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和德拉邦特(Frank Darabont)们缔造这部伟大的作品已经有十年了。我知道美好的东西想必大家都能感受,但是很抱歉,我的聒噪仍将一如既往。
在我眼里,肖申克的救赎与信念、自由和友谊有关。
[1]信 念
瑞德(Red)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除了他能弄来的香烟和印着裸女的扑克牌,任何其他异动在这个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
然而安迪(Andy)告诉他,「记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所以安迪能够用二十年挖开瑞德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安迪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抖。
庸常生活里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先说「那不可能」,习惯了没有奇迹,习惯了,习惯了。可是正如《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coo’s Nest)中说的那样,「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试着留住一些信念,在它们丧失殆尽之前。它们也许无法最终实现,也许无法让我们更有意义的活着——甚至对于我自己而言,它们只会愈加带给我来更多的虚无感。然而我知道我有多需要这样的虚伪与自欺,因为你可以说我在做梦,但我不会是仅有的一个。
——我们已经看到监狱长打开藏有安迪凿石锤的《圣经》时,翻至那页正是《出埃及记》。这个章节详细描述了犹太教徒逃离埃及的过程。
[2]自 由
我到今天也始终不明白,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我想,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境。然而却令你如此心伤。
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
当安迪不顾一切地在监狱的喇叭里放《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时,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他们叫人感动地静立当地,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怼,沐浴着我从未觉得如此自由的阳光。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们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我这才明白安迪的用意。修屋顶的时候,他为大家争取来啤酒,事实上是为大家争取到那种像在修缮自家的屋顶一般自在的感觉,所以他不喝酒,微笑却带着巨大的幸福;放费加罗的婚礼,也是要唤醒他们已丧失殆尽的自由感。
然而强者终究是少数。自由面前,更多的人们纷纷选择禁锢。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布鲁克斯(Brooks),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很奇怪吗?自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东西。可是布鲁克斯们却早已经被监狱的规则之下规则了自己,他们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假瑞德之口,斯蒂芬·金直指卑微。
布鲁克斯得到了身体的自由,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他终于没有能够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悬梁自尽。而睿智如瑞德,在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挤不出来。他也考虑如何违规以便回到监狱,甚至考虑与 布鲁克斯一样离开。
要么忙着生活,要么忙着等死(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eath)。步履匆匆的人们也许应该偶尔驻足,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模样。我们终会知道,习惯于服从规则的人们将付出巨大代价来习惯本来属于每一个个体的自由。
[3]友 谊
此片无关爱情,除了背叛。有的只是监狱中的男人间的友谊。瑞德和安迪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喜欢这种感情。所以在他们终于相会在太平洋小岛的阳光沙滩之上的时候,忍不住一人笑了。
如果我在肖申克,我会是谁?如果你在肖申克,你又会是谁?
时间会证明经典的价值,虽然在某些时刻会被误判和忽视。
用上面这句话来描述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丝毫不会让人觉得会有任何夸张和吹捧的意味,因为这部电影在后来多年牢牢占据IMDB和豆瓣电影榜单第一名的位置足以说明一切。但就是这么一部经典的电影,却在其锋芒初露的时候被人们忽视。
这部拍摄于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赎》并没有在翌年的奥斯卡上大放异彩,它输给了当时风头正劲的“主旋律”影片《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就像一个顽皮的天才,被奥斯卡这个刻板教条的老师,筛出了“好学生奖励”的名单,7项大奖入围、一个都不给!
1994年,传奇的一年
1994年,这或许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年。无论从这一年追溯过往,或者往后看到现在的30多年,没有哪一个年份可以与之匹敌。
这一年,全世界工诞生36部经典电影。也因为这样,1994年被称为影史奇迹年,也成为了全世界影迷膜拜的年份。
在美国,这一年有《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昆丁·塔伦提诺的代表作《低俗小说》、动画版的“哈姆雷特”《狮子王》和《燃情岁月》等多部电影。在欧洲,则有温情犯罪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和英式幽默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等电影。
而在华语影坛,1994这一年,好的电影有《大话西游》、《饮食男女》、《活着》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不得不说的是,在1994年,也是周星驰爆发的一年,除了《大话西游》之外,其经典无厘头喜剧电影《国产凌凌漆》和《九品芝麻官》同样也出自这一年。
1994年,不平凡的一年。
时至今日,再也没有哪一年有94年那样能有那么多的经典电影了,永远的94年。
IMDB TOP 250(IMDB注册用户投票选出的有史以来最佳250部电影),1994年片子有6部,其中《肖申克的救赎》排名第一,其它五部是:《低俗小说》、《阿甘正传》、《这个杀手不太冷》、《狮子王》、《艾德·伍德》。
可以说,是DVD发行和家庭录像的流行拯救了《肖申克的救赎》,就像是录像厅拯救了星爷的《大话西游》一样。否则,这部日后的经典可能就会不经意间埋没于影海浮沉之中。也正是这样,《肖申克救赎》这部片子经过一批批观众的认可,获得其所应当获得的评价和口碑。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那年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情景。本科宿舍,阴沉沉的天气,我像是佛前礼拜的善男信女,打开电脑来看这一部电影。一口气看完之后获得的是头脑风暴一般的刺激感。因为关于这部片子可以解读的太多了,甚至连那一句简单的台词“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管不住的,因为他浑身长满了自有的翅膀”都流传至今。就像郑钧歌中所吟唱的那样“我梦寐以求,是真爱和自由”。奇怪的是,爱情元素在这部电影中是缺失的,少了爱情元素,对于一部电影而言,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存在,因为在很多时候,串起一个电影故事最佳的主线就是关于爱情。如果非要提及的话,那只能说爱情是将安迪送入冤屈的一个导火线一样,燃烧完就没有了,而安迪获得的是来自法官的两个无期徒刑的宣判。
不仅爱情元素在《肖申克的救赎》中是没有的,就连主人公安迪都以一种别人口述的方式存在着,电影里进入监狱后的安迪没有任何主观表达和叙述。我们在电影中了解的所有关于安迪的一切都来自于摩根·弗里曼饰演的那个瑞德角色的叙述。电影里有种特殊的镜头叫做“上帝视角”,常常是从高空俯视万物的感觉,而在本片中瑞德的视角虽称不上上帝视角,但导演却巧妙地借用瑞德的眼睛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安迪这个特殊的人物角色进行解读。一个曾经很有名望的银行家,因为一次被人们认定的冲动被判刑至监狱服刑,从监狱那段的俯拍全景镜头开始,关于安迪在监狱中的一切就都从瑞德的口中娓娓道来。
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个故事将会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展开,不知道进入监狱后的安迪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但我们似乎知道,安迪绝不是普通的囚犯。当然,导演的镜头早就告诉我们了一切,开始时候关于安迪在自己车中喝酒以及法庭审判的那场戏与镜头,都在传到着一个信号,当安迪进入这间监狱,电影才刚刚开始。
“越狱”永远是一个好的题材,从1956年的《死亡囚狱》到1960年的《洞》,再到这部《肖申克的救赎》,因为越狱中包含着冲突和矛盾,想想看,狱警和囚徒之间的冲突,囚徒之间微妙的矛盾,而冲突好矛盾往往又是一部电影之所以成为好电影的重要元素。所以,《肖申克的救赎》有着这么个因素在里面,就似乎已经成功了一半。后面的就是看导演的调度和拍摄了,当然,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做到了,他让这部电影成为了经典。除此之外,另一个人也不得不提,那就是原著作者斯蒂芬·金,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一个作品被最多搬上大银幕的作家。
我们被瑞德看到的一切吸引着,诱惑着,我们迫切想要知道身体瘦弱的安迪怎么样在监狱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幸运的是,安迪不仅在这里生存了下来,而且还活的好好的,平时的安迪安静而不多言,但却常常能做出让监狱长为之一惊的举动,比如一个人在监狱的播音间放起自己喜爱的音乐,那个场景中,监狱中安静了,所有的人都抬头凝视,静静聆听从高楼喇叭中传出来活跃在上空的美妙音乐,简直是太神奇了。还有当安迪凭借自己的智慧为瑞德等人争取来修房顶劳作的机会,在午后的微风中,借着啤酒安静地坐在楼顶吹风,那画面已经列入我脑海中最美的场景中去了,不需要用太多的对白来解释,这就在告诉一个被人们忽视已久的问题的答案,如果心是自由的,那么便没有什么可以束缚住你自己。这样的解读和电影中的那句台词一样,在告诉着一些人生中不变的道理,“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好的电影总能被人看完之后有多种多样的解读,比如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就包含着自由和希望,友情和坚持,梦想和追求,天助自助者等等等等,其人生寓意之多,解读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当之无愧。除此之外,关于瑞德对监狱生活的评价:开始我们憎恶它,后来我们喜欢它,到了最后我们发现已经离不开它,又有着社会学中体制化和社会身份认同的理解和意味。总之,无论如何解读,悲观者总能从这部电影中找到力量,让乐观者走的更坦然,让悲观者充满力量,这或许《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中最深刻的意义所在。
在我看来,《肖申克的救赎》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让我觉得电影改编和小说原著一样精彩的作品,这一点必须还要感谢一下斯蒂芬·金这位天才而又努力的小说家。很奇怪,小说的内涵来源于人们阅读小说中带来的想象画面,可是在看过电影之后,再度小说,所浮现的画面却又真的如电影一样,这一点,导演和原著作者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统一,这点难能可贵。如果可以的话,我建议看过电影的人可以抽时间找来小说再品读一番,那将会有另一种不同于画面感觉的收获。小说不长,一百多页,并不会耗费你太多时间。
如曾所述,好的电影和好听的歌曲一样,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反而每次观看,每次聆听,都会有新的收获,有不同的体验。从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开始,到后来的每当消极挫败来袭,我总会打开这部电影去从中汲取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有评价说,这是一部男人应该看的电影,怎么会呢?这是一部男人女人都应该看的电影。在将来的某一天,我可能会和儿子或者女儿一起来重温这部经典。影片放映前,我或许会说,这是我生命中最深爱的一部电影,今天拿来和你分享。
老布出狱后的日子吧,就这个哭了,其他的都没有。蛮心疼的,被体制化的老布,就这样自杀了,就和那个乌鸦再也不回来一样,老布已经那么老了,只能被安排做那份工作还遭到讨厌,看他蹒跚的样子很心疼,不如在监狱里老死?或许吧,对于在监狱度过50年的老布来说,至少他会更踏实我真没什么泪点了,这部影片满不错的,看的很舒服吧,
没有人会不喜欢吧!书和电影都好。
策划了19年的私奔……
超级喜欢超级喜欢,不看的话人生不圆满.
当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被如日中天的《阿甘正传》掩盖了它的光彩,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电影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心中的地位已超越了《阿甘》。每当现实令我疲惫得产生无力感,翻出这张碟,就重获力量。毫无疑问,本片位列男人必看的电影前三名!回顾那一段经典台词:“有的人的羽翼是如此光辉,即使世界上最黑暗的牢狱,也无法长久地将他围困!”
有种鸟是关不住的.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Hope is a good thing, and maybe the best thing of all.
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肖申克的救赎》
一部没有女主,没有爱情,没有特技的好片子,也是很多大学英语老师喜欢放给学生看的片子,这部片子讲诉的就是一个很纯粹的故事,一次的救赎,换回了自由,也是一种信念驱使他这么做,这部片子是感人的,它也让很多人成长。
还记得老brooks上吊自杀时心里有多难过。自由来的太晚,生命早已自行放弃。
不需要女主角的好电影
人的生命不过是从一个洞穴通往另一个世界..然后在那个世界的雨中继续颤抖.i hope
一部没有爱情与美女的电影,却光芒四射
“这是一部男人必看的电影。”人人都这么说。但单纯从性别区分,就会让这电影变狭隘。《肖申克的救赎》突破了男人电影的局限,通篇几乎充满令人难以置信的温馨基调,而电影里最伟大的主题是“希望”。当我们无奈地遇到了如同肖申克一般囚禁了心灵自由的那种囹圄,我们是无奈的老布鲁克,灰心的瑞德,还是智慧的安迪?运用智慧,信任希望,并且勇敢面对恐惧心理,去打败它?经典的电影之所以经典,因为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让你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希望的美好。
这样的男人谁会舍得背叛。。。
因为1994年台湾引进了一部比较卖座的老片The Sting,被错译成了《刺激》。到了1995年本片上映时,片商觉得其剧情与《刺激》有类似的地方(大概都属于高智商的复仇?),因此被译成了《刺激1995》,1998年又有一部片子Return To Paradise因为含有牢狱情节,被译成《刺激1998》!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电影,豆瓣、时光网、IMDb各大电影网站都排名第一的电影。
这部电影没什么好说的,史上最完美的电影,没有一秒尿尿时间!
关于希望最强有力的注释。
不愧是好莱坞大片,一环扣一环,没想到最后不但逃生生天还偷偷把典狱长的贪污转移了出来,证据也送达了出去,帮助了曾经关心过自己的人,情节安排的巧妙,演员演绎的也好,是美国的,有爱国情节的我给打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