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教父》三部曲和《现代启示录》的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拍摄了这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艺术感染力的影片。在我看来,也许本片的剧情略显平庸,但却在技术的风格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接下来本文将就《斗鱼》中的技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首先是关于剧情设定的。同样是讲述青少年在叛逆期的愤怒,本片很容易让人想起尼古拉斯·雷执导的那部《无因的反叛》。只不过在《斗鱼》中,詹姆斯·迪恩的那个角色的一些特质被分开放在了两个男主角身上:马特·狄龙的那个角色代表的是乐观和无止境的愤怒,米基·洛克的那个角色则代表了悲伤和理智的那一面。《无因的反叛》里的一些情节也许在当时的观众的眼中十分自然,但我们在今天看来则难免显得有些夸张和过时;但《斗鱼》即便是放在现在看上去仍然非常前卫,充满令人难以预料的剧情转折;当男主角在电影开始后不久就被人捅了一刀之后,我一直怀疑他会像《天若有情》里的刘德华一样倒下,这样的怀疑在男主角的头部被重击之时(电影甚至用一系列风骚的镜头展现出了灵魂出窍的感觉)达到了顶点。所以当最后看到是男主角的哥哥倒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比较震惊的——我们甚至都没能看到他是怎么倒下的,只听到一声枪响,然后就和男主角一起经历了这样的突然变化。米基·洛克的角色让我想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那个理想主义的黑帮老大honey,他把整部电影的主题给引向了类似于马丁·斯科塞斯《穷街陋巷》的那个方向,可惜电影对社会的探讨仅仅停留在表面。
比起剧情设定,本片更突出的是它的视听效果:配乐极具迷幻气质,摄影则大量采用了特写和近景,偶尔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倾斜镜头或是手持摄影,这给观众传达出一种躁动和不安定感。在很多场戏中,里面的角色都像是在对着话筒直接在我们的耳边说话,与此同时背景音纷乱嘈杂而又像是被置于一个空旷的房间里。一切都像是一场梦或是某人的呓语。
黑白影像的处理,既呼应了男二号是个色盲的设定,也衬托出了斗鱼色彩的鲜艳。
后来男主角在结尾愤怒地敲打警车玻璃,他倒映在车窗里的脸扭曲变形,在那一刻我们看到的画面也是彩色的:
与之对应,红色的警报器也有一瞬间是彩色的,鲜艳得像血,又像是夕阳:
这正暗示着男主角和斗鱼的相似之处:斗鱼们只要一遇见就会拼个你死我活,只有将它们隔开才能阻止这件事情的发生。鱼缸里的隔板,无论是它的性质还是样子都让人联想到牢房。
可是人为什么会变成斗鱼呢?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几乎从来没有得到过爱,也不知道做什么事情是对的吧。男主角最后终于见到了大海,不知道他是否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可就算找到了又怎么样?就像谢飞导演的《本命年》所表达的那样,这样的事情以前曾发生过,未来也仍会继续发生。
为何鱼箱要隔开,因为一旦惹上他们就要斗争到底。这是沙罗门鱼,把镜子对准他们,他们甚至会和自己的倒影斗。从没想过他们在河流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属于自由的河流的。 斗鱼在鱼缸里就无法成其为斗鱼。街头混子想成为哥哥一样的人,逃学打架嗅蜜,社会并不像他想象的这么简单,他放不下自己桀骜不驯的性格。最后哥哥为了放斗鱼入河,被警察射死暴尸街头,这是对体制和牢笼最后的挣脱。他骑着哥哥的机车来到了河边,河边是自由的鸟群。
几个老哥哥年轻的时候真帅,尤其是米机洛克!
“他看起来好老啊,我都忘了他才21岁。”“是啊,21岁已经很老了。”“不,他看起很老,像是25岁的人。”
#补遗#应该是去年看的,两天内连续看了两遍,非常强大,那种宿命的无常、那种小城镇中莫名其妙无处可去无处可逃的压抑,那种让青春窒息的奇怪气场都表现得非常透彻。科波拉实在太懂这种让人说不清楚的东西,并且很好地在电影中流露出来。好几处很有形式感的设置加上强大的镜头设计都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地铁通道那一段印象深刻,巨大钟表的设置也自然而浪漫。看得出那时候黑白片尤其注重光和影子的层次感。节奏也非常棒,慢得时候能沉得下,打斗和宠物店那场又非常紧凑。米基洛克实在太温柔太帅了,那种放荡不羁是从眼睛里淌出来的,浪子回头让人心疼的气质满棚了。红色的运用肯定是影史经典了,配合着玻璃的折射和反光,都非常有设计感。没想到是个这么青春感的故事,宠物店设置很有文学性,结尾也非常忧伤。问题没有解决只是决定上路了。
感觉科波拉主动修正了自己“电影只看重剧本和演员”的观点。摄影斯蒂芬布鲁姆曾在访谈中回忆,本片受德国表现主义影响至深,他们当时在墙上货屋里画满了影子,科波拉甚至给演员们特别播放茂瑙的最后一笑,“他希望年轻的孩子们从中能学到更多肢体态度,埃米尔雅宁斯那遭受生活无情打击后的绝望身姿。”
米奇那时候太帅了。我记得我当年看这个片子时说过一句话:“丫就算要饭,也是一王子。”昨天在电视上又看到罪恶之城,第一遍看的时候真没认出来那是米奇,太幻灭了。
成本虽小可是拍得相当考究。镜头充满诗意,黑白的影像和彩色的鱼,物体变形的特写和不安的长镜头,迷幻的配乐和虚无的对白,八十年代传统价值的回归和逍遥骑士公路精神的碰撞,躁动不安的情绪,无处安放的青春。米基洛克昔日的美型和今日的长残让人再也不相信爱情,尼古拉斯凯奇这瓶酱油打得太值了
有些人的心灵是真正自由的,自由到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如此青春的米基洛克、马特狄龙,尼古拉斯凯奇和黛安莲恩,怎能不刺激眼球,特别是米基洛克完全是电闪雷鸣的型男。科波拉的黑白功底太令人佩服,全片的黑白效果完全就是黑白摄影教科书。
He can do whatever he wants, but he just cannot find what he wants to do.女主和两个男主都非常养眼,另外斗鱼放进河里是会死的吧
我是青春的原色,我是生活的色盲,永远在外流浪,回家的那天就是我的死亡。Coppola将Matt Dillon最美好的轮廓和青春都留在了这黑白影像中,车库打斗那段光影动静融合到完美的极点!Mickey Rourke不肯回头的浪子形象帅到尽头,多年后看HunterXHunter,看到金蹲坐在摩托车边的照片,恍若隔世的浪子形象。
1.科波拉式的残酷青春,离弃的母亲与酗酒的父亲,“疯”哥哥与“傻”弟弟,叛逆、迷惘与虚无裹挟了一切,一如哥哥对过往帮派生活的厌倦与对前路了无方向的明示,仿佛被放逐的王子、演错角色的演员。2.质感迷人的黑白影像,契合于哥哥的色盲与弟弟的盲目崇拜,唯二有色彩的是那几尾哥哥痴迷的斗鱼和弟弟在警车窗中照见自己的一瞬。3.超现实场景颇有费里尼与伯格曼之味:无指针的钟表盘,躺在高处的诱惑女友,灵魂出体后的空中飘荡。4.漫过街道的白色雾气与多次复现的延时摄影画面(飘移的云朵,日光洒落阴影游转,叠化与镜映)都让全片弥散着一种迷离与恍惚感。5.大量倾斜构图、低位仰拍广角镜头,杂以手持拍摄,配上多变机位与快节奏剪辑,青春的惶惑不安、躁动难耐呼之欲出。6.如梦似幻的混音。7.米基洛克本色出演,忧郁,颓丧,帅气。(8.5/10)
三星半。画面简洁有力,配乐也非常赞,只不过不是无因的反叛,而是无因的颓废和盲目。影片对于青春和社会都提出了诸多问题,却也没有作答,就像是敲了响亮的一锤,却没有回响。没人是传奇或英雄,死亡的解答有些讨巧了。
If you're going to lead people, you have to have somewhere to go.
米基·洛克的阴柔和忧郁真是帅得一塌糊涂...
这片子把我惊到了,居然是这么散文式的,科普拉的乳臭少年们总是带着一种凄美的毁灭式浪漫主义(全都写在Dillon的侧脸上),和休斯叔叔的loser/pop girl的高中生心事完全是两回事情。Dillon带给卡普拉两部乳臭电影的就好像Vitti带给安东情感三部曲的,
靠。黄金年代。米基洛克是天人。
初恋用来粉碎,青春用来浪费;浓重夜与雾,荷尔蒙书写的残酷物语,再见那一天。
不觉得比无因反叛多太多。父子兄弟间台词嗲。摄影狂拗造型,隐喻浅白,始终流动的云与雾。小演员演技稚嫩。传说中的哥,17岁了还像6岁宝宝黏小哥哥一样黏着哥不放的小弟,鉴于我的萌点通常是黏着弟不放的哥,这里并不是,所以没想象中萌。带信黑哥是Laurence Fishburne?!
永远大叔相的小马特狄龙:永远二缺相的小笼子:帅到惨绝人寰的小米基洛克:仙女般的小戴安琳恩:索菲娅的这口暴牙实在不明白是怎么长出来的……
青春期的我们都是一条斗鱼,跟外部世界斗,跟自己斗。当年的Mickey Rourke帅的一塌糊涂,如今老了,胖了,脸也浮肿了。
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最美的电影!尽管是黑白片,但科波拉的镜头语言、转换调度都呈现出一种优雅,涉及动作场面又十分热血阳刚。主角们Matt Dillon 、Mickey Rourke、Nicolas Cage又都在最美的年华,看着他们当时的脸简直已经就是一种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