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初中的时候,看过主万的译本。那时候只知道是个老男人和小女孩的故事,还挺不好意思跟同学们说在看这本书。那个译本真心难读,看了几章放弃了。
很早之前就知道了这部电影,但是因为“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个翻译,让我联想到八十老汉和十八少女的“鸳鸯被里成双夜”,十分恶心,一直不愿意去看。直到我偶然看到了电影剧照,这配色,这质感,太美了,终于下定决心一看。
本文只基于电影内容,先不谈原著。
H.H.和Lolita是乱伦吗?
毫无疑问,当然是。
H.H.是恋童癖吗?
毫无疑问,当然是。
然而,这本书还是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就如原著中Foreword所说,有些人对H.H.报以了同情。而我,也是同情他的。(当然,我也同情Lolita)
很多人提到Lolita时,会举出种种恋童癖恶劣影响的例子,以及房思琪,卓别林等等,然而他们的故事,常常伴随着抛弃,滥交,甚至暴力,就算是放在一个成年女孩身上,一样会觉得施暴者可恨。但Lolita的故事不一样,H.H.对她的关心,娇纵,崇拜,疯狂,专一,赋予了这个故事浪漫的特质。
H.H.和Lo的关系一步步接近,实际上是阴差阳错。Lo的母亲不是他故意杀死的,和Lo第一次上床也不是他的计划。而他错在,没有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而是在欲念中越陷越深。
H.H.的确也利用了Lolita的年少不经事,一步一步的控制了她。可是,平心而论,我们并没有看到H.H.对Lo压倒式的控制,而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Lo依旧涨了零花钱,依旧去剧团排练了。
H.H.对Lo的伤害是巨大的,但他同时也伤害了自己。H.H.是一个沉迷于某种特殊癖好的“边缘人”,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挣扎,而这悲剧,也是他早已意识到的宿命。
我对于H.H.的同情,是一种对“边缘人”的同情。
本片并没有想把恋童癖描写的多唯美,反倒是充满了无奈与痛苦。会不会对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呢?我不知道,Nabokov(原著作者)压根儿没去考虑,剧中也没有给出答案。本片与其说是三观不正,不如说是就没有三观。
本片贡献了Dominique Swain的荧幕最美镜头,镜头在她身上缓缓滑动,简直太美太美了。糖果般鲜艳的配色,Swain角度恰好的特写,看得出导演花了很多心思去拍出原著中“小妖女”的感觉。
这不是一个猥琐大叔诱奸小女孩的故事。这是一出讲述内心挣扎的故事。
无论原著还是本片,都不是以追求性感官刺激为目的。抱着看小黄片心态去看的人,得失望了,连裸露镜头都是极少的(我看的未删减版)。
我对本片当然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其实想给4.5分。
男主演员年龄偏大。如这篇《How Old is Humbert Humbert》所写,原著中男主应该是36/37岁,而男主演员那时已经是快50了。36是什么样子呢?和现在(2019年初)的胡歌,彭于晏差不多大(当然,白种人会显老一些),冯绍峰都40了。H.H.是个出生于上层社会的法国人,还是个文学教授,剧中男主角真的不够有气质。(Lolita原著中出场应该是12/13岁,但是Swain出演时是15岁,考虑到开头至结尾也过了两三年了,所以还差不多,而且选个这样的小演员多难啊,Swain片中的气质还是很符合的)。
淡化了本片故事都是H.H.的呈堂证供的一面之词的事实。虽然片头和片尾都有画外音提示了他是在接受审判,但是删去了原书中Lo偷偷哭泣的描写。
中文片名取的不好。直接照英文名翻成“洛丽塔”多好。“一树梨花压海棠”,苏轼所作的诗是戏谑的口吻,而张先风流成性,子女众多,对待他迎娶十八岁小妾这件事,也是得意洋洋的,和Lolita的故事有本质区别。暂且不论典故出处,因为任何一个“老牛吃嫩草”的故事的确都可以说是“一树梨花压海棠”。但这片名,就是强调了老少恋(姑且认为是恋),还强调了他们有性行为。没有get到Lolita故事的精神内核。商业俗气。
PS. 推荐去看Lolita的英文原著,翻译后的作品,丧失了原文的感觉,书中的隐喻,也只能用英语才能看懂。Nabokov之才华横溢,在下叹服。
《洛丽塔》的原著我没有读完,虽然对于它的作者纳博科夫我饱含敬仰,但这部作品的写作风格却令我实在无法卒读。可是似乎这部小说很受影视界的欢迎,继62年首度以黑白片问世之后导演阿德里安•莱恩1997年再次将其搬上荧幕。杰里米•艾恩斯与多米尼克•斯万携手合作,共同演绎了一段动人心魄的畸恋故事。
我不打算对他作整体的评介,只是作为一部文学电影它的音乐、光线、很多镜头细节的处理都运用了压抑的性的隐喻,甚至有人提到其中出现过一个名为“climax”的湖泊象征着性的高潮。所以本人姑且从影片中挑出几处比较明显的隐喻客体,对其间的心理内涵进行适度的分析。
第一个隐喻:脚
首先是洛丽塔的腿脚,无可否认这是一个淫荡的客体。从阿洛堪称情色经典的惊艳出场水花四溅中双腿的特写到她的脚跺湿湿地踩在韩波特的裤腿上,她对韩波特的勾引直到最终的叛逃,阿洛那玲珑的腿脚占用了极多的镜头,那些意味深长的动作始终在撩动着韩波特的情欲,寄托了他对于洛丽塔的全部欲望与意向。在三年之后他再次找到阿洛,正又是这双腿脚以着着拖鞋慵懒而世俗的形象出现破碎了它在韩波特头脑中健康的、拥有小麦色肌肤的美好印象。
第二个隐喻:嘴
说过腿再来说口。在这部电影中另一个反复出现的镜头是洛丽塔的嘴。似乎她的嘴从来就没有闲过,吃口香糖、香蕉、那种嚼得嘣嘣响的玩意儿。在弗洛伊德的观点开来,嘴也是一种重要的性器官,它是充盈的,也是开放的。洛丽塔下巴会动,她的吻唏唏索索地体现出一种与她年龄不恰当的少妇的情欲。片中韩波特屡次对她吃口香糖并且到处乱粘的行为表示不满,甚至有一个镜头他企图把她嘴里的东西掏出来扔掉。这里我可以解读成韩波特的不安定感,他意识到了阿洛的跳跃性她的不稳定,正因为口的这种开放性使得他感受到危机四伏他企图独占的身体具有者背叛的潜质。韩波特最终取得了胜利,他捏住黛丽的鼻子,甚至把那玩意儿扔到了车外;但事实上他却是个颓废的失败者,阿洛离开了他,投向奎迪的怀抱,她说他是她遇到的真正的男人,“那我呢?”阿洛笑了笑点上烟,他甚至不是她的第一个情人,他是无足轻重的、是不被需要的。韩波特直到这里终于彻底走向绝望。
第三个隐喻:胡子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洛丽塔支开韩波特去买香蕉,他在中途刮了一趟胡子。回来之后便觉察到有另外一个男人存在过的气息。在这里刮胡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胡子是父权的象征,韩波特对于洛丽不仅仅是情欲的爱,更有种占有欲,是作为父亲的权势不容侵犯。然而在他刮胡子的过程中,这种父权就被侵害了,随着胡子的刮落而从他身上剥离了、失落了,这是韩波特无奈的预感。最终韩波特发现了洛丽与奎迪的接触,他疯狂地将她扑倒,疯狂的与之做爱,在她身上宣泄着愤怒。这个地方我注意到阿洛的口红原来有一些零乱——这是很可疑的,因为奎迪或许真是性无能的,当然这并不影响到他也可以吻她——但韩波特的嘴唇却彻底把洛丽塔的口红涂得一塌糊涂了。这个男人包含着悲愤,虽然他不是她的第一个情人亦不是她心中真正的男人,却注定要独自背负这玷污的罪名。
背景与高潮
我不期望我能完整地解构这部作品,在我这个状况谈论爱情和人性是很奢侈的事情。所以我只看细节。韩波特的初恋在十四岁的时候死于一场伤寒,那个深深的烙印使得他的爱恋永远停留在对于十四岁少女的刻痕般的记忆里。在片中我注意到他对于母女二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为了留在女儿身边而不得不接受作为继父的身份,为了逃避寡妇不惜用药甚至以恶毒调侃的言语来描述一个可怜的不知情者,他明白这最种生活的罪恶。当那个女人死去,他把她用来撬开抽屉的剪刀放进抽屉里关上,然后收拾行李走上旅途,这意味着他与过往的隔裂,我不知道他对于她有没有过愧疚的心理。
这部电影的情节是顺理成章的,并不想62年版那般于原著接近充满诡诞。奎迪的第一次出场——和狗一起那次我们便绝望地得知洛丽最终会跟随他去,因此她往后的所有行为在挂上了目的的标签后便变得了无生趣。相反,奎迪最后的出场却引出了一个兴奋点。一个被洛丽所痴迷的真正的男人竟然是一个懦弱的变态的性无能者!这个极大的转折和错位给人以强烈的打破了心理预期的冲击。他的死亡也具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那个性无能者对于事件的解析又再次击破了我们原始的理解,那一段钢琴曲的虚写把极端状态下人的转移行为描绘得淋漓尽致,直到最后他还要躺到床上,对韩波特说滚开——这一段谋杀情节叙述节奏画面如蓝色丝绒一般华丽,将一个少女的梦想、一个中年人的忏悔与赎罪、一个兼干色情行当的作家骗子的三重破裂层层铺展,把影片推到了最高潮。
电影真的太美了 第二次看 看完好几天看到截图想到台词剧情还是想哭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ee-ta.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
She was Lo, plain Lo, in the morning, standing four feet ten in one sock. She was Lola in slacks. She was Dolly at school. She was Dolores on the dotted line. But in my arms she was always Lolita. 清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英尺十公分;穿上宽松的便裤时,她是罗拉。在学校里,她是多莉。正式签名的时候,她是多洛雷斯。但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I looked and looked at her and I knew,as clearly as I know that I will die,that I loved her more than anything I'd ever seen or imagined on earth.She was only dead leaf echo of the nymphet from from long ago...but I loved her,this Lolita,pale and polluted and big with another man's child.She could fade and wither.I didn't care.I would still go mad with tenderness at the mere sight other face. 我看着她,看了又看,我知道就像我知道我必死无疑那样清楚,我是如此的爱她胜过我所看到的所能想象到的地球上的任何事物,她以前是一个妖女,现在却像一片枯叶,但是我爱她,这个洛丽塔苍白、臃肿、俗气、怀着别的男人的孩子,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我不在乎,但我只要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From here to that old car you know so well is a stretch of twenty-five paces. Make those twenty-five steps. With me. Now. 从这里到那辆你熟悉的旧车只有25步,跨过这25步。和我。现在。
What I heard then was the melody of children at play.Nothing but that.And I knew that the hopelessly poignant thing was not Lolita's absence from my side but the absence other voice from that chorus. 我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让我心灰意冷的并不是洛丽塔不在我身边,而是这里的欢笑声没有她的。
Don't touch me; I'll die if you touch me.不要碰我。你一碰,我就彻底完了。
就在最近几年内,“萝莉”一词风靡全球。之后又有卓亚君的一首《洛丽塔》唱醒了一干文艺少女的春心,导致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的同名原著《洛丽塔》在一段时间内竟然一书难求。不灭的欲望、燃烧的激情、年龄的差距、禁忌的恋情、悲剧的收尾,这些被反复宣扬的词汇让这部本身晦涩难懂的死囚自白“看上去很美”。没看过文字版的《洛丽塔》,你就等于没看过《洛丽塔》,唯有忍受得了纳博科夫那503页絮絮叨叨的发癔症般的自我解析和对洛丽塔的近乎于神话般的迷恋你才有资格说爱他。
我更喜欢97版的电影开头,面无表情的亨伯开着那辆老爷车歪歪扭扭的从薄雾中开出来,没有愤怒,没有悲伤,什么都没有,他的爱人已去仇人已逝世间再无留恋。他的手上捏着洛的发夹,那是他已经丢失的或者说从未发生过的爱,沾了代表着罪恶的仇人的血——爱与罪,这就是《洛丽塔》想要表达的全部内容。
没有谁比杰米艾恩斯更适合亨伯这个角色了吧而且,他似乎也总是乐于扮演那种情到深处人孤独的爱情英雄。梅尔吉布森很好,可是他的眼睛太容易老,不经意的就流露出一抹疲态。杰米艾恩斯正好与他相反,他的面孔是不符合年龄的苍老可是眼睛里却永远燃烧着欲望。总觉得,即使激情将他消耗殆尽,在灰烬中也会有两颗质地坚硬光芒不灭的黑色宝石。
阿德里安莱恩很擅长拍这种类型的影片,《不忠》、《九周半》、《桃色交易》,都是一些光听片名就觉得活色生香的电影。相比于表现人的感情,他更喜欢描绘人的肢体,光线照在脸上,身上所形成的交界线,嘴角细细的笑纹,膝盖,小腿,脚趾,短袜,简简单单几个镜头,就性感至极。反倒是片中的几场激情戏,由于多米尼克斯万的年幼而显得有几分青涩,拍《洛丽塔》时,这个满脸邪气的姑娘仅仅16岁,而她却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才走出这部戏所带给她的阴影。她长大后,仿佛魔法褪去一样的消失了美貌,因为她的美,来自于成熟的面孔和幼稚的身体之间所产生的那种违和感,当这种违和感消失了,她也就平庸了。
97版《洛丽塔》的原著气质很浓,因为导演拍出来的故事,不是一个男人迷恋一个女孩,而仅仅这个男人自己的故事。亨伯是一个迷失在自己的感情和回忆里的诗人,他之所以会喜欢幼女,是因为少年时期两情相悦的恋人突然死于伤寒,他对于这段关情念念不忘甚至是耿耿于怀。触发恋童癖的首要因素是心理因素,爱恋儿童,其实是自我想要重回童年时代的本能反应,正如电影里说的那样。“她的死,把我心的一部分凝固下来,虽然我所爱的少女和我自己的童年早已消逝,但我仍四处寻觅她的影子。”所以,在这段亨洛恋里,其实不存在什么不公平,洛丽塔和亨伯都是那种为了私欲不择手段的人,洛要钱,要依靠,要安全感,还迷恋这个男人带给她的身体上的快感,而亨伯只要他的回忆。他满足她讨好她,只为了她能变成他想象力的那个样子,而当他的努力悉数失败时,“两人待在一起哪怕一分钟都是一种折磨”这样的局面就出现了。
整个电影的基调,只由一个问题来决定——洛是否也爱亨伯。若是,那么这就是一个可歌可泣身不由己的爱情悲剧;倘若不是,那这个故事就立刻沦为了一个偏执狂的小丑般的表演,而且还没有观众。当然,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亨伯可以是洛的监护人,父亲,是她的避风港,是她世间唯一的依靠,但惟独不可能成为她爱的人。在洛的观念里,亨伯顶多是一个可以与之做爱的父亲罢了,她可以向他要得钱财、糖果却唯独得不到感情,因为他的感情不是为她准备的,他的感情,永远顺着时间的轨迹,倒流回那间他童年时待过的旅店,倒流回他少年时期爱慕过的那个女人身上,这对于洛,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洛有着非常明显的狂躁性抑郁症的倾向,她喜怒无常,极度自私冷漠。时而狂喜,时而暴怒。在她和亨伯大吵一架发疯似的跑到屋外后没过多久,她竟然又能笑嘻嘻的让亨伯请她吃冷饮了。洛成长在单亲家庭,有一个不负责任的母亲和一个常年乱糟糟的成长环境,亨伯的到来带给了她改变的希望,她潜意识里渴望亨伯能带她脱离这个困境,所以,洛对于亨伯的诱惑与其说是一种蓄谋不如说是本能。波伏娃在她的传记里写过一个和她同龄的女孩,在经历了一场超前的恋情之后选择了自杀,她写道:“某种程度的真相,能够扼杀一个年轻的生命。”年轻的洛便是被一个成年男子隐秘丑陋的欲望给扼杀了,对她来说,一切感情都可以和金钱与利益划等号,没有尊重和被尊重,只有控制和屈服。她先是贩卖美貌和笑容,后来利用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做爱明码标价甚至在中途坐地起价。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导演还是电影里的亨伯,对于洛的病态和绝望都采取了无视的态度,母亲死了,这边草草给了几个女孩哭泣的镜头,那边小女孩就已经哼着歌踏上了旅途。洛唯一的一次情感流露,是在旅馆里她一个人窝在被子里哭,没有解释没有缘由却显得更加绝望,但这个镜头也非常短。
整个《洛丽塔》,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病情发展的一个过程,洛渴望得到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可是亨伯能给她的,只有日复一日的迁徙和颠簸。片尾,亨伯对已嫁为人妇大肚翩翩的洛丽塔说:“这里和你熟悉的那部老爷车距离25步,立即跟我踏出这25步。”洛丽塔断然拒绝,因为对于她,那不是一部熟悉的老爷车,而是她一辈子都想远远逃开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得不到真正感情的乱伦,是比贫穷生活还要可怕的多得多。
那段经典台词——“我望着她,望完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此生最爱,非她莫属。这爱之信念,如死亡般坚定。当日如花妖女,今如枯叶回乡,腹中骨肉,亦为他人。我爱她,褪色亦可,枯萎亦可,怎样都可,但只消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可惜,他望向的她,在他眼中依然是14岁的少女,明眸皓齿巧笑倩兮,直到最后,他爱的依然是他的回忆,而不是面前站着的这个有血有肉的人,洛丽塔。
一个是偏执诗人,一个是抑郁妖女,两人的碰撞注定造就了悲剧的诞生,对于屏幕前的我们,那是绚烂的烟火,带来感情的光和热,但那光芒背后的一地灰烬,却得要剧中人自己在寒冷和烟灰中拾掇干净。影片里的爱情,从来都不适用于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真正值得为它付出热情和心血的蓝图。敬告那些成天喊着要找个大叔的萝莉、非萝莉们,如果你没有做好把一辈子都赔进去的打算,切勿尝试。
天真无邪与放纵情欲的较量,最终毫无悬念的闯进了一个无底的深渊。爱本不是错,相遇也不是错,怪就怪那个本就残缺的心灵恰好碰到了一个荒诞的美丽。
看完后心里堵得慌,不想再看第二次。少女是自私又愚蠢的一类人,而这个年龄段的女人又恰恰是处在她们人生中最迷人的阶段,让男人欲罢不能。从一开始的有点恶心,到最后的心酸,Humbert这个老男人凄苦的痴情让一切什么道德什么伦理都从我脑袋中逐渐消失了。
这个可怜的男人。。你爱她,她不爱你,有什么用。说白了这还是一个风烛残年老男人以爱为名绑架生机勃勃少女的故事。。
比我好的男人有很多,但比我爱你的没有几个。
一个人。怎么可以这么爱另一个人。你很惊讶他给了你四千块么。你永远不知道他究竟有多爱你。
洛丽塔真的是,生命之光,欲念之火啊!这样“宁愿看她一眼就死去”的疯狂的爱情啊,比《魂断威尼斯》还要令人唏嘘。“就算她现在衰老、庸俗,我不在乎,我只要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杰瑞米艾恩斯的独白听得我要哭啦,神演技...
我责备你的病态,但我无法责备你的爱。洛,是洛利用了亨伯特,但洛没错。十二岁女孩和三十二岁男人差距的二十年完全不等同于二十二岁女孩和四十二岁男人差距的二十年。二十二岁女孩,你会伤害她的性。但十二岁,你还会伤害她的人格。很遗憾让某些人的色情心理落空了这完全就是近乎哲学般的纯美。
与其说中年男人秘密的恋童癖威胁着少女,还不如说是年轻性感的尤物蹂躏着他疲惫脆弱的灵魂。Jeremy Irons是让人沉溺的演员。
一句话概括:年少无知的小女孩儿出于对性的好奇勾引大叔,不知踏入被圈禁的未来。恋童癖大叔心愿达成后无奈痛失“爱女”。电影把大叔塑造成了一个深情痛苦的为爱疯狂的男人,忍受小萝莉的种种任性和背叛,让人感到这段爱情是多么美好多么纯洁,甚至忽视了大叔的恋童癖毁了洛丽塔一生的事实。看原著就明白,大叔对洛丽塔的操控有多么令人窒息,手段和思想又有多么令人鄙夷... 是真爱吗?不是吧。我看到的只是一段悲惨而又互相折磨的畸恋。
和库布里克版(1962年)相比,不止多了彩色。杰瑞米·艾恩斯细腻、大胆的表演,令人物矛盾的内心变得可信;多米尼克·斯万脸上有种美国式早熟少女的蠢相,却意外使她的性感显得可亲。前半部活泼生动,后半部深情悲怆,难得一部如此“伤风败俗”的电影,会如此的动人。
相比黑白老版本,我好爱这版!“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传闻张先在80岁的时候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苏东坡调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于是老牛吃嫩草便有了如此文艺的代名词,当然更潮的叫法是”loli控“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象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女孩的成长,注定需要爱与尊重。任何爱与尊重的不同步,都会导致爱的错位。你要的是占有,我要的是自由,那又如何相爱。你把爱寄予性,我把爱寄往旅行,可终究两人之间还是缺了点什么。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为什么我看的气不打一出来?
Jeremy Irons 演的老男人是如此深情和如此让人心疼。于是他的不道德和自私也都可以原谅了。
"他是唯一让我着迷的男人" "那我呢"
他说你不要碰我,否则我会死掉。看完我只记住了这句台词,但它们准确击中了我神出鬼没的泪点。
无法理解那些把她分类为情色片的思想。这片太美了,好喜欢,差点就奔泪了。怎么可以这么好看!!!!!!!!!!!!!!!!!
因为刚刚读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抱歉不能很好地进入这个故事。我看到了一个没有长大、只关心自己的男人,看到了被爱所命名唯独没有爱的占有、畸恋、情结。汉博教授没有让洛丽塔说话。罪恶,被表达为一种美,我终于读懂房思琪的困惑修辞沦为巧言令色,老男人编造出一段很美的故事并沉溺其中。这是罪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