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部剧被打上了“同性”的标签,但我不会将Norman Scott看做酷儿先锋。两位主角都是双性恋,就像Jeremy Thorpe说的那样,他只是“80% for men, 20% for women”。两个人的区别在于,JT是主动选择,为了政治生涯结婚生子;而Norman是被迫站上风口浪尖。如果不是前情人非要置他于死地,他也不会孤注一掷地冒险。从头到尾他最在乎的是拿不到的社保卡,“National Insurance Card is my lifeblood.” 以他与世无争的个性,如果能找到一份工作糊口,他可能还是那个开开心心骑马遛狗的乡村男孩。
所以在我眼里他只是一个误打误撞搅了局的不和谐因素,后知后觉地成为了权贵争斗中的一颗棋子。还记得小指头对三傻的谆谆教诲,
“在权力的游戏之中,最卑微的棋子也有自己的欲望,有时候会拒绝执行你为它们设计的行动。记住这点,这是瑟曦始终学不会的一课。 ”
JT满以为Norman Scott会乖乖闭嘴,或者可以被轻易除掉。可是当最基本的生存欲被激发时,Norman爆发出的威力是他几个党内同僚,智障手下的n次方。他拒绝妥协,拒绝去死,他要让人们看到和自己一样的被权力裹挟,做出无谓牺牲的渺小存在,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Norman的卑微不仅来自于他的出身(不明的生父,奇怪的姓氏),还有他因贫穷导致的教育匮乏。在上法庭之前,他恐惧地瑟瑟发抖,因为这些伊顿牛剑的贵族子弟会毫不留情地碾压只受过基础教育的他。
但恰恰是他缺少的那部分教育,让他不按套路出牌,讲出了罔顾“礼义廉耻”的大实话。结果大家也看到了。
教育的意义在哪?除了使你头脑发达,口吐莲花,赐你黄金屋、颜如玉,还能让你保持内心的优越感。一个没有职业道德、数次身陷囹圄的律师可以diss一个很有可能当上首相的党魁,除了因为后者有求于他,还因为什么?
可惜大众还是偏向于相信受过高等教育,社会地位优越的伪君子。法官不惜用一长串文绉绉的骂人话来表达他老人家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愤懑,陪审团也在长久的商议后给出了“not guilty”的判决。在辛普森案中,陪审团被善意蒙蔽了双眼,放走了真正的罪犯;而在斯科特案中,陪审团被偏见左右了理智,同样让正义蒙羞。所以陪审团制度的存在是否合理仍然值得思考,尤其是在遭遇种族、性取向等敏感问题时,如何发挥效用。
虽然上诉失败,但是却掀起了足够大的波澜,成功地毁掉了JT本来一片光明的政治生涯,也成为了酷儿们争取权利的道路上一段不得不提的插曲。这种结果, 恐怕是那个马厩里笑得无比灿烂的男孩怎么也想不到的吧。
这部剧的幽默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Norman Scott是个个人魅力值max的男人,所有和他有过交集的人,JT、服装店女孩、寡妇、前妻、老太太、那对夫妇,甚至智障杀手,男女老少都为他心折。要不是小本,换个人演我都不信。他身上兼具了不谙世事的天真和愚昧,cheeky,随波逐流,从不为任何事后悔。一只激发人保护欲的"bunny"。但他同时也缺乏自律,没有规划,生生毁了自己的模特事业,把自己一次次逼入窘境。
但谁让他有dumb luck呢?行差踏错地从鬼门关里走了一遭还毫发无伤。要是杀手不蠢,他那天没带狗,他把狗留在车外,枪里还有子弹……任何一个环节正常都不可能让他活着上法庭了。喜剧之所以为喜剧,因为“刚刚好”。
最后还想讲讲这个剧名,"A Very English Scandal",为什么很英国?我想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可能还包含了英国人对他们社会的反思。这个故事发生在60-70年代,当时英国的阶级固化已经很严重了。可即使是在政坛纵横捭阖的保守党党首,仍然有无数难捱的漫漫长夜,在羞愤和屈辱中度过。上流社会和下层民众泾渭分明,在这里奇妙地水乳交融。王尔德没说错,性确实关乎权力。
看的我很难受。
在一个同性恋仍然是犯罪的年代,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包养了一个小男孩,继而抛弃了他。小男孩为了生存,曝光了政客。政客为了事业,企图抹去这一段情史,包括让小男孩人间蒸发。最后这件事情也是因为权利斗争,才被摆到了公众眼前,有了一次公开的审判。无罪。从此山水不相逢。
故事主干就是如此。亮点在辅线,在点缀上。比如:一个深谋远虑叱咤风云的政客在亲笔信里面竟然使用Bunnies;一个时尚界的新星因为酒精和毒品终于走投无路;copy不走样地一层层传递杀人的指令,最后找了个三脚猫杀手;等等。第一集结束的时候我以为所有桥段所有drama都演完了,呵呵,没想到后面又整整drama了两集。
我觉得难受是因为我的理智和情感在看剧时是冲突的。在审判时,我情感上倾斜于政客,希望他无罪释放,看到小男孩大放异彩,我是侧目的。但理智告诉我,政客应该收到惩罚,同性恋不是罪恶。小男孩在这个故事里面是弱者,但我就是爱不起来。他一直以来都强调因为没有社保卡,人生无法继续。但是他明明有过机会,他是一个成功的模特,没有人在意他的过去,他只需要做好这份工作,就可以生活的不错,但是机会被他自己搞砸了。这和政客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凭什么谴责别人毁了他的生活,凭什么就此质问大众为什么当他是invisible。他所能要求的只有是政客应该承认两人曾经的爱人关系。其他的主张都是趁火打劫。
最后小男孩得到了他想要的关注,政客也情理之中地毁了仕途,天苍苍野茫茫,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再无遮掩,反而倒消停了。虽然最后他还是没有社保卡,但是他还是好好地活了下去。所以,社保卡根本不是重点。
还有一个原因让我对政客恨不起来,就是他也是社会压抑同性恋的受害者。权势让他自我感觉在食物链的最上端,尤其是面对小男孩的时候,但可惜从他的回忆来看,并不是每一次都如此顺利,他也被打被骗被唾弃。即便这不是他可以渣的理由,他还是制度下的弱者。他有错,所以他的渣让他付出了事业上的代价。
观察配角们,不难发现,两位主角周围都有爱他们的人,帮助他们的人,和背弃他们的人。而不是一边倒的配角。这让这出戏立体了,渲染出他们都是有优点有缺点的普通人。
总结,这不是丑闻,是历史。
看第二遍的时候,看到了更多的细节。发现Ben 老师的表演几乎精确和精细到了每一个表情和情绪,在同一个场景里常常会传递出多种丰富的情绪,叹为观止 :
在马厩的第一次见面,Norman作为一个无名之辈在见到大人物时的不知所措;在被大人物亲切关照时的受宠若惊;在提到自己的姓氏时,脸上掠过的阴影;在说到马夫这个工作时,流露出的自信和脸上放出的光芒;以及身上自带的某种天真和可爱
在法庭上对峙的那一场,Norman在法庭上的表演精彩绝伦,一个自恋者找到了他的舞台,他真诚又诡辩,理直气壮又歇斯底里地说着大实话,却制造出了某种讽刺又搞笑的效果,世人无不被他吸引,他自己也被自己感动了,在那一刻他找到了自己。如果停在这里,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是没有想到,镜头一转,Norman在厕所里哭得稀里哗啦,这一次他没有观众了,联系到他在法庭上说的他必须站出来,因为很多像他一样的人被当做垃圾一样丢弃在角落,可能他想到自己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直到来到法庭当面对质这个有权势的男人,又或许他也想到了曾经存在过的那段情,委屈与告别,这一切都化在了他的泪水中,闪烁着人性
在法庭判决以后,Norman 一个人在咖啡店的那一场,听到法庭判决 Jeremy 无罪,他先是有点震惊,继而肩膀和嘴唇开始抽搐,但是他这次没有发作,看得出他努力克制住了自己,把眼泪咽了下去,过了一会儿,又忍不住笑了起来,演得简直太棒了。他坐上巴士回家,眼神里流露出某种如释重负,云淡风轻,仿佛终于与自己和解了
还有Jeremy 获释后在阳台上面对媒体的闪光灯作秀,他母亲突然不动声色地在他耳边说,of course you are ruined, you know that, don’t you? 此时的 Jeremy 还在强颜欢笑、继续完成他的政治作秀,嘴里不停地说Very kind. 但说完以后,那一瞬间的停顿,他脸上停留下的落寞,突然让人替他觉得难过,这一切他也只能吞下去了。
当一件事情从头至尾的曲折发展以及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富又复杂的内容承载起了人生的重量,这件事情的结局也就不可避免地“轻”了起来。这个剧写得也是真的好。
我年轻时也有与你同样的经历。为什么偏偏是诺曼,而且持续了那么长时间,难道你真的不爱他吗?面对律师的质疑,索普回忆起年轻时为满足自己欲望而遭遇的种种殴打。那种男人,如果你真的了解那种男人。为什么我会选择诺曼,因为他是最好的,只会服从,从不反抗,给予我非凡的快乐。
其实,从内心深处讲,索普是看不起那些男人的,当然也以自己的特殊嗜好为耻。牛津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叱咤政坛,成为自由党的领袖,看似完美的事业背后,就是抹不去年轻时这段同性关系所留下的阴影。
没有人可以富有到赎回自己的过去。
为了彻底扫除障碍,索普雇凶杀人,而且始终都不给诺曼办一张社保卡。为什么不呢?最后对簿公堂,曾经的好友为了得到报社的报酬,决定出庭,背叛索普。世态炎凉,冷暖自知。
法庭之上,那样犀利的质问与攻击。诺曼决定放手一搏,居然扳回一局,在法庭之上,为被边缘化的同性恋者发声。
确实是索普雇凶杀人,但是陪审团最后判定他无罪,大法官也多多少少袒护着身为政党领袖的索普,毕竟他拥有社会地位。而诺曼,不值一提的怪胎基佬。
坐在餐馆里,诺曼听着索普无罪的宣判,买了一个焦糖苏,而后离去。站在阳台上,以胜利姿态接受采访的索普,在那一个静止的瞬间,看到公交汽车里的欧曼了吗?是否,曾有那么一刹那,他对诺曼抱有一丝愧疚与歉意?毕竟,他真的是要置诺曼于死地。
最后律师决定不再排出任何证人,而是保持沉默,真的是很狡猾的手段。
母亲对着索普耳语:你的事业已毁。这样的“胜利”不过是做给人看的幌子。那个在自己房间隔壁同诺曼做爱的儿子,真的尊敬母亲吗?身为母亲,不堪与气愤,只能沉默,自己的儿子,又有什么办法?
法律公正吗?自由党领袖雇佣杀人,却被判无罪。诺曼,籍籍无名,想要一张社保卡,却始终未能如愿!
后来,索普得了阿兹海默症,也好,忘掉所有不堪,也是对这个“聪明人”的某一种惩罚吧!妻子始终照顾他,不离不弃。那个细节,在等待结果的前一晚,索普被押入囚车,坐在黑暗的监牢中,也算是对尊严和地位的一种极大侮辱吧!
诺曼养了十一条狗,至今健在,仍然没有社保卡。
大法官的发音成为很多综艺节目竞相揶揄的对象,毕竟,他没有秉持公正。
这样一场丑闻居然得以解禁,在国家电视台上进行直播,听着法庭上那些涉及隐私细节的描述,陪审团笑,我也笑。这些都是我们彼此心照不宣,最喜在私下讨论的事情,居然就这样被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别样的喜剧效果,恰是真实的生猛与荒诞。
爽快明朗的剪辑,极富节奏性的配乐,黑幕白底的开场,相互配合着,造就了这样一部有关人性博弈的犀利精品,无话可说!
得知休叔( 休·格兰特)要演电视剧,我两眼都放光。
而且这次演的角色类型和《莫里斯》(休叔代表作之一)一样,喜欢男人,更是让我迫不及待地要看它。
目前才播出一集,但它本身也就只有三集(由BBC One出品)。所以毫无意外地,它的节奏相当得快。
一集我们就可以看到休叔爱上一个男人、和他同居、和他分手,再然后要杀了他。
休叔这次饰演的是Jeremy Thorpe。故事背景是才刚刚对同性恋除罪化的60年代末的英国,也就是说,那时候的英国对同性恋的态度不够友好。
怎么个不友好法?Jeremy说如果他被发现自己是同性恋那么他就吞枪自杀。
而Jeremy 在当时是自由党领袖,可谓是前途大好。
他容忍不了自己是同性恋的身份,也不愿意自己的前途被“同性恋”毁掉。
所以曾和Jeremy在一起过的男人Norman Scott(本·卫肖饰)三番四次来“骚扰”他时,他起了杀心。
“要杀人”听起来挺可怕的,但放心,休叔的诠释让整部剧变得轻松愉快,甚至还有些罗曼蒂克。
他去别人家里玩,和仆人Norman Scott搭话,看人家身材很好就给递上了自己的名片。还让Norman去伦敦找他玩。
赤裸裸地勾引啊!
难怪Norman去伦敦找他时羞涩说“你写给主人诺曼的信,开头是——dear Norman,我以为信是写给我的。”
这句台词已经够撩,没想到Jeremy更撩。
就当Norman认为自己自信过头垂头丧气时,他说——
撩人于无形就是休叔本人了。
本喵和休叔之间的互动也看得我心潮澎湃。
Jeremy一听说Norman跑来伦敦找他,脚步轻快的步伐和脸上藏不住的喜悦以为他中了百万彩票呢。
而Norman看Jeremy在演讲时的发痴样子,也好动人。
在公交车上,Norman问Jeremy有没有坐过公交车这个问题,Norman认定Jeremy没坐过,jeremy很认真地反驳,也是很好玩了。
还有Jeremy给Norman取得爱称为“buuny”(小兔子),萌得犯规!
两人互动这么甜,何以最终却走向了jeremy要杀Norman的道路?
Jeremy一直恐于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被世人知晓,而Norman在与Jeremy分手后屡次找Jeremy亲近的人,告知对方他们俩曾经在一起过。
其实这正是揭示本剧所要讨论的话题——在一个同性恋不被接受的国度,同性恋人群过着怎样的生活?
一个自由派领袖都恐惧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被发现,甚至说若被发现就自杀,那么其他人呢?
影片随口提到的一个老议员的弟弟(弯成钩了)选择自杀了。
而Jeremy在得知Norman对外一点也不隐藏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时,说了一句话:我是否该妒忌他?
明明也很想光明正大地恋爱,却一点也不敢露出自己的喜好,连该不该妒忌都不清楚了。
老议员的弟弟因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死,使得他坚定地走向了支持同性恋的法案道路。
因为他太清楚了——谋杀他们(同性恋)的是这个国家的法律。
而本剧改编自Jeremy Thorpe的真人真事,虽然剧集才放一集,但后来的故事——Jeremy策划谋杀前度Norman,但最终不但不成事,还被对方指控意图谋杀。此事令Jeremy Thorpe成为首位因谋杀案而受审判的英国政治家,更被公众得知他的同志身份;最终Jeremy Thorpe虽然被判无罪,但也结束了政治生涯。
what a terrible life ,what a terrible law。
记得那时初见休-格兰特,他还是《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害怕婚礼的那个大男孩,跟美国姑娘共度良宵,却始终不敢表白自己的真心。
他是《诺丁山》里那个boy,犹豫不决,总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直到茱莉娅-罗伯茨对他说,I'm just a girl, standing in front of a boy, asking him to love her.
他是《苦月亮》里的苦情丈夫,因中年危机与妻子旅行,想在旅途中放纵一下,最后却更空虚。
那时如果有《英国式丑闻》这样的题材,休-格兰特没准儿也能胜任诺曼-Scott这个角色呢。不过,谁来给他配Jeremy呢?
时光 一转,当年的羞涩男孩已经真正步入中年,有评论说他油腻了。我倒不这么认为,老是老了,却有风度。似乎比当年更富演技。一颦一笑,还是迷人。
剧中的他对着朋友回忆与诺曼的初相见,说那时的诺曼真的是,very heaven,宛如天使啊。看到这里,叹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若能得以永远保有最初相见时的情意该有多好。
永远新鲜,永远热情。可惜没有永远,永远究竟有多远,谁也不知道。
如果只如初见,便没了以后的鸡零狗碎蝇营狗苟——隔了几年,他便要杀了他,即便这样说,也没有咬牙切齿,反而透着一股子调侃和玩闹。
诺曼有一次对警察这样说过,I loved him and I still love him.
诺曼是天真纯朴之人,如一片白羽毛,随性而来,随性飞去。始终都是一颗初心。多次纠缠,只是为了那张国民保险卡,要钱也只是30镑而已。
What sort of blackmailers go to the police first?
而他却始终没说过爱,他是政客,老辣精明,最初的吸引抵不过日后的飞黄腾达。他的每一步是精心计算过的。
最后赢了官司,却丢了前程。他看向远方的那个身影,眼里写满苍凉。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演得都好,好极。
【为什么不给他社保卡!!】没想到真的是喜剧诶!BGM超欢快 小本真的是我见犹怜 第一集就哭了好几次…他一哭我就融化了啊…… 剧情节奏还满快的 Norman真的很勇敢
年轻时专演深情浪漫角色的男人现在都在演拔屌无情了,这大概就是生活的本质吧……
休格兰特年轻时演恶人还有颜值和品行的反差感,现在简直是专业恶棍都不用化妆了。
前两集真的一般,再加上休·格兰特与生俱来的纨绔子弟气质就显得特别轻佻;但收尾集真的极为有力,浓缩了芸芸众生中的世间百态,最后诺曼·斯科特真人出镜,配上“他至今仍未领到社保卡”的字幕,偌大的英国式黑色幽默。
自由党领袖办不出假证?只能私下买凶取了小男友的狗的命?花钱都封不住别人的口?还被捕上法庭?还为此断送了仕途?哇,英国人真的该为自己的政府自豪。
恭喜我本拿下第一个金球奖~么么哒~剪辑凌厉,一个小时内交代清楚了很多线索。本喵不是被定型演同性恋,他是能把每一个同性恋角色都演的光彩十足,毫不雷同!休叔老了也很有风采,勾搭别人是一把好手啊。期待后续的正面对峙!I am queer,I am myself!
前有雨果维文变态,本尼磕药。后有休格兰特腹黑,谋害本喵。今年初夏的英剧,老戏骨配新戏骨,剧本不要太虐,演技不要太屌。
本喵真他妈是最能完美诠释脆弱感的男演员。在最黏稠和最轻盈中间,他最接近神性。甜蜜的恐怖分子,整夜整夜,用肉渣、体液和玫瑰,填充一颗炸弹。而休叔是玫瑰,玫瑰永远不会老,只要有血,我的玫瑰就是最美的月亮。
哇小白兔就是要配大灰狼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无良渣男 还我社保卡
只要活得久 英国男演员都能互🐔
轻浮流畅,欢快奔放,和“黄瓜”一个编剧,连画风都一模一样。让历史事件改走喜剧路线,BBC的求生欲也是很强了23333333。阴柔的本喵妖气冲天,“very very very very very”完了我要被休叔传染了...
你失去的只是你的政坛前途,Norman失去的可是他的社保卡啊!(神他喵社保卡从头到尾刷存在感
本老师的业务能力真是让人放心
诺曼遛狗,杀手啪啪两枪把狗打死了。诺曼大怒:你杀我的狗干什么?!杀手冷笑一声:有人花大钱,让我取了你的狗命!诺曼看了一眼杀手,激动地握住他手说:你的语文老师是谁?我要给她发个红包!
I was rude,I was ville,I was queer,I was myself。
只有我一个人把这剧当喜剧看吗?从头到尾都是梗。休格兰特太适合演这种衣冠禽兽,当他拿着那罐润滑油走进房间时我只想送他三个字:老·畜·生。你们本老师的头发越来越好了,发际线叛国。
休叔睡了帕丁顿熊的错觉。
不愧bbc三集片,这节奏,嗖嗖嗖,一集过去俩人已经相识相知相恋翻脸走人了,休魅力不减啊,勾搭小本一套一套的,但是我求求了把社保卡给他办了吧……
英国版《大叔之爱》,不同的是,日本大叔还在强掰,英国这边第一集就上床了,腐国就是腐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