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科尔,电影中的灵魂,他的演技的确是值得赞叹的。他是一个心理有缺陷的小孩,由母亲一手带大,他孤独,没有人可以理解,没有人去倾听这个孩子的心声,所以他选择独来独往,来保护自己。他努力去成为大人眼中的好孩子,他不再画他眼中看到的生活,因为那是死亡和罪恶,他开始画彩虹,因为那是会让妈妈开心,让老师和同学不感觉他异样的事物,就这样一个九岁的小孩,他承载着太多的压抑,是那么的无助,让人心生怜惜。心理医生麦坎闯进了他的生活,并得到了这个男孩的信任,从最开始怀疑科尔所说的事实,到最后帮助他从恐惧中走出来,布鲁斯威利斯,就是这样一步步把你引入迷局,让你去猜测结局是如何的意外。结局入情入理,在惊悸的同时却也是带着阵阵的无奈与惋惜,也体现了如今社会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最让人欣赏的是这部片子流露出来的阵阵温情,就像麦坎与妻子的爱,尤其是在结尾,麦坎知道自己已死,与妻子深情的对话;母亲对于孩子的爱,为了科尔,这位单身母亲可以说是心力憔悴,对于孩子的保护,对于孩子耐心的教育,对于孩子的信任,以及科尔外婆对于科尔母亲的爱,都是影片的精彩之处。
——“神啊,我自深渊向你呼喊” 在谈这部影片之前,必须先承认一下:我是一个足够落伍的人。在这部影片上映之时的2000年我还不知道DVD为何物,因此当我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已经是在时过境迁的5年之后了……但是,它还是深深的感染并震撼了我。 很多人讲这是一部恐怖片或者惊悚悬疑片,这也是我在最初目睹其电影海报时的感觉,但是在影片开始之后,我却渐渐发现它的节奏并不似一般的恐怖或悬疑片那样紧张和压抑,甚至可以说它的节奏很有些舒缓和悠扬,充满了挥之不去的温情与淡淡的忧伤。 写这个小观后感的时候,距离第一次看这部影片已有一段时间,但片子所带给我的震撼与思考仍未散尽,开始写的时候,已经看过了两遍,于是乎在第二次对影片已没有任何悬念的情况下,它的情节与演员的表演仍旧深深的吸引了我。不得不说,这部曾获得6项奥斯卡提名、两项金球奖提名,由布鲁斯.威利斯与可爱小童星担杠的影片,的确值得一看。
有剧透,谨慎阅读。 影片的一开始,身为儿童心理治疗师的麦坎就被自己十年之前曾经放弃治疗的患者枪击,而这个青年也因为绝望吞枪自尽。之后,镜头跨越了整年时光,这时的麦坎找到了一个与当年枪击自己的患者情况类似的病历,想要挽回遗憾。这个新的治疗对象就是影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9岁的小男孩(忘记名字了,呵呵)。他们之间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一切顺理成章。 影片在两个人,在医生与病人式的相互试探、彼此揣摩中发展,中间穿插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幽灵现身的恐怖镜头,但是因为 多年前就有看过这部影片的一个片段,也就是房屋横梁上有三个吊死鬼的镜头,以为影片中一定大量充斥着类似的恐怖视觉特效,在观看时有心理准备,反而感觉影片中的幽灵都很平淡无奇,甚至萦绕着无奈与疏离,这也许就是影片所想营造的效果。 很想用‘两个人的孤独’来形容这部影片,虽然最后男孩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快乐,但是最终他也许还是孤独的,“你想要什么?” “我想要不再害怕……” 我们应该都是如此,或者说曾经如此。在与世界的隔阂中成长,畏惧着、若有所思着、渴望帮助而又无从找寻。 男孩拥有天生的‘鬼眼’,在麦坎终于通过真诚的努力与执着的认真打开他心灵封锁的时候,他愁容满面的对麦坎说:“我可以看到死人”、“他们不知道他们已经死了,他们像我们一样的走来走去,只能看到他们想看的东西”,之后如释重负的睡去。在孩童时代年少而懵懂的我们有过多少不愿为人诉说的秘密?我们视若珍宝或者坚信不疑之时却永远无法得到成年人的认可。麦坎当然也无法相信这些,他认为男孩也许需要更系统的治疗。 转机出现在麦坎收听以前的治疗录音的时候,他居然听见录音带的空白处有人在不停的呼喊:“我不想死!”。而当他终于相信并回到男孩身边之后,他们完成了男孩作为灵媒的第一次行动,他们帮助一个刚刚死去的女孩揭露了凶手,而男孩也终于找回了自己、不再害怕,回归了属于自己的童年欢乐。 一切豁然开朗,告别再所难免,在男孩参加完一次舞台剧的演出之后,他的脸第一次挂上了童贞而轻松的笑容。他对麦坎说:“我们不会再见了吧?我们可以假装明天明天还会见面。”麦坎微笑着说:“明天见。”而此时的我们也难免带上了些伤感,他们要分别了,而我们也似乎告别了一些什么,这是一些什么呢?淡淡的,却始终无法说得清楚…… 突然想起在麦坎对男孩的治疗遇到瓶颈的时候,他矜持而艰难的对男孩说:“我帮不了你了,我想要再和妻子说话,我想要回到自己从前的生活。”男孩认真而悲伤的流泪:“你不相信我对吗?你不相信我,要怎么帮我?”,男孩将那枚麦坎为逗他开心而在滑稽魔术中使用的硬币重推到麦坎跟前,用一只孤独而一往无前的小手,他倔强的说:“有些魔术是真的……”。他们那两双忧伤的蓝眼睛彼此纠缠而难以割舍,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孩子对成人世界的无畏与依赖和一个成人对孩子的尊重与至诚。 在影片的最后,男孩与自己的母亲紧紧相拥,泪水也在刹那涌现,我们为亲情所感染…… 而麦坎,麦坎也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世界……在他的结婚戒指自熟睡中妻子手上滑落的一刻,他疾步朝后退去、向着深渊、向着未知退去,影片也在此刻达到高潮。就如汹涌的洪水顷刻奔涌来,麦坎惊异的发现:自己在一年前其实就已经死了,他回想起男孩的话,回忆起自己受枪击死亡的瞬间,一幕幕的语言与镜头穿插切割而过,他难以置信、他愤怒、他悲哀,然而最终他还是接受了。 当他平静的坐在深爱的妻子身旁,他知道永恒的别离近在眼前,难言的苦痛此刻就在心中流转。 他说: “亲爱的,我要走了……我之所以还在,也许是因为我要帮一个人。” “好好睡吧,明天早上一切都会有一个暂新的开始。” 妻子在熟睡中微笑:“晚安,麦坎” “晚安”…… 也许,在看完影片之后,我们都要问一句:我们都还在活着吗?亦或是只在看到我们想看的? 真正需要帮助的究竟是自己还是别人呢?在麦坎说也许他还在,是为了要帮助一个人的时候,他指的究竟是自己还是男孩呢? “人们丢失东西的时候往往认为是被人偷了,而实际上,它只是被移动了位置……” ----------------------------------------- 这是十多年写的影评了,当时还很年轻,写得也只不过是自我真诚的表达而已,最近回来一看被顶到了第一页,算不上专业的影评,多谢小伙伴的顶,岁月如梭,在这留了一笔,挺怀念,希望自己不忘初心。
后记 2018.8.8
我还是被其中有关家庭的部分给打动的。
一个是思高从阁楼回来,他妈妈把他放在床上,看到了身上的伤口,直接给其他小孩的父母打电话。
一个是思高和他妈妈和解的一幕。他妈妈说:我问的是你有没有为我感到骄傲。思高伸出手臂,喊了一声“mum”,和他妈妈抱在了一起。
其他的,思高一本正经的问他妈妈,“我是不是freak”,他妈妈正视他的眼睛,并让他正视她的眼睛,坚定的说:不是的,你绝对不是。
上面的这一些能打动我,与原生家庭的体验有关。看《人工智能》《怦然心动》《奇迹男孩》都会看到美式家庭亲子关系当中的闪光点,闪到泪目,平静以致恍惚。
也许在cult片的熏陶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做个正视淋漓鲜血的勇士,肾上腺素会为应声散落的残肢飙升,荷尔蒙在机车的对撞中嗨到天上,跟着导演做信马由缰的位移,在肆意挥洒的剪辑和震撼的音效里来一次酣畅的情绪大爆炸,可以喊可以骂,想有多随意就有多随意,想有多潇洒就有多潇洒。但是在M•奈特•沙马兰这里,你必须有所收敛,你必须坐稳了坐直了,因为柯尔说“I see dead people”,如果一个九岁的小男孩说他能看见死人,你会相信吗?你会说他是怪胎吗?心理医生马尔科会相信,柯尔的妈妈不会说他是怪胎。也许这就是《灵异第六感》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理由之一,要知道影史上只有四部恐怖电影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恐怖和惊悚自是本片的亮点,无需夸张的暴力和血腥,丝丝入扣的情节和冷静克制的的镜头语言足以深入人心。亡灵带着空洞而绝望的眼神四处游走,放满神像的红色帐篷闪烁着冰凉的幽光,泪眼婆娑的男孩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呼出来的白色空气清晰可辨……仿佛每一帧影像都在冰点以下的温度中冷藏着,导演异常冷静地讲着故事,不用渲染,不用刻意煽情,跟着镜头走,结局之处,感动尚未走远,惊骇又突袭而至,让人冒汗,也让人脊背发寒。沙马兰的作品向来以颠覆性的故事结局让人叫绝,但他掌控故事节奏的纯熟和精到以及对人物情感细腻又动人的捕捉也是不可忽视的。虽然电影是按照时间顺序推进,其悬疑程度却丝毫不减,从一开始马尔科中弹生死未卜,到柯尔的阴阳眼渐渐显露,再到柯尔对医生坦诚相待,开始帮助行走的亡灵,再到柯尔从恐惧中走出与母亲亲密相拥,再到对医生已死的揭示,每个阶段都是恰到好处地点到为止,引人入胜的同时情感也在慢慢积累,直到最后的爆发,水到渠成。还有什么比静水深流处的感动更加自然,倾斜的更加彻底呢。 故事和镜头语言的相得益彰使得电影本身有一个良好的框架,但是沙马兰并不是等闲之辈,藏匿在恐怖背后的温情和感动是一剂秒杀N票人的猛药。影片刚开始一位十年前被马尔科误诊的孩子情绪崩溃自杀身亡,马尔科本人也受枪击而死,但是马尔科并没有消失,甚至直到结尾他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那么使他留下来的是什么呢?是未了的心愿,是来不及表达的爱,是放不下的牵挂,是来不及诉说的冤屈,马尔科想要赎罪,被继母毒死的女孩想要保护自己的妹妹,柯尔的外婆想要告诉女儿自己每天都为她骄傲。活着的人追思逝去的人,每晚盯着过去的录影带入眠,渴望他们的拥抱,渴望他们的温暖,满腔的爱因为死亡夺走所爱之人霎时变得寂寞起来。而死了的人要在遥远的守望中不停的徘徊,看着爱人痛苦却无能为力,除了盲目的游走还能做些什么呢,每次亲近带来的不是期望中的慰藉而是让人毛骨悚然的寒气。柯尔的出现是被双方渴望的通灵,因此亡灵得以如愿,生者得以释怀。 每一个阴魂不散的亡灵里都充满着无以言说的爱,都有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望,美好却带着无可避免的悲情色彩,我们可以说死亡没有抛弃爱,死亡不能让爱消亡,也许正如村上春树所言“死亡将作为生的对立面永恒存在”,也许他们并没有真正离开,也许毛骨悚然的瞬间正是逝者饱含深情的拥抱,也许这个冬天真的不太冷。导演M.奈特.沙马兰很有天赋,把心理悬疑发挥到极致,看似平静但极度骇人的镜头达到揪心的感觉,异常冷静的处理把故事说得很圆滑,结局令人冒汗,震撼~~难怪影片当年上映时,影片放完后会打出导演给观众的一句“小贴士”:请不要把结局透露给还没看过的观众。连导演对自己的作品那么有信心,我也没理由对这部作品没信心。 然而最令人心动的是,影片不是一般的心理悬疑或惊悚,其骨子里是一股感动的温情的暖流。母爱、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以及人和“鬼魂”的和谐共处,一切都源于心灵上的沟通与倾听。“鬼魂不会知道自己死了,而且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事”,一句精辟的台词,透出了人与鬼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不是敌对的,斗争的,而是可以共处的!很有哲思味道的惊悚片!
又是一部以结局见长的电影
教科书级别的悬念
全美观众票选1999年最喜爱的影片。惊悚悬疑片,其中有几个镜头确实突兀吓了我一跳。猛男布鲁斯·威利斯向来演那种枪战动作片,例如虎胆龙威系列,此片算是文戏,但他的拿捏相当到位,里面的主角小演员简直是天才童星。
反转王加催泪王
天才儿童演员.出人意料的结局.
这是能使所有恐怖片失效的伪恐怖片。细节丰满有用,内外皆优。其意义远不止对“人死后有执念”这一鬼的形成概念进行第一二人称结合诠释、巧用反转叙事增强观赏性和说服力,作出了验证式的还原,更在于借人鬼关系隐喻人人:逐步忽视并摒弃了作为人特有的、沟通与理解之能的时下社会,已与行尸无甚区别。
这小孩太正了!
...可惜已经看过《小岛惊魂》了...太早猜到了结局...而且漏洞多啊~
1、这部片子最骄傲的地方就是看过的人,都不剧透!2、这是感人的惊悚片,表妹和我吓得尖叫,感动得哭了。3、导演27岁就拍出了可以在影史上留名的电影,居然还在电影里客串了一把路人甲。LOL 阿拉表妹说,姐姐你为什么在假期最后一天看这样的片子!怕上班打瞌睡吗。
非常感人的悬疑片,有人性有剧情 不愧为经典之作 BruceWillis真的很牛比
四次情节升华:第一次是Cole帮助死去的小女孩如愿,代表与自己和解;第二次是Cole拔出石中剑,代表与同龄人和解;第三次是告诉妈妈真相,代表与家人和解,而妈妈也与自己的妈妈和解。第四次,也就是全篇最精彩的一笔,即Mike与妻子以及自己的和解。那些正常世界无法言语的,只能透过非正常的世界告知。
最意外的结局,只有电影能够很好地表达。其中较恐怖的镜头大概是床下看到鬼娃...最悲的画面是布鲁斯威利斯发现自己背上都是血,原来是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在无意中反而帮助了那个有鬼眼的孩子。个人觉得比《小岛惊魂》要好,但是那是基德曼演的,也有加分了。算一个类型吧
他们无处不在,就像正常人一样到处行走,他们彼此看不到对方,只能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你想要什么?”-“我想要不再害怕……”
爱竟然成了本片最大的悬念
还好我没知道结局就看了。
看到最后眼泪哗哗。。的惊悚片。。。
小孩和妈咪的那一段结局 真感人
一开始看以为是心理片,看了一半失望的发现是老套的鬼片,看到最后惊奇的发现原来是鬼心理片,晕~~
你不会再来见我了对吗?也许我们可以假装明天再见,只是假装。(看过的所有反转里面最好的反转。)
虽然第一次看《第六感》已是四年前的事,但现在仍然记忆犹新。看之前就知道这是一部惊悚片,看的过程也的确被个别镜头“惊悚”了几下,但没想到的是,真正令人恐惧,心有余悸的却是影片的最后一分钟。当之前两个小时“惊悚”情节的铺垫成熟时,最后一分钟的真相大白更像是一种宣泄,一种试图冲破所有观看者心里防线的宣泄,而我的确被深深地震撼到了,那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震颤,一种深刻的心理体验。