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影评先写自己的感受。最直观的感受是这个剧情写得很平实,没有在该深挖的地方接着讨论就一笔带过了。但如果打三星又觉得这个命题和表现的结果不应该只有三星,那就三星半吧。剧情是硬伤,镜头出彩的也并不多,比较喜欢沉静的观赏艺术品的视角。声音加分是较多的,大概有8/10的分数。比较遗憾的是这个命题非常好,但通过台词表达出来的比通过演员动作和运镜表现出来的多很多。艺术家,索拉雅,女朋友,母亲与这件艺术品(这个人)本身的关系,看完电影后回想起来,人物依旧是较为模糊的。除了男主,其他人都像是需要的时候安排进去,不需要的时候就不存在了。哪怕这样,男主的形象依然模糊,唯一明显的就是他确实幼稚。最后这部片子里于我而言最喜欢的一个立意,是他拥有了“令别人嫉妒”的生活,却在众人看待死亡的商品的视线里,作为一个活人存在着,思考自己存在的尊严在哪里。影片最后通过一个低劣的手法来实现他的自由,在我看来非常难受。艺术家对他的“父爱”与利益关系是冲突的,如果非说一个出场没几次的涂着黑指甲画着黑眼线的艺术家,看不出到底感性居多还是理性居多,就放他走了,不赚钱了…好吧,也许他就是当爹了。索拉雅与艺术品的关系也很模糊,看不清是人是鬼,但如果说索拉雅这条线不重要,也行,一个贝鲁奇大明星摆在你面前,你也可以努力忽视她在这部影片中的位置。女朋友与母亲称托了艺术品的幼稚,你说他重感情,除了他在那边撒泼打浑,红着眼珠子惦记女朋友,也看不出他重感情在哪里。片中提及他给家里寄钱,得知母亲失去了双腿,痛哭流涕道歉。然后呢?然后就没再提过母亲了。这简直是npc用法。太多零碎又没有重点的流水账似的片段,串不起一个完整的人物,要么是片段没有一条主线带着,要么是应该加以挑选选出一些真正有用处的铺陈。最后再黑了一波伊斯兰国,如果在这里影片能继续说点什么,嘲讽一下西方媒体对“视频”内容的添油加醋却不考证真伪,这个结尾会更精彩。但结合前面影片中基本对叙利亚的政府还是批判居多,对当地政治制度的负面情绪居多,可能影片作者也没有想要为谁做辩护。但这个视频用得过于草率了,索拉雅流几滴眼泪,最后揭晓是艺术家的“阴谋”,这就用完了?哈喽,你在逗你自己还是在逗观众?男主一开始的逃离,到最后的回归,看似一种与故土的“和解”,实际上啥也没解决。怎么的,回故土你就有尊严了吗,激光祛除背后的纹身你就又是你自己了吗?啥也不是。
“我们都要死的,我的儿子。”
艺术家Jeffrey Godefroi把申根签证纹在了一个叙利亚难民Sam Ali的后背上,成为了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艺术品Sam Ali从此告别非法难民的身份,辗转于欧洲各大博物馆,展出作为艺术品的自己。
电影《贩肤走卒》,英文名The Man Who Sold His Skin,直译为“卖掉自己皮肤的人”,讲述了Sam和他被卖掉的后背皮肤。
Jeffrey Godefroi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作品?
他在朋友拍摄的纪录片中,这样对镜头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黑暗的时代。如果你是叙利亚人、阿富汗人、巴勒斯坦人,你就是不受欢迎的人。隔阂就会产生。而我要把Sam变成一件商品,一幅油画,这样他就可以环游整个世界。因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商品的流通,比人类的流通容易得多。因此根据我们所处时代的规则,通过将他转变成某种程度上的商品,就可以找回他的人性和自由。”
Sam Ali显然是没预想过自己将要体会到怎样的悖论。
成为难民之前,Sam因为在火车上向女友求婚时,高喊着“这是一场革命,我们向往自由。那就让我们自由吧!”而被抓进了监狱。
负责审讯他的人恰好是Sam家的亲戚,于是悄悄放走了Sam。Sam不得不告别家人,从边境偷渡到黎巴嫩,成为了打黑工的难民,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相爱的女友成为了别人的妻子。
Sam混进展览中蹭吃蹭喝时,认识了艺术家Jeffrey Godefroi。Jeffrey请Sam喝酒,Sam对他说:“我需要从一个怪物手里拯救我的爱人,但我连匹马都没有。”
Jeffrey提出给Sam他想要的东西。
Sam以为自己从精灵手里拿到了通往自由的机会和金钱,没想到其实正在把肉体和灵魂贩卖给恶魔。
人们对着Sam投来各种各样的目光,鄙视,嫉妒,怀疑,同情,漠不关心……艺术品也好,商品也罢,Sam要整日坐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品头论足,甚至接受买卖。
Sam终于切身体会到了关于自由的悖论——拿着申根签证,他拥有了可以到达欧洲所有地方的自由,也失去了去任何地方的自由。
但他依然无从选择。他用这一切换来的钱,是家人在叙利亚平安度日的资格。
终于,在一次拍卖会上,Sam用口袋里的耳机假装炸药引线,吓跑了满堂宾客,获得了由衷的快乐,也终于得到了被关在监狱里,不被任何人参观的自由。
故事的最后,是一场令人意想不到的皆大欢喜。
Sam的女友和丈夫离婚,和他永远在一起;Sam说自己会回到自己的老家隐居——那里已经被IS占领了,然而他和Jeffrey一起,提取自己的DNA复制了后背的皮肤和纹身,接着用IS公开处决视频伪造了自己的死亡。
Sam和Jeffrey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艺术品还在,价值连城;Sam也不必面临巨额赔款,还抱得美人归。
但难民依旧存在,战火依旧纷飞,Sam的妈妈在炸弹中失去的双腿也不可能完好无损地回到她的身上。
流离失所,失去家园和性命的人们是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可那些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根本没有艺术的存在。他们没办法靠艺术获得生存的机会,也没机会因为艺术投射在他们身上的焦点,而获得一席安宁。
人生的苦难没机会避免,皆大欢喜也只是留给镜头中人的。
Sam第一次坐在博物馆接受参观时,一位给学生们上课的老师,给孩子们讲解来欧洲的合法途径是办理申根签证。
一个孩子问道:“是不是所有远方来的人,都需要在身上纹上这个?”
大家都在笑。
是的,孩子,有些远方来人,身上必须有这个纹身。就像不是所有人都有运气获得申根签证,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运气拥有这个纹身——只有Sam。
Sam的妈妈告诉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可那些聚光灯之外的人,真的会好起来吗?
-END-
原创:艺小萌
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影片用艺术家的宣言开宗明义:我将他变成一件商品,一块画布,他才可以穿越国界的墙。如今商品的流通比人类的流动更加自由,我将他变成一件商品,根据我们所身处时代的规则,他因此才能恢复他的人性和自由。这是如此矛盾,对不对?
的确,影片展示难民的流动(穿梭国界)是以他的静止(在展览馆里作为雕塑展出)为代价,他的肉体在什么时候鲜活什么时候静止,都要唯上流社会的马首是瞻。异化已经说烂了。
艺术家的实践也很简单:通过对身体的铭刻把人变成物,进行东方主义的一种物质化书写,这种物质化不只是纹身,也包括visa、合同等文明世界的通行证。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身处系统场域之中、深谙其游戏规则的艺术家来说,这更多是一种戏仿实验/游戏。艺术家助理是女性,她的身份是安抚者,更多的是进行一种情感劳动,通过“世界是你的”这种巧妙的自由主义式话语进行诱骗引导。
对于萨姆来说,他是在展览中渐渐意识到他出卖的不只是皮肤和身体的,经历了一个由“不知/不察觉”到“知/察觉”的过程。在上流人士拍摄的工作场所,萨姆“不懂规矩”地要求把自己的照片寄给妈妈。艺术家只关心他的讽刺,摄影师只关心照片的效果,让男主把头低下来,叫他good boy.只有安抚者关注并回应他的情感需求,用手机拍摄了她认为很美的照片。但萨姆却无法满足,因为照片里没有让妈妈看的儿子的脸,而是他新鲜猎奇的背部。学生在参观他时询问是不是所有远方的人都有这个图腾,如果说刺青过程是图腾的象征意义通过落在肉身实在化,那么此刻,图腾的象征意义又通过巡回展览进入了观看者的心理结构。
萨姆作为人和商品的双重性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张力被着重刻画。一方面是作为物品被巡回展览,另一方面是作为行动者在感知和介入。以非常朴素的动机(爱情)为起始,被自由主义的美梦所诱骗,以为几近成名的他穿着丝绸袍子在美术馆里像个主人一样行走,却在展览中逐渐明白有价值的不是他而是他的背部皮肤,他对他们来说只是一幅画,他失去了作为人的很多东西,被剥削的感觉也渐渐凸显。在这个过程中,馆内同为静物的艺术品唤起他作为人类的记忆:画中是被定格的动物,观看者是作为画布(纹身艺术皮肤承载者)的人,注视着被定格的死去的动物,作为物品展览的人被唤醒过往故乡爱情生活的鲜活记忆。这个细节处理非常考究,文本还是很精雕细琢的。
另一方面是国族问题,同在国外的同胞(他们也是出逃者)对萨姆在国内的被剥削(阶级等问题)漠不关心,只看到对群体的一种侮辱。然而更残忍的却是,连这种愤怒都是不被允许的,冲突产生了低头的链条:在国内位高权重但在国外惹了麻烦要自己老婆跟萨姆(他的情敌)低头让萨姆跟上流社会低头求情。面对国内的高压形式,男女主同样是依靠出卖身体(嫁给他然后跑路和被纹身然后跑路并没有本质区别)来到高墙另一边,然而在另一边他们不是成为物就是二等公民。妈妈留在故乡承受的苦难和美术馆里附庸风雅商人的夸夸其谈形成鲜明对比:我们第一世界的人给了你们选择啊,要么就忍受战乱和苦难,要么就来被我们像牲口和物品一样地售卖。要将人作为物品去掌控,贩卖,上保险,“文明世界”的人的傲慢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被“文明人”这一套搞了这么一搞之后,萨姆也很快学会了将这些规则作为自己筹码,不再甘心做一幅画和案板上的肉。野蛮人那一段的对峙非常精彩,馆长对艺术品的不稳定感到恐惧,为被一件会开口的物品顶撞而不满,野蛮的手段对他无效,但“人权”牌还是可以打一打,至少政治正确也能作为萨姆自卫的武器。
艺术家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也在后来印证了,他赋予无(超过身体本身)意义的人类身体作为物品的价值,送上拍卖台进行艺术品拍卖。他也承认这就是披上艺术遮羞布的人口贩卖。拍卖时男主悲哀的脸、恐怖分子一样的象征身体姿态,那一段确实很方形。
结尾几经反转:第一次是对艺术家预言(为了成为人先成为物)的反转,为了重新成为一个人,萨姆离开国家、不要落到监狱的义务,终究是没有完成。第二次是爱情故事和人际关系反转,在另一个国度,萨姆和心上人说着只属于他们的母语,开心地被驱逐出文明人的国度,在告别电话里对情感劳动的助理(简直是保姆)说take care of yourself,也是对take care of艺术作品的一个反拨。第三次是类似爽文的一个权力反转,在这里揭示艺术家的游戏,只有通过成为物品才能成为人,只有死了才能活,其实他不是打击系统而是戏耍了系统。他是活在消费社会系统中的反讽艺术家,在里面,被忽略,他也让萨姆都体会过了。
整个电影很聪明很精巧,幽默感和戏剧感也很强,从音乐和画面来看,是使用当下社会议题拍摄当代悲剧的一次尝试,对身体和国族问题(难民、身体工作者)均有涉及,恰到好处(蜻蜓点水)地表现那么一点人道主义关怀,也把圆形人物都立起来了,比如艺术家虽然是反讽的、看似和男主有爱的,但是他对皮肤的健康状况(即艺术品的展览价值)的关心胜过对人的关心,这个部分并不是最后说一句你是自由的就可以和解。比如女性助理,她身兼多职,一个是看护艺术品(艺术家因为萨姆皮肤状况出问题对她大发雷霆),一个是对萨姆的情感照料,像保姆一样关照他的起居生活,结尾还因萨姆的假死落下眼泪。
当然,败笔也在第三次反转,这个“我一直都是自由的”的反转太爽文,也太自欺欺人,它不但没有点明这种所谓的自由是依靠在系统中周旋、商业博弈、赌博的运气积累起来的,反而起了一个安慰剂的效果,有一种利用了社会议题却又粉饰了真问题的感觉,批判和反讽力度也因此有所下滑。
这样来看,虽然不至于是为了反转而反转,只是重重悬疑下来,最后居然聚焦在虚无主义艺术家的反讽游戏上,多少有点观感不好。我会忍不住猜测这个导演会不会把自己和片中的艺术家重合了,如此聪明和精巧,深谙艺术场域的游戏规则,貌似与民同乐却不知不觉流露出了一点点傲慢。
感谢字幕组在片尾打出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字样,因为本届奥斯卡资料在一些常用网站上被屏蔽的厉害。也因为这行提示,才发现 贩肤走卒 原名是 贩皮之人。两个译名高下立判。 叶大鹰曾拍过在背上刺青做艺术品的《红樱桃》,是童年噩梦之一。所以看《贩肤走卒》情节如此,有点当鬼片看的感觉。包括第一个镜头,对镜像运用很厉害,但很鬼片。 其实是一个荒诞喜剧,一件会行走的艺术品把欧洲艺术界伪文质彬彬搅的鸡犬不宁,内核是叙利亚难民的悲剧。结尾还是荒诞喜剧,没挠人哭。很完美的诠释了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而不是喜剧的结尾是悲剧。 因为荒诞,摄影上也运用了大量的非写实画面。最突出的是对镜像的调度,文本意义就各自解读好了,但利用移动摄影和演员走位来调度镜像中的画面还是第一次见拍的这么好。 放现实空间里,故事的bug很多,看评论还没有一条条挑刺的。大概是杠精们对叙利亚战争背景不太了解的缘故吧,比一些国产片待遇强太多。不知道算不算杠精们的一种崇洋媚外,因为不懂,对海外背景的宽容度高很多。一如本届奥斯卡,挺好的结果,但悄无声息。都挺荒诞的。
这算得上是一部高级的难民题材,故事摆脱了大多数同类作品的阴暗压抑或悲悯苍凉底色,这位突尼斯女导演大胆地将难民和当代艺术结合起来,创意新奇又吸睛。片中的叙利亚难民主角不再像以往作品描述的那样爬山涉水、身陷险境地穿越边境,偷渡至西方发达国家,而是得到贵人相助,摇身一变,成为一件艺术品在欧洲各大艺术博物馆里巡回展览,成为无数上流人士观看的对象。 这剧情显然是在讽刺叙利亚难民遭遇的人道主义危机,难民为了获得自由甘愿献身,沦为被剥削的对象。男主角在欧洲人眼中既可以是身价不菲的摇钱树,也可以是随时引爆炸弹的恐怖分子,其中拍卖男主角纹身的一幕太过尖锐,令人无端联想到19世纪的奴隶拍卖市场,却在男主角的不经意举动间引发全场骚动的一刻立即回到当下,其反讽的力度直逼戛纳金棕榈影片《方形》里的“大猩猩”宴会表演。 以艺术的名义随意剥削难民的身体,并使之成为一件永恒的艺术品,这究竟是否符合法律?一个人因其国别身份(比如叙利亚人)而难以自由出入欧洲,而商品货物则没有这种限制,这是全球化带来的契机吗?主人公抵达自由的欧洲大陆,却过上一种“不自由”的生活,因为他背上的纹身迫使他成为万众瞩目的展览品,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算是真正的自由吗? 导演在这个创意十足的故事里抛出太多诱人的话题,却往往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并没有深入剖析,反而在这些眼花缭乱的当代艺术现象和场景里逐渐模糊了难民的主题。究其本质而言,这应是一个追求爱与自由的故事,导演将整个故事建立在好莱坞类型片的框架之上,用男主角不惜一切追求昔日女友的坎坷经历贯穿始终,这种俗套的手法浪费了绝佳的创意,大幅削弱了影片应达到的批判力度。越往后这种倾向越明显,尽管在结尾,导演又用上一个盗贼类型片的瞒天过海式反转设计而大团圆结局,有其拍案叫绝之处,却无法在纷乱的话题里提炼出一针见血的观点态度,甚为可惜。
关于消费难民作为艺术品的立意,本来可以更深入探讨一些。但是有些浅尝辄止。贯穿影片的整条爱情线,感觉有些多余,太俗套了。与之相对比,艺术家与其助理对难民的态度,与男主的互动较少。个人感觉,这一部分的体现才应该是影片反讽的重点。
从电影中台词,艺术家是以一种利用制度漏洞来达到反讽制度的态度。最后帮助男主找到自由。助理则是以一种随波逐流,利用制度为自己谋利,但同时内心感到不安,想用借口为自己开脱的心态。二者的分歧在瑞士那场戏中,展现的很彻底。艺术家用直接的讽刺嘲笑了助理的言辞上的开脱:你只是个完美的皮条客。助理在法庭结果出来后,打电话为男主订票,看到诈死的视频后,留下自责的眼泪。
但是二者形象又不是那么单一,片面化。艺术家对男主的日常并不关心,男主背后长痘后,他才第一时间赶过来。艺术家的确对制度抱有不满,但他以艺术反讽的形式,到底是出于对难民真正的关心和爱,还是只是作为对已有世界不满,一种带有炫耀般,展现自己精明的讥讽呢?影片最后,艺术家设计让男主诈死,却利用生物科技,制作了皮肤副本,作为自己博物馆艺术品。恐怕他的心理动机,并不那么单一。影片也只是通过仅有的情节,展现了这一点,并未深入描绘。
电影中的女助理基的出场,挖苦白吃自助餐的男主,以及合同的签署的片段。可以看出她对难民恶劣的态度。展览期间,她对男主的嘘寒问暖,更像是一种对有价值艺术品的保护,甚至充满心机的拿走男主的护照。瑞士展览时,那番冠冕弹簧,引用法律条文的话术,充分展示了她利用制度为己谋利的心态。然而,当她得知男主获得自由后,主动打电话问男主要去哪里。为其办手续。得知男主假死后,留下的泪水,这也证明了她利用制度为己牟利后,心中的不安,也有对难民基本的同情,或许也只是基本的同情。这让她对男主的照顾,并不那么虚假,人物形象变得立体起来。而不是单纯以被讽刺的片面形象出现(瑞士收藏家才是单纯被讽刺对象)
个人感觉,艺术家与女助理的形象是导演对社会上两种人的刻画。艺术家有一种超脱,讽刺世界的态度,但是这种态度到底是出于对弱势群体关爱,还是仅仅炫耀自己对世界真相的洞悉?对难民等弱势群体的帮助,仅仅是自己显示才智的附属品?女助理则更像是社会中,对一些不幸流泪,抱以同情,但仅仅是这种不幸出现在自己电脑新闻中,自己才会受到触动,缓解自己内心深处不安?导演并没有详细说明,时至今日,难民题材层出不穷。作为艺术家的导演们,到底是真正出于对难民关心,拍摄难民题材电影,还是只是借用难民题材来表达自己高超的电影艺术呢?观众看到难民电影而内心深受触动,是否像女助理一样,内心深处会有对难民隐隐的同情,但是只有看到那些充满死亡的新闻画面,才会短暂的流泪,平日里更多是关注自己,对难民的无视,蔑视呢?
可能继续探讨下去,影片会出现一种自己讽刺自己的感觉,于是导演让电影在美满爱情的大团圆结局中结束。
明显比少年的你和醉酒计划高一个档次。电影示范了如何深挖一个社会新闻精加工后再呈现的案例。这部电影的符号太多,值得挖掘的点也很多。导演哈尼耶展现很丰富。阿里先生身上的标签很多,难民和艺术品是两大主要线索。然后分别按难民和艺术品之间着力,引发很多反思。他对艺术品,艺术品交易,人的物化反思不输前几年的瑞典电影方形。在难民线索中把难民和西方收留者又做了艺术品和艺术品赞助人做了镜像对比。难民对西方又爱又恨的部分很像波兰电影冷战,比冷战厉害的还加入了本国网络粉红的视角。非常难得一见,导演对每个主题深入的挖掘呈现。在2020年的新片中反思社会现象的电影不多,这部电影算精品。
结尾十五分钟“教育”了国内观众何谓反转 在艺术品和难民的互相映照上鬼斧神工 很有意思的小片
无用信息,巴黎现在就有banksy展
很特别的切入点,应该更充分挖掘
穿孔雀蓝真丝睡袍的他和一只猪是没区别的。这片就完整证明一件事:人是可以被彻底物化的,在艺术家眼里是,在杀人犯眼中更是。
商品比人更易流通,将叙利亚难民的身份问题和艺术炒作联系在一起,挺讽刺的选题,可惜还是太温和了,感情线的处理更显俗套。
题材倒也确实适合威尼斯,说不定还能拿去隔壁双年展放放。不过尽管有真实原型,电影却依然像是导演当年在同届戛纳看完《方形》《木星之卫》《快乐结局》后总结的观后感。作为一部典型电影节“欧元布丁”,它自然少不了那些包装性的镜头语言(虽然也不算多),但最后的结局竟然是heist片式的,配上贯穿全篇的爱情主线,整体上做到了雅俗共赏。电影最后抛出的问题是:有自觉、用于自反的剥削还该不该被批判为剥削?如果存在正当的剥削,那么什么样身份的人才有权以什么样的姿态进行剥削?
3.5 结尾那段有方形的味道
很有趣的电影。“难民成为艺术品”的理念呈现远远大于叙利亚问题的涉及,后者更像一个噱头,相信会给本片带来不少口诛笔伐。而成为争议被讨论,正应证剧中艺术家所说“在系统里被骂不可怕,最怕的是没人讨论”。这也恰恰是冰雪聪明的女导演走得很顺的原因,她的上一部作品《美女与猎犬》就是影展标配(手持,社会女性议题,章节叙事)。同时造型艺术在本片里展现相当融洽。值得持续关注。
艺术场景还可以。里面有很多想讨论的热点话题,可惜了都是擦边球让整部电影浅了,部分连接有点问题,男主老妈在Syria那么苦逼,男主最后放飞了自我?艺术的一批…
影片讨论的人权问题很有意思,因为爱情在国内丢掉自由,献身艺术在世界丢掉自由,本该最能证明人权自由的两样东西却是让自己差点陷入万劫不复的原因,讽刺的是不管国内国外,道貌岸然之人的面目都一样。摄影很有设计感,很艺术,角色刻画差不少,结尾也落俗
「边缘政治」下「边民」不过是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观赏品」,或者作为「难民」,或者作为「艺术品」。
还挺有意思的主题,社会议题性很强,但同时也保留了一丝娱乐性。关于难民、当代艺术、个体自由、阶级和歧视等多层次的讨论,任何一个面展开其实都值得好好分析了,最后综合到一起完成度还是可以的,就是最后落到爱情这一点上反而有点落俗了。
难民版黑色维纳斯,以难民身份在后背纹上申根签证,成为艺术品,成为商品,成为物品,便获得了游走四海的自由,以艺术的名义,这是生而为人的奢望。这个点子只有天才才能想到。
77th Venice地平线。看完之后其实最想听罗翔老师讲一遍这个片子里面的法律问题【谁能求罗翔老师讲一下……】,导演设计了一个绝佳的多重吊诡的当代艺术场景,单讨论其中的各种层面和相关作品就能写篇很刺激的论文了。但是导演编出来的这个稀烂的狗血故事实在倒胃口,但仍然能靠着最后非常精彩的大反转拉回及格线——这个反转无疑是三大主竞赛级别的,最妙之处在于它的成立是建筑在剧作及影片整个当代艺术讨论的基础上面,而且极好地利用了(国际电影节观众的)定型想象和偏见。被打到地平线是有点可惜了!
终极的物像化让他终于跨越了国界,却只能游走在静物的长廊,回不去苦难却温情的过去,也进不了安逸而金迷的未来。人不是东西,但有些人和行业真不是东西,难得一部聚焦当代议题的电影在愤世嫉俗的同时还充满睿智,只是手法上没有2017年瑞典的The Square精妙。
有着主竞赛级别的创意,执行起来就成了俗套的三流爱情故事,不见了创意时的高级。如果能像《方形》那样展开,这片子才能像在难民身上纹签证那么艺术。
画框、电脑屏幕边框与镜框,在景框之间反复游动。或许电影中并没有那么剥削,但电影倒是拍得非常剥削。
在核心概念、甩出问题方式、道德性与情节通俗性的考量上,竟然都比隔壁的《方形》要好...但爱情线确实废话太多,整体综合起来还是差上一阶。好的方面是给出了叙利亚难民题材2.0甚至3.0的走法,拥有难得一见的绝佳创意,不再停留在“重现苦难”的层面,而是从观念艺术的生产/展出机制与对其的多重反讽切入,戏谑的、遍布情节反转与道德困境的;每个scene也都摄制地非常精细,处处彰显人-艺术物化-媒介化的关系。虽然给人体感,仍是把当下世界撕裂如野生动物园般的种种复杂问题,用圆滑聪明知识分子视角与高度形式美感,摆设开来,但也已经不错了。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结局,历经双重反转,以一种“虚假”的古典爱情童话方式收尾,却与现实中的叙利亚社会图景形成了最终的悖论。
把难民变为艺术品,整体有些概念先行,本质上和代孕、“微服私访”打工人、人骨艺术等一样都是阶级剥削。资本早就不满足于在利益分配环节剥削了,他们要把人从物质到精神统统吃干抹净才会罢休。男主赢了,艺术家赢了,无数难民依然水深火热,什么都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