向你展现信念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1小时前
  • xjc_jovi
  • 力荐

这才叫沾了题材的光,即使流水账般的汇报甘地生平,也不会差不到哪里去。用他在南非的经历铺垫其个性宗教,记录了从“大英帝国”的律师到支持印度独立的精神领袖的转变过程。遗憾是对于南非和印度人民追随他的原因没有做更深的探讨,而局限在英雄的个人见地与魅力。82年大概是需要这样登高一呼的气氛吧

1小时前
  • 小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